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书籍范例6篇

人生哲学书籍

人生哲学书籍范文1

1、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英国哲学家)培根

2、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3、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俄国哲学家)赫尔岑

4、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国作家)卡莱尔

5、书籍里珍藏着过去时代的灵魂。—(英国作家)卡莱尔

6、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疯疯癫癫。—(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

7、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前苏联作家)革拉特坷夫

8、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英国作家)史美尔斯

9、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国哲学家)培根

10、书籍是老年人的益友,也是青年人的良师。—(英国作家)史美尔斯

1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中国作家)减克家

12、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13、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法国作家)雨果

1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导师、忠告者和好友。—(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15、书籍是苦难和甜蜜的无可非议的伴侣;即使它不能把我们引向幸福,至少也可以教我们去忍耐艰苦的生活。—(英国作家)哥尔斯密

16、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17、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

18、每一本书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19、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英国作家)海伦·凯勒

20、社会和人的灵魂都在书里。—(中国作家玛骥才

21、书籍把我们引人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英国作家)史美尔斯

22、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法国哲学家)苗卡儿

23、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美国作家)凯勒

24、谁焚烧书籍,谁也会焚烧人类。—(德国诗人)海涅

25、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26、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

27、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一一(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28、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炉上一样,渐渐溶化。—(法国作家)雨果

29、人类的全部生活都依次在书本中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逝了书却依然存在。—(俄国哲学家)赫尔岑

30、以书本作为大部分行为依据的人抛开书本会干得更多。—(英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布朗

31、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中国作家)吴伯萧

32、书是一种奇迹,那里边藏着作者的灵魂,打开书把这个灵魂解放出来,它就会神秘地同我交谈。—(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33、我们读书时,就如同与最高尚的先哲们携手共游,飞越无数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园土。—(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

34、热爱书籍吧,书籍能帮助你们生活,能像朋友一样帮助你们在那使人眼花缭乱的思想、感情和事件中理出一个头来。—(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35、我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籍所给予我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36、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37、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38、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39、我读的书愈多……我就觉得生活愈光明,愈有意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40、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 —(俄国哲学家)赫尔岑

41、一本好书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俄国生物学家)皮岁果夫

4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

43、最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铭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藉。—(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

44、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英国作家)史美尔斯

45、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英国哲学家)培根

46、书籍虽然具有巨大的意义,但不是受教育的惟一源泉。不仅应当从书本中学习,而且还应当从生活中学习。—(前苏联育家)克香普斯卡娅

47、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

48、一部好书,可以成为我们的莫逆之交。—(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

49、在一本普通的书中,除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什么,但是在许多伟大的着作中,心灵能找到存放大量东西的空间。—(法国将军)茄贝尔

50、我们不应该炫耀书架上摆的书怎样多,而应该寻求几本给自己的实际生活带来坚定的信念和光明,像珍宝一样宝贵的书。—(日本政治家)大平正芳

51、没有书籍,人的生活就会变得空虚。书籍不仅是我们的朋友,而且是我们经常的伴侣。—(前苏联诗人)别德内依

52、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船只不能打赢海战一样。一一(美国政治家)罗斯福

53、没有任何家具像书籍那样令人陶醉。—(英国史学家)西德尼·史密斯

54、每当我拿着一本新书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栩栩如生、会说话的美妙的东西,进人了我的生活。—(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55、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前苏联政治家)列宁

56、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57、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无书自通。—(中国民主人士)闻一多

58、一个人需要记住使他健康的正餐和晚餐之间的区别,同样也需要记住使他聪明的各种书籍之间的区别。—(英国史学家)西德尼·史密斯

59、丰美的食物给了你强健的体魄,广泛的阅读给了你充实而有力的头脑。—(英国史学家)西德尼·史密斯

60、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美国作家)凯勒

61、一切书都是为着帮助你思想,而不是为着替你思想而写的。—(中国革命家)瞿秋白

62、书是最有耐性并最令人愉快的朋友,即使在我们穷困潦倒或悲哀痛苦之际,也不会背弃我们。—(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

