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范例6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生物化学 爱国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突出职业技术特点,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针对性和是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但是缺少丰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本人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一、让学生对我国人民在生物化学科学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有所了解

在绪论中没有得到提及中国在古代和现在在生物化学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以为这是外国人的“领域”。在上课时要及时地告诉学生。如早在夏禹商汤时,我国人民已知道了酿酒的方法,这比世界上的最早酿酒的埃及还要早上一个世纪。我国科学家1965年9月17日,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其总体形状与生命活力与天然牛胰岛素相同,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对深入研究蛋白质提供了条件。在1981年11月20日,我国科学家又在世界上率先合成了在化学结构上与生物活性上跟天然分子相同的一种核酸――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些重大科研成果,都已被世界公认是领先产品,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二、和时代相结合介绍现代化学科学的成就

自1999年正式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中国科学家先后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人类单体型计划”等项目,同时对完成数个重要动植物基因组图谱绘制,包括水稻、家蚕、家鸡、家猪等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6月26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的政府和有关科学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宣布,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已经绘制成功。这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成就,它不仅可以推动21世纪生命科学的革命性发展,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和经济的价值。2007年10月,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成功绘制完成。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的时候,它打算使用15年的时间测出一份人类基因组序列。这项计划的预算是30亿美元。到了计划的后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测序的费用显著下降,速度却越来越快。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启动了一项计划,最终目标是实现把人类基因组测序费用降至1000美元以下。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了这计划,这就意味着中国以后可以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一样可以平等地使用人体基因图谱,几国间研究出来人体基因图谱技术将是相互公开的。

三、介绍中国生物化学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和优秀事迹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范文2

1.计划的含义

作为文体,计划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作出预想、设计、安排的一类文书。

不论是日常工作还是专项工作,要想得以顺利完成,必须前有计划、后有总结。计划能够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明确工作的目标,是领导指导、检查,群众监督、审察工作成绩的依据。计划也是一段时间过后本单位总结工作时的基本标准,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说明工作成绩是突出的;相反没有完成工作计划,除非不可抗拒因素外,则说明工作存在严重问题。

计划是一类文体的总称,在实践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名称,如:“安排”、“要点”、“设想”、“方案”、规划”、“打算”等。

2.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

计划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预见性。计划不是对已经形成的事实和状况的描述,而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指示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以过去的成绩和问题为依据,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之后作出的。可以说,预见是否准确,决定了计划写作的成败。

(2)针对性

计划总是针对具体的工作制定的。计划的内容,一是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确定,二是要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确定。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

(3)可行性

一份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也是衡量其成功失败的一个标准。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

(4)约束性

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3.计划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计划可分为多种类型。

按其所指向的工作、活动的领域来分,可分为工作计划、学习计划、生产计划、教学计划、销售计划、采购计划、分配计划、财务计划等等。

按适用范围的大小不同,可分为国家计划、地区计划、单位计划、班组计划等等。

按适用时间的长短不同,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三类,具体还可以称为十年计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等。

按指挥性的强弱不同,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按涉及面大小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计划、专题性计划。

(二)计划的写法

1.计划的标题

计划的标题的常规写法是由单位名称、适用时间、指向事务、文种四个要素组成的。如《××建筑工程安装公司20__年工作计划》、《××大学××学院20__~20__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除常规写法外,还有一些变通的写法。变通一方面表现在要素的省略上,一方面表现的文体名称的变化上。

先说要素的省略。有些计划,省略单位名称,由适用时间、指向事务和文种组成,如《1999年度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工作计划》。有的计划,省略适用时间,这在专题计划中较常见,如《××大学第二期教师安居工程工作计划》。有的计划,省略单位名称和适用时间两个要素,由指向事务和文种组成,如《科研工作计划》。也有只用文种做

标题的,不过这种写法因太不正规不值得提倡。省略要素时要注意,越是基层单位的计划,省略要素的情况越普遍,因为涉及范围小,有些要素不说大家也明白。越是大单位的正规计划,要素越不可省略。 再说文种名称的变化。由于每一份计划所强调的重心各有侧重,其指挥性、约束性的强弱程度也有较大不同,计划不一定都用本名做标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变换名称,如《××大学党委宣传部1999年度工作要点》、《党委中心学习组1999年理论学习安排》。

2.计划的正文

(1)前言

前言是计划的开头部分,简明扼要表达出制定计划的背景、根据、目的、意义、指导思想等,一般一两个自然段即可。如《深圳市20__年改革计划》的前言:

20__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的部署,我市20__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统揽全局,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综合配套、规范完善的要求,加大体制创新的力度,重点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几项重大改革,大力推进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中介组织、信息管理和文化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改革,增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前言有时可以更短小一些,如:

根据省委和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和会议上具体部署意见,结合我县粮食工作实际情况,为全面完成20××年粮食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前言的详略长短,要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内容的多少来确定,总体上以精练简洁为原则。

(2)主体

主体部分要一一列出准备开展的工作、任务,并提出步骤、方法、措施、要求。这是计划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篇幅最大的一部分。通常主体部分由于内容繁多,需要分层、分条撰写。常见的结构形式为:用“一、二、三……”的序码分层次,用“(一)、(二)、(三)……”加“1.2.3.……”的序码分条款。具体如何分层递进,依内容的多少及其内在的逻辑性而定,可参考后附例文。

(3)结尾

结尾可以用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展望前景、明确执行要求等,也可以在条款之后就结束全文,不写专门的结尾部分。

计划在结尾之后,还要署明单位名称和制定计划的具体时间,如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还要加盖公章。

【例 文】

20__年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工作计划安排

为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20__年,各级统计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和考试工作。要按照“完善制度、依法检查、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稳定和扩大规模”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经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工作。

一、培训对象

现在统计岗位上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中,不具备中专以上统计专业学历、未取得统计员(初级)以上技术资格又未参加过统计上岗培训的人员。

二、培训内容

统计上岗培训开设:

1.统计法

2.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实务

3.地方统计法规

总学时为120学时。

凡参加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统计“三五”普法培训,并取得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颁发的《结业证书》者,统计上岗培训考试中可免试《统计法基础知识》课程。

统计上岗培训采取业余自学为主与集中面授辅导(每周占用工作时间三个半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三、培训教材

按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由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编写的《统计法》和《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两本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的培训辅导材料。地方统计法规培训教材,广东省地方统计法规由广东省统计局政策法规处编写,深圳经济特区统计法规由深圳市统计信息局法规处编写。

四、统计上岗培训的组织实施

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工作,由市统计信息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为了使《暂行规定》能按时实施,上岗培训纳入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上岗培训工作分下列三个阶段进行。

1.组织发动阶段。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开展统计持证上岗工作对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各级统计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各级统计部门要首先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使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深入到基层,使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普遍认识、了解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的重要意义和内容,强化依法开展统计工作的意识。

其次,各级统

计教育部门要与统计法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在今年的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中,要把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工作情况作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要加强督促和检查。 再次,各级统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统计教育培训组织网络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要认真做好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生源的组织、学员的报名及编班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行业特点,统筹兼顾,安排好培训班次和培训时间,确保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宣传发动和组织报名工作于5月31日以前完成。

2. 报名培训阶段。20__年4月27日─5月31日为报名阶段,20__年6月起至8月份期间开展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的教学工作。

