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三百首范例6篇

唐诗宋词三百首范文1

【关键词】《宋诗精华录》;编选思路;陈衍

一、双峰对峙的唐宋诗概貌

在风头一时无两的唐诗盛世环境下,宋诗长期沉睡在历史的尘埃里,为人忽视。即便在唐宋诗终于放到一起讨论的时代,两者也不是比肩而立,人们对待宋诗,一直贬多褒少,苛责甚多。近代以来,失之偏颇的唐宋诗优劣论逐渐转变为更理性、更平和的唐宋诗比较。其中,缪钺论宋诗的态度和观念是较客观和公允的,缪钺认为宋诗虽异于唐诗,但宋代诗人却是学唐诗形貌不存,神韵犹在,辟出境界的个中好手。

缪钺《论宋诗》云: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近于宋,若明代前后七子之规摹盛唐,虽声色格调,或乱楮叶,而细味之,则如中郎已亡,虎贲入座,形貌虽具,神气弗存,非真赏之所取也。何以言宋人之善学唐人乎?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其所以如此者,要在有意无意之间,盖凡文学上卓异之天才,皆有其宏伟之创造力,决不甘徒摹古人,受其笼罩,而每一时代又自有其情趣风习,文学为时代之反映,亦自不能尽同古人也。

在缪钺之前,近代诗人陈衍对宋诗投入较大的关注和精力,在晚年编选出《宋诗精华录》一书,陈衍在编选该书时,也以唐诗为基准,对宋诗进行编选和评点,宋诗精华录卷第一云:案此录亦略如唐诗分初、盛、中、晚,吾乡严沧浪、高典籍之说,无可非议者也,天道无数十不变,凡事随之,盛极而衰,往往然也。今略区元丰、元以前为初宋,西昆诸人可比王、杨、卢、骆,苏、梅、欧阳可比陈、杜、沈、宋;由二元尽北宋为盛宋,王、苏、黄、陈、秦、晁、张在焉,唐之李、杜、岑、高、龙标、右丞也;南渡茶山、简斋、尤、范、萧、陆、杨为中宋,唐之韩、柳、元、白也;四灵以后为晚宋,谢皋羽、郑所南辈则如唐之有韩、司空图焉。此卷系初宋,西昆诸人,可比王、杨、卢、骆;苏、梅、欧阳,可方陈、杜、沈、宋。宋何以甚异于唐哉!”

在评论宋诗时,两位学者都从唐宋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缪钺强调宋诗在继承基础上的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能,重点是突出宋诗异于唐诗,陈衍从唐宋诗在各阶段发展面貌的宏观视角出发,指出宋诗成长轨迹与唐诗别无二致,重点在同。正是基于唐宋诗发展相同的认识,陈衍效法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将唐诗分作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和高《唐诗品汇》一书,区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的做法,将宋诗分为初宋、盛宋、中宋和晚宋,并为宋代各时段涌现出的诗人在唐代诗歌中找到与之地位相当的对应者,如“西昆”与“王、扬、卢、骆”,“苏、梅、欧阳”与“陈、杜、沈、宋”,从诗歌发展的分期和诗人某种程度的相似来建构出与唐诗发展整体面貌相同的宋诗。此书四卷,每卷分别代表一个时期,其中卷一选39家,117首;卷二选18家,239首;卷三选32家,212首;卷四选40家,122首。从数目上可以看出,盛宋和中宋选录篇目最多,从各卷作家对比中发现,苏轼、杨万里、陆游、黄庭坚、王安石诗篇选录最多,分别为92首、55首、53首、39首和34首。陈衍的编选,既顾全了整个宋代诗歌发展的大局,又着重凸显了当时的诗歌名家,其倡导宋诗与唐诗发展面貌之同,彰显宋诗不逊于唐诗地位之用心,甚为明显。

陈千帆云“老人此论,盖以宋诗于唐,有类中兴,亦分四期,用资比附。夫截断众流以分期,所以便叙述研讨也,包举众家以分派,所以便欣赏批评也”,石遗老人采用四期分法确有“宋诗于唐,有类中兴”和“便叙述研讨”的成分,但如果按照宋代的历史背景,借鉴词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的方法,将诗分为“北宋诗”和“南宋诗”似乎更合乎逻辑,也能实现“便叙述研讨”的目的。纵览四卷,比对唐诗,除去各卷入选数目之多少,很难从诗本身出发,在初、盛、中、晚这崭然的分段中体味出分期所固有的差别。

很显然,石遗老人将四期分法引入宋诗,又将宋诗中各期的诗人与唐代各段诗人作平行比较,绝不仅仅是为了“便于欣赏批评也”,作为一个宋诗派诗人,陈衍最首要的目的和更重要的任务是要矫正前贤重唐诗轻宋诗之弊,将宋诗提高到与唐诗比肩而立的位置。但陈衍并不是通过贬损唐诗或区分唐宋诗之不同来提高和建立宋诗的地位,而是在承认唐诗毋庸置疑的高峰地位时,从唐宋诗发展过程和面貌的相似处建构出宋诗本该拥有的高峰地位,打开了唐宋诗比较的另一思路。

二、自出机杼、生新变化的宋诗

《石遗室诗话》卷一云:余言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庐陵、宛陵、东坡、临川、山谷、后山、放翁、诚斋,岑、高、李、杜、韩、孟、刘、白之变化也。简斋、止斋、沧浪、四灵,王、孟、韦、柳、贾岛、姚合之变化也。故开元、元和者,世所分唐宋人之枢斡也。若墨守旧说,唐以后之书不读,有日蹙国百里而已。

陈衍拈出宋诗之精华,是为在唐宋诗优劣之争中处于劣势的宋诗找到自己合理的地位,标出宋诗之特点,石遗老人在肯定宋诗与唐诗血脉相连,“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时,也指出,宋诗不同于唐诗,属“变化”而来的,需要破除陈旧观念,重新认识和学习。因此石遗老人在选录中,尤其注重宋诗之“新”,并在评点中从各方面对“新”做出阐释。