63、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64、单凭才能成不了作家,书籍才是作家成长的摇篮。—(美国作家)爱默生

65、书籍远不止是书本,它们就是生活,是过去岁月的精华,是人类生生死死的奥秘,是生命的本质与精髓。—(美国教育家)A洛厄尔

66、书本—人类所发出的最高贵的声音。—(英国作家)伯纳德·莱文

67、我应该感激人类精神的圣经—书籍,因为它们反映出了在成长中的人的心灵的伟大的受难与苦痛。—(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68、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

69、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英国作家)切斯特菲尔德

70、书籍具有一种能给我指出我在人的身上所没有看见和不知道的东西的能力。—(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71、如果没有书,我将无法生存。—(美国启蒙思想家)杰斐逊

72、不论何时何地,书本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英国政论家)罗斯金

73、书本是个永恒的宫殿,其广度如同我们的世界,其数量如同天上的繁星。—(英国政论家)罗斯金

74、书籍和智慧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大。—(英国诗人)弥尔顿

75、精神上最好的避难所还是书本:它们既不会忘了他,也不会欺骗他。—(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76、在尘世间人类所能创造的一切事物中,最重要、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一种,我们叫做“书”!—(英国作家)卡莱尔

77、书籍是思想的归宿。—(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

78、诵读一册好书是不断的对话,书讲着,我们的灵魂答着。—(法国作家)莫鲁瓦

79、每当我初读一本好书,就仿佛结交了一位新朋友;而当我重温一本好书时,又好像与一位老朋友重逢欢聚。—(英国史学家)哥尔德·史密斯

80、读所有好书都像是和历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交谈。—(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81、阅读同一本书是联结人们感情的纽带。—(美国作家)爱默生

82、对许多人,书籍与鲜花之重要根本不下于面包。—(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83、书本是一种可用钱买的智慧源泉。—(俄国演奏家)F.利普斯

8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8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86、世界像部书,不外出考察就像仅只读了其中的一页。 —(前苏联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

87、书应能通向四个终端:智慧,虔敬,愉悦,实用。—(英国诗人)德纳姆

88、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89、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90、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顾问的次数。—(美国作家)海伦·凯勒

91、我所具有的好的东西都要感谢书籍……在我读到书籍的时候,我是不能不受到深刻的感动、兴奋和喜悦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人生哲学书籍范文2

经典书籍就是极具思想内涵的好书。阅读经典书籍就是学师的智慧,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心灵越来越充实,素养不断得到提升。具体而言,阅读经典书籍的好处主要有三个。

一、趋真向善

阅读经典书籍可使人趋真向善。经典书籍中大都蕴含有关“真、善、美”的思想,经常阅读经典书籍,自然会耳濡目染,那些有关“真、善、美”的思想就会浸润人的心灵,使人趋真向善。例如《论语》,经常阅读,便能从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为此,我不仅抄写《论语》中的名句,更撰写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又如《沉思录》,它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作品。在书中,作者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并真实传达出趋真向善的思想。还有《爱弥尔》,这本书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它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卢梭的作品。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小说,又是一部关于教育和人性的经典。在书中,作者主张顺乎天性,力求让人的真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与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另外,《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静思语》(证严上人)、《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和《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等经典书籍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阅读中,既陶冶情操,又增长智慧。的确,阅读经典书籍不仅使人获得知识,更让人趋真向善,最终享受幸福。

二、淡泊明志

阅读经典书籍可使人淡泊明志。只有被文化滋润心灵,人才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阅读经典书籍能提升文化素养,使人有一颗宁静的心。为此,我先后阅读了《庄子的享受》(王蒙)、《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于海英)、《向庄子借智慧》(傅佩荣)、《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和《教育的奇迹》(朱永新著)等。尤其是《陈寅恪的最后20年》,作品写法奇特,以文证史,既涉及哲学、伦理,又涉及诗词、古史,令人受益匪浅。的确,经典书籍将我带到宁静的港湾,我愉快地做着名句摘抄和美文收藏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的文化素养提升了。当心灵变得宁静之时,自然淡泊明志。

