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书法范例6篇

楹联书法

楹联书法范文1

7月30日上午,一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到广州艺术博物院,参观广州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展和广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楹联书法展,开展主题为“以党史为声,感受初心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

几百件美术书画作品在展览馆内,述说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党员们在一幅幅经典作品前驻足欣赏,不时就参观感悟与身边同志进行交流。“我喜欢这幅作品,他反映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抗战的事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伟大精神”党员陈扬指着一幅名为《红旗不倒》的美术作品发出感叹。以作品为媒,以党史为声,党员们透过这一个个无声的党史题材书画作品,仿佛听到了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振臂高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乘风破浪。党员们被革命先烈为了革命视死如归的崇高信仰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支部还以本次参观学习为契机,结合党史学习,以“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题,就学习心得进行座谈研讨。

本次活动丰富了支部党史学习教育形式,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在党史学习中感悟初心使命,不断汲取前进力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楹联书法范文2

单小苏

自去年以来,我一直在关注沈建华先生和徐俊杰老师等南通楹联界的前辈们所编撰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相关讯息。近日在南京出差期间得知此书已正式发行,归来当晚我一下高速就驱车直奔沈建华先生家中登门索书,只求一睹为快。

回到家中,我顾不上旅途劳顿,沏一壶香茗,坐在书房里展卷开读。当一副副金奖对联扑面而来,那些精炼而优美的文字所展示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仿佛一下子浮现在我的眼前,映入了我的脑海。该书每一幅对联的联作赏析与创作心得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产生了不一气读完不罢休的念头。

作为一个楹联爱好者,我衷心感谢沈建华先生等南通楹联界的前辈们。正如已故的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殿崇先生所言,“《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问世,为学联、赏联者提供了一道别致而丰厚的文化大餐”。正是为了尽情享用这顿饕餮盛宴,使得我独坐南窗,两夜未眠!

我喜爱古典诗词与楹联文学,在填词赋诗之余,我也尝试创作了一些对联,但我始终与对联若即若离,总觉得对联比诗词难得多。正是苦于水平所限,我从未参加过征联活动,因此对于联界赛事的获奖者,我始终怀有敬畏与仰望之心,总觉得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对于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但是在拜读了此书后,我的想法开始改变了。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一大优点就是在分门别类地向读者展示获得全国442副金奖对联的同时,通过作者小传、联作赏析与创作心得等三方面来自对联作者的文字,既如同一本速写画册,向读者勾勒了作者的大致轮廓,又仿佛一本有声读物,由作者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鉴赏要义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一由作者自评和介绍创作体会的创新做法,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在时空上的距离。通过作者与读者分享创作经验,对于引导楹联爱好者提高欣赏与创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透过这些文字,我发现很多金奖对联的作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古之士,而是与我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和凡夫俗子。沈建华先生似乎要通过此书告诉我们:楹联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具有民族性与思想性,更具有实用性与趣味性。一个普通人,只要热爱生活,加强学习,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和勤于创作,通过一定的努力,一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楹联来。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不能不提书中的六幅分类签名联书法作品。其书写者张晏、丘石、魏武、储长林和曹如公等先生均是在江苏省内,乃至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着名书法家。他们分别用行楷、草、篆、隶、行、楷等六种书体进行创作的传神墨迹,与文伟、董汝河、卜用可、武文宝、魏艳鸣等楹联家撰写的精彩联文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真可谓“墨韵联花同焕彩,文人雅士共吟风”,为该书的出版增色不少。

楹联书法范文3

最早的楹写在桃木板上,而且年年更换,实物自然很难保存下来。后来刻于门庭立柱的楹联也很多,在一些古建筑上常见。大约到明中期前后,楹联才逐渐为书法家所重视,被书于纸面珍藏。楹联,也与中堂、条幅、横幅、斗方、扇面、册页等等一样,作为书法创作的一种常见形式而存在。

事实上,楹联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作为书面作品的观赏性,只不过将语言上的对仗,落实为纸面上的对称。这种对称和谐之美也是书法作品各种形式中最完美的。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楹联书法墨迹真品,最早的是明代文彭与董其昌的两幅楹联。文彭行书七言联“满庭诗景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取自唐代诗人雍陶的七绝诗《韦处士郊居》第一、二两句,原诗“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意境优美,沁人心魄。文彭行书飘逸洒脱,充满文人的书卷气,正好与诗中意境相合。此联虽然具体到每个字未必堪称完美,但基本上还算工整。其实,在书法家看来,对仗的完美性有时并非是最重要的,反而文字的意境、书写的情怀才是他们着力追求之所在。

楹联书法范文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但一味地对教法进行探究,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有限。本文以《学做楹联》一课为例,简单谈一下自己对小学信息技术好课标准的理解和认识。

一、充分预设

1.读懂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因此,课前准备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本课之前,他们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能灵活使用鼠标,能够运用键盘输入英文及汉字,掌握了一定的上网技巧,学会了WORD的大部分操作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WORD,学会综合运用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2.读懂教材。本课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属于“信息加工与表达”第二阶段内容,明确要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集成文字、图形等素材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同时也是教材外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设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合理整合各种素材,制作美观的楹联作品,为学生学会利用WORD制作邮票、海报、贺卡等电子作品打下基础。

二、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教学片段:(出示手写楹联,内容为本班学生“纪念健雄”的原创楹联)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老师早就听说楹联是我们新区三小的特色文化,每个同学都还要进行对联考级,对吗?

