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型范例6篇

债券型

债券型范文1

在未来十年内,主要投资于债务的国际型ETF,将取得较好的收益。这取决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在这段时间内,债务违约将降到历史较低水平;其次,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以多种货币计价的债券将从疲软的美元中获得收益;第三,当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增加时,有利于国际型债券保持收益,而削弱股权资产的价值。

总的来说,固定收益类产品有利于增加多元化投资组合的收益,对于那些防御性强的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吸引力。

机遇伴随风险

世界各地的政府部门正面临着比金融危机来临时更为恶劣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希腊和西班牙也正遭受严重的债务危机,意大利、法国、爱尔兰和英国可能受到牵连。无论是总体债务水平还是债务占据GDP的比重,日本正面临恶化的境况。经过二十年债务负担增长之后,日本已经深信,在经济稳定和日元保值的基础上,债务问题将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几乎没有日本将面临债务危机的预言。

2010年,债务危机较为严重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将会跟随日本高债务低增长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纵然固定收益类债券不会演绎出壮观的行情,但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但是,也存在其他因素使得国际债券型ETF的所有者面临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是美元将保持强劲,那么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价格将会降低,同时以外币计价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也会有所降低。

此外,不排除2010年出现和2009年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会良莠不齐。此外,通货膨胀加剧和利率水平增加将会导致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损失比股票更大。

新兴市场债券更受青睐

当然,国际固定收益型ETF并不是单一机构发行,并且投资于各种不同国家的不同标的。有些将更多的权重放在新兴市场债券,其他则投资于欧洲或者日本的财富基金。

根据市值来看,规模最大的国际债券型ETF为SPDR 巴克莱资本国际国债型ETF,该基金面临两个最新的竞争者,iShares 标普/花旗集团国际国债型ETF和期限更短的iShares标普/花旗集团1至3年国际国债型。不过,SPDR 巴克莱资本国际国债型ETF将大部分权重投资于欧洲和日本。

债券型范文2

关键词: 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价值

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是一种公司债券,其投资者有权在规定期限内将其转换成确定数量的发债公司的普通股票。

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的债权性、股权性和期权性三种特征,使得其定价一直是国内外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针对可转换债券的定价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工作涉及定价原理,定价模型,数值算法和实证研究等各个方面。本文在此仅对几类常用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一、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概述

可转换债券的价格与标的股票价格、公司价值、利率、信用风险及外汇风险等基础变量有关,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过程实质就是构造函数关系的过程。按照定价的精确程度,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可分为简单定价模型和精确定价模型。

1、可转换债券简单定价模型

可转换债券简单定价模型是将可转换债券的价格定义为债券价值b和期权价值c的简单加总。

可转换债券简单定价模型可分为组合模型和margrabe定价模型两类,它们对纯债券价值b的计算方式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可转换债券赋予投资者的期权价值c的计算上。

简单定价模型中的符号定义如下:t为可转换债券的到期日;n为可转换债券面值;s为标的股票价格;x为转股价格;为标的股价波动率;为纯债券价值的波动率;为股票连续混合分红收益;为债券连续混合票息;k为转换比率;r为无风险利率;为信用利差。

(1)组合模型

同理,纯债券的价值仍可由式(1.1)得到,这样采用margrabe模型计算得到的可转换债券的价格为。

2、可转换债券精确定价模型

可转换债券精确定价模型的构建思路是:利用无套利方法推导出可转换价值的控制方程;结合边界条件,采用数值方法为控制方程求解。

可转换债券精确定价模型可分为单因素和双因素定价模型,二者区别在于控制方程中基础变量的数目不同。

可转换债券精确定价模型的假设前提有:①市场是无摩擦的(无交易费用,交易连续,借贷与卖空无限制);②短期利率为己知常数;③股票连续分红;④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1)单因素定价模型

在每个时间点,投资者都面临四种可能:继续持有、转换成股票、回售、被强制赎回。理性投资者总是希望最大化其所持有的可转换债券价值。

可转换债券定价控制方程的求解一般利用数值方法,有二项式方法和有限差分方法。文章对数值方法的原理和过程不做详细的介绍。

(2)双因素定价模型

双因素定价模型将可转换债券视为两个基础变量——股票价格s和随机利率r上的衍生资产。

二、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分析

1、简单定价模型的特点

可转换债券简单定价模型计算相对简单,对参数的精确性的要求不高,在对可转换债券进行大致估价时,这类定价方法比较适用。

由于可转换债券中隐含的期权条款远较普通期权、认购权证复杂,使得可转换债券简单定价模型可能存在价格高估现象,其局限性表现如下:

第一,把可转换债券价值人为地分割成一个纯债券加上一个转股欧式期权导致忽略了嵌入期权的存在。同时,可转换债券还可在某个或多个时间点上以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价格回售(赎回)给发行者(投资者),这点在模型中也无法体现。

第二,可转换债券赋予发行者一个美式赎回权,使其在股价超过转股价130-150%后,发行者会赎回可转换债券以达到强制转股的目的,此举无疑会在股价较高时明显减低转股期权的价值,但模型也未对此予以考虑。

