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人才范例6篇

外贸人才

外贸人才范文1

    [关键词] 浙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总体需求论证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周期,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外贸人才需求趋旺。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据专家预测,2005年我国外贸企业将逾40万家。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叠加”,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而作为我国传统外贸大省的浙江,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近10万家,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贸易人才"仓储"不足,且不论原有外贸企业为扩大业务而增招人才,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外贸专业人员计,全国就需180~25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放省份较集中的地区,外贸企业密集,而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缺乏,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之一,外向型经济发达,仅宁波市的外向型企业的产值就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仍停留在靠转手订单维持生产阶段,无力自行开拓国际市场,这与以外贸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紧缺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

    二、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我们在浙江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数家外贸外资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选取了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四个有代表性的地方。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3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人才的层次不断升高。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平均每家外贸企业需要新增外贸专业的人才为2.5人,2007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3.5人,比2006年增加40%,到2008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为4.2人,比上年增加20%。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的结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我国外贸产业一定会飞速发展,这带来了外贸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上的上升,但是增加的速度会逐年降低,趋于平稳。对传统外贸岗位从业技能的要求提升,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一共需要外贸专业的人才为7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5人,占6.6%,本科学历的人才为44人,占需求人才总数的58.6% ,专科学历的人才为26人,占需求人才总量的34.8% 2007年,这30家企业预计人才需求量为115人,其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9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8.8% ,比上年增加 80% ,本科学历的人才为78人,占需求总数量的74.3% ,比上年增加75%,专科学历的人才数量为18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16.9%,比上年下降30% 。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普遍扩招,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地上升,人才市场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给,这使得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鉴于全球范围内外贸经营的集团化以及特许经营、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营销、外语或如纺织、机电等具体产品专业,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人才今天都可以在外贸企业找到一展才华的空间。

    (二)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有实际经验的人才。

    在对30家企业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方法进行调查时,其中选择依托社会的人才市场招聘的企业为13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86.6%;选择接受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为5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30%,通过熟人推荐的企业为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6.6%,选择自己在工作中培养的企业为8家,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53.3%。由于人才市场的充分发育,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企业更愿意在人才市场上寻找自己满意的人才,选择自己培养人才的企业为53.3%,低于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寻找人才的比例,这说明我省的很多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值得关注的是在这30家外贸企业中,仅有30%的企业愿意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这表明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直接满足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对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调查中,95%的企业认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能力薄弱,72%的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46%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外贸业务流程不熟悉,仅有8%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薄弱。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得高薪的关键。

    (三)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长。

    在对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注重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98%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强化外语,95%的企业认为应该重点掌握国际贸易实务,7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这说明当今企业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外语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贸易的能力,还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企业认为贸易人才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贸易纠纷也不断增加,这需要外贸人才要具备国际贸易相应地法律法规,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在对“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你认为学校应该安排哪些考证培训”这个项目调查时,62%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关员证书,48%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检员证书,32%的企业认为因该具备物流师证书,这表明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要对贸易相关的行业充分了解,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很强的适应性,才能为企业贡献更多的利益。从表面上看,现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企业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对于相关的业务完全可以委托给他人办理,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更愿意自己的员工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加节约成本,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四)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是外贸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外贸企业对于精通英语和计算机的外贸人才更是青睐。在对3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86%的企业都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其中对于英语的需求人数最多,85%的企业都认为自己需要的外贸人才掌握的外语是英语,只有15%的企业需求其他小语种的外贸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上升,上年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的人才需求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6.2%,今年上升到15%,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在众多的小语种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排在前三位。这是由于近年来,浙江企业加大同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更要求应聘人员能够具备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这样能促进与其贸易往来。小语种人才更受欢迎是因为外贸地区多元化的表现。

