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范例6篇

民俗博物馆范文1

北京东岳庙座落在朝外大街141号,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供祀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众神体系。全庙由中路正院和东、西道院三个部分组成,占地约6万平方米,殿宇堂庑376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而北京民俗博物馆就坐落于这座历经历史洗礼后的东岳庙内。据曹馆长所说,民俗博物馆之所以坐落于东岳庙内,是因为东岳庙历史上行业祖师信仰比较多,涉及到过去的各行各业,而根据东岳庙的遗物确定了博物馆的方向。由于各行业民俗文化息息相关以及考虑到博物馆以后的发展方向,故定为民俗博物馆。

早晨9点多的东岳庙还未有多少人烟,东岳庙的工作人员先带领我们总体游览了一番,体验一下独属于这家博物馆的民俗气息。未进东岳庙山门,可见一座结构浑雄、造型凝重的牌楼。因它与东岳庙被朝阳外大街相隔,故经工作人员提点才知这浑雄气派的琉璃牌楼也是东岳庙所有。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北京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三间四柱七楼黄绿彩琉璃牌楼,明万历年间由宫中太监们集资建造的,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沿着东岳庙的中路向内走就是东岳庙最主体的一个建筑群——七十六司。每个司都代表东岳大帝的一个职能,而每个司的职能是什么都会有个相关介绍,在每个司门两旁都以楹联的形式将他们的职能书写出来,这些楹联都是在1997年修缮时集结的一些当时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中就包括刘炳森、欧阳中石等等书法大家。司内的神像则分两部分完成,一部分是出自张昌教授及其学生的手中,另一部分则是由北京雕刻厂很有造诣的师傅们所雕的,每尊神像都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再向前观看,就会看到东岳庙的三多之一——碑林。岳庙碑石数量首冠北京城、郊群庙,曾流传有“东岳庙的石碑数也数不清”的说法。其中既有元、明、清以来皇家御制石碑,也不乏张居正、史可法、沈德潜等官员和社会名流撰写的碑文。在众多碑石中,最为著名的无疑就是位于东碑林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文、书丹并篆额的《张留孙道行碑》,俗称“道教碑”,也叫“张公碑”。此碑也是被称之为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而另一个镇馆之宝就是明代的由金丝楠木制作的三清神像。据说当年拉动时有很多经书从神像内掉出,故得“满腹经纶”一词。为了保护神像屋内并未设灯,因此屋内较暗,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晴天来会看的清楚很多。当问到曹馆长最爱哪个馆藏时,他说:“各有千秋吧,但是就艺术而言,‘张公碑’应该更加值得我的喜爱。”

再向内走,就到了博物馆开办展览以及活动的地方,由于博物馆设在东岳庙内,为防止打扰庙内道士清修,所以大多活动都在最里面举行。本次来民俗博物馆,馆内正在开展一起关于旧时商店招牌的展览,一间间观览不难发现一些北京的老子号——“全聚德”、“王麻子”等等都位列其中。望着这一个个带点古旧味道的招牌,你完全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何为真正的“金字招牌”,也可以体会到旧时人们的智慧。远远望着你就会知道这家店主经营着什么,更有甚者一些店面会邀请书法大家题字来增加知名度,这也是明星效应的一种吧。

据曹馆长介绍,馆内的展览并非长年的,而是过一段时间一换,管内的藏品也并不是仅仅依靠藏品种类而展,而是每期都会有一个主题,然后将跟这个主题有关的展品一起展出,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全面的来体会到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果每次来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展览,那么还有什么意思呢?只有每次都有不同的东西展出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也能更多的了解到咱们的民俗文化。当然我们的展览大多也是跟着传统节日走的,这样更能体现我们传统的民俗特色。”曹馆长这样说道。

当问到搜集藏品的过程时,曹馆长强调:“我们选择的藏品过程中比较注重代表不同阶层的,有代表性意义的展品。这些藏品大多来自不同的途径,包括一些藏家、旧货市场,老百姓的捐赠等等。”

而在历史上,东岳庙与民俗活动联系紧密,辟为民俗博物馆后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是弘扬、展示、研究传统北京民俗文化的窗口。其中“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指的就是东岳庙的祈福活动。烧福香,走福路,挂福牌,绕福树,挂福匾,画福布等多种多样的传统祈福活动是东岳庙的福文化的核心与特色。

民俗博物馆范文2

关键词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基本陈列;精细完美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展厅是“韩民族生活文化史室”,第二个展厅名为“生活与物资展厅”,第三展厅是“韩国人一生”。

