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盔一带范例6篇

一盔一带范文1

一盔一带,其中的盔是指头盔的盔,带是指安全带的带。一盔一带的行动是骑和乘坐摩托车和电动车出门,一定要佩戴头盔,开车和乘坐汽车,安全带一定要系上。

从2020年6月1日起,骑摩托车、电动车不戴安全头盔,开车不使用安全带将会被严查。对于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骑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也要依法查纠。

看似这个规定是让大家尊守的。其实是从大家的安全出发的!因为一盔一带是人们的安全保镖!规定是从人们自身利益出发的,只要严格要求,收益人是每个守法的公民自身!请善待自己,保护自己!安全放第一!个人建议,谢谢!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盔一带范文2

2、调试好头盔后,打开头盔上的束带,将头盔水平放置于头上,不可前仰或后翘。

因为,头盔前仰会导致头盔无法保护前额的安全性;后翘会挡住视线,无法保障头的后部位置的安全性。

3、然后,再将调节器旋紧,上下左右摇摆头部,直到头盔不晃动并感觉舒适。

4、随后,再调节头盔两侧组带黑色分叉扣的度,使耳朵的位置位于前后两个组带中间。

5、最后,将下巴插口的位置,调整好长度并扣紧,在下颚处留出一指的空隙即可。

正确佩戴头盔,有助于减少伤亡率,是减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有效手段。

一盔一带范文3

TK-2飞行头盔

头盔是现代战斗机飞行员不可或缺的装备,我军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配发飞行员头盔。在此之前,人们脑海中飞行员的固定形象一直是佩带着耳机、大号黑色风镜、双耳皮帽的样子,风镜架在双耳皮帽上几乎成了飞行员的典型特征。到了70年代之后,这些简单的防护装备终于被蓝色的TK-2飞行头盔取代了。

TK―2头盔是我国生产的第一代制式飞行头盔。其外表为天蓝色,印有红色五星,整个外形近似半球形,下部内收,护耳部分稍突出,前额部有一层较薄的壳体,作为护目镜的保护盖,整个外形相当美观。同时,这种形状的头盔在发生剧烈颠簸碰撞时,能够缓冲、吸收,分散能量,降低对人的伤害。另外,头盔的前上部有三个圆孔,这些圆孔直通头盔内部,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但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弹射时如果头盔没有此类通风孔,随着弹射后速度的瞬间变化,头盔会发生向上飘升的趋向(有些类似空间飘浮现象),从而导致头盔下颏带勒伤飞行员颈部。不难发现,很多国家的飞行头盔上部都有类似的圆孔。但是这也不尽然,比如美军的飞行员头盔上就没有这类东西,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来,在研究保护装备方面,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论,而且定义和标准也有较大的差异。

TK-2头盔的防护外壳为玻璃钢制,工艺较为粗糙,但是却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抗冲击、抗碎裂的能力。TK-2护目镜(也称滤光镜)由浅绿色有机玻璃制成,厚度为2毫米,可防止刺眼的强光。滤光镜的下放机构设在头盔外壳的两侧,该装置设计简单但结构精巧,并设有收放等三个档位。平时,滤光镜应处于“上位”,此时镜片收藏于保护盖内,司避免刮花镜片。如要将滤光镜下放到“中位”或“下位”时,用左手扳动下放手柄即可。滤光镜在“下位”时,可与氧气面罩配合,几乎可以覆盖整个脸部,保证飞行员在弹射跳伞逃生时,头部不会被高速气流所伤害。面罩挂钩定位于外壳前沿两侧的位置,颏带扣设置在面罩挂钩的下方,为齿形调节扣,可保证头盔牢靠地戴在头上,不会被高速气流吹掉。颏带中间还有可以调节的软垫,以增加佩戴者的舒适感。

头盔外壳边缘用绵羊皮包缝,用以保护头盔边沿的完整。TK-2内部使用三块吸震衬垫,衬垫内层为硬质泡沫塑料,外层为乳胶海绵和绵羊皮革,粘贴在头顶、前额、后脑部位。后枕部分还有一块带调节绳的软垫,可据头形大小调整,这样在做剧烈的飞行动作时,头盔就不会前后晃动,更加稳固。

如果要安装加压补偿囊,则要利用这个后枕软垫上的两个金属按扣和另外两个在后枕壳体上的金属按扣。在护耳的空间部位,安装有通讯耳机,耳机前装有一个乳胶耳罩以降低噪音。但是要想调整耳罩腔到耳部舒适位置的话就较为麻烦,因为TK-2的耳罩、耳机是集中通过一个螺丝钉固定的,所以如果要移动耳罩的位置,必须要松开这个螺丝,动作太多,十分不便。连接耳机的通讯引线缝合在后部的包边条中,接口从左侧引出,其中的两脚插座是接合喉头式送话器,四脚插头是连接飞机座舱内的电台,这些都是目前飞行保护头盔的标准配置。目前,TK-2还存在一个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问题,由于该头盔内部狭窄,戴的时间长了会有挤迫的感觉,但是单纯从保护飞行员头部的目的出发,该头盔的防护功能还是可圈可点的。