    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考虑因素中,计算机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外贸人才要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件,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人企业在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方面更加注重应用软件的学习,而对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热心,调查的3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0%,这表明我们高校在培养外贸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实用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浙江省个体和私营企业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的现状以及现有的办学条件,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商务操作技术,熟悉国际经贸法律、规则与惯例,精通外贸业务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调查数据,我们认为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式应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被定为国有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单位。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公共产品尽可能让私人来提供,最近一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张字燕,2000)。 万里模式下的二级成本核算创新了高校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建立了自我发展机制,创新了办学模式。“以生为本”的万里教育集团创造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开创了公立大学改制的先河(邬大光,2003)。万里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与教育产业化最大的区别是不赞同教育存在盈利或股份式分红,经营教育可以积累,但100%用于教育的再投入。

    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万里时指出:万里的办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办学模式值得我们研究推广。陈至立部长说:万里教育集团很有名,来了以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深深地感到要向你们学习,学习你们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学习你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学习你们全新的体制。万里模式既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同于民办学校。根据我校专业培养特点即注重应用性,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强调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后必须精通实际业务操作,这也将是我校毕业生到人才市场竞争的优势。目前我国国内各大专院校中开办国际贸易专业的很多,其中多数以培养国际贸易理论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并不多,因此我校可以积极行动,利用我们在国际商务专业、英语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师资队伍和办学经验开办国际贸易专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如校舍、设备、图书和师资,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完善我校学科群建设--国际贸易是经济学科的发展基石,还可以填补我省外向型企业的高级国际贸易人才的供求缺口。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发现, 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并不高,但是浙江省悠久的经商历史和全面开放的现状,涵养了学生们较强的商业观念和经营能力。为发挥学生这个特点,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应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模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直接在实验室局域网上进行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和会计模拟做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我们制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将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引进的出口贸易模拟操作软件(Teach Me Trade)软件和教育部推荐会计模拟操作软件CAIAS提高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发素质拓展项目,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也缩短学生读书与就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吴松.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 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外贸人才范文2

【摘 要】现阶段,企业“一才难求”与毕业生“难求一职”已成为人才市场需求的共性矛盾。通过在珠三角区域走访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和数据调研等方式,了解了外贸转型期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有针对性地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企合作和素质教育等四方面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外贸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 企业调研;外贸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10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外贸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通研究”(编号:GDGZ12Z018)和2013年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国际贸易实训课程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国家的政策优惠,珠三角外向型经济一直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外向型产业密集的区域。据海关数据统计,珠三角区域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其中,2014年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珠三角九市的进出口额达到了6.3万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5%。可见,珠三角区域外贸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批会外语懂业务善管理的应用型外贸技能型人才。

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主体,高职高专院校应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通过参考广东省教育厅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珠三角地区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专科毕业生达到了1万多人,但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反馈信息,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并不高,不少学生想从事与外贸行业相关的工作并非易事。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人才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人才荒”与“就业难”看似一个悖论,实则体现了城市人才吸纳能力和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氛围的欠缺。基于此,本文试从企业和市场需求调研入手,探究珠三角区域外贸经济转型期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便为高职高专院校外贸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珠三角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1.珠三角外贸企业现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珠三角发挥了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外资,进出口贸易呈良好发展态势。在贸易主体上,珠三角企业大多以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而且中小微型企业居多;在贸易方式上,进料加工仍然是目前珠三角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但随着近年外贸产业升级,一般贸易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在产业分布上,珠三角外贸企业以进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和箱包为主;在贸易对象上,香港、欧美、日本仍是珠三角外贸企业的主要贸易伙伴,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珠三角外贸企业与东盟和韩国的贸易金额在逐年增长。

同时,近两年受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外贸企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加工贸易升级或转型的不确定性会影响珠三角外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为珠三角外贸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资源和能源压力;另外,珠三角九市的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化明显,势必会造成区域内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因此,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珠三角的外贸企业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络外贸销售正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即不仅具有外贸方面的相关经验,同时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技能。

二、基于外贸人才招聘广告的分析

作为用人企业的外在需求信号,外贸企业的招聘广告可以为我们提高强有力的人才需求参考依据。基于此,我们从前程无忧招聘网随机抽取了78家珠三角外贸企业的87条招聘广告,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了目前用人市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具体如下:

