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研究报告范例6篇

信用研究报告

信用研究报告范文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了微信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被网民认识和接纳。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于去年8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开通半年多的时间,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比较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九成的用户近半年内使用过微信,占比达到88.3%;其中,偶尔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最多,占比达42.5%,经常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占比达24.1%。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较高,但是实际活跃用户数量并非特别理想。

实际活跃用户数量不理想,艾媒咨询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不满之处主要体现在,用户体验不佳,有用信息较少和缺少想要关注的内容等方面,占比分别达到34.5%,28.6%,和23.9%。总体而言,本调查发现建立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二次开发市场需求比较大,目前国内已有云来网络等一些企业提供类似服务。

那么用户关心些什么内容,什么才是最吸引用户的呢?调查发现,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关注最多的是资讯类公众平台,占比达65.7%,其次是搞笑/玩乐类公众平台和科技类公众平台,占比分别为37.1%和31.4%。

用户关注公众平台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是无可厚非的。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关注目的方面,持“获取优惠/独家信息”目的的用户最多,达到34.3%;随后,26.0%的用户以“关注热点问题”为目的,还有22.9%用户选择“娱乐,打发时间”。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调查分析认为,尽管微信在短期内赢得了市场和用户,微信公众平台也急速发展,但调查显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微信公众平台热度很高,但是实际营销效果和用户黏性比预期低;

2、微信公众平台产生的信息量不足且实用性不佳,基于HTML5的二次开发很有必要;

3、现今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微信公众平台并非唯一或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

4、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并非最理想的方式,需谨慎对待其潜在的风险;

5、“扫描二维码”行为十分流行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二维码只是一个入口,不应该被市场“神化”。

信用研究报告范文2

信用报告电子化的意义

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将可大幅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一是节约基层人民银行征信查询网点信用报告打印纸张和硒鼓。二是自助查询机取消打印纸质报告功能后,无须再配置价格高昂的高速双面打印机,也降低了基层人民银行征信查询网点征信查询机的硬件成本,减小征信查询点购置征信查询机的费用压力。减少设备维护工作量目前,个人征信查询业务均以自助查询机查询为主,但因查询机使用年限较长,由于打印机老化导致卡纸、缺墨造成的系统故障频发,工作人员在打印机日常维护上花费的时间较多,查询机也无法真正做到无人值守。如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征信查询点工作人员在设备维护上的工作量将大幅减少。缓解征信查询点营业压力以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为例,尽管个人信用报告上明确注明“本报告仅供客户了解自身信用状况使用”,不应随意提供给他人,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客户查询信用报告均是用来提供给没有查询权限的放贷机构做贷前审查用,部分单位在进行招标、采购、人才选拔、评先评优等情况下也需要客户提供其信用报告。由于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版本没有提供明细版,且生成的PDF文件存在被修改的可能,信用报告的最终使用者往往不愿接受客户提供的互联网版本的信用报告,而要求客户提供人民银行网点打印的纸制报告,也导致社会公众对互联网查询版本的认可度较低,大量客户仍然选择到人民银行网点和查询点进行查询,导致人民银行网点和查询点的查询量居高不下。如通过信用报告的电子化,并将互联网查询的版本和网点查询的版本进行统一,让互联网查询方式真正实现分流功能,将能够缓解各征信查询点的压力。防范征信查询点内部风险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后,由于信用报告在生成后由客户本人直接下载,并不在业务用机上展示或打印,征信部门查询人员未经授权不能直接接触客户信用报告,将能从根源上杜绝征信查询点泄露信用报告的内部风险。提升人民银行社会形象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因人工和耗材支出大幅减少,将可明显降低征信查询业务成本,面向社会公众收费可考虑进一步降低,有助于提升人民银行社会形象。

