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资料范例6篇

杜牧的资料

杜牧的资料范文1

关键词: 《寄扬州韩绰判官》 实写 虚写 创作背景

实和虚是诗歌中常用的描法。实写即所写的是眼前真实的见闻;虚写即所写的不是眼前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或梦幻中的景象。实和虚本身并不难判断,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却显得扑朔迷离。笔者也参考了一些资料,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语简而意丰,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从字面上看是写杜牧与朋友韩绰的调笑,但它所唤起的联想却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之情。

从标题上看,《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寄扬州”说明杜牧当时不在扬州。据史料记载,唐文宗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做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中任节度使的韩绰相识。这首诗是杜牧曾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写作时间大约在大和九年或开成元年秋。史料记载,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曾离开扬州,入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东都即洛阳。

教学前,笔者查阅了教参资料,资料如是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句写的是自然之景,抒的是内心之情。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不是直叙敷陈,而是通过眼前山水的描写,把不受任何外物约束的情思悄悄带出,让情思伴随着逶迤青山,悠悠流水,又一次神游了曾经为宦多年的扬州。”①

看到这,我就确信“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写眼前之景。作者的情是由眼前的山水而延伸到江南(即扬州)的。可是教参上接着说:“诗中出现了青山、绿水、秋草三种形象,组合接连起来,便是一幅迷人的江南秋色图景。这些景物是诗人的视觉形象,也是诗人的多种感觉形象。”②

看到这,我又开始迷糊了:如果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景的话,那么怎能构成江南的秋景?教参中的“视觉形象”是强调亲眼所见吗?但“多种感觉形象”似乎又有虚写的可能。这些不确定的说法让我更想知道“青山隐隐水迢迢”到底是实景还是虚景。

带着疑问我再次研读诗歌,查阅资料,最终我推断“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写。理由如下:

首先,符合文学创作规律。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都是由实到虚。“虚”的确能展开想象,但“实”却是“虚”的依托。没有“实”的铺垫,“虚”会显得突然。《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第二、三、四句都是虚写,如果第一句也是虚写,那么整首诗都是虚的,诗歌是形象思维,太实不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但太虚却见不着真意。写诗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样才能使诗的结构更紧凑,意境更阔达。“青山隐隐水迢迢”是诗的首句,若一开始就虚写,则会让人摸不着边际。本诗作者之所以想到扬州种种,完全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相关联想。没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眼前之景的铺垫,诗歌就不会有如此奇妙的意蕴。

其次,与词义相吻合。“青山隐隐水迢迢”中的“隐隐”是隐约之意;“迢迢”是悠长之意。“山隐隐”“水迢迢”都是视力所见之结果。青山是隐约可见的,而流水又是悠悠不尽的,这正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既然“隐隐”、“迢迢”是如实描写,那此句就一定是实写。

再次,与地形地势相吻合。扬州属于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带,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杜牧之所以说它是江南,是相对他当时所在地洛阳而言的。从地势地形上说,扬州多丘陵并无高山。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说远眺还能隐约看见山,说明这里的山是较高大的山,而不是一般的丘陵;洛阳临近黄河,这一带山高水阔,因此远眺青山“隐隐”、流水“迢迢”是可信的。

最后,与作者的情感相吻合。唐代的扬州是繁华热闹之所,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美称。杜牧是一位极具鉴赏力的风流才子,他对扬州的喜爱也是非同寻常的。史料记载杜牧曾先后在扬州供职八年,他写了很多有关扬州的诗,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等。因为喜爱,才会在离去后产生不尽眷恋,才会把有关扬州的记忆不断强化。现在他看见了眼前隐约的山水,自然联想到了扬州的风光,因此诗歌的第二句“秋尽江南草未凋”这虚来一笔便写出了作者对扬州的不尽的怀念之意。反过来说,正因为作者对扬州的喜爱,才会让他更加留意眼前的山水风貌,哪怕仅有一点的相似,都能唤起作者对扬州的相关记忆。这样用笔更强化了作者的情感,与诗歌的主题也是一致的。如果“青山隐隐水迢迢”是虚写,就没有这种强烈的情感对比。

