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翻译范例6篇

个人简历翻译

个人简历翻译范文1

任女士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3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轻度近视

身高(厘米)

160 cm

体重(公斤)

52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大专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14

求 职 状 态

有好的机会我会考虑

电话、手机

0791xxxx/1518xxxxxxx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暂无

邮编

330006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4.9 至 2007.7: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学 注册会计师 大专

就学城市:

江西九江

专业描述:

2004.9 至 2007.7: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学 注册会计师 大专

就学城市:

江西九江

专业描述:

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法律以及数学、计算机等课程

2007.9 至 2008.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法语培训中心

法语 法语 中技

就学城市:

上海

专业描述:

全日制法语培训,大学法语I,II,医学法语,基础法语I,II等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省卫生厅 。

2008.9 至 2010.10:

翻译

工作地点:

突尼斯

工作职责和业绩:

江西省援突尼斯医疗队,在其担任翻译一职,负责协调中国医生与突方医生在工作,生活上的语言问题.在队中还要协助队长办理队内的各项事务.在职其间工作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省卫生厅 。

2008.9 至 2010.10:

翻译

工作地点:

突尼斯

工作职责和业绩:

江西省援突尼斯医疗队,在其担任翻译一职,负责协调中国医生与突方医生在工作,生活上的语言问题.在队中还要协助队长办理队内的各项事务.在职其间工作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其他

现从事职业:

法语翻译

现职位级别:

初级职位(两年以下工作经验)

期望月薪:

1200-1500元

目前月薪:

1000-1200元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

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服务业/商业服务、其他、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电信业

欲从事职业:

高级秘书/助理、文员/文档管理、会计/会计师、出纳/收银、仓储管理

技能特长

珠算,点钞,电子琴,法语都会点点.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法语 中级

第二外语:英语 一般

兴趣爱好

看书,运动,练字,练琴.

自我简评

个人简历翻译范文2

摘要: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从古罗马时期开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出现了六次翻译高潮。但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翻译界,对西方这两年多年的翻译史做过系统的整理记录的著作并不多,谭载喜教授的《西方翻译简史》则是一部记录西方翻译史的著作,本文试图就该书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一评述。

关键词:翻译史; 理论; 特点

一、概述

谭载喜教授的《西方翻译简史》是我国译界的名著,于1991年初版于商务印书馆,全书共333页。自出版以来,此书一直受到了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它两次重印,本次修订再版,《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于2004年底面世,并继续是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此书是一部信息含量颇大的译史著作,叙述了自古至今的西方翻译发展史。此书分时期,分阶段对西方翻译界的主要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了介绍和评论。

关于西方翻译史的系统研究,20世纪80至90年代之前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即使在西方,当时也处在刚刚兴起的阶段,有关著作和文章并不很多。自80、90年代以来,译界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西方译界,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应属道格拉斯 鲁宾逊的《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此书向我们呈现的是西方20世纪之前两千多年中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家们对翻译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篇幅大,涵盖内容多,文集中收录了20世纪之前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翻译文论124篇,所涉及话题十分广泛。而谭载喜教授的《西方翻译简史》在对20世纪以前的西方翻译史方面的探讨与总结不足此书细节全面,但《简史》却加入了现代及当代的翻译理论,对中西方及一些低地国家,苏联的翻译理论做了介绍和探讨,让读者对20世纪后翻译理论在各国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目前看来,我国译界关于西方翻译史的研究的著作为数不多。笔者认为,在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应该要注意细致、深入、系统地梳理出西方的翻译理论。而谭载喜教授积其10余年的研究成果推出的这部《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正是体现了学习、借鉴与研究的精神,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下了功夫,把我国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弥补了以往这一工作中的诸多不足。