信用报告电子化的实现方式

目前,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等方式的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查询已经实现了全流程的电子化操作,二信系统上线后,通过二信系统查询的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也可直接生成PDF格式,在系统层面已经具备电子化的条件。同时,通过前置系统已可实现征信查询业务受理、办理、收费到开具发票的电子化操作,只要实现信用报告文件从人民银行业务网到互联网的安全传输,即可实现征信查询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增加信用报告中转服务器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将可大幅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由于征信系统运行于人民银行业务网,而社会公众下载信用报告需要在互联网操作,因此需要增加信用报告中转服务器,用于实时接收征信系统生成的信用报告、生成下载链接,并通过多种接口程序将信用报告电子版链接发送到客户手机短信和经过认证的手机App。接入中转服务器的手机App可由征信中心开发专用程序,也可与银联云闪付、各银行的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APP进行深度整合,以扩大受众范围。下载链接应有下载时效限制,在一定时间后链接失效,并自动删除服务器缓存的信用报告。由于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涉及网络安全性问题,应通过技术手段对服务器访问业务网和互联网所需的各项权限进行最小化控制,确保征信系统数据和客户数据安全。

增加信用报告验证服务器

为确保信用报告电子版文件不被篡改,应增加信用报告验证服务器,辅以信用报告真实性验证系统,以网页版形式提供服务。在验证系统数据库中记录系统生成的信用报告原始文件的MD5校验码、信用报告所有人姓名和信用报告编号,信用报告的最终使用人通过在网站输入信用报告编号来获取该信用报告的MD5校验码和信用报告所有人的姓名或企业名称(应脱敏显示),同时使用公开的MD5校验程序对信用报告文件进行校验,通过比对MD5校验码是否一致来确定信用报告文件是否被篡改。落实线上授权的认证机制在通过人工柜台查询信用报告的流程中,个人和企业的授权是必要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应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来确定信用报告是由申请人本人进行下载,防范信息泄露风险。企业查询可在前置系统引入电子营业执照验证功能,由企业法定代表人通过电子营业执照App授权企业经办人办理业务;个人查询可依托“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由征信中心统一接入平台,在充分保障申请人隐私数据安全的同时,对客户身份进行真实性验证,并实时将核查结果返回征信系统。

推行信用报告在全社会实行电子化查询的几点建议

信用研究报告范文3

一、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提出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核心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忽视了企业现行价值等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信息有用性;三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体,以财务报告附注为补充,形成企业财务三表报告体系,形成供给主导型信息披露体制;四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忽视了其他计量手段的运用,使许多重要信息拒于信息披露门外;五是以定期信息披露为方式,忽视了企业适时信息披露,致使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单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年发表《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以来,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就成为国内外财务会计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学界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还认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我们的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因而财务报告势在必改。西方国家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上,并认为不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无用。葛家澍教授也早在年就认为:财务会计核算本来是经济核算,但多年来被成本所取代,从成本回归价值,以促进财务报告能够真正披露企业的价值,可能是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设想