文字之“新”。文字是组成诗歌的肌理,翁方纲《石洲诗话》“宋人精旨,全在刻抉入理,而皆从各自读书学古处来,所以不蹈袭唐人也。・・・・・・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翁方纲的“肌理说”点出了了宋诗的特质,为活在唐诗阴影下的诗人和理论家拨开云雾,陈衍点评宋诗,以唐诗为参照,抓住宋诗之“肌理”,包括造语、句调、音节、体格,取其精华录之。《送王四十五归东都》云“三、四对语生动,末韵能于旧处生新。”《元伯示清水泊之什因和酬》云:“出语总不犹人。”《寄黄几复》云:“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三、四为此老最合适宜语;五、六则狂奴故态矣。”,诗歌中的创造性用语总能得到石遗老人的赞赏,同时,对没有新意的用语,也能直接指出,《在燕京作》云:“宋诸帝皆能诗,然舍仁宗‘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十字,语多陈腐,无能如唐玄宗者。”;评《寒食寄郑起侍郎》云:“三、四句调特别。五、六景中情,虽“难”、“易”太对,然两句有流水意,不碍。”评《元丰行示德逢》云“音节极高亢。”评《书任村马铺》云“并无深意,音节独绝。”评《书磨崖碑后》云“词首音节甚佳,而议论未是”评《夜坐》云“音调常带清哀,《诗》所谓耿耿不寐也。公有琴诗云‘松风一榻雨潇潇,万里封疆不寂寥,闲坐瑶琴遣世虑君恩唯恐壮怀消。’尤为凄切动人,惜未有选者”;评《阙题》云“案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唐人中惟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一首,前三句一气连说,末句一扫而空之。此诗异曲同工,善于变化。”评《峡山寺竹枝词》云“末句用吞笔,似他人所未有。”评《上巳临川道中》云“此首格局颇新”。陈衍从组成诗的基本元素出发,结合宋诗自身特点,独具慧眼地摘出宋诗中出新之处,过人之篇。

题材之“新”,这里既指在“一切可言之语皆为唐人道尽”的定论下,宋诗依然开辟出了新的道路,也包括在普通题材里发掘出新的内涵,道出人所未道之言。缪钺《论宋诗》云“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诚如缪钺所言,宋诗中的确存在很多情韵浅薄,而体物精微的小诗,但从另一面看,宋诗的题材却变新了,领域也拓展了,在“承其流而衍之”的过程中开辟出了新的天地,陈衍在选录中也对这类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鼓角送行,未经人道过”,评句“猫来戏捉阱花蝶,雀下偷衔卷叶虫“体物入微,卷叶虫未经人说过。”,未经人道之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评《夜泛西湖》云“末句未有人说过”,评《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云“写逆风全就江水西流着想,惊人语乃未经人道矣。”陈衍每遇前人未发之语,便做圈点,启发学诗者同时以示宋诗之优长。

通览四卷,大部分诗陈衍都做了简练,精准的评点,“新”是评点中常见词汇,也是陈衍欣赏宋诗的核心因素,录诗最多者,如苏轼、杨万里、陆游、黄庭坚、王安石之辈,从用意、造语、格局、韵律处皆能出奇制胜,生新变化,创唐诗之外的诗歌另一风貌。

三、唐宋诗宏观之同与微观之异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很多学者认为作为有宋一代文学的是词,而非诗,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者也是词,诗在宋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甚少有人关注,比之于唐诗间见层出的辑佚、选注工作,清康熙和乾隆年间才出现较有影响和分量的宋诗选本,分别是吴之振、吕留良等辑《宋诗钞初集》106卷和厉鹗辑《宋诗纪事》一百卷。可见,宋诗被漠视和遗忘相当之久,要扫除几百年来人们对宋诗根深蒂固的印象,树立一种新的欣赏模式,实非易事。

唐诗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名家层出,诗歌经典不断,同样也因其各时期诗歌题材、风味、情境不尽相同,生出一片“姹紫嫣红”之态。因此,初、盛、中、晚的唐诗分期就展现出了诗歌盛世应有的风貌,陈衍深得此中三昧,在编写中,便从宏观上确定了唐宋诗成长轨迹和发展面貌的相同之处,也将宋诗划分为四段,将各段时期表现突出的诗人与唐诗各段诗人作比较,给后学者一种宋诗与唐诗发展相类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深化对宋诗的认可。

确定了宋诗与唐诗发展轨迹之同,并不能言宋诗之好,更不能就此提高宋诗的地位,毕竟初学者在研读宋诗时确实能体验到宋诗与唐诗的差别,如一再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同,则忽视了客观现实,不具备说服力,陈衍在选录和点评宋诗时,则从微观上指出宋诗与唐诗之异,即变化出新之处。一代之诗必有一代之诗的表达内容,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所以就一代之诗歌而言,必须强调其属于一代的特质,这就要注重摘出其与前不同,富有特色的惊人之语了,在《宋诗精华录》一书中,陈衍一再点出出新求变,翻案,未经人道之诗,强调宋诗的特色,令读者对宋人之诗刮目相看。

陈衍的编选从唐宋诗之同僻处宋诗之地位,又以唐宋诗之异凸显宋诗之特色,为人们重新认识宋诗提供思路和范本,虽然陈衍通过这种方式有抬高宋诗之嫌,却是以宋诗的基本面貌和客观基础出发,而不是目的导向,忽略事物实际的做法,他的编选和点评方式有利于我们了解宋诗,一洗前人成见。

【参考文献】

[1]翁方纲.石洲诗话[M].商务印书馆,1935.

[2]陈衍.宋诗精华录[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华书局,2009.

[4]缪钺.论宋诗[J].思想与时代,1941(3).

