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实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材料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材料实训总结

材料实训总结范文1

引入一个企业真实设计项目,根据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展开,细分为11个工作任务:

1.成立项目组。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老师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全案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企业项目见面会,学生角色转换—从学生到项目负责人,教师角色转换—从指导老师到项目总监;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工作室、校内实训室之间相互切换!

2.市场调研。

告知学生设计调研的重要性,做任何设计都必须强调“设计之前调研先行”只有调研之后才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全面准确调研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相关背景、产品属性研究,现有包装、材料、工艺、卖场陈列方式分析,同类产品分析,消费者分析;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校外包装市场、企业相互切换,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做一体!

3.项目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提炼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组讨论分析总结,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调研结果,和初步的设计,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4.材料与工艺。

要求学生熟悉常用包装材料的特性和制作工艺,并能运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创作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包装材料实训行现场教学,材料与产品属性的关系,常用材料特性及制作工艺,走访包装材料市场,实地教学;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材料市场,多媒体相互切换。

5.结构与造型。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合适的材料,进行产品包装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以纸制材料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为主;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6.容器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三维造型设计进行包装容器外观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液体类产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7.草模试验。

培养学生具备精细手工制作的能力,和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包装草模的制作;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8.视觉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视觉元素分析、提炼、设计排版的综合设计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视觉设计构成要素,视觉设计的构思方法,视觉元素版面编排设计;教学场地为包装设计多功能机房。

9.制作与印刷。

要求学生掌握包装印前的印刷常识和印后的各种印刷工艺流程;教学内容包括包装印前印刷常,包装印后各种印刷工艺流程,考察包装印刷制作企业;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0.项目提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设计过程提案汇报的能力;教学内容为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

11.总结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总结书;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的11个教学任务,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导入。

1.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合一。

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实训室的设计模拟设计公司办公的格局,有集体讨论听课区、设计区,制作区,作品点评提案区,加强实训室的设计氛围。再次是教室和企业办公室合一,学生在专业课程期间、定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室和企业办公室的合一

2.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

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①学校灵活调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课时计算方法引进更多的企业一线设计师到学校任课;②从企业兼课到企业深度参与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让企业设计人员成为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③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岗位,专业教师得到更多的一线实践机会和经验;④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设计师带来大量的实操项目、专业任课老师通过挂职锻炼积累实操项目,学生得到大量进行实操训练的机会,最终实现企业、学校,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之间的角色互换合一。

3.学生和企业设计师合一。

因教室和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教室和办公室合一,学生在实习学习过程中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在实操训练中完成角色的转换。

4.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合一。

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实做的能力,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练!但高职教育也决不是单纯的培养技术操练工,实践操练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如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灌输在实践操练中?这里提出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合一,强调边实践操练边理论教学,边理论教学边实践操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互补,缺一不可。其次是多形式的教学环境更替。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所,校内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制作实训室,电脑后期处理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校外个大商场、超市,材料市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等,学生在各种教学场所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再次是启发式、鼓励式、卡片式、头脑风暴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替循环实施。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按单元教学独立评价,每个教学单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要点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标准侧重点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工作能力去衡量,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评价成绩汇总取一平均分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5%,其中包括企业对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的成绩,如“项目分析”和“项目提案”单元教学中,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标准以企业的要求为主;在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考核,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考核,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5%。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按各工作任务的评价成绩和综合创新素质、职业素质考核成绩直接生成。课程评价应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素质及能力。

四、结语

材料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模块化;考核机制

在高职建筑类专业中,《建筑施工技术》属于一门核心课程,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及管理的必修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丰富,有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等。以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或某一工程部位作为课程模块划分依据,形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块,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不断优化,能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和优势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之为任务模块[1]。MES 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不同职业工种和技术技能进行分析,将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岗位规范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MES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教学活动不仅灵活,而且实践性较强,有助于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二)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1.学校企业协同育人

模块化教学改进了课程体系,创新了人才培养方式,将建筑市场和专业岗位联系起来,将岗位能力和课程知识、工作内容和技能培养联系起来。通过源头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工作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按照最新目标进行人才培养,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2.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模块化教学以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建立建筑专业技术资料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此一来,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消除高分低能的弊端。

3.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在横向对比(和其他高职院校对比)、纵向对比(和中职院校、本科院校对比)中,总结成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经验,为模块化教学设计提供支持,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和目标,突破传统教学管理的瓶颈和束缚。学校与企业、行业甚至政府联合开发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模块库,学生自主选择对接,能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实训教学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目前来看实训教学中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制约了教学水平提升,总结如下:

