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例6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1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

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

(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

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

(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

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大多数材料都具有感情倾向性(即带有出题者对材料中人或事的褒贬态度)。这种感情倾向直接反映着出题者的意图,反映着材料的主旨,审题时若不把这种感情因素考虑进去,就会造成立意的失误。例如:

(材料三)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日:“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日:“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分析材料的内容:在众人摘梨的情况下,许衡独不摘梨,原因是其内心有“主”。根据分析不难看出,出题者对许衡是持赞许态度的,赞扬他在纷乱之世不为利欲所动的精神。从作者的态度出发,可立意为: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有的学生在立意时没有考虑到作者褒贬的态度,立意为“人要灵活变通”,结果与出题者的意图正好相悖。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2

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新材料不是材料新,而是命题者的意图新,命题的样式新。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不像材料作文那样严格,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宽松。提供的材料思维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思考,同时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材料本身的功能主要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角度,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和拟定标题的环节。

关于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在笔者看来,新材料一是考审题能力,二是考生活积累,三是考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考试中,审题立意是关键,审题立意的方向对了,等于确定了思维的方向,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关于审题立意的几点建议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样式,笔者结合近几年的经验,认为根据不同的样式可以有不同的审题立意方法。建议如下:

切记:分门别类法 、中心提炼法、化虚为实法。

切忌:一见钟情。

分门别类法

将材料中提到的对象进行分类,提取当中的某一个作为作文的写作对象。

如:阅读《小马过河》选一个角度作文。

有匹小马长大了,老马想让他自己出门锻炼锻炼。 老马对小马说:“宝贝,帮妈妈把这袋麦子送到奶奶那去吧!” 在途中,小马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趟过去。“孩子,水很浅,你能趟过去。”一只老牛说道。“小马别过河,水很深,你会淹死的!”一只小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回家问妈妈。妈妈说:“孩子,你一定要自己开动脑筋,去试试才知道。”小马跑到河边,小心地趟到了对岸。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老牛腿长,所以说水浅;松鼠腿短,所以说水深。

审题立意及角度:

A老马:教育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B小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更要亲身体验

C老牛:推己及人

D松鼠:推己及人

C D的共同点: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

在这里,只需选择A、 B、 C、 D当中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都是很正确的,同时减轻了作文的难度。

中心提炼法

即一个或几个材料需要通体把握,提炼出材料的中心,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旅客在一个小站下了火车。他向站长问道:“听说此地有两家旅馆,请问我住哪家旅馆好些?”“实话告诉你,”站长说,“不论你去哪家,你都会后悔没有去另外一家。”

站长的幽默,意在说明两家旅馆都很差。可无意中泄露了天机:选择,永远都是令人遗憾的。

审题立意分析:

人的一生必须面对选择,有选择就一定有遗憾。中心是怎样选择才能少留遗憾、怎样面对遗憾、怎样处理遗憾。如果偏离“遗憾”这一中心作文,无疑就会有偏题的嫌疑。

化虚为实法

善于将材料中“虚指”的词语化为“实指”的词语。这样才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情可抒。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舒婷在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写道:“我的忧伤,因为有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审题立意分析:

“忧伤”可指:成长的烦恼、遇到的挫折、学习的困难、生活的困难等。

“你”可指:朋友、老师、父母、同学等

“你的照耀”可指: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学情、战友情等。

“淡淡的光轮”:可指受到帮助后心灵的某种慰藉、获得的幸福等。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切忌点: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

在审题中表现为不通读材料,不认真审视材料,不了解材料,看到某句话或某个词语比较吸引眼球,就进行立意。结果造成审题立意脱离或部分脱离原材料,造成事倍功半。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伦理道德注重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文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材料二:美国人以欧洲移民为主体,人数最多。因此美国文化是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现代欧美文化。欧洲人的重理性、重科学等特性在现代美国文化中有所继承。美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国人热爱科学,相信实力,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向世人说话。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3

一、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新材料作文这一新型的作文写作题材符合了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全方面发展。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其他作文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找到文章的写作主旨,自行进行命题,这一形式的作文写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前新材料作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是师生没有做到协调统一,教师在进行材料作文讲述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产生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意图没有真正的做到理解。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讲述时还沿用传统的讲课思路,主要讲解写作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写作的积累和内涵训练,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材料作文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进行审题和立意,在审题时往往出现偏差。