我国对全面损益报告、现值会计计量等与企业价值报告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与国际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企业价值报告作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主要方向和根本目标,它涉及企业财务报告改进、企业现值会计系统、企业财富变动计量、资产价值评估等理论与实际的重大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研究。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目的是改变现行通过报告企业盈余,间接报告企业价值的状况,而直接报告企业的公允价值与财富变动。但企业价值在外界环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率,也就是取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是企业价值报告研究的前提。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企业价值链、企业组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客户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的才能等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计量这些影响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会计学界将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会计一直作为研究重点,我国又将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研究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现在广泛使用的会计收益显然与经济收益的概念背道而驰。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发展,会计学家们和会计职业组织正在试图扩展会计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严格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采用了与传统净收益确定即收入费用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真正全面的收益是经济收益,也许经济收益在现行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但人们不应放弃对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探索。因此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仍将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表明,企业财务报告改变历史成本基础,关注价值计量,并研究引入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可能性是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企业现行价值和财富变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取代现行的成本基础,将极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企业现值会计是企业现行价值的计量技术,并非完整的企业会计系统,也非企业价值报告本身,而是企业价值报告的基础。企业价值报告涉及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包括确认和计量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只有通过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才能找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而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以企业现值会计为基础,应用企业现值会计技术。所以,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将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未来报告体系研究。传统会计报告有三个基本方程:即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收益;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入。这三个基本方程与历史成本计量密切联系,也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从而构成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三表结构。为了建立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财务报告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有必要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进。首先将这三个基本方程改为:资产价值负债价值股东价值;期末企业价值期初企业价值企业经济收益;期末股东价值期初股东价值价值变动财富变动股东经济收益。相应地提出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框架体系。现金流量表的地位将下降,不再是企业未来的主要报表,而是企业价值报告体系的基础性报表。由于新的三表报告结构体系是全新的信息披露体系,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可以预见,它将成为企业未来报告体系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价值报告的披露方式研究。提出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结构与披露框架,只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一个方面。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还必须对企业价值和企业财富变动信息及其披露的形式、载体、时间、方式、信息量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个性化报告、会计数据库报告、核心能力报告、适时信息报告和事项报告将越来越受重视。而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企业相关利益集团寻求更直接、更相关、更简化、更有用的企业信息披露方法,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未来相当时期内仍然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三、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意义与困难

构建企业价值报告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均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已经加入,随着现值技术的完善,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国际会计学界对企业价值报告的研究风起云涌,并将其称之为企业财务报告的“第二次革命”,我国研究企业价值报告,有助于我国会计最终采用现值计量,为企业价值报告和财富变动信息披露创造条件,拉近与国际的差距。其次,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涵盖了企业现值计量、企业价值估计、无形资产评估、企业核心能力报告、企业财富变动确认等,可以为企业价值和财富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在企业定价和投资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三,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认为,企业财务报告有用,其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保证。相关不仅体现在历史信息方面,更体现在企业未来价值和财富变动信息方面。因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有助于投资者决策,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第四,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提出的企业价值报告与财富变动信息披露方法框架,涉及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对象、基本假设、内容、形式、载体、时间、信息量等各方面,提出的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框架体系,可以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方法,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为我国修订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参考。第五,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认为,知识与能力是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知识与能力在现行会计系统中没有得到相应体现。但企业价值报告将知识与能力作为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报告系统中予以披露,因而可以真正实现将知识融入报表的设想。但是,构建企业价值报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巨大难点:

第一、企业价值报告会计计量基础的选择和企业价值、财富变动信息披露对信息质量可靠性的冲击与对策,以及如何解决现值计量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企业价值报告会计只能采用现值会计计量基础,而现值计量的准确性取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准确性和贴现率选择的准确性,如果估计和选择的准确性受到怀疑,其信息的可靠性则受到冲击。如果增加估计和选择的投入,则其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又受到冲击。因而必须在可靠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三者之间进行抉择,它取决于现值计量技术的发展。

信用研究报告范文4

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使得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其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客观评价也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权威机构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从财务报告质量标准、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方法及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三方面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关键词]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衡量方法;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数

财务报告质量应如何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探索和研究的焦点问题。目前,有很多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面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回顾前人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现状与不足,并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路。本文将从财务报告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方法、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与回顾,并着重论述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方法。

一、关于财务报告质量特征的研究

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受托责任双重目标和公共产品的特征,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属于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刘玉廷,2010)。欲对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进行衡量,必须首先要明确财务报告具备哪些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也可以称为财务报告质量特性,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研究成果最终体现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

以FASB、IASB为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以“决策有用性”为最高质量,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主要质量特征,以重要性和可比性为次要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质量分级体系。进一步而言,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会计信息由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四项主要质量特征组成,并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作用、证实作用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和完整性等。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从排列顺序上看,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强调可靠性和相关性,而且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从来就没停止过。近几年来,FASB、IASB开展了联合研究。在其最新的“联合概念框架”中将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进的质量特征两类,其中基本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增进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两个子质量:预测价值、确定价值。如实反映包括三个子质量:完整的、中立的、无重大差错。在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方面,意见稿考虑了重要性与成本两个方面。

