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系统范例6篇

景观系统

景观系统范文1

关键词:景观系统;文化;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112-02

1 景观运营工作目标

环境景观识别一般分为指示 性标识和象征性标识两大类,本次2011年深圳大运会形象景观工作的对象共包括65个竞赛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10个城市街区及相应的训练场馆;依据深圳大运会赛事宣传需要,以大运会形象元素为基础,以各个场馆与城市街区为载体,组织开展设计开发和一体化的应用管理,创造出独特、完整而具有一致性的视觉形象。随着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便捷、新颖的景观系统塑造是体现国家及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也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指标。

本系统运营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以围绕“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的为指导思想,通过大运形象元素在体育场馆和城市街区的广泛应用,渲染欢乐祥和的大运氛围,服务赛时的宣传需要,传播大运会的文化理念,展示青春时尚的大运形象,展示深圳设计之都的艺术水准,展示中国崭新形象。

通过景观运营,能够强化景观整体统筹、规划功能;完善大运形象景观布局,避免城市景观盲点,让大运形象元素在体育场馆和城市街区能够得以广泛应用。

通过景观运营,能够加强技术和策略层面的指导和协调;统一思想,提升技能及专业素养,让大运景观能充分地展示深圳设计之都的艺术水准,展示大运会的品牌高度。

通过景观运营管理,能够加强景观实现的监督和控制;保障大运景观实施的安全、高质准时,让大运景观在渲染欢乐祥和大运的同时,促进“和谐深圳、和谐大运”的建设。

2 景观系统设计规划

主体设计原则是指为了满足赛时运行的需要而在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及重要城区赛前安装、赛后拆除的景观物品。这些景观物品通过大运会的会徽、吉祥物、口号、核心图形、官方图片等大运会形象元素的设计开发和一体化的应用管理,创造出独特、完整而具有一致性的视觉形象。

1) 主导设计理念:青春时尚、色彩绚丽、新奇特美、海洋文化。

2) 规划定位

①整体规划:全面梳理,科学统筹,功能分区,主题突出。

②区域整合:充分考量场馆、场馆及附近城市街区景观布置的一致性,将三者有机整合,打造区域形象景观的亮点。

③彰显特色:以总体规划为前提,兼顾场馆特色,形成既统一又丰富的艺术效果。

3 深圳大运会景观体系

1) 深圳大运会的元素体系及景观应用体系的艺术来源:以人,天空,大地,海洋为四大艺术来源,构成了深圳大运会形象景观的元素主体。①核心图形标准;②基础元素。

2) 深圳大运会景观应用体系:

通过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赛事相关用品、赞助商识别系统、标识系统以及城市形象载体的应用实施,形成鲜明、统一、完整的总体景观。

①景观载体:分为“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两类,其中包括竞赛场地(FOP)景观、道旗、围挡、标识装置、景观构筑物、背景板、体育器材、楼体装饰景观、临建设施、主题雕塑、公共艺术装置、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城市家具、互动投影、多媒体显示系统等。

②赛事相关用品:制服、火炬、奖牌、颁奖台、获奖证书、门票、注册卡、大运会地图系统、秩序册、赛事指南、专用交通车体、志愿者用品、礼宾用品、大运会纪念产品等。

3) 深圳大运会场馆景观体系:

通过深圳大运会65个竞赛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含体育器材、赞助商识别系统、标识系统)等的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物品(景观载体)的应用实施,形成鲜明、统一、完整的场馆总体景观。

①通用景观:景观旗、A型围档、安保围档、路障装饰、室内地贴、室外地贴、人检口棚房外立面装饰、车检口棚房外立面装饰、人检+车检口棚房外立面装饰、临建用房外立面装饰、玻璃贴、室内立面装饰、室内挂旗、场馆入口装饰、比赛场地入口装饰、观众席装饰带、混合区背景板、颁奖背景板、新闻厅背景板、计算机遮罩、桌子围档、轻型展架。

②特殊景观:室内立面装饰、即时贴、灯杆旗、体育器材装饰、特殊景观物品(含多媒体景观)、大型临建景观构筑物、建筑物覆盖装饰、草地图形等。

4) 深圳大运会形象景观职能体系: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形象景观依据其职能可以分为三大景观体系:包括以标识系统为主体的城市景观体系;以形象元素为主体的场馆景观体系;大型景观装置、临建构筑物、多媒体显示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体系。

