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需求范例6篇

融资需求

融资需求范文1

关键词:融资需求;融资约束;盈余管理

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下,证券法律法规得到了完善,证券市场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影响证券市场股价的重要因素――企业盈余信息,对企业盈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得到了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研究和关注。文章基于企业发展的成本收益,在分析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约束情况能够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应用上市中小企业数据对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证分析。

一、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关系分析研究

(一)数据信息来源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具有防范风险能力较差、发展规模较小、融资发展受各种限制的特点,因而在企业发展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文章以2008-2015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融资和盈余管理关系问题展开研究,最终获得了703个公司数据信息,剔除了无效的数据信息之后总共获得了2260个年度数据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winsorize处理分析。(核对了是703家公司 中包含的2260种(个)年度数据信息)

(二)数据模型和变量说明

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关系数据分析模型具体如(1)所示。在考虑企业实际盈余管理各项活动在操作时候存在抵消的可能,将三种真实盈余信息管理手段进行计算合并,计算公式为:实际盈余管理 = 实际生产操控 - (实际销售操控+实际费用操控)。通过公式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真实盈余管理问题。

EMi-t=a0+a1FCi-t+a2FNi-t+a3FC-FNi-t

+a4Inceni-t+a5Sizei-t+a6Growthi-t+a7Loani-t

+a8Agei-t+a9Big4i-t+∑ind+∑year+εi-t(1)

文章选择进行数据分析的控制变量有公司发展规模、公司发展成长、公司负债水平、公司的成立时间等。通过控制变量来控制融资能力对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约束之间的影响,进而加强对不同年份和行业的控制。

二、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所选取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发现真实销售操控与真实生产操控的水平基本与此一致,但是真实费用应用操控水平比应计盈余管理的均值低。因此可以发现企业在采用应计和盈余管理的时候在工作的具体操作中有所区分。融资约束指数中位数是-13.9626,要比上市公司SA指数中位数小,可见我国非上市公司存在比较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

(二)相关性分析

各个变量的 pearson相关系数具体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以发现应计盈余管理与各类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关联,应计盈余管理与各类真实盈余管理最小的相关系数是0.146。融资约束与其他各类盈余管理在 5% 水平上时候的表现更为显著。融资需求与融资约束的、各类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都较差,融资需求和应计盈余管理在10%的水平上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差距。

(三)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公式(1)得到的回归结果具体如表四所示。根据表四可以发现,融资约束和各个盈余管理之间的回归系数效果在1%水平上表现最为显著。因此可见,融资约束对于真实销售操控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系数在-0.0461,在1%的时候回归效果显著。经过对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融资约束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比较小,回归系数仅仅有-0.0295,可以确定企业发展的应计盈余管理成本费用比较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操控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发展,总体上的操控成本费用比较高。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需要选择放弃操控成本比较高的真实盈余管理,转而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根据表四可以发现企业融资需求对各类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影响显著,均为正,即融资需求越高越容易增加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融资需求和融资约束之间交乘项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是-0.0161,符号上和基本的预期保持了一致,但是t值只有-1.17,总体上的显著水平比较高。

三、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发展建议

文章通过构建融资影响下的盈余管理决策函数,分析了不同融资环境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企业盈余管理决策函数可以发现,外部投资人能否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和融资治理作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市场融资参与者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及时发现,并根据盈余管理行为予以相应的处罚是减少企业机会盈余管理的重要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金融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加强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在企业融资发展的深化改革下,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贷市场多元化。第二,建立权益融资监管体系。公司融资盈余管理需要加强必要的监督管理,通过监督管理的实现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第三,提升企业融资管理信息的市场透明度。企业融资管理活动的开展需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企业管理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上市公司在市场发展的可信度,从而加强投资者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信心。金融股票市场透明化发展的同时还需要相应监督机制的规划。为此,需要国家建立和融资发展相对应的惩戒机制,对于融资中通过增发、配股行为而达到融资目的的各种盈余操控管理行为进行相应的惩处。第四,从财务管理发展角度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企业盈余发展管理中,需要对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治理方法。企业有关部门还需要协调配合完善会计准则,应用完善化的会计准则使企业融资管理和不断发展的经济相匹配。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变,还需要制定一种新的会计准则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企业利用会准则中有疏漏的地方进行盈余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盈余管理、外部融资需求分析构建了融资影响下的盈余管理决策函数。经过对函数的分析考察发现,融资治理作用和外部投资者能否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密切的关联。市场参与者在发现盈余管理行为并进行惩处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动机。为了更好的规范企业的融资管理,需要相关人员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通过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及时发现和把控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艳,李佳颖,李孟顺. 盈余管理、外部融资需求与公司投资不足――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16(09):106-117.