一、交相呼应的展览前区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展览前区位于室外,在民俗博物馆的广场上常年放置有滚铁圈、毽子、抽陀螺、投剑罐等民俗游乐项目供游客自由玩耍、消遣。在韩国,传统村落的后山上一般建有供奉村落守护神的“山神堂”或“城隍堂”,村口则立有石塔和神木等信仰物。这些原本安置在村落外的信仰物仍有一大部分陈列在室外,它们与博物馆内部的信仰物、民居复原陈列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下的复原陈列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别出心裁,直接将陈列展示的空间按一定比例制作出了士大夫起居活动的家院。游客参观展览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不同庭院间的院门,其上附着的门瓦、楹联等皆按等比例复原。士大夫的日常用品陈列在书房等建筑中,观众不仅能从内部感受他们的生活,更能结合外部建筑的整体体会这一阶层所追逐独特雅致的内心世界。由于韩居席地而坐的特性,观众可以坐在书房等建筑的边沿,近距离了解陈列内容,这无疑拉近了展品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在古代,长辈的六十大寿是一家人最重视的事情之一,子孙在长辈生日那天,要摆出许多象征富贵、美满的食品果盘来为他们庆贺,馆方人员完全复原了当时的祝寿景象。父母跟前摆放了20个左右的盘子,柿饼等食物按不同种类分别被整齐的码在盘中,有的叠落层数甚至高达50层,这么多的食物汇聚到一起颜色十分艳丽。其中靠外最中间的三个盘子上还拼凑出了“”、“寿”等代表美好祝福的字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一般会出现在餐馆中的模具被应用到博物馆中,可以说是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诸多逼真的食物模型甚至能让游客垂涎欲滴。

人偶的使用也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诸如表现婚礼等大量人员参与的事件时,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直接复原了当时的场景。街上欢庆的乐队、孩童满岁的庆贺、少年在私塾里读书、磨制中草药和祝寿等场景中均有人偶,它们的出现丰满了整个陈列。人偶衣着华丽,动作真实生动,给人以跃跃欲动之感。为了衬托欢庆的喜悦,人偶的表情都进行了夸张式处理,表现出的欢喜滑稽,甚至能感染到观看的每一位观众。

韩民族节日风俗模拟场景描绘的是一幅极为普通的生活一角,妇女们围成一团制作食物。陈列人员放弃了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而采用卡通味十足的玩偶,每个人的身材比例、动作都十分的夸张,圆润的面庞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张开的嘴巴仿佛她们正在互相谈笑。馆方正是采用了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很好地表达了韩民族节日民俗活动的乐趣所在。

由于空间和面积的限制,同时为更好的诠释内涵,婚俗展柜中的墙面被画纸包装了起来,主要人物得以完整展现,整个陈列显得饱满丰富,富有临场感,为观众感受婚俗场景创造了完整的模拟空间。

三、独具特色的标牌文字处理工艺

第二展厅中的卧室展示部分的说明牌设计得十分简洁大方。“为减少标牌,将有限文字漏印在展柜玻璃上,整体效果更加洗练。”1这样做法有很多好处,首先是节约标牌制作材料,因为这个陈列是基本展,长时间内是不会进行大幅度改动的,不会出现因经常换展需要清除玻璃上文字或是更换整块玻璃的情况。其次,玻璃相比面积较小的标牌具有更大更广的书写空间。玻璃不仅是保护展品的屏障,还成为了实际标牌,漏印在上的内容能尽量详细,为观众提供文物丰富的背景介绍。最后,这种方法改善了以往标牌带来的诸多不足。例如有的视力不佳的游客需要弯腰俯身去看,十分浪费体力精力。不仅如此,在游客众多时还会影响到观看该陈列的其他观众。玻璃上漏印的文字离观众更近,簇拥在同一展览前的观众可以一边浏览展品,在观察整体概貌的同时阅读文字介绍,最大限度地降低游客的身心疲惫感,使展厅变得流畅不拥挤。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

韩国民族生活展厅中包括朝鲜朝的韩文创制这一项重要的发明介绍。馆方人员通过利用先进的触摸屏达到了吸引、激发观众兴趣的目的。将晦涩艰深的智慧结晶――韩文字搭载到这种工具上,最大化降低了语言传播生硬的劣势,依靠载体的优势进行弥补,收到的效果十分良好。其次,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位于景福宫内,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外国游客前来参观,屏幕上有四种外国语言供游客选择。不管是成人还是孩童,都能直接、间接地了解到韩文字的拼写基础知识,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五、全方位、多层次的展陈方式