二、内容与结构

全书共有六个章节,增订版保持了原书的基本框架,修订扩充幅度最大的是当代翻译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从历史发展角度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中的六次翻译高潮及其性质与特点。第二章“古代翻译”探讨了自公元前3世纪的《圣经》的希腊语翻译(《七十子希腊文本》)到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覆灭时止800年的翻译状况。第三章“中世纪翻译”给我们介绍了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的翻译历史。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以路德、阿米欧、诺思等十余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为主线,探讨了德、法、英当时三个欧洲主要国家的译史译论。第五章“近代翻译”以巴特、施莱尔马赫、德莱顿、普希金近二十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与理论为主线,论述了法德英俄当时四个欧洲主要国家在17至19世纪间的翻译实践与译论发展。第六章“现、当代翻译理论”修改最大。原书只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订版将内容扩充到了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到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状况。第一、二节概述了现、当代的翻译实践,第三、四节又以中欧、英、美、德、法、低地国家、以色列、苏联等地的翻译理论为主线,具体而深入地探讨了现、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变化。最后一节“当代翻译理论”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新写的,时间跨度上从出版的20世纪80年代延伸至2003年,在空间范围上也扩展不少,如将低地国家、以色列等地的翻译研究囊括在内。

三、特点评析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给读者展示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方翻译历史画卷。南木先生在此书的序言部分将此书称作为作者“大胆的尝试,可贵的创举”。作为一部研究西方翻译历史的著作,此书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和特点。首先,此书以历史分期为线索,脉络清晰。作者采取按西方通常的历史分期,即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近代、现代时期,并与翻译活动本身进程相结合的论述方法,能让读者对本书的大纲和布局一目了然。

其次,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本书几乎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词句,而是用通俗易懂的学术词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最后,此书评论恰当,对绝大多数译事译论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夹叙夹议,有分析有主见。《简史(增订版)》确立的编写原则是重翻译思想界定、厚古薄今。作者按照这一原则,充分介绍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翻译思想,并根据自己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对其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些评议对奈达的翻译思想在西方译论发展中的变化进行了审视,表现了作者的学术眼光和理论修养。

诚然,一部著作并不会是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再好的作品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此部作品也不例外。笔者认为,《简史(增订版)》追源朔流,对从古罗马开始的各个时期西方译事的发展变化到现当代的翻译理论的概貌,跨史两千余年,涉及的人物不下三百人。(谭载喜,2004:3)这样庞大的信息含量使得这本著作对某些研究缺乏深入的探讨。例如作者在介绍某些抽象的翻译理论时,虽然有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缺乏一定的实例分析。此外,作者在介绍翻译家们的翻译理论时,只是分阶段,分国别地将理论提出来,却缺乏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对比,异同分析,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梳理缺乏一种连贯性。

五、总评

当然,与此书的学术价值及时代贡献相比,其局限性和缺点是次要的。《简史(增订版)》有重点、有分析、有系统地勾画出欧洲和北美翻译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演变的概貌。勇于探索,观点新颖,论据确凿,说理清楚。作者经过数年的整理、研究和编写,融入自己对西方译论的体会,对西方译论的源流、演变、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是翻译界对西方译论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正如南木先生的评价:“《简史》的作者表现了这种精神,对西方翻译的历史作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引进西方翻译界的先进经验,也从其失误中吸取教训,以至开展中外翻译对比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线索和论据,这是令人无比欣慰的。”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翻译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诗歌翻译语码

在当今的社会中,翻译已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跨语际的行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文化在各国交流中变得很重要。各个国家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与翻译有很大的关系。而在诗歌翻译中,文化更是翻译诗歌时的一个重要元素。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

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只是构成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在诗歌翻译中,文化应该成为翻译中首要考虑的要素。忽略了文化因素的译作就成为没血没肉的、只是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是没有灵魂的作品。翻译家兼诗人的朱湘,时逢我国五四时期,翻译英诗直译与意译并用,十分注重音韵和节奏,他的翻译不仅仅注重协韵,并且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独特见解,并在一定程度注重并加入了该作者国家的文化情调,是一种造诣很高的个性化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码之间的转换,而且涉及文化代码系统之间的转换,翻译过程是从原语文化代码系统到目的语文化代码系统的转换过程,也是从原语文本接受者与原语文化语境到目的语文本接受者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转换过程。所以,翻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设法使译文拥有同原诗歌文化中相同的功效,这样才能让读者体味出作者在原诗中所想传达的意境。在翻译理论界,诗歌翻译引发的争论最多,直译还是意译,异化还是归化,诗歌是否可译、诗歌翻译的标准以及诗歌翻译的方法,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汉、英两种语言形式差异大,文化背景也相距甚远,怎样进行中、英诗歌的互译,一直是中外翻译家探索的热门话题。