三、开阔视野

阅读经典书籍可使人开阔视野。作为校长,办好学校是社会赋予我的神圣责任和使命。所以,我竭尽全力,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和学生的幸福乐园。于是,我阅读《行知书信集》(陶行知)、《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从中学习治校方略以及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方法等。另外,我从《教育漫话》(洛克)、《理想国》(柏拉图)、《学校管理学》(江月孙)、《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讲演录》(陈玉琨)、《教育哲学》(石中英)、《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师的20项修炼》(郭元祥)、《摸不着门》(孔庆东)和《不做教书匠》(朱永新)等经典书籍中,领悟学校发展的意义,既寻找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答案,又探求提升育人质量的方法,并从中获得帮助师生享受幸福人生的途径。这样,我便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因为,开阔了视野,所以,思想更为成熟。

四、以文化人

阅读经典书籍能以文化人,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书籍能使经典文化渗透进个体的心灵,从而使个体具有非同凡响的文化气质。几年前,我们提出“当文雅学生,做儒雅教师,建优雅校园”的“雅文化”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书籍,以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使教师具有文化气质。

人生哲学书籍范文3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耄耋之年出山担任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公益广告代言人,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奔走呼告。他在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仅为0.1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主持编写工程浩大的典籍《中华大典》与《中华大藏经》。

捍卫“儒教就是宗教”

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他没想到在这里一呆便是20余年,直到1987年调至北京图书馆(后更名为国家图书馆)任馆长。

1956年,他成为了一名北大教授,但在1957年一个有关哲学史定义的会议上,他的发言被一些专门打棍子的“学霸”批判为修正主义。

1959年10月13日深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还没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毛又问,道教有没有人研究,福音书(指基督教)有没有人研究?任答,基督教也没有人专门研究。毛又问,你们哲学系有多少人?任答,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于是毛说,500人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于是,评价任继愈是“凤毛麟角”。

1963年冬天,访问非洲14国前,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加强研究外国的工作,还成立了以廖承志为组长的“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在这个报告上,于1963年12月31日作了批示,说这个报告很好,但惟独没有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我们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刊物,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因为有了这个批示,任继愈于1964年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但不久“”开始,任继愈经过几番波折后被送往河南信阳干校接受“教育”。

“”后,任继愈从河南回到了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逐渐恢复原有的建制。上世纪80年代,他重新提出了“儒教说”,并在他主持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儒教室。

在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从《从儒家到儒教》、《中国哲学与中国宗教》、《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儒家个性与宗教共性》、《儒教是人伦日用的神学》到《佛教向儒教靠拢》、《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等学术著作上,他详细地阐述了“儒教是宗教”的观点。任继愈的“儒教就是宗教”的学说,在学术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由此引起了近20年的哲学大讨论。这个论点已经慢慢地被人认同,而这种认同感,又直接与华人的自我文化价值认同紧密相连。

目前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则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

“小长征”奠定学术走向

1916年,任继愈出生在山东平原县一个殷实的军官家庭――“父亲是少将,保定军校毕业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继愈’这个名字是入学时老师给取的,取‘继承韩愈’意思,希望我将来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没想到我日后走偏了这条道。”

任继愈的中学是在北平大学附属中学读的。在这里,他遇到了几位对他国文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语文教师:任今才、刘伯、张希之。有意思的是,这些让他感激一辈子的恩师,几乎都是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或哲学系毕业的。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开始读胡适、梁启超、冯友兰等人的著作,接受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蒙。虽然这所中学只办了4年,但让任继愈难忘的是,北平大学附属中学不提倡“读死书,死读书”,而且对学生的户籍、爱好和身份都不加限制。