(一)教材内容滞后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施工规范标准也不断更新。然而,《建筑施工技术》使用的教材内容滞后,多是传统施工技术的总结和应用,新型技术的涉及较少,与建筑市场存在一定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直接服务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而且知识内容跨度大,学习起来有难度[2]。目前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多是教师指导演示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学习兴趣较低,而且实训效果较差。

(三)实训手段较少

从实训手段来看,高职院校重视实训教学环节,提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方法。但是,高职院校多采用 2.5+0.5 或 2+1 模式,为了保证理论教学质量,实训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且现有的实训手段过少。

(四)实训资源不足

建筑专业实训资源不足,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的重要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大,实训需要的场地要求高,且相关仪器设备比较昂贵,高职院校在实训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较多短板。

三、《 建筑施工技术 》课程实训模块化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实训模块化教学,关键是筛选和提炼实训模块,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具有代表性。即在建筑施工现场经常用到的一些项目技能,如模板安装、脚手架搭设、钢筋绑扎、墙体砌筑、抹灰、饰面等项目,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层次分明,多种样式。组别之间形成差异化,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三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既可丰富教学资源,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训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原则,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实训课程划分为 3 个大模块,13 个子模块,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见下图 1。

1.单一项目模块

依据 MES 教学模式的指导,将学生分成每3 ~ 5 人一组,每组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来编制。教学计划如下:(1)挑选实训项目。根据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建筑工程技术各分部分项工程中挑选有代表性的项目,形成个性化实训项目表。这五个项目涵盖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三种常见的结构类型,以及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三大工程。(2)编制个性化实训任务书。针对每个实训项目编制任务书,根据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不同的操作内容。(3)集成材料工具和教学资料。每一个项目实训中,先对使用到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准确计算,并按要求截取成相应的尺寸。再将钢筋弯制成型,将模板按需要切割成块,将钢管按任务要求尺寸切割。然后请专业技术工人,利用这些材料完成项目的钢筋、模板、支架、砌筑、装修等操作,并将理论计算和实践操作过程摄制成教学录像。最后将这些材料、工具及教学资料进行包装,全部集成到一个材料柜里,形成集成化[3]。(4)按项目流程开展实训。①理论计算: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力学计算,根据结果设计并绘制图纸;②施工准备:根据任务书中的建议图纸,进行材料下料计算,填写施工工具表,编制工程量清单;③答辩落实:计算完成并正确后每小组每个成员,就理论部分向教师讲解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将知识落实到每个同学;④实训操作:通过理论关后,学生领取与任务书相应材料柜,利用材料柜内的材料和工具,在实训馆指定的工位完成测量放样、施工操作、质量检测、资料整理等实践内容;⑤作品讲解:各小组按任务书要求完成项目后,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项目是如何计算、操作,并将图纸与实物一一对应起来;⑥清理总结。

2.综合实训模块

综合实训模块,主要是完成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建筑结构模型,设计相关空间布局,包括客厅、卫生间、厨房、卧室、阳台、楼梯等。将常用的、不同类型的梁板柱结构构件整合,如柱子包含了框架柱、构造柱及异型柱,梁包含了不同配筋形式的框架梁、主次梁、井字梁,板包含了双层双向及分离式的单双向板等。在综合实训模块中,让学生将零碎化的知识整合起来,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掌握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独立分析能力,能有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此外,树立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在日常教学中养成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工匠精神[4]。

3.虚实结合加强模块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实训模块化教学中,能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1)校企合作开发仿真实训动画。为了便于教学,提升学习兴趣,根据现有图集的细部规定,将每个构件的侧重点通过仿真动画展示出来。尤其是一些关键数据和细部构造的表现,采用高仿真的三维展示手段,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全方位查看这些细部构造和关键数据,使抽象的平法图集知识和施工工艺技术变得形象易懂[5]。(2)融内业计算与业外实践于一体。每个实训项目既涉及内业计算,又涵盖了施工工艺流程排序与施工工艺重点的把握,全方位训练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3)虚拟仿真软件学习与操作。软件所包含的构件实训模块,均具备任务书、指导书、教学视频、钢筋计算、模板计算、施工工艺流程学习与考核、虚拟仿真动画观看、理论成绩统计等内容,与硬件配套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计考核机制

由教师制定和分配项目,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项评价。评价覆盖项目实施全过程,包括最开始的项目分组,小组理论答辩考核,具体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项目成果的考核,项目分析报告的考核,虚拟仿真操作的考核等。