就诗歌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而言,可以简单地从文化的历史和物质两方面去理解。

首先,从历史文化方面。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是不同的,因此其在历史的变更中所沉淀的文化底蕴也是有差距的。而诗歌正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诗歌是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诗歌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诗歌的涵义。

《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原诗的“神州”即中国,“舜尧”(“尧舜”的倒置)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此处喻圣贤之人,这是译入语读者不易觉察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如直译作theDivineContinent以及ShunandYao,会使他们不得要领,因此必须增译注释。而古柏英译的Sixhundredmillionwe(我们六亿人民)以第一人称表现出宏大的气势;Sage-Kings(贤明之主)同样简单明了,直指其意,符合原文精神。请看亚瑟?古柏精彩译笔:“Springwindsmovewillowwands,/intensofmillions;/Sixhundredmillionwe,/shallallbeSage-kings!”这样的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这是一种具有自觉的跨文化意识的超越翻译的方法。超级秘书网

其次,从物质文化方面。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文化各异,由此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同一种东西,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可能就不存在。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中国,明月使人产生思乡之情。唐朝诗人李白千古名句《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Giles译为:

个人简历翻译范文4

【关键词】江苏 女性翻译家 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86-02

我国翻译史长达2000年之久,但从文字记载来看,男性译者一直占据翻译史的主导地位,众多的女性翻译家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一个被遗忘的群体。2004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表彰的36位翻译家中,女性翻译家就占10位,这无疑提醒了我们女性翻译家在翻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区域文化优势明显,翻译群体阵容强大,其中当然不众多乏优秀女性翻译家。而目前对女性翻译家群体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特殊时期,从地域角度对女性翻译群体的研究较少,因此从地域角度对苏籍女性翻译家群体展开研究,为女性翻译家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生平、教育经历、家庭背景、学术成就、翻译作品等角度对15位苏籍女性翻译家展开介绍,藉此梳理出苏籍女性翻译家群体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归纳总结了其翻译相似性,为区域翻译研究和女性翻译研究作出一定贡献。

这批江苏籍的女性翻译家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环境

父母和家庭对一个孩子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这15位苏籍女性翻译家大部分来自书香世家或者富裕的官宦家庭,例如吴青的父母就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吴文藻和著名作家冰心;杨必家也是有名的书香世家,父亲杨荫杭先生为中国第一批革命党人,先后到北洋学堂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陆小曼父亲陆子福,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而薛琪瑛出生于清末的官宦家庭……,她们的父母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她们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而且富裕的家庭背景也有财力来支撑她们进学堂或是出国接触先进的思想,学习先进的文化。

二、教育经历

富裕的家庭背景为女性翻译家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使她们有机会上学甚至出国。这15位苏籍女性翻译家中大部分都在优秀的大学或者早期学堂学习过、或有出国学习经历。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有:方于、王金陵、杨苡、杨绛、吴青、柳无非、刘须明,曾在北大、清华等优秀学校或者早期学堂学习过的有:吴青、柳无垢、柳无非、杨乐云、屠珍、陆小曼、杨必。毫无疑问, 丰富的教育经历为这些女性翻译家日后从事文学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翻译领域

从搜集整理的资料来看,15位苏藉女性翻译家中有12位从事小说翻译,有3位涉及戏剧、史学名著、儿童文学领域。为什么大部分苏籍女性翻译家只涉及小说领域而不是泛泛涉猎文学各领域?这是因为随着清末民初出版业的发展和近代化、杂志报刊的风行,许多作者们宁愿向杂志或报纸副刊投稿,而不是直接写书出版,短篇小说和散文的流行是此时的特征之一。

