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范例6篇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范文1

[关键词] 中西方节日 文化软实力 民歌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许多年轻人对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不甚了解也缺乏激情,却盲目地追求庆贺西方节日。西方节日的涌入带动了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于国外生活的向往,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却日渐被冷落,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濒临消亡的危险。有学者质疑中国的节日能否同样影响外国友人,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何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006年12月来自北大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提出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他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①。面对西方节日的冲击我们虽应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节日以扩大对外交流。但同时更要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位性,关键是使国人深入了解中国节日的起源、特色,及其反映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西方节日比较

1.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差异

(1)节日命名方式差异。中国节日多以“岁时节令”命名,西方节日多以宗教人物和事件命名,反映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存依赖于土地。农作物的长势是百姓心情的“调控台”,而农作物的长势势必受节气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节庆多依照农历节令产生。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年”即是如此。按照古书记载,“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成熟、丰收的意思。又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可写为“端午”。 再如八月十五谓之“中秋”,又名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还有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腊八为农历十二月初八。

西方主要流传了宗教性节日。统治西方人们思想和道德的基督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因而围绕基督教的各种宗教活动被人们作为最重要的节日延续下来。集中表现为复活节、大祈祷日(丹麦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耶稣升天日、降灵节、圣诞节等。此外,西方国家也不乏有些为纪念曾为民族或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以其名命名的节日,如哥伦布纪念日(又称发现日), 情人节,卡蒙斯日(即葡萄牙国庆日),圣马力诺节(即圣马力诺国庆日)。

(2)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的差异。西方节日主要体现对上帝的崇拜。因为基督教世界里神只有一个——上帝。西方宗教节日的庆祝因各国风俗而异,但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做礼拜或洗礼等宗教活动。复活节的日出礼拜可追溯到古代庆贺日出的春节活动。复活节期间穿新衣服象征新生活的风俗来自早期基督教徒于复活节举行的洗礼活动。在耶稣升天节,信徒们要去教堂望弥撒,或早起去聆听唱诗班的晨唱。天主教会举行庆祝耶稣升天节的弥撒。在圣灵降临节中节日庆祝活动要从教会特别主日礼拜延伸到街头的表演和狂欢,在这个节日行洗礼和坚信礼对基督教徒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圣诞节前夜人们前往教堂做晚弥撒或晚礼拜。

中国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人文精神与自然崇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其基本的哲学思想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和谐共处,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中国地大物博,国人崇拜神的种类、方式、祭典仪式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古代春节来临人们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并祈望丰收。再如上文提到的“腊八”也是人们在丰收后举行盛大祭典大拜天地祖先。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先啬神、司啬神、农神、邮表畷神、猫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虫神。

(3)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的送礼文化。中国这样一个传承千年餐饮文化的泱泱大国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中自然少不了特色美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大年初一第一餐各地所吃颇有讲究:湖北团风人喝鸡汤象征平安;江西鄱阳人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福建闽南人吃面寓意年年长久;台湾人吃“长年菜”寓意长生不老;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中秋节吃月饼,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用月饼寄托思乡之情。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吉祥。“腊八”喝腊八粥延年益寿。端午节吃粽子为纪念屈原;寒食节吃寒食纪念介子推。

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且许多节日的食谱相近。可以找到特别的象征意义的要属情人节的巧克力,象征甜甜蜜蜜、美满幸福,可它主要不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礼品表达其象征意义的。真正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复活节”的彩蛋,因为基督教把彩蛋当作新生命的象征,基督复活的象征。

虽然西方节日的饮食文化没有中国的博大精深,但他们节日送礼文化却传达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每年送礼之王当属圣诞老人。他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传达的使者。圣诞节的活动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父亲节”、“母亲节”,孩子们送鲜花或小礼物以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情人节”,不仅爱人间而且朋友间互送礼物。这些小礼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4)中国人重视亲情,关注国家发展,西方人崇尚个性张扬,关注自身的快乐。中国节日多以家庭、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渡。中国人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欢与亲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互送美好祝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庭观、民族观和社会群体观念,如除夕吃团圆饭、春节期间拜年、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讲究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因为这样的心理中国才能连续二十多年组织强大阵容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春晚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成就,传达真挚的祝福,表达对国家最美好的祝愿。

西方人在节日中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在风靡欧美的狂欢节中每个人都充分张扬自我,释放自我。狂欢、游行和聚会是西方节日中重要的自我释放方式。在宗教和历史的影响下,西方人追求欢乐,也通过忏悔、内省或祈祷净化个人灵魂,寻求自我解脱,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2.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共同点

