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诗范例6篇

描写月亮的诗

描写月亮的诗范文1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2、《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3、《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描写月亮的诗范文2

关键词:唐诗;离别;意象

自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之言出,抒写离愁别绪便成为文人的永恒主题。离别诗歌中有很多表示离别的意象,比如:杨柳、长亭、孤帆、灞陵等,笔者在这众多的表示离别的意象中选取了几个主要的意象,简要分析其包含的情感内涵,并浅析离别诗歌描写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

一、亭

“亭”又有长亭、短亭、离亭、劳劳亭等多种称谓,在词中几乎成了离人走陆路时最主要的送别的地点。[1]在唐诗中亦是如此。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这首诗中令天下行人伤心地劳劳亭,就是抒发诗人离别心绪的意象。亭作为送别的固定地点,经常进入文人骚客的诗篇中,成为离别诗的固定意象之一。

这在唐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王昌g的《留别郭八》“长亭伫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中长亭似乎已经成为了诗人与朋友间离别愁绪的承载物。又如李白的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是一个有名的送行地点,由于灞陵的特殊地理位置,送行之人来往于灞陵,于此亭中话别,这致使其成为了一个离别之人的伤心地。还有岑参在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中的表述,唐代边塞诗中有很多关于离别的诗歌,岑参这一首可谓是其中的代表,写的是慷慨激昂,代表了离别诗的另一种风格,诗歌中六月的赤亭虽是行人绝,但见证了诗人送友人赴军中取功名的豪情壮志。

二、水

孔子川上咏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最早的写流水意象的诗句。唐代水运发达,在交通不如现在时,水运是人们远行经常选择的一种交通方式。水本无情之物,但在离别的人们眼中,流水意象所传达出的绵绵不绝的神韵与人们心中的离别愁绪相对应。[2]那幽幽的离别之情正如滔滔江水那么多,那么长。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描写流水意象的很多,优秀的诗篇也是层出不穷。

李白的送别诗中所写的流水意象就是其中的典型,《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这三首离别诗在写流水意象时,虽各有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诗人总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因而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而以写流水意象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意,和这亦是有同工之效。除此之外,唐代其他诗人也有相同之作。比如司空曙与孟浩然也写了和流水相关的送别诗。

三、酒

古人饯行常常要饮酒、作诗,古代交通的不便,致使人们离别时伤感不已,不仅是面对离别“逝去”的瞬间,更是对离别后朝去夕来的痛苦,离别的瞬间因时空的改变而造成心理时空的拉长,让诗人惆怅无比。[3]而酒不仅是饯行宴席上最好的助兴物,更是诗人麻痹自己,逃逸现实的最佳选择。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离别诗可谓是此中的经典,故人远行的伤感消融在一杯杯的酒中,愿这最后的酒保留住彼此的友情的记忆。李白的《送殷淑三首》“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远去的征帆在浩浩的流水中渐行渐远,不忍见朋友离去,心中的伤感达到了情感的顶峰,此时唯有“更进手中杯”来祝福对方,也借酒安慰自己痛苦的心情。又如“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韦庄的《古别离》。诗人与朋友已是酒半酣,只因为即将远行去江南。当然唐诗中不乏情调激昂之作,如陆龟蒙的《别离》虽是伤感的离别,但却是志在功名的开始,情感的基调上扬,就是离别的饮酒也是杖剑而立,这是多么的阳刚之气。酒在此已经不是离情别意得麻醉剂,而是助兴展望未来的催化剂,这也给离别诗中描写的酒意象增添了新的光彩。

四、月

在唐诗中,月亮也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意象之一。这大概是因为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从而获得感情慰藉,此外月亮意象更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4]这一切都在唐诗中得到了体现。

以孤篇立于世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类月亮意象的代表,虽然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五点为背景,但其中当以月为主体,月在诗中情景交融,从“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叩问,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望月感叹离别的悲苦,孤月轮的这一永恒意象的铸造,是情景飞跃的后果,更是诗人离别伤感的体现。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联以月亮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所获得的感情慰藉描写的淋漓尽致,由于运用了月亮这一意象,骤然改变了诗中的空间观念,消除了阻隔,变遥远为咫尺,孤寂的心暂时得到了安慰。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月亮来烘托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茫茫江水中的孤月,正是诗人送别友人后自己贬谪异地的写照。以上种种诗篇中月亮意象的描写,体现了唐代离别诗不同的风格,抒发着浓浓的离情别意。

唐代离别诗中的种种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特定文化结构体系。无论是柳、亭、水、月还是酒,它们本来只是客观的事物而已,只是因为它们同离别之人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交集,从而寄托了这些幽幽的离别愁绪,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也为人们所传唱。

参考文献:

[1]崔柳青.浅析宋词中表示“离别”的主要意象[J].艺术殿堂,2009(7).