1.在外贸行业分布上,如图所示,招聘企业在五金机械、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和箱包饰品等行业(约占总数的75%)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巨大,这也和近两年珠三角区域外贸企业产业分布近况相吻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专业从事外贸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和物流等服务型外贸企业正在呈上升趋势,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这也为我们外贸人才的培养方向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2.在招聘岗位上,外贸业务员(62%)仍然是各家外贸用人单位最急需的人才,而且在招聘条件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强调外贸业务员需熟悉网络外贸平台如ebay,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等操作;紧跟其次的是外贸跟单员岗位(21.8%),而传统的外贸三大员之一的外贸单证员岗位却意外地没有出现在我们此次收集的招聘岗位数据中,但仔细审核跟单员的招聘条件,外贸用人单位都将负责单据制作归为了跟单员岗位的招聘条件。可见随着外贸单据电子化的实现,单纯地以制单审单为工作职责的单证员需求已逐步减少,而替代的是既能跟进客户订单、也能订舱出货和熟练单证制作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更能赢得企业青睐。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报关员报检员岗位上,这也是因为绝大多数外贸企业会将报关、报检、退税、保险等一系列繁琐的业务直接外包给货代公司、报关行或物流公司。

3.在具体的招聘条件上,对于学历的要求,明确注明本科学历以上的用人单位只有两家,而其余的只要求应聘者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可见学历并不是外贸企业用人的主要依据。此外,对于应聘者的英语证书要求,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还是认可大学英语证书,要求达到四级以上(86.2%)水平,而且一致强调应聘者英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需流利,可见,口语和书写技能是外贸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而对于职业能力证书,不少外贸企业也希望外贸从业人员能具备相关的职业证书如外销员证、跟单员证和单证员证等。另外,对于应聘者的经验年限,外贸企业普遍中意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外贸人才,但也有不少用人单位想培养外贸新人,学习能力强的应届生也是其接受的对象。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我们通过问卷星向校企合作单位和相关的外贸公司发放了“外贸企业人才需求问卷”共56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

通过问卷统计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首先,企业认为外贸从业人员最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依此为沟通协调能力、接单制单跟单能力、英语听说能力(见图3)。对外贸易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沟通协调能力不言而喻是用人方最看重的方面,而接单制单跟单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应聘者所需具备的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语言技能,是从事外贸业务的基础。其次,针对“您认为贵公司聘用的应届毕业生工作时最缺乏什么职业能力或素质”问题时,外贸企业认为外贸新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见图4)。这值得引起我们人才培养主体的重视。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扎实的外贸人才,而更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再者,这也能在“您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中窥见一斑,企业认为目前毕业生较欠缺的职业教育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行业背景知识指导(94.9%)、职业生涯规划指导(92.3%)和职业道德教育(69.2%)。

由此可见,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素养,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个人品质以及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工作精神和态度。这也为我们培养新时期的创新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四、新时期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的途径

根据以上的调研,珠三角外贸人才市场仍处于供需两旺状态,但结构性矛盾也突显而出,一方面外贸专业技术强的岗位人才难求,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却难于就业。矛盾的凸显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不无关系。鉴于此,基于新时期外贸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我们就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提出如下对策:

1.优化课程体系,再造课程模式。企业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也应该跟随市场需求的步伐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调整时,我们要调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其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外贸业务员为例,首先,其岗位发展对于毕业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见图5),刚就业时,业务助理可能是其从事的岗位,但经过几年的实践磨练,其职业生涯会朝着更高层次而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再者,通过调研了解外贸业务员的典型工作流程(见图6),我们可以得知外贸业务员要完成询盘发盘、接单订单、交易磋商、生产跟踪、租船订舱等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我们要将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而这些工作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工作任务可以单独成课程,有些需要归并成课程,有些则可以分解成几门课程。基于此,最终确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夯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外贸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实务化的理论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实务等)、实践化的实务课程(如外贸单证实务、跟单实务、报关报检实务等)、整合化的综合实训课程(如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和延伸化的顶岗实习(现场实习、毕业实习)构成,同时,灵活开设“商务”、“语言”、“电商”、“IT”等数个活模块课程,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期望自由选择模块学习。

