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好孩子范例6篇

怎样教育好孩子

怎样教育好孩子范文1

教育孩子:

首先要尊重儿童的权利,父母是不是一个现代的父母,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父母,能否尊重儿童的权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亲子关系的核心,就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孩子是通过父母认识权威,认识世界的;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父母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孩子,儿童有着独立的人格,应该平等地对待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父母应该在家庭中培养平等,民主的气氛,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阅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补充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父母不断学习,为了教育孩子,父母要学一些关于儿童生理,心理及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科学育儿的原则与方法,不断提高家教水平,父母只有时刻记住以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把握孩子成长发育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才能正确地教育好孩子。

(来源:文章屋网 )

怎样教育好孩子范文2

一、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

――主抓学校教育主阵地

学校肩负着把学生教育成人的重担,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不能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品质的教育,因此,在学校,尤其是低段孩子的品格教育也非常重要。学生在校期间,我抓住“朝会”“班会”“课前10分钟”“午间10分钟”“课后10分钟”“放学1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分析评价语”“品格明星”“品格小组”“品格专题讲座”“品格汇报”等几大领域进行了专题和渗入式教学活动,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我一方面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另方面尽量获得家长最大的支持。

1.品格专题班会课――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 每周四的例行班会,是我们集体进行品格教育的固定时间,我每次都会和孩子一起阅读品格报,认识品格小精灵(如:专注精灵“梅花鹿”、友善精灵“刺猬”、守时精灵“小燕子”),品味感人的品格小故事,动手制作品格小制作,讨论制定“我可以怎么做”的行为公约,评选品格小明星,评比品格小制作。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品格,也收获了愉悦。记得在讲专注时,我声情并茂地给孩子讲专注小精灵――梅花鹿时,孩子那专注劲就自然流露出来了。于是我抓住契机,树立了班上的几个小榜样,这几个小榜样在听到表扬后更专注了,其他孩子有了目标,也跟着学起来,整个专注的班级氛围营造出来了,孩子们听的故事内容也特细致。连我班平时最不靠谱的孩子也能完整将故事内容复述出来。

2.10分钟教育――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 我在上课和课间休息过程中,常抓住课前十分和课后十分,分别对学生课间活动和课堂活动进行分析、点评。如:我班有一个孩子初次把别人的尺子装进了自己的书包,我直接让他还给同学,同时我告诉他这种行为不好,并对他说,如果你喜欢他的尺子可以请爸妈买,如果自己是想借来用用或玩玩,就应该及时归还,如果你是碰巧捡到的,也应该想办法归还。要知道,如果是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拿了,那是偷盗行为,是可耻的。老师、同学、朋友都不喜欢的。在和孩子一同分析的过程中,孩子不经意地明白“借、捡、偷”的不同和今后应该怎么做才是好的。

3.课堂教学中激励的评价――让孩子乐于这样做 我常常会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如:“你是一个专注的孩子”这短短的一句话让孩子知道了原来这样就是专注,这样做很好。总之一个原则就是你在评价过程中要有激励性。当然学生也就在这“沾沾自喜”中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4.结合语文教学,渗透品格教育――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的潜移默化的魅力。用故事来讲道理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批评他们,更容易接受里面的观点。故事中的主人公孩子也会从心灵上与他们拉开距离,当然也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人和事。

二、让家长知道怎么做

――建立家校共育好环境

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避免5+2=0的现象出现,为了学生能跟好地形成良好品格,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性人才,我随时通过短信、电话、面谈、发回执单等告知家长本段时间的品格主题,以及学生在“言”“立”“行”“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孩子的行为在家也能得到很好的监督、强化、内化。

1.相互信任为教师开展品格教育铺路 信任是合作的良好基础,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信任是关键。教师细心周到的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的点滴进步、细微的变化记在心中,及时与家长反馈信息等都可让家长放心、满意,教师与家长之间就可逐渐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关系,也就对你的品格教育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2.要互尊互学对品格教育共同研究 家长是孩子的另一半教师,尤其是在品格的教育上,更为突出。因而,要改变家长被动支持的角色,把家长看作品格教育的参与者。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品格教育的工作情况,在品格的教育活动中也多听取家长的意见,让家长也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探讨学生的问题与下一步的工作。这样既与家长达成了共识,也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也给自己减轻了负担。