从现有各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研究成果来看,确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取决于财务报告目标,而确定目标的出发点是财务报告使用者,所以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是从财务报告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入手。当然,也有提出其他目标的,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提出了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的另一种思路,形成了投资(Highlight)者保护观。这种思路下主要的质量要求有诚信、透明、公允、可比和充分披露等特征。其中,透明和充分披露是FASB的质量特征中所没有的,这也是SEC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思考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的体现。

二、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衡量方法的研究

经验研究中,许多学者选取盈余质量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替代变量进行研究。盈余质量可以说是财务报告质量经验研究中研究最多、最具热点的一个分支。

关于盈余质量的定义,学术界至今未能形成一致的观点。根据吴德军(2009)的归纳,目前学术界从五个角度诠释盈余质量:①经济收益观下的盈余质量。经济收益观下,只有反映真实收益的信息才是高质量的。因此,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一致程度即是盈余质量高低的体现。②决策有用观下的盈余质量。这种角度下,盈余质量被认为是盈余在评价公司绩效时的相关性。③现金流观下的盈余质量。在现金流观下,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与现金流的匹配程度。④盈余管理观下的盈余质量。这种观点下的盈余质量用盈余生成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来衡量。⑤盈余特征观下的盈余质量。认为高质量的盈余应该具有持续性、变动性等会计盈余的特有特征。由此,我们发现盈余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盈余质量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它能成为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一种替代。

三、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目前,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多数仅用于学术研究而难于应用到实践。本文认为要将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方法应用于实践,建立一套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即给予一定的赋值办法,以确定财务报告质量的总体状况和个体状况,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一些依据。现有的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少且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研究仅提出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初步框架。

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李丽青、师萍(2005)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他们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应包含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两个方面。因此,他们构建了一个二层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充分披露程度、会计政策一致程度、现金流量质量度和收入资产质量度四个一级测评指标体系,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为定量数据或直接可判断的定性数据,根据问卷来设置每一指标的权重。该套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能够反映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既可用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后评价,也可用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预测。

信用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自愿;内部控制;披露;差异

一、 引言

就已有研究而言,美国资本市场上一系列的研究都证实了内控信息披露的信号作用机制(Watts & Zimmerman,1986;Doyle et al.,2007;Wang & Claiborne,2008;Hossain,2009)。亦即,治理程度高,经营质量好的公司倾向于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但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不同,虽然我国部分研究验证了内控披露的信号机制,但也有不少结论认为披露流于形式而且缺乏明显的动机(李明辉等,2001;刘秋明,2001;方红星、孙翯,2007;杨有红、汪薇,2008)。

国内研究结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控信息披露上。就已有研究而言,国内有关内控自评报告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结论之间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年报披露的内控信息之中。研究样本不同所导致的动机探究结论不一致表明,虽然从总体而言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以及鉴证报告的披露都具有显著的信号显示的动机,但具体信号的强弱也会因不同因素及样本而有所不同。而且就已有国内外研究结论之间的差异,也表明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号显示机制的同时,也必须结合我国国内的特殊制度背景。

鉴于此,本文将首次从披露成本低廉以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制度差异的视角,基于自愿信息披露的目的在于信号显示这一已证明的前提,探究了另一方面的内容:如果内控自评报告的信号显示动机确实存在,那么不同披露行为的信号效用是否也相同?