第三展厅中陈列有关于国王葬礼的一系列展品,体积庞大、色彩艳丽且制作工艺精良、用于运输国王骸骨的棺木――王船,令人印象深刻。它位于展厅的中间位置,放置在一个巨大的透明陈列柜中,王船被放在了两个支架上,人们围绕在展览柜四周,可以从360度各个方位上下左右的观看,一览无余,非常直观。这种全方位展现贵族礼仪重要文物的方式,无疑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综上所述,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始终秉持陈列考究的原则,力求最本真的陈列方式,借助陈列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反映出馆方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将韩国独特的文化展现给来自世界的每一位游客,尽最大可能降低因文化迥异所造成的欣赏障碍。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大多是简单却又独特的,有很多地方值得国内的从业人员学习借鉴。

民俗博物馆范文3

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2处,部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3人[1]。这些具有浓郁胶东民俗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胶东大地,承载着先辈的情感,体现了具有胶东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烟台市民俗博物馆于2012年11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民俗博物馆的建立正值全国上下弘扬地域民俗文化之时,为胶东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昌盛贡献了力量。烟台市民俗博物馆的馆址设在福建会馆内,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由福建船帮商贾集资而建,自1884年(清光绪十年)动工,至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建成,前后耗时二十二载,时称“鲁东第一工程”,是一座供奉海神娘娘(天后圣母)的具有典型的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福建会馆是一座雕刻艺术殿堂,雕刻的花、鸟、人物就有1000多幅,栩栩如生,堪称建筑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精品。1958年,福建会馆被辟为烟台市博物馆,北门上方石匾馆名为郭沫若手书。1996年,福建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烟台市民俗博物馆在此建立,福建会馆不仅仅作为传承妈祖文化之庙宇,也将作为一座民俗博物馆为向世人展开一扇展示胶东民俗之门。

二、民俗博物馆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对于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民俗博物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不同,民俗文物与传统博物馆中的器物也具有本质区别,因此民俗博物馆在传统意义上的展陈文物的同时,除其所具有的展示的功能外,也兼具保护和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功用。

(一)民俗博物馆在展示与传承地方文化方面的功能

民俗文化与已经文字化、实体化的文化样式不同,它具有活态性,与人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如高丙中所言:“文化是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是一定人群所共享的,同时,这一特指的文化具有成为共同体全体享有的倾向和可能性,恰恰是这种可能性使文化不像那些私有性的事物一样因为占有的人越多而使每个人的占有份额越少,相反,它会因为享有的人越多而越有价值,越受到尊崇。[2]”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对于展示和弘扬地方民俗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文化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这些平时他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传承传统的民俗文化,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作用力,影响更多的人,成为一种公共文化体系,这便是民俗博物馆在展示和传承民俗文化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烟台民俗博物馆的“烟台近代家居陈列”为例,其分别展示了封建官僚家庭、买办家庭、文人家庭和普通百姓家庭四个代表性家居陈设。使得观众可从中领略或奢华优雅或质朴纯粹的烟台民俗文化,体味不同阶层民俗生活的丰富内涵,从各个家庭的家居生活中窥见烟台开埠后多元文化并存之民俗风貌,从民俗文化中领略老烟台的公共文化生活,感受烟台作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在历经近现代历史的浸染后所具有的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情景。

(二)民俗博物馆在宣传与保护地方文化方面的功能

民俗博物馆承载着地域社会内民俗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功能,民俗文化具有活态传承的特点,因此民俗博物馆中展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有的特质,民俗博物馆力求将民俗文化的动态展现出来,通过丰富的展陈手法,将地域社会内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民间信仰通过再现与还原的形式展示出来,将民俗文化的活态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适合民俗文化的展陈方式,民俗博物馆在宣传和保护地方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老百姓们对于自己生活中的民俗事项司空见惯了,而将这些民俗还原于生活,通过展览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能够起到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记忆,宣传和保护地方民俗文化的功能。以烟台民俗博物馆的妈祖文化陈列为例,该展览展示了北方区域中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形式,在沿海地区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其承载着丰富的民众精神需求,该陈列推陈出新展出妈祖相关民俗文物十余件,并通过形象生动的展陈设计,将妈祖信仰这一民间信仰呈现给观众,从妈祖由来,湄洲神女的传说故事开始,将妈祖历朝历代受到叠奖褒封的情况以及有关妈祖的民间传说故事展现出来,通过电子翻书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民俗文化视觉的盛宴。