[2]卓子文.古典离别诗词意象问题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04).

[3]李晓峰.李白离别诗中水、酒、问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一曲寄情深婉的恋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5]刘洁著.唐代文学审美十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描写月亮的诗范文3

授课地点:广西贺州高级中学高二(3)班

授课人: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学生自觉齐读《春江花月夜》。

师:好。贺州高中的同学们,首先,我向你们鞠个躬致敬(师鞠躬,众鼓掌)!开始,你们就给我一个惊喜和意外,很整齐地、很自觉地朗读全诗。这证明,贺高的同学学习热情是很高的,素质是很强的!谢谢你们!今天,来到贵校,有做两件事,一个是现在的讲课,还有接下来的讲座。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更喜欢讲课还是讲座?

众:讲课。

师:这是标准答案。(众轻声笑)为什么更喜欢讲课?因为讲座往往是老师一讲到底,口干舌燥,没人帮我;而讲课,我不必一讲到底,有人帮我。待会儿,同学们愿意帮我吗?

众(小声):愿意。

师:声音不够大,愿意吗?

众(大声响亮):愿意。

师:好,谢谢!

师:怎么帮我?

生1:举手。(众笑)

师:对了。我在外讲课,问同学们“怎么帮我”,他们说“回答问题”,而今天你们说“举手”。我觉得,“举手”要比“回答问题”来得好,因为举手就意味着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是不是一定得举手?

众:不一定。

师:是的,也可能是老师强迫你站起来的,而举手代表着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好,刚才,同学们有两个行动很自觉,一是朗读,一是举手。在大家自觉举手之前,我的要求先降低一点,请你们回答问题。下面老师直接下达指令,检查预习,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请大家看课件。(指向PPT)结合全诗,了解题目中的5种事物所涉及的基本信息。题目《春江花月夜》(学生跟着齐读),第一个题目,根据“春”,我提问是: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7号,7号是哪位同学?

生2:大概是晚春。

师:是晚春。你的证据是?

生2:可怜春半不还家。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她说是暮春,有没有同学补充,有的话可以举手。现在可以举手了。(一女生举手站起)好,第一个举手的,勇气可嘉,我们点赞给她好不好?(生齐鼓掌)

生3:我也认为是暮春。

师:你也认为是暮春,原因呢?

生3:“江水流春去欲尽”。

师:“江水流春去欲尽”,嗯,有没有不同看法?有,可以举手。(一男生举手)

生4:我觉得是初春之后,还没有到晚春。

师:初春之后,还没有到晚春?

生4:因为有一句是“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的意思是“开满花草的郊外”,开满花草,就意味着是在初春之后。我个人认为还没有到晚春。

师:这个注释里面有没有?

众:(齐声)有。

师:他依据注释说还没有到晚春。好,现在我们有两种观点了,一种说法是晚春、暮春,还有一种说法是早春往后,那大概是什么时候?诗里面有没有明确讲是春天的什么时候?

众:(小声说)没有。

师:没有吗?第一个同学用一个句子来证明观点,这个证据是真实的,证据是“可怜春半不还家”,什么时候?春天有三个月,“春半”,二分之一,那就是这个同学讲的早春往后,有没有到暮春啊?

众:没有。

师:当然,主人公担心,担心春欲尽,但是有没有尽啊?

众:还没有。

师:好,请坐(示意该生坐下)。第一个问题我们解决了。(指向PPT)第二个问题,题目“江”,大致是长江的哪一段?18号同学。

生5:应该是中间那一段吧。

师:中段,中游,你的证据是什么呢?(生5沉默)好的,你请坐。

师:她是说中游,凭感觉。谁来补充?(两生举手)好,这位同学,(示意另一举手同学)你稍等。

生6:我觉得应该是下游。

师:下游。为什么?

生6:因为诗中有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那就是大江连着什么?

生6:海。

师:大海。“春江潮水连海平”,跟海洋相连的,太有才了!这是根据原文来判断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读书有智慧”。能够从原文中看出这个信息,很好。请坐!嗯,那位同学,认同她的看法吗?

生7:认同。

师:那就不给你机会了,你马上还有机会的。(指向PPT)第三个问题,题目中“花”,花期大概如何?21号同学。

众:没有21号。

师:好,那就请25号。

生8:花期应该是晚一点,晚期。“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照到鲜花上就像开放了。

师:她说应该开放了,开满了,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看法?(示意该生坐下)好的,你先请坐。(一生举手)

生9:我认为是快要落花的时候。

师:快要落了,为什么?