(1)两者均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各国人民都庆祝新年的到来,都向亲友表达良好的祝愿,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期待。

(2)两者都传承尊老爱幼的文明火种。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老人为后来人创造优秀文化,精湛工艺,他们挥洒汗水而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根基,因此中国人讲究不能忘本。西方人同样感激辛勤抚养自己的父母。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就是对所有父母的价值的肯定。

(3)两者都敬仰纪念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有端午节、寒食节,西方有哥伦布日、圣露西节,纪念人们心中的英雄。

(4)两者都追求完美的爱情。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七夕节。人们都利用这样的节日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慕之情。

(5)两者都有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中国有腊八节,西方有感恩节。无论在以农业还是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人们都希望自己一年的辛劳有所收获,渴望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人们借此节日感谢神灵的保佑,犒劳辛勤的劳动者,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衣食无忧。

结论

1.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艺术体现重要价值

就节日本身而言,因各国迥异的历史而存在差异,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颇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现了我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历代信奉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显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善良。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关注国家命运的传统彰显出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是国家坚实、强大的基础!是国家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因此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方节日有着诸多差别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表现了人们共同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在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踏出国门。中国与法国、俄罗斯互办国家年使中国文化得以展示于世界舞台上,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了解中国文化。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巧妙途径——民族艺术。人们都有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因此民族艺术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因民族意识的差异所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妨求同存异。首先根据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用我们的民族艺术感染外国友人,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后逐步传播中国文化,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影响与我们相距甚远的西方文化,跨越国界,消除隔阂,从而为我国经济的跨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运用民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笔者在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发现民歌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从而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歌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结晶,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基于上文对于中西方节日比较得出的中西方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可知民歌中所展现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富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必然能够引起外国友人的共鸣。外国民歌也具有记录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作用。同时,中国民歌内容极其丰富,它所展现的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对国外友人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因此民歌能够担当起中国文化传播的桥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注 释:

①周锋利等.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OL]http://.cn/s/p/2006-12-21/103811850958.shtml,2006,12.

参考文献:

[1]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6.

[3]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2009(8).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范文2

一、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于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辉煌的陕西历史文化

陕西有着漫长而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陕西历史文化已成为当代陕西人的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对于“作为人类历史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①的开发问题,向志学、向东先生在《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一文中提出:“我们所说的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充满现代政治意向、现代经济意识、现代社会观点、现代文化素养、现代价值取向的开发主体,对历史文化这一特殊客体进行的解剖、分析、吸收、点染和创造性的重新建构。它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的科学延续、发展、创新、升华和再造。这种开发和发展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②关于陕西历史文化,赵金瑞、黄群、严渭青、袁小娟在《基于历史发生学解读下的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开发研究》一文中从历史发生学角度认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周、秦、汉、唐等四大体系”:制度文化型的周文化、寓强烈兼容性和博大开放性为一体的秦文化、充盈着宏伟气魄和乐观时代精神的汉文化、豪迈奔放与博大精深的唐文化。③应该说,周秦汉唐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确是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地域和时间看,陕北、陕南、关中的历史文化各具特点,古代和近现代陕西历史文化更有不同。杨云峰先生《陕南文化概说》指出:在陕西三大板块的文化底色中,关中以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与此种文明相辅相成的儒家文化便作为其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形成了重本轻末,重农轻商和以“躬行家教为本”的个性,陕北则以游牧文化的底色杂以江南色泽,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共同构成的强悍与粗犷,细腻奔放但不委婉,挑战传统而无传统的剽悍疏狂。而陕南三大板块均以渔猎文化作为其最基本的生存特征而具有鲜明的内倾性和柔韧品格。崇尚道义与信奉儒家文化,向往人的自由超脱而信奉道家文化,明显的山神崇拜,是陕南文化共有的个性。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史上,红色文化对陕西各地发生了深深的影响。而特别应该一提的就是陕北地区,作为红色文化重要的实践区域,已成为当代陕西人的文化意识的兴奋点之一。“延安”已成为一个符号,提到延安,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到革命圣地。