[2]李胜楠,蒋敏,都琳. 盈余管理能否帮助公司摆脱融资约束困境[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08):79-90.

[3]徐朝辉,周宗放. 融资需求驱动下的盈余管理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2016(07):12-21.

[4]周晓苏,陈沉,杜萌. 融资需求、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基于非金融行业A股的经验证据[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9):25-38.

[5]许乐媛,周轶英.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J]. 商业经济研究,2016(04):192-194.

融资需求范文2

金融资产服务需求旺盛

金融资产服务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以公司为例,与计划经济下通过财政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不同,公司在拥有现金和存款等资产的同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票据等方式从市场筹集资金。随着公司生产水平的提高,其富裕资金逐渐增多,除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外,金融投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过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产业扩张,获取投资收益,在为其它公司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积累了自己的金融资产。

从融资方式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筹集资金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筹资渠道上,由高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转变为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直接筹资和融资;在市场范围上,从利用国内货币、资本和保险等市场筹集资源,转变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全球筹资和融资;在筹资主体上,从以个体为主体筹集资源,转变为以集团、产业和区域的形式整体筹集资源。

从市场发展来看,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引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从全球情况来看,根据花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6月末,在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资产(主要指股票、债券、基金等)规模达57万亿美元,而金融资产总量(交易所市场与OTC市场合计)超过120万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10年来,股票、债券和基金三类金融资产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0.8万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万亿美元,增速超过13倍。金融业三大市场的持续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金融资产新形态,对银行提出更高的金融资产服务需求。

从金融资产类型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及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客户可投资的金融资产呈现多样化趋势,客户资产构成发生较大变化。过去,公司以实物资产为主,管理主要针对产供销活动;现在,公司通过投融资活动,除基础性金融资产外,派生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基金、票据、保单、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私募基金等等。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也可以使用这些金融工具。个人客户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需要银行根据客户需求、资产特征、风险偏好等,通过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服务,提供资产净值融资、个人借贷、信托服务、投资管理等差异化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是专门经营金融资产的机构,这些客户的金融资产服务需求,也要依靠银行来解决。

从服务需求来看,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对金融资产服务的需求分布在金融资产的发行、持有、交易等多个环节,提供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服务能够有效保障公司的运作和发展。公司对银行的金融资产服务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需求,包括账户管理、网络支付、现金管理、资产保管等;二是扩展需求,包括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资产管理、资产交易等。

可以看出,各类交易日益频繁、金融资产类别逐渐丰富、金融资产服务需求大量涌现,共同推动金融市场呈现出“投资有工具,交易有市场,资产有收益,服务有机构”的局面。

银行经营转型推动金融资产服务

金融资产服务是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是经营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目前,银行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凸显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市场环境,要求银行逐步转向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小的业务领域。而事实上,全球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一种是存款贷款模式,目前仍然是多数银行经营的主要模式,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收取利差,承担利率和汇率风险,银行是融资中介,是风险吸收者,潜在风险较大。第二种是衍生交易模式,产生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主要透过资产证券化,以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贷款为抵押,向市场发行债券,把信贷产品变成交易产品,把信用风险转变为市场风险,银行成为交易中介;这种模式下银行是风险分配者,仍承担一定风险,并有可能扩散为系统性风险。第三种是价值管理模式,银行作为信息中介提供信息服务,既不承担利率、汇率风险,也不作为做市商从事交易,少量涉及操作风险;这种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从欧洲兴起,随后流传到美国,十年前传入中国,中国的银行业开始大量提供理财计划,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服务。

总之,从银行角度看,金融资产服务具有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小、资产种类多、收益稳定性强、与客户资产管理流程高度契合及长期可持续等特点,符合银行经营转型、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利于银行由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服务大行转变、由资本占用大行向资本节约大行转变、由利差收入大行向服务收入大行转变,是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战略支点。