2.项目引领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根据珠三角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分析,企业需要的是能上岗更能站稳岗位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致力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开发。具体来说,教学目标要以职业能力导向为目标,教学内容要以实践性为主,教学组织要以工作任务和项目来引领,教学方法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要以工作情景为载体,考核方式上要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典型的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实务性课程,为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的框架,按照实际的出口单证业务流程重组教学内容,分为单项学习和综合实训两大模块,涵盖十一个子项目,具体见下表:

可见,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根据课程特色,寻找“工学结合”的切入点,打破教材的束缚,将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入到教学设计中,重组内容,再造课堂。对于本身缺少流程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按照核心岗位的能力要求,精心挑选知识点,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来开展我们的教学,将理论课程转化为生动的以项目为载体的实务教学。而对于综合类课程,就要以专业核心业务为导引设计教学项目,对学生进行业务工作的系统全面完整的训练,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基于以上珠三角人才需求的调研数据,有相关外贸工作经验、实操能力强的人才更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我们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要将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强化实践教学,实现课岗零对接。在实践项目的设置上,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可操作性、可考核性为原则,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实践教学评价上,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法引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我系在和外贸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特训班”的同时, 也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工作,建立“校中企”,引进了两家外贸公司入驻,成立了海外零售研发班,企业提供设备、软件和培训人员,校方挑选优秀学生进行校内企业上岗轮训,“零距离”共育人才。研发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学生的外贸业务实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赢。

4.拓宽培养途径,提升职业素养。珠三角外贸人才市场数据显示,外贸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在具有精良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具备沟通协调、主动学习、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我们在培养外贸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的素质教育,这也是人才发展的软实力。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尝试: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全程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大二阶段,通过校友论坛和企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能感性认识到良好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大三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真实岗位锻炼切身体会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环境企业化、课堂管理制度化和课堂项目仿真化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外贸企业职业环境,为学生营造外贸企业工作氛围,让学生体会外贸企业管理模式。三是将校园活动和素质教育培养相融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进行全方位渗透。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员系列活动、德育大讲堂系列讲座、校企联谊活动和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商务厅网站[EB/OL].gdcom.gov.cn/wjmtj/201

412.html.2015-01-22.

[2]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EB/OL].gdhed.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jyt/tzgg/201501/483286.ht

ml.2015-01-26.

[3]龚峰.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现状、隐忧与发展思路[J].广东经济,2011,(9):39-43.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蔡善文,邓胜立.高职外贸实训教学对接外贸企业文化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5):62-64.

(编辑:郝婵)

教育快讯

刘延东: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完善政策,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大众创新创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外贸人才范文3

【关键词】外贸新常态;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引言

2014年9月,京津冀三地商务部门共同签署了《关于落实京津冀共同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合作框架协议商务行动方案》,京津冀三地将联手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加强外贸部门的沟通,探索合作机制模式,促进外贸合作发展。据保定市海关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年,保定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省内第三位,居唐山、石家庄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走出了高速增长的趋势,进入了规模增长、增速放缓、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为适应外贸形势发展的新常态,保定市借势京津,置身一体化大格局下,全面促进对外贸易向更深层次和广度发展;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进产业升级;稳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中小微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改革红利覆盖范围,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在新形势下,保定市外贸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外贸人才。构建合理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的外贸人才教育路径、培养优秀的外贸人才,已成为保定市各高校共同的责任。在今后的培养模式中,如何根据京津冀外贸合作的新背景,研究新形势下保定市对外贸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因此,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保定市高等教育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当前保定市外贸人才现状及不足