三、民俗文化繁荣背景下的民俗博物馆发展创新

民俗博物馆范文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anzhou city ethnic tourism to move toward the brand development path, may from the Yellow River folk custom culture traveling, the golden area just outside the city gate “the Silk Road”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traveling, the rich place character and style ethnic tourism, the urban fashionable character and style traveling, aspects and so on folk custom museum traveling obtain, to innovate the Lanzhou city ethnic tourism brand, develops the Lanzhou characteristic ethnic tourism, serves in the western big development, states opinion for the Lanzhou ethnic tourism's development offers advice.

关键词:兰州 民俗旅游 品牌 创新

key word: Lanzhou Ethnic tourism Brand Innovates

作者简介:石莉萍(1970―),女,汉族,甘肃临洮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学和民俗学。

近几年,中国旅游界对于“品牌”一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各地竞相实施旅游品牌战略。为了顺应品牌时代的潮流和趋势,有必要对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品牌的创新进行探讨,促进兰州民俗旅游走向品牌化发展之路。

兰州民俗文化体系中,既有享誉全国的黄河民俗文化,还有独具魅力的“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能成为品牌的民俗文化内容不少,但真正做大做强的不多。为了促进兰州城市民俗旅游的开发,加快推动兰州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进一步增强兰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示范效应,建立属于自己的民俗旅游品牌已显得攸关重要。

一、创新黄河民俗旅游品牌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全国惟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是西部著名的山水名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漫步兰州,黄河民俗文化随处可见,黄河母亲雕塑、中山铁桥、黄河水车、羊皮筏子是兰州黄河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精巧雅致、风情浓郁的四十里黄河风情线更是彰显了黄河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神韵,乘羊皮筏子游览黄河胜景已成为兰州民俗旅游中颇受游客欢迎的项目。

今天,创新黄河民俗旅游品牌,应在进一步挖掘黄河皮筏旅游优势的同时,将黄河母亲雕塑、中山铁桥、黄河水车博览园、羊皮筏子、黄河奇石等黄河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黄河民俗旅游风情线品牌。同时充分利用河心岛特殊的地理优势,化不利为有利,规划出乘轮船游玩河心岛、观赏百里黄河风情线等项目,发展黄河民俗文化旅游。

二、发展金城关“丝绸之路”民俗旅游品牌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金城关和金城古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郑本法主任在2005年提出了兰州当创建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议。他认为“丝绸之路游”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旅游产品”,国家旅游局将其列为全国对外重点推介的九大旅游产品之一。既然兰州是丝绸之路重镇,而甘肃又以丝绸之路黄金路段闻名于世,兰州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的省会城市和中国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就有必要选址创建丝绸之路博物馆,营造丝绸之路文化氛围使其在甘肃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名副其实。[1]

郑本法主任的这一建议号准了发展兰州城市民俗旅游的脉搏,从旅游发展角度来看,金城关就成为发展 “丝绸之路”民俗旅游品牌的理想选址之地。兰州市委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建立了金城关文化风情园,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做好这张文化名片?笔者认为可将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和白塔山公园合二为一,打造为“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旅游风情园,利用声、光、电、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再现古“丝绸之路”神韵。利用已经成功举办的“丝绸之路文化节”、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活动和形式,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内容,培育出更多的“丝绸之路”民俗文化精品,打造金城关“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将娱乐、餐饮、休闲、文化融为一体,以特色民俗旅游带动经济,使更多的民俗文化走向经济发展的前台,为兰州城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打造具有浓郁穆斯林风情的民俗旅游品牌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达到10多万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达98362人。[2]具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高大醒目,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兰州的西关大清真寺、和平清真寺等非常有名。拱北建筑在回族穆斯林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兰州灵明堂拱北位于五星坪,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和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拱北建筑群,集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兰州穆斯林的节日、服饰、饮食、歌舞等也很有特色。应依托西关大清真寺、和平清真寺和灵明堂拱北等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与景点,打造具有浓郁穆斯林风情的民俗旅游品牌。可组织游客参观兰州的西关大清真寺、和平清真寺和灵明堂拱北,穿穆斯林服饰,品尝牛肉面、酿皮、灰豆子、手抓羊肉、烤羊肉串等穆斯林风味小吃,乘坐羊皮筏子游览黄河胜景,观看、参与穆斯林歌舞表演,通过参观、体验使游客对兰州地区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民俗风情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以此扩大对兰州特色民俗旅游的宣传,提高兰州民俗旅游的鲜明民族特色。