1934年,任继愈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西方哲学。让他感到略微不安的是不知道读完哲学后,自己应该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任继愈说:“当时进哲学系一共有十几个人,最后只剩下三人,我便是其中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奉当时教育部之命南迁到湖南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南京失守,又奉命迁往云南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正在哲学系读四年级的任继愈报名参加了由长沙出发步行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经过了体检、写志愿书、打防疫针一系列程序之后,200多名师生或短衣绑腿,或长袍礼帽,浩浩荡荡开始了这次“小长征”。此次行程历经60余天、1400多里路。尽管步行艰苦、风餐露宿,湘西一带还经常有土匪出没,所幸的是土匪看他们是知识分子,也不再为难。但这次旅行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态度。中国农村的荒凉破败、农民的贫穷困苦,敲击着这位年轻的学子的心。“最底层的人民承受着战争的苦难,却依然坚贞不屈。中华民族有非常坚定的信仰,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她?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于是,任继愈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与眼前的农村现实发生关系,他从西洋哲学转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脚步从未停止过。

西南联大位于大后方,聚集了中国一批知识精英,学术气氛浓厚。最让任继愈怀念的是学校风气比较开放、民主气氛浓厚,每天晚上有学术报告,讲文学、讲政治等,还有话剧团、诗朗诵。“很多从国外归来的各界人士都经过昆明,在此讲学。徐悲鸿曾经在西南联大讲过他的俄国之行,杜聿明将军讲在缅甸攻克密支那城消灭日军的经过,也有一些外国教授如牛津大学的道济教授也来这里介绍牛津大学。学生们在正规的课程以外,不断吸收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视野。”

时光荏苒,当年的年轻人已进耄耋之年,任继愈依旧对哲学寄予厚望:经济越发展,人们看问题越深入,哲学的任务越重大。

半个世纪文化苦旅

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8年,任继愈从未停止对图书的“建设”添砖加瓦。“书是让人阅读的,和钟鼎这样的文物不同,现在有些书躺在图书馆里,不整理就不能发挥实际作用。”他最欣慰的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让许多孤本、善本得以开发利用,其中最宝贵的就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的《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是金代民间募资刻印的佛藏。1933年,范成法师在广胜上寺弥陀殿的12个藏经柜中发现了这套藏经,在国际学术界引发轰动。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赵城后,对这部珍贵典籍虎视眈眈。为了《赵城金藏》的安全,广胜寺力空法师向八路军求助。在当时的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指示下,连夜组织人在烽火硝烟中冒着生命危险将《赵城金藏》运出,历经辗转,最后藏在窑洞内,终使国宝珍品得以保全。1945年日寇投降后,《赵城金藏》被交给北方大学保管,时任校长的范文澜派专人守护,年年晾晒。1949年北平解放后,《赵城金藏》被移交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1949年4月30日,当4300多卷、9大包《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由于多年保存条件恶劣,多数经卷潮烂断缺,粘连成块,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国家专门调来4位富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帮助修复,用蒸汽蒸后,再一张张揭开。历时近17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

有趣的是,任继愈担任北图馆长后,认为珍贵古书仅仅保存完好还不够,还要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人可以阅读。以《赵城金藏》为基础,又挑选了8种有代表性的佛经作为对比参照,编辑《中华大藏经》。现在,任继愈又在致力于《中华大藏经》的续编工程。

此外,任继愈还十分重视珍贵手稿的收藏,因为手稿仅有一份,作者涂改的部分特别有研究价值。鲁迅、冰心、闻一多的手稿国图都有收藏。“”时期,巴金想将自己的手稿转移,但在当时没有人敢接收,后来由国图收藏。北师大的黎锦熙教授是高中时的老师,因此特殊身份,他的全部藏书和手稿在“”时期得以幸免。任继愈说,后来也由国图买下收藏,这些珍贵的手稿都日后的研究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古籍整理是一件与名利无关的事,任继愈多年来孜孜以求,却每每感叹于事业后继乏人。

“人才成长是当务之急,古籍整理工作难学又枯燥,愿意坐冷板凳的青年越来越少,感到有些青黄不接。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古籍整理人才,现在都挑起了重担,成了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当年的青年今天也已五六十岁,当年的中年骨干如今已经七八十左右,几年之内,都到退休年龄或离开工作岗位了。”任继愈说,现在学风比较浮躁,“古籍整理不能急于求成,搞短平快不行。古籍整理是深加工,我们不是出铁矿砂,而是要出钢材。”