四、翻译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反映在文学创作上, 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反映在翻译上, 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翻译风格。每一个作者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作者的个人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即语言的个性,是一个人爱用的、惯用的、独特的遣词方式和表达手段,对译者而言,是译者给原文定位所可以依赖的显性标记(周领顺,2014)。祝庆英语言通顺简洁、清晰直接,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如在翻译《简爱》中“away with your congratulations”一句时,祝庆英翻译为“去你们的祝贺”远比译为“走开,统统走开”要恰当的多,如此翻译更能表现Mr. Rochester的愤怒状态;杨必语言平易朴素、精巧准确、力求神似,如在翻译《名利场》中“I’m no angel.”这句时,杨必翻译为“我可不是天使。”一个“可”字就把主人公Rebecca那种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是牺牲灵魂肉体的性格表露无疑,做到了与原文的神似;杨绛语言幽默诙谐又不乏讽刺意味,杨苡语言简洁细腻,柳无垢语言通俗易懂……。总体来看, 苏籍女性翻译家在翻译风格上是温和的、委婉的,语言是极为精巧准确的。

五、翻译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这样定义策略: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翻译策略是指译者针对某特定文本制定的一套翻译行动指南,体现了译者的目的,也决定了译文的文体结构特征。从搜集的资料来看,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祝庆英、薛琪瑛、杨苡在翻译时倾向使用直译策略,而柳无垢倾向使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但翻译策略的使用并不是绝对的,任何译者在翻译时,并不会只使用一种策略,必定是直译和意译策略二者的结合,任何翻译策略的选择都需要译者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杨绛、杨必、杨乐云、刘须明等苏藉女性翻译家皆强调在翻译时要对原作理解深透,要把握作家的精髓重要性。杨乐云弟子、捷克语翻译家高兴曾这样回忆杨乐云:“她觉得吃透文本很重要,把作品看得高于理论。脱离文本来谈理论,在她看是荒谬的事。”正是因为她们有这样孜孜不倦的翻译追求,才会有日后那么多优秀的翻译作品展现给读者。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翻译家。她们出身富裕或官宦家庭,在国内或是国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先进的思想,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把一部部不同题材的优秀外国作品展示给中国读者,她们的翻译为中西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翻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个人简历翻译范文5

关键词:《镜花缘》 翻译策略 林太乙 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33-02

一、《镜花缘》及作者简介

在中国瀚如烟海的小说中,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1]是一部经典奇书。共100回,前部分描写唐敖、林天洋、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中途径“女儿国”“君子国”“两面国”等国的所见所闻;后半部分叙述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的故事。小说中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融合了中国古代成仙修道、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还包含药学、音乐、数学等专业知识,突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2]中把镜花缘称为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自此这类小说便称为才学小说,最典型的特点是炫耀作者的才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客观评价了该小说及作者:“盖惟精声韵之学而仍敢于变古,乃能居学者之列,博识多通而仍敢于为小说;惟于小说又复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则博识多通又害之。”[2](42-27)此小说情节新颖并用了许多独具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词语,但在目的语中很难实现等值翻译,译者必须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再现原作风姿。

二、译者简介

林太乙,1926年4月生于北京,是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次女。她的文笔清新俊逸,简明练达,自然生动。她中英文造诣俱深,著有《林语堂传》、《林家次女》等传记,有The Lilacs Overgrow(《丁香遍野》)、Kampoon Street(《金P街》)、《春雷春雨》等小说。她在1964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来翻译镜花缘。林曾在译本的序言写到:“我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这份译稿时,努力译出一个能够吸引西方普通读者的译本。”[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林的目标读者是西方普通群众,而不是某个专业领域的读者,她肯定会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一部趣味性和可读性高的、符合英语思维和文化传统的译作。

三、译者主体性分析

译者的主体性刚开始并没有得到翻译界的重视,人们只关注语言层面,忽视翻译过程中译者作用。译者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幕前,从隐形到显形的漫长过程。林在翻译时《镜花缘》时,先了解小说特色与背景,然后总揽全局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使用了归化法和异化法。在尽量忠实原作风姿神韵的同时,还要满足译入语国家的读者需求。这些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文主要从人名、宗教词语、称谓语三个方面分析译者在发挥主体性中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一)人名