融资需求范文3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43

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1.1.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通常来说,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创资金,都是创始人自己筹集的。除了利用自有资金就是一味依赖银行贷款。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报表、经营稳定性和资产可靠性等条件比较差,经营风险比较高,一般来说难以达到银行的放贷条件,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融资渠道主要局限在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然而银行贷款有自身的一个成本效益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单体小,对银行来说放贷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相对较大,而收益相对较小,这就表现为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就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很多都是来自于自身的积累,企业现金流小,资金的来源缺乏灵活性,财务风险大,企业快速发展受限。

1.1.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能力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致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管理能力较差,于是资金的周转时间变长,从而占用了资金,使得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融资的成本上升。再有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人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当然也存在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招揽财务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这些暴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能力的不足,致使企业融资艰难。

1.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门槛很高,创业投资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风险投资者过于对自身利润的追求等原因,大多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很难从资本市场中获取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

(2)今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非常大。长期以来对大企业的大力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

2 互联网金融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解决的问题

2.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缺乏

我国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不长,互联网金融运行中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导致目前对其的监管不强。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会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从而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业,对其的创新界定不是很明确,就导致很多情况下的立法和监管滞后。依据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原则、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合法性等的明确且完备的法律法规。

2.2 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风险,技术人员或投资者的不当操作所带来的风险,如“816光大证券事件”。该事件提醒我们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在系统程序存在的缺陷会给金融的交易带来极大的风险。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监管等这些金融的风险同于也会出现在互联网金融上,由于互联网的应用,会使这些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2.3 互联网金融中股权众筹的合法性问题使其作用有限

众所周知,股权众筹对于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深远意义,但合法性问题一直制约其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股权众筹平台都不是真正的股权众筹。股权众筹平台的主流做法就是在证券法第10条《证券法》第十条: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公开发行:(1)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2)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二百人的;(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红线下进行操作。主要进行的是通过私募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根据证监会在2015年8月下发的《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简称《通知》),在未来“股权众筹”特指“公募股权众筹”。《通知》意味着公募股权众筹只有在拿到牌照后才能经营,也就是说目前除了取得公募股权众筹试点资格的京东、阿里巴巴和平安外,市场上其他的股权众筹平台将定义为互联网私募股权,其从事的股权众筹业务同样将按私募股权的相关规定运营。尽管《通知》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平台拿到股权众筹的牌照,仅有3家在试点,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景是光明的,但是挑战还在继续。

2.4 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未完全发挥

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就拿目前运行的众多P2P平台来说,尚不统一平台费标准推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总成本,根据《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4)》的调查数据,绝大部分小贷公司贷款利率在10%-25%,这说明大部分P2P平台借款人的成本高于民间借贷和小贷公司的利率。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但是实际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客户还需要承担电话费、上网费甚至会员费等费用,使得交易成本上升。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没有办法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会影响其成本优势的发挥。

2.5 新时期互联网金融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进行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商品生产和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像网络小贷平台主要是以电商交易为基础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是利用网上交易数据以及评价系统来进行审批,中小企业是否能够获取贷款金额主要是通过定量式的数字模型俩进行判断的,一般来说很少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差别对待,从而实现借贷配给。

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知识产权层面的内容。比如采取股权质押、技术入股等形式。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进一步探索股权质押贷款以及其他方面的风险分层技术等一系列金融创新。

3 推动互联网金融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建议

3.1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模式创新

3.1.1 互联网金融企业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重新构建新的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跳开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直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者对接的新型融资制度。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要求把P2P网贷、众筹模式、网络小贷进行有效结合,要充分发挥网络小贷的大数据优势,利用P2P网贷和众筹等第三方机构的平台优势,形成一个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综合大平台。为成功创建一个属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质量融资平台,各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比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利用互联网积累的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资源,并进行适当的授信、信贷可操作性分析;P2P网贷、众筹等第三方平台借助互联网支付工具实现放款和贷款收回,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平台。最终建立起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信息的快速匹配,也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最后建立一个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组织系统。

3.1.2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不断创新,推出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构建一个综合的体系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我们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产品,这种创新型的产品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能够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深切抓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有优势,对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行金融创新,不断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新的、合适的贷款形式,不断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具体而周到的服务。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发展的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具备的特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募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敢于实践,敢于试错,不断的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使企业的信誉不断积累,同时善于挖掘潜在的融资渠道和勇于践行之。换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需具备自省意识,需意识到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特质是企业融资的前提,科技型中小企业需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不断完善企业的相关制度,不断提升企业信誉度,积极主动的寻求融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3.3 建立和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征,与一般的商业公司有所不同。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机制需要以其在互联网上频繁交易作为前提,但是在现实中可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在网上平台进行交易,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的收集一直是个难题。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体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融资也离不开互联网金融。当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为企业的发展进行融资时,其日常的运营、交易信息、财务信息等都将会在网上被记录。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建立规范、合理、有用的信用评估体系,将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日常交易的信息保留,形成独立的数据库。最终将这些信息作为下次中小企业融资的依据。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银行的征信系统相连,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信息数据,形成一个初步的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

