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例6篇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1

近年,中国的贫困线是以2008年的标准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1196元,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2009年继续实施上述标准,统计局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2011年,中国的贫困标准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2008、2009年1196元的贫困标准提高了25%。标准提高后,中西部省份的贫困人口总数将比2009年大幅增加,同时贫困发生率也将可能有较大幅度提升。如贵州省,2000年的贫困人口为890万人,2010年下降到50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6.5%,居全国第二。但是如果采用新标准,2011年贵州的贫困人口将上升到1000万,比目前的人数增加一倍①。

发展旅游可以消除贫困。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重叠性,尤其是那些区位偏远以及交通不便的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和民风民俗相对保存完好,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业。因此,将旅游开发与扶贫有机结合应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扶贫的研究现状与政策导向

(一)旅游扶贫及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扶贫“指在欠发达地区,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推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键带动,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②可见,旅游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政府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旅游业的相关产业,来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旅游是手段,扶贫是目的。

目前我国学者作了以下分类:从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同国民经济关系出发,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超前型发展模式”和“滞后型发展模式”;从旅游业发展的调节机制出发,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市场型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从旅游类别发展的先后顺序出发,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延伸型发展模式”和“推进型发展模式”。

刘益、陈烈把旅游的模式分为传统旅游模式和社区旅游模式两种,李佳把旅游的模式分为“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社区旅游模式和扶贫旅游模式四种”。③

笔者认为旅游以主体、客体、运作机制等因素来划分,旅游模式应分为政府主导下的模式与市场机制调节的模式。传统旅游模式和扶贫旅游模式均属于政府主导下模式的子模式,但传统旅游模式和扶贫旅游模式又有自己的特征。

(二)旅游扶贫的研究现状

1.国外PPT策略研究

PPT策略项目对我研究的国旅游扶贫启示: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是对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的研究,从旅游的经济影响到小生境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再到PPT研究中的贫困人口发展,如何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如何扩大整个旅游产业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目标。这对我国旅游扶贫研究有重要启示,因为国内的旅游扶贫研究对象常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为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因素实现旅游业的快迅发展,而不是如何使贫困人口获得最大的发展,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结果常常是“帮富不扶贫”,而不是关注贫困人口是否以及怎样从旅游扶贫开发中获得利益,从而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2.国内对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1)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史本林认为,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2)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董海峰认为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追求旅游业自身效益是重要的,注意发挥其关联带动功能,促进各相关行业的发展则是更重要的。(3)吸收剩余贫困乡村农业劳动力就业。汪俊辉认为,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农民通过自办农家乐、开店摆摊设点、到旅游企业务工、到住宿餐饮、旅游商店就业,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三)国际上的措施与国内各级政府关于旅游扶贫的政策

1.国际上的措施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全世界80%贫困人口集中在12个贫穷国家中,其中在11个国家实施旅游业后,经济迅速增长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近年来,国际社会不断致力于探索挖掘旅游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潜力。如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最近也明确提出了“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 Tourism,即PPT)”的新概念,并且建立了PPT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与扶贫项目。DFID还呼吁国际社会在国际发展援助项目中探索实施PPT旅游战略。④

2.国内关于旅游扶贫的认识与各级政府的政策

目前,我国的许多对资源环境进行掠夺式开发的传统产业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消费低迷,通过发展传统农林牧业减缓或消除贫困的优势已不明显,因此,必须重新建立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机制的战略,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旅游业是消除贫困的最佳选择。

2010年,贵州省投入7000万元在铜仁地区江口县、松桃县、沿河县和印江县,黔东南的黎平县、雷山县等6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县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探索西部山村脱贫增收新路。通过试点,贵州将积极探索扶贫开发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培育旅游品牌,开发旅游商品,建设旅游市场,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业健康发展。据统计,“十一五”以来,贵州有42万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摆脱了贫困,旅游业已成为帮助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

三、雷山的旅游发展及其扶贫实践

(一)雷山是个部级贫困县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3万亩,占总面积的5.6%,其中稻田面积8.49万亩,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雷山辖丹江、郎德、西江、永乐4个镇和望丰、大塘、方祥、桃江4个乡及1个达地水族乡,共157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总人口15.3万人。县境内世居苗、汉、水、侗、瑶、彝等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1%。雷山属国家认定的贫困县之一。⑤

(二)雷山的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

1.雷山的自然风光优美旅游产品丰富

雷山县生态环境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内有雷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雷公山生物种类多,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1997年4月,联合国专家考察雷公山后向世界公布:雷公山是当今保护得最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们追求反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区之一。

雷山县素有茶乡之誉,其中银球茶被定为外交部馈赠礼品,也是重要的旅游产品。雷山县绿色食品加工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猕猴桃、杨梅、刺梨、魔芋、竹笋、蕨类等系列的旅游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2.雷山的民族文化厚重

雷山县境内世居苗、汉、水、侗、瑶、彝等6个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苗族在千年以前,就迁徙到这里居住,依托雷公山的自然环境,他们生活至今。苗族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苗族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老的文化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

雷山有雷山县的苗族建筑技艺、苗族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舞、苗族鼓藏节、苗年等13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中心”。2004年雷山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9年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为“王牌旅游胜地”。

3.雷山的旅游发展现状

雷山县抓住州委、州政府打造“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的机遇,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为战略目标,雷山的旅游呈“一山两寨一线一中心(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巴拉河沿岸村寨一线,县城旅游服务中心)”的布局。2002年至2006年,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从5.07万人次、476.7万元上升到22.1万人次,4153.5万元,分别年均增长44.5%和71.8%。2007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159万元,同比增长306%,2008年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以及上海世博会西江公众论坛的召开后,雷山旅游取得成果更喜人, 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173万人次,增长24.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1%。⑥ 2011年到2013年,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逐年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通信、餐饮服务、休闲娱乐、传统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

(三)县委政府对旅游扶贫的助推工作

近年,雷山县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种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首先,政府鼓励和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务活动,村民是旅游扶贫的对象,他们既是旅游业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如使用当地人参加到景区的各种服务岗位、使用当地的导游等措施。其次,传承和利用文化资源,让村民在旅游中获取经济财富,消除贫困。

(四)雷山的旅游扶贫的模式尝试

雷山在近30年的旅游发展中,运行实践了雷公山景点旅游模式、?德上寨景点旅游模式、西江景点旅游模式等三种模式。

1.雷公山景点旅游模式

雷公山作为自然景点,其管理模式相对简单,就是:单纯的“公司”管理模式,是传统的掠夺当地资源只顾及自己发展的旅游开发模式。中信公司自接管后没有对雷公山的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建设,只是在通往雷公山和榕江方向的公路上设卡收费,这对雷山的财政没有作出贡献,周围及其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不但没有获益,而且还给老百姓的出入还带来了不便。

2.郎德景点旅游模式

郎德上寨村位于雷山县西北部,距雷山县城13公里。全寨共128户,530人。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座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郎德上寨进行旅游开发,村民采用了“工分制”分配形式,并持续了二十多年,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工分制”的旅游模式。

