诊断学论文范例

诊断学论文

诊断学论文范文1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分组讨论

在实验前可设置与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针对预设性问题、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不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和结果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3双语教学

根据实验相关内容,结合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和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双语教学有利于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指导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

2.4实验报告论文

采用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根据原理、操作步骤,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充分论述,借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为日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5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睾丸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结语

诊断学论文范文2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分组讨论

在实验前可设置与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针对预设性问题、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不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和结果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3双语教学

根据实验相关内容,结合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和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双语教学有利于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指导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

2.4实验报告论文

采用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根据原理、操作步骤,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充分论述,借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为日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5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睾丸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结语

诊断学论文范文3

1.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10级六年制留学生37名,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科生38名,两组学生均在第七学期开设实验诊断学课程。

1.2研究方法

观察两组学生基本信息,同时对教学授课大纲、授课内容、学时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教材、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及考核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两国学生的差异及授课效果的异同。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方式处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国际学院留学生共37人,其中男生23人(62.2%),女生14人(37.8%),平均年龄(21.7±1.2)岁(20~24岁),其中来自阿富汗2人(5.4%),巴基斯坦8人(21.7%),加拿大14人(37.8%),孟加拉国10人(27%),肯尼亚1人(2.7%),英国2人(5.4%)。37名学生中华裔留学生1人(2.7%),英语流利,个别学生可用中文交流。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七年制本科生38人,其中男生17人(44.7%),女生21人(55.3%),平均年龄(21.1±0.2)岁(20~22岁)。两组学生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2.2授课内容及教学大纲

两组学生实验诊断学理论授课及实验见习学时相同,均为27学时和18学时。

2.3师资队伍

参与实验组教学的教师共1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9名,本科1名,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2名;参与对照组教学的教师共7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5名,本科2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2名。从学历和职称上来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2.4授课教材

实验组授课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ClinicalLaboratoryDiagnostics》(康熙雄主编,北京),参考教材为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对照组授课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北京)。

2.5授课方式

实验组授课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幻灯均为英文;对照组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授课幻灯为中英文双语。理论课授课方式均为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提问;实验课授课方式一致,均为教师先进行实验讲解,然后示教,再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随时提出问题,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由教师进行总结。从理论授课课堂情况来看,对照组课堂秩序较好,授课中没有提问的同学,教师顺利完成授课,课后1~2名学生提问,实验组课堂活跃,授课过程中有2~3名同学提问,但课堂走动人员较多,授课后学生与教师交流较多。实验课对照组和实验组都较活跃,实验积极,参与性强。

2.6考核情况

实验组考核成绩(70.89±4.64),对照组考核成绩(80.3±7.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3讨论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使之更加适应国际学院留学生教学

实验组中的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对英语的熟练和掌握程度相当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但是他们虽然在中国学习了一年汉语,汉语水平仍然较差,因此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及听力能力,能够无障碍的与留学生进行沟通。因此我们为国际学院留学生授课的英语教师90%以上为硕士以上学历,80%以上为高级技术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工作经验及良好的英语水平,但是英文授课必定不同于中文授课,加强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能力仍是每年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为此首都医科大学每年都会组织英语授课培训班,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外语专业的学习以及给留学生授课的授课技巧。同时每年还会针对本专业教师举办“检验诊断教师培训班”,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及授课技巧;教案书写及幻灯制作要点;考试题型解读及出题技巧;教学心理学,促进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中青年教师检验诊断学教学技能。此培训班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八期,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品牌项目,为首医附属的教学医院共培养青年教师300余名,培训后通过考核颁发《首都医科大学检验诊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另外,我们也应该借鉴兄弟院校——天津医科大学,进行《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留学生授课教师的管理,保证英语授课质量及教学水平。