3.4 积极引入第三方托管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等

引入第三方托管中介机构后,资金就不需要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是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大大降低了,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如果用银行来作为主要的第三方托管机构,这样可以缓解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金在流通的过程中也将会受到监督,同时对于资金的划拨进行科学管理,根据项目的运营情况督促第三方托管机构及时拨付资金。但是,资金款项的拨付由第三方托管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共同把关。

融资需求范文4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性已为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终究与其“细胞”成员——单体企业的竞争力紧密相关。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是从乡镇、街道兴起,由中小民营企业结网成群而成。这些企业基础差、底子薄,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遇到资金短缺问题,并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王组强(2005)、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杨汉波(2005)及王碧秀等人(2004)对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产业集群融资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集群企业普遍感到资金不足,外部融资难。

外部融资难导致集群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即通过增加留存盈余、追加业主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这种融资“偏好”的必然结果是集群企业资本结构中自有资金比重偏大。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陈秀莉(2006)、魏守华和邵东涛(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集群企业的白有资金比重都超过60%。这种现实的资本结构强化了不少学者关于自主融资是集群民营企业主要融资方式的认识。但实际逻辑并非如此。正是由于集群企业难以从外部市场获得资金,因此只能靠内部积累来满足发展需求,但这种融资对策牺牲了企业应有的成长速度。因此,克服集群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是我国发展集群的现实命题。本文拟在剖析影响集群企业资金状况的外在因素基础上,探索缓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是个全球性问题,理论界也给予了大量研究。但产业集群环境下的企业融资研究刚刚起步。综观已有的集群企业融资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许多学者剖析了产业集群给集群企业带来的融资优势,如魏守华、邵东涛(2002),张炳申、马建会(2003),赵秀芳、周利军(2003),郭席四(2006)等,这些研究主要认为相比较于单体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降低了集群企业融资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减少了融资交易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研究视角偏重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与利益。其次,部分学者运用调查分析等方法对产业集群的融资现状展开实证研究,如王组强(2005)、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杨汉波(2005)及王碧秀(2004)、郭斌和刘曼路(2002)等,研究结论主要是集群企业获取外部融资难,内源融资是集群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手段。最后,已有研究大多对如何解决集群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对策分析,如郭斌和刘曼路(2002)认为只有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规范化运作,建立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杨汉波(2005)则从银行角度探讨如何与集群企业开展融资交易并合理控制交易风险等。显然,金融机构改革和信贷行为调整对改善集群企业债务融资具有重大意义,但不是唯一解。

西方的集群融资表现出了和国内不同的特征,研究方法上以案例研究为主。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Ja-runeeWonglimpiyarat(2006)在分析硅谷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过程中,发现风险资本和政府的融资创新项目是硅谷成功的催化剂。这主要是因为硅谷产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能吸引全球各地的风险资本。而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传统加工、制造产业,因此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难以应用硅谷的融资模式。英国学者AnnaSpadavecchia(2005)通过对意大利南、北两个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发现,政府支助(statesubsidies)是集群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支助形式包括软贷款(softloans)、补贴(grants)、财政补助(fiscalsubsidies)等,并反驳了学术界关于集群企业融资完全依靠自主融资(reliedentirely0nself—financing)的主流观点。意大利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制鞋、纺织及服装,技术要求和进入门槛较低,这和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产业集群相似。但我国集群企业融资中几乎看不到政府支助,因此对于起步更低的我国集群企业而言,实际上更渴望政府支助,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瑞典学者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2000)从管理学角度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小企业在融资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步步为营融资法(fi—nancinebootstrapping),他们通过对瑞典900家中小企业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总结了包括延迟法(dela—ylngbootstrappers)、关系导向法(relaionship—onen—tedbootstrappers)等六类的步步为营融资法。与集中于外部市场融资的已有财务经济学研究成果相比,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则着重从财务管理学角度分析此问题,这对我国集群企业融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可以说,相比较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支助薄弱是集群民营企业资金短缺及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并主要在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两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因此,本文一方面将沿着税收、信贷两条路线研究集群企业融资的政府支助机制;另一方面从集群企业加强协作角度探索如何建设步步为营融资机制。