怎样教育好孩子范文3

一、父母包办型的教育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比如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万能的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好像已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葬掉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孩子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父母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

如今的许多父母什么事都替孩子们做得好好的,孩子只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行了。父母总担心“含在口中会化掉,捧在手里会摔了”。经济方面也比较宽裕,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尽可能的去满足,包括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吃的东西。正因为父母亲的过于溺爱,才导致了如今的孩子自私自利的一面,更可悲的是导致了自立能力的缺失!

去年,我们学校有过这样一位学生:上课时候他穿着拖鞋进教室,老师问他原因,他竟然说他高兴。老师叫他回家换鞋子,他死活不去。最后老师打电话叫家长拿鞋子上学校。家长来了,说了孩子几句,孩子竟然不耐烦,嘴里还骂骂咧咧。我们就纳闷了:现在的孩子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更加要问:“我们家长怎么了?”其实,孩子的错,归根到底还是父母的错呀!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父母们要把自己的爱转化成孩子们人生前进中的动力而不是绊脚石!所有的父母,当你们付出爱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才对啊!要是身为父母们一味的投入,而孩子们却总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了!

三、父母忽视言传身教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有家媳妇嫌婆婆年老、体弱多病,就用小推车把婆婆送到山里,准备连车一起丢掉。媳妇七岁的小儿子临走时非要把车子带着。媳妇问:“儿子呀,你要这破车干嘛?”小儿子说:“等你老了,我也用它把你推来丢掉。”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认识到什么?小孩从呱呱落地的一刹那开始,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她)以后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看父母们究竟是怎样去引导、怎样去教育他们的。家庭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一个环境,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将直接决定孩子们的未来。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父母的为人处事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现成的榜样,孩子的洞察力都是很强的,父母亲都做不好,还来要求他们怎样去做啊?所以,要想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那么必须自己先做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模范爸爸或者模范妈妈!作为一个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行为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品性,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如要求孩子玩完以后要把玩具回复原位,作为家长在一日活动中,就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保持自己书桌的整洁,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相信你以身作则的行为,一定比你说上一百遍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父母放任不管型的教育

诸多的留守儿童多半时间同爷爷奶奶在一块。本来就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更是不忍心说教孩子,反而更加宠爱。现在的孩子脑袋瓜又灵活,有时即便做了错事一撒谎就能骗过老人;而作为父母整天忙于赚钱,不能陪孩子,总感觉对不住孩子,心存着亏欠与内疚,所以每次回家时,给孩子买这买那,同孩子一块玩耍快乐,稍有心的父母还会顺便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孩子随口一编,就能蒙混过关了。

我们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是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而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护、期望和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些家长糊涂地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师管。因此,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寄希望于学校,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孩子的教育,学校固然负有主要责任,但家长也不能撒手不管,双方应该各尽其责,相互协调与合作,共同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即使在文化功底上辅导不了他们,但是也要在言行上、待人接物等方面模范言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父母专制型的家庭教育

我看过一个童话故事,说的是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一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了大衣。

怎样教育好孩子范文4

关键词:环境保护;挖掘;教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70-01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我国的环保状态不容乐观。保护环境,应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不断成长的语文教师们,肩挑环境保护教育的重担义不容辞。

笔者在听了较多的语文学科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课例后发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结合课文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但这只局限于浅尝即止,注重了课文表达形式上的多样性,而忽视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效性。怎样才能使环境保护教育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笔者认为:

实实在在地发掘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因素,切切实实地对孩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紧贴儿童生活、具有时代感、环境保护的课例不胜枚举:低年段的课文有《邓小平爷爷植树》、《两只鸟蛋》、《爷爷和小树》……高年段的课文有:《鸟的天堂》、《特殊的葬礼》、《只有一个地球》……这些课文,有的直接呼吁大家一起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有的通过触目惊心的事实呼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有的通过描写祖国美好的景色间接地告诉人们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要热爱大自然,维护大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试想,如果在语文教科书中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境教育的契机被我们一略而过,我们精心选编教材的专家们岂不扼腕叹息,而更为惋惜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人类家园呀!所以,教育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是否做到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学中时时留心、处处留心,实实在在地结合环境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而不只满足于对教材的照本宣科,对教参的盲目推崇。

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环保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生成。

找到了对孩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切入点,教师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

以下是我听到的相同课题的两个不同课例:

课例1:《爷爷和小树》

师提问:冬天,爷爷为小树做了什么,小树怎么样了?

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后小结: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

师又问: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嫩绿叶子。那么夏天小树又长得怎么样?它又是怎样对爷爷的呢?

生回答后理解“绿色的小伞”是什么?(CAI显示动画图片)让学生看动画图片,理解绿色的小伞就是树冠,也就是树茂密的树叶。

师问:爷爷在树下感觉怎样?(板书:不热)

师:同学们,爷爷这么爱护小树,那我们应该怎样做?(也要爱护小树)小朋友你们再看看我们的校园怎么样?(很美丽)那你们又应该怎样做呢?(CAI显示学校绿化地带画面,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的校园风景,讨论后再自由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爷爷和小树》,小朋友都明白了要爱护小树,爱护花草,爱护大自然的一切。

课例2:《爷爷和小树》

师:寒冷的冬天,小树为什么不冷了?

孩子们在文中找到答案后,老师让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树木过冬的方法,再引导自主阅读“树木过冬保护方法”。

师:炎热的夏天,爷爷为什么不热了?

孩子们找到答案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树木的作用”后,交流心得。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推荐孩子们阅读《树伯伯的心儿真好》、《我种下一棵小树》等文章,最后引导孩子说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孩子们的感受各不相同:

有的说:今天,我知道树木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多好处。

有的说:我知道了怎样让树木安全过冬的方法,回家我还要考考爸爸妈妈。

有的说:我也想种一棵小树,像爷爷那样和小树交朋友。

笔者拙见,更欣赏课例2的老师的做法,这位老师不满足于让孩子明白了要爱护小树,更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爱护树木,怎样做才能爱护树木。可以说,孩子接收到的环境保护教育信息,更多层多面、更立体,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会更新更灵活。

所以,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中可利用教育的因素,环境保护教育才会无孔不入,深入直达孩子的心灵。

巧妙引导挖掘隐藏文后的环保教育因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最好的教学设计者是谁?

是学生!

从一上课开始,孩子们就用自己最真最美最实在的心灵为课堂设计着不可

可以说,是孩子的“童言无忌”激发了课堂的随机生成,是教师的巧妙引导挖掘出隐藏其后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这真正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怎样教育好孩子范文5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笔者曾对所任教的班49名学生进行过调查,竟然发现:有42名同学是留守儿童,其中,有39名留守儿童的家长最在乎的是孩子的学习,只有3名家长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

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面对这样的家长、家教环境和有性格缺陷的留守儿童,又该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呢?

一、教会做人――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欲使孩子成材,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说到教育孩子做人,有许多家长把“有用”的人与知识和技能划等号,其实,良好的品行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从农村孩子习惯于说粗话、脏话,不懂礼貌入手,利用班会、品德等课程,在具体的案例中,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如在《学会说“对不起”》案例中,我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孩子们讨论:案例中的家长和孩子哪个做得对?你的理由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孩子思考:假如案例中的周全是你,你又会怎么做?