在1986年开发民族旅游前,郎德上寨基本上依靠传统农业为生。1986年至2008年期间,郎德上寨旅游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旅游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到了2005年,郎德旅游集体收入47万元,其中,28万元直接分配到参与农户,据村旅游接待小组估计,集体收入约占社区居民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按此计算,当年郎德的旅游总收入在15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3000元左右。因此,郎德上寨的旅游模式直接惠及村民,达到了脱贫的目的。

3.西江景点旅游模式

目前,西江的旅游模式为“政府+公司+农户”,政府是负责政策制定、景区规划、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公司负责基础设施改造、景点建设、宣传推介、客源调查与引进、票务和观光车辆经营、景区秩序执法等,而农户则是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和农家乐及工艺品经营的主体。

西江的旅游模式下,旅游综合收入从2006年的33.24万元上升至2010年的2170000.00万元,西江居民总户数1575户中,有257户直接参与了旅游相关内容的经营,3593人中直接从业2100人,直接从业人员年均收入为3300元/人,加上政府把村民的房屋作为文物保护,每年都给予一定经费,实现了多劳多得、投资受益、户户盈利的局面。

4.三种旅游模式的利弊分析

雷公山景区实行的公司管理模式。景区实行企业化管理,利用组织资金投入建设,规范旅游管理,一个景区只由一家企业经营,具有垄断行为,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但它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也限制了雷公山山区内村民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利用,村民没有在旅游开发中有所作为。

郎德实行以“工分制”为基础的“村民组织+村民”的集体分配为形式的社区参与旅游模式,村民在旅游决策、旅游管理上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旅游收益方面具有支配的权利,村民已经从旅游活动实惠。“村民组织+村民”的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旅游模式,没有公司参与,难以组织资金进一步投入建设,难以组织导游团队的进入,难以与外面进行竞争,一旦政府没有投入或投入转移,其他周边景点的建成,导游团队的转移,其旅游的旺盛期迅速转入枯萎期。

西江实行“政府+公司+农户”的旅游模式,是政府指导下的模式运行与市场机制调节的模式运作的两者有机结合,集中了雷公山与郎德的优势,公司的参与,资金与外联得到了保障,村民参与旅游,村民得到了实惠,加上政府作决策的指导与政策上的优惠,西江的旅游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多头管理,也出现了利益分配不公的矛盾、公司与农户恶性竞争的矛盾、出现建设上相互推诿的矛盾等,导致旅游资源遭受破坏。

四、下一步旅游扶贫的措施建议

(一)科学设计和制定雷山旅游扶贫的战略

雷公山因为茂密的原始森林,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的垂直分布,绿装与玉兰花织锦,交织于高山流水,瀑布分级叠嶂,深潭浅滩,云雾腾绕,清晨与晚霞佛光点点,动人的画面多多,加上世界稀有珍贵树种秃杉,以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的多种野生动物。因而雷公山的这一资源,是旅游观光的自然资源,宜于开展团队观光、背包徒步旅行、休闲避暑、自然科学考察、野外体育竞赛等与旅游联系的活动。雷山旅游扶贫战略的制定必须立足上述实际情况,必须具有科学性,才便于战略的落实,便于实践与操作。

(二)选择并完善符合雷山实际的旅游模式

目前,贵州省在探索旅游扶贫模式上主要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从主体上看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模式,具体表现为:“社区农民组织+农户”、“旅游管理小组+农户”、“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户”等;从载体上看,主要有两个模式:一是黄果树的景区带动型,如黄果树景区带动了四周村寨的农民脱贫致富;二是雷山凯里巴拉河村寨发展旅游型,如雷山郎德上寨、西江等民族乡村特色旅游,成为村寨经济发展的支柱。

雷山的旅游扶贫应结合雷山的实际选择好适合的模式,在主体上,西江选择“政府+公司+农户”和郎德选择“社区村民组织+农户”,就目前效果看西江选择的更有竞争力,应在雷山推广,当然,西江的旅游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吸取郎德模式的保护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采取操作性较强的措施

近年,雷山县委政府将旅游扶贫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明确“以旅游促进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保证这一措施的实现。

1.村民参与使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

县委、政府应看清雷山是一个部级贫困县这个现实,进一步明确“扶贫”这一主题,要把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作为扶贫工作来做,根据社区参与理论,政府要进一步赋权予民和施利于民,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务发展,当地村民是当地特有文化资源的持有者,村民民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让村民真正从旅游中受益,实现旅游扶贫的造血功能。

2.苗族文化是雷山旅游的核心内容

苗族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为雷山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社会条件。因此,雷山下一步的乡村旅游开发中,还应挖掘苗族文化,使之商品化、产业化、品牌化,但又不能使苗族文化变味,本土文化一旦变味,就失去了吸引力,也就失去了旅游资源。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系统规划、整合和利用好各种乡村旅游资源,科学地策划旅游开发项目,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要在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增大游客消费市场等方面做文章,要在打造旅游品牌,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上下功夫,提供观光游览、参与农作、购物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满足各类游客的需要。

3.加强合作、互利共赢

对于毗邻地区之间由于受行政界线和地方利益的制约和束缚,缺乏“区域旅游”和“大旅游”的理念,相互之间统筹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地域整合措施,旅游产业彼此孤立地发展,对旅游资源及其市场注意力的激烈争夺的现象。根据共享性增长理论,应该共同树立“边界共生”理念,就是在区域整合的制度优势的基础上,从旅游产品构建、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乡际、县际旅游经济空间整合的实施途径。

4.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

根据乘数效应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雷山要凭借已成熟的西江、郎德、雷公山等景点,根据游客的消费需要,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并形成相关的产业,例如达地水族乡的火烧皮牛肉、香羊肉、鲜嫩可口,可以开发成系列的旅游产品,从而带动达地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还有,永乐的鱼酱酸、蕨根粉、葛根粉,桃江、大塘的土黑猪肉、竹编、雷公山缓冲经济区的多种野生可食蔬菜等,均可开发成旅游产品,并形成产业。此外,分散在雷山全县的多项部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成系列产品,并形成产业。创新经营机制,帮助村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乡村旅游与相关行业的深度结合,协调发展,鼓励农户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

(四)加强监督机制建立评价体系

建立旅游市场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和预警机制,提升旅游企业诚信度和游客满意度。

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专业评价与公众评价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科学、客观地评价旅游服务质量状况,为政府、消费者提供参考,帮助旅游企业准确把握旅游服务质量状况与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和整改措施,增强自我改善调控能力。

建立完善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和及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大旅游市场检查力度,将市场检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注释:

① “中国成为国际减贫典范 贫困人口已减至1500万”(《人民日报海外版》白洁、曹一鸣2010-09-2009:29:01)

②“旅游扶贫及发展模式研究”(刘益、陈烈《热带地理》2004年第4期)

③《扶贫旅游理论与实践》第44页,李佳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④“联合国未来5年对华发展援助框架”(《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2日刘坤?)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2