(1)凡符合参加统计上岗培训要求的人员,应填写《统计上岗证书申请表》,并提交大一寸彩色正面近照两张。

(2)收费标准:三科学费400元;教材费、资料费90元;报名费10元,合共500元。

(3)由各区统计部门组织辖区内单位报名,汇总后上报市统计信息局培训中心。

各区报名地点 联系电话 联系人:

福田区:福田区政府大楼计统科 2718333-407 李 军

罗湖区:罗湖区管理中心大厦1810室 5400715

曾建斌

南山区:南山区政府大楼计统科 6569003 严晓辉

宝安区:宝安区政府二楼204室 7783152

张敏敬

龙岗区:龙岗区政府大楼1305室 8904285

彭亚林

盐田区:盐田区委大楼626室 5361613

谢彦洪

市统计信息培训中心: 2101248、2102333-1032

办公地址:同心路1号统计信息局b座二楼培训部

3.考试、发证阶段。

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结束后,按照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的统一安排组织考试。考试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命题(统计法的地方统计法规部分占30分,其中广东省地方统计法规占15%,深圳经济特区统计法规占15%,由省统计局法规处与深圳市统计信息局法规处共同命题),根据各地要求,并请示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有关部门同意,今年我省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考试安排如下:

按全国统一的考试时间,在9月15日进行,具体安排是:

上午:8:30~11:00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下午:2:30~5:00统计法基础知识(含地方法规)。

考场设在区(镇)一级。

全市统计人员上岗培训的考试、阅卷和成绩登记造册由市统计信息培训中心和法规处共同负责组织。

统计人员参加上岗培训,经考试成绩合格,并经审核符合发证规定的其他条件者,由市统计信息局统一颁发经省统计局核审的全国统一式样和内容的统计上岗证书。

五、统计上岗培训的教学安排

1.市统计信息局培训中心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分期分批进行。每期上岗培训安排在四周内完成。

2.由培训中心统一安排教师到各教学点上课。

3.为方便学员就近入学,在各区、镇设立分教点,由各区派专人负责管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范文3

《代号47》从人类发展史由战争驱动的背景出发,为了在战争中获得先机,一些组织希望创造出更为优秀的人类,从而启动了特工改造计划,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杀人机器。这样的“人类”没有感情、恐惧和懊悔等情感,他们“完美”地完成了一项项杀人任务。但是这样毫无人性的“人类”,激发了创造者利特维科的良知,他偷偷结束了这项计划并隐藏了踪迹。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仍想重启计划,但实验屡屡失败,然后展开了对利特维科及其女儿的搜找,从而引发了整部影片的故事展开。影片以代号为47的特工为线索,体现了特工计划的体能再造的表面下,特工意志的升华,这超越了简单地对人类遗传学的改造,而是从体能的历炼中,创造了更加意志坚定的特工。

一、 特工47:维护意志

在特工改造计划中,每个特工试验品都有自己的代号,随着代号数字的增加,其智能的程度更高。特工47带有特工计划中初期实验品的特征――没有恐惧感,体能强于常人。但特工47身上仍然大部分保留着人类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当他帮助卡蒂娅回忆的时候,其温柔的样子充分体现了人类所有的情感。代号47在卡蒂娅的成长亦师亦友的身份转化,体现了较高的人类意志价值。虽然在基因改造方面,特工47并不算是“优质产品”,但在个人意志的体现方面,其表现出了高度提炼的人类意志。[2]然而,生产这种思维更加自我的特工,并不是特工计划的真正目的,相反体能更加优秀,触觉和感知更加灵敏,同时服从性更高的特工,才能更好地完成组织的任务。然而这样的特工与高智能的机器人并无二异,这不仅违反了遗传学的规律,更加逾越了道德的底线。

特工47并不是一件“合格”的实验品,但在某种意义上,他却更符合对人类的改造。他的意志非常强大,以至于他仍旧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辨识道德禁地,他更加具有自由意识,能够清晰地判嗌贫瘛K受雇刺杀重启计划的领导人,同时,为了永远地组织计划连创造者利特维科一并毁灭,但却保护了同为改造后的特工卡蒂娅,心存的善良帮助他以最小的牺牲拯救最多的人。所以,特工47更接近于人类的意志,这种意志更加纯粹,摒弃了人类的贪念,却保留了应有的执着,同时加强了自我判断的能力。这也正如创造者利特维科对变异人约翰所说的:“特工们的优势不是体能,更是他们的意志。”这种意志不是完全地服从,更有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们更加信奉真理和人伦,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无奈,却安之若素,对真理无条件的追随。

虽然他们不善言辞和表达,但是思路清晰,情感细腻,从特工47对卡蒂娅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同类的情感非常的深厚,这不仅仅是惺惺相惜,更是对同类的怜悯和爱护,这也是人类情感中较为高等的情感意志。所以,影片中,在体能上特工47实属最下,但在意志的升华和维护方面,特工47实为最上。也正是特工47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创造者利特维科所说的体能并非最佳,而意志至上的理念,也正因为此,创造者利特维科逃离了改造计划。在改造计划的不断试行中,只是简单地复制杀人机器,这是对人类发展的挑战,违反了道德和人伦,他更希望能够创造出真正维护意志至上的特工。尤其是在结局中,卡蒂娅的父亲利特维科与重启特工改造计划的指挥者同归于尽时,特工47对卡蒂娅的说教,更加体现了人性的本善,以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大爱,更体现了对卡蒂娅的保护心。对特工改造计划的摧毁是对人类社会的捍卫,对卡蒂娅的保护是对自我情感的直面。此时的特工47已经不是简单的生物工程改造产品,更是在自我意志的指导下,更加强大的人类形态。[3]

二、 卡蒂娅:强化意志

特工改造计划的创造者利特维科在隐藏之后,他的女儿卡蒂娅成为找到他的重要线索,但是卡蒂娅躲藏得十分隐秘,并不易找到。从卡蒂娅近乎神经质的表现以及超于常人的感触觉能力,可以看出她并不是普通人。当见到利特维科时,利特维科说了卡蒂娅的真实身份,即她也是被改造的特工,代号为90号。在最初的设置中,卡蒂娅的基因设计更趋向于逃跑和保护自我。这样的设置源于利特维科对她的保护心。然而这样的“保护”并没有给卡蒂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相反,在常年逃跑和隐藏的生活中,她一直在困惑中混沌生活,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为什么潜意识里一直在寻找利特维科。卡蒂娅这一人物的设置中,除了体能上的提升以外,更多是表现出了被改造的特工在自我意识的混沌中的恐惧和摇摆。他们一方面想要寻找真正的自己,一方面害怕揭露真相,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逃跑,缺乏直面的勇气。在遇到特工47之后,特工47作为她的导师,帮她进行了回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寻找自己的根,更是运用体能的优势作为捷径,帮助卡蒂娅寻找内心深处的坚强意志。

