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成语范例6篇

描写冬天的成语

描写冬天的成语范文1

寒风刺骨

解释: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多用来形容恶劣的寒冷天气。

出处:戴复古《饮中》诗:“布衣不换锦宫袍,刺骨清寒气自豪。”

透骨奇寒

解释: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寒风凛冽

解释:冽:寒冷。形容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风刀霜剑

解释: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寒气逼人

解释: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1回:“寒气逼人,毛骨俱悚,狂飙刮地,人马俱惊。”

折胶堕指

解释:极言天气寒冷。

出处:宋·苏轼《磨衲赞》:“折胶堕指,此衲不寒,烁石流金,此衲不热。”

寒风侵肌

解释:形容天气寒冷。

天凝地闭

解释: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出处:《晋书·张协传》:“天凝地闭,风厉霜飞。”

寒冬腊月

解释: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出处: 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岁暮天寒

解释: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出自:《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岁暮天寒,且归休息,以俟再举可也。”

朔风凛冽

解释:相当于寒风凛冽。形容冬天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天寒地冻

解释: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五回:“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

滴水成冰

解释: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出自:宋·钱易《南部新书》:“严冬冱寒,滴水成冰。”

肥冬瘦年

解释: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

千里冰封

解释: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北国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

描写冬天的成语范文2

冰天雪窖

形容极为寒冷。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公子编修汝舟随侍,劝以节劳暂息。公慨然曰:‘二万里冰天雪窖,只身荷戈,未尝言苦,时反惮劳乎?’”

冰雪严寒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出处:吴伯箫《菜园小记》“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滴水成冰

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严冬冱寒,滴水成冰。”有一节苦处,任你~的天气,少不得向水孔中洗浣污秽衣服,还要憎嫌洗得不洁净,加一场咒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七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冬日可爱

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出处:《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冬日夏云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出处:宋·陈恬《程伯淳赞》:“本以正身,改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冬扇夏炉

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出处:汉·王充《论衡·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祐之有乎。”

冬温夏清

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出处: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冬温夏凊

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出处:《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一望琼花争怒放。飞越群山,人喜从天降。宫阙常年观白浪,~真佳况。陈毅《蝶恋花·访问亚洲三国(一)》词

葛屦履霜

描写冬天的成语范文3

2、冬日之温:冬天城太阳的温暖;

3、冬日之阳:冬天里太阳的光和热;

4、日长一线: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

描写冬天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文本;修辞;情感

《济南的冬景》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写,短短五段,八百来字,却通篇运用修辞,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的流露细腻温暖,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以及修辞使用的独特高度。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展现《济南的冬天》的修辞之美、意境之美以及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之情。

一、词语修辞之美――动词、形容词、副词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任何文本创作是词语选择的过程。作者只有拥有丰富的词汇,才能在表达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a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作者在对济南冬天山水描写时,除用拟人手法外,“晒”、“睡”、“醒”三个动词用得贴切形象地描绘阳光下济南暖和、舒适、安逸的特点,紧扣“温晴”,勾勒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作者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选择的形容词极富特色:雪是小雪,山是小山,松是矮松,“白花”、“蓝天”、“银边”,薄雪覆盖下景物的光、色、态组合的画面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还有副词与形容词的搭配也独具匠心,“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守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个“太”字修饰济南小山的特征“秀气”,除传达出作者担心大雪压垮小山之情同时,流露出是对小雪之后济南小山秀美的浓浓的赞美之情。

二、句式修辞之美――倒装、判断、商量

句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人文修养。不同的句式适合不同的表达需求,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句话的正常顺序应是“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在文本中,“像我”一词倒装独立成句,起强调的作用。作者选择这一句式就是要强调济南在自己心中最为深刻和与众不同的赏阅感受:北国的冬天理应日光惨淡、寒风刺骨,而济南的冬天着实和我心中的冬天不一样。判断句式的作用是客观陈述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以便引导人们直接认同这一思想判断。“它真得算个宝地”,“真得算”在这里的意思是的确是、应该是的意思,是作者在对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特景象描绘后作出的判断,是对济南作为风水宝地做出的见解性判断。又如“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再次突出冬天济南的与众不同,点题,收束全文。而“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商量、推测的语气配合文本描写时温和舒适、宁静自然的冬景画面,是作者与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相通,用内心真实朴素的感受对读者的感染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更是作者对描写的景物和读者的尊重。

三、修辞手法之美――比喻、拟人、对比

比喻是以一种类比关系为基础的想象活动,是作者通过喻体传达喻旨的修辞手段。从语言功能看,比喻是一种常规意义上的心理联想活动。比喻最大的作用就是激起读者的遐想,化抽象为具象,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就《济南的冬天》文本而言,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山上的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作者不断变换角度,采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济南冬天山、松、云、水、草等事物特征的与众不同,描绘了一幅幅独特的济南冬日暖景图。这一个个比喻无不流露出作者文本创作时对济南冬景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拟人手法的作用是赋予所描写景物以人的某些特征,让静态的景物活动起来,成了和作者、读者平等的一员。“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一拟人手法赋予济南冬天的小山无限的温柔、体贴和慈祥,作者在写出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从而体现作者对笔下景物和自然的尊重,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平等之情。把两种或几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表达的感受更强烈。对比的修辞手法主要体现在文本的开头,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而这种“温晴”特点作者通过比较之后,用“奇迹”、“怪事”等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所以作者说它“真算个宝地”。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语言艺术,“修辞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是载意、求效的行为过程”。我们研习《济南的冬天》这篇优秀的景抒情散文的修辞艺术,绝对不能局限于修辞格这一狭小的园地,把文本景物的描写和创作主体的语言运用结合起来,从而拓展文本研习的全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修辞学讲义》.崔应贤.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描写冬天的成语范文5