TK~2A飞行头盔

TK-2头盔自生产以来就一直在接受不断的改良更新,并派生出了TK-2A,TK-2B,TK-2C等多种型号,其中TK-2A性能优良,颇具代表性。TK-2A经过对TK-2头盔的多处改进而成,也是目前我军服役时间最长的飞行头盔。如果比较TK-2A与TK-2的性能,用突破性的进展来形容也许不太贴切,但TK-2A的各项指标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舒适性增加,稳定性和防护性都有所提高。

TK-2A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内饰以及装配工艺上都明显优于TK-2。TK-2A外表为白色,防护外壳为玻璃钢制,头盔上部同样印有红色五星,形状与TK-2相近,但体积尺寸却增大了,配戴起来更加舒适。从表面上看,其变化最大的部分应是滤光镜下放机构,该结构使用不锈钢棘爪,棘齿,棘轮的锁定设计,这种设计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滤镜的操控动作同TK―2相似,但锁定的效果更稳固可靠。内部的吸震衬垫基本上沿袭TK-2的双层设计,但乳胶海绵层加厚了3毫米,使整块衬垫的厚度达到了20毫米。由于头盔的体积增大,虽然衬垫加厚了,但较TK-2的内部空间仍然宽敞许多。

TK―2A设有5种尺寸号码,最大0号重量1.45千克,最小四号重量1.25千克。另外明显改进的还有通讯耳机,单独用两个小螺丝固定在头盔的护耳部位,而隔音耳罩是通过其背面的尼龙搭扣粘贴定位,所以调整耳罩与耳部的舒适贴合位置时只要左右上下移动头盔即可,相比TK-2的此项操作要灵活很多。还有就是在耳罩处加装了黑色尼龙网状外套,借助弹力带套在耳罩上,清洁时将外套拆下目口可,十分方便。除此以外,TK-2A头盔的通风圆孔直径扩大了,数目也有所增多;滤光镜片加厚颜色加深,厚度达到3毫米,更为结实;安装补偿囊用的后枕壳体上的按扣改为锦纶吊带式按扣,后枕软垫加厚加宽。

倍受瞩目TK-11头盔

为提高防护性能,进一步适应现代机种以及未来空战环境的需要,我军新近列装了经过全面改进升级的TK-11飞行头盔。新头盔能提供更大的防护性、实用性及舒适性,正逐步取代原来的TK-2A成为我军飞行员的主要防护头盔。这款TK-11的造型与TK-2A相似,但轮廓还是有了很大变化,头盔外壳护耳部分修饰过渡的十分圆滑,呈圆弧状,没有TK―2A那样呈直角突出的形状,更具现代感。氧气面罩的配挂装置也由原来的挂钩式改为采用更先进可靠的插销式。

新头盔充分注重人机工程。新的设计理念、新型材料、新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头盔防护的第一道屏障和支撑零部件的主体,外壳的选材显得尤其重要,新头盔的外壳材料使用了“凯夫拉”材料,这种材料导热率低、强度高、韧性好,更适合在各种环境下配戴,具有很高的防护性。从内部结构发现,头盔的内壳压了10毫米的硬质泡沫塑料层。由于外壳采用了“凯夫拉”层压结构,所以边缘需要包裹海绵和绵羊皮来保护,而圆孔处则用金属皮来封边保护。

TK-11配备新型的YM9915插销式航空供氧面罩,这种氧气面罩配有微型口边送话器。新型力口压补偿囊面积比以前增大了40%,头盔外面看不到以往的挂钩,固定面罩的插座安装在头盔前开口两侧内。整个头盔的悬挂系统由一个网状组件和可拆卸的软衬垫组成,黑色的网状组件是牛皮制品,通过金属环上的螺丝与外壳固定,网状组件上有调节绳,可依据不同的头型、眼顶高进行调节,使头盔的重心更合理,舒适性和稳定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整个悬挂系统还包括软衬垫组件,有夏季型、冬季型两种选择:夏季型由绵羊皮和复合布织物包裹海绵,分前、后、顶共3块;冬季型是一整块大弧度的软垫,主要为了增加保温性,它们通过一系列尼龙搭扣与调节网搭接而成。配套夏季型的悬挂系统保证了飞行员的头部与盔体之间有相当的空间,有良好的通风性并能缓冲外来的撞击作用。