二、 假设提出及研究设计

1. 研究背景及研究假设。就自愿信息披露的信号理论而言,相关研究多是从治理质量以及经营状况的信号角度展开。例如,在治理质量方面,Simon和Wong(2001),Eng和Mak(2003)等人从的角度分析了股权因素对披露行为的作用,其结论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低以及国有股的存在会通过提升治理质量促进披露行为。Gul等(2004),Forker(1992),LL.Eng和Y.T.Mak(2003)等则从CEO与董事长的二职合一、独立董事比例等内部治理因素展开分析,其结论也表明治理状况好的公司会倾向于通过披露以向市场彰显有利信息。而在经营质量方面,Hossain(2009),Wang和Claiborne(2008)等的研究表明经营能力好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较多的信息。

我国针对内控披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析性的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缺乏实质内容,流于形式(李明辉等,2003;杨有红、汪薇,2008;杨有红等,2007)。实证性的研究,则基于治理质量及经营质量的传统视角,探究信息披露的信号机制,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部分研究发现了治理水平及业绩情况与内控信息披露存在相关性(蔡吉甫,2005;林斌、饶静,2009),但也有研究表明,自愿披露行为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方红星、孙翯,2007)。

造成国内外研究结果以及国内研究结论间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1)按照信号理论,自愿信息披露作为信号传递的基础前提在于其成本收益的权衡。其收益包括权益及融资资本成本的降低,股价的提升及股票流动性的增强,投资者预期的改善等,而其成本则既包括公司对内部各控制流程的梳理、评价成本,又包括因披露有误或不全而遭受的事后处罚成本。与美国资本市场截然不同的是,一方面我国的监管部门以及各披露规范文件并未细致要求内控信息披露的内容及程度,现实中披露企业往往按照内控五要素依次做简单的介绍;另一方面我国投资者法制保护的建设也比较滞后,尚未有上市公司因自愿内控信息披露问题而遭受处罚,这就导致了我国内控披露成本总体上普遍过低。既然披露可以带来收益(至少不会带来损失)而本身又不需要太多成本,则可以合理预期的是,信号好及信号差的公司都有可能选择披露,从而导致信号显示作用被噪音干扰,因而国内研究无法发现相关披露动机。

(2)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构成中,国有企业占了较大的部分。国有企业更为严重的双重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行政化色彩等特性都表明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巨大制度差异。例如,内控披露规范的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行过程,而国有企业本身就是行政干预的重要对象,在政策实施时要求起到“示范”效应。国有企业经营者出于升迁以及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考虑,更可能投入充足资金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是家族企业(李新春,2003),其家族控制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替代了内控的作用,故而高质量的内控需求较弱。

在披露成本低廉可能导致噪音出现的前提下,考虑以上因素,国有企业随意跟风披露的可能就不会太大或者说披露动机信号被削弱的程度比较低。而民营企业自身内控建设需求本身就较低,这样披露动机就很可能收到噪音的抑制。

基于以上分析此,结合已有信号显示理论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假设H1:

基础理论: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总体上具有信号显示的作用。

假设H1a: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具有信号显示作用。

假设H1b:非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自评报告信号作用会受到抑制。

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除包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外,还包括另一个重要部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鉴证。鉴证行为与自评行为最大的不同在于,鉴证报告的准备成本会显著上升。对非国有企业而言,成本的上升,就会直接过滤掉跟风披露的“噪音”。也就是说,那些实际经营及治理状况并不好,但因成本不明显而选择自评披露的企业就会选择退出,从而使得鉴证报告的信号作用变得明显。而对国有企业而言,鉴证行为则可以进一步彰显其公司价值。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

基础理论: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总体上具有信号显示的作用。

假设H2a:非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具有信号显示的作用;

假设H2b: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具有更强的信号显示作用。

进一步地,如果如上分析所述,非国有企业进行鉴证的目的在于获得原有自评报告应有的信号作用,则可以推论非国有企业的鉴证报告主要意在将披露公司从未披露公司中甄别开来,而非如国有企业鉴证报告一般,从已自评的企业中进一步脱颖而出,故而假设H2a还可以具体解释为:披露鉴证报告的非国有企业,其经营及控制质量要好于未披露自评报告的公司,但并不显著优于已自评的公司。