2.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省有数量庞大内涵丰富的文物古迹。岳红记在《论新闻媒体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一文中写道:“陕西文物古迹之多、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位居前列,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与其它省市相比,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更具有竞争优势。全省文物景点3.575万余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国家一级文物3637件组。关中地区分布的都城遗址、帝王陵墓尤其密集,都城遗址的面积在十几平方公里甚至七八十平方公里,帝王陵园遗址大多在几平方公里到十几平方公里。如此密集的、大规模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大部分遗址分布在一个省份,实为世界罕见。”④红色文化遗存丰富也是陕西一大特点。据人民网转载中新网的报道,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遗址达2051个:“中新网西安6月26日电(张一辰)6月28日,记者从陕西省外宣办获悉,截至2010年底,该省党史部门共普查遗址2155个,其中革命遗址2051个,其它遗址104个,其中已确定为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个,数量名列全国前茅。”“陕西省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涵盖了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⑤陕西的非物质遗产也很丰富。非物质文化是历史上形成、至今仍然存在的、具有历史意义并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着相当的影响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诚如王鼎志先生所言,“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秦中自古帝王州’,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四个朝代在此建都,文化积淀深邃,为世人瞩目。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产生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使陕西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

3.较为强烈的历史文化意识

古代社会,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之地域上相对封闭,当代陕西人保留了较浓的传统观念。别的不说,约略统计一下深受陕西民众喜爱的传统戏曲,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剧92项中涉及陕西的有9项,内中秦腔、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等的传统剧目多为以忠孝为主题的。以华县皮影为例,从《陕西华县中华皮影戏精粹集》来看华县皮影的内容,其中儒、释、道的内容所占比重很大。儒、释、道正是传统文化观念之核心所在,特别是儒家思想。另外,当代陕西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豪感也构成了陕西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内容。陕西人中,具有较强的历史自豪感者为数较多,其原因盖在于这里有十三朝建都,历史文化遗存星罗棋布。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这几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建都于此处。

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对当代陕西电视业发展的影响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是陕西社会文化的一大优势,也成为电视可资利用的一大资源。电视媒体一方面宣传优秀的陕西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借助于陕西历史文化因素促进媒体自身的发展。同时,电视业还肩负有顺应时代需要,在批判继承中弘扬发展陕西历史文化之重任,从而为打造陕西电视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丰沃的历史文化资源对陕西电视业有相当的影响。

1.对文化的崇尚和强烈的历史文化

意识有利于推动包括电视业在内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实行,上千年文人取仕的传统使得陕西人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热爱陕西的历史文化。这一点,不仅表现为陕西文化人、包括陕西电视人的文化取向,也体现在普通观众身上,使得陕西电视媒体拥有了颇具历史文化意识的受众。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制片人白玉琦曾感叹:“陕西人一直很重视文化,对文化的感受和热爱,一直到现在,我觉得都没有被市场经济消解。可能在全国的范围里面,就没有别的省份像陕西这样,从集体性格里面这么热爱文化的。”⑦陕西人是否就比别的省份更为重视文化姑且不论,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陕西人的确普遍重视文化。陕西人对文化和文化人总是有着很强的价值判断。这种对文化的重视,非常有利于推动包括电视业在内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2.为陕西电视业提供丰富的题材