一盔一带范文4

1975年的一天,沈阳冶炼厂的一个油罐发生了爆炸,裂开了一个1米多长的口子。

时任沈阳公安消防支队和平中队指导员的赵国运作为增援队伍赶到现场后,冲在队伍最前。就在这时,火情突变,油罐又一次发生了爆炸,罐顶被掀开。

赵国运被巨大的气浪推倒了。

“当时‘呼’的一下子,就看见火奔着脸来了。”赵国运回忆道。幸好,他所在的中队就在这一年换装了带有防护面罩的新型头盔。

浓烟过后,赵国运站了起来,他的脸被灼伤,眉毛也被烧掉,但并无大碍。

头盔上配置的防护面罩已经被高温炙烤变形,却替他挡住了热浪的炙烤。“现在想想,没有面罩,当时真就毁容了。”已是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的赵国运记忆深刻。

“国盔”自强路

在清朝的上海,虽然经济比较繁荣,但在消防方面,仍和别的城市一样,依靠衙役、兵丁来扑救火灾。当时兵丁所戴的竹制头盔,也就成为我国消防头盔的始祖,被民间消防组织广泛仿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消防体制也随着坚船利炮一起来到了上海。面对火灾的威胁,各洋行纷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消防器材和装备,来建立和装备自己的队伍。就是在这个时期,铜质头盔分别从英国和法国引入上海,装备租界的消防队。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消防头盔终于告别了金属材质,这种被称作“原用型”的消防头盔,采用玻璃钢帽壳,外形沿用了部队的钢盔形式,由六片三块人造革缝制成帽托,用铆钉和帽壳铆合。

赵国运介绍说:“当时的头盔,墨绿色,挺结实也挺沉,敲起来梆梆响。”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又对这种头盔进行了改进,配有有机玻璃面罩和披肩,降低了大火带来的辐射热以及火苗给消防员面部造成的伤害。

1984年11月,一种新型的消防头盔被研制出来,它结构设计合理,重量轻、防穿刺、耐冲击、防辐射热、防水、防风沙、防腐蚀。有的帽壳上还贴有荧光识别标志,便于消防员在黑暗环境中或夜间互相寻找和联络。

现在的消防头盔,由帽壳、佩戴装置、面罩、披肩和下颏带等主要部件组成,不但要保护头顶、保护头侧,强度要高,抗冲击性能要好,还要轻巧透气。用材多以玻璃钢为主,比较注重色泽的鲜艳。有的还附加装饰品,如队徽、队员号码等,甚至加设发光元件。有的还在耳朵位置上加设传声元件或透气装置等。

头盔的颜色有说道:不用看警衔,就能分清战斗员和指挥员,当然,各地情况不一。以沈阳消防为例,在应用F1头盔的几年里,战斗员为红盔,而指挥员为白色头盔。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而2004年的消防员头盔标准出台后,对防护性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美国则采用玻璃钢制造消防头盔,造价低、轻便、有多种颜色。美国消防队以白色为头盔主体颜色,帽徽为红色或黄色,识别效果很好。有趣的是,国外的消防犬进入火场时也头戴头盔,以确保安全或加以识别。

头盔上那道深深的划痕

2008年9月29日,沈阳市区西北方向一座仓库燃起了大火。烟雾弥漫中,沈阳公安消防支队启工中队的中队长张继春和战友架起梯子爬上房顶准备破拆。

刚到屋顶,一声巨响传来——仓库发生了轰燃,巨大的气浪一下子将他们从7米多高的房顶上推了下来。

张继春下意识地打算抓住些什么,但手没拉住梯子,雨搭也没挡住身体。嘭的一声,他摔在了地上,着地的部位除了手,还有头。

袭来的眩晕,让张继春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也不知道都什么地方受了伤”,但他发现自己的意识依然很清醒,“估计可能没大事儿”。

这次意外虽然让他落下了颈椎挫伤的病根,但还算有惊无险,事后张继春发现,自己消防头盔的面罩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

他的头盔为他挡下了致命的伤害。

关于这个头盔的另外一个故事是:即便把几个相同型号相同颜色的头盔放在一起,张继春也能够一下子把它找出来。从2005年至今,这部头盔陪着他经历了皇朝万鑫、东北家电、767库等多次大型任务,和他一起屡立战功,头盔的颜色也由白色硬生生的烤成了黄色。 盔犹如此,那么血肉之躯呢?

上世纪90年代末,一种不加护目镜的消防头盔,装备到了沈阳消防。

“当时我们开玩笑的时候说,就像军用钢盔刷了一层白油漆,加上消防俩字。”沈阳市公安消防支队搜救犬中队指导员王作生说。

的确,别说护目镜,耳朵以下连防护都没有,难道是偷工减料?