生9:因为有一句“昨夜闲潭梦落花”。

师:“昨夜闲潭梦落花”,花已经快要凋谢了,其他同学认同吗?(旁边一生小声说不认同)你能反驳她吗?谁能反驳她?因为总有一个是真理,对不对?不能两个都对。有没有谁来裁判一下?(示意该生坐下)谁来裁判一下?(停顿一下)那老师来当裁判员好不好,“昨夜闲潭梦落花”(“梦”重读),有没有落啊?

众:(齐)没有。

师:是梦中。主人公内心焦虑,于是“梦落花”,有没有落啊?

众:没有。

师:嗯,没有。我们读书要仔细地抓住一些字眼。是吧。它是花期正盛,鲜花盛开,春光美好。(指向PPT)第四个问题,题目中“月”,大致何时之月?我的意思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请20号同学。

生10:我觉得应该是晚春时候的月。

师:我问的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10:哦,中旬。

师:一个月分上旬、中旬、下旬,你说是中旬之月,证据是什么?(生10沉默)好的,那有谁来发表自己看法?

师:她说是中旬的,你们认不认同?如果是中旬的,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

生11:“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哪一个可以体现?“孤月轮”,是怎么样的?月如轮,车轮,对不对?是月轮,一轮明月,所以它是满月吧?(生齐点头)其实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哪里可以看出来?(一生小声说话,师走至其前)好,你说。

生12:“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满月就来潮了。

师:哦,潮水上涨了,什么时候,月满之时。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有大潮,潮汐出现是吧,你解释得很好。好,请坐。(拍其肩膀,示意其坐下)再看最后一个问题,题目中“夜”,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夜晚?经历了多长时间,长不长?请40号同学。

生13:挺长的。

师:挺长的,怎么看出来?

生13:因为作者写“江水流春春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然后月亮已经从月梢到月落。

师:哦,从月梢到月亮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今夜有人难眠,今夜无眠,是不是?(该生点头,师示意其坐下)

师:(指向PPT)这5个事物,春、江、花、月、夜,哪个作者着力写的?

众:(齐)月。

师:月,好的。(板书:月)其实,在这春江花月之夜,除了“月”,还有个更重要的对象,是谁?

众:(小声)人。

师:哦,人(板书:人)。几个人?

众:两个。

师:两个。哪两个?

众:游子、思妇。

师:对了,男的称游子,女的称思妇,注释里面讲得很清楚。刚才检查了预习情况,我们贺高的同学经受住了考验。你们预习得很充分,当然也有一些盲区。有盲区,不代表没有预习,再预习也可能仍然有盲区,有误解。我们对全诗有了整体把握,概括起来,写的是在春江花月之夜,一位多愁善感的游子和思妇的情感故事。对不对?(生点头)下面,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下,体味这一段情感。(生齐读)为大家点赞,因为你们朗读得太整齐了,而且音很准,特别是xié、xiá,“斜”放在最后读xiá,为什么呢?因为要押韵。你们读得很对,这就进一步证明你们预习得非常充分。这首诗,老师是非常喜欢的;前人呢,也表示了他们的欣赏之情,比如有人说张若虚“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他一生就留下两首诗,这一首最长、最好。现代诗人闻一多也作了高度评价,这个大家手中材料有,我们一起念出来。

众:“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师:“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确实写得很好,但美中还有更美的,好中还有更好的,不妨借用闻一多的表述方式,“好句中的好句,顶峰中的顶峰”。下面,我让大家现场寻找“顶峰级”的句子。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并且说明理由。记得一开始,我问怎么帮我的时候,这个同学说“举手”。刚才,是老师指定同学来回答问题;接着呢,同学们应该主动地举手了。好不好?减轻老师负担嘛。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看看同学们,谁先举手。(大约一分钟)好,时间到。你认为“好句中的好句”是什么?来,我们交流一下。(一生举手)此处应该有掌声。(众鼓掌)

生14:我划出的句子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它写出月光的清澈,写出鸿雁不能为思妇传递信息。这里用了侧面描写。

师:用了一个词语,很专业的,“侧面描写”。这里有没有直接写思妇的情感啊?

生14:没有。

师:没有直接写,但这位同学能够感受到背后有情的存在。什么情呢?(师生共答)思妇思念游子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侧面描写显得非常真切。好,请坐。我们继续交流。我希望大家找到这样的句子,能够很自信地举起自己的手,高高地举起,希望更多的手能举起来。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交流呢?(两位同学举手)这样吧,给坐在后面的同学先说。

生15:我觉得“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春江的潮水像海一样辽阔,水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这里交代了诗歌的意象,显得非常壮阔。

师:他用了“意象”一词,还用了一个词“壮阔”。有没有“壮阔”的感觉?你来念一下,是不是壮阔的感觉。(生15有感情地朗读)除了壮阔,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15:大气磅礴。

师:大气磅礴,这个跟壮阔还是相关的。还有什么感觉?能不能再挖掘挖掘?(生15沉默)其他同学能不能补充一下?(一生举手)好,这位女同学。

生16: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的活泼的生命。

师: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6:一个“生”字,体现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假如没用这个字而用其他的字,有没有这种感觉?比如从低处升到高处,太阳升起来,通常用升起来的“升”字。张若虚有没有用这个“升”字?