2005年8月底,举行的《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编纂出版座谈会上,任继愈直言,国图的“博士生文库”收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博士生论文,读后却发现不少论文语法不通,标点不对,内容也有问题,可以看出近10年来博士生论文的质量在下降。“现代汉语尚且如此,古汉语的素质更让人不敢恭维。”在座谈会上任继愈与冯其庸、金开诚等学者都对学术界国学素养的普遍滑坡表示担忧。任继愈说,现在甚至连大学教授都看不懂相关专业的古代文献,像《大中华文库》这样的古代典籍翻译出版工程,将来很可能面临着因为人才缺乏而难以为继的危机。

尽管从馆长的任上退下来,任继愈并没有完全赋闲在家,依然牵挂着国图的古籍整理工作,这里的每部珍藏似乎都融进了他的身心。每周一、四的上午在办公室照样处理日常事务,接待访客。其他的时间就都放在《中华大典》和《中华大藏经》的编辑工作上。

人生哲学书籍范文4

摘 要:同为竹林七贤的阮籍与嵇康在他们作品中同样的无酒,这相同之余又存在着两人诗酒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相异的原因又多元而耐人寻味。

关键词 :阮诗无酒 嵇诗无酒 比较

中国古代,酒最早是作为祭祀贡品而存在,或者用于国家重大活动。直到魏晋,饮酒才成为文人消遣享乐的行为。竹林七贤便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七人常集于竹林下,酣畅饮酒。阮籍与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中最突出的人物,然而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却难以寻觅酒的踪影,这应该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就从阮籍的《咏怀诗(其三十四)》与嵇康的《酒会诗》入手,进行比较。

一、“阮诗无酒”与“嵇诗无酒”的不同

嵇、阮两人的不同其实体现在诗酒关系上的不同,诗人往往是缘事而发,字里行间再现诗人日常品行,或者是宣泄个人情感。

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飘自沦。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愿耕动皋阳,谁与守其真?愁苦在一时,高行伤微身。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咏怀诗(其三十四)》)

阮籍在诗中表现了强烈的愁苦与无奈,大脑完全处于清醒的状态。这应当是他酒醒时的感悟,我们也可以推断出阮籍在醉酒时应当是不创作的,因为饮酒不是自己的本意。

同样的,我们在嵇康的诗文中也很难找到对于饮酒行为的描写,如《酒会诗》:

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跱。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鳣鲔。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题虽为《酒会诗》,却不直接对饮酒进行描写,而是着力为我们展示清幽闲适的自然环境,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归隐山林的感慨。饮酒之间游乐山林,观赏自然,怀念友人,存心高远。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不善饮酒的,嵇康《家诫》云:“见醉醺醺便止,慎不当至困醉而不能自裁也。”且嵇康也是最讲求仪表的人,山涛云:“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可见嵇康不像其他人那般嗜酒成性。

我们初步可以得出,阮籍沉湎饮酒大抵是被逼无奈,为求自保,饮酒时的放纵超然不是其本性,而是以酒为手段达到麻醉自己蒙蔽他人的目的。酒乃苦酒,便不愿多言。嵇康本不善饮酒,对他来说,饮酒并不是避世自保的最佳手段,而归隐山林,追求自然大道才是人生的理想境界。饮酒为次,娱乐为本。

二、“无酒”现象不同的原因

阮籍与嵇康在其诗歌中虽然都没有对饮酒行为进行直接描写,然而其中缘由却是不尽相似的。造成“诗酒关系”不同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就从处世之道、哲学理想、个人秉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处世之道的差异

魏晋时期,社会秩序崩坏,文人虽有济世情结,但苦于严峻的社会形势,只能退而求自保,避世成为了当时文人坚守气节的无奈之举。“阮籍找到了‘人清其质而浊其文’的护身之道,而嵇康却要清其质又要清其文”[1]。阮籍人生实践注定是坎坷而又矛盾的,一方面追求人格的高洁,不愿堕入俗流,另一方面,生活于动乱时代的他深感生命无常,也就格外珍视现世的生活,即是在夹缝中生存,因而阮籍言行谨慎的同时,纵情豪饮醉生梦死,麻痹自己入世济世的神经,同时呈现给统治者不谙世俗的假象,如此用心良苦,只为求得平和的生活,这是何等的悲哀,所以饮酒对于阮籍来说苦闷悲愁应当多于自由酣畅。