4 深圳大运会形象景观的文化遗产

1) 设计独特:深圳大运会核心图形首次运用多色透明叠加的色彩系统,突破往届大运会以单色系为主的表现形式。

2) 模式创新:深圳大运会三大形象景观系统的提出,是对大运会形象景观原有模式的充实、完善和新的提升。

3) 文化城市:部分永久性的大运景观将为深圳城市形象增添文化光彩,成为永恒的大运历史记忆。

4) 实现跨越:深圳大运会形象景观的规划、设计、实施,以深圳本土团队为主,向世界展示深圳设计的能力和水平,为深圳设计之都增添光彩。

5 结束语

目前环境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人们更多关注到在独立环境设计中如何保持和更新景观形象特征和营造“人性化”环境场所的设计实践。为了提升社会的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景观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更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与进步;景观环境的更新是当前社会的必然势趋。“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观将承担在城市的扩张和其他独立环境更新建设中主导的地位。如何健全城市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创造“人性化”的景观环境,是景观环境设计或更新整治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后期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魏天刚.导向标识设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仲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景观系统范文2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增大,造成城市拥堵、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严重等环境问题,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不断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一、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从宏观与微观上对城市绿地空间环境(包含: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带、防护林带、滨水空间、风景保护区等)的自然生态系统、人造景观系统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进行营造设计,实现绿地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创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在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中,要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资源和空间的优化配置,使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特点。要将一系列单独的绿化个体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的绿化网络系统。要充分考虑城市郊区与市区绿化建设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2)以人为本原则。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绿地的生态环保作用,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努力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共同发展;(4)地方特色原则。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参考本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套用旧的设计或者其它城市有名的景观设计,不然体现不出城市景观设计的美观性。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确定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目标

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范围一致。规划目标是通过规划设计保护城市自然(景观)资源,调整景观结构,合理布局绿地景观,营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可持续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绿地系统景观资料的收集

包括生物(植被、病虫害等) 、非生物(地理、地质、气候、水文和土壤等) 两个方面,绿地景观的生态过程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现象(人口、文化及人的价值观等) 和当地人文对景观影响程度等。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规划区域的绿地景观结构、自然过程及社会文化状况,为以后的景观生态分类与生态适宜性分析奠定基础。

(三)绿地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根据现有资料,综合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选取影响绿地景观格局、分布规律、生态演替的主导因子作为分类指标,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制图,以此作为绿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四) 绿地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等) ,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或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同时进行不同景观利用类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风险分析;构建合理的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既维持生态平衡,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五) 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斑块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成分将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分成不同大小的类型,大尺度景观异质性分异明显,几何特征少,呈现自然、随机、无序的特征,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大面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调节生态环境,并且有助于城市的美观;小尺度没有完整的群落和生态特征,也没有完整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呈现出高度人工化的特征。中、小型的斑块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实用性特点,改善城市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形象。大、中、小斑块的作用不一样,每部分都具有特有的作用,同时从景观的角度考虑,每个斑块可为不同季相和颜色的不同植物类型,因此要对斑块数目(PN)、斑块密度(PD)、斑块尺度(MPS)、丰富度、优势度及多样性等指标进行测算,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斑块,以大、中斑块为主体,小型斑块为点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

2、廊道

研究显示,廊道在一定宽度下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面积增大,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街道的加宽与合理布局成为首要问题。在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当做是城市分割屏障与空间连接组织,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城市地形以及居民分布情况,在城郊合理建设绿色安全屏障,如防护林,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廊道的屏障作用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在城市中心,不同区域之间也可以用廊道进行分割与连接,比如用绿色廊道将工业区与居民区隔开。城市中与夏季盛行风同向的绿色廊道和楔形绿地还有利于把城市的风导入主城区,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温度,同时起到增加城市绿色景观的作用。因此要对廊道的边长面积比(SHAPE)、边缘对比(TECL)、适应度、平均毗邻度(MPI)、接触度(CONTAG)、连续性等指标进行科学测算,通过廊道建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同时从廊道的不同作用功能和景观出发,考虑选择不同的树种,搭配不同的色泽和季相。如:导入风向的廊道可以选择树干高、冠径小、适宜本土气候和土壤的树种,以保障廊道内气流通畅,快速流动,提高“风道”效应。城市景观廊道t可以选择树干高度适中、冠径大、色泽与季相变化的不同树种与植被相搭配,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城市景观。

3、基质

在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要将基质设计在斑块和廊道的范围之内,利用基质中不同的建筑景观与廊道和斑块相搭配,采取对景、框景、借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法,同时加入不同的本土文化元素,通过对分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使之与空间构建相映射,形成良好的景观。 比如在居民区周围设计绿地系统,要将居民区处在绿地系统的包围之下,利用道路、文化小品、游园绿地、地标性建筑等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再采用不同造景手法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特色景观,使居民生活在景观优美的绿色环境中,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下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实用性、生态性与美观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景观系统范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生态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原生植被逐渐消亡,“生态”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内容应用到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可以创造出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生态环境。

一、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

园林绿地功能丰富,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园林绿地可以美化环境、烘托城市景观、增加艺术效果;绿地可以通过净化空气、涵养水土、降低噪声、调节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园林绿地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和社交的场所,绿地还是城市灾害如地震等发生后人们暂时避难的场所,对于社会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归纳起来,园林绿地的功能可以分为景观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社会功能3种。

1、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的提高,园林绿地景观已成为城市窗口的一个重要展现载体。作为城市景观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包括美化市容、增加艺术效果、参与城市意象组成等几方面作用。

2、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绿地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绿地是城市中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可从保护城市环境、减轻污染两个方面来论述。