贫困问题一直是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消除贫穷、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发展机会,仍然是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扶贫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扶贫规模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任务十分艰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作为一种扶贫的方式开始受到业界及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Poor Tourism,PPT),将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直接联系起来,旅游扶贫的目标在于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亚洲开发银行2004年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由于河北省是京津地区发展的广阔腹地,长期以来环京津贫困带承受着双重抑制效应:生态恶化型抑制及保护压力型抑制[1],为保证京津地区的发展,河北省在产业选择、资源开发方面受到限制。然而河北省环抱京津、旅游资源丰富,且河北省的贫困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县区的资源吻合度高达80%,因此旅游扶贫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选择之一。本文通过对旅游扶贫背景下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产业价值链进行分析,试图回答环京津贫困带在旅游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地域分布、价值流向、现有旅游资源及旅游市场环境情况下,如何通过产业链布局的调整缓解目前的旅游扶贫困境。

一、文献综述

价值链的概念是波特1985年首先提出的,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营销、交付和服务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2]。将这些活动整合,通过价值链的形式为公司带来利润并为顾客创造价值,这可以从微观层面来解释一个企业的关键竞争优势。随着分工及专业化公司的出现,价值的创造不再局限于公司本身,可能是由位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创造,出现了宏观价值链的概念[3] [4],宏观价值链包括全方位的增值活动,从产品或服务的构思设计阶段开始,到交付给最终消费者,以及回收处理的完整价值增值和实现过程[3] [5] [6]。如果把不同企业所处的产业流程连结起来,就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而产业链是产业价值系统的简称[7]。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多从旅游者需求或旅游产品生产带来的物质流动予以定义,然而芮明杰认为产业链的本质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8]。在此基础上,张朝枝以旅游世界的硬核“旅游体验”为基础,认为旅游产业链是以知识为关联的网状结构,具有模块化的特征,技术的差异知识表象,实际上是围绕体验创造、生产与销售、提升的知识分工,并以此为出发点,将旅游产业价值链划分为旅游体验产品设计、旅游体验产品物质环境营造、旅游体验产品信息传递与销售、旅游运输服务、旅游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旅游体验产品精加工、旅游体验的物产消费服务、旅游体验产业链整合服务(见图1)。

如图1所示,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划分的产业链中,各环节对旅游体验产品赋予的价值各不相同,其分布成一条“微笑曲线”[9]。基于旅游体验的产业价值链为分析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扶贫提供了重要意义,让贫困地区对其地域内企业所属的产业链环节有了认识,而纵轴所代表的附加价值隐藏的含义也是追求附加价值的最大化。据此,本文将以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为理论出发点,通过分析环京津贫困带典型旅游扶贫案例,研究这一地域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假设在游客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扶贫地区如何通过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不同的地理空间配置,使产业链上的价值更多地流向贫困地区。

二、研究案例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案例

环京津贫困带位于河北省北部与京津接壤地区,由于冀北地区的贫困县与京津存在较大发展落差,并与京津存在很强的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4)划定京津以北连片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所属全部县区和保定的易县、涞水、涞源共计24个县(区)为环京津贫困带(见图2)。该区域生态环境敏感,适合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不足总面积的30%,经济发展水平落后[10]。而这些贫困县环抱京津,为保障京津城市供水及免受风沙危害,它们的发展权利常常被限制,拥有较少的权益却担负较多的义务。由于紧邻京津客源地,又是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扶贫成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研究案例的选择基于既是重点贫困县区同时又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第一轮从环京津贫困带的24个县(区)选出国务院扶贫办2012年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①,第二轮从名单中选出河北省旅游局公布的全省旅游强县,两轮筛选之后确定研究案例为4个县:张北县、崇礼县、丰宁县和围场县②。

2012年,张北、崇礼两县所在的张家口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118万人次,旅游收入128亿元人民币,丰宁县、围场县所在的承德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 010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2亿元人民币。作为两个市仅有的4个旅游强县,均出现在国务院扶贫办当年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对这四个案例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的制约因素。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2014年7月至8月,笔者前往张北县、崇礼县、丰宁县和围场县进行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一手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主要来自结构化访谈,受访对象有县旅游局副局长、规划科科长、旅游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工作人员等,共16人。二手资料包括研究案例地历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专项报告和各种政府文件等。

三、旅游产业链分布发展情况

(一)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业环节对旅游目的地具有排他性

知识服务业是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核心,把专门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支持[11]。对环京津贫困带旅游产业链的调研也印证,产业链最左端的旅游体验产品设计,如旅游规划、旅游策划设计等企业,以及产业链最右端的产业链现代化整合型服务企业均没有在调研的四个案例地发现,而这两个环节的企业基本来自邻近的北京和天津,如调研中的四个贫困县在不同时期均做过当地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且均由北京的旅游规划单位完成。

(二)随着产业链基本环节向中心靠拢旅游目的地产业价值份额逐渐扩大

在图1中,微笑曲线以生产与消费为中心点划分,左边为旅游体验的基本环节,右边为旅游体验的提升环节③。在环境制造环节,除了招商引资建设的景区、酒店的建设施工由投资方内部招标外,其余的景区建设、修缮都是景区自己负责,通过对四个贫困县旅游局及景区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施工建设企业基本来自当地。旅游中介服务环节对旅游目的地旅行社的依赖度增加,到四个县的旅游团队都是在客源地组团,由当地旅行社地接。此外散客在这四个旅游目的地都存在对当地旅行社的单项服务需求。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崇礼县的旅游中介服务相对薄弱,2011年该县才成立第一家旅行社,原因在于崇礼县主要是以冰雪旅游项目为主,游客一般采用“自驾+滑雪场门票”的旅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旅行社服务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产业链的运输环节上,调研的四个县均没有成立或组建当地的旅游交通运输企业或日常旅游运营专线,原因在于旅游运输与其他商品运输不同,是把旅游者运送到旅游目的地,出于效率与便利,均是自驾或租用客源地的旅游运输车辆,所以出行距离及出行模式导致运输环节是环京津贫困带旅游发展短板。

(三)随着产业链提升环节向右端递进,旅游目的地产业份额不断缩小

以生产与消费环节为中心点,右侧的旅游体验提升环节包括旅游二次消费、精品化、物产化和现代化。在旅游二次消费环节,目前调研四个贫困县的旅游商品以农业产品为主,基本由当地企业生产。而一旦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提高,这些贫困县就不具备生产能力了,如崇礼县开发了一系列旅游纪念品,主要为摆台、挂饰、画册等,均由外地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精加工环节,由于对产品策划、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目前大部分地区在这块领域尚未涉足,只有崇礼县推出了“密苑云顶”山地养生项目,且由马来西亚云顶集团、卓越集团投资建设。在旅游物产化环节,旅游地产开始在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资源强县崭露头角,丰宁县大滩镇旅游度假开发区的“爱马社区”一期初步建成,崇礼县也正在建设以酒店式公寓为主的旅游商贸新区,访谈中了解到张北县也计划建设桦皮岭旅游地产项目。由于第二居所在国内还是一种比较新的生活方式,产业链环节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处在探索发展期,如丰宁爱马社区地产开发企业拿出一半的房源做酒店托管,也体现出对环京津贫困带在旅游地产发展初期企业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忧。