众:(齐)没有。

师:这个“生”,什么写法?

众:拟人。

师: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潮水的活泼。除了潮水的活泼,还有什么活泼啊?

众:月亮。

师:潮水和月亮共生,共同嬉戏,显现出活泼的生命力。这个“生”字用得好。嗯,我们读书还要善于联想,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生”字来表现这种活泼的生命力?(一生举手)。

生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师:学过吗?(生齐说:学过)学过的,用的也是这个“生”,这个诗是哪个朝代的?

生17:唐代。

师: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写日写月,也用了“生”。什么句子?我知道,大家都知道的,大家一起说出来。

众:日照香炉生紫烟。

师:对。还有写月亮的,张九龄的句子。

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诗人写诗,经常把上升的“升”改成生命的“生”,写出了事物蓬勃的生机。好的,我们继续交流。(生16重复举手)好的,还是你,你掌握主动权。

生16:我觉得“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一句也很美。“徘徊”两字,一是写出了浮云的游动,二是借着月光,表现出了对思妇的那种怜悯之情。

师:“徘徊”用了什么修辞?

生16:拟人。

师:拟人的手法。“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嗯,月亮为什么徘徊?从思妇的角度,月亮徘徊来啊徘徊去,你感觉月亮为什么不停地徘徊来徘徊去?

生16:思妇也在楼上徘徊。

师:哦,思妇也在楼上徘徊,今夜无眠吧,可以感觉到一个人内心的寂静。月光徘徊,然后对这个月光是什么态度啊,下一句怎么写的?(师生齐读)“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她对月光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众(小声)卷,拂。

师:嗯,要把月光卷走,要把月光拂去。为什么要把月光卷走,把月亮拂走?

生16:因为有月光的话,思妇会更加思念游子。她觉得如果月光不在的话,可能游子就会回来了。

师:她迁怒于月光――哼,都怪你,惹我生气,惹我思念,我要把你消灭,把你赶走!她生气、怨恨,其实怪不怪月光?

生16:不怪。

师:嗯,其实怪游子,也怪她自己吧。明明是自己本身就忧伤,而怪罪月光,这是一种反常心理吧?古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无理而妙”。就像我们头发白了,到头来不怪自己的基因不好,不怪自己劳累过度,而怪镜子,把镜子砸碎,对不对?明明是自己心情不好,看到地上的落叶,就说:就是你,惹我生气。好了,这位同学解读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交流。(三位同学举手)

师:好的,那位男同学。他比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

生18:我觉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句话也写得很好。因为在这句话之前,所有的句子都是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用了优美的词语把这个美景描绘得很美好。这里后面那句话“皎皎空中孤月轮”,“皎皎”就是形容那个月亮的月光带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们看到满月,看到皎皎的月光,会觉得一种淡淡的温暖,但是他后面用了“孤月轮”,哪怕是那么明亮的月光,那么美丽的月亮,他都会感到孤独,所以说这句话就是整个诗连接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一个转折。

师:好,他用了一个很专业的词“转折”,跟上面有联系,跟下面还有联系。我们一起把上面的句子找出来――上面八句吧,就你一个人读吧,一个人读往往最能体会情感。

生18:“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众齐鼓掌)

师:你能不能帮帮老师多讲一点?开始的时候,你们说要帮帮老师,老师不想讲得口干舌燥,对不对?你既然说前面的句子都是写了月光,是集中写景的吧,就如第一个同学讲的,意象。写意象也好,写景也好,集中在一个地方吧。我们列举一下,写了那些事物?(师生齐)写了春江,写了潮水,写了明月,还写了花,还有林、芳甸,还写了流霜、白沙。写了这么多景物,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画面。你能不能概括一下,这个画面有什么特点或者创设了什么氛围?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是什么,有几个特点。前面有同学已经触碰到了,比如壮阔、大气,记得吧,还有充满深情。还有,你自己也说了,“皎皎”,这个月光,明亮、明媚,对不对?除了这几个词,你能不能再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这个景象特点呢?就类似刚我说的这些词。

生18:清明。

师:那就是眼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清、那么的明,明就是明亮,这个明亮又不是像大城市的霓虹灯的明亮,它是一种很清的,清水的清。往下,很幽寂的,清明的一种景象,这个词用的很有创造性,此处应该有掌声(众鼓掌)。还有吗?

生18:暂时没有。

师:好,你请坐。哪些景物,我们概括出来了;什么特点也概括出来了。那么这里写景用了什么手法?我记得前面有同学讲了拟人手法,除了拟人的手法,还有什么手法?

