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考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考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它与语文教学有交叉重合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涉及的劳动内容,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一、在文本解读中自然习得

语文课文中涉及的劳动内容,是作者在写作时自然呈现的内容。这些劳动内容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在课文中属于隐含因素,需要通过教师提取或挖掘才能显现。如教学《千人糕》,课文通过爸爸给孩子讲述“千人糕”的来历,让学生懂得即使是一块看似很普通的糕,也包含着许许多多人的劳动。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劳动是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挖掘文中蕴含的劳动因素,找准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把劳动教育与课文内容学习有机融合起来。比如,在爸爸与孩子的对话中,爸爸说的话强调了千人糕的来历中包含劳动因素——“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大米是……”“糖呢……”“一块平平常常的糕,要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孩子先是好奇、疑惑的语气,接着又由于他没看到糕的制作背后隐藏的无数人的劳动而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通过爸爸的介绍与启发,他才恍然大悟。教师应抓住课文中孩子的表现,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千人糕所包含的劳动的认识,这样就能使文本蕴含的劳动教育因素随着课文阅读的深入而进入学生的心中。

二、在群文阅读中强化认知

由于课文中蕴含的劳动因素呈零散状态,教师可以借助群文阅读的模式,先确定劳动教育中的某一方面为主题,再选择一组课文开展群文阅读,通过不同文本中共同蕴含的劳动因素,强化学生对相关劳动内容的认识。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课文主要是讲邓小平爷爷的故事,学生在学习时关注的是伟人的品质,很容易忽略文本中蕴含的劳动因素。对此,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在挖掘劳动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课文《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虽然这三篇课文所写的人物、事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三篇课文的共同内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发现三篇课文写的事情植树、挑粮、挖井都与劳动相关。教师以此为话题,再让学生回忆课文中写到的人物——邓小平、朱德、毛泽东,他们都参加劳动,学生更应该劳动,以此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在专题教育中提高素养

与群文阅读相比,单元整合是选择合适的单元,将单元中各板块内容中包含的劳动教育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劳动教育专题。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相关阅读和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价值。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儿童成长,单元习作是“我学会了_________”。教师确定这个习作中学生学会的内容与劳动有关,在单元学习之初,就要求学生关注单元课文中的劳动因素,体会课文中描写的劳动方法,选择自己愿意从事的一项劳动,记录劳动的过程,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准备。在学习《文言文二则》时,教师提醒学生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中寻找劳动的因素;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时,教师提醒学生重点感受劳动的意义。这样的专题性劳动教育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梳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精心选择渗透劳动教育的关键点,使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教学之中。

作者:江苏省苏州市虎丘教育集团虎丘实验小学校 单位:汤燕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