(四)环京津贫困带的传统旅游产业位于价值链底端

如图1在各环节中,知识与价值的高低紧密相连。产业价值更高的恰恰处于产业价值曲线的两端,传统的旅游业处于价值曲线的底端。用这个图来观察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产业链分布,发现主要是为旅游者在旅游地提供吃、住、行、游、娱等服务的旅游企业群体,即处于价值链最底部的旅游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一方面,由于环京津贫困带主要承接中心城市的周末近郊游憩,游程时间短且基本消费项目单一;另一方面受地区产业基础、资金条件的限制,环京津贫困带难以融入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区位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扶贫困境。

四、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困境的形成原因

(一)极化效应明显而扩散效应不足

极化空间是区域内部一定类型经济的聚集分布状态[12]。由于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强大的集聚作用,促使周边的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导致周边地区发展的机会减少。极化将会导致效率与自由化平等之间的鸿沟。就京津冀地区来说,在人口、资金、政策、创新等方面,北京市的极化效应比较明显,造成环京津贫困带旅游产业高素质人才流失,在知识、资本等生产要素上高度依赖中心城市。同时,北京的主导产业是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产业性质导致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小、带动能力有限,从而造成扩散效应不足。极化效应明显而扩散效应不足是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困境形成的外在原因。

(二)生态区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生态区位是以生态学为指导,将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系统学方法统一起来研究生态规划的区位论,目的是对生态单元、经济要素和社会生活进行最佳生态利用,从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河北省是京津地区发展的广阔腹地,承担着京津风沙治理、退牧还草、湿地保护、水源涵养等生态建设任务,环境保护要求高。环京津贫困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风蚀沙化、水土流失情况严重,而这一地区位于北京、天津上风上水的位置,是中心城市的生态屏障。为了保证这些城市的水源及防治风沙,国家不断提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生态环境脆弱、产业选择受限,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环京津贫困带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中承担了更多的生态责任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权利和补偿。

(三)环京津贫困带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

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关联度低、区域经济依存度低。旅游产业经营方式传统,尚未形成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京津旅游市场开拓不够,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旅游产业基础相对较差,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闲旅游发展滞后,虽然紧邻京津,区域内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未能将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环京津贫困带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这是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困境形成的内在原因。

五、环京津贫困带产业链发展思路

(一)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整体效益的补偿创新机制

根据“卡尔多改进”理论,区域合作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整体正收益,即实现总财富最大化标准,区域合作的重要条件是区域内实现地区间的收益补偿,即用区域整体收益补偿一部分可能在改进中受损的群体。

由于京津冀地区区域内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势必造成利益分配上的不平衡。尤其是河北省在区域发展中处于明显的弱势,长期处于利益受损状态,却未能得到京津地区的合理补偿,导致多方面发展包括旅游业发展一直明显滞后于京津,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又将成为区域合作的阻力。区域效益补偿机制的缺失将导致区域旅游合作难以有效实现的负面循环。因此,在京津冀地区建立三方认同的区域旅游整体效益补偿机制是必须和重要的。

在补偿机制方面可以借鉴欧盟旅游一体化的经验,即通过成立区域旅游合作公用基金来进行利益补偿。在合作中成立公共基金,对于因为区域旅游合作而利益受损的组织、地区,可使用公共基金对其进行补偿,使其不要因为暂时的利益损失而放弃区域旅游合作,这样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长远发展。公用基金也可以用来奖励积极参与合作、依照规划要求发展的地区,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在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初期,由于河北省的旅游发展比较滞后和缓慢,公用基金将主要用于补偿河北省的旅游发展;而随着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渐好、收益增多,也可用于补偿京津地区为区域整体发展而受的损失。

(二)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价值链效率

在传统旅游产业链中,大型旅游中间商利用其销售渠道、采购优势、信息不对称性控制,使得大部分利润被旅游中间商获取而旅游目的地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弥补旅游目的地的这一劣势。通过应用电子商务打破了旅游产业链各成员之间固定的合作模式,产业链各企业之间不再延续传统上下游合作关系,可以跨环节联系、交叉联系,如旅游供应商不仅可以与多个旅游批发商协作,还可以越过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向旅游者销售,从而提高价值链的效率。

(三)强化政府主导,推进产业转移

调研发现随着对技术、资本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目的地产业参与份额不断缩小。由于贫困地区发展资金缺乏,当地政府一般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来资本发展本地旅游产业,然而旅游业对地方发展既有乘数效应,也存在漏损现象,并且贫困地区更易漏损。外来资本的介入会导致贫困人口受益机会减少。因此,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扶持旅游产业链环节上更多企业在当地发展,使产业链上的价值更多地流向贫困地区,帮助环京津贫困带克服后发劣势,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分布。

注释:

①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http://cpad.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FPB/fpyw/201203/175445.html.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旅游扶贫;效益测评;优化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许多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已把旅游业当成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期间国内专家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在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及问题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但从促进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利和发展的角度,对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的比较少;对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及就业率的提高等问题还未形成一个评价模式;对其扶贫政策进行衡量,从而采用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扶贫政策研究比较少。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张家界市辖属的一个县,辖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情况,进行张家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从而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以期对同类贫困且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起到借鉴作用。

一、武陵源旅游扶贫概况

(一)武陵源的历史沿革

武陵源,古已有之。历史上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管辖。1988 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397 平方公里,辖六个乡镇处,人口 44 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 1991 年,武陵源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7 中国旅游年,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 35 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2000 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 A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年,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 2004 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二)武陵源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之前,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定贫困县(区)。武陵源贫穷落后,与外界联系极少,是典型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的“三不通”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业和狩猎等为生计。忙完农耕以后就去山上采木子和金银花等药材拿去卖,换些日用品回家,勉强能维持生活。以前农民居住的都是木房子,上面盖的是茅草。人们精神生活较单调,人们或是聚在一起闲聊、发牢骚,或者是在忙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或者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或者是利用聚众来消磨时间等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和体艺方面的活动。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把旅游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战略方针,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抓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由贫困向富裕、小康文明方向迈进的新兴旅游区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

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1.区域经济发展

在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这个“发动机”的牵引下,十几年来张家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开始了全面调整与提高。突出体现在:随着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和区域经济总量获得了快速提高。根据编译数据可以看出:1992-2006年,张家界国民经济的增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1997 年为旅游开发的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任务很大,武陵源的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缓慢,1998-2006 年是旅游开发的成熟期,旅游业成了武陵源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变化

武陵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所占大幅度下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鉴于武陵源的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几乎全部来自旅游业,以第三产业的增加可以近似说明旅游业在武陵源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武陵源的旅游经济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贡献是巨大的。上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二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农为主的“蓝领”职业身份,而正在成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白领”一族。