从卡蒂娅的成长中,可以看出作为高等级的改造特工,她的意志存在于意识深处,而且非常强大,由于幼年被抛弃,没有任何人为其引导。一旦触发回忆,其内心的刚强意志便会很快觉醒。这是作为高等级的特工所具备的意识形态。她所拥有的意志更加顽强,基因的改造仅仅提升了体能的质量,而在意志的塑造方面,不仅保留了人类的情感意识,而且在意识的强度方面进行了巩固和加强。与特工47不同的是,卡蒂娅的人物角色更加具有情感的羁绊牵连。卡蒂娅与父亲、母亲和特工47之间,表现出的亲情、友情和类似爱情的情感,更加纯粹、简单。卡蒂娅的体能的升级较之其他的低等级特工而言,缺乏了机器人的特质,所具备的技能也更加倾向于感知而非暴力,这些都有卡蒂娅的强化意识密不可分。相反在降低痛觉后,改造的特工更加倾向于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人类的基因改造工程不仅仅是要强化改造人的体能,即便是加上智能化的改造,也不能复刻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和意志。而卡蒂娅的高等级便体现在体能提升的基础上,强化意志的升华。

三、 约翰:无视意志

创造者利特维科看来,约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造特工,而是作椴写纹反嬖凇K淙辉诩际醯母新下,约翰配有“皮肤下液态钛防弹衣”,在体能上更加强化,但是在意志方面,约翰更缺乏基本的价值体系。影片中,约翰曾经多次与特工47交手,交手过程中不断地打到特工47并逼迫47承认他的强大。同时,当特工47追杀改造组织的首领时,约翰在保护首领还是与47交锋中摇摆不定。在冲动还是责任中,他的选择更倾向于冲动。这种急于体现自己的强大,体现自己体能的优势,不断地驱动着他战胜特工47,这不仅仅是对体能的过度信赖,更是对意志的忽视。在他的意识世界里,所有的强大源于身体的强大,然而体能的提升只是个人优势的显性表现,真正的强大源于意志的衡一,源于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所以约翰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改造特工,他更接近于原始的实验品,即杀人机器。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他们更坚信自己的行为模式,身体的完美导致他们盲目地认可自己的能力,急于求成,易于冲动,所以犯错的几率大大提升。而特工47和卡蒂娅,更加注重意志的坚定,在他们的意识中,更加倾向于维护和升华价值体系,增强意志的稳定性,从而加强了主观意识的判断力,增强的以智取胜的手段效率,脱离了低级的体能取胜。同时,借助体能的优势,更加增强了战斗的胜利指数。

所以,在体能的提升方面,约翰身上更加体现了科技的进步,然而这样的体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提升约翰的战斗力,他所体现出的强大,只是体能的优势所提供的短暂的、表面化的优势。而特工47和卡蒂娅所体现出的意志优势更加趋向于智能改造人。这种智能不是约翰身上的人工智能,而是更接近于人类进化的智能。在约翰这一角色身上所体现出的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十分的具有对比性。片尾中,约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死去,而是在剧烈的搏击中再次苏醒,这样的结局带有开放式的思考空间,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冲击改造人的体能底线。在不断的战败后重启,改造人的体能素质以及复仇意识会不断地增强,而真正的正面意志只会愈发减少,最终将会更加趋近于机器人,而非人类。[4]

四、 特工48:脱离意志

特工48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当特工47不肯杀死卡蒂娅时,48被试图销毁改造计划的组织派来销毁特工47和卡蒂娅。从外形看,特工48与特工47一模一样,这也预示着特工48是在特工47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较之特工47,特工48外形更加一尘不染,表情更加僵硬,在见面后不由分说地开枪,同时说出:“黛安娜(销毁改造特工计划的指挥者)向你们问好。”可以看出,特工48更加趋向于机器人的特工形态。可以看出,在特工改造计划中,意志的维护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改造特工意识中,即便是用于摧毁特工改造计划的“杀手”,实行者也更倾向于利用缺乏自我意识的改造特工,这样的特工更有服从性,更易于管理。从这个角度看,类似特工48的改造特工,更加趋向于意志的脱离,较之约翰对体能的狂妄自大,意志的脱离将会成为改造特工意识存在的最后防线。在这个意义层面上,摧毁特工改造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一方面创造无意志的特工,一方面摧毁特工改造的重启计划,真正的改造特工的价值,反而被曲解。所以,从本质上看,特工48的意志脱离与约翰的无视意志有着非常相近的弊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范文4

本课是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序言,主要是以访谈的形式呈现的,是整个《遗传与进化》部分甚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序言。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对初中生物和必修一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由于本文采访的是在遗传学方面已经很有成果的著名科学家,所以就有点离学生较远的感觉。本案通过场景设计、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一系列的教学技法,使学生将丰富的生命现象与抽象的基因联系起来,进一步揭示生命之美。使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访谈逐步渗透进课堂,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延伸至人类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使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探索生命、欣赏和享受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回顾必修一,进一步认识生命;了解基因、基因组、基因组计划等概念。

能力目标:学生经过阅读材料、准备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表述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杨焕明教授的访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敢于承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案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自主探究。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不但为追求发现而学,而且为追求自身发展而学。本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可讲可不讲的不讲,可以精讲的精讲、少讲,让学生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和理科思维。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节课用到的教学资源有:PPT背投、实物、校内的生物资源。

五、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假若现在有一个关于赞叹生命美丽的节目采访

你,你会从哪些方面来阐述生命的美丽呢?

【教师点评并引导】我们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可以观察和描述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之美,可是这些五彩缤纷的美是谁缔造的呢?我们看看杨焕明教授是怎么诠释生命之美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诸多的疑问,那么有没有同学就你所知道的生物学知识和平时了解的一些课外知识对以上问题做一简要说明?

【教师展示】教师通过PPT展示以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1)基因、基因组、基因组计划的具体内容。

(2)阐述基因组计划启动时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当时的国际背景。

(3)科技双刃剑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对生命产生一种敬畏感,学会尊重生命。

(4)展示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2.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各种方式来描述生命的美丽。(诗歌、图

片、场景、故事等)

学生阅读全文并寻找文中的关键词,提出自己关于本文感兴趣的、尚有疑问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基因、基因组、基因组计划的相关内容。

(2)为什么我国只承担1%而不是更多?

(3)为什么我们启动的是水稻基因组计划而不是别的生物?

(4)研究基因可以为人类带来很多益处,为什么科学家还是忧心忡忡?

(5)日常生活中很多科研项目为什么都是团队完成的,而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

此时部分学生可以简单地叙述自己关于基因组的一些了解,也可以说出一些转基因引起的安全伦理问题。

3.教学意图

通过场景创设的方式,使科学访谈与日常生活更加接近。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分析、精确表述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触摸到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同时经过介绍,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学会担当;逐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生命,感受了生命之美,了解了生命之所以美好因为基因的作用。之后了解了基因、基因组、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们启动基因组计划的目的以及科学研究中团队的重要性和探究的艰辛。

(2)教师补充提升:我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揭开了生物如此美丽的神秘面纱。认识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连接点是基因。那么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认识基因、解密基因的呢?我们整个必修二将为你解答人类探索生命、揭秘基因的艰辛过程。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范文5