3.2合理选择教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导向。2010年我学系首次承担2007级国际学院留学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当时教材选用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三轮教学结束后,我们发现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英文原版教材不太符合我们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备课比较困难,另外原版英文教材费用较为昂贵也是原因之一。为此,我校结合留学生特点,通过与兄弟院校交流,由我校牵头邀请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院校,一起编写了适合留学生使用的实验诊断学教材,并于2013年1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教材紧密结合留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在教材编写方面,尽量贴近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多利用表格和图表的形式,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我校2010级留学生实验诊断学开始使用本教材,通过和学生及教师的交流,本教材既适用于教师备课,学生也反映此教材在理解记忆知识方面有很大帮助。另外,我们也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包括英文原版的《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鸿利老师主编的《实验诊断学》(英文版),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3.3根据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兴趣

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根本措施,近些年,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在医学课堂教学上比较受到推崇,该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此种模式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年龄均为20岁左右,由于文化背景及性格的差异,留学生较中国学生更为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好提问也好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自律性较中国学生差一些,课堂随意走动现象比中国学生多。针对留学生这一特点,我们集体备课中充分融入PBL教学方法,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和授课形式。

4结语

诊断学论文范文4

1.整体上,个性化教学应该促进符合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学习习惯与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这些导致了学生的差异性,学习应该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适切,在学生个性禀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2.具体教学上,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性教学。即哪里不会教哪里。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

3.优化策略上,个性化教学要求我们在学习评价与诊断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作为班级集体授课的有效补充。

二、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班级集体授课制下,教师面对几十个参差不齐的学生,按同样的进度,教学同样的内容,按同样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这些必然导致个性化教学的缺失。同时,学校也基于此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体系,所以要推行个性化教学,就要求我们从教学理念、学校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信息化个性化教学平台、教学模式与方法、个性化指导与辅导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一)开展个性化教学,首先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主流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演绎。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教师主导的多,学生主体地位常常被忽视,实质上仍然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要开展个性化教学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去,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因材施教;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加重视学生的学,而不只是教师自己的教;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给学生的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二)实行更加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开展个性化教学需要学校建立与之适切的、更加民主开放的教学与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如何设计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标准,何时开展学习诊断,如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好的学校还要考虑如何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更好地支持个性化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班级授课制下很多学校以前欠缺的。其次,要建立建设更加灵活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权。目前高校均开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小学校在新课改后也逐步开设一定数量的特色课,部分地区、学校还在尝试开设大学先行课,供优秀的学生选修。另外,目前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取消文理分科这样粗略的划分,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好的课程成绩纳入高考计分,这意味着扩大了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重点学习的权利,其主旨还是在于落实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就是需要学校进行更加民主的学校管理和支持开展更加丰富的社团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校规的制定和学校的管理,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符合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拓宽了很多,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应用,又为这些资源的传输、存储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平台。近年来微课程、公开课、慕课等开放性学习资源活动蓬勃发展,学生很容易获得自己想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这些为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技术环境。首先,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就应设置个性化的教与学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厘清教学目标的层次,哪些是基础的目标,哪些是达标的目标,哪些是拓展的目标;基础目标是达标的支持,而拓展目标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努力达成的,避免优秀生空转、吃不饱。其次,个性化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加教学的开发性,减少集中教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一方面老师的教学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做到少讲精练,不是不讲,而是精讲,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讲;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支持,让优秀的学生能吃饱,让学困生能吃得消。最后,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庭波在教学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构建了个性化教学五种主要的教学模式:集体指导补充模式、学习进度模式、学习起点模式、学习顺序模式、课题选择模式,诸如此类有不少值得肯定的探索。