嵇康秉持着“文”“质”统一的处世原则。嵇康也谨慎言行,不论人过,虽比不上阮籍,却始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在其文章中也不过多掩饰。嵇康的避世表现为言行的谨慎,对酒也就没有太多依赖性,“嵇诗无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哲学境界的差异

在阮籍的作品里,理想世界常常是脱离现实的。阮籍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的逍遥天地,这又注定了他哲学理想的虚无。实实在在的人生目标在他这里却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境地,足以见阮籍对于生活的绝望与悲观。因而,他对于酒的痴迷与热爱,说是纵情享乐倒不如是生命的虚耗,这样的放荡不羁,任性豪放断然不是真实的阮籍,而是内心愁苦失落的外化。

嵇康的哲学观比阮籍更具现实性。嵇康的哲学境界则是生成于自然万物的,认为属于自己的逍遥天地是可以追寻到的,他对生活抱着相对积极的态度,也就无须宣泄其恨世情绪了,对他来说,有更为明确而充实的目标,生命没有必要在饮酒中白白流逝。

(三)个人秉性的不同

当然,最根本的便是诗人的人格因素,尽管个人人生经历会不断影响其原初人格,然而诗人的秉性存在其内心深处却极其稳定,并决定了诗人最本质的创作风格与创作观。

阮籍生性温润,为人谨慎,同时又不乏文人骨子里正直的济世情结,一柔一刚,使得阮籍性格十分矛盾。一方面文人意气驱使他反对司马氏的残酷统治,另一方面,无奈个人力量的弱小不足以同司马氏抗衡,故选择了妥协。《魏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言阮籍“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阮籍纵情狂饮,拒人千里之外的同时,消除了司马昭的猜忌怀疑。然而我们换个角度看,阮籍醉酒避世,却又主动向司马昭请任官职,表面上是出于对美酒的钟爱,那么其中是否有迎合奉承司马昭的意思呢?这样一来,站在世俗与自身两个角度看,狂饮的放浪形骸,对美酒的痴迷很好地为自己进入官僚体制而辩护,而司马昭对于自身的猜忌也就烟消云散了,表面沉醉实则清醒。阮籍任性又谨慎,不拘礼教却又否定自己,性格上的矛盾性导致了他在创作上“诗酒分离”,各自独立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出了阮籍处世的平衡。

嵇康性格刚直激烈,因而采取一种彻底的态度。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对儒家思想作了坚决否定。嵇康性格则是高亮任性,刚直不阿。就如嵇康自己所说的那样尽管自己试图学习阮籍“守口如瓶”的处世原则,然而始终无法得到内心的允许,现实始终是他最终的归属,因而也无法选择逃避,故不会像阮籍那般纵情狂饮,甚至否定借酒避世的行为。虽然身为竹林七贤的代表,其诗文中却鲜见饮酒情形与醉酒形态。故在那样专制黑暗的社会中,嵇康遭到迫害仅仅是时间问题罢了,祸患的种子早已深埋在其性格中。

“阮诗无酒”与“嵇诗无酒”,作为一个时代典型的文学现象,反映了当时文人身不由己、处境艰难的生存实景,凸显了社会的黑暗。但他们的处世哲学,人生智慧,凝结成为了人类精神史的一曲不朽悲歌,传颂千古,影响深远。

(论文指导老师:周海平)

注释:

[1]葛晓音:《八代诗史》,中华书局,2007年3月版。

参考文献:

[1]房玄龄等.晋书[M].中华书局,1974.