唐诗宋词三百首范文2

【关键词】唐宋 制科人才 贡献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1 唐代制科人才贡献

唐宋时期古代文学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尤其以唐诗宋词享誉古今。诗歌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唐朝著名诗人如王勃、杨炯、贺知章、王翰、王昌龄、高适、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先后考中制科,他们先后为唐代诗歌发展的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各个时期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另外,著名的“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是制科出身。他们的应制科目分别是:

王勃——幽素科

杨炯——应制及第

贺知章——超拔群类科

王昌龄——博学宏词科

王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手笔俊拔科

高适—— 有道科

白居易——书判拔萃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元稹——书判拔萃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杜牧——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柳宗元——博学宏词科

王勃、杨炯与卢照邻、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虽然二者中制科后,被授予的官职很小,但文才很高,属于才高位卑的类型,王勃和杨炯擅长五言律,他俩的诗中拥有才子所具有的自负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的送别诗与边塞诗中。其次著名诗人贺知章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旧唐书》中记载:“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俭……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可见贺知章不但擅长诗歌创作,还擅长书法。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的诗共19首。他们三人都是唐初诗人的代表。

到了盛唐时期,王翰、高适登上了诗歌的舞台,二者同为制科出生,与王勃、杨炯相比,诗风有很大变化,属于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王翰及第较早,为人狂傲放纵,入仕后生活放荡,因纵酒蓄妓被贬。代表作如《凉州词二首》。同一时期,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高适就是这一时期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于天宝八年,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他一直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但都未能如愿,正由于他对边塞的一腔热情,使他在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之后,创作出了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别董大》等。

中唐时期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元稹(779—831),子微之,洛阳人。贞元九年明经及第。十年后,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元和元年,两人又以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入等,授左拾遗,后成为监察御史。元稹性格刚烈,是一位才子型作家,我们所熟知的《莺莺传》传奇便是元稹创作的。元稹于53岁因疾病去世,留下《元氏长庆集》,存诗八百三十多首。元稹与白居易友谊很深,常一起谈论诗作。白居易的仕途曲折,但在诗歌领域却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统治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其次他的的叙事诗都长盛不衰。著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余首,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中唐诗歌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批怀古咏史诗,其中杜牧就是这一派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考中进士第,又举贤良方正科。杜牧性格刚直,做事胆大心细。其诗情致豪迈,人称小杜,以区别杜甫。著有《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今存诗四百余首,大多是抒写理想抱负关心国民生计,感叹壮志难酬。其中《赤壁》、《山行》、《江南春》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后世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朝除了诗歌以外,还有不少的散文、论文、传记等名篇传世。被称为“唐宋家” 之一的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提倡复兴儒学,成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写了很多文学体裁、风格迥异的文章,有哲学论文《天说》、传记文《捕蛇者说》等,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不仅在文学领域,还有众多的名臣贤相也是制科出身,据《

其应制科目分别是:

苏轼——才识兼茂

苏辙——才识兼茂

富弼——茂才异等

吴育——才识兼茂

张方平——茂才异等、贤良方正

三苏同属“唐宋家”,在他们的故乡四川眉山三苏祠中有一幅题词写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颇喜言兵,著有《六国论》、《论衡》等。苏洵也曾参加过制科考试,但未得中。在父子三人中名气最大的就是苏轼,别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从小好学,非常有才华,21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考入三等。他为人坦荡,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苏轼的仕途道路充满了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在他历任地方官以来,关心人民生计,很有政绩。其次,他在文、诗、词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作品中辞赋有《赤壁赋》、《流侯论》等,以及诗词《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等为后人广为传唱。著有《坡集》、《东坡乐府》等文集,近存诗270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璀璨明珠。其弟苏辙与他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据《宋史·苏辙传》中记载:“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且史官论曰:“苏辙论事精确。修辞间严,未必劣于其兄。” 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仁宗时期的宰相富弼同样是制科出身。《宋史》上记载:“弼少年笃于学,提笔能文,胸有大度,范仲淹见而称奇,誉为‘王佐之才’,又性情至孝,恭俭好修,与人言必尽敬,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有礼。” 他于仁宗时举茂才异等科,授将作监丞,至元和二年被任为宰相,富弼克己奉公,为官清正,疾恶如仇,历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

据《宋史》上记载:“自宋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吴育,字春卿,少奇颖博学,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后举贤良方正,擢著作郎,进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吴育性格耿直,敢说敢为,刚正不阿,他多年任地方官,兢业守职,积劳成疾,任河南知府时,吴育已重病缠身,还视事如平日,终卒于任上。之后赠吏部尚书,谥号正肃,著有文集五十卷。

张方平是北宋中期的一位文化名臣,仕历三朝。“其少颖悟绝伦,一阅不忘。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还,巳得其详。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神宗时,累官参知政事,御史中丞。方平慷慨有气节,虽王安石用事,嶷然不少屈,以是望高一时。卒,谥文定。” 张方平著有《乐全先生集》四十卷,流传于世。张方平不但有才学,而且为官清廉,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不愧为北宋有名的大臣。

综上所述,唐宋为制科在整理

参考文献

唐诗宋词三百首范文3

关键词:《全唐诗》;中华点校本;扬州诗局本;勘误

清彭定求等人所编《全唐诗》是历代唐诗整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板问世,1960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曾多次重印。199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铎先生主持开发“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笔者曾参与这项工作,出于工作的需要对中华书局点校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扬州诗局刻本进行互校,发现两书存在一些没有标示的异文。现整理出50则,首先指出它们在点校本中的卷数和页码,然后稍加考辨,供广大研究者及此书再版时参酌。

1.卷一太宗皇帝《秋日(一作夜)翠微宫》“秋日凝翠岭”(页14),扬州本“日”作“光”。案:“秋光”指秋月之光,与下文“鸿影”均为常见的夜晚诗歌意象,“光”是。唐徐坚《初学记》卷三、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收录此诗,均作“光”。

2.卷三明皇帝《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序云“披乐善之虞邸,坐忘忧之观。……畅众心之怡,欢归骑之逶迤。”(页35)扬州本作:“披乐善之邸,坐忘忧之观。……畅众心之怡虞,欢归骑之逶迤。”案:序乃骈文,扬州本上下句对仗工稳,是。张说《张燕公集》卷二收录此诗,序与扬州本同。