随着京津冀外贸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和我市对外贸易的发展,给我市外贸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外贸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保定市外贸专业高等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要,积极探索外贸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然而,就适应京津冀外贸区域合作发展需求来审视,当前保定市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符合外贸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保定市高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模糊,没有明确突出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服务的要求特点,究其原因,在于对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原则的全面认识不够清楚,缺乏对适应京津冀外贸一体化需求的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的认识。外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必然会导致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造成人才培养方案在逻辑结构上不严谨、不科学,不能支撑保定市外贸经济的发展,不符合京津冀外贸区域合作的发展要求。第二,课程体系和教材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目前,保定市绝大多数外贸专业课程体系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主,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目标仍然侧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专业课程设置仍比较传统保守,遵循全国高校“大统一”,没有更多体现服务外贸新常态和京津冀外贸一体化的特色课程。在课程结构上,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重典型、轻变化,从而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均衡,难以满足外贸新常态形势下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实训教材和实训软件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外贸行业需求,导致部分在校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仍然无法开展外贸实践工作。第三,师资队伍无法胜任外贸人才培养重任目前,保定市外贸专业教学团队基本上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内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外贸工作经验,而真正有外贸工作经验的教师非常少。虽然我市各高校也开始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但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和时间较少,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非常有限。虽然个别高校聘请一些公司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但他们不能保证授课时间,通常只是做两个讲座,不能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无法胜任培养外贸人才的职责。

三、优化保定市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立足保定市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对保定市外贸人才的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力图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并实现人才培养无缝衔接。第一,明确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完善专业培养体系基于近年来保定市外贸专业就业岗位的调查和外贸从业人员结构的分析,结合我市外贸行业发展的新常态,联系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将保定市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适应京津冀外贸一体化发展需要、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外贸人才,学生能够掌握外贸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外贸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这样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外贸工作。第二,构建适应外贸新常态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保定市外贸新常态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驻保定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而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构建与之相符合的课程体系。适应外贸新常态发展需要和京津冀外贸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能体现“厚基础、强能力、强就业”的人才标准,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要求,构建“双体系、双平台”的课程体系。双平台课程的设置,突破了外贸人才培养局限于校内培养模式的瓶颈,构建以专业为依托、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更好地保证外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与企业需求接轨、与学生就业接轨。第三,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市外贸专业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合保定市外贸发展新常态需要的外贸人才的关键所在。保定市各高校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尝试建立实践教学与职称晋升的关联机制,创新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认证机制等,打通高校和行业企业人才流通渠道,促使“双师型”教师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此外,应建立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密切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无缝对接。

四、总结

保定市高校找准外贸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式,能够有效地缩短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的差距;可以推进保定市外贸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多层次外贸人才体系的构建,培养更符合企业要求的新型人才,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培养出优秀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外贸人才解决了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相对缺口;也在一定程度了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有助于推动保定市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周建华,刘建江.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23-24.

[2]丁玉梅.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

[3]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2013(2):116-118.

外贸人才范文4

一、新疆国有外贸企业的人才现状。新疆的外贸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一般的外贸从业人员并不缺,真正缺的是与企业经营项目密切相关的高级外贸管理人才。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提升。原来会讲俄语就能从事外贸工作,但现在只会讲俄语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企业对懂岗位操作流程、有外贸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变得尤为迫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各专业进出口公司的懂外语、精业务的国际贸易好手,现在大多是在从事个人的外贸业务。而目前新疆外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企业安排转行或者是兼职的人员,并非外贸专业出身,由于国际营销经验不足,这些外贸人才很难为企业创造业绩,一些新成立的外贸企业的人才结构更是不尽如人意。同时,外贸经营权的放开,非国有外贸企业进入外贸业务领域,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在非国有外贸企业机制灵活和高收入的吸引下,大量人才“跳槽”或在本企业内手租的现象正在侵蚀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国有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去向和影响。以笔者所在的外贸公司为例(笔者所在的外贸公司是自治区重点外贸企业,自治区十佳边贸企业,年进出口贸易额在4.5亿美元左右),近三年来共流失外贸专业人才近20人,占公司全部外贸人才的40%左右。人才流失的主要去向:①个体经营。外贸行业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贸易”,一些外国客户只认信誉好的公司,甚至公司内信誉好的个人。一些具备专业技能和管理才干的中层干部在国有企业经过七八年的锻炼之后大多走上了个体经营的道路,这些高手们不必再“寄大公司篱下”,而是放开手脚打理自己的外贸公司。②另谋高枝。对于一些个人外贸技能,尤其是语言能力较强的人才,更愿意加入中石油、中石化等高薪酬、高福利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谋求更优厚的待遇。③留学经商。这种人才流失主要集中在长年驻外工作的员工当中,他们常年在国外工作,对当地的市场情况、自然和人文环境都非常熟悉和适应,有的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在当地学习进修,有的员工甚至在国外结婚生子,定居下来,在当地创业经商。④举家内迁。新疆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存在二三十年的差距,“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已存在多年,加之去年新疆“7.5”事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新疆的人才流失情况加剧,不但原有引进的人才,甚至一些新疆本土培养的人才都举家内迁。上述人才流失现状,对新疆外贸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人才流失一方面带走了大量的业务,加剧了行业竞争,另一方面对其他业务人员形成巨大的思想冲击,增加了员工的不稳定心理因素。 