众:比喻。

师:哦,比喻。那比喻在哪里?

众:“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似霰”,用了比喻。那么这两句,我来告诉大家,“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尤其是下一句“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里怎么写景物的,写月光怎么样?“看不见”,他没有写月亮吧,可是月亮的特点呈现出来了。

众:侧面描写。

师:侧面描写,间接地写月光。好,前面八句呢,我们回答出了有拟人、比喻,还有侧面描写。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一开始写了这样的八句,有什么作用?

生19(一生小声):借景抒情。

师:哦,有同学说“借景抒情”,训练有素,平时老师肯定经常讲“借景抒情”。不过“借景抒情”这个词,用的太空泛了,还可以再具体说一点。(一生欲发言)

师(走至其跟前):好的,你说。

生20:表现了游子和思妇的――(该生停住)。

师:游子和思妇相思的一种离情,一种悲伤,忧伤。那么这个景跟情是怎么对应的?刚刚这个景已经概括了,那么这个景跟情是怎么对应?前面的这些景跟后面的情,是怎么衬托的?正面还是反面?

生20:反面。

师:写什么景衬什么情?

生20:写景衬哀情。

师:好像这个回答不太符合规范的要求。

众:乐景衬哀情。

师:嗯,前面的景是不是乐啊?(生20点点头)好的,请坐。这样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同学一起就把困难克服了。鉴赏诗歌往往要回答,写了哪些景,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对情感的表达是什么作用。好的,我们继续交流。有没有其他同学发现了其他顶峰级的句子了?(一生举手)

生21:我觉得“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写得比较好。“青枫浦上”暗用了楚辞《招魂》里的诗句,“明月楼”暗用了曹植《七哀诗》。

师:暗用,就是“引用”吧。讲得很好!嗯,这边还有同学举手。你觉得顶峰级的句子还有哪些?

生22:我觉得是这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同学们,他说这两句,我们来纠正一下,几句啊?

众:四句。

师:诗歌鉴赏跟白话文不一样,诗歌鉴赏不认字数多少,停顿一次就是一句,哪怕是逗号、顿号,记住这一点。这里有四句。

生22:这四句运用了对偶,蕴含了人类循坏、事物不变的哲理。

师:能不能具体地跟大家分析一下。

生22:“人生代代无穷已”,虽然一个人的时光很短暂,但是世世代代都在循环。

师:好,大家注意啊,他提到了两个概念,个体还有代代,这个“代代”我们用更合适的词对应一下,个体相对的是什么体啊?

众:整体。

师:“个体”、“整体”,这样对应比较好吧,我们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才出韵味。就人的个体来讲,人生是有限的,是短暂的;而就人类的整体来看,是无限循环的,也是永恒的。这样一种表述,这种对人生短暂和永恒关系的表达,其他作者、作家好像也涉及过的。就看我们课本吧,《赤壁赋》有没有学过?

众:有。

师:那《赤壁赋》里是怎么写人生的短暂和永恒的?谁能背下来?(一生举手)

生23(流利地背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生齐鼓掌)

师:背得很好。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你们的校徽,校徽上有棵榕树,榕树上面还有一个白色的鸽子,旁边解说这象征着自由飞翔的生命。今天,你们穿的校服,也是白色的,我想起了白色的鸽子,你们在这课堂上飞翔,自由地飞翔,我今天看到了这种精神。好的,还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众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这两句)。苏轼是这么看待“短暂”和“无穷”。张若虚在这里,一方面写了人生短暂、宇宙的无穷,使人生感到非常的渺小,感到忧伤,但是他说“人生代代无穷已”,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又充满了一种什么精神?

众:乐观。

师:对,乐观、欣慰。用一个成语说,叫“哀而不伤”。这是张若虚对其他作家人生看法的一种超越。这是诗中的一个亮点,这里的句子确实是“顶峰中的顶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堂课。我们先概括了跟月亮有关的写景的诗句(板书:景);中间呢,我们重点欣赏了哲理性的句子(板书:理);下面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捣衣砧上拂还来”,“可怜楼上月徘徊”,写了思妇的情(板书:情)。就这样,本诗由景写到理,写到情。通过同学的分享、交流、讨论,我们达成一个共识:这个景是很漂亮的,这个理也是很独特的,这个情是很真实、自然的。最后,老师想现场了解一下同学们这堂课的收获。同学们,文章的后面有这样的说法:“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然后括号里写的《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宫体诗”,乍一看,同学们可能不了解,这首诗怎么会是宫体诗呢?再看前面的注释1,这首诗选自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旧题,说明这个题是不是他创作的?