四、实训模块化教学成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实训模块化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完成为主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对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筑岗位的作业流程,掌握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考核评价后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实现全方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训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技能水平

实训模块化教学,真正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岗位与学生对接。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加法和减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明确了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增强了教学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操作、无序管理,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实训模块化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式,每组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组员分配角色和任务,并非一个人就能完成。在相互协作的环境下,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和道德。这种实训模式,与真实的工作场景更为接近,让学生认可并尊重每个成员付出的努力,增强其团队精神和归属感。

五、结语

材料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模块化;考核机制

在高职建筑类专业中,《建筑施工技术》属于一门核心课程,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及管理的必修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丰富,有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等。以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或某一工程部位作为课程模块划分依据,形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块,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不断优化,能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和优势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模块化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MES),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之为任务模块。MES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不同职业工种和技术技能进行分析,将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岗位规范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MES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教学活动不仅灵活,而且实践性较强,有助于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二)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1.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模块化教学改进了课程体系,创新了人才培养方式,将建筑市场和专业岗位联系起来,将岗位能力和课程知识、工作内容和技能培养联系起来。通过源头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工作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按照最新目标进行人才培养,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2.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以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建立建筑专业技术资料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此一来,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消除高分低能的弊端。

3.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在横向对比(和其他高职院校对比)、纵向对比(和中职院校、本科院校对比)中,总结成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经验,为模块化教学设计提供支持,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和目标,突破传统教学管理的瓶颈和束缚。学校与企业、行业甚至政府联合开发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模块库,学生自主选择对接,能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实训教学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目前来看实训教学中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制约了教学水平提升,总结如下:

(一)教材内容滞后。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施工规范标准也不断更新。然而,《建筑施工技术》使用的教材内容滞后,多是传统施工技术的总结和应用,新型技术的涉及较少,与建筑市场存在一定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直接服务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而且知识内容跨度大,学习起来有难度[2]。目前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多是教师指导演示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学习兴趣较低,而且实训效果较差。

(三)实训手段较少。从实训手段来看,高职院校重视实训教学环节,提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方法。但是,高职院校多采用2.5+0.5或2+1模式,为了保证理论教学质量,实训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且现有的实训手段过少。

(四)实训资源不足。建筑专业实训资源不足,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的重要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大,实训需要的场地要求高,且相关仪器设备比较昂贵,高职院校在实训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较多短板。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模块化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实训模块化教学,关键是筛选和提炼实训模块,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具有代表性。即在建筑施工现场经常用到的一些项目技能,如模板安装、脚手架搭设、钢筋绑扎、墙体砌筑、抹灰、饰面等项目,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层次分明,多种样式。组别之间形成差异化,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三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既可丰富教学资源,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训课程体系。基于以上原则,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实训课程划分为3个大模块13个子模块,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1.单一项目模块依据MES教学模式的指导,将学生分成每3~5人一组,每组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来编制。教学计划如下:

(1)挑选实训项目。根据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建筑工程技术各分部分项工程中挑选有代表性的项目,形成个性化实训项目表。这五个项目涵盖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三种常见的结构类型,以及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三大工程。

(2)编制个性化实训任务书。针对每个实训项目编制任务书,根据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不同的操作内容。

(3)集成材料工具和教学资料。每一个项目实训中,先对使用到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准确计算,并按要求截取成相应的尺寸。再将钢筋弯制成型,将模板按需要切割成块,将钢管按任务要求尺寸切割。然后请专业技术工人,利用这些材料完成项目的钢筋、模板、支架、砌筑、装修等操作,并将理论计算和实践操作过程摄制成教学录像。最后将这些材料、工具及教学资料进行包装,全部集成到一个材料柜里,形成集成化[3]。