三、造成新疆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国际人才掠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亚各国的经济逐渐复苏,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也不断增多,中亚各国与新疆的边贸发展势头迅猛,国外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纷纷向懂外贸、会汉语的中国人抛出橄榄枝,使一大批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流失海外。②经济利益驱使。国有企业尤其是新疆的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僵化、分配上的不到位,使相当一部分专业人才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欲望变得相当强烈,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又一诱因。③优势价值实现。改革开放在客观上为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许多外贸专业人员思想敏捷、追求新事物,出国留学、经商、定居等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员增多,也造成了一定数量外贸人才流失。④忽略了人才培训工作。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使外贸人才整天疲于工作,失去与外界的信息联系,较少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和安排。人才保障机制不规范,法制化管理略显薄弱。除此之外,改变工作环境、甩掉经济包袱、甚至逃避法律追究等都是造成新疆外贸人才流失的原因。 

外贸人才范文5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了贸易总值的增速,2007 年的贸易顺差额比 2001 年增长了 11.6 倍。外贸顺差增长过快,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美国的贸易摩擦。国家将对出口商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如 :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中,我国对加工贸易一直是采取鼓励政策,但近年来开始向限制政策转变,最近转变的步伐开始加快。对外贸行业来说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机遇。我个人认为,无论从现实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机遇大于挑战。如何抓紧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我们从经济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1]

    2、IT 软件外包是“两型”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

    由于 IT 软件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人力资本密集等多重特性,通过扩大 IT 软件出口可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发展 IT 外包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国家在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同时,又提出了相当多的对高新技术出口的鼓励政策,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软件市场,中国既重视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软件应用,又积极发展以软件外包为代表的国外市场。娄勤俭在南京软博会上指出 :“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软件产业和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端人才,扩大多层次就业,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007 年 7 月 1 日,全国第一部关于软件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江苏省将软件产业作为第一优先发展的产业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下来。在该条例中,明确规定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可享受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北京市采取吸引跨国 IT 企业入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软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加强国际化人才培育等措施,也取得了突出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力工介绍说 :“2006 年,北京软件出口额达到 3.56 亿美元,占全国 1/3。”

    近年来,信息产业部和商务部等部委在推动软件出口外包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相关园区和出口基地,集中资源打造中国的外包品牌。2006 年 9 月,信息产业部和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认定了 11 个(最近长沙也被认定)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使其成为促进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力量,东软、中讯、大连华信、大连海辉、中软国际、浙大网新等一批专注出口外包业务的企业已经形成,外包层次不断提升。同时也形成了很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使得利润率也有所提高。[2]