众:不是。

师:不是的。我补充一下,宋齐梁陈,陈朝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的国君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宫体诗,往往写得比较奢靡,赏花弄月,显得非常俗气;主人公呢,往往是小宝贝、小女人,显得很矫情。现在到了张若虚的笔下,同样写“春江花月夜”,他赎清了宫体诗的罪过。可是,它的罪过是怎么赎清的?谁来总结一下?谁来结合前面大家一起探讨的内容来回答这样问题?宫体诗,只要我们像张若虚这样写,就能够突破宫体诗的框架而达到新的境界,谁来探究一下?

生24:我从这里看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总结了一个更深沉更辽阔更宁静的境界。跟以往的宫体诗有一个差别,摆脱了那种世俗和俗气。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谁能够最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贺高的同学们,今天都穿上了校服,棒棒的,给老师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一生举手)

生25:宫体诗是指那些奢靡、俗气的诗,而张若虚换了一个角度来写,他把它转换成了对景的描写和对情的表现以及手法的丰富多样。

师:嗯,景、情、手法。是的,景、情都超越了宫体诗通常的写法。比如说“景”,他的景写得壮阔、大气、充满生机,对不对?比如说“理”,不仅仅是为人生短暂而悲哀,他把通常的悲哀超越到一种欣慰、欢乐的境界。“人生代代――”,我们一起读一下。

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再从“情”来看,比较真实,比较自然,矫不矫情啊?

众:不。

描写月亮的诗范文4

【关键词】李白 月亮 咏月诗 意象 情缘

许多杰出的文学家,用他们生花的妙笔描写了一个个月亮,并赋予美丽的月亮以诸多内涵。有美丽的也有凄凉的,往往是在美丽中蕴含凄凉。因而。我称月亮为美好与凄凉的共同体。

《诗经》中的《诗经·陈风·月出》是写月最早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写的是月亮这一意象来表达对美人的思念。

秉承《诗经》借明月以抒思念之情的诗作大量存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篇:"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该死的明月让人彻夜难眠,只因相思苦。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又是明月皎皎,又是愁思之妇,又是难眠之夜。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诗中所写却是文人愁苦。最值得称道的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有主有次地描绘了月夜美景,讴歌游子思妇的纯洁爱情,继而抒发了年华似水的感慨。现实主义诗歌巨匠杜甫在《月色》中这样写道:"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中既写其妻借月怀人,同时也看出作者借月思乡的情怀。坡《水调歌头》如此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中表达的是兄弟亲情。

统观以上分析可知:诗人喜欢用月亮这一意象。因为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人们已经为月亮附加了种种内涵,它能够彻底地表达作者的幽思之情。纵使是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他也有愁苦,也有乡愁,还有抱负,当然,更多的是失意。失意的诗人为了抒发胸中的失意,他选择了酒与月亮。他一边饮着醇香的美酒,一边把"愁心"寄给月亮。因此,李白与月亮结缘,不难解释。

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就这400多首咏月诗,我简单例举说明其分类。

1.思念的寄托

1.1 对亲人的思念

李白写月诗绝大多数是表达思念之情的,这是继承传统写月诗的结果。作者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在这一类诗中,《静夜思》可谓是最出色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开始看见床前的明月光,还怀疑是地上打的霜,再抬头一望,明月在天,才知道自己身在外乡,因而触发起思念故乡的情怀。外乡的明月也就是故乡的明月,举头一望,低头一思,思念家乡的情怀不自禁地流露出来了。而"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表达的则是另一种思念。诗人夜泊牛渚,追昔怀古,竟思念起谢尚来了,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恨无知音的感慨。

1.2 对恋人的情思

李白也写了一些表示恋人相思的作品,如《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蕴含其中的思恋之苦不言自明。

返璞归真,这是情感最终的归宿,亦如"上善若水",须知"饮水思源"。李白在《夜坐吟》诗:"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月入闺房,有歌声,有妾情,歌咏男女爱情应当建立在双方了解,情投意合的基础之上。什么样的"归真"都有一个过程,只要是进步的爱情观,一样能让纯真的爱情渐渐返璞。《夜坐吟》体现的正是李白进步的爱情观。

爱不仅是种蕴含,还是种"隐射",而诗歌恰恰能将这些蕴含的东西表现出来。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月圆,这本就是一种大爱的体现,而诗人用诗这种最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文体来书写一种亲人的爱,可以说在更深层次的"诗心"里,它讴歌的正是这一种博爱的观念。由此不难看出,李白在写诗的过程中不仅让注重一种情感的"速递",同样看重感情的深层次挖掘,使读者与作者能有心灵上的共鸣,达到情理通感上的"海上明月,天涯此时"。

1.3 对童年的追思

也正是和爱情同样,童年对于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不一样。尤其对于诗人,童年的记忆变得尤为常新,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在此,月亮被披上了童真的五彩翅膀,带着他遨游月宫,回想"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的古老传说。情感驾驭在小时的"月思"之中,与其后的"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今日之"月思"交相辉映。表现了由"月"带来的童年追忆。