四、建设兰州城市时尚风情旅游品牌

具有时代特色的兰州城市新民俗,是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基础上吸收具有多元特色的现代文化而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体现,具有现代性、时尚性和流行性等特点。应对兰州城市新民俗进行系统的考察、整理和研究,在塑造特色民俗文化城市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建设兰州城市时尚风情旅游品牌。以兰州东部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小西湖商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建立的东部商圈和小西湖商圈为依托,建立集时尚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东、西时尚购物广场,发展城市时尚风情旅游,提升兰州城市民俗旅游的时代品位,塑造特色民俗文化城市,发挥省会城市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带动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民俗旅游开发。

五、打造兰州安宁桃园风情旅游品牌

兰州安宁仁寿山桃园早在清代就已观花成会,相沿成俗。每年4月下旬桃花盛开之际,桃花艳丽似锦,吸引了无数才子佳人前往游赏。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桃花会,如今改名为“桃花节”,注入新的内容,游客除踏青观赏桃花外,还可以参观丰富多采的文艺活动、书法绘画展览、经贸洽谈等,促进了兰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盛夏桃子成熟的季节,安宁举办“蟠桃会”,并进行福寿文化研讨,提升了安宁桃园风情的文化品位。

以后应将桃花节、蟠桃会、仁寿山福寿文化联合起来,以“福寿仁和”为主题,打造兰州安宁桃园风情旅游品牌。在春季桃花节开展踏青、赏桃花等春游项目。夏季蟠桃会时,可积极鼓励游客亲自去桃园摘桃品尝、自己动手学做民俗美食,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继续开展福寿文化研讨,不断提升安宁桃园风情的文化品位。在宣传安宁已有精品桃的同时应培育新桃品种,使安宁十里桃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使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带有“世外桃源”的风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六、创建博物馆民俗旅游品牌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收藏、展览、研究文物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3] 博物馆几乎涵盖了各种文化形态,如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等,是含金量极高的文化旅游资源。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城市,代表着城市的旅游品位和形象。博物馆旅游在现代城市旅游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4]博物馆旅游能使原有的文化积淀“活”起来,招徕游客,并获得游客对它的认同。发展博物馆旅游,不但能更好地保存历史文化资源,而且能使博物馆走出经营困境,在更大的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5]

兰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传承较为完整,但集中展示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却不多,已有的中国秦腔博物馆、牛肉面博物馆、兰州水车博览园博等场馆也分布分散、题材单薄、辐射力有限。

如何充分展示兰州城市民俗文化的魅力?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整合优势民俗资源,创建综合性民俗博物馆,发挥民俗博物馆优势,以兰州城隍庙为中心可创建博物馆民俗旅游品牌,展示兰州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采用声、光、电、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民俗、节庆场面,生活化地再现兰州的民俗场景,开辟以展示兰州民俗民风为内容的基本陈列,设立“婚俗厅”、“食俗厅”、“节俗厅”、“民间工艺厅”等陈列展览,介绍迎亲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烛等婚俗,展示衣食住行民俗、节庆场面,陈列民间生活用品,民间泥塑、剪纸、刻葫芦等民间工艺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城隍庙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博物馆旅游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唤起兰州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大大提升本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兰州城隍庙能够真正发挥弘扬兰州历史文化和城市民俗文化的功效。

七、开发特色民俗商品

为创新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品牌,促进兰州特色民俗旅游的发展,以兰州民俗文化为基础,多种经营相结合,进行特色民俗商品的开发。可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车船工具、工艺美术品、生活用品和游览纪念品等。如黄河水车、羊皮筏子、太平鼓、刻葫芦、黄河奇石、水烟、白兰瓜、牛肉面等这类兰州特色民俗商品的文化意蕴丰富,制作工艺传统,地方特色鲜明,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

在特色民俗商品的销售方面,可将宣传、保护民俗文化与销售民俗商品有机结合。如每逢重大节日,可在城隍庙兰州民俗博物馆举办传统的戏剧演出,并且展卖各种民间艺术品。在各种专题性民俗博物馆附近、金城关等处设立民俗特色商品一条街、风味名吃一条街,通过民俗旅游的引导,既创造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又起到了宣传和保护民俗文化的作用。