首先,中国人“重姓轻名”,姓在前,名在后,中国传统文化以先者为尊,祖先传递下来的代表家族共性的“姓”自然就要在前。名表明了与他人的亲属关系和父辈们的期望。再来,中国的名体现了古代传统价值观。女生名应体现阴柔之美,男子名则体现阳刚之气。林太乙面对名字可以传达出如此多内涵意义,选取了归化策略,保留了汉语名字“姓在前,名在后”的特点。例如,“黎红薇”译者将姓“黎”直译为“Li”,名“红薇”意译为“red rose”。汉语中“辉”的意思是“荣耀”。所以林翻译蒋氏家族名字时“蒋”音译为“Chiang”,而春辉(Spring Glory),秋辉(Autumn Glory),丽辉(Pretty Glory),素辉(White Glory),星辉(Star Glory),月辉(Moon Glory)则被意译。从而目标读者可以知道:在中国,在同一个家族中的同一代人名里有一个相同的字,因为他们名字里都有相同的字“辉”。为了传达人物姓名的特殊意义,林用音译法加意译法来翻译名字。还有许多同样的例子如:文芪 (Wen Sedge),文菘(Wen Cabbage),文芸(Wen Honeybush)。“林宛如”和“阴若花”译为“Lin Pleasant”与“Yin Flowerlike”,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其姓名的含义,使读者易于理解。对于原著中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她则全部采用音译,只在某些人名前加上头衔以表明他/她的身份,如“武则天”译为“Empress Wu Tse- tien”,“唐中宗”译为“Emperor Chung- tsung”,“上官婉儿”和“徐敬业”译为“Shangkuan Waner”和“Hsu Ching- yeh”。林在努力再现这些人物原始面貌的同时,还在译文后的附录中对他们有详尽的介绍。林保留和再现了这些带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历史人名,体现了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详细的注释则表明出她希望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热切之情。这正是其独特身份和文化背景影响了她的翻译策略。

(二)宗教词语

中国传统浪漫小说有很强的神话色彩味道和大量的宗教词语,去缩小信仰不同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理解差距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许多佛教和道教的话,诸如七情六欲、修真悟道、天地精华等等。面对中国宗教词语翻译中无法找到等值翻译的困难,林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了以下三种翻译策略。

1.音译

由于近几十年来文化交流的增多,大量的汉译英作品,一些佛道教词汇广为传播。林音译可以给读者一种异国情调,唤起他们阅读兴趣。如“道教(Taoism)”“老子(Laotse)”“阴阳之和(the principle of Yin and Yang)”和“风水(Fengshui)”。

2.直译

林采用直译让目标读者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宗教词语的内涵意义。例如:在《镜花缘》中翻译“百花仙女(Fairy of hundred flowers)”,“百草仙子(Fairy of a hundred plants)”,目标读者得知:他们是道教中掌管一切花草的神仙。

3.直译加注释

译者有时会遇到文字带有特殊的宗教背景知识,翻译中容易丢失。在处理这类的话语,林运用直译加尾注的方法。例如:“星君(the star gods)”“七情六欲 (seven emotions and six desires)”“轮回(the wheel of karma)”。直译加注释可以缩小目的语读者与原语文化差距。尾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译本,避免文化误读,还可以弥补源文本中的信息缺失,更补充扩大源文本的文化信息,从而消除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利于接受和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

(三)称谓语

称谓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人有宗族制度,所有家庭成员都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在欧美地区,家庭成员分散在各地经营不同的业务,不同于中国人看重整个家族的观念,西方人享受所谓的只有父母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因此英语在亲属称谓在数量和语义范围上比汉语小许多。例如,《镜花缘》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都翻译成“表哥(cousin)”。针对英汉称谓的差异,林太乙采用归化策略。表谦虚称谓:“孤家”“老夫”“老身”“小弟”“小仙”“小子”翻译成“我”,“拙妻”翻译“我的妻子”,和“犬子”翻译成“我的儿子”。将敬语“贤侄”和“壮士”翻译成“你”。“令郎”“令尊”分别翻译成“你的儿子”和“你的父亲”。由此让读者了解汉语称谓的文化知识并体验中国的异国民俗。