二、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材料确定写作的思路

进行新材料作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作文的立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确定写作的思路。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材料,并且要充分掌握材料中表达的重点思想,从而真正地理解材料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故事型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并且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路的扩展。例如,有这样一个寓言类材料。在黑暗中,石头对钻石愤愤不平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你,把你视作宝贝,在黑暗中你和我又有什么两样呢?”钻石说:“是的,在黑暗中我们都一样,不会发光,但是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露出了一丝星光,钻石立刻变得璨璨生辉,甚至比星光还要更加耀眼。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且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为我所用,从而成就真正的自我,并且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对待他人。在寓言类材料的写作过程中,只要能够抓住材料的因果关系,就能够正确的进行运用,并且快速的进行思路的构建。

(二)对命题角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时,写作的角度在作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角度的选择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的难度相对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重视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选题思路的确立。因此,教师在进行选题立意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把讲述的重点放在立意上面。材料作文中多以文字性的材料和图片为主要形式,这些引导性内容是作文写作的关键,既涉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又涉及了一些多余的信息进行迷惑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方法,并且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最佳角度的选取。有这样一段材料:林肯小的时候,父亲低价买了一处农场,但是由于山头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小山头和大山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母亲和我们一起干活,决定把石头搬走,我们开始挖那块石头,不久我们就把那块石头搬走了。这则材料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父亲的角度,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放大挫折或困难,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可以从母亲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敢于去尝试,并且要怀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三)审题立意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中,也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这能够提高作文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并且能够防止言论的空洞。所以学生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中应该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且审题应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例如有这样一则写作材料。孔子有一个学生救了一个孩子,并且接受了孩子父亲的感谢,孔子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只要冒着危险去救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接下,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立意,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和利益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段,并且教会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锻炼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4

关键词:感悟 题旨 角度 信息

面对高考材料作文,怎样审好题、立好意呢?首先,我们应坚持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整体感悟,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内涵,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

一位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其次,把握材料题旨,明确材料对话题的限制。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们要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如下列一则材料: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精神的领地,苦心经营以后,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认真阅读材料后,就可以发现命题者的意图只想在最后一句话上。这句话说明了这个“比花更美丽的理由”是他在这里经营者“精神的领地”——施人爱心、手留余香的欣慰,感受生命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个材料告诉我们:有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了充满爱心的美丽心灵,有了崇高美德的高尚情操,才会有打动人的“理由”。这才是我们写作要重点表现的内容。可很多同学没能准确揣摩材料设置的意图,尽管有很多事有很多理由陈述,但因没有把“理由”建立在为追求“精神家园”来选材立意而有所偏离。写这类作文,不能把所提供的材料纯粹看作“提示”,不去顾及,而必须扣住所附的材料进行写作。又如这样一则材料: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再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我们应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最后,理解材料的主旨时,要注意材料中具体的“形象”的寓意、比喻义,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信息。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5

作文题目如下: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边露出了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卷下来,发现学生的思维真的是教师无法想象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立意,比如:把握机遇;严酷造就辉煌;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涌泉相报;月亮也曾是个贼;传播光芒;感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金子都会发光,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谦虚;等等。这些立意明显偏题。学生们怎么会得出这么多偏题、走题的结论?原因何在?我们在对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写作材料作文,必须紧扣材料

材料作文,强调的是在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写作,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角度写作,就是说所写的文章主旨都应该从材料中能找到。但有些学生的作文并非如此。有个学生以“月亮也曾是个贼”为题写作,在作文中这样写道:“钻石不发光,依靠别人发光,由此联想到月亮也是一回事。所以说月亮是个贼。”还有个学生以“严酷造就辉煌”为题写作,作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原本都是黯淡无光的石头和钻石,怎么遇见星光就不一样呢?因为,钻石经过了高温高压的考验,才变得晶莹剔透,所以说,严酷造就辉煌。”

试问,材料里涉及月亮吗?材料里写到钻石经过高温高压的考验吗?没有。很明显,这审题是不准确的,完全偏离了材料,偏离了题意。

所以,写材料作文,必须紧扣材料,对材料进行辨证、具体、全面的分析,不能脱离材料内容,随意联想。一切立意都应从材料中得出,这是保证写作成功的前提。

二、审题立意时一定要分析内容,对材料之间的“关联”进行解读

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我们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能只抓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一定要注重整体性。