2.理想的象征

一个好的理想当然有一种最适当的寄托和抒发。所有的事物都在某一层面上拥有能够承载其它事物的能力。月亮也同样如此。

2.1 理想中的豪情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全文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2.2 理想中的豁达

这在《将进酒》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浪漫中最得意的豪放,理想在这其间注入了"月"的豁达。

诗歌中用"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深远呼吁来表达出对生命珍惜和应该适时放松心灵的理想呐喊。

2.3 理想中的智慧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李白同很多诗人一样,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世理想,但因仕途坎坷、自己欲"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官场的黑暗中化为泡影,所以李白坚持"独善其身",用自己豁达的心态面对世事,因而有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积极的处世哲学,这是他理想中又一独特智慧的表现。

3.亲密的伙伴

3.1 独酌时的伙伴

诗人善写浪漫主义诗歌,拟人的手法必不少用。诗人常常把月亮作为自己亲密的伙伴。这也是诗人在极端孤独中作出的无奈选择。诗人孤独的心只能接纳酒和月亮。而且,月下饮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排遣内心孤独与烦闷的方法。这一类诗以《月下独酌》独负盛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月夜独饮,没有知音,竟然举杯招明月共饮,把皎洁的明月引为知己,并要和它永结无情之游,这正是"有志不获聘"而感于"日月掷人去"的岁月蹉跎所抒发的感慨。

3.2 行走时的伙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门。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径和星稀",诗人在月夜访问一个朋友,只有山月陪伴着诗人。所以诗人也把山月引为随从自己的伴侣,月亮变得如此的脉脉有情,和诗人成了亲密无间的伙伴。

3.3 放情山水时的伙伴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在此诗中,李白用一个"赊"字将月亮人格化,幻作了陪侍人一起泛舟于洞庭湖,观湖美、听湖声的伙伴。

此处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用语的高明之处,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同时也将"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发挥得游刃有余。

4.纯粹的月亮

在李白的写月诗中,有一部分是纯粹写月亮这一自然物的诗。在它身上根本找不到寄托的含义或象征意义。

4.1 纯粹地月亮描写

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等诗句就只是客观地描写月亮。

4.2 点明时间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点明时间已到晚上,明月下的长安,传来千万捣衣之声。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这里十个点名的时间是傍晚醉归之时,兴兴归家的写照。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夜半"溯流归",看到白璧上的秋月的光芒,白白璧照得犹如雪一般净白。

4.3 渲染环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自己梦境的迷离神幻,将浪漫主义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在描写蜀道之难时,用夜月这样的字眼来渲染蜀道空山的寂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诚如袁行霈先生指出的:"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向成功的创造出来以后,虽可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诗人才具有生命力。以致这种意象便和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1】(第257页)"诚哉斯言,若谈到咏月诗词,我们不可能不谈到伟大诗人李白,他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咏月名作经常出现在大、中、小教材中,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之一。诗人不仅在咏月诗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且还是个善于博采众长的咏月高手和集大成者,其广泛吸收自《诗经》、曹操、张若虚等人咏月诗的优秀文化遗产与表现技巧,有时甚至还爱化用前人诗句,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达到了咏月诗的创作高峰,对后来刘禹锡、杨万里、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认识、理解李白诗中如'大鹏'、'瀑布'、'黄河'等壮伟意象,领略其崇高的壮美诗风的同时,也能认识、理解李白诗歌中还有着如'明月'等许多清丽秀美的玲珑意象和优秀诗风,从而对诗人、诗作、诗风以及诗歌意象等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李白才华横溢,素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而朝政昏庸,他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一生怀才不遇,他的理想和抱负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痛楚。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现实中 找不到出路,最终把理想寄托给明月,似乎只有那高洁的月 才能使他感到一种解脱。李白对月一片痴心,月在他的诗中形成丰厚意象,由此可见离开了月,诗人的作品便会暗淡无光。诗人正是因为有了月,诗作才会在我国诗坛上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杜承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咏月诗赏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1,7(2):52.

[2] 杨义.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报,1998,(12):53.

[3] 赵昌平.李白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3.

[4] 方少云.李白的月亮[J].新东方,1999,(6):63.