当然不是。

虽然直到2008年,《消防法》才正式确定消防部队承担抢险救援的任务,但在当时,取钥匙一类的小事儿,包括车祸救援在内,消防部队也已经开始出警。但由于之前的头盔太大太重,而这类救援任务又一般不必进入火场,一些避火的设计无用武之地,于是,这种更轻便一些的救援头盔应运而生,也渐渐成为了消防队的标配。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王作生和他所在的搜救犬中队,佩戴的就是这种头盔。

由于救援工作不需要进入火场,所以在设计上,“耳朵以下不需要防护”,但这种头盔有时也会专门配置一个耳包来护住耳朵。

而在2013年,同样有一种新的F2救援头盔戴上了沈阳消防员的头顶,红色,最显眼的是穿戴整齐后,一对大大的护目镜。

“在救援中,无论是钢筋速断器还是无齿锯这类的设备,使用时都会不可避免地溅起一些碎屑,如果没有护目镜,崩伤眼睛的几率非常大。”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指挥中心参谋闫力纲解释说,他之前曾是本溪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一员。

专职救援任务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头盔外侧上方就有着一对硕大的护目镜,使用时,直接拉下来就好了。

宇航员、牛仔帽、未来战士

2005年,沈阳的消防队员们换了一身新“行头”,其中最惹眼的要算是来自法国的F1头盔,拉下面罩后,活脱脱一副宇航员模样,那叫一个酷。

当然,光靠外表也不成,它的“内涵”也相当丰富:头骨发射式通讯系统,具有高发射信号、高清晰音质,不受外界杂音干扰的性能,能跟100多种对讲机配套使用。

2013年,又一种带有帽檐设计的美制F3头盔戴在了沈阳消防员的头上。看过去,第一感觉就好像美国西部片中的牛仔帽,但不同的是,“捂”得更严实了。

“F1头盔的披肩偏短,对颈部的防护不是特别严密;F3头盔的体积更大,有帽檐,而且披肩要长一些。”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战训处处长柴[山][昆]皓说。

与F1头盔另外的一个区别是,F3头盔更宽了。“和欧美人比,亚洲人的头部更宽,所以这个头盔更多考虑了亚洲人的生理特征。”柴[山][昆]皓补充道。

显然,人体工学也加入了消防头盔的设计中。不光看着漂亮戴着舒服,这种头盔还具备帽壳自动分离设计,可帮助消防员在头盔被卡,下颏带勒住颈部的意外情况下,顺利地安全脱离。

以前进火场救援,消防员手上不但要拿水带,通话时还要拿对讲器,找人的时候得掏出强光手电,必要的时候还得把热成像仪拿在手里搜寻失踪者,恨不能有三头六臂。现在这些功能全被集成到头盔上,消防员不用再担心手不够用了,作战时也更加安全。

一盔一带范文5

摘要:

头盔显示技术是当代有人驾驶战斗机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简述了生物动力学、头部跟踪技术等头盔显示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显示技术,分析了非浸入式头盔显示的几种主要光学实现方式。对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讨论了其相对的优缺点。最后,对适用于固定翼战斗机的头盔显示技术作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机载头盔;头盔显示;非浸入式头盔显示

由于使用平视显示器(HUD)时,飞行员视线受限于HUD,飞机若要跟踪目标需要随时转动,才能将目标保持在视线范围内。为了克服HUD视场较小的缺点,头盔显示器(HMD)技术由此得以发展。通过将显示器及光学系统置于头盔上,飞行系统信息、瞄准标记和战场态势(分布式孔径系统(DAS)、雷达信息等)等信息可直接投射到飞行员眼前,使飞行员随时观察所需的信息。利用惯性、光电等原理制作的头部跟踪系统(HTS)的使用,使得武器(如空-空导弹)和各种传感器能够准确指向目标。同时具有头盔显示和瞄准功能的完整头盔显示瞄准系统(HMDS)在空战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1-4]。20世纪60年代,HMDS的早期型式最先使用在AH-1G武装直升机上。经过数10年的发展,HMDS由比较笨重、使用者感觉不舒服的初级系统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武装直升机和战斗机都可列装使用的重要装备。现代作战飞机装备的HMDS的最佳配置[1-16]需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双目显示;②重量轻(<2.5kg);③高精度大范围头部跟踪;④头部跟踪快速响应;⑤高分辨率图像显示;⑥机载及头盔显示传感器可选择(红外/可见光)。上述配置称为HMDS设计的“黄金标准”。目前最符合这种设计标准的为VSI等公司生产的F-35的二代和三代HMDS。HMDS的设计主要需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生物动力学相关技术研究、头部跟踪和头盔显示技术。本文重点分析了显示技术的光学实现方式。