第三,可转换债券简单定价模型中的转股权是按欧式期权计算价值的,但可转换债券中隐含的转股权是美式期权,投资者在禁转期结束以后,可在任何时刻转股。如果股息率高于票面利率,则美式期权的价值就会明显高于欧式期权。

第四,“向下修正条款”允许在股价低于初始转股价达一定幅度,如80%时,自动将转股价向下修正,以此增加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在股价相对较低时,有无此项条款对可转换债券有极大影响。对此点,模型也未考虑。

第五,可转换债券进行简单分解计算估值带来的问题在于如果可转换债券一旦被转股,其所含有的普通债券所附利息并不能完全被支付,即实际的债券价值将有所降低。

在简单定价模型中,组合模型因其简单易于操作,在对可转换债券进行大致估价时,其应用范围要大于margrabe 模型。margrabe 模型从某种程度上比组合模型先进,该模型中加入债券的随机行为,特别是考虑了股票和债券两种过程的相关性,使得定价结果要较组合模型精确一些。但对纯债券的价值运动而言,无法将所观测到的利率的均值回复特性考虑到模型中,这样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对于纯债券价值运动不是一个很吻合的假设。

总之,上述局限使可转换债券的简单定价

模型定价可能存在高估现象。因此可转换债券

简单定价模型只能是一个大致的参考结果。

2、精确定价模型的特点

由于可转换债券的权利是有机复合的,只有在统一的框架中讨论其定价问题才会得到比较精确的定价结果。

ingersoll (1977)将可转换债券视为基于公司价值上的衍生产品,通过适当的边界条件,考虑可转换债券转股可能性,建立了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但其对公司价值以及其波动率等参数难以估计。mcconnell 和schwartz(1986)以股价为标的变量,提出了一个零息票、可转换、可赎回、可回售的可转换债券精确定价模型,即目前市场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

可转换债券的精确定价模型也并非完美。首先,模型没有考虑股本扩张带来的股权稀释效应。其次,模型假定转股期权的执行价格为常量,而转换价格受向下修正条款的影响随时可能变动。再次,在具体对赎回条款和回售款隐含期权估值中,由于对规定中“连续若干个交易日收盘价高于(低于)转股价的一定比例”的期权启动条件,在实际估值时采用了只考虑一个节点收盘价的处理方法,对期权的执行条件有所放松,使期权价值有所高估。最后,对于规定“若首次不施赎回则当年将不行使赎回权”弱化舍弃,也使得期权执行权限放宽,也使期权价值被高估。

可转换债券具有固定收入债券和权益资本两方面的特性,因此影响可转换债券价值最直接的因素是利率和股票价格。单因素定价模型将利率视为常量。brennez 和 schwartz(1980)首次提出了双因素定价模型,即同时考虑股价和利率的影响。双因素定价模型的引入增加定价结果的精确性,但同时也增加了定价过程的复杂性。

三、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存在的问题

由于可转换债券结构、标的资产定价以及证券市场交易的复杂性,使得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仍需要不断的完善。具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可转换债券的最优策略高度依赖于市场环境和投资者偏好,很难从数学上精确刻画。第二,确定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必须考虑违约风险,而违约风险恰恰就是发债公司拥有的一个卖权。第三,可转换债券中的所谓“期权部分”与股票期权还是有区别。如股票期权不存在股权稀释问题;如股票期权执行时交付执行价格,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权执行时归还公司债券;另外股票期权执行价格为常量,而可转换债券的执行价格要根据条款调整。因此,用期权定价的方式来处理只能是近似。第四,可转换债券的结构非常复杂,现在又出现了“适身定做”的趋势(如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这些条款的变化直接影响可转换债券交易策略。

上述难点使得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定价结果才能更为精确,投资者才能更为准确地认识可转换债券的价值,获取更大收益。

参考文献

债券型范文3

“降息时代,还有什么可以投资?”这恐怕是不少投资者目前提出的疑问。当银行理财收益率下滑、股市长期低迷、信托风险陡增,几乎所有的投资品种都失去吸引力时,债券市场则异军突起,成为现阶段市场的领头羊。

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标准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仅为0.45%,而一级债基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则达到6.12%,二级债基收益率也有5.4%,远远超过股票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真的是弱市中最好的赚钱工具么?