(4)按项目流程开展实训。①理论计算: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力学计算,根据结果设计并绘制图纸;②施工准备:根据任务书中的建议图纸,进行材料下料计算,填写施工工具表,编制工程量清单;③答辩落实:计算完成并正确后每小组每个成员,就理论部分向教师讲解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将知识落实到每个同学;④实训操作:通过理论关后,学生领取与任务书相应材料柜,利用材料柜内的材料和工具,在实训馆指定的工位完成测量放样、施工操作、质量检测、资料整理等实践内容;⑤作品讲解:各小组按任务书要求完成项目后,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项目是如何计算、操作,并将图纸与实物一一对应起来;⑥清理总结。2.综合实训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主要是完成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建筑结构模型,设计相关空间布局,包括客厅、卫生间、厨房、卧室、阳台、楼梯等。将常用的、不同类型的梁板柱结构构件整合,如柱子包含了框架柱、构造柱及异型柱,梁包含了不同配筋形式的框架梁、主次梁、井字梁,板包含了双层双向及分离式的单双向板等。在综合实训模块中,让学生将零碎化的知识整合起来,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掌握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独立分析能力,能有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此外,树立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在日常教学中养成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工匠精神[4]。3.虚实结合加强模块。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实训模块化教学中,能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1)校企合作开发仿真实训动画。为了便于教学,提升学习兴趣,根据现有图集的细部规定,将每个构件的侧重点通过仿真动画展示出来。尤其是一些关键数据和细部构造的表现,采用高仿真的三维展示手段,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全方位查看这些细部构造和关键数据,使抽象的平法图集知识和施工工艺技术变得形象易懂[5]。(2)融内业计算与业外实践于一体。每个实训项目既涉及内业计算,又涵盖了施工工艺流程排序与施工工艺重点的把握,全方位训练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3)虚拟仿真软件学习与操作。软件所包含的构件实训模块,均具备任务书、指导书、教学视频、钢筋计算、模板计算、施工工艺流程学习与考核、虚拟仿真动画观看、理论成绩统计等内容,与硬件配套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计考核机制

由教师制定和分配项目,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项评价。评价覆盖项目实施全过程,包括最开始的项目分组,小组理论答辩考核,具体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项目成果的考核,项目分析报告的考核,虚拟仿真操作的考核等。

四、实训模块化教学成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训模块化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完成为主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对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筑岗位的作业流程,掌握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考核评价后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实现全方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训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技能水平。实训模块化教学,真正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岗位与学生对接。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加法和减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明确了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增强了教学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操作、无序管理,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实训模块化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式,每组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组员分配角色和任务,并非一个人就能完成。在相互协作的环境下,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和道德。这种实训模式,与真实的工作场景更为接近,让学生认可并尊重每个成员付出的努力,增强其团队精神和归属感。

五、结语

当前,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以其教学活动灵活、实践性较强的优势,促进了人员培养与从事职业的互相适应,真正地满足市场需求。本文探讨了实训模块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结果证明,实训模块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团队精神,值得在高职院校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秦月华.中职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工种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7):155-156.

[2]张晓楠,刘家春,王春,等.基于模糊规则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效应研究[J].教师,2021(11):101-102.

[3]秦志平.中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习实训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20(27):80-81.

[4]韦朝运,陈承,黄彬.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探究[J].数码世界,2020(1):178.

材料实训总结范文4

1、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护理学基本技术为核心,整合、归纳和选取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通过设计典型临床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路径划分模块,采用岗位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在强化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和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是一个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时间发展为横轴划分教学模块,按病房和手术室护士(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和责任制护士以及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岗位任务为纵轴进行情景设计的典型教学案例。

2、教学的条件和实施

(1)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模拟化病房模拟病房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模拟病房最好能够配置智能模拟人,利用模拟病房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通过模拟护理工作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护理程序,练习各种操作技能,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2)教学过程

①分配任务:以每班50人为例,10人为一组,共分5组,每组承担1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各组的角色任务包括编剧(写脚本)、导演(安排角色和排练)、剧务(物品准备)、病人、家属、医生、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等。每组选出1位组长,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

②资料准备:教师课前及时下发病例、相关模块材料及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积极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见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收集材料。

③课前排练:按照模块任务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编写脚本、分配角色、准备物品、进行排练。

④小组展示:每个模块的情景教学均安排在模拟病房/手术室进行。每个模块平均4学时,前2学时全班集中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

⑤课堂讨论:小组组长对整个准备工作和演示过程进行说明和自评,再由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仪表着装、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最后任课教师就本模块及拓展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

⑥分组练习:在展示、点评、讨论和总结后,全班学生5人为一组,分为10小组进行练习,参与本模块展示的10位学生,分别进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⑦总结汇报:每个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上交实训报告,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档。

(3)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块完成后,进入考核阶段。学生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考核前一天抽取病例,每班考核安排4学时,每组平均20分钟。考核分数按照理论提问,单项操作技能,医疗文件处理,综合职业素质(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健康宣教、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的权重进行计算。

二、特色与创新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的病例设计独特,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

(1)依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过程划分教学模块,与护士真实的工作路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按照病房/手术室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是行动导向高职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体现,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组织情景教学和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对锻炼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材料实训总结范文5