一、从三个维度看科学的社会效应

在过去,人们往往不重视或不能够预见科学技术事件的社会效果。当30年代人们发现晶体管电路时,有谁会想到几十年后就有个人电脑呢?当1939年,爱因斯坦向罗斯福建议造原子弹时,他也只是估计,只能用船而不能用飞机将原子弹运到一个港口,可以将整个码头或整个港口炸毁,他绝对没有想到后来一个超级的氢弹可以炸死一亿人口,核大战将会毁灭全人类,它对世界和平具有如此重大威胁,以致于有许多科学家为制造出原子弹而后悔不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想法预测科学事件的未来后果,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后果,以便做好心理准备和社会准备,迎接一些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1996年英国出现了克隆羊,人们纷纷预测将来出现克隆人怎么办,我国报刊上也登出这种忧虑。不过立刻遭到一些将科学看作高于一切的人们的攻击,认为这是“新闻炒作”,“杞人忧天”,“克隆起哄”。[2]其实这种预测和担忧是必要的。1997年1月,19个欧洲国家签约声明复制人类违反人的尊严,是滥用科学的做法,签约国约定制订法律加以禁止。这是对科学的消极效果的一种预测和一种防范措施,而在这个声明中,英国和德国没有签字。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F·克里克以及社会生物学创始人E·威尔逊则纠集了许多知名科学家联名反对禁止克隆人。199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大会通过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又提到禁止克隆人类,又有加拿大等国拒绝签字。这说明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新科技的社会后果进行研究、讨论和立法。对于这些事,我们有些科学至上主义者可能认为,这又是闹得很大的“克隆起哄”。

我想对科学事件的社会效果可以作三个维度的分析:第一个维度是事前的预测和事后的分析。工业化和原子弹试验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它的社会的或伦理的后果作出充分预测与分析,试验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美国陆军部甚至禁止科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三人以上的讨论,这是一个没有事前预测其社会效果的事件。不过,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贫富不均却被哲学家们、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做了许多事后的分析和反思。一些环境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一直到现在还反复论及这件事。而原子弹带来的危害也是现代所有的政治家和全世界人民所关切的事情。英国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e)在复制了多莉(Dolly)羊的时候并没有同时估计它会引起的社会效应。不过比罗斯林研究所大得多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际组织却同时下设一个伦理委员会,在HGP中包含一个子计划,称作ELST,即探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法律和和社会含义(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约有3亿美元的研究经费,这就显得对科学研究计划的社会的和价值的含义的事前预测和事前研究的重视了。

科学事件社会效果的第二个分析维度是近程社会效应的分析和远程社会效应的分析。科学事件的社会效果,表现为一条因果链,或者更精确的说,表现为一个因果的网络。所谓近程社会效果或社会效应的分析指的是该科学事件或该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的直接的社会效果。例如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如何对生物学的探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人体的奥秘进一步被揭开;它如何使医疗事业产生大幅度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医疗的效率,而且使重点转移到疾病的预防;它如何大幅度地增加了生物研究和医疗的专利,创立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产业医药公司,它又如何为企业家带来了投资的商机,为工人和知识分子创造就业机会,它又如何使农业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人类创造更多的更富营养的食物,它如何引起了基因资源的争夺,造成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竞争与冲突,它又如何冲击着社会保险事业,冲击着个人的隐私,甚至如何使克林顿不得不在莱辛斯基女士的裙前承认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后果都是比较直接的,可以较明确地预料的社会效果。所谓远程的社会效应或社会后果,就是要求我们想象在因果链中远离要考虑其效果的事件一端的后果,即事件的后果的后果,后果的后果之后果等等。对这些后果的分析,更小确定性,更多带盖然性,它能使人想象出一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例如基因工程如何改变人类的进化方向,改变人性,使人性不知改变到哪里去了;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将来还可能彻底地消灭了家庭,使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改变。当然人类的智力是有限的,离因果链越远,就越不确定,越具多变性。把对它的预测看作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将它的实现确定为唯一的奋斗目标,甚至组织政党为此进行决战,就会闹出很多问题来。不过社会科学也必须对各种可能的世界做一番分析研究,提出各种可能性的假说。这就是所谓远程社会效果的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人类基因组织解读的几个近程的社会效应和一两个远程的社会效应。当然科学事件社会后果分析还可以有第三个维度的分析,就是分析它们正面的积极的效应和负面的消极的效应。科学乐观主义者只看到科学的正面社会效应,而科学的悲观主义者只看到科学的负面社会效应。我不是乐观主义者也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忧虑主义者,所以二者兼而有之。不过本文所特别注意的是科学社会效应的负面分析,因为危言耸听有时比歌功颂德要好一些,它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基因专利大论争

人类基因组解码的过程,对研究机关、公司和国家政府的首先的冲击就是基因专利问题。人类基因组及其认识是否有专利?如何确定专利的范围?这些确定会有什么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效应?这就是问题。

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人皆有之,与生俱来。基因与心肺、胳膊等器官、肢体一样,是人体的组成部分”,都不应该有专利,也不应该有专利之争的。[3]

还可以补充说,在给定的技术下,对人类基因的解码,对它的描述与认识只是一种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的发现,并没有发明什么,正像发现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结构与功能及其运行数据一样,也不应该有专利的。

所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9届大会通过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第1条和第4条规定“人类基因组意味着人类家庭所有成员在根本上的统一以及对其尊严和多样性的承认。象征性地说,它是人类的遗产”。“自然状态的人类基因组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该宣言的解释性说明文件对此解释道“不应单凭认识自然状态的人类基因或基因的部分序列而获取经济利益”。这些规定意味着,将人类基因组中某一段基因及其解码列入专利范围,有损人类尊严,有碍促进科学知识发展。著名人类遗传学家Volel还补充说“基因专利简直是人类的一场噩梦。”[4]

由美国政府出资30亿美元起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本来就是一项号召国际参与,成果共享的“公益计划”,它的初衷本来就旨在为人类造福,并无谋取商业利益之意,因此参加成员自然也没有将基因解码与专利联系起来,大家都签订协议,所有数据都在24小时内公布。其实所谓HGP(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就是国际合作、成果共享、科学无国界、科学无专利的精神,它是由R·默顿于1942年总结出来的科学的世界主义的、共有主义、无私利的和怀疑主义的精神气质在当代的具体表现与具体拓广。

但是在现代,纯科学精神与企业精神,纯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过程充分体现了这种矛盾,在这个计划完成之后,这两种精神、两种价值取向更加会发生激烈的矛盾。事情的经过是:到了90年代中期,一些大企业认识到基因信息对于制造药物的巨大潜力,他们等不及人类基因组公布基因序列的数据,便自己动手弄清某些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此而耗费了大量的投资。例如克隆一个疾病基因,平均需要1亿美元,而一个肥胖基因的转让费高达1.4亿美元。尽管我们可以骂他们“唯利是图”者,但是投资总要有回报,企业总是要赚钱。这是市场经济的竞争铁则,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如此。这样这些企业和企业家就宣布作为知识产权“拥有”这些基因信息,而去申请专利以寻求对他们投资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种压力下,美国专利局便批准了所谓“功能明确”的基因的专利申请。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是Amgen遗传学学院获得以用以发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血红基因DNA序列的专利。由此开辟了基因专利的时代。紧接着,杜克大学拥有艾兹默氏症基因专利,约翰普金斯大学拥有结肠癌基因专利。基容公司拥有细胞不老基因专利。根据美国专利局的计算,直至1999年初,已颁布1,800项基因专利,另有7,000件正在申请中。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95年占40%)是政府的或其他公共的研究所申请的。而在2000年,仅仅数个月之内就注册了一万件DNA序列的专利申请。[5] 现在生米煮成了熟饭,企业家精神压倒了科学家精神,许多科学家,特别是欧洲的科学家们反对也没有用,倒不如赶快去申请专利,以免后续的研究工作无法进行。因为从基因的DNA序列的发现到制成药品出售之间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开头那一段被人占去了专利,就等于以后的研究工作被人们卡住了脖子。生物伦理学家凯普兰说,不要多久,“整个基因组都会注册了专利。遗传学从大学移植到工业界去。孟山都药厂之类的地方会拥有愈来愈多的动物与植物基因。各个生物科技与制药公司分别拥有人类基因,就是这样。我们会看到蓬勃兴旺的企业界,靠着基因专利与授权,销售各种各样遗传工程产品,赚进上兆的银子”,“遗传学一定会日趋商业化、私有化”。[6]