    3、IT 软件外包需要大量专业 IT 贸易人才

    IT 产业可以说是无烟工业,而且耗费能源少,也就是说中国大力发展 IT 外包,形成大规模的 IT 产业将成为必然的趋势。IT 外包成为产业,除了成本的因素之外,这些国际巨头还看中中国庞大的 IT 消费市场。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一个庞大的市场内需,它可以把 IT 发包到中国来,然后凭借中国企业,对中国的这个信息化这种行业、流程、文化的了解,使它的 IT 能够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这为它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这样一个空间。”IT 外包的国家、公司越来越多,对接包方来说都是订单式,而发包方呢?部分是订单式,还有一部分并不会是订单式,也就是需要寻找客户。也就是通常说的有产业的地方就有贸易。既然 IT 软件将必然要大规模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内必然是会形成一个大的市场。作为国内最早从事IT市场研究的机构之一,慧聪行业研究院报告 :国内及国际上大多着名的IT企业,取得成功的经验是市场比技术更重要。所以我们可大胆地说 IT 软件外包需要大量专业 IT 外贸人才。

    4、IT 外贸人才的现状

    IT 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贸易是指各地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IT 商品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的分类繁杂,IT 贸易是指进行 IT 商品的交易。IT贸易人才是专门进行 IT 类商品贸易活动的人才。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没有 IT 贸易专业或相似的专业。在我们实地调查时所得数据是 :90% 的 IT 贸易人员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布在计算机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由于这项是多选,且大多同为计算机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复合为多。这说明从事 IT 贸易工作既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又要懂贸易知识。另外在调查到所从事 IT 工作的年限和从事贸易工作的年限时,一般相差超过3年以上。这说明我们的学生适应市场的时间较长,根本没达到“零”距离就业。两者数字很少相同,即使是有相同的,基本上是最开始就在电脑公司从事销售员工作的。在问到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所用情况时,学计算机的就埋怨在校学得太杂,越难学的那一部分用到的越少。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又埋怨对计算机了解太少,起步艰难。在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一工作时,大部分回答是在原来的专业上发展看不到发展的前景,而又不愿意丢弃自己多年来的专业基础,所以选择了一个两全的岗位。况且这一选择给他们带来不少的收益。[3]

    5、IT 外贸人才的新要求

    IT 外贸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计算机、贸易两个专业课程的简单的拼盘和叠加 , 也不是计算机和贸易两专业平行发展 , 而是计算机、贸易的有机组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如 :各硬件知识中,重点不再只是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而应加进各类商品的识别、比较、产地、材质、性能 / 价格比等内容。对高职学生比较有难度的课程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等可以不学或少学,降低要求、降低难度,在这里的计算机主要是作为一种商品。因此,IT 外贸人才应具备以下五种基本能力要求。

    1. 了解行业,熟悉产品属性。企业选用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一个优秀的外贸高级专才必须熟悉国情,丰富的专业知识 ;熟悉 WTO 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了解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 ;掌握国际经贸基本技能,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最好是本行业毕业的学生,如电脑贸易公司一般希望选用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这里是指除了你对计算机必须熟练操作外,而且必须对 IT 商品非常熟悉。如 :商品的性能指标、产地、材质、识别以及与其他配件的匹配情况等知识。

    2. 外语能力。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英语流利也是进入进出口贸易行业的前提。上海是一个贸易重点城市,大多外贸针对欧美,流利的英语和沟通能力、了解不同国家人做生意的风格非常重要。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频繁,懂得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人才有更强的竞争力。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 沟通表达能力。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外贸人员的敲门砖,那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就是职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从事外贸活动中,与外商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业务的开展,而善于沟通的人能够得到信任尊重和理解,才能够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拥有了客户便是拥有了市场。

    4. 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5. 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外贸人才范文6

关键词:宿迁外贸企业;创新型人才;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19-02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外贸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与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习惯于按照常规方法处理问题的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这种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对宿迁外贸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锁定宿迁市的开放型经济问题展开研究,从实施创新型人才战略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该市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宿迁市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1—4月,宿迁市累计进出口6.02亿美元,增长13.78%。其中,出口4.40亿美元,增长4.04%;进口1.62亿美元,增长52.43%。进口、进出口增幅分列全省第一、第二位。翔盛粘胶、格林手套、苏华达、宏达制衣、秀强玻璃、东方制衣等企业4月进出口均超百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企业80家,累计备案企业1 050家,进出口实绩企业340家。全市出口超百万美元企业94家,占出口总额的87.13%;其中,超500万美元企业21家,占出口总额的48.60%。进口超百万美元企业21家,累计进口1.51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93.21%。