2. 样本选择及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本文以2007年~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以2007年为起点,是因为我国两市对全体上市公司单独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要求正式开始于该年,2006年及以前不少公司的披露都仅限在年报中加以说明。样本截止到2009年一方面是因为本文的研究涉及大量复杂的手工搜集数据,另一方面就已有研究结论来看,我国内控披露情况多年来并未发生质的变化(方红星等,2008;田高良等,2010),政策实施前3年的分析结论具有代表意义。

样本的具体筛选过程如下:首先,本文剔除金融类以及IPO公司。按照要求,该两类公司的披露行为属于强制性。其次样本剔除了2008年、2009年的深市公司,以及2008年、2009年上交所的治理样本股公司。按照深交所及上交所的相关要求,已剔除的这些公司同样属于强制披露的范畴。经过筛选后的样本为2 563家,其中2007年1 359家,2008年604家,2009年600家。为避免异常值波动的影响,样本对连续变量在1%及99%分为做了Winsorized处理。

(2)研究变量及定义。在影响自愿披露倾向的治理质量及经营质量变量的选取上,本文参照相关国内外研究结论,选择如下变量作为价值信号的替代:

①Index:治理指数,本处使用一个多指标构成的复合指数衡量整体情况。

②Merge:并购重组(Kinney & McDaniel,1989;Doyle et al.,2007),发生并购重组赋值为1,否则为0。

③Growth:业绩增长能力(Bryan & Lilien,2005;Bronson et al.,2006),采用的是最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

④Issue:是否存在增发行为,存在则赋值为1。

⑤Lev:财务状况(Dechow et al.,1996;McVay et al.,2007),以资产负债率替代。

⑥Audit:审计师及审计意见(Claiborne et al.,2008;Xiao et al.,2004),标准意见赋值为1,否则为0。

最后,本文以规模(Size)、年份(Year)、上市年龄(Age)以及是否中央控股(Central)作为控制变量。

3. 研究模型。为检验假设H1及H2,本文使用如下回归模型:

Disclosure=?琢+?茁12008+?茁22009+?茁3Index+?茁4Merge+?茁5Growth+?茁6Issue+?茁7Lev+?茁8Audit+?茁9Size+?茁10Age+?茁11Central+?着

其中的Disclosure指的是是否披露自评报告(Evalue)或是否披露鉴证报告(Evalu_A)。

为验证不同的假设,本文需要选用不同的回归样本。假设H1a的样本仅限国有企业,假设H1b的样本为非国有企业。假设H2a的样本为非国有企业,以及已自评的非国有企业,假设H2b的样本为已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国有企业。

三、 描述性统计及回归结果

1. 描述性统计。将总样本分为自评组与未自评组进行描述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两组变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从统计结果的均值与中位值差异来看,自愿披露的公司其治理指数均值与中位值显著的高于对照组,而且自愿披露的公司其增长率的均值也远高于不披露组(1.020 2与-0.708 6),其杠杆比率更低(0.538 5与0.797 1),而且资产规模也更大(9.479 9与9.272 6)。另外,增发的公司自愿披露的可能性更大,而聘请了四大审计师且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也同样更可能出具自评报告,merge变量的比较并不显著,但这一比较并未对其他变量同时加以控制。

2. 回归结论。对研究样本进行Logit回归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假设H1的两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①国有企业组的回归结果中,6个衡量上市公司质量的变量有4个存在显著影响,表明其自评报告的具有显著的信号显示作用;②非国有企业除Index变量外,其余的假设变量全不显著,从而表明因受到跟风披露噪音的干扰,非国有企业通过自评报告传递信号的效果受到了抑制。而且考虑到Index变量是一个不可观察的替代指数,因而投资者也难以核实披露的公司是否真的治理质量高,这又进一步使得信号显示的效果受到削弱。