1.1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护理学基本技术为核心,整合、归纳和选取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通过设计典型临床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路径划分模块,采用岗位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在强化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和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是一个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时间发展为横轴划分教学模块,按病房和手术室护士(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和责任制护士以及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岗位任务为纵轴进行情景设计的典型教学案例。本案例模块划分、岗位角色和主要工作任务详见表1。

1.2教学的条件和实施

1.2.1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模拟化病房

模拟病房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模拟病房最好能够配置智能模拟人,利用模拟病房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通过模拟护理工作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护理程序,练习各种操作技能,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1.2.2教学过程

(1)分配任务:以每班50人为例,10人为一组,共分5组,每组承担1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各组的角色任务包括编剧(写脚本)、导演(安排角色和排练)、剧务(物品准备)、病人、家属、医生、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等。每组选出1位组长,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2)资料准备:教师课前及时下发病例、相关模块材料及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积极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见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收集材料。(3)课前排练:按照模块任务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编写脚本、分配角色、准备物品、进行排练。(4)小组展示:每个模块的情景教学均安排在模拟病房/手术室进行。每个模块平均4学时,前2学时全班集中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5)课堂讨论:小组组长对整个准备工作和演示过程进行说明和自评,再由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仪表着装、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最后任课教师就本模块及拓展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6)分组练习:在展示、点评、讨论和总结后,全班学生5人为一组,分为10小组进行练习,参与本模块展示的10位学生,分别进入各小组进行指导。(7)总结汇报:每个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上交实训报告,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档。

1.3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块完成后,进入考核阶段。学生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考核前一天抽取病例,每班考核安排4学时,每组平均20分钟。考核分数按照理论提问,单项操作技能,医疗文件处理,综合职业素质(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健康宣教、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的权重进行计算。

2特色与创新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的病例设计独特,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1)依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过程划分教学模块,与护士真实的工作路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2)按照病房/手术室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是行动导向高职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体现,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和完整性。(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组织情景教学和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对锻炼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材料实训总结范文6

1.1多媒体在实训操作演示中的应用

实训教学环节都是通过操作演示来完成的。通常每一项操作技能的训练都是由教师操作演示完再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传统实训教学在操作演示的时候效果不是很好,或受到仪器设备等限制演示操作不方便。比如手工焊接技术训练,教师在给学生演示焊接步骤时,由于锡焊对焊接时间有要求,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s~3s之间。在短时间完成焊接并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记清具体操作要点。在判断标准焊点和不良焊点产生的原因时,由于焊点体积小,学生看不清焊点的细节,达不到良好的演示效果。又如静态调试的演示,因为电子元器件与焊点分别在电路板的两边,学生很难看清详细的测试步骤。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实际电路或焊点用大屏幕投影,将演示的局部进行放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操作内容。通过录制视频剪辑做成分解动作使学生清晰地记住正确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利用3D制作软件展示电路的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电路原理和故障。通过运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和视频缩短了实际操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实训教学更简单、直观。多媒体应用使实训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有如身临其境,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仪器仪表的调试和使用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重要操作技能。传统实训课在讲解仪器仪表调试方法的时候,由于仪器仪表面板上的按钮复杂,有些按钮标记字体偏小,学生很难看清按钮的功能。操作步骤稍微复杂些学生就很难记住正确的调试和使用方法。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播放演示,或利用数码相机将仪器仪表的面板拍下来,使用软件做成动画,按照安排好的步骤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大屏幕上看清面板上的标记,还可以通过反复看动画记住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动画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仪器仪表调节过程有个形象、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容易观察到调节的细节,使操作步骤易于掌握。而利用软件动画模拟仪器仪表的调节过程,可以很好地展示仪器仪表的操作过程。反复演示即突破实训条件的限制,又可节约大量的实训设备的消耗。多媒体教学不但更直观,还能突破实训硬件的条件限制,节约材料和仪器仪表的磨损。

1.2多媒体在实训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训过程的理论讲解部分,教师的板书占用了大量时间,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时不但不用浪费时间书写,还能利用多媒体软件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模拟演示出来。学生在听理论讲解的同时可以看到实际电路是如何工作的。这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备课时提前制作好教学课件,在实训理论讲解时打开投影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把相应的理论讲解描述清楚。不但快捷方便、新颖有趣,同时还消除了学生长期听理论课的疲劳感。传统实训课分析电路原理时需要在黑板上画复杂的原理图,画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即便使用挂图,用不了几次就破旧不堪了,在制作挂图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材料。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原理图都可以使用CAD绘图软件在电脑里绘制完成,也可以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直接拍摄后保存到电脑里。原理图等资料只要在电脑上绘制完一次就可以永久保存,并可以反复使用。上课时使用投影给同学们展示原理图,节约了大量的画图时间和材料。使用图形和动画进行原理分析,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如在进行电路原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改变来指示电流的流向,显示电流通过时元器件是如何工作的。软件模拟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电路工作过程,如果一次没看清还可以反复演示直到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利用多媒体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抽象的论理更加直观。