3.卷八韩王从善《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娇自态相窥”(页76),扬州本“自态”作“态自”。案:“娇态”指蔷薇妩媚可爱之态,“娇自”则义不可通。徐铉《骑省集》卷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卷十七《鼓吹曲辞》柳宗元《东蛮》“已言我异世”(页179),扬州本“已”作“自”。案:此句为东蛮谢氏自述口吻,“自”是。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一、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5.卷三十长孙无忌《新曲二首》“侬阿家住朝歌下”(页433),扬州本“侬阿”作“阿侬”。案:“阿侬”为自称,吴地方言,是。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6.卷三十九庾抱《别蔡参军》“沟水易东西”(页499),扬州本“东西”作“西东”。案:“东”为东韵,与此诗其余韵脚“同”、“中”、“鸿”三字均为东韵,“西东”是。《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7.卷四十一卢照邻《怀仙引》“攀旧壁而无据”(页520),扬州本“旧”作“石”。案:下句云“泝泥溪而不前”,“石壁”“泥溪”对仗工稳,“石”是。卢照邻《卢升之集》卷二、《文苑英华》卷二百二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8.卷五十六王勃《重别薛华》“风飘濯锦川”(页675),扬州本“风飘”作“秋风”。案:上句云“明月沉珠浦”,“明月”“秋风”对仗工稳,是。王勃《王子安集》卷三、《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9.卷六十一李峤《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睿律九韵开”(页724),扬州本“韵”作“韶”。案:“九韶”为舜时乐曲名,与上句“宸心千载合”对仗工稳,“韶”是。《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0.卷七十二周彦昭《晦日宴高氏林亭》“高会偶龙池”(页787),扬州本“池”作“沙”。案:“沙”为麻韵,与此诗其余韵脚“华”、“霞”、“车”均为麻韵,是。唐高正臣《高氏三宴诗集》卷上、宋蒲积中《岁时杂咏》卷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1.卷八十六张说《夕宴房主簿舍》,序云“微月曰夜”(页926),扬州本“曰”作“白”。案:上文云“岩云暗山”,“暗”“白”对仗工稳,是。张说《张燕公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2.卷一百一寇泚《度涂山》“悠悠正旆远”(页1082),扬州本“正”作“征”。案:“征旆”为军旗,“正旆”则义不可通。《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3.卷一百一吴竞《小传》云“乃别撰名史”(页1082),扬州本“名”作“各”。案:此言“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名史”,结合上下文语义,“各”是。

14.卷一百五周利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山豫乘金节”(页1101),扬州本“山”作“出”。案:“出豫”指帝王出巡,且与下句“飞文”对仗工稳,“出”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二、明高(棅)《唐诗品汇》拾遗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5.卷一百八李元纮《小传》云“南州可移,此断不可摇”(页1114),扬州本“州”作“山”。案:《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李元纮本传载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山”是。

16.卷一百八萧嵩《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文章礼一变”(页1116),扬州本“礼”作“体”。案:“礼”字在此不但义不可通,且与下句“礼乐道逾弘”重复,“体”是。张说《张燕公集》卷四、《文苑英华》卷一百六十八、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四均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7.卷一百十一韩休《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东辕迟返旆”(页1133),扬州本作“东‘作’南”。案:张说《张燕公集》卷四、《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七、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五十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8.卷一百三十八储光羲《贻丁主簿仙芝别》“楼迟依水滨”(页1400),扬州本“楼”作“栖”。案:上句云“偃仰东城曲”,“偃仰”“栖迟”对仗工稳,“栖”是。《储光羲诗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9.卷一百七十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我窜三色九千里”(页1754),扬州本“色”作“巴”。案:“三巴”为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为贬谪之地,“巴”是。宋杨奇贤《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十一、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0.卷一百七十八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永路当日勖”(页1814),扬州本“日”作“自”。案:宋杨奇贤《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十九、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十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1.卷一百九十八岑参《暮秋山行》“疲马卧长坡”(页2045),扬州本“坡”作“坂”。案: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三、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四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2.卷二百十二高适《同韩四薛三东亭月》(页2206),扬州本作“《同韩四薛三东亭玩月》”。案:高适《高常侍集》卷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八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3.卷二百二十九杜甫《奉汉中王手札》“水长注海奔”(页2491),扬州本“水”作“江”。案: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二十七、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4.卷二百三十二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鲁钝乃多病”(页2559),扬州本“乃”作“仍”。案: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三十四、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一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5.卷二百三十七钱起《新昌里言怀》“不望旧山薇”(页2631),扬州本“望”作“忘”。案:此诗表达怀念旧里之情,“忘”是。钱起《钱仲文集》卷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转贴于

26.卷二百三十九钱起《送张员外出牧岳州》“喜政多才宠寇恂”(页2669),扬州本“喜”作“善”。案:“喜政”于义不通,“善”是。钱起《钱仲文集》卷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7.卷二百三十九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之八“隐放扁舟去”(页2677),扬州本“隐”作“稳”。案:钱起《钱仲文集》卷十、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8.卷二百三十九钱起《田鹤》“单飞后片雪”(页2687),扬州本“雪”作“云”。案:钱起《钱仲文集》卷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9.卷二百四十一元结《舂陵行》“郭亭传急符”(页2704),扬州本“郭”作“邮”。案:“邮亭”为古代递送文书者投止之处,“邮”是。元结《次山集》卷四、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六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30.卷二百四十三韩翃《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金细正舞石榴裙”(页2734),扬州本“细”作“钿”。案:“金钿”指嵌有金花的首饰,“钿”是。《文苑英华》卷二百五十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31.卷二百四十三韩翃《寄哥舒仆射》“步义(一作又)抽箭大如笛”(页2734),扬州本“义”作“人”。案:“步义”于义不通,可能是“步叉”之误,“步叉”为盛箭之器具,《文苑英华》卷二百五十四作“步义”。“步人”指步兵,语义亦通,明高棅《唐诗品汇》作“步人”。

32.卷二百六十一任华小传“又与庚中丞书云”(页2902),扬州本“庚”作“庾”。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收录任华此书,题为“致庾中丞”,“庾”是。

33.卷二百七十一窦群《贞元末东院尝接事今西川武相公于兹三周谬领中宪徘徊厅宇多获文篇夏日即事因寄四韵》“弹冠驾迹近”(页3040),扬州本“驾”作“惊”。案:“驾”字于义不通,“惊”是。唐褚藏言《窦氏联珠集》卷三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4.卷二百八十二李益《置酒行》题下注“一本行字”(页3205),扬州本作“一本无行字”。案:《全唐诗》异文常用“一作某”或“一本无某字”表述,“一本行字”不符合此书表达习惯,且义不可通。