3.农民收入变化

旅游资源是武陵源的基本资源,旅游产业是武陵源的主导产业。武陵源致力于开发旅游服务市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全区贫困农民借助武陵源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为旅游服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一部分贫困农民在景区办起了饮食服务店、旅店、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一部分农民把玉米棒子、红薯由“口粮”变成了商品,由“土货”变特产,加工成熟后卖给游客,同时,农民适时上山采茶叶、山胡椒、猕猴桃、挖葛根,变“山货”为名产,这些山民村妇,常常是用一背篓土货,换回一把把钞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陵源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00多倍,而当地农民的纯收入增长却不到5倍,与武陵源旅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的增长率相比较,农民平均纯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明显较低。另外,由于旅游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索溪峪镇和天子山镇因为区位优势率先富裕起来了,而其它的二个镇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就是索溪峪镇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军地坪村现在已经完全城镇化了,沙坪村还有一小部分人口住在大山里面,勉强能维持生计。

4.旅游带动就业情况

旅游发展为武陵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行业。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纳了农村实有劳动力1 138人,目前公园管理处安排了463人从事旅游服务管理、75人从事旅游交通运输、253人从事轿运、101人从事旅游商品经营、82人从事导游等,农村旅游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85%。2006年年末,武陵源全区共有接待宾馆饭店230多家,接待床位18万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而且给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地位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如服务员、小商贩、手工制作、保安等,报酬较低。相比之下,高薪的管理职位却往往被外来人员或地方少数人所占据。由于自私的心理或受利益的驱使,一有就业的好机会当地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戚,然后再是普通老百姓,有时甚至把就业指标卖给有钱人。例如:现在的天际大观园是政府征收了沙坪村的土地建起来的,本来答应给沙平村提供70个人的就业指标,但是到最后,当地的村民一个就业指标都没有,就业岗位全落在了官员的亲戚和有钱人的手中。大量的当地居民就这样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少数人手中。贫困人口的发展没有真正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注点;没有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目标。另外,在武陵源国际度假酒店还存在着歧视本地员工的现象:如果从事同一个级别的工作,外地招进来的员工比本地人工资高。

(二)社会效应评估

1.基础设施

自然风景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善风景地域的“可进入性”,使旅游者“进得来,住得下,散得开,玩得好,出得去”,因此,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住勤、游乐设施优先在风景地域发展。为了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1985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修建张家界(大庸)机场,到目前为止,张家界开辟了荷花机场到全国各大城市和韩国航线,已有东航、国航、南航、深航、奥航等十余家航空公司加盟张家界航空市场;为了分散客流和物流,新建成的火车站已于2008年1月18日投入使用;常张高速、峪园公路建成通车;张清、慈索公路完成改造,2006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64819公里,其中省道23213公里,县乡道162478公里,村道79128公里。目前,全区农村也已经实现“五通”目标。共新(整)修村级公路约56公里,解决了约18个村、14万人的交通困难;新(整)修河堤、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约28千米,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60亩,解决了15个村,12万人的饮水困难;累计建沼气池4 200余口,切实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

2.教育事业发展

从1989以来,武陵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9年建区初,全区仅有学前班7个,入班儿童近400人。到2000年,全区有独立幼儿园6所,大、中、小、学前班共47个,幼儿1 500多人,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受到了重视。同时,基础教育也得到了发展,1989年,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为74%和61%。到2000年,小学入校率999%,初中入校率99%。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区政府的财政变得很宽裕,于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1989年,武陵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及其他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和缺乏,全区有中小学校48所,校舍面积37 129平方米,生均7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12 995平方米,占35%。共有教学仪器321件,价值5 300多元。各种图书资料1 200册,价值04万元。到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面积达到55 000平方米,8平方米/生,所有危房都得到改造,教学仪器9 753件,价值159万元,比建区时增加304倍;各种图书资料57万册,价值35万元,比建区时增加475倍。2004年武陵源就已经开始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比全国要早三年。

(三)生态效益评估

1.自然生态效益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缺乏有效地开发模式理论指导,不注意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武陵源旅游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严重。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造成了客源及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造成了原本有限的资金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武陵源的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开发的过程中同世界上大多数旅游地最初建设开发一样,武陵源一开始就重开发轻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武陵源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依然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超过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度。游客数超过了景区的环境容量,尤其是黄金周和节假日,更是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环境污染问题有加重的趋势。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加,这里的旅游交通、住宿、饮食业蓬勃发展,一时间,在遗产核心区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或商业小区,景区建成游览线30多条,游道300多公里,景区还设有2条登山索道、1座观光电梯,违章建筑面积19多万平方米。著名景点锣鼓塔容纳了一座“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2 800吨污水。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整个景区陷入了过度开发的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的损害,遗产资源的“原生性”遭到了破坏。

2.人文生态效益

武陵源以前贫穷落后,最主要的是观念落后和科学技术落后。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安贫乐道,不思改革、进取,很难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旅游开发后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涌进武陵源,把现代文明也带进了武陵源,打破了武陵源封闭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武陵源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交流,开拓人们的眼界,增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提高了本地区文明的程度。武陵源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因素。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因旅游者购买,制作工艺在发展和提高。如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起初只是土家人用做“土花被盖”的,因旅游的开展,开发出大型织锦壁挂、背包、挎包、织锦衣等,用途得到拓展,产量也因此增加。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面临着失传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得到了发扬光大,传统工艺品生产重新焕发出生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现在为旅游者表演,演出的场次在增多,参与演出的人在增加。这样在保持民族舞蹈的特色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有机结合点,更利于民族歌舞的发扬和传承。由此可知,旅游能够提供维系当地文化世代传承的通道。

当社会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这种环境所诱发出来的文化演进也将被改变。武陵源自开发旅游以后,其地理的相对封闭性被打破,吸收现代文明,加快文化演进。因旅游者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他们携带的文化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态文化而言是一种高势能文化。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相接触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旅游者所携带的高势能文化更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当地的低势能文化。当地的人们以旅游者为观察点,了解外部社会先进的文化,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成分,对其有选择地吸收。旅游者在武陵源进行旅游与自然亲密接触期间,既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环境,又作用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当然在外来文化与当地的原有文化融合、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主流文化导向的偏差,以致丢失掉原生文化中宝贵的东西。旅游者穿戴打扮、举止表情和行为等都在传递信息,当地居民在潜意识中慢慢地接受和效仿,因而传统服饰只有老年人穿,出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汉化,他们不再过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不再住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楼房,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当地原有的民俗也逐渐趋向于同化甚至面临着民族文化的失传。

综上所述,武陵源自从发展旅游扶贫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农民收入不断增收,就业率不断提升,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因为政府对旅游扶贫的认识还不到位,当地居民因为区位和自身素质的偏低,旅游企业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武陵源旅游经济相比,武陵源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缓慢,而且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没有技能、知识和金钱,农民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因为旅游的开发,当地的社会治安变差,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因为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三、武陵源旅游扶贫优化对策