(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辅导

开展个性化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指导是指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其提供改进的意见或建议。辅导主要是指针对班级集中授课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差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课外辅导,如针对尖子生的培优竞赛辅导等。为了使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准确有效,学界提出学习诊断的概念,意指对学生的指导要像医生看病一样,准确找出学习障碍的病因,然后开出对症的药方。关于有效的学习诊断方法,不同的学者或教育机构依据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建立了不同的诊断模型和指标,如学大教育的PPTS系统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实践应用,使学习诊断方法日趋成熟。笔者曾在广东省高要二中创新教育实验班中实施学习诊断实践研究多年,主要的理论模型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的指标体系包括学习适应性调查、各学科诊断、综合评价和改进建议四部分,而学习适应性调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等四大类12小类,各学科诊断则根据课程标准建立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力求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深层次的原因,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诊断和改进建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五)积极搭建个性化教学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局限,老师上课主要还是使用黑板、粉笔、教材、辅导书等工具和资源开展教学,个性化教学较难实施,这也是很多地方只能是采取印刷纸质“学案”发给学生使用的方式进行促学的原因,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学案的理解和使用出现了偏差,学案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变成了习题卷。当今,随着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形式不断出现,如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微课程、慕课、公开课等开放性教学资源,电子书包等技术和资源结合的便携式移动学习工具,使网络学习资源的易得性、便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极大提高,这些为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打造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各省、地区也相继建立了云教育资源平台,其目的也在于加强资源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好的资源保障,支持学校的个性化教与学。目前,这些信息化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障碍是一部分学校技术设备条件落后,不能使用这些资源。一部分学校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如校园网、多媒体机房等,但由于管理、使用成本、设备老化、教师技术水平和应试的冲突等原因不能充分使用这些资源,加上资源的建设有个积累的过程,在目前阶段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均有待提高,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开放性资源的有效应用。好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能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撑,因此是大势所趋。具有一定技术设备条件的学校应先行先试,积极搭建个性化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包括软件、技术设备、资源、管理等方面,特别是资源建设,学校应在吸收、使用公共教学资源的同时,努力建设符合自己学校校情的教学资源库,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更加便捷高效,老师使用起来也更加熟悉、顺手,贴合真实教学需要。

三、结语

诊断学论文范文5

收集1990-2010年本院收治的127例GTD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葡萄胎98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12例,绒毛膜癌9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8例。本组年龄最小17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33岁。110例为本院初治,16例为外院初治后转入本院。

2方法

因疾病期及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1葡萄胎的排除

采取阴道分泌物和钳刮吸宫手术,病理报告完全性葡萄胎110例,17例部分葡萄胎,17例的残留少量滋养细胞病理报告病例,5例恶变。

2.2血清hCG的监测

葡萄胎排出后每周作HcG放免定量测定,3个月内每半个月1次,定量测定放电,如持续一个星期,直至正常,术后1年,然后半秒钟,为2年。

2.3滋养ceu肿瘤(1)化疗

氟尿嘧啶+KSM的联合治疗15例,用药5一Fu25—28mg/kg•d,l或SM6-8∥kg•d,8d为一疗程,间隔3周。

2.4手术

作为辅助治疗

3结果

在127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中,小于30岁90人,占70.8%,69%发生在20~30岁生育年龄段。40岁以上者有37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占同期同年龄段孕产妇的比例为14.58%。因此,40岁以上高龄孕妇各类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率应是最高的。全部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1.9%;其中I期和Ⅱ期患者单纯化疗完全缓解为100%;II期和Ⅲ期患者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为89.1%。127例患者中有9例失访;其中有3例为治疗效果不佳自动出院;余病例在随访期间有2例复发,均为耐药病例,可能存在未发现的隐匿性转移灶。

4讨论

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完全性葡萄胎通常是二倍体核型,其中很大部份为46XX,且染色体核基因均为父源性;而部分性葡萄胎核型大部份为三倍体,多由一个卵子与两个精子同时受精而成。已证明不论是完全性还是部份性葡萄胎。多余的父源基因物质是造成滋养细胞增生的主要原因。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但对化疗药物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增殖期的s期,在病理检查中滋养细胞肿瘤的病灶周围血运丰富,易于受到药物的杀伤,由于滋养细胞肿瘤的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DNA合成极为活跃,故抗代谢药物是化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滋养细胞肿瘤治疗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有报道其治愈率可达80%一90%。自证实化学药物对滋养细胞恶性肿瘤有特效以来,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报告率在不同的国家,约有5%至30%,中国14.5%,有高危因素,恶性转化率显着提高。预防性化疗适应症:(1)年龄>40岁的病人;(2)检查时,子宫显着高于停经前;(3)血HCG>10MIU/ml;(4)葡萄胎为小颗粒;(五)咳血史;(6)刮宫后超过2个月的血HCG的持续正常,(7)随访困难的。