综上所述,我认为“青山隐隐水迢迢”应是实写。

杜牧的资料范文2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北武当山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观音堂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广胜寺导游词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杜牧的资料范文3

关键词:杜牧 诗歌 数字入诗 艺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数学大国,中国的诗歌和数字结合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现象。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都使用了数字,特别是在唐诗中,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特别是近体诗成熟之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创作了较多的以数字入诗的诗作,但在唐代的诗坛中,在诗歌中娴熟运用数字,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的诗人首推杜牧。

一、杜牧善将数字入诗

在杜牧的诗作中,数字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不仅很多诗歌中出现了数字,而且有很多诗歌都是在一首诗中好几处出现数字,如:“腾阁中春绮席开,拓枝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斜晖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三)

在这两首诗中,每首诗歌中都用了四个数字。

据岳麓书社集部经典丛刊《杜牧集》,得杜牧诗共计约四百五十余首,其中有数字的约有二百六十五首,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在其他的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唐贤清雅集》评杜牧《题齐安城楼》云:“此诗须善会,若无渠气骨,更是算博士。”关于杜牧善以数字入诗这一特点,前人早有所注意,如何文焕在《历代诗话》中云:“旧称牧之好用数目,如二十四桥之类是也。”今人王淑均、朱碧莲在《杜牧诗文选注》前言中也称杜牧“善于将数字入诗”等等,这些资料都表明了杜牧在数字应用上的艺术技巧。

二、杜牧将数字入诗的原因

(一)中国早期诗歌中存在的以数字入诗的手法的影响。在诗歌中应用数字,这并不是杜牧的独创,在他以前的诗歌中就有以数字入诗的现象,这种以数字入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就出现了大量的数字。此外,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同样也存在着以数字入诗的现象。

(二)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一”是数之始,又是万物之源。所以数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始终是它的基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象数之学,以数字、图象符号来解说宇宙中万物之变,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和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数字的表现功能的影响。数字在最早出现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计数,这就使得数字必须具备准确性、直观性的特点,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字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中的有些数字往往可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如: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寄牛相公》)。诗人抓住了数字的准确性特点而加以应用的。

(四)杜牧对数字有着独特的敏感。杜牧作为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运用数字的诗人,他对数字在诗歌中的作用有着独特的敏感。《韵语阳秋》卷四记载:“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由此可见杜牧对诗歌中的数字是有独特的敏感与体会的,所以一见张祜的诗歌便被其所吸引。

三、杜牧诗歌中对数字处理的方式及效果

数字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性、实指性,因而在现代的一些文体中应用数字最多的大多是一些应用性的文体,而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数字往往会使诗歌变得平板、枯燥,缺乏诗歌应有的美感。但杜牧的诗歌却相反,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诗歌中处理数字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通过对杜牧诗歌的分析,其诗在数字的处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句间并置式。这种方式是杜牧诗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在杜牧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采用这种方式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如:“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之一)

二是句中并置式。即在一句诗句中并置几个数字,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依靠数字间的内在联系,将几个数字直接组合起来,中间省去了任何的修饰、连接、交代等一切语言。如:“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感怀诗一首》)“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一)。诗人在诗句中将这些数字并置在一起,在情感的表现和渲染上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合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三是和典故结合式。这种方式数字中本身就蕴涵了典故。如“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三千客”用“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的典故。“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三)“一瓢颜巷”用的是《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典故。

四是诗人在诗歌中将所要描写的对象用数字加以放大,强化诗人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雨中作》)人的一世“一万朝”,当然是一个概数,但是却从数字上放大了一个人的一世,在这漫长的人世中,作者“朝朝醉中去”,万朝如一日,因而我们也就可以从诗歌的数字上读到作者郁郁不得志只有借酒浇愁的无奈。