关于“功能明确的基因”或“功能已知的基因”,或“有某种已知功能的基因”是否应该获得专利的问题,在实际上已经没有争论了。因为许多国家已经立法了,法律将人类某种基因及其功能的科学发现推向了技术发明这一端而发给其专利保护。正如美国高等法院判决提出:“分离出的或纯化的基因核酸序列与天然状态下存在的基因是不同的,……它是发明。”[7] 因为你要发现人类某种基因的排序,必须把它分离出来,加以纯化。“发现”就是这样变成为“发明”了。又因为你要制造一种治疗基因疾病的药品,或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必须搞清其基因的DNA序列,这样了解了其某些功能的基因就成了“技术”,“科学”就这样转化为“技术”的了。这样一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因而DNA序列的发现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获得专利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否应该获得专利呢?已知功能的基因应该得到专利在理论上是否已经成立?我觉得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撇开基因专利的具体判据问题不谈(这些问题需要专文进行讨论),至少还有下列一些原则问题需要讨论:

⑴ 从伦理学上说,每一个人都有人类的基因,我们的一切生命表现都根源于它。如果对这些我们所发现的最重要的生命物质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拿去申请专利,就像把我们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割去申请专利、进行买卖一样,这是否有损人类尊严呢?

⑵ 从社会学上说,科学与技术有着根本区别。科学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发现自然界(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的事实与规律,它必须无阻碍地求得全世界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目的,所以科学无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寻求应用,创造人工自然,求得经济效益,所以需要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发明与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推动技术的发展。解码基因,弄清它的结构与功能,这明明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是科学的发现。尽管它通过干预自然的方法(如提纯、分离等)来发现生命的奥秘,尽管它对人类医疗的服务和医药的生产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也不能改变它本身是一种科学发现这样的性质。给它以专利,就等于限制其他科学家投入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妨碍信息的自由交流,并使药物成本增加,与传统的科学精神气质和传统的科学社会规范相违背。大家知道,在20世纪即物理科学世纪开始的时候,爱因斯坦、密立根、居里夫人这些科学家都曾坚决拒绝给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专利,明确地指出,这些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他自己无权私有它们。怎么生命科学家们在21世纪即生命科学世纪一开始就与专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不是违背传统的科学精神吗?

⑶ 从经济学上来说。像有关基因编码及其功能这样的知识产品本身,它显然是一种科学研究成果,就像公共道路、公共广场和公共路灯一样是所谓非竞争性产品,并且很难使它具有排他性。这样产品大多数应列入公共产品。而且,从这些知识的获得到作为药品和治疗方法的终端的商业产品和服务,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中间需要吸引很多人的参与研究与开展,为此需要免费提供他们以信息,所以原则上是不应该广泛地确立它们的私有产权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绝不应推卸责任,而应大量予以投资、予以资助这些作为公共产品的研究。这样的制度可能比科学私有化有更大的效率优势,否则大公司便可能造成一种垄断研究,这岂不是反而降低科学生产的效率吗?

⑷ 从文化背景上看,古代希腊与近现代欧洲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科学成果的共享的,他们尽量避免将商业精神引进科学研究中。而美国的科学精神虽也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更重视将科学应用于实业,具有不可阻挡的实用主义趋势。在基因专利问题上我们为什么比较倾向于美国精神而不倾向于欧洲精神呢?

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过程中,这个世界性的合作组织虽然并没有质疑“已知其功能的”基因专利,并没有一律反对这种专利。并对从基因信息中导出的有用利益(useful benefits)的专利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于私人公司提出的基因表达序列(EST, 即Expressed sequence tag)专利则做出强烈的反映,坚决加以反对,尽管1996年美国专利局准予EST专利申请。他们还与坚持将一部分基因序列申请专利的私人公司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在这方面又表现出默顿的科学气质占着主导地位,并由此取得成功,与私人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了双赢的地位。今年6月26日人体全部基因破译基本完成的振奋人心的消息是由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的。而克林顿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组织和美国私人基因公司Celera完成了第一张全部人类基因组的实测图,并在几个月后“同时公布他们的基因组资料”,这应该说是科学精神与企业精神同时胜利。不过这两种精神、两种文化在今后基因研究的道路上将会有更加激烈的斗争。这正如剑桥大学基因系研究员彼得罗·利奥指出的,“毫无疑问,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与人权捍卫者,尤其是国际公共机构之间发生冲突,对此我们现在还难以做出预测。这就是基因工程学所面临的真正根本性的问题。”[8]科学的商业化是极有效率的同时又极为可怕的,全球基因资源的大争夺,不过是其中的一幕。

三、基因资源大争夺

在21世纪,人类基因的研究,一开始就在激烈的竞争(科学竞争与商业竞争)中进行,首当其冲的是上节所说的专利竞争,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基因资源的争夺。人类的一切疾病都在一定意义上是基因病。它或者是由单基因引起,如血友病、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亨廷顿舞蹈病等,叫单基因病;或者是由多基因引起,有其中一种基因就可以决定有这种病或“易感”这种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有些癌症也是多基因病;或者是外源性基因病,它由外界细菌与病毒感染引起,人体如何与这些病原体进行斗争也与人体基因有关。对疾病或基因疾病的研究需要基因资源,所谓基因资源就为对某一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所需要的基因资料,包括患病的家族系,患病的群体和患病个人的遗传材料。有了这些天然资料和人工的纪录,就可找出同病相连者的共同基因缺陷,发病者与健康者之间的基因区别,从而认清某种基因,基因中某个序列的功能或其表达型。尤其是那些与外界相对隔离开来的发病人群的血样,是最为宝贵的基因资源。于是政府的、大学的或医药公司的研究机关,为了基因的研究与开发,也为了专利,必然要争夺这个基因资源。由此而引起公司之间,政府与公司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引起许多不发达国家人民的恐慌。例如毛利人就坚决反对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平行实行的HGDP(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计划),他们控诉说:“你们掠夺了我们的黄金,我们的钻石,现在又来掠夺我们的基因了。”[9]冰岛国会通过决议,允许某些国际医药公司,使用本岛居民的基因档案,来研究该岛居民某些常见多发疾病,其条件是提供免费治疗之类的回报。这个决议引起该岛居民的激烈反对,称这些医疗公司,包括其中日本的公司为“生物海盗”。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多样,疾病繁广,又加上现代化过程较晚,人口流动较少,因而有许多在遗传学上相对隔离的人群,是世界上基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在遗传学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无论在资金上与研究人员水平上都大大落后于英、美、德、日等先进国家,因此我们对于基因资源的争夺与开发也有强烈的反应。例如,今年5月18日“南方周末”就以“抢滩基因新大陆”为题报道了我国基因资源流失的情况。该报说:

“今年1月,美国塞莱拉(Celera)公司(即上面说到的与人类基因组国际组织同时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的那间公司)开始了大规模攫取我国基因资源的行动。在台湾,该公司得到了政界和商界的协力支持,计划投资1亿美元,建立台湾的生物基因资源序列资料库。在上海,该公司收购了GeneCore公司95%的股份,并公然声称:获得中国富甲天下的植物、动物与人类遗传资源多样性,对塞莱拉攫取遗传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1997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说,美国西夸纳公司获取了浙江某山村中哮喘病家族的致病基因,随后又大肆宣扬该基因的价值如何如何,以达到其商业目的。遗憾的是,西夸纳公司是如何从这个山村中盗走基因的,我们至今不明不白。

同样在1997年,哈佛大学推出了一个所谓的‘群体遗传学计划’,在中国研究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在内的各种‘富贵病’。哈佛大学打着与国内某机构合作研究的幌子,‘有机会、有权利、有途径’使用中国这一巨大遗传资源库。难以预料的是,今后我们究竟要为此付出多少专利转让费。转贴于 1997年7月,中国遗传学泰斗谈家祯教授致函国家领导人:‘我国人类基因资源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如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基因资源将被掠夺殆尽,很快变成外国公司的专利。’”[10]

发达国家的研究单位和商业公司,在对不发达国家人类基因资源的发现、研究和利用上,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叫做“掠夺”、“攫取”、“盗走”或“抢劫”不发达国家资源呢?我们认为对国外的或跨国的医药公司、大学和研究单位科学家和企业家在这方面的行为评价上应划清掠夺资源和竞争性合作研究与开发的界限。我们认为,一个行为称得上掠夺不发达国家人类基因资源行为,则它的行为特征至少具备下列两个标志之一:

⒈侵犯不发达国家有关人员(包括被研究对象与参与研究单位的人员)的人权。一个人的基因,是它身体的组成部分,正像个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具有自我所有权一样有权支配它。因此要对某一个人和某一遗传群体的基因进行研究与开发,必须事先得到这个个人或这个群体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1997.9)第5条明确规定:“在各种情况下,均应得到有关人员的事先、自愿和明确同意”,“才能进行某个人的基因组的研究,治疗或诊断”。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组织(HUGO)的伦理委员会《关于基因研究的原则性行为的报告》(1996)则补充说“同意是在知情的基础上获得”。这就是说,被研究者具有知情同意权,你要取我的基因样品做试验,不但要得到我的同意,而且要告诉我有关真情。以欺骗的手段取我的血样,即使我同意了,而我不知情也是对我的人权的侵犯。1998年3月有国外机构资助,以“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监测”为名,企图取我国万名老人的血样,事实上就是企图获得我国老人的“长寿基因”,这是一种掠夺基因资源的行为,因为他侵犯了受测老人的人权--知情同意权。

⒉违反被研究对象所在国家的法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不是经济资源的天然物会成为极为重要的资源。在内燃机发明之前,石油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天然物,而工业革命后,它就是工业社会的头号自然资源。同样铀矿在原子能发现以前是根本无用的天然物,而原子时代它就成为最重要的资源。20世纪40年代,德国因为缺乏这种东西,他们的原子弹研究与开发大大落后于美国。现在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原来被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某遗传群体的血样,甚至其遗弃了的细胞,都会成为极有价值的人类基因资源。它的边际效用将极大地提高促使它们所属的国家对此进行严格的保护,就像石油的输出国保护自己的石油资源,富有铀矿国家保护铀资源一样。不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缺乏足够的投资和人才未能开发自己国家的基因资源,就必然要通过一些法律保护这些资源。例如印度,尽管在医药发明的专利保护是世界最少的(它对非药物化合物、药物化合物、药物组合物都不作专利保护),但对于本国基因资源和基因多样性却做出严格保护。如果没有印度“国家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批准,将与基因资源有关的标本、数据输出国外,要判监5年和罚款3万美元。所以如果违反所在国的法律,采取贿赂或欺骗等不法手段与所在国家有关单位签订使用基因资源的经济合同,或者直接将这些基因资源偷运出境就构成了掠夺所在国家基因资源的罪名。

用以上两条标准来分析外国公司的行为,GeneCore公司对冰岛人常见病的基因研究与开发就不是掠夺基因资源的海盗行为,因为它得到国会的批准和同意,给出双方同意的回报。这是科学上和经济上的竞争性的国际合作关系。是的,作为不发达国家,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资源,包括基因资源使其不会白白的流失,但是我们也不能闭关锁国,一律不搞开放,一律不吸取外资。而在吸取外资来开发我们的基因资源时,不发达国家由于资金与科技力量的缺乏又不可避免要用资源来换取国外投资,用资源来换取国外的高科技。我们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项目上做出痛苦的选择,与某些国外公司签订带有“本项工作产生的全部知识产权归属甲方”的经济合同。

很显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世界将兴起一场争夺人类基因资源的大竞争。这是全球高科技竞争的组成部分,用我们喜欢用的语言来说:它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问题不仅是如何通过立法,将本国基因资源作为“科技秘密”保护起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加强基因科学和基因工程的投资,使自己的经济,逐渐向高科技转轨,否则世界必然分裂成“头脑”国家和“身体”国家,掌握越来越高科技的国家和给他们提供资源的国家。基因工程和基因科学的进步是否加速了这种分化呢?它是否会使这个世界加深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鸿沟,使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并使无产者一无所有而且连自己的基因也丢失了呢?当我们看到美国加州大学政治学教授R.Rosecrance在《虚拟国家的兴起》一文中写道:“中国将是21世纪‘身体’国家的模式”这句话时,真是令人不寒而栗。[11]

四、改变人性,重新设计新人类

如果我们沿着当代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发展的趋势,其发展的可能的因果链,一环一环的走下去,考察其远程的社会效应,我们就会发现,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将会利用不断发展的基因重组技术,改变人的体能、智能和行为品质,改变人的自然进化方向,重新设计新人类。就产生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谁来控制,谁有权控制人类自身的改造及其改造进行方向?如果改造失控,将会造成什么社会后果?美国未来学家A·托夫勒在《未来的震动》一书中写道:“我们是否将触发一场人类毫无准备的灾难?世界上许多第一流的科学家的观点是:时钟滴答作响,我们正在向‘生物学的广岛’靠拢。”[12]

有一种观点认为,特别是许多宗教人士认为,我们只应将遗传工程应用于基因诊断和基因的防治,例如治疗糖尿病、肥胖症、先天心脏病、小儿麻痹症、老年痴呆症等等,而不可用于基因改良。可是基因治疗与基因改良有界限吗?一旦基因工程在治疗疾病表现得相当成熟的时候,原来不认为是疾病的一些东西像秃头、个子矮小、大耳朵以及相貌不美等等也被看作“残疾”,需要运用基因手段来加以改良,就像现代外科手段用于美容,如修鼻、拉皮、丰颊、隆胸等等一样。