城市园林绿地第一个方面的重要功能是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吸附空气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和粉尘,而且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氧气。因此,绿色植物对空气、水、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清理作用非常重要的。从其净化空气的作用来看:一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主要靠植物来维持。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其呼吸作用虽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多20多倍,据研究,在白天25 平方米的草坪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而10 平方米林地产生的氧气可以解决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需要,所以森林和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天然的吸碳制氧工厂。二是吸收有害气体。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植物对有害气体是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的。如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气体有很好的吸收作用,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气体。三是吸收放射性物质。绿地中的树木不但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并且可以起到过滤吸收作用。因此在有辐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设置一定结构的绿化林带,在一定程度内可以防御和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其次可以保持水土:绿地有致密的地表覆盖层和地下树、草根层,因而有良好的固土作用。保持水土对保护自然景观,建设水库,防止山塌岸毁、水道淤浅、泥石流等有着极大的意义。据报道,仅草类覆盖区的泥土流失量只有地区的1/4。据有关部门测算,每亩绿地平均可比土地多蓄水20平方米左右,以千万亩计,绿地面积无疑是一座硕大的地下水库。

3、园林绿地的社会功能

园林绿地是城市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种防护林可有效地消除大风对城市的袭击,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园林绿地空间还是城市灾害如地震等发生后,人们暂时避难的场所。园林绿地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其中,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由于遮阳和防风带来的能源节省、防震防火、蓄水保土、防御放射性污染和备战防空等安全防护所带来的损失的减少,绿地存在带来的财产增值,以及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

二、城市园林系统的景观生态特征分析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和功能分析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廊道和基质等景观要素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1)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指均匀性),外部具有相对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的景观要素。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不同质量和面积的斑块也影响了物种的灭绝速率和迁移速率,进而影响了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

(2)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如:街头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沙、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增加斑块连通性,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

(3)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社区等。

2、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一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有三种功能:一是生产,二是生活,三是还原。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功能对城市来说较小些,但对生活及还原两方面,城市绿化系统为市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发展,它的功能是相当大的。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靠其中连续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货币流及人口流来维持的,它们将城市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以人为中心串联起来。为此,城市绿地系统应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中才能找到其合理的结构和高效的功能。

三、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在景观及区域尺度上, 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制约和控制机制以及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对景观再生产过程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对景观结构实施积极和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建议, 从而实现景观功能优化和景观可持续管理的一种生态环境建设途径,它是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建设思想的有机统一。基本手段为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包括调整原有景观格局,引进景观组分等以改善受胁迫或受损失生态系统的功能,大幅度提高景观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正向环。

景观生态建设从局部上对景观生态系统中某些关键的部分进行设计,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从宏观角度上,调整景观空间格局,协调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从局部控制到整体调节,加强了宏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

四、景观生态学分析

1、城市公园系统

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拼块和残存拼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拼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拼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拼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

2、城市绿地系统

包括街头绿地,庭院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沙、湖、渠流的绿化带等。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拼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拼块,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廊道( 绿化带) 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这些廊道是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

3、郊区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

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人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

五、景观生态建设

1、景观生态建设原则

第一、斑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大的斑块有利于景观的稳定性,小斑块则可以提高基质的异质性。第二、廊道的设置要科学。体现自然绿化意境,为生物多样,廊道应当成为自然、人工斑块间生物交流的通道。第三、生态敏感区划分核心区斑块、缓冲区斑块、活动区斑块的圈层结构,加以限制。

2、景观生态建设

(1)斑块建设

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拼块,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拼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结点位置。结点是指廊道的交结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 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注重景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多样性的实现还可通过多种类多风格的小游园的设置,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既丰富景观,又完善功能。

(2)绿带——绿色廊道的建设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宽度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规划市区外缘,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宽长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联结。在规划市区内,要在居住区、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增加连通性。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凉风入城,消除热岛效应,冬季设置防风林带,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廊道能有机地联结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中心保护地;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大的中心保护地绿地斑块有多种作用,可涵养水源,保护地方典型景观类型,保护本地物种;小的保护地绿地斑块可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为生物提供迁徙地、扩散暂歇地,创造丰富的生境资源和生态位;生态廊道和暂歇地是实现连接性的基本景观要素,有利于物种空间迁移并持续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多种生态过程的进行,可增强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4)增加绿量的建设

绿量是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园林绿地营构中必需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园林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园林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园林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总之,在景观生态建设中,关键是植物群落的合理置和营造,提高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是以物种多样性为重要前提的。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研究表明:乔、灌、草复合结构以及阔叶、针叶混交林在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杀菌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的树种。同时,注意植物群落的时空结构,不仅空间层面上多样,而且不同季相景观多样。因此,在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设计种植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配置,使之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又能形成完美的植物景观,成为具有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的植物群落。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自然保护思想在这一领域日趋重要。把景观生态学引进城市园林绿化,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建设,将大大推动园林的发展,使城市园林绿化的外延和内涵得以拓展和深化,并最终走向城市园林生态化,更好地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涂以全.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报开发与经济,2005