地理因素使得陕西电视业占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题材资源之优势。以此为基础,陕西电视业推出了不少很有质量也很有影响的电视节目、栏目、专题片、电视剧等。这既表现在古代文化方面,也表现在红色文化方面。例如,电视连续剧《渭华起义》、电视文献片《人民英雄刘志丹》等的播出,不但拓宽了中共党史宣传渠道,也盘活了该省的红色文化资源。”⑧陕西电视台是陕西地区级别最高的电视台。该台在利用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给予了很自觉的追求,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对此,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董阳概括为三个阶段,⑨即“作品时代的历史文化节目”、“频道专业化时代:非主流平台及其坚持”、“后‘风追司马’时代的历史文化节目”,认为该台所策划的一些大型电视活动,一些大型的历史文化类报道活动,一些历史文化类的系列节目,对于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对于塑造卫视频道的品牌,对于塑造陕西形象,对于带动相关产业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陕西电视台副台长张晓先生在《陕西卫视的定位转型与创新追求》一文中对于陕西卫视在开掘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努力也进行了说明,“2006年11月1日,陕西卫视全新改版开播,立意鲜明地打出了‘人文天下’的文化旗帜”,“国内人文谈话节目的代表、我台老牌栏目《开坛》针对观众的收视需求,增加了历史版,以当代情怀重新解读历史,寓知识与思考于妙趣的对话中”,“立足自办栏目,陕西卫视圈定了开发电视产业链的两个人文类栏目《天下宝物》和《中国书画名家》,尝试以本省的书画及文物资源为切入口,开发由电视屏幕鉴赏到市场流通的衍生产业链”。⑩另外,近年来陕西电视台参与拍摄的《望长安》、《大秦岭》等纪录片也产生了不错的反响。另一值得一提的是《大秦帝国》,“2009年,曲江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选择秦地著名作家孙皓晖撰写的《大秦帝国》投拍电视剧,成为曲江新区开发大秦文化的开山之作。2009年12月18日《大秦帝国》之《裂变》在福建东南卫视、陕西卫视、河南卫视、河北卫视播出后,好评如潮,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收视率居高不下。并于2011年入选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还一举摘得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电视剧奖”和“优秀美术奖”两项大奖。”⑾陕西省各地市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例如延安电视台,该台刘春景、郭东粮在《地方电视台节目策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总结介绍了该台在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电视事业的一些做法,该台“策划摄制了文艺系列专题《一路乡风一路歌》,将13个区县的民间文化艺术制作成专题节目,此后又策划创作拍摄了民国故事剧《走西口》、《兰花花》、《三十里铺》,把多年来流传在人们口头的陕北民歌中的人物形象化,把多年前先辈的悲情故事戏剧化”,“2004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到延安70周年,我台策划了电视音乐片《长征谣》”,“2007年是党中央转战陕北胜利60周年,我台在这一年策划了8集大型文献纪录片《追寻转战陕北之路》”。⑿安康电视台从2011年元月1日起,把原来的三套节目改版为“文化旅游频道”,以“人文视界,魅力安康”为宣传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秀美的安康风景、独特的汉水文化以及新鲜的旅游资讯。

三、合理利用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发展陕西电视业

历史文化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与镜鉴价值;精神归依的情感价值;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凝聚价值。对陕西人而言,辉煌厚重的陕西历史文化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其一,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在反思历史中否定其中的落后的一面,总结经验教训,在扬弃中求发展;同时继承发扬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促进陕西发展服务。其二,在某种程度上,陕西历史文化作为陕西当代文化之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当代秦人生活方式的重要来源的一部分,具有精神家园的意义,或者说,它也成为当代秦人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从而为秦人所珍视。其三,正因为其所具有的秦人精神家园组成部分的意义,因此,它在强化秦人的凝聚力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基于此,我以为合理利用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发展陕西电视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风格及内容定位:厚重、追求社会功利电视节目、电视频道等的风格,既与电视的反映对象有关,也与电视观众的对电视的风格旨趣有关。陕西历史文化时间长,内容丰富,体现着中国古代多个最为辉煌的时期的历史记忆;同时,这些历史文化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都具有极强的社会功利性取向。特别是值得注意的是,关中是十三朝都城所在地,即所谓“关中自古帝王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是国家政治中心。这些既决定了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特征,也影响到秦人的重视社会事功、质朴厚重的观念和旨趣。因此以陕西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电视节目,总体上应该具有厚重的和追求社会功利的特征。

2.功能定位:突出文化建设的需要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人之成其为人,文化使然;国家地区以及民族之特殊性,在于文化;文化还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因此,文化建设对于任何社会而言都十分重要,具有战略性意义。当今社会,传媒业包括电视业重视历史文化内容,根本的出发点还在于服务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一定要具备辩证思维的意识,分清良莠,发掘传统优秀文化因素。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文化;节日文化;春节;圣诞节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64-01

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人们关于节日都有着同样的感情。他们要么借此为幸福和健康祈祷,要么借此来实现他们的美好心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节日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怀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他们追求梦想的远大抱负。实际上,节日是人类文化具体的一方面。这些节日的庆祝仪式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的家庭,,种族起源,政治,经济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意识。蕴涵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这些节日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上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方式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2、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三、中国和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

1、节日的不同名称的比较研究。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首要不同是给节日命名的方式。通过观察那些节日的名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差异。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而西方的节日则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历史上芬兰的施洗约翰节,但是在宗教传播之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与中国不同的是,宗教在西方世界里占了主导作用。上帝和耶稣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当我们得知绝大多数节日都是以宗教命名之后就不会大吃一惊了。所以,就有了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2、文化差异的价值。西方人十分尊敬人与自然。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西方人强调个人,宣扬个人主义。然而,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传说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但食物同样是主题,因此七夕偏离了现实,并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显然比起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觉得接受西方节日要容易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节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而中国传统节日用的是中国特有的农历,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就很难与我们同步。除此之外,西方文化还展现出对人权的尊敬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可以从西方节日中看出这一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而笼罩在封建主义的阴影下,中国人很难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触彼此的时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在封建统治下发展的,外国人很也难接受这些思想。