35.卷三百十四袁高《茶山诗》“走挺糜鹿均”(页3537),扬州本“糜”作“麋”。案:“糜鹿”义不可通,“麋鹿”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五、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6.卷三百五十五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余纷笼疏理”(页3986),扬州本“纷”作“粉”。案:“余纷”义不可通,且上句言“新青排故叶”,“余粉”“新青”对仗工稳,“粉”是。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外集卷三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7.卷三百五十九刘禹锡《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风飘掌下紫游缰”(页4052),扬州本“下”作“上”。案: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二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8.卷四百二十二元稹《刘阮妻二首》之一“仙洞千年一度闲”(页4640),扬州本“闲”作“开”。案:“闲”义不可通,“开”是。唐韦縠《才调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9.卷四百三十九白居易《彭蠡湖晚归》“何来临此望”(页4894),扬州本作“何”作“但”。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六、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40.卷四百四十五白居易《知足吟》“同歌知足曲”(页4992),扬州本“同”作“因”。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二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1.卷四百五十四白居易《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闲吟工部新来句”(页5146),扬州本“闲”作“闷”。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2.卷四百五十七白居易《自题酒库》“此翁何处当”(页5187),扬州本“当”作“富”。案:下句云“酒库不曾空(自注云:刘仁轨诗云:天将富此翁,以一醉为富也)”,结合语义,“富”是。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四、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八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43.卷四百九十八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之十三“月出方能起”(页5657),扬州本“月”作“日”。案:日出起床常用来表现闲适之情,“日”是。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五、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六、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七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4.卷五百十张祜《塞下》“闲看行近远”(页5816),扬州本“闲”作“问”。案:此诗为五言仄起平收律诗,此句为第七句,第一字应为仄声,“问”是。《文苑英华》卷一百九十七同扬州本、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三作“问看行远近”。

45.卷五百五十八薛能《题逃户》“几界瞢(一作事)农桑”(页6473),扬州本“界”作“世”。案:此言逃户几代人务农,作“世”妥。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十八收录此诗,作“几世葺农桑”。

46.卷五百九十三曹邺《送友人入塞》“如何恨路长”(页6880),扬州本“恨”作“怨”。案:曹邺《曹祠部集》卷二此句作“如何怨路远”、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四同扬州本。

47.卷六百九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伟哉泂上隐”(页7023),扬州本“泂”作“洞”。案:皮日休、陆龟蒙《松陵集》卷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8.卷六百十八陆龟蒙《包山祠》“中坐箫鼓重”(页7124),扬州本“坐”作“堂”。案:陆龟蒙《甫里集》卷二、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唐诗宋词三百首范文4

关键词:颜色词 诗歌翻译 翻译技巧

在中国诗词研究方面,很多语言研究者都提出两种艺术特色―色彩美和意象美在诗词的鉴赏中是不容忽视的。要想达到这样的色彩美,是与颜色词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让译作达到原作的色彩渲染和艺术效果,译者必须对这些颜色词的英译进行反复地斟酌,选择最为恰当的英语单词,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原诗的色彩美。除此之外,译者还要注意的是中国古诗中的颜色词含有丰富的隐含含义,在翻译时要进行谨慎处理。

一、理论标准与对比分析

(一)颜色词翻译的理论标准

对于中国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从整体角度看应该奉行严复先生阐述的“信、达、雅”的理论标准。信就是保全原文意义,达就是通顺易懂,雅就是保持原文风格。从细节角度,译者还要严格遵循中国诗词纯审美标准中的声色美标准,这就要求在翻译颜色词时要尽量达到原文的色彩渲染效果(辜正坤2003:73)。

(二)不同译本的比较与鉴析

①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译文一:A white cottage even more pinched in the cold.(张廷琛、魏博思《唐诗一百首》)

译文二: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s are.(许渊冲《唐宋词三百首》)

在第一个译本中,译者将“白屋”译成了“white house”,这可能和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有关,因为译者认为可能是雪把屋子给覆盖了,但是这样的翻译并不合适,因为“白屋”在汉语字典里被解释为茅草房或是穷人所住的地方。而且在白屋后面还有个贫字,这样更能说明将白屋理解成茅草屋更合理。因而,译文二中的“thatched cottages”翻译得恰到好处,译者对这句诗的理解比较透彻。

②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译文一:And as raindrops brighten yellow leaves,

The lamp illumines my white head. (许渊冲《唐宋词三百首》

译文二:In the raindrops are yellow leaves,

Under the lamp sits hoary-headed man.(徐忠杰《唐诗二百首英译》)

上述两个译文中,在翻译黄叶树时都译成“yellow leaves”,这个不存在没什么异议。但在翻译白头人时出现了分歧,不难看出还是第二个译文译得更恰当些,了解此诗的人都知道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夜雨中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灯下是白发老人,是在渲染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因而在这里应该体现这个灯下之人已经上了年纪,译者选用“hoary-headed”,因为这个英文单词专指老人花白的发丝,这样既保持原诗的色彩渲染,也加深了原诗的感情氛围。

③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

译文一:Blue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riv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许渊冲译)

译文二:With a blue line of mountains north of the wall,

And east of the city a white curve of water.(张廷琛、魏博思《唐诗一百首》)

在上面两个译文中,两个译者在处理青山时,都翻译成 “blue”,这个没什么异议,两个译者都处理的比较准确,因为青色一般在英语中的对应的就是“blue”,而且这个颜色可用于山色的描绘。在翻译“白水”时,二个译者也都将其译成“white river”,然而一般都会在这里把白水译成“clear river” or “transparent river”来描绘河流,然而这里译者巧妙地保留了“white” 这个颜色,目的是要和“blue mountains”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更要渲染出原诗的色彩效果和环境氛围。

二、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

如果可能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来保持原诗的色彩美,只要它不会对目的语读者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例如: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译文:In a broad-brimmed blue hat, and green straw cloak, I’d fain, go fishing careless of the slanting wind and rain. (许渊冲译)

在这个译文中,译者还是采用直译法将“青”与“绿”翻译成英语中对应的“blue”和“green”。

(二)转译

在翻译诗词中的颜色词时,在一些直译行不通的情况下,可以才采用转译。这种方法主要是指转化成英语中的习惯表达,而避免死译以及对读者的理解造成困扰。

例如:“红酥手,黄腾酒。。。。。。”(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译文一:Soft hands of lovely pink,

Yellow wine of fresh flavor (杨宪益、戴乃迭《宋词》)

译文二:What soft, ruddy hands with a beauty of line,

As they pour for me exquisite vintage wine! (徐忠杰《唐诗二百首英译》)

在上述两个译文中,如果看第一个译文,目的语读者可能不知道什么是“yellow wine”,但是在第二个译文中,译者将其译成“exquisite vintage wine”,这就转化成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这样可以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更容易走入诗的意境。