景观系统范文4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在结构、功能和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反映的是景观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复杂性。景观多样性为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其中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及生物控制、传花授粉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的数量、大小、类型、形状及其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它表现在不同的尺度上。景观格局指数为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陈文波等研究强调以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及变化并建立格局与景观过程之间的联系,并针对景观格局指数分类与其相关性进行研究,闵捷等研究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并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计算生态服务价值。王重玲等研究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于宁夏中部选取研究区,针对干旱区域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8]。由此,对农村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对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针对具有特殊地理气候特征并与具有部级建设项目背景的地区的研究有深远意义。四川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是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拥有各不相同的资源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及“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天然林资源保护”[10]工程的不断深入,各地正逐步形成以生态优势为特色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汉源九襄镇地处四川西南大渡河流域,位于横断山脉北段东缘,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攀西河谷地带。由于过去人类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区域原有生态环境及带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受到影响。如今,在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本研究选取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花海果都”建园前(2009年)、建园初期(2012年)以及建设成熟后(2015年)3个重要时期基础资料进行重点研究。以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之目的,同时又能解决“三农”问题,旨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具体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29°29′23.03″~29°29′28.55″,北纬102°38′15.89″~102°38′33.75″,东西长1004.61m,南北长2000.76m,总面积约200hm2。位于横断山脉北段东缘,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攀西河谷地带,属岷江最大支流大渡河流域。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300d,日照时数为1500h,年平均降雨量为745mm,蒸发量为1300inln,蒸降比达1.7,降雨时间80%集中在6-8月,3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65%,全年相对湿度为69%。气候干热特征明显,垂直变化显著,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干湿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干旱河谷少雨气候。土壤pH值总体上呈酸性,介于5.5~7.8之间;土壤石砾含量介于4.3%~65.4%之间,田间持水量整体偏低;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速效钾含量整体水平偏低,而全钾、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为丰富。研究区内的植物物种及群落组成多为人工林、次生林和灌草混生林分布(见表3)。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区景观斑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参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以及Costanza[14]、谢高地等对于生态服务价值的相关研究,并综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制定出如下服务类项。

1.2.2研究区不同景观类型评定通过实地踏勘、标准样地的选择以及对树种各项指标(如:断面积、树高、形数等)的统计分析,可得出研究区的斑块数、斑块密度、面积以及林分蓄积量。其中林分蓄积量的计算参照白云庆、林昌庚、孔雷等。

1.2.3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标划分针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征,按需解译结果以及近年实地踏勘具体情况,并结合相关景观类型划分依据[33-39],划分出如下景观格局指标(见表2)。

2结果与分析

2.1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通过实地调查结合Googleearth卫片资料,对研究区建园前(2009年)、建园初期(2012年)以及建设成熟后(2015年)3个重要时期高清卫星影像图,分辨率为10M。在AutoCAD与PhotoShop软件支持下,通过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分类相结合,并结合截取的高清卫片相比对,再结合近年来研究区的实地调研情况,以及地形图、植被图等辅助资料。可得到2009、2012、2015年观光果园的构建过程及景观分布格局图。由此看出在各景观类型由不同的生物材料组成。耕地主要以蒜薹(Galicbolt)、花椒、水稻(Ory-zaglaberrima)、玉米(Zeamays)等作物为主;天然林以杉(Taxodiaceae)、柏(Platycladusorientalis(L.)Francoptmxjjkmsc)以及栎(QuercusLinn)为主;人工林有黄果柑(CitrusreticulataBlanco)、苹果、樱桃、金花梨、李、枇杷、葡萄等为主的不同植物种群而构建的不同的植物群落并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亚生态系统和不同的景观斑块结构。同时由表3可得,2009-2012年,2012-2015年期间,研究区斑块总数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为91块和113块。其中,园地斑块面积增幅最大,由2009年的25.30hm2增至2015年的123.20hm2其次是道路、林地、水体。2009年,斑块密度最大的是建筑斑块,为0.40,其次是林地斑块>园地斑块>道路斑块;而2012年,斑块密度最大的是林地斑块,为0.32,其次是建筑斑块>园地斑块>道路斑块;到目前为止,随着九襄镇花海果都建设的逐渐完善,总林木蓄积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2009年的4990.4m3增至2015年的11667.20m3。从表4可知,2009-2012年期间,平均斑块面积和景观优势度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分别减少0.09和0.28m2。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景观破碎化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olou均匀度指数逐年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3,其次分别为Piolou均匀度指数,为0.08,和景观破碎化指数,为0.05。2012-2015年期间,园区建设导致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园区平均斑块面积、Shannnon多样性指数、Piolou均匀度指数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平均斑块面积,达0.28m2,其次为Piolou均匀度指数,达-0.07;Shannon多样性指数,达-0.11。但在这个过程中景观破碎化指数和景观优势度指数增幅较大,分别为0.11和0.12。总之,景区的景观异质性水平偏低。