结论: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了解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节日不属于只是属于特定国家的,它也同时属于全人类。对于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更深的国家文化。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和情人节。而西方人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相信中西方人民将会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范文4

【关键词】 中国;当代大学生;中西方节日文化;教育策略

一、前言

节日是一种历史文化,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习惯,节日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和象征,它独特的内涵融入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将这些灵魂和精神进行渗透,对人们的身心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和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大多受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喜欢庆祝西方节日,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面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所形成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消费观念,正确理解西方节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并呼吁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中西方节日文化观

西方节日文化在中国受当代大学生青睐。一方面,西方自由和休闲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有调查资料表明,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强于20世纪 80~90 年代的大学生, 表现在他们思维活跃,对社会生活中新思想、新观点反应迅速。[1]

在中国,西方的节日已经发展迅速,吸引了很多中国年轻人。首先,西方的节日是以一种简单方便的方式庆祝的,很少有禁忌;其次,西方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日。以情人节为例,在2月14日这一天,可以看到很多的青年人以送玫瑰花、送巧克力以及举办烛光晚餐等活动庆祝节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情人节充满了新鲜、刺激和浪漫,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节日富有更多的娱乐元素,年轻人更热衷于庆祝和参加这些节日活动。然而,他们喜欢西方的节日多数不是由于节日文化本身的因素,有些只是满足于心理上的刺激和浪漫,而多数则是因为追求一种浪漫和时尚,追求一种纯粹的形式。

三、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 传统文化陷入困境,礼崩乐坏,导致传统节日也丧失了存在的精神基础,逐渐衰微。”[2]与西方节日文化相比,中国的节日文化历史悠久,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于西方节日而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更受到中国中老年人推崇。年轻的当代大学生们向往着新的与众不同文化,结果是他们越来越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节日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二是传统的节日是数千年代代相传的节日文化,对他们而言似乎缺乏新鲜感;三是中国的节日大多为传统的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社会和谐,所以许多当代大学生把他们看做是一种责任;四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色彩、语言等方面还有一些禁忌,让他们感到压抑。

四、代大学生的中西方节日文化教育策略

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不太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他们有兴趣庆祝各种西方节日,尤其是沉迷于庆祝圣诞节和情人节,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以此同时,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观念变得越来越冷漠。作为新一代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忽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因此,我们的非常有必要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文化自觉”。所谓的“文化自觉” 就是要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来历、文化得失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既要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优点, 又要认识到它的不足。[3]在面对不同的节日文化时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优秀元素,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优秀成果。

1、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节日文化,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之精华

西方节日文化大多以纪念、庆祝、感恩等主题构成,我们应引导当代大学生从西方节日主题中更多吸取其精神内涵。例如:从圣诞节中我们可以更多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以及人们不同的信仰,更重要的是从中了解早期西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再如:引导学生从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活动中懂得感恩,感谢给你生命并养育你的父母,感谢所有帮助过你的人,感谢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感谢国家和社会给你的一切,从感恩中唤醒他们的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为自己、父母、国家和社会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此外,西方的许多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等都有家庭团聚的元素,也有节日的喜庆气氛,从西方的节日里我们也能看到他们非常重视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紧密联系和友谊,从中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吸取和借鉴的。

2、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强中西节日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节日文化的文化交流也应加强。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自身素质,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西方节日文化交流应建立在充分理解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基础之上进行。

西方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存基础,其中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宗教意义,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人更注重节日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节日气氛。例如,在西方的万圣节,人们穿着个性的装扮,雕刻奇异南瓜灯,通过赠送小糖果和各种装饰品等方式营造节日的热闹气氛。

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家庭团圆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家庭往往聚在一起庆祝节日,并创造一个和谐的节日气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以交往、交流、凝聚力和彰显文化遗产为重要途径,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悠久历史、传统美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多读有关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书籍,了解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所传承的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方节日文化交流,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在了解并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各种优秀成果的同时,中国当代大学生还应接受国学教育,逐步将其纳入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拓展他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路径:一是教师应积极主动接受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任务,解释传统节日文化的含义、渊源和习俗等等;二是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应正确引导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三是用适当的方法宣传、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四是可以组织一些如表演、辩论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传统与现代、自主性和多样性的节日文化,并对不适合先进文化发展的观念及行为进行及时更正。