描写月亮的诗范文5

一.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技巧,永远不是过时的做法。朗读注意节奏、重音、语调。当然,感情是第一位的。在诵读中,慢慢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蕴。

闻一多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甚至直接让学生去听《那就是我》和《弯弯的月亮》等歌曲,用音乐的美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喜爱。

在诵读中,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比如上《沁园春・长沙》一课,要指导学生对“看”和“忆”两个统领字的阅读,读出声断气不断的效果。要读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卒章显志的隽永,向世界宣告的豪迈之情。

二.抓住意象,描绘形象,领会主旨,读懂诗歌。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歌的形象化是借助于意象来表达的,诗歌借助意象勾勒出意境,达到抒情的目的。因此,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描写的形象,从而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达到读懂诗歌的目的。诗歌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性,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即诗歌的主旨,是我们读懂一首诗歌必须弄明白的。这是读诗的重点。至于诗歌所运用的手法,那是次要的,它是为了表达主题所采取的手段。

比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诗时,主要是让同学们分析上下阕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壮丽的秋景图。下阕描写了一群青年学子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画面。上阕为了描绘画面,选取了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笔者还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古人写秋天的一些诗词。比如,杜牧的《秋夕》,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等,与之对比。

接着,讨论上下两个画面,两类形象的联系。很容易知道,下阕是对上阕形象的回答,我们这一帮敢于“粪土万户侯”、能在“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才是将来主宰苍茫大地沉浮的人。作者为什么选择那些色彩明丽的意象?很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豪迈的志向。

正所谓,“形象大于思维”,通过分析意象抓住了诗歌描绘的形象,基本可以解读一首诗歌了。至于表现手法,那就是可以统一在这个上课思路里面的东西。

比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写于12月,抓住民族灾难中北方的农民、南方的、广大的垦殖者以及自己困难的生活图景,联系写作时间――1937年12月,就不难理解诗人以北方常见的自然景象“雪”来比喻民族灾难,表达了对民族灾难下对同胞的深切同情,对民族存亡的危机感。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笼罩着全诗。

而朦胧诗《双桅船》通过刻画了一艘具有“双桅”的船,表达了女性对事业和爱情的坚守,也象征了一种不断追求的品质。

《黑八月》则通过对连绵不断的暴雨和“抱窝不出”的太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逐渐形成的宽厚的生活态度。

《山民》借助“山”的意象,表达了不同人对待阻碍和困难的态度。

而《那就是我》和《弯弯的月亮》则通过月亮、河流等意象,充分表达了乡愁这个主题。

意象分析是中学现代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意象手法是“诗出侧面”,可以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抓意象,描绘形象,就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多样化的诗歌写作活动,一步一步走近诗歌。

有了诵读的感染,有了“意象”这个解读诗歌的钥匙,只能说打下了一些激发事情的基础。真正走近诗歌,还得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基于学生的基础,我进行了以下分阶段尝试。

1.仿写诗歌――东施效颦又何妨?

再提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名言,那是为了强调读的重要性,有些夸张。事实上,从读到创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是读诗,毕竟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提笔写一写,也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比如《那就是我》是一首通俗的表达乡愁的诗歌,诗中选取了最具乡愁意味的河流、月亮等意象来表达主旨。仿写并不难,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我开始的要求不高,至少仿写1节,于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个别比较好的能完成1首。他们选取的意象不错,有稻穗,有海鸥,渔船,有老屋,有果树等等。

不足之处在于地域特色还是少了点。写整首诗的同学有时候没注意到诗歌的结构。但总体来说,因为有模板,基本完成不错。例如:

①我思念故乡的山坡

②还有山坡上吱吱吃草的水牛

噢,妈妈――

如果有一头小牛在你身旁哞哞地叫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③我思念故乡的池塘

还有池塘里那亭亭玉立的荷花

噢,妈妈――

如果有一条鲤鱼在花丛中游来游去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④我思念故乡的蓝天

还有海面上燃烧着的余晖

噢,妈妈――

如果有一只海鸥在你头顶盘旋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⑤我思念故乡的稻田

还有田野里辛勤耕作的亲人

噢,妈妈――

如果有一株稻禾向你招手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运用了拟人手法,)

描写月亮的诗范文6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我想,没有人能把古人吟月的诗统计完全。我写过《李白和月亮》,那只是冰山一角,也许可以续写很多诗人吟咏月亮的专题文章。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决不是单纯的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有人。。。。。。 有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洁兮,佼人撩兮。”3千年来,一代一代诗人用绮丽想象和斑斓文笔,把月亮写的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在古诗中月亮有很多别称,比如‘夜光“(屈原: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故兔”(李白:阳乌未出谷,故兔半藏身。)“玉轮”(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玉兔”(辛弃疾:著一登楼瞻玉兔,何人张暮遮银厥。)这些月亮的别称,有些只是留存在古诗中,能引起现在人的联想,有的至尽仍在被用,比如”婵娟“”玉兔“。

吟咏月亮的诗篇多如繁星,但是深想一下能被世人一代一代的流传,成为有生命的文字的,还是有限的。写景的吟月诗句,写的清净阔大,意境深远的有很多,可是我认为最好的应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绘的另人神往。

一个外国的评论家,在读了中国的月诗后,都赞不绝口。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帮我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