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按表1中相关估算公式知2009-2012年,2012-2015年期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总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了最大值,达2617.93万元,比2009年最小值高出了1515.4万元(见表5)。其中,固碳制氧价值是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贡献最大的类型,占到全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74.8%以上。对生态服务类型进行比对可知,2009-2012年期间,固碳制氧价值最大、增长最快,其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依次为蒸腾降温价值>旅游发展价值>水土保持价值>防风固沙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减少泥沙淤积价值>吸收SO2价值。2012-2015年期间,变化值最大仍为固碳制氧,增长799.7万元,其次为蒸腾降温价值>旅游发展价值>防风固沙价值>涵养水源价值>水土保持价值>减少泥沙淤积价值>吸收SO2价值。另根据表6数据进行分析可知,2009-2012年,2012-2015年期间,研究区经济林分果树面积逐渐增大,至2015年达到最大,约8.21hm2,且单位面积产量相对稳定。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果品均价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综合各项条件可得出研究区的果树经济产出值对比分析,研究区果树经济产出呈现大幅度增加状态,其中2009-2012年增长565.46万元,2012-2015年增长2434.24万元。由此可知,把果园作为观光休闲的场所使农业资源延伸为旅游资源,通过消费者的参与,不仅增加了产品的附加经济价值,而且还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化。由此可以而看出研究区正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之形成绿色产业———观光农业。

3讨论与结论

景观系统范文5

1、TN系统

室外景观照明电源由小区或建设地块的变电所引来时,可采用TN系统或TT系统。当采用TN系统时,室外景观照明配电箱设置于变电所内或附近时,接地系统可采用TN-S系统(与变电所共用接地装置),否则采用TN-C-S系统。另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0.9.3条中第3条“安装于室外的景观照明中距建筑外墙20m以内的设施,应与室内系统的接地形式一致”,该种情况保护接地系统亦采用TN-S系统(与室内建筑共用接地装置)。TN系统内因接地故障引发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起因有两种:一种情况是某一配电回路内部发生相线与外露金属导电部分或与PE线之间发生短路,故障电流返回电源的通路为PE线或PEN线的金属性通路。如果通路各连接点导电良好,故障电流幅值大,回路首端的保护电器就能迅速及时的自动切断电源。室外环境照明的TN接地系统中,回路首端多采用低压断路器的瞬时过电流脱扣器兼作接地故障保护。由于室外景观照明灯具一般均选用Ⅰ类灯具,其金属外壳均必须和PE线可靠连接,当回路内发生接地故障时大多数为金属性短路,所以接地故障电流幅值都很大。虽然TN系统接地措施可有效降低预期接触电压,但其值仍可高于25V。此时就需要回路首端断路器能在0.4s内断开故障线路,以确保人身安全。但TN系统首端断路器的瞬时过电流脱扣器兼作接地故障保护时,无法确保灵敏度要求,即无法确保能在0.4s内断开故障线路,特别是对于动辄配电半径达数百米长的室外环境照明回路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室外景观照明电气设计采用TN系统时,需对配电回路进行灵敏度校验,即配电回路长度不应大于根据选定的断路器参数计算得出的,并且满足断路器保护动作灵敏度要求前提下的配电回路极限长度。当线路首端的断路器灵敏度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缩短配电回路长度、增加配电线路截面或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等措施,以使线路首端的断路器在配电线路最远点发生接地故障时能在规定的0.4s内及时断开故障回路。由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金属性短路的故障电流又远远大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电流,所以亦常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作为TN系统中电击防护电器。校验配电线路允许的最大长度时还需校验最远点的电压降,使其满足不大于10%的要求。TN系统内因接地故障引发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另一种情况是本回路并未发生接地故障,而变电所供电范围内其他TN回路发生接地故障。故障电压沿PEN线或PE线传导,使无故障TN回路内外露导电部分也带上故障电压,而无故障TN回路并未流过故障电流,该回路首端的保护电器无法动作,导致使用该回路电气设备(如其他回路的室外环境照明灯)的人遭受电击,见图1。TN系统内如果供电干线任一相在室外发生接大地故障,电源中性点、PEN线、PE线以及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均将带对地故障电压Uf。若故障回路未及时切断(如故障电流太小),在室外场所因无法做总等电位联结,Uf值如果超过接触电压限值25V就有发生电击致死事故的可能,而非故障回路首端的防护电器却无法切断电源。IEC标准及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规定,如室外因下雨而视为潮湿场所,TN系统需满足下式要求,即:其中,RB为所有与系统接地极并联的接地电阻,Ω;RE为相导体与大地间的接地电阻,Ω;UO为回路对地交流方均根值标称电压,V。其中,RE为随机值,故RB值无法确定,但从上式可知,在可能的条件下RB值应尽可能小,为此应尽量降低变电所低压侧中心点的系统接地电阻RB。因此TN配电系统应尽可能在线路分支、首端及末端安装重复接地装置,变电所低压侧中心点的接地系统尽量利用建筑物基础等自然接地体,其余用户电源进线处利用总等电位联结和埋地电缆金属护套的自然接地体作重复接地,如此采用以上措施可尽量减小RB值。发达国家一般认为RB值小于2Ω是有效可行的,我国RB值一般不大于1Ω。否则需采用其他补充防电击措施,如采用局部TT系统或隔离变压器供电等措施。