在教学《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中,我仍然通过情景模拟,让大家讨论:孩子抢到座位,妈妈该怎么教育孩子?如镜头一的妈妈那样教育孩子有没有危害,什么危害?再推测一下这位妈妈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在学习镜头二和镜头三时,我让孩子闭着眼睛听老师朗读“让文明礼貌伴孩子步入大雅之堂”片段,当我读到“生儿育女,头等大事是教孩子学做人。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世的必备素质”时,不仅加重了语气,还放慢了速度,并反复读了几遍,让孩子身临其境去体会。在学习“答疑问难”,我借助书中的内容向他们介绍了文明礼貌用语,重点分析了孩子说粗话、脏活的原因,讲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通过这些案例模拟,慢慢的矫正了孩子不讲文明的习惯。

二、讲诚信――为人处事之本

何谓诚信,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理学家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又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儒家则要求,不自欺和不欺人。然而,在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却诚信丧失;面对生存的压力,我们的一些家长不讲诚信,那么,面对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又该如何教育他们守诚信呢?为此,我仍然以案例和情景模拟,让孩子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如在《教育孩子做诚实正直的人》中,我就向孩子讲了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大名鼎鼎的、曾被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奥尔森父亲的故事。奥尔森的父亲是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这件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他自己赢得了好名声。父亲的诚实品德,给了儿子巨大的影响,奥尔森在为人处世上就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在此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学生A在班里借同学的钱或其它东西,少还甚至不还,遇到同学追问,他就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对此,你怎么看?通过情景模拟,孩子们明白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有了诚信,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三、榜样引领――家长肩负的责任

家风是一家的主旋律,是由家长的形象、追求、喜好、品质、道德、家教等构成的,它形成家庭的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家长怎样教孩子做人,首先看家长怎样做人,良好的家风要靠家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引导,实实在在的示范,靠父母人格力量的影响,还要善于配合学校对孩子因材施教。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最复杂最艰难的教育,诸多范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是父母以身作则。为此,我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以讲故事等方式,指导他们如何去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如何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认识到家长的溺爱、打骂、有气发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危害性。认识到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以此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家长素质的提高,也使孩子的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仍然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引导家长努力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情景一:学生A的父母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骂自己的父母,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是百般迁就,一味顺从满足。可是拳拳父母心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恩情怀,相反,学生A却经常和父母顶嘴,不听家长的教导。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症结出在什么地方?

情境二:学生B厌学,性格暴躁,经常打同学,还常常为芝麻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同学关系十分紧张。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一天三顿酒,喝多了就骂人、打人、摔东西,只要B错了事,很少问理由,拉到就一阵打。后来,经过老师的教育,B的父亲慢慢改掉了这些毛病,B同学的行为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不仅能做到主动帮助同学,团结同学,而且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怎样教育好孩子范文6

早上,我到学校门口买武大郎烧饼作为早点。在早点铺,碰到一对母女也在买早点。小女孩看上去有六七岁,估计上一二年级。当老板问这位母亲烧饼里要不要夹火腿肠时,母亲很坚定地回答:“不要。”这个时候,小女孩不乐意了,很生气地对妈妈说:“你怎么这么坏啊!我都好几天没吃火腿肠了。”然后就大哭起来。

妈妈听到女儿的抱怨,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馋?你再哭,我就不送你上学去了。”小女孩听到妈妈的训斥,憋住了哭声,但是用白眼狠狠地瞪着妈妈,看上去就好像和妈妈有天大的仇恨。

当看到这一幕时,我想了很多很多。这位妈妈不给孩子买火腿肠可能有充足的理由,或许是为了省钱,或许是怕孩子吃火腿肠对身体不好。无论什么理由,这位妈妈的言行都伤到了孩子,因为她没有考]到孩子的感受。本来不给买就伤到了孩子,紧跟着威胁的话,又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了一把盐。

这就关系到教育孩子的细节了。如果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被这样的生活细节所伤害,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这个妈妈的行为已经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中庸》里有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教育,因为细节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问题怎么处理更圆满。

如果是为了节俭,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宝贝,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一个火腿肠一块钱,如果每天我们能节省一块钱,你算一下一年365天,能节约多少钱?”