4.1年龄与发病、恶变的关系

葡萄胎可发生于任何生育年龄,有学者分析认为:葡萄胎的发生率随生育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近年来在国内由于计划生育,在生育一次后,绝大数采取了避孕措施,今后发病年龄将更集中于20一30岁。但高龄患者,其妊娠绝对数少,但就葡萄胎与妊娠比例而言,则发生机会较多,且恶变率亦高。本组>40岁者占27.8%,<40岁者占13.8%。两者相比(JP<O.01)有统计学意义。

4.2葡萄胎子宫增大与恶变关系

快速增加子宫和怀孕期间是不成正比的葡萄胎的临床特征,子宫肌瘤生长的最可靠的诊断速度更快,更积极地表明滋养细胞生长,恶性转化,从而可能会更大。许多绒毛,主要是由于水肿和出血官僚。更年期,子宫大于本组占55.2%,今年一月,子宫小于或等于停止月份占44.7%。在超过90例在一月子宫更年期,恶性肿瘤为22.2%,而其余的27例,恶性肿瘤的比率只有6.8%,两者相比为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恶性子宫长期快速增长。

诊断学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200例甲亢患者,其中11例男性患者,189例女性患者,年龄14~51岁,平均年龄为30.5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本组选取的患者进行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并且给予T3、T4血清放射免疫测定。

1.2检查方法

本文选取患者采用的彩超诊断仪为PHILIPSHDI5000、HDI3000型,该仪器探头频率5~12MHz。常规超声对甲状腺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甲状腺的大小、实质内病灶形态、大小、内部回声以及边界进行测量并详细记录,对病灶表面甲状腺包膜是否发生改变进行仔细观察,于此同时需要对病灶内部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应用CDFI进行观察。本组选取患者均经临床与甲状腺素检测证实为甲亢患者。

2结果

本组选取甲亢患者均出现体质量减轻、心动过速、神经过敏、甲状腺增大等临床症状,同时与正常的T3、T4值相比更高。所有患者声像图表现均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各径线增大,左右对称,均匀、增强、密集的腺体内部回声,无结节;甲状腺上、下极发生增粗的枝状血流以及增宽程度在2~2.5mm左右的甲状腺上、下动脉内径;收缩期高速血流可通过PW来进行显示,相比正常的最大峰值血流速度值,甲亢患者的最大峰值血流速度要高出1~3倍,舒张期血流速度约增70~100m/s则表明血流速度较低。按CDFI可分为3型:Ⅰ型是血流较丰富型,多数星点状明亮的血流信号是其主要表现,本组有30例患者,占15.3%,;Ⅱ型为血流丰富型,血流型号较多是其主要表现,本组中有52例患者,占26.5%;Ⅲ型为火海型,在整个甲状腺实质内均为血流信号,本组中有118例,占58.2%。

3讨论

诊断学论文范文7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不同年龄段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行手术后确诊为阑尾炎。20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6~73岁,平均年龄35岁。按照不同年龄段将急性阑尾炎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小儿组、成人组和老年组。小儿组为15岁以下小儿,共50例患儿,患儿年龄6~15岁,平均年龄(9.15±0.25)岁,其中男30例,女20例。16~55岁的患者为成人组,共130例患者,平均年龄(31.01±0.38)岁,其中男65例,女65例。老年组为56岁以上的,共20例患者,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0.05±0.45)岁,其中男15例,女5例。三组患者在习惯上均无明显差异,配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不同年龄段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超声影像学诊断,超声诊断仪器采用日本HITACH公司生产的preiru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线阵探头频率10.0~15.0MHz。患者取仰卧位,以患者最痛点为中心逐级加压扫查右下腹,加压的力度以腰大肌及髂外血管显示清楚为标准,具体方法先用低频探头查看阑尾全貌,然后用高频探头查看阑尾的局部细微结构。