1.3资源网络化是实训教学发展的趋势

教师可以用网络视频,把工厂电子装配过程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展示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电子产品的发展非常迅速,传统实训所涉及的产品、仪器、材料很多都脱离了实际应用。学生走出校门会发现学习的知识技能过于陈旧,甚至有些早已过时。使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元器件的最新信息,了解到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和资讯。网络上有很多可共享的教学资源,根据实际需要下载相应资源并加以利用,教师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把制作精良的资源传到网上供其它教师使用,实现共享教学资源。

2多媒体在实训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1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实训教学中已应用了多种媒体技术,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1)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课件的质量还应加强。

多媒体制作技术与效果在某些方面还达不到与真实训练相同的效果,并且制作方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使用不够统一。

多媒体应用到实训教学中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在从传统实训教学向多媒体实训教学的转变过程中要做大量的工作。大量的图片、声音、文件、视频需要逐步完善,大量的课件需要制作。在这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导致同一个实训,有多个版本的教学课件,在使用多媒体时其操作方法与过程,有很大差别,从而难以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3)注意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实训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忽视实训教学本身的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实训教学,学生总在虚拟的条件下进行,就会造成学生对实际操作训练和对虚拟操作训练的混淆。因此,不能过分地强调多媒体的实训教学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对实训教学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辅助手段。

4)多媒体实训室不够完善。

现在的实训室没有配备完整的多媒体设备。

2.2改进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课件制作多样化。

除了使用传统的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外,还可以使用Flash、3DMAX等动画制作技术,利用平面动画技术交互式、影音、图像结合等特点,教授实训的理论、所需的技术及应掌握的知识点,用三维图像全方位展示电子器件,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2)统一多媒体使用标准。

随着对电子实训教学研究的不断总结与更新,通过上述辅助课件的制作,将多位教师在多媒体实训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去芜存精,制定完成统一的多媒体教学标准。既在完成一套多媒体辅助课件系统的基础上,使得教学与实践比例2:3。如: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单元中,用3D动画展示元器件的形状,用Flash动画演示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占本单元内容的2/5,在真实环境下,实际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等操作占本单元内容的3/5。

3)加大对多媒体实训教室的投入力度。

对现有实训室进行改造,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在硬件方面除了配备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外,还要加大高质量的投影仪和数码图像声音采集设备的投入。

3总结

材料实训总结范文7

《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骨干,必须要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并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从《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课程实训,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最终得出将课程讲授理实一体化,校内外实训相结合,任务书式考核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使得《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更加适合高职院校材料专业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

板带钢轧制技术;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

0引言

《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材料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可操作性强,主要培养学生在各工艺环节上的岗位操作、工艺编制、生产故障处理、工艺设备拆装和维护保养、工模具设计安装调试和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典型产品的生产技术合同或标准,编制出经济的、适用的工艺规程、工模具设计安装及设备的维护保养调试等工艺操作制度;能按产品工艺要求安全合理组织生产。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国家的工业发展及城镇化的建设,各行各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技术骨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参考学生就业,以培养各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尤为迫切[1]。

1《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

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作为工科专业,以及《板带钢轧制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积极探索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课程设计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以任务活动为主线,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和工作之间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实践与理论一体化。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埋头苦干”的枯燥上课方式,变成“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灵活方式,并加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flash动画等,学生们引入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现场真人模拟、手工制作轧钢设备等学习手段,真正意义上做到理实一体。每一部分内容不以章节为主线,而以情境中心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每一次内容就是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就能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做好教学设计,计划好各步骤,并设计好相应的课时分配,以真实的板带钢产品作为学习情境载体,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熟练掌握板带钢轧制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1)资讯布置、明确工作任务,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们查阅与本部分有关的相关资料;教师就其中重要部分进行讲授。(2)决策学生分组,讨论资讯中相关问题,并分配小组内部各人员工作任务。(3)计划制定评价标准;制定收集、整理工作计划。(4)实施对工作任务按计划进行实施,收集资料、图表、分析、计算、总结、演练等。(5)检查小组之间互查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小组内互评打分;教师抽查学生对内容的认识程度。(6)评价随机抽查小组学生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和记录、归档。