四、结语

译者发挥主体性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的乱译,她同时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译者自身翻译水平的限制,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目的读者的接受程度。林一直努力塑造真正的中国文化形象,让更多人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她在镜花缘中“显形”发挥主体性,缩小文化间的差异,达到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清)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个人简历翻译范文6

论文摘 要:旅游资料的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形式,其功能重在宣传文化,向游客传达具体有用的信息,因此,译者应使译文有可读性,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文化信息。旅游资料中往往文化内涵丰富,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这当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难以传递。笔者主要提出了几种翻译方法,以期在实践中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质量。

旅游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决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的转换,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文化信息是否有效传达更是旅游翻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旅游资料中又往往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必须要处理好文化的翻译,才能让目标语言者理解源语言的内容,从而起到旅游资料宣传景点历史文化知识,激起旅游者的兴趣的作用。

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很难做到语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对等转换,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现象也经常出现。如果我们不顾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按照汉语的意象直译,那么游客会不知所云,完全失去阅读旅游资料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以目标语言者为导向,以译文为重,将蕴含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当中去,让目标语言者以他们熟悉的方式了解陌生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差异使这种信息的转换异常困难,笔者认为要做出有质量的旅游翻译,就有必要运用如下的翻译手法。

一、诠释

为了更好的传递本土文化,让外国旅游者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地名,历史典故,传统节日等往往需要对字面意思进行文内或者文外的解释。

在旅游翻译中出现词汇空缺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补偿在英语环境中没有的词汇。以下是对川剧中旦角的介绍,丑旦被分为文丑,武丑和旦丑。译为:Chou (clown) can be sub-pided into Wenchou (male clowns), Wuchou (clowns with martial skills) and Danchou (female clowns)[1]。译文对川剧中的丑旦的各种分类加以解释,可以更好的向旅游者传递文化信息。在地名的翻译中有时也需要对音译的地名进行字面意思的解释,如西安大雁塔,Dayan Ta (Great Wild Goose Pagoda);鼓楼,Gu Lou (Drum Tower);峨眉山的宝光寺,Bao Guang Monastery ( Divine Light Monastery);“锦城”译为:Jincheng (the Brocade city) [2]。

二、增译

在人名的翻译中应该适当地加入对此人的介绍,这样才能让外国旅游者了解此人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如:“杨贵妃”可译为Yang Guifei, favorite concubine of a Tang emperor;“黄帝陵”可译为the Tomb of Huangdi (Yellow Emperor), the first Chinese emperor[3];“诸葛亮”可译为:Zhuge Liang,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Shu Kingdom[2].这样一来,没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外国游客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旅游资料中所传达的信息。

在地名或文化现象的翻译中,对于那些承载深厚文化信息的名称,只是解释其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应该增补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比如“西域”译为:Xiyu, the Western Regions (a Han Dynasty term for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Pass,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 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 [4]。又如 “丝绸之路”可译为:Silk Road ( a route over which Han silk fabrics and other products were transported to Southwest Asia and Europe )。

在历史年代的翻译中,也应该增补具体的时间,例如,下面是一段对成都历史的介绍:成都修建于战国时期。译为:Chengdu was built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如果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外国游客通过这样的翻译很难真正体会到这座城市历史久远这个暗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传递出这个文化点,应该怎增补信息,译为:Chengdu was built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 221BC)[2]。又如:“早在商朝”应译为:as early as in the Shang Dynasty (16th century- 11th century BC)。对于旅游资料中经常出现的朝代,年代的翻译,如果没有具体时间的增补,普通的外国游客看了资料也只会云里雾里。