(一)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脱贫人口

武陵源贫困人口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其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这是扶贫开发的长远之计。治贫先治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促使贫困人口尽快掌握一门技术,从而脱贫致富。武陵源的基础教育已发展得比较好,现在主要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该注重精神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素质,用正确的扶贫观念来引导贫困人口,帮助他们形成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的良好精神风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贫困人口,使他们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运用科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贫困人口,通过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使他们形成致富的志气和内在的动力,想富、敢富、忙富的人。

(二)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为旅游扶贫服务

首先,武陵源政府必须进行观念更新,明确旅游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的目标是扶贫,即确保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把这种观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做到权为贫困人民所用、情为贫困农民所系、利为贫困人民所谋,进而实现以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以贫困人口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

其次,突出政府在旅游开发扶贫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当地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要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对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及某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要积极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同时,政府还应在资源维护、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从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最后,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武陵源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为防止低水平、无秩序开发,规划部门在旅游开发前应对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政,重复低水平建设。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监督作用,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强文化内涵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能继承和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且能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从而使旅游业长盛不衰。武陵源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在闺中,甚至面临着日渐消灭的危机,武陵源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地带。严禁破坏景区内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树木。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依托旅游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优势为着眼点选择发展路径。武陵源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以初级农产品出售为主,很多时候都是农民自己挑着自己家的农产品在卖,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产销链。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武陵源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1)搞好规划,使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按规划有序发展;(2)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壮大旅游产业,为城市带动农村、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夯实基础;(3)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4)创新机制,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双月刊),2002(17):21-26..

[2]游佩媛.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北京郊区民俗村、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32-38.

[3]蔡雄,连漪,程道品,白丁,蓝雄现.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7(3):30-108.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4

一、精准扶贫概述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来说的,是指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不同农户的贫困情况,利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精?史銎蹲钤缡怯上敖?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2015年6月,在贵州省调查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工作,保证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提出扶贫工作要“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劳动力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据有关调查显示,专职务农的农民一年中真正用于务农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去除节假日和周末的天数,也就剩于二百多天)还不到三分之一,而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其他事情上。对于农村人口中的打工人员,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保护,但因农民工缺乏技术特长,工资待遇仍然比较低,返乡后很长时间也处于闲置状态。

(二)基础设施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有些地方还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虽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通讯、气象、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各种需要。

(三)消费及教育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还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仍需到很远的县城去消费,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即便一些农民有了自己的车辆,但也会因为燃油费用相对较高而不被使用。另外,当前市场上的消费产品很少考虑农村群众需求,也是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未能得到有效开发的重要原因。

其次,农村教育也处在相当落后的状态,亟需进一步改善。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因为父母不在家乡,只能由爷爷、奶奶来照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出现畸形人格等缺陷。与此同时,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严重的可能会给国家安全稳定和农村治安带来隐患。

三、如何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层的重视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民生工程,因此领导重视是关键。下面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讲解在精准扶贫方面的相关措施:

一是健全组织。该县扶贫开发项目启动实施后,立即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各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精准扶贫领导专项工作小组,实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而在全县形成了各部门全力配合、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是明确县、乡各级“挂包帮”责任单位,召开专题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的“挂包帮”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动员全县范围内各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组织4852名干部职工,对全县包括2个省级贫困乡在内的13个乡(镇、街道)和纳入建档立卡的20个省级贫困村,9696户贫困户,32865名贫困人口实施挂乡包村结对帮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强大的帮扶合力,实现了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挂包帮”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制定精准扶贫规划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因此结合各地实际,科学制定精准扶贫规划是重点。

一是搭建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为确保脱贫摘帽攻坚战取得实效,并及时反馈脱贫攻坚战动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紧密结合当地扶贫工作实际,在脱贫摘帽指挥部搭建精准扶贫脱贫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为精准扶贫脱贫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省、市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及时制定出台《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意见》,加强农村贫困户宜居农房建设,改变贫困群众的住宿条件和生活习惯,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三是顺利建成红色乡村幸福家园。红色乡村幸福家园围绕“红色民生、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四为一体进行规划设计,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层队伍为重点,以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促进红色旅游线路周边基础服务的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红色旅游雏形。

(三)完善各方面保障措施

一是制定相关保障性政策。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促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研究制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驻乡(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办法(试行)》和《禄劝县“挂包帮”结对帮扶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形成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的工作氛围,既充分调动了驻村工作队员和挂包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县委、县政府结合“六个百家”,即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结百家情、解百家难、励百家志、圆百家梦的“百千万工程”,把“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扶贫驻村工作队员能够下得来、留得住、起作用,让他们体验到帮扶的快乐,感受到帮扶的成就。

二是整合资金,实施产业扶贫,促进农户稳定增收。按照县委、政府促进农户稳定增收的工作部署,投入整合资金4848万元,扶持全县9696户共32865人发展农业产业、养殖业,有力促进了贫困农户的稳定增收。

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四到县”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开设了家畜饲养工、农艺工(花椒种植)、钢筋工、果树栽培、砌筑工、家政服务、中式烹调、蔬菜园艺等多工种培训。

四是发放小额贷款,助力贫困农户增收。围绕实现扶贫到户贷款“直接发放到户,解决温饱到人”和“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这一目标,按照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选择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并带动当地人员实现就业。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5

  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赴湘西十八洞村学习考察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到十八洞村学习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回来之后,将学习感悟记录如后。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有个十八洞村。村旁山中有18个溶洞,洞洞相连,深不可测。这个苗族聚居的山寨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地带,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长期陷入贫困。2013年11月3日,来到在十八洞村,在苗族贫困户施齐文家中看望,坐下来同一家人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十八洞村风景优美,有“小张家界”之称。曾经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里的贫穷。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668元,仅为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18.8%。而如今的十八洞村,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如同凤凰涅槃,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外国元首,“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从十八洞村出发,走出湘西,走出湖南,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一、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规划引领,实施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六个精准”解决“四个问题”。十八洞村在深刻理解上述精准扶贫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以规划为引领,通过制定全村整体发展规划、扶贫脱贫项目规划和农户个体脱贫规划等系列规划,实施精准发力。一是工作队严格遵循提出的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为十八洞村制定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二是在全村整体发展规划的统领下,十八洞村结合“五个一批”制定了一系列相互支撑的扶贫脱贫项目规划。三是在全村整体发展规划、扶贫脱贫项目规划的基础上,工作组通过精准识别,根据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实际困难,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将贫困户落实到具体的扶贫项目中,为贫困户制定个体脱贫规划。