总之,兰州城市民俗旅游的发展要顺应品牌时代的潮流和趋势,锐意创新,在提升品牌内涵上下足功夫,形成真正的民俗核心品牌,以品牌文化的力量推动兰州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本法:兰州当创建丝绸之路博物馆[OL].甘肃每日新闻网,省略/20050518/143/2005518A02481006.htm,2005年5月18日。

[2] 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人口普查资料2000》[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3]巴兆祥主编: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民俗博物馆范文5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现代藏品;征集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250-02

博物馆被人们誉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窗口和标志”。随着公共博物馆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陆续免费开放,博物馆已经不断走向社会的前台,成为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服务社会的功能。作为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博物馆,如何不断丰富藏品使之更具生命力,是基层博物馆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服务功能的关键所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作为今天的“东西”必然会成为“明天”的文物,因而,基层博物馆要及时征集现代的藏品,使之具备历史链条的完整性。

一、征集现代藏品是基层博物馆未来意识的体现

现代藏品就是明天的历史文物。对于文物的理解,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古代的、出土的、历史久远的器物,称之为文物,认为这些才是博物馆该征集入藏的,这种理解固然正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藏品必然会越来越少,征集的空间和机会也必然越来越少,毕竟,历史文物是有限的。对历史、现在、未来负责是博物馆职业的高尚所在。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文物与现代藏品的关系,通俗地说,今天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文献资料、就是明天的历史文物。搜集今天的器物既是对今天的历史负责,也是对明天的历史负责。

未来意识可以提升基层博物馆的社会地位。目前基层博物馆用于文物征集的费用有限,如用这笔经费去征集百年前的珍贵文物,只能是杯水车薪。若用于近现代文物的征集,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近现代文物自然损毁不严重,数量充足,与时下人们的生活没有产生足够的审美距离而不被重视,所以一般征集价格远远低于百年以前的文物。这样由“向远古”转为“向现代”时,征集的数量增加了,经费的含金量无形中也提高了。“未来意识”可以使基层博物馆探索出个性化发展的道路,也可以提升基层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当基层博物馆张扬“未来意识”,寻找个性之路时,地位也随之提升,不再形同虚设,不再可有可无。在这方面,恩平市博物馆做了比较好的征集工作,1998年恩平特大洪水时所拍摄的照片、抗洪救灾时所用的手电筒、雨衣、水鞋等,恩平市博物馆都做了大量的收集。恩平市籍的一些书法家、艺术家的书画作品都收藏于博物馆,也为博物馆的“明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征集现代藏品的内容及类别

基层博物馆征集现代藏品要根据现代藏品的不同属性来分类,针对不同的分类可设置相应的收藏和展览系列。如:

(一)当地现代艺术品系列。侧重于向当地有影响的名人收集其作品,与名人、作品相关的生活照片、活动图片、手稿等。

(二)当地历史比对藏品系列。根据馆藏的历史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段,收集与该历史文物想关联,能够对同时期类似文明有探索和对比作用的藏品。

(三)当地人类与自然系列。着重收集生物演变、环境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信息等。

(四)当地革命题材系列。着重收集各种见证物所蕴含的内容和信息。如“98.6”洪灾给恩平制造了严重的破坏,当时军民抗灾救灾的力度、难度,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恩平所罕见的,在此过程中,相关的文字资料、横幅、标记、抗灾救灾器材、物品、影像资料,遇难同胞遗物等都是重点收集的实物。

(五)当地民间习俗系列。此类藏品最丰富,可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联合起来,采取虚实相结合的办法,从多方面收集。

1、民间习俗的历史沿革档案。如反书籍、文献、文告、圣旨、诏书、抄本、信件等实物。

2、展示农事活动与习俗关系的物件。如木犁、木耧、四轱辘车、石碾、石磨等实物。

3、习俗活动的服饰。包括男子四季的长袍、马褂、对襟小袄、大腰裤子、各式帽子、鞋子、各种佩饰等。女子的绣花裙子、带大襟的上衣、裤子、旗袍、各式帽子、鞋子、各种头饰、佩饰。儿童的各式衣、饰、鞋、帽等。有关刺绣、石刻、编织、剪纸、年画,风筝、泥塑、根雕等作品及使用工具(民间工艺品展)

4、礼仪活动的道具。婚俗:复原婚俗陈列,包括订婚的各种用具、行礼的各种各种用具、迎嫁的各种用具等。生育:有关生育习俗的文书,携婴工具、有关孩子的各式长命锁、玩具、命名仪式、成年仪式等有关实物。祝寿:有关祝寿的牌匾及各种木、石牌匾、碑刻等。丧葬:各种丧葬理解、随葬品,有关祭祀活动的实物等。