孩子会说:“365元钱。”

大人可以继续引导:“这365元钱,如果用来给你买书,能买好多书。如果家里有重要事情,这365元钱也可以用来应急。钱就是这样节俭下来的,中国有句古话:‘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但是,如果因为你学习用钱,妈妈是不会含糊的,即使妈妈没有钱,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妈妈是根据我们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的,也希望你今后养成节俭的习惯。”

这是实话实说,会引发孩子的深思。如果这样和孩子沟通,孩子一定会理解大人的难处,不提过分的要求,并且会越来越懂事。

如果是怕孩子吃火腿肠对身体不好,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

“宝贝,馋了是吗?”

孩子肯定说:“是的,妈妈。”

妈妈接着说:“如果火腿肠真的有营养,吃了对身体好,妈妈一定会给你买的。可是现在的火腿肠卫生标准让妈妈不放心,妈妈不能给你买让你吃了有损健康的食品,这叫花钱找罪受。如果你真的想吃肉了,妈妈中午买一点,在家里给你做好不好?”

我想只要大人的态度足够真诚,这样和孩子沟通,孩子一定能接受。这样也让孩子知道了病从口入的道理,并会逐渐形成健康饮食的理念。

我认为以上两种情况,最好提前和孩子沟通。因为等问题出现了,再去解决就有难度,甚至特别被动。就像疾病一样,预防比治疗更有效果。这位家长如果利用自己的敏锐性,提前预测到孩子会出现这个问题,提前和孩子沟通,这个小女孩就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还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孩子做作业特别拖拉,有一天爸爸终于发现孩子做作业拖拉的原因,原来孩子做作业一遇到不会的题,就看一会书,然后再做。也就是说,做一会作业,看一会书,所以做作业的时间比较长。这位爸爸发现之后特别生气,就把孩子的课外书全部打包封好,藏了起来,剥夺了孩子看课外书的权利。孩子特别抵触,做作业还是拖拉。

这位爸爸发现了孩子做作业拖拉的原因,但教育方法比较极端,非但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让孩子处于消极抵抗的状态。多少家长梦寐以求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而这位家长却在用自己的行动消灭孩子阅读的习惯。

我当时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

我说:“孩子,你喜欢看课外书是吗?”

孩子点点头说:“是的。”

我接着说:“马老师也喜欢看书,我支持你看书。”

孩子对爸爸有些不满地说:“可是我爸爸不支持,不让我看,把书都藏起来了。”

我问:“你认为爸爸为什么藏你的书呢?”

这个孩子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主要是我做作业的时候,看书。”

我继续问:“怎样才能让你爸爸支持你看书呢?”

他思考了一会说:“处理好看书和做作业的关系,做完作业再看书。”

我又问:“你感觉遇到不会的题,就看书,有利于解决问题吗?”

孩子说:“没有帮助,弄得脑子更浑浊了。”

我说:“那以后怎么办?”

孩子说:“先集中精力做作业,认真思考难题,不分心。”

我对孩子说:“你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我会建议你爸爸在你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让你看课外书。”

当场父子俩就达成了协议,消除了敌对情绪。

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说过:“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如果这位爸爸一开始就像我一样和孩子沟通,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孩子就不会有抵触情绪。

家长怎样才能把握住细节及时地教育孩子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保持高度的洞察力,才能捕捉教育孩子的细节

父母要具备透过孩子行为的现象,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质的能力。比如,小女孩想吃火腿肠,这只是一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孩子本能的生理欲望左右着孩子的食欲。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这也是孩子生物性的一个表现,这表明孩子还是一个生物人。人的发展都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作为家长要逐渐引导孩子完成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遏制孩子的本能欲望。家长如果没有高度的洞察力,就不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质,就不能抓住一些生活细节对孩子进行引导。

二、父母的自我成长是细节教育的关键

为什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家长束手无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拒绝自我成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不具备引导孩子的素养。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可怕的还不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而是对自己的不知道无所畏惧,总是自以为是地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所以父母一定要提升自己,不断学习,才能面对细节,应对自如。自我成长的方式很多,可以看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可以参加关于家庭教育的培训,可以听关于家庭教育的微课,可以向一些成功的父母请教。只要你愿意成长,你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