杜牧的资料范文4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00480)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其中,畜牧业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并且畜牧业发展水平能够作为体现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生猪养殖业一直是我国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能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畜牧业的发展又充分利用了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来的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养殖业在畜禽的育种改良、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控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生猪养殖已走出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生猪存、出栏量持续增长,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2 开展生猪四系配套杂交育种的意义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生猪产业迅速发展。以天津为例,作为畜牧业规模量较小的省市,2014年末生猪存栏也达到190万头,全年出栏约360万头。养猪生产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品种结构单一,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品种改良工作,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纯种繁育与杂交改良是提高畜禽生产力的主要育种手段。杂交改良是提高畜禽育生产性能及抗逆性的主要育种方法之一,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同时杂交改良的育种工作具有从简单到系统,从单级到多级的规律,所以,系统的开展杂交育种改良工作是生猪养殖业持续高效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四系配套杂交育种通过引进纯种杜洛克、皮特兰种猪,并结目前普遍使用长白和大白种质资源,开展四系杂交育种改良工作,从而建立生产性能优良、遗传品质稳定的二元父母代群体,通过二次杂交改良,最终建立起四套系杂交群(生产群)。通过项目的实施及示范推广,不仅解决了汉沽地区生猪品种单一、种质资源退化等问题,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杂交改良体系,培养一批育种技术人员,为我区的养猪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还能达到提高生产性能,减少育肥期,降低粪尿污水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的目的。

我国是一个饲料资源匮乏的国家,如何解决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与饲料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是畜牧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四系杂交猪100kg体重日龄比三系猪低0.6天,节约饲料2~3kg,因此进行系统的四套系杂交育种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既能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又能降低猪粪尿污水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创造潜在的生态价值。

杜牧的资料范文5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杜。有一次老师说写一次研究报告。于是,我对我的姓氏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杜姓的来源和杜姓历史名人。

2.了解杜姓人口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杜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杜性的来源

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上网

历史上的杜性名人

杜光庭,杜牧,杜琼,杜操。杜杲,杜甫,杜审言,杜佑……

上网

杜性的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李姓人口总数量约520万排名第47位

上网

据说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有族谱

四.结论

1.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皇帝时人”。传说杜康是皇帝的宰人(御膳房的官),而皇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淋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2、在历史长河中杜姓人才辈出。有汉代书画家杜操,唐代着名文学家,诗人杜牧。明代画家杜琼。唐末着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杜光庭。北周着名外交家。政治家杜昊。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的杜甫。唐朝文学家杜审言,唐朝史学家杜佑……我们为杜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杜牧的资料范文6

时间回溯到24 年前。1984 年,鹤壁淇县畜牧局的两个“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向上级领导请书,辞去局里工作,到农村创办良种繁殖厂和饲料加工厂,并希望探索出一条畜牧业发展的新路。这两个放弃“铁饭碗”,去当个体户的年轻人就是今天的永达掌门人冯永山和大用掌门人杜文君。依靠借来的5000 元启动资金和县里领导支持,24 岁的冯永山和19 岁的杜文君开始了创业之路,靠为农民提供种鸡、蛋鸡、种猪、饲料等业务,公司一步步发展起来。两年之后他们创办的高村牧工商服务公司已经实现产值110 多万,利润7 万元。时任公司正副经理的冯、杜两人又创造出了适合农村畜牧业发展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雏形,并以公司为纽带带动了当地数个乡镇养殖业的发展。冯、杜两人也被媒体誉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成为当时青年创业的典范。1988 年,由于经营思路的分歧,在县里主持下冯、杜两人友好“分家”,随后冯创建永达,立足肉鸡产业;杜创办兴业,继续在养殖和农牧业扩展,后改名大用,并把公司主业也圈定在肉鸡产业上。至此,大用和永达,一场精彩纷呈的肉鸡产业德比战就此拉开帷幕……