1头盔显示相关的技术

1.1生物动力学相关研究与HMDS相关的生物动力学特征主要包括:头部承受重量和重量不平衡可能带来的机体损伤和疲劳、眩晕等感觉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头部承受一定碰撞对机体的影响及对应情况下的头盔设计。例如,对于直升机飞行员,有关机构研究指出[9,11],在重量和重心极限范围内,允许重量和重心偏离的组合图见图1和图2。头部碰撞阈值是另一个研究的领域[4-5]。有关研究机构指出头部碰撞阈值为150~175g,头盔应在这种极限条件下提供碰撞缓冲[4]。为了满足碰撞时的保护、重心平衡和显示器在大过载时的稳定性,带HMDS的头盔多采用内、外盔设计。常用激光扫描飞行员头部,测量到的精确数据用以完成头盔内衬的辅助设计和加工,以使得内盔更精确有效地贴合飞行员头部且佩戴舒适。外盔通常用来安装显示器及头部跟踪装置,并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加工外盔。

1.2头部跟踪技术头部跟踪系统(HTS)利用光电或者惯性等方法,测量飞行员视线或者头部指向来确定飞行员瞄准线相对机体的参数。受限于头盔的重量和体积,HTS组件必须重量轻、体积小,并能装入到头盔中。目前用于HTS的技术主要有:惯性技术、电磁(EM)技术和光电(EO)技术。通常情况下为了同时满足跟踪精度和跟踪范围的要求,会考虑同时使用电磁和光电,或者惯性与光电2种形式[5]。

1.3微显示器在早期研制的HMD中,图像源通常采用小型CRT管,其具有高亮度和高分辨率的优点。目前因CRT管在世界上大多数厂家都已停产,且存在体积大、重量和功耗大等缺点,使得设计者寻找新的显示器件。如AMLCD(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AMEL(有源矩阵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等许多技术都很有发展前景[7,16-19]。

2显示技术

要分析HMDS的显示技术,首先要分清楚HMD的光学结构。HMD的光学结构根据作战需求来选择。主要分为:1)头盔瞄准具(HMS)型还是头盔显示器(HMD)型,HMS视场一般<30,单目结构;HMD视场一般>40,双目结构。2)单目还是双目结构,双目结构观察舒适度相对较高、但是成本较高。3)如果是双目结构,要使用的像源是1个还是2个,双像源多通过合像形成较大的观察视场,单像源视场相对小。4)白天使用、夜间使用还是昼/夜使用,使用条件决定了成像器件的选择方向。受限于人的承受能力,需要对头盔显示系统的重量、重心作好控制。除了采用更轻的图像源外,还需从光学系统设计等角度控制HMD重量。但是,当飞机处于大机动或大过载飞行状态时,头盔相对滑动可能使图像丢失,为此必须加大光学系统出瞳直径(>14mm);为了能容纳护目镜或其他装备,光学系统出瞳距离也较大(>25mm)。如果按传统方法设计光学系统,则在这种情况下系统较重且重心偏移较大,会降低飞行员舒适度、增大疲劳感,并增大损伤颈椎的危险。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的光学系统设计理念来设计头盔显示系统。

由于浸入式显示系统存在系统延迟,影响飞行员观察仪表等座舱信息的情况,导致了其系统无法适应有人驾驶固定翼战斗机。本文主要分析非浸入式显示技术。非浸入式头盔显示技术主要有1)折射/直视型头盔显示,如图3所示。该型式的头盔显示器通常的技术指标如下:①像增强器:超二代/三代/四代像增强器;②自动脱落:机械解脱;③放大率:1倍;④视场:40°。其优点主要有:技术成熟,设计,加工,装调简单。其缺点为:通视视场受到遮挡,影响平视显示器的观察;重量大,重心靠前,需要配重,在飞机大过载情况下使飞行员承受较大的过载;弹射时需要解脱,影响弹射安全[10]。2)基于棱镜分光的型式。该型式与自由曲面棱镜技术类似,但其使用长出瞳目镜加棱镜分光的型式实现非浸入显示,图4为棱镜分光型式光学原理图。该型式技术条件相当成熟,结构简单。其缺点主要是受系统体积、重量控制,显示视场和通视视场都相对较小,佩戴在头盔上时重心靠前,双目使用时则严重影响通视视场观察,弹射时需要解脱。3)基于自由曲面棱镜技术的头盔显示技术[20-21]。其光学结构原理图如图5。图中S代表面,E代表元件。由于自由曲面大多采用非对称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光学面改善像质的能力,使得系统可以设计得紧凑、轻巧。该型式系统的主要优点为结构紧凑、轻巧。