从假设H2的三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大额鉴证成本的存在减少了跟风披露的“噪音”,鉴证报告的信号作用机制更为明显,非国有企业因噪音干扰而受到抑制的自评信号作用,会通过鉴证行为得以更好的体现。Index、Issue、Lev以及Audit等因素都与披露显著相关,这就表明鉴证行为可以更全面地传递公司价值信息。但非国有企业的鉴证报告的这种作用,却不能显著得区分于已自评的非国企,Index变量不显著,经营变量仅Lev和Audit显著,从而表明非国有企业出具鉴证报告的目的,在于与未自评的公司中区别开来。再次,对国有企业而言,虽然自评行为已能够传递公司价值的信号,但通过鉴证行为,可以使其进一步从出具自评报告的国企中脱颖而出。从而表明,比之于同类国有企业,其治理质量更高,利润增长情况更好,而且发生变革影响组织建设或带来风险的可能性更低。最后,对已自评非国有企业的回归结论表明,鉴证报告在该组的信号显示作用并不明显。其中衡量治理质量的index变量不显著,其次衡量经营质量的变量中,仅有Lev和Audit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对于非国企而言,内部控制鉴证的主要作用在于区分未自评的公司,而无意于区分已自评公司。

3. 稳健性检验。在以上的检验结果中,Lev变量的回归系数多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杠杆比率并不能完全作为财务状况的替代。为此,本文以是否ST替代Lev进行回归,替代后本文的结论并未改变。其次,早期上市的国有企业比例大而且“包袱”较重,从而可能扭曲年龄与披露的关系。为此,本文在回归中增加二次项变量Age2,用以模拟年龄与披露关系的抛物线型关系。结果表明各原假设的回归结果并未受影响。再次,针对Growth波动较大的特征,本文进一步将Growth在更大的分位上(5%)进行缩尾处理。处理后仅H1b回归结果中Growth变得不显著,其余变量未受影响。以上的测试结论表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四、 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2007年~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信息披露的信号机制这一已有研究结论,结合我国披露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政策实施前3年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信号机制在不同的披露类型以及不同的披露对象中的作用。

本文的回归结果支持了原有假设,亦即: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由于披露成本低廉及企业内控建设需求不足的原因,非国有企业内控自评报告的信号作用受到了明显抑制,难以通过自评报告彰显比未自评公司更高的经营及治理质量。由于鉴证行为提高了披露成本,因而有效抑制了非国有企业中的披露噪音,使得其鉴证行为产生了显著的信号效果,但鉴证报告并不能进一步区分已自评的国有企业,从而表明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鉴证报告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自评报告,区分自评与未自评的公司价值。对国有企业而言,由于自身制度原因和内控建设的需求,其披露噪音较少,故而可以通过自评行为区分于未自评公司,并进一步通过鉴证报告从披露自评报告的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彰显更高的价值信号。

研究结论表明:披露成本低廉导致的披露噪音,会使得原本就不愿披露自身缺陷的内控自评报告,可能又难以成为彰显较高经营质量的载体。而且,如果投资者仅以是否出具自评报告作为衡量价值的信号,也存在误导的风险。此时,为实现披露的目的,监管者就需要明确规定披露的内容及程度,并通过增加处罚措施来提升披露的成本,从而达到保护投资者,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0):85-88.

2. 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审计研究,2008,(3):48-54.

3. 崔志娟.规范内部控制的思路与政策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选择”视角的分析.会计研究,2011,(11):52-56.

4. 方红星,孙翯.基于沪市公司2006年报的内控信息披露研究:修正与拓展.财经问题研究,2008,(4):75-79.

5. 方红星,孙翯.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12):67-73.

6. 黄秋敏.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以2001-2006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审计研究,2008,(1):82-89.