2《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实训

《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依托于材料工程专业现有实训室,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到实训室动手操作,更加生动形象地体会板带钢生产的整个流程,以及能解决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轧钢仿真模拟实训

由于钢铁生产行业高成本,高投入,高危险性等很多现实中的问题,《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的学习要紧密地结合轧钢仿真模拟实训,这部分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进行轧钢生产操作仿真实训,熟练地掌握数种工艺的虚拟操作,包括中板轧钢加热炉操作、中板轧钢粗轧操作、中板轧钢精轧操作、中板轧钢矫直操作、中板轧钢剪切操作、热连轧加热炉、热连轧粗轧操作、热连轧精轧操作以及热连轧卷曲操作等。学生在虚拟仿真轧钢车间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了专业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走入职场奠定基础。仿真操作软件系统是以济南钢铁公司中板厂实际轧钢生产流程为模拟对象,以实际的生产控制系统和生产数据为依据,本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的。既模拟了轧钢生产流程的工艺过程,又仿真了轧钢生产中央控制室各工作岗位的实时操作,营造了逼真的实际轧钢生产氛围,可完成数个钢种、多标准、评价和考核学生编制的工艺规程、操作方案及异常工况的判断与处理。并能实时反映出轧制过程中工艺参数变化、轧制产品精度、能源消耗等综合质量指标。这样学生们就可以不用真实进入钢厂,也可以看到真实的轧钢环境,而且可以多次地尝试自己的设计参数和操作技巧[2]。通过轧钢仿真模拟实训提供的真实职业环境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知道学什么,练什么,怎么练,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而且真实职业环境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有很好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轧钢实训车间

如果说轧钢仿真模拟实训是模拟企业整个轧钢过程的,那么轧钢实训车间就是企业轧钢厂的一个局部缩影。本专业拥有的轧钢实训车间现有一整条冷轧生产线,还有一组横列式一列式三架型钢轧机,条件上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简单实训。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之后,再经过轧钢模拟仿真实训,最终就能够挑选自己组在轧钢模拟实训过程中得到的最佳模拟数据组合,在轧钢实训车间真实地操作实现。这样一方面相当于参与了现场操作,锻炼了动手能力,还省去了外出的时间成本、安全成本,另一方面因为已经是从模拟实训中得到的最优数据,也省去了不必要的现场探索造成的成本浪费,再者,也是学生自己将课本中所学知识通过消化设计,比如压下量的设计,轧制速度、轧制温度等参数的设计运用到轧钢过程中,见证了自己的成果,一举多得。

(3)材料性能检测实训

通过轧钢实训车间出来的材料试样要通过性能检测才能知道是否是合格产品,才能验证自己先前轧钢的数据是否合理。该专业材料性能检测实训室拥有多种性能检测设备,包括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光学显微镜、抛光机等,能满足学生实训的条件。所以,这三部分实训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学生们将课堂知识搬到模拟生产,再将模拟生产转化成真实现场操作,最终通过性能检测实训检验整个学习的成果。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得出验证结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另外,在实训过程中,学院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接受动手操作的培训,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去企业参观,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3]。

3考核方式及总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取消传统的试卷考试,作为课程改革最终的考核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板带钢轧制操作》的课程设计。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本专业学生已经学完一些基本专业课程,主要有“金属材料热处理及其应用”、“塑性变形及技术应用”、“钢坯加热及设备控制”和“轧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所以结合这些课程中知识,是可以做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的。该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完有关板带材轧制工艺理论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性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尝试在给定条件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中厚板、热带或冷带轧制工艺制度的制订,通过训练使学生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为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该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指导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板带钢轧制方式,初步拟定轧制道次及道次变形量,通过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对拟定的压下制度进行计算与校验,其间涉及板带钢轧制温度制度、速度制度、张力制度与辊型制度等的制订,并最终完善板带钢压下制度的修正与制订。压下制度即压下规程或轧制规程,是板带钢轧制工艺制度的制订的核心内容。其中压下制度必然影响到速度制度、温度制度和张力制度,而压下制度与辊型制度决定着板带轧制时的辊缝大小和形状。压下制度的内容包括轧制方式(中厚板生产)、轧制道次数、道次压下量(率)等。速度制度的内容包括主电机传动方式、各道次轧制时的咬入(穿带)速度、抛出(甩尾)速度、稳定轧制速度(或最大转速)等。张力制度针对冷轧带钢生产,其内容包括连轧机机架间张力、开卷(卷取)机与轧机间的张力的确定。辊型制度的内容包括板带轧机机整个辊系总的辊型值大小的确定、辊型值的分配,轧辊辊型曲线的选择、换辊制度及新型板形轧机(如CVC轧机)辊型曲线的确定等。板带钢轧制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是由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具体内容应包括课程设计题目、设计方案、内容及要求、设计参数、设计标准、实施进度与参考文献等。综上所述,经过三大方面的努力,希望材料专业《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有突破性成果,进一步可以推广到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甚至整个学院,乃至所有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3日第7版.