于是,总有一天,孩子们的形状与特征,是设计出来的,即通过基因的设计有意识地创造出来。这时家长们在生小孩之前可以在电脑的屏幕上选择他(她)们的肤色、性别、成年时期的身高与体重、外观、容貌、智商、某种性格与品行,并去掉那些易犯“酗酒”、“犯罪”、“攻击性”、“游手好闲”等基因。于是人性在某一些方面也就被有计划地改变了或被有计划地设计出来了。于是在世界上便出现了有超常视觉的,有超常听觉的人,有超常体能的人(适合做超级运动员)和有鳃的人(适合在水中生活)。就像从野猪到家猪的过程,通过基因突变的人工选择,人们已大大改变了猪的野性,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猪种一样。这是不是基因决定论呢?不是。因为这里我们并不是将人的行为还原为基因决定这个唯一因素。而只认为在决定人的品性与行为中,基因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所以改变了基因,人性也就改变了。根据人类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人的行为,例如劳动者的劳动态度等等是由他们的价值系统决定的。这个价值系统可以从他们各人分配于自由、快乐、自尊、诚实、顺从、平等等价值的不同权重中看出来。S. P. Robbins在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七版)中写道:“人们的价值系统来自何处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其余归之于国家文化、家庭教育、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环境的影响。根据出生后就分离开的同卵双胞兄弟姊妹的研究,价值系统的多样性有40%是由基因决定的”。[13]所以通过基因的方法,改变人性,改变人的行为与品质,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系统是完全可能的,更不用说改变人的生理特征了。社会对于这种改变的态度如何?自然是越来越多的人赞成。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说道:“没有人有胆说出来……在我看,如果我们知道怎样添加基因,制造出较好的人类,何乐而不为?”美国遗传学家J·亨贝尔说“每一代为人父母者,都会想要给儿女最新、最好的改良特质,而不会听天由命,遗传到什么染色体就接受什么染色体。”在1986和1992年美国民意调查中40%-50%的人赞成用基因工程改良身体与智力。[14]当然,也有反对对后代人进行基因改良的,特别有些伦理学家,认为人们这样对后代人的操控,不但决定后代人的外形和性状,而且决定他们的智力与体能,甚至决定他们的性格和职业取向,这就等于侵犯后代人权。那时,人们对后代人会像现代人对时装一样摆弄。随着遗传时装店的兴衰起落,人体形态式样也将像现在的服装式样一样,不是变得千奇百怪就是变得时麾入时”。[15]

不过科学技术与人文伦理是交互发展、协同进化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人们会用现有的伦理观念控制科技的发展,使科学的自由限制在社会伦理可接受的自由。但到了另一阶段,社会伦理又必须随着科技发展而发生重大的改变。现在我们不能接受克隆人,但将来总有一天会接受它。同样,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接受用基因改造人性,进行“优生”,但我们将来肯定要冲破现行的心理的道德的原则而去接受它,因为它将来会给人类带来利益。问题只是,我们将会如何解决基因改良人种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呢?在未来的社会里,谁来控制人类基因的改良呢?美国著名伦理学家P·辛格和D·韦尔斯,在他们的《基因工程》一书中比较了“中央计划方案”和“自由放任方案”各自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如下的建议: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儿童的基因秉赋必须掌握在它们通常总是掌握在的人的手中,即双亲的手中。但那些想运用基因工程来获得先前没有被社会所认可的那些特征的父母,必须向政府提出许可申请,才能进行这项基因工程,公众必须知道父母们想进行一些什么样的冒险,并同样有权说‘不’字。

这样的系统机构是不难设计出来的,一个有广泛基础的政府实体必须安排好批准或拒绝父母们的基因工程建议。它必须考虑这项基因工程的建议,如果在实践上是比较普遍的,它是否对个人或社会有害呢?如果没有预见到它会有害的效应,则委员会应批准这个程序。这就意味着双亲可以自由地进行这项工作。委员会会跟踪了解有多少人进行了被批准的程序及其效果如何。如果有未预期的伤害效果出现,委员会总可以撤回它的批准。由此委员会所同意进行的只是那无害的基因工程,所以其工作进行比起要按照其所获得的肯定效益来确定同意某项工程容易一些,当然这项工作仍然是困难的。选择有特殊能力的人进行克隆,也按同样方式进行控制。”[16]

我认为,这个建议是可行的,是未来社会用以对付基因改良人种可能被滥用的社会方案,不过它是以政府必须有很好的政治伦理为前提。如果在改良人种、改良人性或掌握人类进化方向问题发生社会失控,那确实会出现生物学上的广岛甚至比广岛更为可怕。这时富有的国家、富有的人、特权阶层的子女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发达国家、贫穷的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的子女因无钱无力运用基因改良技术,其子女的素质变得越来越差,这就出现了“基因种族”和“基因阶级”。如果基因改良技术掌握在企图霸占世界的独裁者和种族主义者的手里,掌握在自以为是中央计划者手里,掌握在恐怖主义者和黑社会手里,那将会出现千奇百怪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奴隶”,在执行他们主人的任务。只要想象一下现在世界上有多少“蠢人”和“坏人”,这个生物学广岛的前景就不难想象。二次世界大战和广岛上空的原子弹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类的政治道德特别是政府的政治伦理赶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大大推向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当今的道德水平以及各国政府的政治伦理的进步真的能赶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吗?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21世纪的人们深思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Genome and Human Right(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1997.9)

HUGO Ethics Committee, Statement on DNA Sampling: Control and Access (February, 1998).

HUGO Ethics Committee, Statement on Cloning (March, 1999).

HUGO Ethics Committee, Statement on Benefit Sharing (April, 2000).

HUGO, Statement on Patenting of DNA Sequences (April, 2000).

HUGO, Statement on Patenting Issues Related to Early Release of Raw Sequence Data (April, 2000).

The White House, Text of Remarks on the Completing of the First Survey of the Entire Human Genome Project (June 26, 2000).

Noelle Lenoir. Bioethics: Human Right First. in UNESCO SOURCES No. 94. October.1997.

杨焕明等:《生命大解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J. 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邱仁宗:《人类基因组研究和伦理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1期。

--------------------------------------------------------------------------------

[1] 约翰·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2] 《中国科学报》,1997年4月2日。

[3] 杨焕明等著《生命大解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4] 同上,115页。

[5] 约翰·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145页。《Newton科学世界》2000年8月36页。

[6] 同上,《高科技高思维》,145—146页。

[7] 《解码生命》,第15章《专利的功效》,第376页。

[8] 彼得罗·利奥《我们是人,不是由DNA组装的机器人》,《Newton科学世界》,2000年第8期,36页。

[9] 邱仁宗,《人类基因组研究和伦理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1期,76页。

[10] 《南方周末》2000年5月18日。

[11] Dale Neef主编《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70页。

[12] A·托夫勒:《未来的震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页。

[13] S. P. Robbi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even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6. P.175.