三、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

融资是资金需求的行为反应。除企业的运营质量、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之外,集群企业所处的中观和宏观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如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区域内的产业协作状况等。

(一)税负制约集群企业内部融资能力

税内及税外规费直接增加集群企业的财务负担,削弱企业现金流。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税收待遇不同,税负不均和税负过重大量分流了广大中小集群企业的资金。王组强(2005)对浙江省内500家集群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及福建省社科联王碧秀组织的对福建省106家集群内民营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两省五成以上的民企觉得税收及税外规费负担重。相比较而言,福建省民企的税内外负担又比浙江省重,这也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更快更好的原因之一。

税收政策是个利益分配工具,直接反映民企所享受到的重视及支持程度。然而与国企、外企相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民企税负偏重问题。王碧秀等人(2004)的调查研究发现,民企除了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交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国家对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往往将民企排除在外;所得税减免的起算时间,外企是从获利年度起算,民企则是从开办日期起算;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民企在增资时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外企不仅不需交个人所得税,还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此外,各种达标费、赞助费、培训费、报刊费等税外规费很多。有的民企每年向政府各部门缴纳的费用多达几十种,有的上缴的税外规费甚至超过税收。在税收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使家底原本就薄弱的民营企业更加不堪重负,内部资金积累能力受挫。

(二)股票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基本被堵塞,制约集群企业从外部市场融通权益性资金的能力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发展时间短及其他历史原因,证券市场种类少、进入门槛高,广大集群企业基本被堵在门外,难以从主板市场融通权益性资金。2004年5月深圳中小企业板开市,但除了对申请上市企业规模的要求有所降低外,其他与主板市场的要求几乎一致,绝大多数的中小集群企业仍被拒之门外。同时,设立风险资本市场的宏观条件、运行机制也不成熟,风险资本难以进入产业集群。可以预见的是,集群企业难以从权益市场上融通资金状况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难有太大改变。

(三)信贷政策不合理,支信贷缺失,制约集群企业从外部市场融通债务资金的能力

信贷政策是集群企业重要的外源性融资机制之一,然而现行的信贷融资机制基本上是适应国有企业外源性融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市场的垄断者,主要服务对象并非广大民企,因此集群企业贷款难就是一个合乎实际的顽疾。这种情况况下,本应有各种专门用于扶持中小集群企业创立、发展的支贷款,如软贷款、优惠贷款、财政补助等,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更严峻的是,中小集群企业从银行贷款往往面临更苛刻的要求,以至于有的企业觉得银行歧视民企。如,有的银行向中小集群企业收取贷款差额补偿金或贷款滞付金以规避利率管制;中小集群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技改贷款,而且抵押贷款过程中费用高、期限短,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从贷款主体上看,我国货币市场缺乏面向民企的私营银行或中小银行,也缺乏面向中小集群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更未见为促进集群企业成长的各种扶持基金或基金会。因此,我国当前间接融资渠道对于广大集群企业而言,也是极其狭窄的。

现有融资中介服务不完善,加大了中小集群企业融资难度。各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往往要求中小集群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或信用担保,由于集群民企普遍存在可供抵押的资产少,所以对第三方担保的需求和依赖性大。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中小集群企业担保机制。

民间融资成本过高,不利于集群企业积累资金,中小集群企业难以从外部权益资金市场和债务资金市场融通资金。为了解决企业设立、发展所需资金,许多中小企业往往被迫进行地下融资或民间高利贷融资。陈小红、刘剑(2003)、王碧秀(2004)等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亲友借款”、“民间融资”是民企重要的融资方式,导致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地下金融也越“繁荣”。然而,地下融资往往利率高、缺乏法律保护,有的企业因此背负承重财务压力,一旦遭遇产品价格下跌或材料价格上涨等经营风险,往往就会致企业于死地。