(一)描绘出景物的情趣

不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记人叙事的文章,对其中的景物描写,要努力写出情趣来,使人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即用心于此,对百草园的春夏秋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情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些景物描写句句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怡乐之趣,能引起读者共鸣。

怎样写出景物的情趣呢?一是写出景物的自身特点,抓住形、质、声、色、光、影、味等进行形象地描绘,努力将静物写活。唯其活,才会情意无限,妙趣横生。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对“小雪”的描写,就令人心旷神怡:“……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各处的雪形态不同,而且静中有动,把静物写活了。二是写出景物之间的内外联系,使景物攀亲结缘,相映成趣。如:《济南的冬天》主要是写济南的冬天的温晴,但又写了与温晴紧密相关的“小雪”“不结冰的水”“水里照影儿的垂柳”“水里倒映的红屋顶,黄草山,树影”等许多景物。在这些景物的映衬下,济南的冬天就更加温晴了。

以上两法,都要对景物赋予情感。

(二)选择有情趣的情节,景物才会有情趣。

选择富有情趣的情节,是使文章生动感人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捉鱼》,大多数学生都写了捉鱼的过程,最后的收获。有一名学生却只写捉鱼时,“先捉大鱼,大鱼猛跳,未抓稳,逃之夭夭;后捉小鱼,小鱼躲闪如梭,一无所获;这时,只觉脚下生痛,提脚一看,一只大螃蟹夹住脚丫,得了个意外的收获……”这个“意外的收获”的情节,为文章的结尾增添了情趣。

选择有情趣的情节,既为了表现人物,表现主题,也为了吸引读者,但不可随意编造笑料,那样会使文章庸俗化,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运用有情趣的语言

描写冬天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同行所关注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各校都在校本要求下建立起了自有模式。然而,在考察这些教学创新成果时也必须认识到,单一从教学手段和形式上做文章,仍难以形成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毕竟,新课改的目标在于构筑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能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见,深挖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则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信息释放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建立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从总括层面来看,教学内容重组应遵循现有教材的体例,而在内容拓展和提炼上进行创新;针对信息释放而言,则须结合当前已有的教学创新成果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初中高效课堂实质的理解

若要构建高效课堂,首先需要对其实质进行理解。围绕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以下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1.知识点的吸收方面

对语文知识点的现场吸收(习得),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所谓现场吸收可以理解为,对于课文的知识重点能在课堂40分钟内被消化。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唤起学生已学知识点,来支撑起对新学知识点的学习。从而就暗示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新旧知识逻辑连贯的同时,努力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将历史、地理等初中课程知识纳入到语文新知识点的结构中。

2.知识点的应用方面

实现对知识点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建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难点。如何在40分钟内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对考察对语文知识应用的范围问题。众所周知,文字应用能力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而在课堂范围内更需要建立起学生的模仿、类比能力。因此,这也就成为了对“应用范围”的回答。

二、理解基础上的思路构建

在上述理解基础上,建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开展思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1.实现跨学科知识点的融合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进行了优美的景物表现,通过描写为学生展示了济南冬天的独特景象。若按照传统教法,教师往往追求从文学角度对课文写作技巧的挖掘。然而,这种看似正统的教学手法,却难以调动起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因此,在课文讲解中可将人文地理知识贯穿其中,进而在唤醒已学知识的同时,能全面掌握课文景物描写的技巧。

2.建立模仿、类比学习机制

作为景物描写的典范之作,将为学生在该领域的作文写作提供方法导向。但是若要全方位的掌握景物描写的逻辑结构,则主要在于学生日后的实践积累。为此,在课堂中应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建立起模仿和类比的学习机制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选取某一段落,在完成新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在地的冬天景象,依照段落逻辑结构进行现场口头作文。当然,这一形式也可以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

三、思路引导下的实践

在上述思路引导下,以下将以《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进行课堂实录。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济南冬天真实景象;同时,还可以从网络上收集有关老舍先生当年在济南的照片。这样就使济南的冬天以及作者本人,生动、具体,并且直观的反映给了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构建起本地冬天的特征:如有学生就说:我们这里的冬天有时会起雾,站在家里的阳台看去朦朦胧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本地冬天的特征进行景物描写。这样一来,学生在配合以往所学习的背景知识,就能对课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主线有了整体的把握。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的高效课堂的建立,还需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的价值取向。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开展思路的构建中可围绕着:实现跨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建立模仿、类比学习机制等教法来进行。但需要强调的是,高效课堂的实现只是推动新课改的发端,而不断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则是目的。

参考文献:

[1]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