  (二)坚持党建先行,增强内生动力。花垣县委县政府以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支两委和青年民兵突击队建设为载体,以转变观念、提升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为方向,形成了“党建先行,增强内生动力”的经验。一是精选驻村帮扶工作队。2014 年 1 月,花垣县委组建成立十八洞精准扶贫工作队,长年驻村开展工作。工作队进村挨家串户访贫问苦,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工作,真正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二是加强村支两委建设。工作队召开选举大会,推选年轻有为的大学生村官担任村支书,推选致富能手担任村主任、村支两委成员。配备建制专干为村主干,增配 9 名村主干助理,并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筑牢了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组建青年民兵突击队。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把村里 20 多名在家的年轻人组织起来,组建“十八洞村青年民兵突击队”,帮助村里欠缺劳力的农户编竹篾条、糊泥巴墙、铺青石板,使全村“五改”工程稳步推进。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PPT战略;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新田县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湖南省有3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扶贫任务艰巨。湖南省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以旅游产业促进湘西开发。新田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基于此,从实施PPT战略的角度探讨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扶贫攻坚、新田县经济开发的重要范畴,提高新田县的扶贫开发水平。

一、PPT战略

PPT ( 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最先由英国国际发展局明确提出,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使旅游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1]具体而言,PPT战略是贫困地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2]。

二、区域概况

新田县位于湖南南部,属于永州市辖县,东接桂阳,南临嘉禾,西界宁远,北毗祁阳、常宁,总面积1 022.4 km2。以新田县为中心,半径约100 km范围内,北有衡阳,西有永州,东有郴州三个地区中心城市。据考证,新田县,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至汉初属长沙郡(国)。自宋乾德三年至元、明时期属宁远县。明万历二年(1574年),设新田营于今龙泉镇(城关)。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宁远、桂阳划地设新田县,属永州府道州管辖。1959年曾与桂阳合并为一县,1961年7月重新恢复新田县。[3]从总体上讲,新田目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山区农业县,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表1)。以2002年以例,全国县级经济人均GDP为4 775元[4],而新田县2002年人均GDP仅为2 909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新田县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旅游资源的特征决定着旅游资源的级别、吸引力与价值,新田县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

(一)种类全,数量丰富

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新田县旅游资源共有8大主类,26个亚类,66种基本类型,238处旅游资源,分别占规范标准类型总量的100%、83.9%和42.6%,这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色专项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品位高,特色突出

县域内有中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区12处,其中四级资源区4处即武当山、大冠堡古堡群、古村落群(彭梓城、谈文溪、龙家大院、河三岩等)、千马坪,三级资源区12处。其中,武当山不仅拥有山势壮观,群峰竞秀的山岳景观,还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是佛道并存的祈福圣地;以大冠岭为中心的古军事城堡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以彭梓城等为代表的古村落古色古香,人文深厚,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新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三)组合佳,主题鲜明

新田县旅游资源空间上呈现“四区一中心”花瓣型格局。 “四区”是指东南区——“宗教文化旅游区”;西南区——“古堡古民居旅游区”;东北区——“原乡风情旅游区”;西北区——“瑶族风情旅游区”,“一中心”即游客集散中心。各景区不仅联系紧密、互相呼应,可以很好的实现“旅短游长”的旅游目的,而且功能各具特色,主题突出。以武当山为核心的东南区以宗教文化和“福”文化取胜;以大冠堡和彭梓城为重点的西南区以古堡文化和古村落文化见长;以千马坪和秀峰湖为重点的东北区以原生态风情称优;以门楼下瑶族风情为重点的西北区民族特色浓郁,各景区均有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有利于促进新田县旅游整体协调发展。

(四)生态优,潜力巨大

新田县有旅游资源238余处,但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几乎为零,这一方面保存了新田县优良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新田县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特别是作为祈福圣地,佛道并存的武当山,应成为湖南著名的宗教旅游圣地;作为南国第一古军事城堡的大冠堡,可打造成为湖南古城堡旅游的龙头产品;作为中国传统乡村活化石的古村落群,以其深厚的人文价值,庞大的组合规模,应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古村落旅游产品。

四、 新田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行性

(一)资源禀赋良好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扶贫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新田县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新田县以武当山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古民居群为中心,以神秘的古堡文化为基础,以独特秀美的自然山水为依托,形成了“一山、一水、一堡、一城、一村、一院、一树、一漂、一洞”(即武当山、秀峰湖、大冠堡、彭梓城、谈文溪村、龙家大院、千年银杏、竹海漂流与皇宫溶洞)的“九个一”复合型结构。这九个部分有机统一,优化组合,构成了新田县特色旅游的竞争优势,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位优势突出

良好的区位条件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决条件。新田位于湘南腹地,处在“大广州”、“大武汉”、“大桂林”等城市经济圈的交叉辐射和吸引地带;上达长衡,下通粵广,等距离辐射湘粵桂三省中心城市,立足中部前沿,前承东部产业转移,后启西部开发,是沿海地区进內地的“桥头堡”,区位条件优越。同时,新田县东接京珠复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复线)、107国道,西通永连二级公路、二广高速、直通衡昆高速、322国道、湘桂铁路和洛湛铁路,南接厦成高速,即将建设的京珠复线新田连接线将使新田对外连接更加便捷。

(三)政策大力支持

全球旅游业保持持续增长,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与互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现的独特作用。湖南省旅游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总体部署,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2007年6月,永州市旅游产业大会召开,会上要求统一思想,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新田县委根据大会精神,统一认识,积极动员,谋划产业发展大计,对新田旅游资源进行了各种形式和途径的考察和调研分析,在全县掀起了旅游宣传和开发热潮。在此背景下,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来促使新田县脱贫致富的旅游扶贫开发,正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大好机遇。

(四)后发优势明显

学习型后发优势,是后发优势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迟发展国家(或地区),具有在较低成本和较小风险以及较轻包袱的基础上,直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5]。新田旅游业的学习型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选择和设计自己的旅游发展模式或者旅游产品设计时,有许多技术、经验以及教训可以参考。第二,新田通过技术引进极大的降低成本。新田县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珍视后发优势,科学合理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善于利用后发优势的同时,要尽力规避或消除后发劣势。

五、新田县旅游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

新田县以旅游扶贫开发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一) 知名度急需提升

新田县旅游资源种类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几乎处于零开发状态,如人们只知湖北武当山,而不晓新田县也有一个自宋代香火就旺盛的南国武当山,因此在旅游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市场营销的难度,提高了营销成本。

(二)基础设施尚待改善

新田县交通状况总的来说比较好,但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当地道路配套保障仍不如人意,交通设施有待优化升级。如新田县城龙泉镇地处湖南省地区中心城市衡阳、郴州、永州构成三角形的中心,相距均在150公里左右,但目前缺乏直达快速交通联系。另外,新田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首先,县内没有出租车公司和专门的旅游车辆;其次县内缺乏星级宾馆、酒店、大型旅游购物超市以及娱乐休闲场所。

(三) 区域竞争相对激烈

在以新田县200km半径范围内的其他区域,旅游资源众多,且资源品质高于新田县的不少,周边旅游地的发展对新田县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客源市场的形成有连带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形成激烈竞争。如“山”有郴州苏仙岭、衡阳南岳、双牌阳明山、宁远九疑山、湖北武当山;“水”有东江湖、潇水河、水府庙;“堡”有黄丝桥古城、南方长城;“村”有岳阳张谷英村、阳山古民居、洪江古商城、上甘棠村、湘西王村、高椅古村、福建土楼、安徽西递、宏村;“洞”有新化梅山龙宫、双牌青龙洞等,新田如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冲出重围将面临严峻挑战。