缺点主要有:该型式适合单目显示,与目前头盔显示技术追求双目显示的技术发展方向不符,双目显示时需要2个棱镜,则会影响通视视场,或者加工一个较大的面罩或拼接棱镜,实现困难,重量难以控制。4)光导型头盔显示技术。利用全息波导平板显示技术的原理[22-24],如图6所示。源图像由经中继光学系统准直输出,光线经过全息光栅耦合后进入平板波导,并在波导中以全反射形式传播;光在波导中多次全反射,经透射光栅调制而由波导中出射至人眼,成像到视网膜[22]。如果两个全息光栅具有相同的设计周期,可以解决窄带光源的色散等问题[23]。典型的形式如BAE公司的Q-Sight,如图7[25-26]。全息波导头盔显示技术由于具有常规头盔显示技术所不具备的多种优势(如重量轻、体积小等)。然而,全息波导显示技术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如高质量的全息光栅制造难度大,难以实现彩色显示,不同视场的像差和亮度差异大,光源利用率低等[23]。目前,英国BAE公司在全息波导显示领域走在世界最前面,其Q-Sight头盔显示器已经大规模投入军用。Q-Sight头盔显示器采用的大功率绿光LED需要进行窄带滤波[25-26],对单色性的高要求使得系统分辨率一定程度地降低。目前,Q-Sight已经有多个系列产品,其主要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25]。

该型式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弹射安全等优点。其缺点是:光导型头盔显示技术对图像源即微显示器有较高要求,OLED、LCD等显示器件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光源具有较强的单色性,导致图像降低了人观察的舒适度和辨别率[27];受衍射效应、加工能力(国内)的限制,难以做到大视场,其视场通常只能满足HMS的要求,显示瞄准视场内的目标,而非人眼观察较舒适的40°以上的视场。5)目前服役使用较多且在较先进战斗飞机上使用的头盔显示器的型式主要由:微显示器、中继光学系统和光学组合玻璃3部分组成[1-2],图8为F35一代HMDS系统原理图。该型式可通过双目接收不同的视场信息以扩大视场,亦可以双目接收同一个视场信息。双目合像常用的光学系统型式如图9。如图10,该形式通常通过合像[10,27]形成大于40°×30°的视场,通视视场受到组合器边缘的影响。F35第一代HMDS亦使用类似的设计,但是由于护目镜组合器的原因,可以见到护目镜组合器接口处的一条竖线,影响飞行员观察和驾驶安全。其产品形式常如图11所示。另一种是单图像源的型式,如F35二代、三代头盔显示器,如图12。该型式目前表现良好。该型式通过护目镜面罩反射或者在护目镜内安装一个组合器反射中继光学系统转出的微显示器的图像信息,达到人眼,并成像于视网膜。其光学原图如图13。由于该型式存在较大的光线折转,所以,该型式多采用离轴、倾斜设计,且会使用一定量的二元光学元件(BOE)或者全息光学元件(HOE)以保证像质[28-29]。其较一代主要优点是使用相同的图像源显示在2个显示器上,这样就不存在视场叠加带来的问题。即将图像源位置略作调整后,光学系统得到了改善,能满足较大视场的要求,且通视视场不受光学系统的影响。该型式的缺点即为重量相对较大,加工装调较困难,多数情况下需要给每个飞行员定制整个头盔,头盔的通用性、互换性较差。

3总结和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有人驾驶战斗机领域,HMDS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考虑人的承受能力,跟踪技术的精度,HMDS是否适用的关键集中在显示器件部分的重量,体积,重心的控制,像质的好坏等[30]。因此,研究HMDS技术需要从飞行员的适应性、瞄准跟踪技术需要的精度,弹射安全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使用哪种显示技术。现阶段,国外较成熟的技术典型的为BAE公司使用光波导技术制造的Q-Sight头盔瞄准系统,美国F35使用护目镜型头盔显示技术的最新一代头盔显示器。从像质来说,护目镜型式头盔显示器占优,但其重量较大,加工,装调难度大,需要针对飞行员单独定制。从体积重量上来说,Q-Sight占优,但其像质是靠对显示器件单色性的较高要求达到的,且视场较小,通视视场受到影响,多使用单目显示来作为瞄准使用,难以叠加清晰的目标图像信息。另外,其他的一些产品大多较重,>1.8kg,不适合高过载的战斗机,多用于直升机或者运输机做辅助驾驶和瞄准用。

一盔一带范文6

家乡的影响

“有谁能够摆脱自摇篮时代便听祖辈和父辈们絮絮叨叨的英雄情节呢?”谈到家乡,谈到草原,班德尔·奥宗如是说。班德尔·奥宗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在校学生,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一位古典武备制作者。