人生哲学书籍范文5

上小学了,我如同一只饿狼,发现了一桌令我眩晕的美味——书籍,贪婪地吞食着;如同一个口渴难耐的人,找到了一杯纯净甘冽的水……书籍,欣喜地吮吸着……在书的宫殿里,我游览着,触碰着,惊叹着,啧舌着,我虔诚地匍匐在着令我无限神往,无限崇拜,无限渴望的殿堂中,膜拜……

于是不断地,有我敬仰的贤人哲士、诗词大家来给我指点迷津:遇到李清照,她让我学长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领悟那胸有鸿志而不为所用的忧愤;遇到张志和,他让我学着品味“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的雅趣,斟酌那“一翁一舟一钓钩”的淡泊;遇到孔子,他让我学着思考“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的思哲,感受那高尚的品德与正直的心灵的碰撞与融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中可以思考沙翁“To be or not to be , this is a question.生存或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的拷问;可以触碰简·爱“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的压抑;可以敬仰海伦·凯勒“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的乐观与积极……一本好书,如一叶扁舟,载着你在风雨中漂泊;一本好书,如一把雨伞,为你遮挡人生的风雨;一本好书,如一朵玫瑰,为你点缀平淡的生活……

人生哲学书籍范文6

2009年7月11日,任继愈先生突然西去,举国怅然。任老生前严于治学,为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为人谦谨坦荡,淡泊名利,高贵的人格令人敬仰。“任老的逝世,是中国哲学界、宗教界的巨大损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张立文说,任继愈是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哲学和宗教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哲学界和宗教界的泰斗。

一个人走了,会带走世间记忆,而一代大师走了,必将留下一种精神。在很多人眼里,任继愈先生留下的是那种皓首穷经数十年如一日、远离名利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逝者已去,纪念大师最好的方法,就是继承和学习他的治学之道与为人风范。

“继愈”寓意继承韩愈

1916年,任继愈出生在山东平原县一个殷实的军官家庭,父亲是少将,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继愈”这个名字是入学时老师给取的,取“继承韩愈”的意思,希望他将来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从小,任继愈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而哲学的特性恰恰在于寻根问底。任继愈曾回忆,他从识字到上正规小学,换过很多地方,主要是在鲁南一带读书,而毕业则是在山东济南贡院墙根的“省立第一模范小学”。任继愈说:“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属于‘中等偏上’,但每次我考完以后总要自己检查错在哪里,就像下围棋复盘,哪一招棋是误算或是昏招一样,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所以我所得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比考100分得到的少。”

任继愈的中学是在北平大学附属中学读的。在这里,他遇到几位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恩师:任今才、刘伯、张希之。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开始读胡适、梁启超、冯友兰等人的著作,接受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蒙。更让他难忘的是,这里不提倡“读死书,死读书”,而且对学生的户籍、爱好和身份都不加限制。

1934年,任继愈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西方哲学。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读哲学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任继愈说:“当时进哲学系一共有十几个人,最后只剩下三人,我便是其中之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南迁到湖南长沙,后又迁往设在云南蒙自县的西南联合大学。当时正在哲学系读四年级的任继愈报名参加了由长沙出发步行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

这次长达60余天、1400多里路的旅程彻底改变了任继愈的人生理想和态度。眼前中国农村的荒凉破败、农民的贫穷困苦,强烈地敲击着年轻的任继愈的心。“最底层的人民承受着战争的苦难,却依然坚贞不屈。中华民族有非常坚定的信仰,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他们?”

任继愈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与眼前的农村现实发生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从西洋哲学转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当时的西南联大聚集了中国一批知识精英,最让任继愈怀念的是学校风气比较开放、民主气氛浓厚,每天晚上都有学术报告,讲文学、讲政治,还有话剧团、诗朗诵等。“很多从国外归来的各界人士途经昆明,在此讲学。徐悲鸿曾经在西南联大讲过他的俄国之行,杜聿明将军讲在缅甸攻克密支那城消灭日军的经过,还有一些外国教授如牛津大学的道济教授也来这里讲学。学生们在正规课程之余,不断吸收着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视野。”这些都为任继愈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结构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凤毛麟角”一生低调

一九五九年,与任继愈之间进行了一次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当听说任继愈在北京大学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佛教研究后,便称他是“凤毛麟角”,并表示,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