2、TT系统

TT配电系统回路内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回路内金属导体还串联有电源侧的系统接地RB和电气装置的保护接地RA两个接地电阻,见图2。因此TT系统故障回路阻抗比TN系统的故障回路阻抗大很多,所以其故障电流较小。又因室外景观照明TT系统配电线路接地故障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应符合下式的要求其中,RA为外露可导电部分的接地电阻与保护导体PE线的电阻之和,Ω;Ia为保护电器及时、自动切断故障回路的动作电流,A。由上式可知,保护电器保护动作的条件是,当外露导电体对地电压达到或超过25V时,保护电器应动作。此时的故障电流Id应大于保护电器的动作电流Ia。故TT系统多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作接地故障保护,因其动作电流较小(一般以100mA为宜),一般比故障电流小得多,所以其灵敏度较高。室外景观照明特点如前述,负荷点较分散,环境条件较差,配电半径大,且灯具形式多样,要求每个灯具处均做接地装置几乎不可能。故在室外景观照明的TT接地系统内,由同一接地保护电器(一般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保护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用保护线连接至共用的接地网上。TT系统配电回路外(非本回路)发生接地故障时,由于TT系统电源端不引出专用PE线与外露可导电部分相连接,所以故障电压并不会像TN系统那样随PE线四处传导。因此室外景观照明接地系统若采用TT系统可不考虑此种间接接触电击事故。

3、TN系统与TT系统的优缺点总结

室外景观照明若选用TN接地系统,一般均采用过电流保护兼作接地故障保护。TN接地系统可节省投资、保证用电的可靠性,但其在接地安全性方面还需完善。其需要对配电回路进行灵敏度校验,即应校验配电线路允许的最大长度,否则其切断故障回路电源时是不可靠的,需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以补充其防电击措施,此举将增加投资,降低其供电可靠性。而且当TN系统发生配电回路外接地故障时,其故障电压亦会随PE线四处传导,此种情况需尽量降低变电所低压侧中心点的系统接地电阻RB。室外景观照明的TT接地系统,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作接地故障保护,保护电器投资较大,但其布线成本较TN接地系统小。而且当TT系统发生配电回路外接地故障时,由于TT接地系统电源端不引出专用PE线,其故障电压不会随PE线四处传导,可以将故障控制在其发生回路中。但室外景观照明的TT接地系统一旦发生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拒动作,配电回路发生接地故障时,其灯具金属外壳将带上足以致死的故障电压。所以TT接地系统应选择质量可靠性的剩余电流保护电器作为其接地故障保护,并应定期检查保护电器,以确保其准确有效动作。

4、结语

景观系统范文6

关键词: 环保、生态、再生循环、水景观、艺术设计

1 定义

以水循环为导向的景观,指的是利用水的循环过程,引导人们去观察整个循环流程的一个功能型景观。设计中把水循环的每个重要技术工艺作为引导路线的关键点,通过了解水循环过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里,景观设计不单单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更多的是辅设计,通过功能来决定形式。

2 结合水循环再利用的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切入点

2.1 水循环再利用与设计结合的思考

水循环再利用是将某些特殊的水,例如雨水、受过污染的水等,经过专门的环保技术处理,然后再重新循环使用的过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现今有很多国家在不断尝试把高科技的环保技术融入到与环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不断在思考:如何能把环保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同时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感受,也就是在重视环保技术的同时兼顾美学价值和公众效应。

在当今的水循环再利用中,多采用雨水收集和人工湿地的做法。通过自然渗透、生物净化设施等来完成水的循环处理,使轻度污染的水源还原为洁净的水,并且能重新利用回人们的生活当中,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技术不再单纯的工业技术,更多的其他学科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例如人工湿地常常给设计成一个美学价值很高的生态系统或者是雨水收集系统成为广场或者其他大型的一个场地的景观规划等。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做法,例如日本为了整治水患问题,使得城市发展继续下去,采用把这个方案与土地利用规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规划。日本的洪水灾害是比较严重的,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日本政府采用了三管齐下的方法来疏导洪水来时造成的水患问题。第一,将原本自然界的雨水急留,如带水的自然区域,逐步调理恢复;第二,在在城市中的地面材料中,使用容易蓄水的材料或结构等使得地面具有一定的透水;第三,把原本的扩展河道的做法改成分洪蓄水的人工湖泊、湿地等。虽然日本政府这样的做法所花费巨大,但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抑制了日本的洪水危害,并且综上所述的地区又成为有机的城市公园体系。

结合水循环再利用的景观,指的是使用水循环再利用,将某些特殊的水,例如雨水、受过污染的水等,经过专门的环保技术处理,然后再重新循环使用的过程,引导人们去观察整个循环流程的一个功能型景观。如何能把环保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同时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感受,也就是在重视环保技术的同时兼顾美学价值和公众效应。当今艺术设计界所追求的一个创新方向以及所肩负的责任也是日趋重大。

3.设计案例分析

3.2项目概况

项目选址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内一处。基地选址为校园内的一个空旷处,周边有实训大楼、操场、教学楼、学生宿舍和景观湖。项目坐落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桂丹西路。占地面积约450亩。周边与狮山、南庄、西樵、西南白泥等镇相邻。丹灶镇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广东首个湿地公园南海大湿地公园和南海四大旅游景点之一的仙湖旅游度假区。佛山南海的气候基本特点:春湿多阴冷,夏长酷热,秋冬暖而晴旱。4―9月为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径流多数以洪水的形式出现,大部分水量流入江河,成为不可利用的水资源。周边由于有工业区,加工业,故出现水质污染严重的现象。