5、与习俗相生相伴的文学载体。如有关神话、歌谣、童话、寓言、谚语、格言、谜语、歇后语、事实、传说等资料实物。反映戏剧、音乐的乐谱、乐器、歌词、服装、脸谱、道具、伴奏工具等实物

三、现代藏品征集的方法和途径

在确定现代藏品的类别和征集范围后,根据不同的收藏对象,采取不同的征集方法开展活动。

(一)制订经费预算,理顺征集思路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机构,收藏私人出售的文物标本是搜集传世文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博物馆积累藏品的一种重要手段。

经费预算时,要注意对不同藏品的需求,合理分配资金。如前述几类藏品,到底哪一类最具收集价值,哪一类需要尽快收集,都要与资金预算集合起来。要做到思路明确,重点突出,缓急得当。如征集突发事件的见证物,因为时效性紧迫,绝大部分物件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如果不抓住重点,各种见证物就会流逝,将严重错过收集的最佳时机。

(二)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捐赠活动

动员社会力量捐赠藏品是基层博物馆增加文物藏品的重要途径。恩平市博物馆建馆之初,广东省博物馆就捐赠陶瓷一批;香港同胞、恩平籍的社会热心人士梁佐先生捐赠其收藏的现代文物给恩平市博物馆。近年来,恩平籍的书画家向恩平市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其中有原中国人民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鹅孙子――吴华国的书画作品。这些捐赠文物,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也为举办陈列展览提供了基础。此外,不管捐赠的藏品价值如何,博物馆都应一视同仁,对捐赠者热情相待。博物馆还应给予捐赠者人文关怀,相信真诚定会换取大家对博物馆的信任,更多更好的藏品才会源源不断德捐赠给博物馆。

(三)加强研究与采风,提高藏品质量

对基层博物馆来说,加强现代藏品的征集,可以适当解决博物馆馆藏匮乏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拓展地方基层博物馆生存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既要加强对征集人员的培训,还要深入地方进行采风,才能确保征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藏品的质量。

恩平市博物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馆内举办“民俗品展览”,历时半年,观众如潮。展品有恩平地区老百姓家常见得年画、门神、年糕印模等,获得观众和专家的好评。民俗展品易于征集,价廉物美,群众喜闻乐见。鉴于民俗藏品收藏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搞博物馆藏品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加强民俗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其次必须走出去,走下去,带着任务深入民间采风,不仅要收集反映民俗传统文化的物品,还要将地域民风,包括技艺传承在内的所有反映民俗文化内容的文化遗产挖掘、采拍回来。另外,在收集时必须做好与物品有关的所有资料的登记,包括收购日期、类别、特征、质地、尺寸、编号、年代产生、物品用途和使用方法、完整情况、件数、征集人、征集地点、征集时间和金额、出售人姓名和通信地址及电话等,保障藏品质量。

加强对现代藏品的征集,既能弥补基层博物馆馆藏的匮乏,又能树立博物馆的新形象,更充分地展示博物馆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又是基层博物馆对明天的历史负责的途径之一,因而,甚为需要和必要。

作者单位:恩平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恩平文史》第一辑,第三十五期.

民俗博物馆范文6

关键词: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收藏 博物馆陈列展览 博物馆类别形式

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相继出现,博物馆越来越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文化遗产,都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只存在于专家学者之中的观念。因此,如何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并融入当代社会群众的生活中就尤为重要。

一、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内涵

若想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之间建立联系,就必须明确地了解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性质。

根据国际博协(ICOM)在维亚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全体会议中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最新修改内容,博物馆的定义有了新的解释,即“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国际博协已然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挂上联系。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前主席马丁・施尔认为:“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他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研究,博物馆收藏实物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博物馆的物是一种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它不是强调其有实用性,而是强调其有意义”。这就又引申出文化遗产的定义。

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指的是物质化、实物类的人类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指世代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尽管在历史上文化遗产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自然和人为原因不同程度地损坏,而人类出于生活需要,一直有条件、有选择地利用文化遗产。

二、博物馆视角的文化遗产保护

1.收藏

收藏是博物馆最原始、最基础的功能,博物馆自身的起源就与收藏有关,收藏使博物馆成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收集者和保护者。博物馆标本或文物的收藏与维护是博物馆的基础和命脉,也是博物馆建立的前提。针对文化遗产来说,博物馆收藏的主体对象仍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今天绝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运营热葜一。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中,仍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那就是只有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可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并进入博物馆中加以利用和保护。