专业化深耕VS多元化扩展

永达:肉鸡产业的深耕战略

永达公司成立之初,冯永山就将公司的主业定位在肉鸡产业上,到今天坚持了整整20 年。1988 年,冯永山在别人还在质疑肉鸡产业的时候,就贷款兴建了500吨冷库和年屠宰150 万只肉鸡生产线和4000 套肉种鸡场,最终形成了永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除了推进肉鸡养殖外,永达还扩大了加工生产线,借以形成规模优势。资料显示,目前永达拥有年屠宰加工肉鸡规模5000 万只,而这个规模位居业界前列。凭借质量和规模优势,永达也顺利成为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长期供应商。

已经在肉鸡产业的上游尝到甜头的永达又把眼光聚焦在下游的商业销售终端。2001 年,郑州、济南、西安等地市“永达放心鸡”专卖店先后成立。依靠自建终端,永达成功进军了商业销售领域。2006年底,河南永达如家商业连锁管理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并入选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冯永山曾对媒体表示,接下来永达将在豫北五市建设旗舰店,并计划用3 ~ 5 年的时间在河南及周边省份开设旗舰店50家、二级店500 家、三级店3000 家,从而打造商业连锁的强势品牌。

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到一个商业型企业,永达的这个跨越着实让人吃惊。分析人士认为,进军商业零售领域,对永达来说也将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没有过多商业连锁操作经验的永达可能为此要交一笔代价昂贵的学费。但冯永山认为,2007年是永达的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之年,今后要围绕着产品和网络两个终端,提升产业升级,由畜牧养殖加工业向食品加工业转移,由生产型企业向商业型企业转移。

大用:农牧食品深加工的扩展战略

大用传承了原公司的养殖业,经营领域从种鸡、种猪、商品猪到饲料加工,并向香港市场供应生猪,还曾经是供港“三趟快车”的先进单位。

看到永达肉鸡产业发展的蒸蒸日上,杜文君也开始寻求主业上的转型。1995年,大用正式涉足肉鸡养殖,但是从进入这个行业开始,杜文君就坚持高起点、上规模的发展策略,从种鸡、肉鸡苗繁育做起,延伸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迅速在肉鸡产业上站稳脚跟。

2006年,大用在焦作修武建设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实现了从种鸡、肉鸡苗养殖到屠宰加工的一条龙生产基地。而周口的生产基地建设也将在今年启动,届时,大用将比肩永达,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

对于外界评说的大用、永达“哥俩好”的竞争关系,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因为目前的市场容量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双方的供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发展来看,这种局面不会长远。一业内人士指出,其实现在无论是大用还是永达或者省外的其他企业都在紧密地布局,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相比永达的固守“家门”,大用的基地建设就显得别有意味。大用公司执行总裁韩淇表示,焦作基地用来辐射西北市场,周口基地建成后将会带动华东市场的发展。

2007年初,大用把“农牧食品加工”作为公司的战略定位,并在这个领域内扩展产业链,实现配套产业的战略升级。除了在肉鸡市场上进行产业链延伸之外,大用还坚持在饲料、兽药等相关产业上进行扩展。并且子公司的单项成绩都位居行业前列。

[点评]

剖析两家企业的成长战略可以发现,永达在肉鸡产业的加工上可谓精耕细作,从养殖、屠宰到分类包装再到“永达放心鸡”专卖店销售,永达的一条龙产业链深耕策略奠定了它在肉鸡行业今天的地位。大用的公司定位为立足农牧食品加工业,除了在肉鸡产业上扩张之外,还在围绕这个产业链建立了分工更为细化的配套产业,依靠多元化提升了产业升级。

追随VS超越

永达:走出去,独辟蹊径闯市场

2006年10月,永达被国家列入首批农产品免验企业,这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企业,这也标志着永达作为出口企业已经跨入了全国同行业第一方阵。