(四)集群企业间协作程度不高,限制了集群内部交易性融资能力

集群企业共处一条产业链上,生产具有要么上下游相互承接,要么是相互竞争,彼此间的采购、销售、设备租借及资金结算等业务频繁发生。如果企业间协作关系良好,那么可以使用延期付款或提前收款、共享设备或技术等方式缓解资金短缺而带来的资源不足问题。然而,我国产业集群协作关系普遍较差,削价竞争、信息或技术封锁、互相挖墙脚等现象毫不鲜见。更严峻的是,产业链不配套而使集群内企业无法进行交易性融资,进而限制了集群企业的融资弹性。集群企业是同一产业链上的各个结点,一家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往往会波及链条上的其他结点企业,最终可能导致产业链断裂,引起集群经济的萎缩、崩溃。因此,建立健全适合集群企业实际情况的融资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企业融资的政策需求分析

(一)建立扶持集群企业成长的税收政策,减轻税内、税外负担,增强集群企业现金流

税收政策调整应包括税负公平和减轻税负两方面内容。税负公平是指民营集群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享有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同的税收待遇。目前我国民营集群企业还是“二等公民”,由于身份不同,使其在所得税减免、税率优惠等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如,所得税率及所得税减免政策内外资企业差异大,是导致沿海许多民企业主通过投资移民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的主要原因。因此统一税负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减轻税负则是在税负公平的基础上优先支持集群企业,如在税基、税率、减免待遇等方面向集群企业倾斜,尤其是清理、整顿各种摊派、规费等税外负担。美国政府在推动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就有针对性地免除了风险资本退出的资本利得税,这极大地增强了硅谷吸引风险资本的能力。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特征,减轻集群企业税负就能象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一样直接增强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长期改善企业的资金状况。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支助信贷项目,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完善集群企业外部信贷融资机制

集群企业的信贷优势及如何改善国有银行面向集群企业信贷机制的研究已较丰富,不再赘述。但在我国当前扭曲的金融格局下,要让广大中小集群企业都能轻松通过正常的信贷融资通道获取资金绝非易事。首先应当借鉴意大利融资模式,大力发展支助信贷项目,设立各种全国性、区域性的信贷基金,有针对性地解决集群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如,设立扶持集群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信贷基金,或设立扶持集群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改信贷基金,或专门用于支助集群企业将专利技术商业化的信贷基金。美国政府在扶持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先后设立了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项目(STTR)、高端技术项目(ATP)、高端防御研究机构(DAR—PA),DuaIUSe,合作研究与发展协定(CRADAs)、小企业管理(SBA)、制造和扩张项目(MEP)及人类技术(mantech)等八项创新融资项目,这些项目在不同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硅谷信息产业的升级发展。

其次,在集群所在地设立区域性银行,直接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如1983年,美国政府在硅谷设立了硅谷银行,为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提供信贷和与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信贷融资优势。我国政府也可以在发展较成熟、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所在地,设立专门服务于产业集群企业的区域性银行。这一方面可以打破国有银行垄断局面,另一方面,促进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秩序。

第三,条件成熟的区域,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为集群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使那些发展潜力大的集群不至于夭折在初始阶段。

最后,针对集群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地下金融发达地区现象,政府可以考虑采取相关措施将地下资金阳光化,逐渐引入民营银行或民营金融机构机制,这样减少集群企业地下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三)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运行机制,促进担保业务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还处于起步期,其运作机制、法律规范都不成熟,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引导。近年来,尽管有的地方政府针对中小企业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但由于担保公司数量少、注册资本偏低、申请门槛过高等原因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如,晋江是福建省产业集群最发达的地区,2000年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但直到2004年的四年里,累计为企业担保贷款只有22笔,2003年只为一家企业担保。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四)推动步步为营融资法的广泛实施

步步为营融资法(financinebootstrapping)是指不以在外部长期市场上举债或增加新股东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实际上,大多数的小企业经营者都在用各种各样步步为营法,而不是外部融资。

融资需求范文5

汇率波动之困

近日,由一达通中小企业外贸研究中心联合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珠三角范围内超过1000家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汇总显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低迷,中小企业依然面临困境。

调研结果显示,78.63%的企业主表示,201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成为当前影响外贸尤其是出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09%的企业存在因为汇率波动而推掉订单的现象,其2013年以来平均推掉的订单额达到57.80万美元,人民币持续升值也导致出货订单的盈利能力大幅降低,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另外,国际市场需求呈现波动甚至微微萎缩,21.75%的企业询盘量急剧下滑。

2013年以来,出口商品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接近20%的企业2013年上半年订单商品单价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其平均下降幅度为4.35%,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缩。