作为一位哈萨克人,奥宗对于自己的祖先如数家珍:他祖先的时代生活在阿尔泰山和伏尔加河之间的广袤草原上,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的部落克烈部在成吉思汗时代前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后来在蒙古帝国时代来到中亚北部,于十八世纪末再次来到阿尔泰山麓,而奥宗的家族于上世纪中期来带塔尔巴哈台地区。他自豪的讲,从历史源流上讲,他属于哈萨克族·中玉兹部落联盟·克烈部·赤巴艾伊戈尔氏族·卡勒普耶世系群·库尔曼家族。

哈萨克族是一个极具古典个人英雄主义的民族,哈萨克文化是围绕英雄建立的,文学中最发达的类目也是英雄史诗。这种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英雄祖先的集体记忆构成了哈萨克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中很重要的方面,身为哈萨克人的他深深为这种文化感到自豪。民族文化在武备方面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让奥宗能够走进武备复原,并一直保持这对武备复原的热爱与激情的原因,正是对自己民族构拟的历史的信仰。

不过真正接触盔甲武备的制作则是在他上大一的事情。当时奥宗是中央民族大学满语协会的主席,为了增加宣传力度,他决定制作一套八旗盔甲。本来还准备骑马穿盔甲巡游宣传,但后来学校保卫部没有允许。这次宣传的反响比较大,立即有人把那套盔甲买走了。于是,他便开始了制作盔甲的旅程。盔甲制作的学习,奥宗主要是以网络为途径的。网上有很多武备实物、复原图甚至制作过程的图片,这些都在盔甲制作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没那么简单

对于奥宗而言,他的古典武备制作的内涵远远不止是COSPLAY。或许正是那个他所出生的辽阔草原给了他对于这项事业非同一般的理解。奥宗的盔甲创作理念来自罗马尼亚宗教学家伊律亚德的“原型与反复”模式。在这个大的概念里,伊律亚德提出,仪式的作用是模仿宇宙开始的神圣时空,而将参与仪式的人们带回那个时空。这是一种不用时光机器的“穿越”。“以空间的模仿完成对时间的复原”。武备复原的意义也在于此,就是把那些穿着他们模仿祖先演武的人们带回到他们所期望回到的时代。

不过制作一套古代盔甲武备并没那么简单,对于奥宗而言,复制古代武备首先的难题倒不是手工制作,而是对史实的把握。古代武备制作所从事的其实是偏向考古学的工作,并且要坚持进行复原,尽量不要加入自己的设计,除非客户有特殊的要求。就这个问题而言,各个盔甲系统有不同的难度,比如欧洲甲、日本甲和伊斯兰甲实现“复原级别”制作的难度最小,因为实物留存比较多;中国甲次之,中国甲虽然实物留存较少,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学的大发展使得中国甲系统脉络越来越清晰,在白荣金老师等前辈们的努力下,中国甲胄复原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最难实现复原的就是草原上各游牧民族甲胄。作为草原人的后裔,奥宗时时刻刻都想要复原祖先们建立一个个草原帝国时穿着的甲胄,然而由于实物遗存非常少,而相关的考古学也不太完善,大多数考古资料都在俄文和英文的考古报告里,所以复原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难度。

从现代人的惯性思维出发考虑,古代制甲的技术相对于现代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机械来完成,然而现代科技却不能完全代替古代技术。这里就隐含了一个让所有甲胄爱好者着迷的范畴——手工工艺。手工工艺也是复原那些古老盔甲时的技术难题。

这个难题也因甲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比如欧洲甲要解决的手工工艺是钣金和浮雕;日甲的手工难题也许是甲胄的组装和华丽装饰的制作;中国甲的手工难题在于甲胄的组装、铜件的雕刻和兜鍪钣金等;伊斯兰甲的技术难题则在于华丽的错金装饰,而且伊斯兰盔甲艺术结合了几何图案、花草和古兰经经文,实在是及其庞杂的工程;而作为处在欧亚大陆各个文明交汇点,受各种甲系影响的草原甲则可能会涵盖上述所有的问题。

其实就拿制作门槛较低的锁子甲来说,就要先把钢丝用特制的卷制铁环的工具卷成一个长筒,接着用铁剪从中间剪开,就能获得很多的铁环。然后还要照着规则把这些小铁环连接在一块儿。今人有铁丝可用,古人则又要一环一环打制编织,实在是辛苦非常。而那些更华丽的盔甲,又要融入了制作者多少心血,复原盔甲的过程也让奥宗对古代的工匠更肃然起敬。

梦想与现实

作为一个工薪家庭的孩子,要保有一个爱好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不过过去的四年奥宗一直是大学生,在北京不愁住宿,学校的伙食也便宜,因此他制作盔甲的收入可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和盔甲制作的持续。除了生意十分不景气时会向家里要钱之外,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然而他明白这样的模式也无法进行更大突破,实现更宏大的计划,加之毕业在即,压力就更大了。但是无论如何,他都不想放弃武备制作这个爱好。而且现在,他想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一种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一是影视方向,二是作为装置艺术进行推广,三是将武备演武推广为一种运动。