(三)注译

当直译颜色词不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而译者又试图保留颜色词在诗词中色彩渲染和艺术效果,那么译者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的语句,这种方法就成为注译法。

例如: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醉花阴》)

译文:To show a thinner face than yellow flower! (许渊冲《唐宋词三百首》)

在上述译文中,译者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这样的翻译较不容易理解。他们会琢磨诗人和黄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难道是因为诗人的黄肤色?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应在诗词后加注这样一条解释:黄花在中国诗词中指的是,而开于秋季,花期较短。如果有了这样的解释,目的语读者才会想到诗人那憔悴不堪的面容。这样在直译的基础上在加上解释性的句子,既保留了原诗的色彩效果,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又可以使译文含义明确,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

(四)省译

在一些诗词中,颜色词的采用只是传达一些引申意义,译者可以回避颜色的翻译,而表达出它的隐含意义就可以了。

例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译文:Fair bloom, sweet willow in a golden bower,

Too soon a rude awakening awaits her.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在上述例子中,译者并没有把黄梁这个词直接翻译成来,也就是省略其颜色的翻译,而翻译出它的隐含意义。这样的译文也较容易理解。

三、结语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探讨译者应该如何翻译中国诗词中的颜色词。第二部分主要对一些诗词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了对比与鉴析。第三部分具体谈论了一些方法来处理诗词中颜色的翻译问题,这些方法包括:直译、转译、注译、以及省译法。通过上述这三部分,本文阐释了中国诗词中颜色词英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廷琛,魏博思著《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许渊冲.《唐宋词三百首》[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4]徐忠杰.《唐诗二百首英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5]杨宪益,戴乃迭.《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唐诗宋词三百首范文5

关键词:京本通俗小说; 短篇白话小说; 诗词;通俗关风; 宋代

一:诗词与白话小说相融合

小说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体,可以在诗歌中融入多种多样的其他文学形式如诗词歌赋来表现人物、刻画性格、抒发感情。这形成了小说开放性的文体样式。《左传》中诗文结合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到唐代,唐诗繁荣于天下,唐诗的繁荣也进一步体现在了小说创作中,以唐传奇为代表。到了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小说中插入诗歌的同时又有大量的词篇进入,这与宋词的兴盛也大有关联,下面将从小说中运用诗词运用白话来探讨两者是如何结合的。 

(一)小说运用诗歌:小说中用诗的传统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西周到宋, 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 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2]在抒情文学甚至在史传文学中诗歌都作为其中一员进行融合。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大风歌。诗歌作为人物语言在史传文学中传达感情,描绘人物形象。     

至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被称赞为极具史才、诗笔、议论。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在谈到唐代小说时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3]可其中不仅引用诗歌来表情达意,更将小说塑造为一个非常具有诗意的文本,给人无限的审美情趣。如《莺莺传》中的《明月三五夜》语言优雅精致有包含情意,给莺莺增加了文采也为全文增添了诗意。

宋代小说来源于说话,话本小说实为说话者的底本,多为白话。其中也有诗歌的成分。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一书中论及《庐山远公话》时明确指出:“它的体制有诗有文, ? ?在描写景物或某一事件结束时, 往往插人一首律诗或绝句来加强故事的气氛。? ?宋代话本诗文相间的形式即本与此。”[4]所以说,宋代话本小说中用诗是对唐传奇的继承,是对唐代话本的继承,更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用诗的传统的继承。

(二)小说运用词:宋词的繁荣

鲁迅先生说:“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5]小说的发展属于后者,在羼杂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进化。宋元话本小说中不仅引人律诗绝句,还大量引入句式参差、声情并茂的词篇, 形成与唐话本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从而使话本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更加成熟与完善。

词产生与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鼎盛。成为两宋代表文学形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奉劝列为功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6]宋词的繁荣必定会进入到小说的创作之中。除此之外,话本小说中多用词还有以下原因:词和话本小说有着相同的功能即娱乐,符合市民的审美情趣;词与话本小说有着相通的思想内容;词与话本小说语言风格类似。“无论是通俗的语言,还是世俗的内容, 都使话本小说与词结下不解之缘。”[7]

(三)诗词与小说结合的方式

自古小说创作就融入了辞赋、诗歌等等,所以,在白话小说中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而用词则是吸取新生事物的表现。小说与诗词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导情节发展:《菩萨蛮》主要是写陈可常落第后遁入佛门,得到郡王赏识,后被诬陷与新荷私通,可常不加辩解受到处罚,最后真相大白时,他却已圆寂了。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其中穿插着四首《菩萨蛮》词,这些词一步一步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用于劝惩:《错斩崔宁》中因刘贵一句戏言丧失自家性命,又牵连了两条无辜的性命。奉劝人要出语谨慎。

描写外貌:《西山一窟鬼》就用两首词来描绘李乐娘和锦儿的外貌。作者用词来描摹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却也留下了一些诸如陈词滥调的弊端。

描摹环境烘托氛围:《西山一窟鬼》中王七三官人约吴教授去坟头看桃花,来到苏公堤上,看到那游春的人,便用了一首词来描绘当时游春的盛况。

预示故事结局:在宋代的话本小说中,由于入话的设置,作者会在入话中插入各种诗词,一般都会明了的预示出故事的结局,如《拗相公》入话里的诗词便是照应了后文王安石因为才高得到皇帝重用进行变法,却最终使民怨恨,无人感激其功劳。

作者炫耀才华:《碾玉观音》中,小说开头的各种关于春天的诗词主要就是为了因此郡王游春这件事,有七首诗词连篇累牍的罗列实在是无甚大用,是作者逞才之作。

(四)小说使用白话:

鲁迅先生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然在市井之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8]可知话本小说兴起于市井细民之间,用白话俚语写书,叙述故事。《经本通俗小说》便是保留下来的短篇白话小说。但用白话作书却不始于宋,因为在敦煌千佛洞便有许多宋初所藏的俗文体之故事,宋代话本之所以闪光,“以意度之,则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9]

话本产生于唐代,在敦煌石室发现的文献中, 就有《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叶净能话》三种唐代话本。虽然其情节还比较简单, 语言还不够通俗, 但毫无疑问是宋元话本的先驱。[10]而纵观宋代之话本,以《京本通俗小说》为例,便可以看出话本中已完全使用白话,全篇小说通俗易懂。