对于博物馆来说,藏品的征集途径有以下主要三种:田野征集、社会征集和馆际交流。对于社会征集这种方式来说,将藏品纳入博物馆无疑是对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因为如果这些文化遗产流落民间,无论是家传还是收藏爱好者,都无法实现也没有条件实现对这些文化遗产原状的最好保护。对于田野征集来说,就要多加考虑。博物馆对藏品保护的原则要求第一就是要保护原状,然而从实际角度考虑,保护原状最好的方法还是不发掘,让其处在原来的状态下。尽管我国现在科技水平已经大有提高,但我们对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仍然有所欠缺,所以让其处于原来的状态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规定现在考古发掘不能是主动发掘,只能是抢救性发掘。其次,博物馆另一个局限性是它不能将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到博物馆保护,而这些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被旅游开发了,实际上是对它们的破坏。针对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能成为藏品的只是传承人,与博物馆相脱节。

2.陈列展览

根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的定义,博物馆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博物馆的陈列可以分为两大类:(1)基本陈列,即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陈列,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就可以根据其年代、用途或质地划分类别,设定特定的主题,并在博物馆形成长期展览。(2)临时展览,即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展览。由于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性的特征,其核心内涵在于那些传统技艺的传承,比起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性更强一点,因此就无法做长期的陈列。短期陈列展览,可以将某一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集中邀请到某一展厅,进行表演展览。

在这个关系中,博物馆陈列的对象就是这些传承人和他们所传承的技艺。这样既有利于传播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利于给予传承人鼓励并给予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以保护。

3.博物馆形式

博物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例如露天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这些不同的博物馆形式都可以根据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将二者加以结合。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建立社区博物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接触人类社会,解决人和社会之间的问题,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三、博物馆保护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索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存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责无旁贷。因此博物馆如何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1.加强完善生态博物馆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生态博物馆是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倡导文化遗产应在其所属社区和环境中的原状保护、保存和发展,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博物馆类型”①。由于我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很多地方并不完善,很多生态博物馆建成以后与最初建设的目的相去甚远,政府也难以持续性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博物馆最后名不符实,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完善生态博物馆管理体制,将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文化保护真正结合起来,让生态博物馆真正发挥其作用。

2.加强博物馆研究和展览工作

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藏品,结合考古发现,做好文物民俗学的研究工作。博物馆和文物民俗学关系密切,但博物馆藏品内容较文物民俗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文物民俗学更多关注的是博物馆藏品中的民俗文物,但是文物民俗学的资料来源更广泛,也有助于进行文物的研究②。

博物馆应该利用好自身的文物资源优势与专业人才优势,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民俗文物的研究工作,把无形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合理布展,并且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

3.通过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

2015年3月20日我国正式实施《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并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这无疑为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提供法律上的认可。对于博物馆而言,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使文创产品既具有实用性又不失自身特色,以观众喜闻乐、贴近观众生活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值得博物馆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集大成之地,需要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民间文化,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个机遇,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新的工具。

4.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作用

博物馆具有教育的社会功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无疑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个体现。“自1905年我国第一个博物馆诞生以来,中国博物馆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起步伊始的艰难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迅速发展,至2013年已拥有4165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2780个。我国的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蓬勃发展,在管理能力、陈列水平、服务质量、科研力量上也百花齐放,无一不彰显我国博物馆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其中,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博物馆教育以新形式、新内容的多元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2014年我国进行了首届“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活动,这显示了政府和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认可,也显示了博物馆人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不断探索。

5.采用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于博物馆的展览之中,采取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的展示,可以直观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制作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增强趣味性,增加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随着现代电子数据信息库的大发展,博物馆陈列还可以利用数字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就在于全方位数字化,可以将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可移动还是不可移动的,都以3D扫描技术用图片的方式360度展示;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采用音乐文件或影片的方式加以展示。

四、结语

博物馆自建立之日起,就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重视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结合二者,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虽然先进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有优势,但也有一些劣势和不足,但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博物馆,也会有更多的人自觉关注文化遗产,并自觉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

注释:

①单霁翔.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奠基仪式上的讲话.2008.10.26.

②吴诗池,邱志强.文物民俗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蔡靖泉,编著.文化遗产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宏均,编.中国博物馆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苏薇.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J].世界文化,2009(7)51-52.

上一篇小论文格式

下一篇施工图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