《珠三角中小企外贸指数》结果显示,2013年上半年集中在机电产品且以欧美市场为主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价格指数基本在临界100以下徘徊,尤其是欧美等主要贸易大国的价格指数呈现缓慢下滑的趋势,总体价格水平低于上年平均水平。

亟需有效融资服务

中小微外贸企业经营现状不容乐观。汇率波动的背景下,配套金融服务成为改变困局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以来近80%的企业订单额并未出现增长,其中接近3成企业反而出现了下降,经营现状并不理想。另外,成本变化显著,总成本提高了4.2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

目前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订单结汇方式主要以T/T为主,分布比例达到 72.50%,信用付款方式依然缺失较大,导致中小微外贸企业流失了大量的大额订单。有33.22%的企业存在“因为支付方式不能达成一致而丢失订单”的现象,其平均丢失订单额占企业订单总额的11.52%;超过7成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其平均每月缺口额达到67.55万元人民币,资金缺口巨大。

更加严峻的是,接近三成的企业在总体订单尚未有明显增长的条件下,资金缺口依然呈现扩大的趋势。企业还表示,有效融资服务对于中小微外贸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至关重要,有接近一半的企业明确表示需要持续性融资,其融资的主要目的为生产设备更新、新产品基数研发、原材料备货和市场营销推广。

融资需求范文6

入世以来,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加速在华投资扩张规模,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新的特点。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多样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中资银行应如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资银行;跨国公司;金融服务;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正加速在华投资扩张规模,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以及新的特点,如中心化、全球化、个性化、高端性、时效性和低成本。目前,外资银行发挥国际关系网络优势,利用与母公司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行业务渗透,国内银行业也纷纷将跨国公司作为营销重点。但如何改进对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是目前困扰国内金融服务业的难点。我国银行业需要针对在华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应对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

1 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金融业务现状

现在,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并且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已达50多万家。全世界最到的前500家跨国公司,已经有4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到2010年,全年共有非金融领域的新批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有27406家,实际使用外商的直接投资金额已达1057亿美元,这比2009年已同期增长16.9%和17.4%。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市场已经逐步开放,外国投资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这里不难看出,跨国公司的金融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作为我们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的一个重要金融业务就是跨国公司银行业务。由于外资银行可以凭借其母公司的优势,依靠与跨国公司多年业务合作形成的战略关系以及其在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优质的、具备世界标准的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中资银行先天所具有的人际关系优势、政策方面优势、网点优势等也受到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遭到一些客户的抛弃,失去一些客户资源已经在所难免。

2 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

跨国公司其具有的特定是:规模庞大、有良好的资信、完备的经营网络、很强的行业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需针对这些跨国公司特点,认真研究、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金融业务需求的多样性,抓住跨国公司金融需求的“七寸”,为其提供超高契合度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注重金融业务与产品相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跨国公司的运作与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往,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金融业务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迫切希望主办行制度推出

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业务扩张迅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迫切需要有实力的国内主办银行,希望通过众多本地实力派主办银行,获取全面的本外币金融业务服务。

2.2 一体化的全面金融服务需求

跨国公司为了满足企业经营需要,需要与国内银行建立密切的全面业务合作途径,并需要国内银行为其提供全面优质的本、外币金融业务服务,业务范围广泛,既包含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又包含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到结算、理财等中介业务,并需要国内银行无论是总行还是分支行,都要将跨国公司遍布全国的的投资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按照统一的业务标准提供金融服务。

2.3 资金资产管理要求

在我国境内运营的众多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结算网络,不受地域的限制,用以实现总部对其各地方子公司现金流的统一调配,提高其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公司运作的财务成本,并需要使用中资银行电子银行服务来实现资金调拨、实时查询、银行会计系统与客户会计系统实现对接和个性化报表等,来帮助其实现企业经营高效。上门收款和零钞兑换等现金管理服务是许多零售跨国企业迫切需要的,并且在国际结算方面,需要资金清算系统畅通、快捷和银行的汇路通畅。跨国公司对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的价格异常敏感,在防范汇率、利率风险方向,跨国公司通过双重货币存款、外汇通知存款,以及远期外汇买卖、货币互换等来规避风险,这必然所致其对外汇资金收益的金融工具有需求迫切。

2.4 个人银行业务需求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则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福利补贴政策,尤其在解决雇员的住房政策方面,而这些福利政策的实施往往离不开银行,这就形成了对银行个人业务的需求。同时,由于跨国公司有众多外进高级管理人员,其对个人外汇服务方面的需求比较高。