永达一企业人士表示,永达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公司除了满足国内大的市场外,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

为了配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永达争取到首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资参股经营试点项目,总投资7671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50 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出口鸡肉熟食产品2 万吨,实现收入6 亿元。日前,为提升生产能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已批准再对该项目增资扩股1500 万元。永达对这个项目给予很高期望,永达一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对永达公司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重大意义”,不仅能够带来永达整体产业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将全面带动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在出口的区域上,永达的产品的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南非、中东、东南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还有刚刚获批的拉美智利市场。其中对南非市场出口是禽肉熟制品的全国唯一一家企业。在对日本的出口上,形成了高附加值、高品位的高端市场取向,目前拥有日本常年合作客户21 家。

2003 年,永达冻鸡肉产品出口突破万吨大关,实现对日出口全国第一、全国出口同行业排名第三的优异成绩。

大用:眼光向外,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用和永达在开展海外业务上总是如影随形,除了南非市场大用暂时没有进入外,其他市场均与永达形成“他乡遇故知”的竞合关系。但在出口的方式和战略上,大用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韩淇表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形成了大用的两条腿走路,没有单独的偏向。但在对外出口上,大用坚持走高端之路,选择与大的客户合作,在产品的开发上注重研发出功能型、营养型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用的海外市场拓展充分地体现出有所为有所不为。

目前,欧盟对中国肉类进口封关8 年之后有所松动,韩淇表示,接下来公司准备在欧盟开辟新的增长点,为此大用正在着手建设一个符合欧盟标准的肉鸡生产基地。“欧盟国家对鸡胸肉消费较大,市场效益非常客观,如果打入欧盟市场,将会带动整个高端市场的发展”,韩淇对这个结果非常充满信心。

对于刚刚开辟的智利市场,韩淇认为单就智利市场来看,并不是一个高回报的市场,但是智利靠近美国,通过对美洲市场的熟悉,可以为进入美国市场做准备。

[点评]

走出去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魄力。永达和大用都是通过苦练内功,在产品品质上获得国外市场的认可。在非典之后,大用和永达通过熟食出口反而增加了公司产品的附加值。永达在出口基地上下工夫,建设巩固的后防。大用眼光向外但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坚持走高附加值之路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两个企业的你追我赶和相互超越,终究实现了两个企业的共同成长,竞争实质就是让双方有着更高的目标追求。

自我积累VS借力升级

永达:自我积累式扩张

永达的发展更多的是自我积累式发展,虽然也有资本运作的个案,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企业对资本手段的陌生。永达的众多分公司和子公司中,没有一个投资公司,所有的子公司和分公司业务都是为了和公司的主业进行生产配套服务,这也形成了永达发展中的软肋。

冯永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2007 年新年致辞中说道,“要以资本运作为杠杆,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虽然从2005 年开始,永达已经实现了翻一番的产值,但是在苏文忠博士看来,永达的速度还不够快,跟理想的速度还是有些差距。

苏文忠认为,肉鸡产业的门槛进入很低,市场也是准入开放的,在这个领域,谁先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展起来,谁就能成为市场的强者。对于永达来说,留下的市场机会并不是很多。苏认为,永达接下来会更多地发挥资本的力量,集中80%的资源去做20%的事情,去整合社会资源。自我积累是在跑,而资本运营是在飞。

对于永达的未来发展,苏文忠充满自信。他透露说,永达将变成产权多元化的集团性公司,集合公司资源,整合投资平台,以资本运营为主,推行社会化合作。

大用:资本兼并式延伸

虽然大用投资公司的成立仅仅有3年的光景,但却对大用的发展起着很大推动作用。无论是建设新的生产基地还是收购其他企业,都能看到大用在资本市场运作娴熟的身影。

2006年3月,上市公司“ST 昆百大”公告称:昆百大将所持有的濮阳泓天威药业有限公司67.66%的股权转让给河南大用公司。这个泓天威就是国内禽类(鸡)抗球虫药的领导者,美国及瑞士等多个国家的药品供应商。但泓天威却在昆百大手中已经变得效益节节下滑。大用获知消息后,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谈判,以相当优厚的价格把优良资产泓天威纳入麾下。