信用研究报告范文6

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于财务报告的要求和分析也越来越多,投资者需要通过财务报告中专业而精确的数据分析这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经营者通过财务报告中的数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财务报告已经成为企业对内对外的一项重要的语言。本文从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国际经验和改进的建议这几个方面对财务报告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财务报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1 关于财务报告定义和目标的研究

1978年FASB发表的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说明:“财务报告的编制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还包括其他传输信息的手段,其内容直接或者间接地与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有关”。2007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重新修订并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主要包括财务状况表、综合收益表、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附注、首次应用会计政策或对会计项目进行重分类期间的比较财务状况表。

财务报告目标就是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标准,在财务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关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理论界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杜冕在《国际趋同背景下财务报表列报改进的研究》一文中介绍了“决策有用观”由提出到形成以及被大家采用的过程,并指出了FASB有关的成果,从中可以得知,美国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决策有用观”。葛家澍教授则是将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而杜冕认为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重。

2 关于财务报告历史演进的研究

财务报表的演变先后经历了账簿式、单一报表式、两表式财务报告时期及现代的财务报表三表体系。赵丽琼总结了财务报告的演变,认为财务报告的改进和完善是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完善的。企业的组织形式由合伙、独资企业发展到股份制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也从只有资产负债表,发展到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两张表。又随着企业投资和筹资活动的影响不断的加大,又产生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又发展成为后来的现金流量表。还有人认为财务报告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同时与企业经营业务和筹资手段相关。

3 关于我国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并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即使如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刘瑞珍认为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的列报上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规定,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她认为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需要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中具体分析。比如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问题;利润表则是对企业的收益、费用难描述不明确;现金流量表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在报表中不容易列示。附注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部分也存在问题,信息的披露不够完整和充分,一些重要的项目没有披露。

耿瑞珍认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披露的信息质量不真实、不充分和不主动。具体表现在,财务报告中信息的披露存在不准确的可能性;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不充分;财务报告的披露对于报告的使用者来说存在滞后性。

高波认为财务报告的内容的可靠性不足和相关性的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缺失以及内容的不完整、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不足以及财务报告表外披露主次不清及缺乏规范。

4 关于财务报告改进的国际经验和改进建议研究

美国在会计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因此财务报告的改革也比较早,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赵迪在文中借鉴了美国的成功经验,比如,AICPA的研究报告《改进企业报告―以用户为重心》中提到了改进的建议,主要是分部信息、核心以及非核心业务和事项的影响的公允价值计量;一些不确定的披露及改进。同时IASB关于财务报告的改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也很大,1997年要求企业必须分别按主次要的形式提供不同分部的信息,必须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进行分部信息的确认和计量。

董宝芳提出了从财务报告的设计原则和财务报表及附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在设计原则上,包括目标、内容和模式设计原则三方面;在财务报表及附注的改进上,将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按经营、投资和筹资三种活动进行列报;利润表主要是要体现全面收益的特点;现金流量表则是与之前的两张表的项目相对应;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主要是借鉴IASB和FASB改进的经验发展起来的;附注需要披露与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相关的企业信息。

基于人力资源的视角提出了财务报表的改进建议。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分别加入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项目,对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披露。还有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研究了内控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的关系,认为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她认为可以从法律法规、企业框架结构和监管的三个方面实施。

5 文献述评

从以上的文献中提出的问题和对策可以看出,不仅要改进财务报告的形式,还要从财务报告的内容上改进;不仅要改进它的设计原则,更要注重附注内容的改进;还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改进,这样更可以促进财务报告的改进,使每一位报告使用者都能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但是,从搜集的资料看,借鉴IASB的财务报告和FASB的财务报告的改进的经验的文献较少。从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并向国际准则趋同开始,我国的会计研究就已经开始向国际准则靠拢,这也符合经济全球化,因此研究我国财务报告的改进需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和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财务报告的经验,经过比较研究,找出优点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董宝芳.我国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研究[D].辽宁省:沈阳大学.2011:31-44.

[2]杜冕.国际趋同背景下财务报表列报改进的研究[D].山东省:山东财经大学.2013:10-12.

[3]高波.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研究[D].湖南省:湖南大学.2006:21-28.

[4]耿瑞珍.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高质量财务报告问题研究[D].辽宁省:东北财经大学.20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