[14] J. 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新华出版社2000版,第129页。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数据挖掘 聚类 分层抽样 审计 电子政务

目前,与高速、集中的投资相对应的是,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营大多“各自为战”,对于部门间信息结构的相关性和共享性、优化本部门的管理结构缺乏必要的考虑,忽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投资风险和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中的管理风险,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风险客观存在的情况下,进行风险审计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的电子政务系统数量众多,信息量也在剧增,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难以满足发掘这些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大量数据,从中抽取有价值的潜在信息。而数据挖掘是一个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潜在有用的、先前未知的和最终可理解的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中,不仅能减轻审计人员的负担,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一、聚类技术及其对电子政务审计的意义

(一)聚类与聚类算法

聚类是一个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子集的过程,并使得同一集合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集合中的数据对象则是不相似的,相似或不相似的度量是基于数据对象描述属性的取值来确定的,通常就是利用各个聚类间的距离进行描述。聚类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最大程度地实现类中对象相似度最大,类间对象相似度最小。聚类与分类不同,在分类模型中,存在样本数据,这些数据的类标号是已知的,分类的目的是从训练样本集中提取出分类的规则,用于对其他类标号未知的对象进行类标识。在聚类中,预先不知道目标数据的有关类的信息,需要以某种度量为标准将所有的数据对象划分到各个簇中。因此,聚类分析又被称为无监督的学习。

聚类算法的目的就是获得能够反映N维空间中这些样本点的最本质的“类”的性质。聚类分析算法取决于数据的类型、聚类的目的和应用。随着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聚类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高效的算法陆续出现。其中基于划分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聚类方法,基本思想是:给定一个包含n个数据对象或元组的数据集,构建数据的c个划分,每个划分表示一个簇,且c≤n。通常会采用一个划分准则,即相似度函数,以便划分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是“相似的”,在不同簇中的对象是“相异的”。典型的算法有K-means、K-medoids等,这些算法有的对脏数据敏感,有的虽不敏感,但计算量大,只适用于小规模数据量。

(二)聚类技术对电子政务审计的意义

利用聚类分析,既可以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数据集中到一起,同时又可以发现区别于常规数据的孤立点,这对审计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聚类产生的“类”可以作为分层抽样的依据,而聚类中检测出的孤立点可以看作审计线索的特征表现。

1.有助于提高抽样审计的效率。面对电子政务中被审计单位海量的财务或业务数据,在抽样审计时如果相关数据的代表性比较差,即便是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通过传统的审计抽样方法,也很难降低抽取样本的数量,导致样本规模太大,审计成本太高,也就失去了审计抽样意义。聚类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里筛选出原先并不明显的代表性样本,增强样本的代表性,把审计人员从繁重的一些程序化的审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原始凭证审核、专业判断与其他创造性的工作中去,使审计质量与效率显著提高。

2.有助于发现审计线索。在常规审计中,被审数据的孤立点往往是审计人员依靠职业敏感来发现其中的异常情况。而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审计人员“有限的”的经验和知识,限于部分财务数据的静态单机版审计辅助软件,无法从全局分析,不能有效发现舞弊。利用聚类技术可以发现异常审计数据或异常发生频率等,从中提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详细审计,从而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发现有可能隐藏的违规行为。

3.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由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内容涉及工商、税务、海关、土地监管等多个不同的领域,被审计对象行业跨度大,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如果审计人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实际经验进行抽样审计,很有可能造成样本之外有重大错漏,无法发现和揭示企业内部发生的、对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允性有重大影响的舞弊行为和技术性错误。抽样审计的这种客观局限性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而聚类技术则可以排除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模式。在审计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将聚类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去粗取精的效果,从而提高所取得的审计数据的质量,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多维数据聚类算法

目前审计分层抽样模块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的审计软件中,大部分的分层抽样模块是通过传统的统计学抽样算法来实现的,但是这些方法如果遇到大数据量或者“脏数据”时,分层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且这些算法只能适应一维的财务数据,无法对多维数据集进行处理,使得审计分层抽样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方法以适应多维数据分层抽样的需要。

(一)基本思想

对于给定的属性集,各属性在某个对象Si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用一个阈值来代表属性在对象中的重要程度,称为属性的权重。对于两个对象,如果二者具有的相同属性越多且相同属性的权重较大,则越相似。

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方法的基本策略为,首先对对象集中的所有对象给出重要属性和次要属性,然后随机选取一个对象作为一类的中心,对剩余的对象,考察其和该中心的相似度。如果某一个对象的重要属性与中心的重要属性相同的比例大于某一百分比且重要属性占到全部属性的某一百分比时,即可将其划归一类;否则属于不同类。

(二)算法

根据上述聚类策略,下面给出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多维数据的聚类算法。输入:对象集合S。输出:各聚类数据集合。过程:

(1)集合初始化。令S0为一集合,初始为空。

(3)求各聚类集合,具体命令如下:

(4)聚类合并。利用Krushapurarm等人提出的鲁棒性模糊C-中心点算法,进行聚类合并。

下面给出算法的复杂性分析。设m为数据集的维,n为数据对象的大小。在基于属性划分的算法中,仅对数据集扫描一次,设k为数据集中聚类个数,那么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应为O(kn)。另外,聚类的结果不受多维空间形状的影响,并与数据集的输入顺序无关,能快速、准确地发现多维空间聚类。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属性的划分方法可以简化聚类过程中的计算量。

三、聚类技术在审计分层抽样中的应用

(一)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算法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不同在各层中选取样本项目。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而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每一层内个体变异越小越好,层间变异则越大越好。分层抽样比单纯随机抽样所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更高,组织管理更方便,而且能保证样本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这样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可以分别估计各个层内的情况。在分层抽样时,每层又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这种组合多种抽样模型形成一种抽样方法的做法,丰富了抽样的方法组合,增强了抽样的灵活性、针对性,提高抽样效果。更重要的是,审计抽样系统在抽样的同时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审核样本的工作量,因此分层抽样技术在审计抽样中常被采用。

分层抽样的算法思想是:当业务数据既不符合正态分布,又不符合泊松分布时,这时随机抽取的样本,不能很好地表征总的样本。如果审计人员将业务数据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数据分更接近理论上的正态分布或泊松分布。再以每个区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分层的目的是使每一层更加同质化,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不同在各层中选取样本项。这样提取出的样本可以提高估计值精确度,也就是提高了抽样的效率。

(二)聚类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样本选择是数据挖掘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也是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在审计过程中,无论是控制测试阶段还是实质性测试阶段都能用聚类技术进行分层抽样。

1.控制测试阶段。为测试各控制环节的执行情况,可以用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分析技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会计交易分组。以批准材料采购这一控制环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以下问题:由非授权人批准的交易,即越权;授权人变动的交易;始终由规定授权人批准的交易;不属于任何聚类的交易,即离易。

2.实质性测试阶段。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实际存在的优势和弱点,评价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确定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以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为例,运用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分析技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会计数据分组,可以发现:金额明显异于其他月份的应付账款;重复记账的应付账款;与总账、明细账金额不等的同一笔应付账款;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应付账款;重复发生非常规交易的应付账款的确认,如每月底购买相同金额的固定资产。

四、结论

审计抽样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抽取分析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同时给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现有的审计抽样系统大多只考虑了金额聚类的一维情况,无法对多维数据集进行处理。本文提出将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算法应用在审计抽样系统中,从而解决了分层抽样中的多维数据聚类问题。例如审核固定资产,可以考虑固定资产购买时间、购买批次、购买人、购买资金等因素。在保证层次抽样数据代表性的前提下,不但降低了审计抽样样本的数量,而且提高了审计抽样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宣传

下一篇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