3.3环保学院校园水景观设计的营造分析

针对环保学院的校园背景的特殊和所处区域的气候特点,打造整个校园的系统水景观,是一件利民利校的好事。对于一个有着强烈行业气息的高职院校,我认为在高校环境景观的设计上,要注重对校内的专业氛围的塑造、加强专业意识,并且突出带有专业特点的水景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把环保学院内的水景观分为四类:以教育、学习、休闲、观赏为核心的水景观。把特殊性的水(生活污水及雨水)循环处理系统放入到整个的校园水景观设计中,通过专业技术的支持,把重新处理出来的水作为一个校园水景观的用水来源,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水景观。

3.4创新性的水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

以往的污水处理厂,是肮脏的,污浊的,去参观的人们主要是为了看专业的技术,但几乎每个人都不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去看的,而是让污水的实际状况给震惊、让散发出来的臭气熏的掩面而去。

对于这个原本在水污染循环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因为这些外在的因素,使人无法赏心悦目。在笔者设计的这个水景观中,应该是新颖的,具有设计理念的,能够把环保的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参观者。对于景观的设计环节,不是单纯的景观,必须把环保工艺结合到里面。用植物的芬芳、欣欣向荣的颜色来冲淡污水的视觉、嗅觉的污染,突破以往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困难,使工艺与景观不再分离。

在这个全新的景观设计中,遵循的原则是功能决定形式。以参观为主要目的的功能里,必须要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在整个设计开展前,首先要了解整个污水处理循环的过程,才能对所有的参观流程有个很清晰的概念。在参观路线中,对每个工艺的节点进行停留,结合设计的手法,从空间、角度、形式等多种方面,与其紧密结合,使参观者有足够的时间停留,达到参观学习的目的。并用设计的手法尽可能的把污水的气味掩盖到最小。整个参观的过程是轻松的、愉悦的。在整个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安排参观线路,突出工艺+趣味的设计理念,前期的水景观设计中,主要突现的是以“看”为主要目的,因为工艺的特殊性,在中期的工艺阶段、利用空间的分隔,逐步形成人群的效果,把平乏的空间变得有趣,活动性提高。中后期的工艺阶段,由于水质的逐步变清澈,可以把部分水作为动感的水景观设计,形成一个人与水的互动景观,把水景观设计从单纯的欣赏提升到互动,使得整个的设计更加有意义。

3.5工艺流程

整个的水循环设计思路分析:

把生活污水与雨水从收集好的管道,进入到最开始的预处理,二级处理再进入到人工湿地阶段,最后进行后处理并且排放出去,变成可以循环使用的景观浇灌水、景观喷泉、生活中段用水等。

(1)预处理(一级处理)

一级处理也称为预处理,包含了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等物理法。主要除掉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SS)15,

(2)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中,用了水解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及二沉池。水解池主要是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水解是将外界有机物还没有进入到微生物之前,利用生物化学反应,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酶化反应。而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则是一个完整的工艺,名字叫做“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也叫A2/O工艺16。(见图)污水在二级处理中,主要去除碳源BOD可达95%、过程中由于污泥回流的缘故,会产生硝化作用。通过一级与二级处理,污水中的

SS、BOD等物质已少了很多,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赶紧,还远远达不到排放的标准。须经过人工湿地的生态处理,进一步去除SS、BOD等以及氮、磷。

(3)人工湿地

通过建造、监督、控制类似仿沼泽的地面,并把物理、化学、生物三种结合运用到污水处理中的手法,叫做人工湿地。湿地系统是一个底面微带坡度、具有一定长宽比例的洼地,河床里有土壤和人工填充物混合组成的填料层。污水在填料层的床体缝隙间或者表面流动,床体里种植的是耐水性强、成活率高、能吸收一定的氮、磷、微生物等物质、生长周期长、美观并具有经济价值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行水循环的处理的一个工艺流程阶段。

人工湿地的工艺分析:

3.6水循环处理结合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手法

①基地总体分析:图中红色标识为基地区域,占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整个基地的地形较为平缓,比较适合做污水处理的整体工艺。

②基地周边污水汇集方向分析

整个校区内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及雨水。从基地的污水收集来看,主要从实训楼、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操场这几个位置而来。雨水收集主要在操场和实训楼。

③总体设计概念分析

整个的设计中,把工艺的流程摆在了一个最主要的位置,从而作为一个引导性的设计牵引了整个基地的参观路线。从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水解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次沉池―人工湿地―后处理,整个的工艺完成,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景观的参观路线。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收集从地下走管,部分的工艺露在外面,给人们参观学习工艺做法。

主要工艺及设计说明:

前期:对污水的一个收集过程,包含了生活污水与雨水。生物污水主要接管道,从行政楼、教学楼、宿舍、实训楼等的地下走管;而雨水收集主要采用实训楼屋顶雨水收集的方式,把管道外露,把收集好的水从楼顶的水渠汇总到地面再到地下管道,和生活污水一起来到项目基地的格栅管道入口处,进行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