师:那你们写过楹联吗?

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才能写楹联,但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WORD,制作出美观的楹联作品,再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大家想试试吗?

(板书课题:学做楹联)

一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自然、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本课设计以楹联文化切入主题,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写楹联作为一项需要书法功底才能完成的事情,而通过本学期学过的WORD就能做出美观的楹联作品来,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来。

三、有效引导思考和创新

教学片段:

师:你知道平时我们写楹联时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吗?

师:我们想想用什么工具能画出纸张呢?(板书:文本框)

师:老师教大家一个新的工具——文本框,它能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排版,老师来演示一下操作。(插入——文本框)

师:这边我是选择“横排”还是“竖排”呢?上联在左边还是右边呢?怎样保证上下联两张纸一样大呢?(边演示边提问边解决)

师:请同学们打开WORD去试着将写楹联的两张纸利用文本框去做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用文本框做的对联纸真漂亮,接着我们就可以干嘛啦?

师:在写楹联之前我们可以先安装几个书法字体,让我们的楹联更逼真美观。(师演示字体安装方法)

师:看懂了吗?自己去试试吧!(教师巡视指导。)

无论是充分的课前预设和准备,还是自然和谐学习环境的创设,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发展。在制作楹联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用文本框拉出来的上下联纸张大小不一;字与文本框的协调配合很难等等。抓住这些细小的问题,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小组讨论,利用问题碰撞的形式,让学生提出问题,由会的学生上台演示解决的方法,将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不会的学生将一个个问题抛出,再学习别人的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后选择使用,会的学生通过演示交流,将已有知识再次巩固,还会得到其他更好的方法来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整个过程兴趣盎然,创意非凡。

四、关注成果,巩固知识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点击打印预览,每排评选出一个优秀作品进行打印,在班级中进行最终评选。(协助学生评选及打印作品)

师:请这几位同学拿着你的作品到台上,让全班同学评出“五佳楹联”。(引导学生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师采访“五佳楹联”作者。

以上这些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价,让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了反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再次回顾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让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总之,一节真正的好课不能单单看课堂上教师的表演有多么出色,也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和表现有多么热闹,而是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态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出发点,从课前预设、课上学习活动、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来评价。

楹联书法范文5

肖良平现任职于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这是一个需要文化修养的位置。书画领域向来都讲究与文化修养相结合,这个修养包括功力和特色。功力是技艺的升华,技艺不升华就成了写字匠:特色就是在“师古不泥古”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点,绝不是恶俗的没有根基的丑字、怪字。肖良平的书法功力彰显生动气韵,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评价道:“他的书法重气势、重笔墨、重法度,使得作品气势磅礴、潇洒自如,给人强烈的感染。“这是孟会长几年前的评语,现在肖良平更厚重的“功力”已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另外肖良平的书法作品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字体凝重、线条洗练、书风纯正的特色。他还喜欢用对联的形式,即联墨,也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特色。肖良平除了写名言警句、名诗佳联还有很多他自己创造的楹联。如自题书斋联“书涵万象,斋纳千家”:“菊竹梅兰养性,诗联书画修身”。

从2003年至今,肖良平在楹联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汗水和精力,陪同学会领导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组织策划全国性大赛,随处都是他积极工作的身影。当年肖良平从单位停薪留职到北京谋求发展,孟繁锦会长慧眼识人,使他与楹联结缘。更难能可贵是肖良平作为楹联工作者和楹联书法家,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潜心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他曾说过:“我不靠位置混饭,靠的是实力水平。”无论是楹联水准还书法水平,肖良平都用事实做了阐释。

最近新出版的一套《肖良平书法集》,字帖选题内容丰富,法度严谨,一幅幅洒脱道劲、刚柔相济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用笔老辣深沉气势磅礴,作品枯笔的运用大胆果断、又自然顺畅,恰到好处:也把诗句的内涵抒发出来:“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用行草挥成,给人一种清新疏朗、动静相宜的画面感,也是作者本人心性的显露。此套书法集整体给人一种扎实、厚重、惬意、耐人寻味的艺术冲击力,是肖良平书法艺术日臻成熟的最好佐证。

楹联书法范文6

上述五个特征的概括是非常准确、非常全面的。下面,我想继续深化一步,再从如下五个对立统一的角度论述一下楹联的有关特征: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它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楹联具有上述的独特性,但是,楹联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它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作用和审美功能。楹联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楹联如词者如清许太眉题上海嘉定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崐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懈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崐流莺说:少住为佳。

此联实可当作一首清新秀美、温软伤怀的词来读。

楹联如曲者如清佚名讽某知府联:

见州县则吐气,见藩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说崐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贿赠,不觉的崐说一声:“呵!呵!呵!”

此联的口语化和谐谑意味,颇有曲的味道,刻画封建官僚丑态,维妙维肖。

楹联象散文者如佚名题山东济南千佛山北极台联:

出门一瞧,数十里图画屏风,请看些梵宇僧楼,与丹枫翠柏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

归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夺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

甚至连经文的独特文风也运用楹联之中,试看佚名题江苏镇江金山寺斋堂联:

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