二:诗词与白话小说相妥协

宋代短篇白话小说极具通俗性,它与诗词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结合,更有相互妥协的一面。词本为艳科小道,与小说旨趣大类相似,然而诗歌是历来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在小说中也开始用世俗的语言来描摹世俗人情甚至是天命等迷信思想。总之,诗词与小说 相妥协主要就表现在用世俗的语言与思想来做诗词,将世俗的诗词点缀与世俗的小说中来迎合世人的审美情趣。

其实,在唐传奇中便有词被运用与小说创作,但是,由于唐传奇是由文人所作,在词的选择和表达方面更加文人化,更加有意味一些,而不是像宋代话本小说中的词那样通俗。词产生与民间,以俗艳为美,因为词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场合制约了词的内容,使其只能写男女恋情与离别相思,可是当他与小说结合在一起,却有了一致性。即都是满足市井细民的娱乐要求,所以,词置于小说不能说是两者的妥协,而是一种互相的映衬。所以小说中的词也必定会为了满足世俗需要,更多的描绘一些世俗情趣。如《菩萨蛮》中可常和尚的咏粽子词,即表现了当时人们在端午的活动情景。

对于宋代话本中的诗歌,也一反之前诗歌的常态,被用在小说里迎合世俗口味。宋人用通俗的诗歌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不像唐传奇极具抒情色彩,宛转有思致,更注重的是情节,是巧合是娱心是劝惩。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白话短篇小说中两者则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则富有世俗色彩。

三:话本小说与诗词都通俗关风

宋代的话本小说是宋代小说的代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话本脱胎于说话,它是从口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散文叙事文体, 并且自始至终保留着口头文学表达方式的文体特征, 有着深刻的“说话”的烙印。宋人罗烨曾经称赞说话人的口头表达功夫为“白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 [12]可见“说话”中有叙述有议论,叙述中夹有诗词和调谑,由“说话”转变而来的话本小说自然也具有这些特点。

话本小说在许多的方面表现了市民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与市民阶层的习惯与认识息息相关。以《京本通俗小说》为例,《碾玉观音》是写一个女奴大胆反抗封建制度,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至死不渝。《菩萨蛮》则写了一个甘为他人受罚却不加辩解的和尚陈可常,最后以轮回报应来结局,体现了世人因果轮回的思想。《西山一窟鬼》则写了吴教授所遇皆为鬼的惊悚故事,体现了人们追奇求险的心理。《至诚张主管》则写了一个做人十分正直,不肯不义于他人的张主管,因为他的诚使他最终免于鬼的纠缠。劝诫人们至诚做人的道理。《拗相公》则是关于宰相王安石的故事,大抵是一种事实的反映,因为宰相的执拗最终使得变法后民众生活更加的困苦,致使天下哀声载道,纷纷赋诗作词抒发怨恨。《错斩崔宁》则是一句戏言引发的灾祸。小说侧重对巧合的描写,在文章最后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批判判官无能,急于结案,致使本来可以明白的案情糊涂了之,残害了性命。《冯玉梅团圆》也是一个巧合,即在战乱中,失散的两对夫妻经过巧合又再度团圆的故事。

这七篇小说,或为娱心,或为劝惩。与老百姓的思想意识相吻合,都是宋代市民的真实生活与心理。小说的叙写十分贴近市民的现实生活,具有通俗性。同样,在小说里夹杂的诗词,也是通俗易懂的。

小结:宋代话本小说与诗词的关系是既相融合又相妥协的,融合的一面体现在在小说中运用诗词来描摹场景人物抒发思想感情等等,妥协的一面则表现在诗词向小说的倾斜,尤其是诗歌,不再仅仅是抒发怀抱的正式作品,更成为了小说中与其格调相符的表情达意的通俗方式。而且小说和诗词具有一致性,即通俗关风,是与宋代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体现了市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讲小说史》 凤凰出版社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 三联书店 1982 第203页

[3]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

[4] 何春环《论宋元话本小说词文结合的创作模式》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3期

[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载于《鲁迅讲小说史》第174页

[6]元·脱脱《宋史· 石守信传》 卷二百五十??〔M〕北京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7] 王易《词曲史· 衍流第四》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宋之话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诗宋词三百首范文6

关键词: 李清照词 词评 词选

一、宋元时期论家结漱玉词的评价

宋元时期,论家对漱玉词的评价以词句的品评为主流,大都拈出漱玉词本身的佳句,诸家有代表性的评论如下:

朱《萍州可谈》卷中:

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v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瞻,无愧于古之作者。①

罗大经《鹤林玉露》:

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②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③

黄N《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念奴娇》“萧条庭院”】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俊,前未有能道之者。④

瞿佑《香台集》卷下《易安乐府》:

赵明诚,清献公之子。妻李氏,能文辞,号易安居士。有乐府词三卷,名《漱玉集》。然其词颇多佳句。《如梦令》云:“应是绿肥红瘦。”语甚新。又《九日》:“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亦妇人所难到也。“清献名家厄运乖,羞将晚景对非才。西风帘卷黄花瘦,谁与赓歌共一杯”。⑤

张端义《贵耳集》:

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F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文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有《易安文集》。⑥

以上诸家之评,共同点都是对漱玉词中某些“佳句”的赞赏,其一云漱玉词之佳句造句“工致”;其二云其佳句“奇俊”,尤其对其“叠字”称道不已,而对漱玉词“黑”押韵啧啧称奇,“不许第二人押”;其三是漱玉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甚为难得。诸家之说皆是精到之见,但总体说,不免有皮相之嫌。

当然,也有个别对漱玉词有微辞者,宋末元初张炎《词源》云:“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⑦对其用语不避俚俗表示不满。而北宋末的王灼批评更加严厉,其在《碧鸡漫志》中云:“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者。”⑧王灼从伦理道德角度批评其用词毫无顾忌,肆意妄为,非良家妇女、大家闺秀所为,这就涉及词之文化品格的问题,涉及“人品”与“词品”的关系,从而为日后漱玉词学案中关于漱玉之为人的评说作一先鞭。