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将学校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参加一些如文化艺术节等有关与节日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豪感,引带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而优秀的节日文化。

五、结语

西方节日活动在当代大学生中越来越流行,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被中国年轻人所接纳并受其青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也看到其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和引导中国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节日文化所带来的的影,我们应积极引导他们吸取西方节日文化的优秀成果,引导他们尽量减少西方节日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鉴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目前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为此,我们应加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宣传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及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自豪感,培养他们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责任意识。

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的节日文化氛围,我们要利用各种现代媒体手段进行正面积极宣传,引导他们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中国青年学生了解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和先进文化,并通过各种手段扩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号召他们们保护、改善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并鼓励中国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中国节日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欣.90年代语用新视野[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2] 李琴.传统节日式微的文化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8.5.

[3]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 1997.3.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范文5

关键词:节假日 中西方思维模式 不同

一、前言

2005年,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很多中国人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节日何以被韩国捷足先登,申请成为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不令我们这些屈原故里的人感到伤感和失落。同时,韩国端午祭的申遗成功,也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切实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笔者对中国的传统节假日以及法定假日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西方在节假日的具体庆祝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直接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二、中西方节假日时间对比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时间一览表(国际通用节日及名人诞辰除外)

1.元旦公历1月1日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龙抬头农历正月二月初

5.植树节公历3月12日

6.劳动节公历5月1日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9.青年节公历5月4

10.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1.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12.教师节公历9月10日

13.国庆节公历10月1日

1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5.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16.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

17.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八日

18.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西方主要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时间一览表(以美国为例,国际通用节日及名人诞辰除外)

1.新年 1月1日

2.总统纪念日林肯诞辰和华盛顿诞辰之间的星期一

3.情人节2月14日

4.愚人节4月1日

5.耶稣受难日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

6.复活节一般指3月21日或其后第一个星期日

7.植树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

8.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9.阵亡将士纪念日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10.国旗日6月14日

11.父亲节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12.独立日7月4日

13.劳动节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14.美国甜蜜日十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15.退伍军人节十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16.万圣节10月31日

17.感恩节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8.圣诞节12月25日

通过对以上主要中西方节假日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18个主要的中国节日中,除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每年可能有所不同外,其余节日的时间都是非常确定的,每年均在同一天进行庆祝;而在18个美国的主要节日中,我们可以发现除7个节假日有具体的时间外,其余假日每年庆祝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其中中国有具体日期的节假日占到了88.9%,而美国有具体日期的节假日仅仅占到了38.9%。对比两组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这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占到了50%。

三、中西方节假日时间差异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中西方在节假日的庆祝时间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其根源,中西方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或许可以解释这一有趣的现象。毋庸置疑,不同思维模式的形成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反过来,已经形成的差异性思维模式在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中西方节假日庆祝时间上的差异恰恰是不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思维,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并进一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受到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人们的思维方式会逐渐成形稳定。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去遵循这种习惯的思维定式,并用这种方式指导并制约其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差异性思维模式。

首先,从目标上,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秩序、和谐,因此整体意识较强。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节日具有统一、准确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节日的庆祝活动才便于明确时间,从而体现出良好的秩序和和谐的氛围。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因此个人意识较强。例如,将节日定在某个周末或工作日,就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和随性,而赋予节日一个时间段,则为大家庆祝节日的时间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将人们的个性进一步地彰显出来。不仅如此,这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例如,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大型文艺表演,国庆60周年的大型庆祝活动,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崇尚的统一、秩序、和谐;而香港回归时中国仪仗队的整齐划一和英国仪仗队的高低错落、胖瘦不均,则无不体现出二者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