六、 新田旅游扶贫开发的总体构想

(一)总体思路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背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依托新田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创新和优质高效服务为核心,在新田县旅游扶贫开发中做到“五坚持”、“五结合”:即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高度结合;坚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高度结合;坚持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的高度结合;坚持政府管理、投资商自主经营与社区参与的高度结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与适度超前发展的高度结合。

(二)指导原则

1.集中全部力量,狠抓重大项目原则。新田县经济基础较弱,为避免旅游开发一哄而上、浪费扶贫资金、破坏高品位旅游资源,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首先对一些景观资源高度集中、且地域文化特色浓厚、可进入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进行优先开发。在客源市场开拓方面,应优先发展国内旅游,条件成熟了再发展国际旅游。同时还应据旅游发展潮流,注意开发那些提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如参与型旅游、探险旅游等。具体来说,新田县近阶段应集中力量,开发武当山、大冠堡等高品位景区,以提高新田县旅游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发旅游资源。

2.强调社区参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原则。PPT战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社会积极变迁,而不仅仅是旅游产业的发展。[6]就旅游扶贫地区而言,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加强当地居民的教育工作,通过不同方式、层次的普及或专业教育及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认识,增进他们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能力,特别是培训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经营与管理的技能,强化当地居民作为旅游开发主人公地位的基础,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地居民自我发展能力,以达到贫困人口真正脱贫的目的。

3.引入市场机制,力求彻底反贫原则。PPT作为一种扶贫方式,具有与政府的天然联系。我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更为显著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在旅游扶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担当着特殊的任务,但是旅游扶贫决不是政府个人的事,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在旅游扶贫开发中,政府在通过政策约束,利益引导和管理手段为贫困地区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优化配置旅游生产要素,增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观念,以真正达到 “造血功能”,实现彻底反贫的目的。

4.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开发虽然会给旅游扶贫地区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但一些必要旅游设施的兴建和人流、车流、物流的增大,也将会给新田县旅游资源和环境带来新的破坏。因此,新田县的旅游开发必须重视保护,要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协调好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三) 开发策略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旅游观念。目前,新田县多数领导同志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旅游意识颇为淡薄,尚未认识到新田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完全可以成为新田经济增长点,实现新田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广泛而又细致的、有说服力的宣传工作,帮助、促使新田县旅游开发条件较好地方的领导同志乃至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旅游扶贫新观念和依靠发展旅游摆脱贫困的信心与决心。

2.政府带动,政策支持,提供政治保障。一般的旅游开发运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因此它不会自动关注扶贫目标的达成;而旅游扶贫是通过政府带动,政策支持,规范市场运作,扶持当地农民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具体来说,新田县政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全面规划县域旅游。实行旅游扶贫对新田来说是项复杂的开拓性工作和长期行为,因此,对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科学论证、全面规划。(2)制定政策与法规。新田县政府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税收优惠、保护资源、当地农民优先开发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件支撑。(3)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解决好“可进入性”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4)宣传整体形象。新田县要对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及某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如武当山、大冠堡等进行宣传,同时积极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

3.农民参与,农民受益,达成扶贫目标。新田县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业的主力军。新田县财政相对紧张,发展旅游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离开了农民的参与,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就难于实现。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第一,要动员参与。旅游开发初期,景区周边农民对旅游脱贫致富缺乏认识,要采取动员、启发、开导、典型带动等方式,鼓励农民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兴办家庭旅馆,参与景区运输和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等。第二,借鉴和探索农民参与模式。必须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民参与旅游发展模式,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其参与的赋权机制、咨询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培训机制,建立相应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第三,加强培训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增长,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在某些农民中出现一些不正当经营行为,因此,针对这些行为,一方面要向农民讲文明经商,讲清楚发展旅游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以及违纪经营的危害,提高群众守法观念;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让农民自我约束。

4.筹措资金,优化环境,防范制约因素。新田县发展旅游业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旅游开发启动资金的匮乏。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旅游扶贫工作就会搁浅,而错失旅游开发的良机。第一,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章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招商引资的关键是要有一系列优惠的投资法规和政策,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第二,抓住机遇,争取基金。抓住湖南省大力发展旅游机遇,结合新田县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国家贫困县”的名义,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第三,解放思想,多渠筹资。放宽思路,不限所有制性质,不限区域范围,不限金额大小,采取景区经营权转让融资、旅游发展基金集资、银行贷款、私人投资相结合等一切可行的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拓宽旅游扶贫资金的来源,防范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5. 构建“九个一工程”, 突出三个核心,铸造精品工程。目前新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在对其进行开发时,要做好发掘和整理工作,构建“一山、一水、一堡、一城、一村、一院、一树、一漂、一洞”(即武当山、秀峰湖、大冠堡、彭梓城、谈文溪村、龙家大院、千年银杏、竹海漂流与皇宫溶洞)的“九个一工程”旅游产品体系,突出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宗教祈福圣地、以大冠堡为中心的军事古堡群和以彭梓城为代表的古村落群这三大旅游区,形成产品之间的联动,丰富产品的内容,铸造精品工程,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6.提升一个主题,加强对外宣传,传播旅游形象。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新田县旅游资源特色,发挥历史渊源及区域文化特征。新田县旅游形象可以从“自然资源”、“地域特征”和“人文内涵”三个角度交叉定位,提出“灵山古韵,神秘新田”这一主题。南国武当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龙家大院、大冠堡、谈文溪等历史遗存丰富积淀,还有那太多的历史悬疑与迷惑:山村野外的大冠堡是一个规模完整、壁垒森严的军事古堡,古堡建在何时,又为何而建?究竟演绎了一段怎样荡气回肠的烽火传奇?南国武当山处于古零陵郡境内,南蛮之地如何能成为道教仙山,从南京出逃的明建文帝为何又选择它作为避难之所?谈文溪男根为什么能延续数百年香火,保一方人丁兴旺?这些在凝聚新田县“灵山古韵,神秘新田”这一主题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时代,也需要加强对外宣传,让它们为外人所知。因此,新田县必须加强宣传促销,传播新田县旅游形象,提高新田县旅游知名度,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7.培养旅游人才,重视网络技术,建设支持体系。新田县政府要想通过发展旅游业振兴地方经济,必须坚持“关键在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应把提高新田县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摆在重要地位,通过对口帮扶、从外地引进和到外地培训人才等多种方式培养旅游人才,为新田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1世纪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新田县必须要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运用,介入电子商务。运用网络技术和开展电子商务是旅游信息传输和营销技术的一大突破,它将会大大增强宣传的渗透力,并使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管理、人才素质、文化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大大增强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SHLEY C, BOY C. Pro-poor tourism: 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J].Natural Resource Perspectives,2000(5):1-14.

[2]冯学钢.皖西旅游开发扶贫探讨[J].经济地理, 1999,19(2):111.

[3]新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新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32.

[4]隆少秋.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