总之,宋元词坛对漱玉词虽有褒奖,也不无批评,但漱玉在词坛只是作为一个奇女子被认知,其词之妙处,也只在字句上而已,与晚明清初对漱玉词的评价不可同日而语。漱玉被词坛公认为一大家,为词之“一宗”,是在晚明清初之时。

二、词选选录漱玉词的情况

选词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评判途径,因此我们可以从词选的角度考量南宋对漱玉词的地位。选本都是经过选家自己的意见过滤过的,是一种较为隐性的评价。每一部词选都各有特定的编选宗旨和选择标准,往往凝结或代表着当时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

现存的15种宋元词选中,除《尊前集》、《金奁集》专选唐五代词,《中川乐府》单录金词,《绝妙好词》、《宋旧宫人赠汪水云南还词》选13人赠别词,《天下同文》选元人词,《鸣鹤余音》多为道士词,《乐府补题》、《名儒草堂诗余》以选录南宋中后期及宋末元初词作为时限和重心外,其他6种通选唐宋的词选都选录了李清照的词作。其中《梅苑》、《复雅歌词》、《乐府雅词》三部词选都是在李清照在世时已选编印行的,编选者都是以同时代的身份和眼光来选录李清照词作的,反映了同时代人对李清照的认同和喜爱。

从选词篇数上看,《乐府雅词》选34人770首词,人均选词篇数22.65首,而选李清照词23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选223人1277首,人均5.73首,选漱玉词8首;《阳春白雪》选238人671首词作,人均2.82首,选漱玉词3首,均超过人均选词篇数,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漱玉词宋元词选家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

《梅苑序》称:“录唐以来词人才士之作以为斋居之玩。目之曰《梅苑》者,诗人之意,托物取兴,屈原制骚盛列芳草,今之所记,盖同一揆。”⑨该书选录漱玉词7首。

《乐府雅词》三卷,拾遗两卷,南宋曾V辑。曾V,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属福建人)。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为仓部郎官,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总领应办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大军钱粮,十年(公元1140年)为太府少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次年升太府卿,旋落职提取洪州玉隆观。十四年(公元1144年),起知虔州。十八年(公元1148年),移知荆南府,后复知夔州、庐州。曾V家富藏书,勤于纂集,辑有《本朝百家诗选》、《类说》六十卷、《集仙传》六十卷、《道枢》十二卷等。事迹散见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各卷。据曾V自序,《乐府雅词》编成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丙寅(公元1146年),其时李清照应在世。《乐府雅词》录漱玉词23首,最为可信。曾V选词“谐谑则去之……欧公一代宗儒,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10}可见其以雅为标准,对涉及谐谑与托名欧阳修的艳曲悉加删除,也不录柳永、晏殊、晏几道、黄庭坚、秦观之作,却录漱玉词23首,足见其对漱玉词的喜爱。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复雅歌词》(今无传)有50卷,该书序:“孟子尝谓今之乐犹古之乐,论者以谓今之乐,郑卫之音也,乌可与《韶》《夏》《C》《武》比哉!孟子之言,不得无过。此说非也。《诗》三百五篇,商、周之歌词也。其言止乎礼义,圣人删取以为经。周衰,郑、卫之音作,诗之声律废矣。汉兴,制氏犹传其铿锵。至元、成间,倡乐大盛,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入主争女乐,而制氏所传,遂泯绝无闻矣。《文选》所载乐府诗,《晋志》所载《砀石》等篇,古乐府所载其名三百,秦汉以下之歌词也。其源出于郑、卫,盖一时文人有所感发,随世俗容态而有作也。其意趣格力,犹以近古而高健。更五胡之乱,北方分裂,元魏、高齐、宇文氏之周,咸以戎犹强种,雄据中夏。故其讴谣,淆糅华夷,焦杀急促,鄙俚俗下,无复节奏,而古乐府之声律不传。周武帝时,龟兹琵琶工苏祗婆者,始言七均;牛洪、郑译因而演之,八十四调始见萌芽。唐张文收、祖孝孙讨论郊庙之乐,其数于是乎大备。迄于开元、天宝间,君臣相为淫乐,而明皇尤溺于夷音,天下熏然成俗。于是才士始依乐工拍但之声,被之以辞句;句之长短,各随曲度,而愈失古之声依永之理也。温、李之徒,率然抒一时情致,流为淫艳猥亵不可闻之语。我宋之兴,宗工巨儒,文力妙于天下者,犹祖其遗风,荡而不知所止。脱于芒端,而四方传唱,敏若风雨,人人歆艳,咀味于朋游樽俎之间,以是为相乐也。其韫骚雅之趣者,百一二而已。”{11}一二中亦选有李清照的词。

南宋末黄N《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唐宋词223家,其序云:“长短句始于唐,盛于宋。唐词具载《花间集》,宋词多见于曾端伯所编,而《复雅》一集又兼采唐宋,迄于宣和之季,凡四千三百余首。吁,亦备矣!况中兴以来,作者继出,及乎近世,人各有集,得数百家,名之曰《绝妙词选》。佳词岂能尽录,亦尝鼎一脔而已。然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悲壮如三闾,豪俊如五陵,花前月底,举杯清唱,合以紫箫,节以红牙,飘飘然作骑鹤扬州之想,信可乐也。”{12}可见其编选标准较为开放,不仅大量选入辛派爱国词作,还选录大量幽婉之作,其中选李词8首。

以上选本是宋代较为流行的选本,从其书自序及书名,可以看出词选家们的选词标准――尚雅,以雅正为归,力避谐谑淫滥。编者们尚雅,用古音雅乐以衡今曲,用诗教原则批评艳词,在根本上合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伦理原则。就是在这种情归雅正的诗教原则下,李清照的词亦被大量选入。可见,在南宋词选家们的心目中,李清照的词是符合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教传统的。如果说这几部词选主要是供士大夫文人阅读所用,他们对漱玉词的大量选录,主要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对李清照的喜爱和认同,那么坊间编刻的《草堂诗余》,则把漱玉词推向了市民阶层,得到了普通而广泛的市民阶层的认可。

注释:

①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4页.

②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21页.

③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7页.

④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20页.

⑤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30页.

⑥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14页.

⑦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23页.

⑧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2005年2月第3次印刷,第4页.

⑨唐圭璋等校点.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⑩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51页.

{11}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58页.

{12}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61页.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2.

[2]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3]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上一篇工作月度总结

下一篇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