其次,从认知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说到节日,我们便很自然地想到了中西方时间表示方法的差异。例如,中国人表示时间喜欢从xx年到xx月再到xx日,而西方人则喜欢将年放在最后;不仅如此,中国人表示地点也喜欢从大到小,从国家到xx省xx市xx街最后到xx号,而西方人的表示方式也同样恰恰相反。至于冬奥会后,年仅18岁的周洋之所以遭受质疑,也与许多中国人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获得冠军后,周洋感谢父母,希望他的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但却忘记了感谢国家的培养。一句原本非常真挚纯朴的话,却引发了一场争议。原因很简单:她没有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先国后家、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模式,她这种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显然与一些人已有的思维模式相悖,于是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次,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中国式思维更多地体现了一元性,而西方式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多元性。中国式节日庆祝的时间点和西方式的时间段便是一元与多元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此外,这种一元与多元化思维的差异还体现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体系中。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孩子们面对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非此即彼,很少有开放性的问题,即便他们面对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国外,面对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时,孩子们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而每一种答案则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最后,从处事态度上来说,中国人的思维中推崇一种将复杂变简单的至高境界,习惯于遵循某一定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中则讲究变革和创新,在中国人眼中,他们也许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例如,中国的绝大多数节日有具体的时间,且每年的日期都不变,于是很容易记忆。而西方的很多节日常常在某月的某个星期几,日期年年不同。难怪一些中国的年轻人说不清母亲节或是父亲节的时间,尽管他们已经为他们的父母庆祝过几次这样的节日了。再比如,中国人为每一位的数字都起了一个明确的名字,如“个、十、百、千、万……亿”等,这些数字单位各自分工明确,读取一串数字时,我们只要将数字和他所在位置的单位一起念出来就可以了;而西方人读数字时则涉及到一些运算,尽管这些运算并不难,但却始终不如中国式的简单便捷。例如:199999,中国人会说: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而西方人则说:one hundred ninety ni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那么,不同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行为方式究竟有些什么影响呢?

比如,美国某个州原本打算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但由于公路沿线的一个美国家庭拒绝搬迁,导致这条公路事隔10年仍无法修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个体意识太强,太注重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放置于公众整体利益之上所致。而中国这些年之所以发展迅速,则恰恰得益于思维中强大的整体意识和将整体利益放置于局部利益之上的结果。

再比如,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便不难看出,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统一的面孔出现的。尽管其间也有小国林立,群雄争霸的时期,但在那些时代伟人的心目中,却始终存在着将各个小国大一统的思想。因此,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有人站出来完成这一统一大业。秦始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还统一了文字和钱币。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反观西方人,他们则恰恰相反,由于更加注重个性,因而整体性便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比中、欧,我们不难发现:中、欧虽拥有大致相同的纬度和大致相同的面积(欧洲总面积是93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中国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却一直是小国林立,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欧洲。归根结底,是他们太注重个性,相互之间无法包容所致。

当然,西方式思维模式也有其先进和可取之处。比如,中国人口众多却至今未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便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也都是来自欧美的华裔,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被西方同化。再比如,许多现代新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在他们轻松地享受知识产权带给他们的高额利润的时候,中国人则以仿造能力强而出名,从而依靠简单的模仿赚取着低廉的产品差价。不同思维模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般。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范文6

关键词:节日 习俗 社会功能 文化内涵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以及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传统意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司命菩萨”。每逢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灶祭”的仪式一般在黄昏时举行,一家人到厨房向灶王敬香,并用饴糖供奉,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甜言蜜语”。祭灶过后,人们便正式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就是 “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的大扫除。“尘”与“陈”谐音,因此扫尘就有“除旧布新”的涵义,就是要把一切“晦气”扫地出门。春节最热闹的活动当然是放爆竹。其原始目的是驱鬼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拜年又称“拜正”。正月初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就是自家人对拜,往往是晚辈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长辈再给晚辈以期望,并讲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春节贴“福”字也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地方人们还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已到。

(二)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

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耶稣是因圣灵感孕,由童女玛丽亚所生的。玛丽亚是巴勒斯坦北部小城拿撒勒的木匠约瑟夫的未婚妻。因为玛丽亚在婚前就怀孕,约瑟夫本打算悄悄退掉婚事。一天夜里,上帝派天使在梦中告诉约瑟夫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亚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一个男孩儿,你们就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后来,玛丽亚在马槽中生下了耶稣。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了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诞节。

世界上有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庆祝圣诞节,假期从12月24日到来年的1月6日。今天圣诞节的许多风俗都来源于《圣经》中关于耶稣诞生的传说。与中国的春节不一样,它的节俗活动具有相当浓厚的宗教特色。圣诞节前夕也就是平安夜。根据耶稣诞生在这天夜里的说法,平安夜应该是一个狂欢夜。当天晚上,全家人共进丰盛的晚餐,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表达内心的祝福。在这天晚上,人们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孩挨家挨户的唱诗歌报佳音。因为耶稣的出生的那一晚,一位正在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告耶稣降生的好消息。后来人们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里到处向人们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今天,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与中国的春节一样,“吃”也是传统圣诞节的第一要务。像中国人一样,西方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圣诞大餐。这顿圣诞大餐包括:鸡、鸭、火鸡、色拉、面包、蔬菜。最具特色的是各种甜点。只有吃过这几种食物,在新年中才会有好运。

通过比较得出,中国的春节主要来自于民俗,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春节节期的选择是人们对现实生产和生活的总结,是对农事活动节律的概括,是对各种天体运动规律认识的运用。而圣诞节则完全来自宗教。但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宗教故事又何尝不是来自民间,来自人们的创作呢?