这则材料写了石头和钻石的对话,首先要分层勾画词语,理清材料间的逻辑。

石头 :愤愤不平于钻石比它地位高,因为黑暗中两者都一样――黯淡无光。

钻石: 承认现状――不会发光,但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后来的情况:天边露出一丝星光。

钻石:立刻熠熠生辉,甚至比星光更闪亮。

整体框架是石头和钻石的对话,石头评价钻石,认为两种事物是一样的――黯淡无光,钻石客观分析自己――不会发光,但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下文写钻石变得熠熠生辉就是因为正确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样就对材料内部各事物之间的关联能解读。从整体上来看,材料的主旨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与正确地看待他人,钻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但石头没能做到这些,这才是材料的方向,所以可从正确地认识自己与正确地看待他人,或者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他人这些方面去写,写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从这两个方面写。

而上面学生拟写的很多中心都没有一个整体性规律,只是抓住了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偏离了材料的中心,这正是错误的根源之所在。如立意为“谦虚”的学生可能抓住第一句话认为石头太不谦虚了,所以结论为“要谦虚”;立意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可能只是根据最后一句“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错误地认为钻石吸收星光,但比星光还灿烂,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握机遇”的学生可能抓住这句“天边露出一丝星光,钻石熠熠生辉”,认为钻石就是因为抓住了这机会,所以要把握机遇等。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6

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可以按照以下思维流程进行:是什么(概括材料内容)――为什么(探究事件原因)――怎么样(提出观点看法)。如: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了加强信任,双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交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人质的牧羊狗因为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解析:运用以上思维流程进行分析,可以自问:是什么(羊和狼握手言和,羊最终落得被吃的下场)――为什么(羊认错了对象,被狼所谓诚意的假象所迷惑,错把敌人当朋友)――怎么办(不要轻信美丽的谎言;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平固然值得珍视,但对言而无信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妥协)。

“金钥匙”之二:抓关键句

有的材料为了突出中心,往往会在字里行间设置关键句(如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等)。抓住这些关键句,我们就能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全面理解材料寓意,以便迅速、准确立意。如:

在克罗地亚的海滨扎达尔,有一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风琴。这是一架经过精心设计的海浪管风琴,白色石阶下暗藏35个大型风琴管,大海就是风箱。海水拍打和潮汐涨落会在风琴中自动形成气压变化,美妙的乐声也随之产生。海风琴建成于2005年,设计者是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奇。巴希奇生长在海边,小时候就喜欢聆听海浪拍打岩石的声响,海风琴的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此。去年,海风琴获得了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

解析:通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画横线的句子是材料叙事的关键句。抓住“小时候就喜欢”和“获得了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立意为:兴趣和爱好使人成功。抓住“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此”,就可以立意为:灵感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金钥匙”之三:明确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明辨材料中的这些关系,有利于准确立意。如: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逃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解析: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是依存关系。如果没有了这个小小的“1”,那么“99”也就等于“0”。据此可以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金钥匙”之四:明辨是非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议论某个事物时,会显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非好恶一目了然。这恰好给了我们一把审题立意的金钥匙。我们要善于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来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这则材料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语,贬斥之情显而易见。很显然,作者对想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持讽刺否定态度,而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肯定态度。据此可以立意为:凡事应该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残缺之美。如果不注意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难避偏题之嫌。

“金钥匙”之五:比较异同

有的材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材料组合而成,这些子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揭示某种内涵。剖析这种材料的最佳方法,就是居高临下,通盘兼顾,找出这些子材料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综合对比,准确立意;绝不可任意“肢解”,断章取义。如:

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列宁17岁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26岁主编《湘江评论》。徐特立43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解析:这则材料由五个子材料组成。这五个子材料都是叙述伟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显得片面,也缺乏深度。进一步分析比较就会发现,前四个还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人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第五个是讲徐特立43岁苦学法语,学有所成,其年龄特点与其他四位伟人差异很大。综合以上异同,可以这样立论:青年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样的立意肯定是全面的、深刻的。

“金钥匙”之六:寻求互补

针对没有共同点甚至意思相反的几个材料,要考虑它们的互补性,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如:

上一篇杜牧的资料

下一篇雨伞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