1.3观察指标

阑尾层次清楚、黏膜粗糙、管壁不连续为急性阑尾炎指征。当阑尾增粗,阑尾前后径>7mm时,若周围存在液性渗出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若无液性渗出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经过超声影像学检查清楚看出穿孔征象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患者经超声影像学诊断效果

小儿组超声影像学诊断准确率(84.00%),成人组准确率(84.62%)和老年组准确率(85.00%)几乎相同,准确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理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断效果

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不同病理型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种急性阑尾炎超声影像学表现

研究对象超声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有44例,超声影像表现为阑尾增粗、肿大、僵硬、无蠕动,阑尾周围未见明显液性暗区。化脓性阑尾炎的患者有79例,阑尾的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均可见,黏膜层粗糙,肠管间或阑尾周围有液性暗区,部分患者可见粪石强回声。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有46例,黏膜层呈虫蚀样改变,可见阑尾壁不连续,阑尾周围的液性暗区于阑尾管腔内的液性暗区相连,部分患者可见大网膜增强回声。

3讨论

小儿组超声影像学诊断准确率(84.00%),成人组准确率(84.62%)和老年组准确率(85.00%)几乎相同,具有准确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研究表明,阑尾在免疫系统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以维持人类机体正常免疫系统功能,阑尾虽小,但是属于人类机体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阑尾健康有助于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在不良的生活饮食情况下,极易诱发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剧烈疼痛,有时临床易漏诊,甚至与急性腹膜炎相混淆,耽搁治疗时间,引起病情恶化,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由此可见,对急性阑尾炎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采用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诊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不同病理型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影像学对急性阑尾炎临床诊出率高,对不同病理型均可作出准确诊断。超声影像学可对病变部位作出准确判断,为手术切口位置提供依据。同时该诊断方法无切口,对患者无伤害,方便快捷,价格低廉,适合各种患者进行临床诊断。

4结语

诊断学论文范文8

1.1临床资料

本组一共5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39例;患者的年龄在12~7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5±4.9岁。本组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均不同,患者病程为1.5月至3年。本组的女患者中,有33例患者出现月经紊乱,其中25例患者的出现合并性的头昏、头痛,有19例患者出现四肢乏力,有48里患者的分泌素增高。

1.2检查方法

本组的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采用GEHDExcite1.5TMRI核磁共振扫描机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扫描,平扫的同时还要加动态以增强扫描。在扫描的过程中,患者主要是采取仰卧位,一般平扫的区主要包括鞍上、鞍区、蝶窦等。对被检部位进行常规的头部线圈,SE序列,层厚为3mm、未层隔,冠状位T2WIFLAIR、轴位T2WITSE(TR1000,TE100)平扫(TR6000,TE120),冠状T1WISPIR-SE平扫(TR230,TE15),对被检部位的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等T1WI增强扫描,再经过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在里面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0.2ml/kg,给药之后立即给予患者动态扫描,其扫描的范围主要是包括了鞍上、鞍区、蝶窦。

2结果

本组的50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经过检查之后,其MRI临床表现包括:有26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位于垂体前叶的左侧部位,16例于垂体前叶右侧部位,5例于垂体前叶中部位,还有3例患者的病变位置位于垂体后叶,其微腺瘤的直径大约为2.5~6.1mm,尤其是以4mm左右的患者为最多。根据检查的结果来看,MRI的主要是表现为:比较典型患者的病灶主要呈现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垂体柄可发生偏移或者是保护发生偏移。那么,不典型患者的病灶主要是呈现出T1WI及T2WI等信号,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呈低信号改变,若是对患者延长扫描的时间,或出现轻度的强化,但出题柄可以向着对侧发生偏移现象,同时还会见保护分合并垂体柄结节状发生增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