这两个节日的性质不同,一个是传统的民俗节日,而另一个是全民性的宗教节日,但是它们的节俗活动中也有极为相似的地方。比如:年夜饭和圣诞大餐,压岁钱和孩子们的圣诞礼物,用来装饰的春联年画和圣诞树,对家人朋友的深深祝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等。无论形式多么不同,生活中人类真实的愿望总是相通的。

二、春节和圣诞节的社会功能

(一)交流功能

春节有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距离越来越大。而春节正好可以为人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好机会、好场合。在春节期间,人们不论多么繁忙,都要从天涯海角、四面八方回到家里,聚在一起倾吐真情、享受温馨。只有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现实的功利中回过头来,真诚地看看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圣诞节也有家人团聚共进晚餐的传统。这一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亲切交谈,叙述离别之情,吃大餐,唱圣诞颂歌,互赠礼品,迎接新年的到来,是一年中全家人最激动的时刻。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也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加深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圣诞日上午全家人会在圣诞树下拆礼物。不论春节与圣诞节的形式有多么的不同,但就节日中所传达和交流的真实美好的情感来说,它们是相似的。

(二)社会整合功能

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具有较强的社会整合功能。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告诉我们,社会的日益分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于是一定要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将彼此不同的个人维系成一个整体。春节就正好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在春节民俗活动的交流和熏陶中,人们体会到了个人属于家庭,家庭属于地方,而地方属于国家,并由此产生了差异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只要一想到春节、过年,他们就会很快产生一种认祖归宗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圣诞节作为一个全民性的宗教节日也有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西方文化较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体存在的价值,把个体看作是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在近代西方,法律对个人权利的规定甚至深入到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各自享有隐私权以及个人财产权等等。但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社会却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因为宗教发挥了其强大的维系和整合功能。在西方的节日中,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都用来强化宗教的观念与意识,而圣诞节只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代表。

(三)经济功能

现代的春节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间,具有较大的经济功能。春节一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个商业领域都呈现出“火爆”的情景。每当春节来临,人们的消费额都呈大幅度上涨的趋势。近几年来,人们的消费档次也越来越高,春节在酒店预定团年饭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春节前后,各大商场的服装、食品、礼品的销售额是节节攀升。在某些大城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此外,选择在春节期间结婚的年轻人也很多,婚嫁消费也是拉动春节经济的一项重要的原因。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春节是一年中经济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与春节一样,圣诞节的经济功能也是勿庸置疑的。西方人也会在圣诞节前疯狂的购买圣诞礼物。实际上,圣诞节的商业行为早在11月份就开始了。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商店会变得越来越拥挤,人们的购物会达到疯狂的程度,该买的买,可买可不买的在心情好的时候也会买,全然没有平时的理性与冷静。也许这正是春节和圣诞节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至今仍然拥有活力的内在原因。在社会功能方面,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最为相似。

三、春节和圣诞节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能结晶,传承着民族的情感与记忆。而春节正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最高代表。古人把春节定在正月初一象征着日月、天地的新开端,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的哲学观念。新年第一件事是放鞭炮,放鞭炮象征着新时间的开始。春节也是人类文化生活开端的象征,祭神、祭祖、拜年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春节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征,象征着未来的生活就像节日一样幸福美满!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过年的文化内涵会有所变迁,但其原始的含意却定格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中。过年期间的祭祀活动、禁忌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并不是一般的迷信活动,它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真实的情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春联”也是春节文化内涵的重要表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的内容会不断地得到翻新,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对社会、对生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人们对自身、对社会的深切的关怀……这些都是生活的艺术。能够体验春节、品味春节,是一种人生境界。

总之,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色彩,是人本主义的张扬;而西方的节日则充满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

四、结语

节日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节日绝对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但是同样作为重要的节日,它们又具有极为类似的社会功能。这两种节日在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被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对于像圣诞节这样的外来节日我们不能排斥,而对于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应该保护,而且应该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参考文献:

[1]李小玲.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探寻与考辩.民族艺.2004(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杨琳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双循环

下一篇毛毛虫变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