亲历收购的韩淇表示,虽然是抄了个近路,但整个收购过程完成的非常漂亮,这也正好整合大用完整的产业链条。如今经过大用的运作,原来准备停止合作的美国公司也续签了合同,并且经过他们的介绍又成功开发了新的客户。

2007年1月,大用又以4600 万元从上市公司思达高科那里获得了河南中小企业投资担有限公司22.06%股权,思达高科投资该部分股权的原始成本为4500 万元。韩淇表示投资河南中小企业投资担有限公司是出于资本运作的考虑,但肯定是扶持主业的发展。

[点评]

对比两个公司的构成就可以发现,虽然都是中国肉鸡行业的佼佼者,但是由于选择的资本运营方式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分析人士认为,有多大资源去发展多少的观念会让企业失去很多机会,如果善于驾驭资本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此,企业家要有大战略意识,思想更加解放,面对新经济的发展。据悉,大用和永达都入选河南上市后备企业,但是资本的运作除了股市还有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都是为更好地发展主业,这是个方向。

内秀大哥VS外向兄弟

永达冯永山:内秀大哥的精细管理

冯永山长杜文君5 岁,但是性格却更为内向,两人处事都很低调,都几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一位熟悉冯的业内人士说,冯非常没有架子,非常诚实守信。穿着也极为朴素,平时言语不多,但有时急了也会说粗话。自己的生活很节俭,但在公司发展的投入上从来不吝啬。

但也有媒体认为,“冯讷言敏行,思虑细致,长于管理”。冯的周围集聚一个非常精干的管理团队,总裁王光灿有时都是带病工作,而且干得非常起劲。这不能不说是冯的用人智慧。他非常善于把人才集聚在自己身边,让他们各显其才,各彰其能。

冯的稳健经营风格也使得永达在发展过程中显得过于保守,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正是冯的这种稳健经营风格才使得永达能够延续20 年的辉煌。

大用杜文君:外向兄弟的人文情怀

杜文君性格比较外向,敢说敢做,但是在面对公众时,他又刻意保持低调。一位大用的员工回忆说,杜文君很谦和,在公司很受爱戴。许多员工都说找不到理由不努力工作。杜管理上喜欢放权,交给下面的事,从不问怎样操作,只要一个结果,不管多大的投资,杜总是很放心地交给手下去办。杜认为,既然让员工坐到主管的位置,就充分地信任他,至于他做不好,不是他的问题,而是领导人的用人不当。公司目前的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后来加盟过来的。

杜文君的开放心胸也让大用的发展显得非常跳跃,思考方式也更加发散,更显灵动。这也是决策者的风格影响企业的风格。

即使在公司上班,杜仍坚持自己步行从家到公司,虽然杜有时脾气也很急,但不会当面批评员工的不是。

[评点]

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他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冯永山的精细管理和杜文君的人文关怀都是这两个企业家的可贵品质,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质,别人才会跟着他干,把公司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企业家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据说,杜文君和冯永山,这两个共同创业的兄弟现在还经常喝茶聊天,因为两个人的友好关系,公司下边的人都对自己的竞争对手保持一定的友好。双方即使有竞争也变得温文尔雅。

[记者手记]

PK,让彼此更有目标

在自然界,竞争是促成动物进化和发展的最好动力。如果没有狮子的追赶,羚羊不会是长跑健将,如果没有饥饿的威胁,狮子也不会拼命狂奔。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有序的竞争也是企业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动力源泉。

作为肉鸡行业的同根兄弟,大用与永达从来都不缺乏竞争,从农户争夺到终端市场销售、从产品价格到销售渠道、从营销手段到市场策略,他们的竞争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经营中的所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