[2]王捷,杨永明,乐建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5-138.

材料实训总结范文8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服务语言与礼仪、旅游文化、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而在这些课程之中,《导游业务》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前续课程《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服务语言与礼仪》、《旅游文化》等课程有机结合和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打下基础;同时《导游业务》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该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技能课。而《导游业务实训》课正是《导游业务》课的实践环节,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恰恰是前文提到的一线服务岗位所具有的。其实也就是以四类导游员为核心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具备。所以《导游业务实训》课的开设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带团服务、讲解服务、旅行生活服务、出境旅游服务等四类导游人员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导游服务能力、语言讲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为旅游者提供规范化和个性化的导游服务,进而形成一套独特的服务艺术。

实训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定位,《导游业务》作为高职旅游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实训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导游业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导游讲解与带团技能,并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转变成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培养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基础。围绕这个目标,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对《导游业务》实训课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体验模块设计,使学生在模拟体验、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尽快完成从学校角色到职场角色的转变。实行项目导向、工学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实际的导游工作流程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载体,使学生能够在仿真与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导游,真正做到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也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照以上课程设计思路,围绕就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情境体验式实训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内容设计。按照教学计划的学时安排,本实训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根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共分5个项目10个模块40个任务,5个项目包括导游服务技能实训(语言运用、讲解技巧)、导游服务规程实训(服务的规范化)、处理突发事件实训(应变能力)、现场综合导游实训(实地讲解能力)和导游资格证应试模拟实训(取得职业资格的能力)等。通过具体的模块以及子任务的设置、训练,切实达到提高学生导游服务能力、语言讲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突出了课程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和技能性。根据授课内容和注重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教研室成员共同编写了适合学生特点的《导游业务实训指导书》自编教材,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导游实训各环节的操作要求,同时还将任课教师授课几年来积累的案例和习题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分别形成“导游业务习题精选”和“案例解析”;按模块教学模式编写了电子教案,设计了PPT课件,课件中的案例充分,画面清晰,组织合理,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每一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都有相对应的案例分析和思考题,以增强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中,探索出能够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六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即由教师根据实训项目提前布置学习任务,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决策完成任务的形式,确定分工,下一步由学生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进而进行任务实施,展示任务成果,最后由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项目完成。可以看一个实际例子。实训任务:美岱召沿途与景点现场导游讲解实训要求:能够按照导游服务的基本规程,运用多种讲解技巧,独立完成导游讲解服务。实训学时:6学时实训材料:其一,导游员所需的物质材料(导游旗、话筒、胸牌、职业装、生活必备品等);其二,景点资料;其三,旅游车。实训内容与步骤:第一,实训准备(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分工、制定计划):学生分组,指定一人为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内分工,其中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为导游人员,其他同学以游客和实习导游的双重身份参与游览。小组之间提前沟通,分配各组讲解任务。小组成员共同搜集实地讲解的景点资料,依据实地讲解评分标准,共同设计讲解方案,拟写讲解部分的导游词。小组选派的导游员提前熟悉导游讲解词,课余时间自行演练。第二,实训开始(任务实施、成果展示)。教师说明注意事项,实训开始。旅游车行进期间地陪进行沿途讲解,到达景点后由景点导游进行讲解,期间全陪和地陪依照导游服务程序、内容提供游览过程中相关服务,遇有突发事件,导游集体应有共同配合解决问题的意识。游客认真听讲解、仔细观察,发现导游讲解中的问题,并比对自身进行总结。第三,实训结束(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随堂总结。布置下次课堂讨论,主要针对本次实地讲解,不同分工的同学课后总结,结合自身感受谈体会。

在教学实施当中,教师运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锻炼学生自学和收集材料的能力、自主组织和任务实施的能力,同时教师根据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体指导或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监控。而学生则根据不同实训项目的要求,运用讲解演示法、模拟操作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实地讲解法、体验感受法、案例分析法、竞赛问答法等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真正做到寓学于做,寓习于乐,不同的教和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达到了有效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