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对金融服务逐渐有新的需求。服务标准也有所变化,其坚持拿欧美一流银行作为标杆,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以“高效、高质”的标准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服务内容也精益求精,从“融资”到“融智”,需要为跨国公司提供一揽子优质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帮助其提升产品内在价值。在服务范围上,从“双赢”到“多赢”,跨国公司需要银行服务渗透到其产品的服务链、供应链,通过向其下游的消费者、上游的供应提供综合、超高治理金融业务服务,增强它们对跨国公司的贡献度和依存度。

3 中资银行应对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目前国内的许多银行为了迎合跨国公司的需求,在金融创新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大了服务力度,提供了很多金融创新服务产品,但仍然与于跨国公司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与欧美发达银行相比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先天不足。为尽快满足跨国公司的在金融业务上的需求,也为了提高国内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使其向国际一流金融服务靠拢,国内商业银行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在许多方面仍需要完善。

3.1 建立系统化、高标准的服务体系,以产品确立竞争优势

为了提高拓展跨国公司客户的成效。应该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服务战略,根据客户需求和特点,实行公司金融VIP服务,建立服务“绿色通道”,同时提供包括存贷款利率、结算费用等优惠政策并优先为跨国公司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整合传统产品,提升优势产品,开发新型产品,提供包括各种业务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产品及服务,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领先地位。

3.2 加强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合作,优势互补

在我国的外资商业银行尽管很多先天优势,如管理经验比较成熟、技术比较先进,但仍然在经营地域和政策方面,有许多局限,难以达到竞标条件。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如网点资源众多和人民币资源充足的优势与外资银行合作,以谋求实现“双赢”。另外,针对某些跨国公司的现金管理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利用外资银行的优秀管理经验、业务创新等,来满足跨国公司的某些国内商业银行暂时不具备的金融需求,从而稳定客户,实现共赢。

3.3 建立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决策迅速、应变灵活

为了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有效地拓展金融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首先要参照欧美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外资银行的优点和本土商业银行先天优势,加强内部沟通协调,以“最大限度适应客户”为原则改造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量身定制跨国公司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有区别的适配跨国公司的业务需求;同时建立反应灵活、快速决策的客户管理体系。为了提高对重要客户的管理力度,同时需要配备高素质客户经理等手段。在中国逐渐市场开发,特别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许多跨国公司对中国商业银行存在许多顾虑,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国内网点众多、实力雄厚的丰富人民币储备优势,国内银行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改革提高经营管理,加快金融业务的创新突破,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普及电子化网络办公等。这样,可以使内资商业银行在争取跨国公司的金融业务竞争中,获取更高的市场地位。

3.4 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应对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

为应对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应从三个层面来提高其金融创新能力。宏观层面,主要通过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纽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等方面的创新来提高其创新能力;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以更好地实现银行的“三性”目标;微观层面,则是通过信用、风险转移、增加流动性和股权创造等金融工具的创新。

3.5 开辟多种营销渠道,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银行应开辟多种营销渠道,全方位、高层次、多角度地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使更多的跨国公司了解银行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利用内资银行的政府支持和行业优势,通过政府和银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推销,当然内资银行要首先巩固与政府部门和银行业主管部门的天然合作关系,快速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经验运作搞清,把握好国家的政策信息等,快速、准确的寻找客户源;另外,通过区域间的推荐进行营销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的实现主要是靠共享客户信息和资源。巩固好已有客户,通过现有客户的推荐,内资银行可以更好的获取更多跨国公司业务,要重点完善和巩固现有跨国商业用户的合作关系,将他们作为内资银行拓展业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宣传,扩大银行的国际影响,强化营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跃生.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张琪、缪征.浅析跨国公司客户金融需求与风险[J].中国外资,2011(5):33

[2]杨怡东.在华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J].上海金融,2010(3):23-25

[3]王媛.中外资银行跨国公司金融服务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4]吴晋.跨国公司金融需求与银行服务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7):25-26

[5]郭江、刘路.中外资银行对跨国公司的服务现状比较[J].财经科学,2008(1):42-48

[6]姚元东.国有商业银行跨国公司金融服务研究[D],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7.5

[7]李桂琴.加强对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5(12):60

[8]林顺辉、周丹.跨国公司的金融需求和银行的服务对策[J].福建金融,2001(5):27-28

上一篇南瓜灯做法

下一篇媒介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