《文集》里有一段话:“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

这是说任继愈是“凤毛麟角”的由来。五年后,任老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该所所长。这是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此后一生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

任继愈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创新,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他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任继愈曾四次译注老子,他认为“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是有差距的”,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认识也加深一层,甚至修改前面的谬误。

低调、平和,几乎是所有人对任继愈的评价。“他提携后学,关爱年轻学者”,张立文至今记得八十年代初自己一部五十万字手稿的作品请任老作序,“当时可没有电脑,任老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不仅写了序言,还帮我指出许多不当之处”,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表示,他一直谨记任老的一句话:“年轻人应该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才会有学术成就。”

熟悉任老的人都知道,他一生有“四不”:不过生日、不赴宴、不出全集、不当挂名主编。前三项尚好做到,而不当挂名主编,则意味着对种种事务的亲历亲为。任老先后组织领导乃至亲自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新修《二十四史》、《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多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其中“敦煌遗书”已经出了八十多册,但尚未出完整,不能不引为遗憾。“老人在病重昏迷期间的呓语都是关于开会、改稿的话”,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回忆。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原所长杜继文说,在任老眼中,低调做人、专心学术是学者的本分。2005年,任继愈卸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改任名誉馆长。他在任18年,是国家图书馆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馆长。

全方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

回望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任继愈一直专注于中国哲学史、佛学和儒教研究。在这些方面造诣颇深。

“他是一位全方位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任继愈的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李申这样评价老师。任继愈北京大学哲学系、文科研究所毕业后,从1942年起任教北京大学,开始了22年的教书生涯。

任继愈在领导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发展中提出了“积累资料,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针。为此,他不仅派年轻学者出国深造,而且在全国各地发现人才、吸纳学术骨干力量,并从国外引入了像徐梵澄先生这样大师级的学者来所工作。

为了中国宗教学科的系统发展,任继愈于1979年在昆明主持召开了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成立了中国宗教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

上世纪80年代初,任继愈提出了“儒教是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此观点打破了国内外思想界认为“中国古代无宗教”的普遍观念。

在学术资料建设上,任老主编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奠定了中国宗教学术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宗教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他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教科书之经典,至今已再版十余次,为全国大多数高校所采用,整整影响了中国当今一代学人。而当代中国第一部《宗教词典》更是为中国宗教学的发展奠定了资料基础、提供了基本研究视域。不得不承认,任继愈对中国宗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发展有着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之后,任继愈仍继续关注、支持宗教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不仅作为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一如既往地关心宗教所学科建设和全国宗教学的发展,而且还继续担任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并创办了《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呕心沥血编纂藏经典籍

任继愈曾先后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及名誉馆长的职务,许多人都曾经认为那只是一个虚职罢了。事实上,任职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任继愈组织了大量古籍整理及信息化工作。任老爱说,“书是让人阅读的,和钟鼎这样的文物不同,现在有些书躺在图书馆里,不整理就不能发挥实际作用。”他最欣慰的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让许多孤本、善本得以开发利用,其中最宝贵的就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的《赵城金藏》。

在卷帙浩繁的学术长河中,任继愈认定了古籍整理这项远离名利的苦差使。“对于古籍文献整理,任老有自己的原则。从做选题、写提纲到审读点校,他从不做‘挂名主编’。”任老的学生李申说,每次去国家图书馆任老办公室,都能看到书桌上摞着厚厚的书稿……

虽已过耄耋之年,任继愈先生依然不遗余力、老骥伏枥,为让尘封已久的古代文献焕发出新的神采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主持下,总字数过1亿的《中华大藏经》历经十余年完成了107卷;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文津阁《四库全书》也已影印出版;他主持的《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等工具书填补了新中国宗教研究空白;依托国家图书馆馆藏启动的“中华再造善本”完全仿真影印了500多种珍稀善本;7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也已走过了十余年: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也顺利开展……

“在中晚年,任先生做了很多编辑工作。《中华大典》、《中华大藏经》,这是很大的工作,花了他很多精力。把他个人的研究放到一边,去做大量的资料汇集整理,很了不起。”任老的学生李泽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