⑴ 工序一:格栅17

格栅的主要作用是将污水中的大块污物拦截,以免对后续处理单元的工艺造成损害。

设计部分:

改良后的格栅,在原来的格栅基础上添加了一个透明玻璃罩,并在水流的渠道上添加了一层绿化,主要是为了遮掩污水的气味,但是工艺部分保持并显露出来。

⑵工序二:沉砂池18

沉砂池的功能是利用物理原理去除污水中的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主要包括砾石和少量较重的有机物质。沉砂池可以分为平流沉砂池、竖流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其中平流沉砂池构造简单,处理效果较好,工作稳定。

设计部分:作为参观为导向的水循环处理,工艺部分采用已有的,在形式上进行一些新的改良。如在本设计方案中,把平流沉砂池原来的埋入地面的部分暴露在外面,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该工艺的工作原理。为了突出工艺造型的特殊性,在设计时,我刻意把该工艺的形体根据具体的比例放大,把倾斜角度的位置设计成一个3米的下沉空间小广场,而沉砂池的上表面部分,则用一个桥的形式表现。参观的人们,可以根据所需,进入到空间的下沉和上升部分,在参观的同时,形成趣味性比较多的活动空间。与以往的普通污水处理的平流沉砂池来做比较,除了工艺部分可以使人们全方位的鉴赏以外,还可以给学生们、参观者们增加多了一个休憩的空间。

工序三:沉淀池19

沉淀池主要用于去除悬浮于污水中的可沉淀的固体物质。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初次沉淀池的作用是对污水中的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和分离。在该设计中,我选择了竖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

竖流式沉淀池20

竖流式沉淀池的形状也可以分为圆形和方形,沉淀区是呈柱形的,污泥的斗则是倒锥体。污水从中心进水管流入后由下往上经过反射板流至水堰,污泥沉入污泥斗中,并在静水的压力作用下排出池外。(下图为圆形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图示意)

设计概念分析:

竖流式沉淀池的池子的高度一般在4m―8m之内,故在设计时,笔者考虑到落差的高度比较大,如果将沉淀池放在地底面,挖的深度太大,投入的资金会比较多。故我将竖流式沉淀池设计成立在地面上的,把两个竖流式沉淀池做成并排的1层楼的抬高式空间。

设计特点:

空间上与之前的沉砂池的下沉空间有个明显的对比。通过交通的引导,将参观的人群引向两个竖流式沉淀池,并由于整个空间的抬高,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聚精会神的参观工艺。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日常的人流和参观的人流进行交通的导向区分。由于空间给抬高,加高的区域给予下面的空间起到走廊的作用。对于夏季日照度较高的亚热带地区,起到一个很好的遮阳避雨的场所。

工序五: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工艺。

设计分析:在该工艺中,对水温、空气有严格的要求,温度

项目的所处地理位置,是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温度偏高,不利于该工艺,从降温方面进行考虑,适当的进行降温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故设计时从该方向出发,把原本的水池上加入一个玻璃盒子,隔绝外界空气的流入,并接上流水系统,使得水从玻璃盒子上流淌下来,直接起到一个降温的效果。而且从景观的角度,水景观穿插到了工艺之中,两者得到了一个统一。在从厌氧池、缺氧池出来,水在这个时候是需要加氧进入到好氧池的,可以用曝气设备增加氧的含量,我在这个环节,采用了一个喷泉的景观形式,使得水与外界氧气充分接触,得到加氧的效果。并且参观的人们可以与水景有个充分的近距离接触,体现比较人性化的设计手法。

(7) 工序七:人工湿地

设计分析:工艺上用了阶梯进水式,设计上选用了并联式。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中,划分为九个人工水塘,栽种上耐水植物,对进入的水进行除磷、除氮、微生物的处理,并在阶梯的水流后,设计了一个氧化塘,整个塘面将人工湿地环抱住,水流最后进入到此,形成一个生态的微循环系统。在这个人工湿地里,污水的处理继续着,通过湿地里河床的特殊填塞物、耐水植物等的再次处理,把更多的废物留在了水塘中,让植物吸收,经过生态的手法完成水净化的最后阶段。

在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中,我把人的行动作为贯穿整个人工湿地的一个方向。从观赏的角度去对人工湿地进行一个规划。整个参观的路线与湿地景观相互穿插。

4景观规划完成后的效果对比与分析

原始的区域划分图:设计前是一片绿地,地势起伏不明显,没有功能分区。

规划后的区域功能划分:功能区域明显,对空间的使用率较高,解决校区内一些重要的问题。

针对前面所述说的校园内的问题:缺乏特色的景观、休憩空间、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实训基地等来进行景观设计,而整个景观中,穿插的是特殊的“水”。并且把污水的处理过程、循环利用的阶段带入到水景观的设计中,把整体的水景观设计提升到一个具有环保技术研究性价值的位置,把单纯意义上的水景观变成不一样的“水”景观。规划后的水景观,不再简单、乏味,而是充满了活力。丰富的空间、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