目前,该市外贸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行业自律水平有待提高;传统外贸发展方式与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比较突出;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舆论、公平竞争与体制机制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企业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不强,参与国际分工深度不够;出口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不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关键在于创新。

二、宿迁市外贸企业人才创新的重要性

中央“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强调,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把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十二五”时期是宿迁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又稳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时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实现该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人才是宿迁市外企发展的根本

宿迁市作为江苏省较落后的城市,应该抓住“十二五”这一关键时期,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提升开放的竞争力度。根据中共宿迁市委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要不断着力打造人才高地,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跨越之基、竞争之本、创新之要,以人才优先发展推动宿迁市经济发展;实行人才工作优先投入,确保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对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实施培养工程,增创人才新优势,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从而实现“十二五”时期宿迁市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美国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地区)的竞争优势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其中的创新推动阶段意味着竞争优势来自于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各类人才。因此,宿迁市内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要具备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发挥领导型人才的才智,管理核心的团队,发掘每个核心团队人员的潜能,一起创造并分享财富。

(二)宿迁市外企人才紧缺的矛盾突出

外贸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经济发展,提高了竞争力。发挥了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资源约束、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随着该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据宿迁统计资料显示,宿迁人力资源总量中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非常少,不足1%人,预计到2020年,高级人才比例达到4%左右,存在人才资源结构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新技术领域人才少;创新型人才少;专业型人才不够多,综合型人才相对少;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这将严重制约宿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通过对本地外贸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实施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以此支撑宿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加快江苏省顺利实现小康的前进步伐。

三、宿迁市外贸企业实施人才创新的举措

(一)企业应尊重员工,重视培养个性

人才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投资离不开人才,创业离不开人才,发展离不开人才。一个有生命力的外贸企业应该拥有掌握较多的知识、善于学习新知识,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新的人才。宿迁市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但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发达地区带来的经济辐射的有利影响较小,导致宿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本土的外贸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大量的劳动力外流,这给宿迁市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态势,以待遇、感情、人格魅力留住人才;要尊重员工,发挥的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给每一位员工施展才华的机会与空间。在宿迁投资的山东客商——江苏省益客食品公司负责人说,总是把工人当做“农民工”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且不利于社会和谐。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既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学历不高但经过自学而具备了很高的创新能力的一般人才。作为企业,提高员工的素质,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去体验,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宿迁地方外贸企业要转变意识观念,树立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使培训工作有助于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与受训者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并做到学以致用。

(二)政府重视外贸人才建设

创新人才的优势表现为事业心、进取心、责任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表现为集体性,需要协作精神,与人相处的能力格外重要;同时创新人才的特征也体现为独立思考、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具有挑战精神等等。宿迁市政府,应结合当地外贸企业人才短缺现象,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挖掘各类人才的潜力;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配置、企业自主用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外贸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开放型外贸人才资源开发,高度重视外贸职业教育,鼓励外贸企业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支持员工踊跃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技能;大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加快培养多双边外贸谈判人才;通过必要的培训手段,使员工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和能力,适应职位的要求。政府应该成为当地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坚固桥梁,使得本地高校培养的各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地方高校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

现代教育提倡发挥学生个性,以宿迁学院为首的地方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中只强调理论,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事实。目前,课堂授课方式以理论知识灌输居多,应该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将现实工作中的难题放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发现创新方法和人才,

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调动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他们每个人的潜能。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宿迁高等院校尤其是部分职业院校可以寻求机会与行业合作,共同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地方高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通过与企业交流、了解市场需求,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利用学生到企事业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鼓励他们培养自主、自强、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上一篇拼音发音

下一篇刑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