第一种,奥宗已经开始了实践,但是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影视圈古装片需要的盔甲大多不够考究,不会太在意史实复原,而更注重设计师的发挥,因此国内影视盔甲几乎不可能分辨出时代来。在他看来这不是什么好现象。而国外的影视盔甲,无论西方还是日本,都非常考究,让人可以一眼认出时代。奥宗期待着国内影视圈重视起古装剧的复原工作,至少让严肃史诗剧的盔甲和软装看起来更考究,也期待着国内有“黑泽明式”导演的出现。

第二种,他希望盔甲能够成为像绘画、雕塑等一样的艺术,作为一种室内装饰艺术。例如在和室中摆放一件坐姿日本甲胄,整个和室的布局和意境就立即不同了,立刻显示出犹如大名诸侯的气派;在客厅的某个角落放置一个站姿的欧洲盔甲,实现一种中世纪城堡内的效果;再如家中的明式家具旁可以配以站姿的山文甲、明光铠,增添一份中国式的典雅;而对于哈萨克、蒙古这样,昔日的游牧民族,都在不断地装潢自己“定居”的新家,以一个草原盔甲增进和英雄祖先之间的纽带。

第三种,就是武备演武。所谓“武备演武”,就是运动员穿上复原的盔甲,手持一些经过安全改造的武器,进行对抗比赛。奥宗认为这是一种将古战争模拟演变为运动的行为,既可以实现男儿的关山梦,又有益身心健康,是一种极具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这项运动在国外早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有国际联赛和特定的旅游项目,比如美国葛底斯堡的战役重演,日本米泽上杉节中的川中岛合战再现,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则比较滞后。不过现在有一群执着的爱好者在不断的推广这项运动,那就是虎贲骑士团,而奥宗也是他们的一员,作为一个游牧雇佣兵存在,他们每年会进行很多次武备演武活动。

对于奥宗来说,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这项爱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对古典盔甲复原的喜爱。而他也会把这项事业引入到世人的眼前。

BM=体育博览 A=奥宗BM:在您在做盔甲制作的时候有什么梦想或者目标?

A:说到关于盔甲制作的梦想和目标,我希望有朝一日在我国的国庆阅兵上能有十几个历朝历代的盔甲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不仅向世界展示横向的中国军事,同时向世界展示一个纵向的中国军事,把国人带回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刻。这并非首创,在波兰、土耳其等国,早就有过类似的国庆阅兵,效果非常震撼。

BM:您觉得从事这一爱好对您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A:最大的帮助是大学期间实现了自给自足,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是对历史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BM:您觉得国内古典武备盔甲制作与欧美比较如何?

A:国内盔甲制作和国外确实存在差距,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很多个维度可以考量。在人类盔甲的发展史中,盔甲性能的最高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板甲,这是一种比较符合人体工程学,防御性又极佳的盔甲。西方甲胄实物的留存又给他们提供了复原的便利,因此,欧甲的复原无疑是最为完善的。另一方面,西方电影对甲胄的考究,使得西方盔甲在全世界深入人心,无人不知。

BM:您觉得国内古典武备盔甲制作与日本比较如何?

A:在日本方面,由于尚武精神的影响和实物盔甲的遗存,再加上黑泽明等天才导演的影视作品对日本盔甲的展示使得日本盔甲和武士精神一道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一部分。而我国在实物稀有的情况下,加之影视盔甲的混乱,使得我们的盔甲文化处于一种非常尴尬和落后的境地。因此,直至武备圈和影视圈的交集足以创立中国自己的影视盔甲文化之前,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BM:您在从事这个爱好的过程中,有没有交到什么特别的朋友,或者印象深刻的人?您是怎么看待这些与您志趣相投的人的?

A:武备圈里的朋友非常多,可以说都是很有特点和个人魅力的豪杰!在欧甲方面,有曹哥,他是虎贲骑士团的元老,手工的欧洲甲国内一流,为人又沉着,是欧甲方面的领袖之一;欧甲方面还有“孝陵卫“前辈,他也是个欧甲迷,力图实现欧甲的量产,对国甲也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他做的尼龙武器可谓是国内演武活动用的安全武器中的巨大突破,甚至国外也没有这样的尝试。在日甲方面,有“唐朝”前辈、“锻冶宗匠“前辈和“白爷”,他们的日本盔甲作品已经打入日本市场。在国甲方面,有“大汉萧何”和“沐风”等,他们一个是广东人,一个是广西人;一个为人谦和严谨,一个为人豪放;在草原甲和伊斯兰甲方面,我主要是实践者,在理论的研究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有“翼骑兵”和“不稳定载体”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