三、类比

类比的翻译手法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他们很快就能接受新的意象以及附着在它之上的文化,这样理解原文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比如,在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用“Chinese Romeo and Juliet”要比“Lov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好很多。这种类比的翻译可以让游客联想到罗密欧和朱丽叶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与此有许多类似之处,这样可以使读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上接受异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又如介绍故宫的一句话: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4]译者将读者感到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与他们熟悉的历史或人物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有利于他们理解。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有译者还提出可以在“in1420”后加上“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莎士比亚这位大师在欧美国家享有极高声誉,人们对他所处的历史年代非常熟悉,因此用莎士比亚的时代和故宫修建的时间来进行类比,可以让读者很快产生一种时空感。

在四川英语导游景点讲解一书中,作者将四姑娘山的和“Alps of the East”进行类比,这样的翻译既生动,也能更快拉近和欧美国家旅游者的距离,使得本来陌生的事物有了他们熟悉的参照物,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四、归化和异化

旅游资料的翻译要灵活,不能死译,我们可以根据目标,目的的不同在翻译的时候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当直译原文会使目标语读者费解时,就有必要借用目标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鲜明文化色彩的表达法对原文加以归化。例如:按照归化的方法,“西施”可译为Chinese Cleopatra;“月下老人”可译为Chinese Cupid;“鱼米之乡”可译为a land of milk and honey。[3]这样的译法可以让读者以相关文化内容为基础,以熟悉的文化意象为铺垫,用自己熟悉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来理解富有中国传统色彩的人和物,简洁易懂,虽然不能文化意象不能完全对等,但信息却能够非常有效地传递,被读者迅速理解。 转贴于

当译文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时候,我们可以弱化目标语语言的种种限制,尽量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词。这种翻译方法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更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刚才提到的例子,“西施”、“月下老人”、“鱼米之乡”按照异化的方法,可以分别译为:Xi Shi, name of 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God who unites man and woman in marriage; a land of fish and rice。[3]这种译法和之前归化的译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更多的保留了中文的色彩,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让踏上华夏土地的异国游客感受到东方文明古国的异域文化。

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归化和异化都是有效的翻译方法,我们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

五、其他

直译,当汉语和英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汉语的意象和概念可以得以保留。比如:“山高皇帝远”译为:Mountains are high and the emperor is far away.“红军” Red Army.“红军”Red Army,“三个代表”为the Theory of Three Represents等[5]。

简化,旅游资料中的中文为了重现意境,往往繁琐冗长,辞藻堆砌,针对这种内容,翻译的时候不必要将这些啰嗦过长的描述完全保留,进行适当地简化可以使译文简洁明了。如:在中国一提到孔子,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译为:Confucius is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6],译文中用简洁的词组“a household name”简化了原文中的长句“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另外,汉语中的“寺庙”、“道观”“祠”等等,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都可以简化为“Temple”,比如说汉昭烈庙(Zhaolie Temple of Han),武侯祠 (Wuhou Temple),伏龙观 (Dragon-Taming Temple)。

具体化,中文的旅游资料中的用语为了创造意境,在描述美景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许多修辞用语,文章抽象、空洞、晦涩难懂,如果不加理解和筛选完全保留在译文中,外国读者估计也就不知所云了。遇到这种情况地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用语具体化。比如,在香港旅游事务网站上出现了这样的翻译。“幻彩咏香江”译为:a symphony of lights。初看幻彩咏香江这个表达,根本就无法明白,后来才知道这是在描述香港的“全球最大型灯光音乐汇演”,译者在译文中将其具体化,译为“a symphony of lights”,本来模糊的意义一下子清晰了,避免了误会的产生。

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入境旅游的人数在不断攀升,如何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宣传出去,这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旅游资料的翻译在这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翻译出来的旅游资料要和国际接轨,要求译者有相当过硬的双语基础和跨文化的意识和敏感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的对等,而是一种文化的对接和转换,对旅游资料的翻译,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译文,利用特殊的翻译方法,如文中所提到的诠释,增补,类比,归化,简化等等手法,地道的表达方式才能被外国游客理解,语言才能有效传递文化信息,实现旅游资料宣传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天庆.四川英语导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华.四川英语导游景点讲解[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老人生日祝词

下一篇竞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