2年半债基规模扩张170%

近期,上证国债指数和企债指数纷纷创出历史新高,在赚钱效应的吸引下,一批新基金也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分一杯羹。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近期发行的28只基金中,共有8只基金为债券基金。

2010年开始,A股市场经历自1664点强劲反弹后的再度下跌。在避险情绪的推动下,不少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债券市场。股票和债券的这种跷跷板效应显得尤其引人注目。

这次资金从股票向债券的转移也引来了基金公司的广泛参与。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共计有大约100只债券基金面世,这一数量相当于前10年债券基金发行数量的总和,债券基金成立规模合计超过1700亿元。而迄今为止,国内债券基金发行总规模还不足2700亿元。短短2年半的时间,债券基金成立规模就扩大了170%。

财通基金基金经理曹丽娟告诉《小康?财智》记者,近几年来,A股市场持续不景气。基金公司发行股票型基金非常困难,而债券市场则处于牛市。

她表示,虽然和股票型基金相比,债券基金赚钱并不多,但这些年国内债券市场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债券市场的扩容吸纳了新增资金的进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因而在股票不赚钱时,更多的资金也愿意流进收益稳定的债券市场。

企业债助推债基业绩

根据“”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90只企业债获批发行,共筹资3337.9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只有54只企业债发行,筹资金额为1908.7亿元,去年全年企业债发行总额仅为3516.3亿元。无论是从发行数量还是发行金额上来看,今年上半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都远高于去年同期。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吴志红向《小康?财智》记者表示,通胀率下行导致企业债投资需求增加、同时债券融资较银行融资成本更低已成共识,以及中石油和国家电网打破旧例于上半年发债,这三个因素共同导致了今年企业债发行的火爆。

“与银行贷款相比,企业债发行成本较低;贷款的数额相对较大(一般大于5亿)、期限较长(5—10年);募集一次性到位、偿还方式灵活,这些都使得符合条件的企业更乐于发行企业债”。

数据显示,所有公布业绩的债券基金总规模达到2669亿元。其中债券基金配置的企业债市值达到1900亿元,占基金总规模的比例已高达71%。

债基高收益怎么来?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自7月份以来,共有四只基金出现首发当天一日售罄的现象。其中三只均为拥有固定收益类的债券型基金。确定性高的收益预期是这三只基金各自大受市场追捧的最突出看点。

这些债券基金是通过哪些秘密武器来博取风险较小、确定性较高的收益呢?

吴志红向记者介绍,“简单来说,主要取决于三大投资利器,即投资券种的票息收益率、是否采用封闭运作方式、是否能够充分运用杠杆操作。”

首先,债券投资最根本的收益来自票息收入,从收益率对比数据看,中低等级信用债的到期收益率已经超越6%。从数据对比看,主投中低等级信用债的债基,其预期收益的起点要高于一般债券基金。这也是当前多家券商研究所集中看好中低等级信用债的原因。

其次,如果说中低等级信用债确定的高票息到期收益率,是债基取得6%年收益率的基础,封闭运作则是充分分享高收益券种的充分条件。对于债券型基金来说,封闭运作提升投资组合稳定性,有利于提前测算获得清晰的组合收益预期,减少因资金进出所带来的被动买卖,既能降低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又可以减少资金闲置,对于提高基金收益有利。

最后,在封闭运作基础上,由于债券可作为质押品融资,因此管理人可以充分运用杠杆放大收益。杠杆操作是封闭债基争取高收益的最大秘密武器。

因此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当拥有这三大利器后只需把握好最佳入场投资时机,博取高收益将会是大概率事件。

隐忧不容忽视

不过,虽然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债基有着较好的投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忽视债市所潜藏的投资风险。也许这种风险对于老债基显得不那么重要,毕竟他们的收益可以依赖于所持有优质债券的票息收入,但对于尚是“白纸”一张的新债基来说,却是暗藏杀机,不得不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近来债基越来越被重视、并且成为债基超额收益主要来源的信用债上。

在去年三季度以来的债市飙涨中,许多高评级信用债价格攀升,至目前这类债券的收益率已经大幅收窄,甚至已经包含了对央行继续降息的预期,很显然,对于新债基来说,高位建仓这类债券需要冒更大的投资风险,而所获得的却是低于其他品种的收益率,并不值得它们放手一搏。

在此背景下,目前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中低评级信用债,便成为新债基眼中的“香饽饽”。然而,在经济不断下滑的趋势下,投资中低评级尤其是低评级信用债,有可能存在超出预期的投资风险。

在风险日益凸显和业绩排名双重压力面前,不同的新债基或将有不同的选择。许多新债基基金经理就表示,从收益率角度而言,中低评级信用债依旧具有相当诱惑力,而在政府刺激经济意愿增强的背景下,中低评级信用债的风险或许没有市场预期的强烈,因此,仍将会重点配置中低评级信用债,以提升新债基建仓后的收益。

但部分新债基的基金经理却从谨慎的角度考虑,在建仓初期重点配置如短期融资券等利率产品,待市场回调后,再择优布局中高级信用债。在他们看来,中长期的持续稳定回报远比短时间的业绩排名更为重要。

债券型范文4

债券每周定开净值型是指每周开放申购、赎回的净值成长型债券,定开净值型的债券是有封闭期的,比较适合对资金流动性需求不高的投资者。而因为申购、赎回时间并不是自由选择的,因此投资者还需要注意产品的开放时间,避免错过申购、赎回。

定开净值型的债券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收益要大于开放净值型债券,所以具体投资哪一种债券,就看投资者自己的需求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债券型范文5

当前美国次债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开放经济体几乎无一幸免,面临经济衰退的压力。作为反萧条法宝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经凯恩斯倡导后已经被各国政府所采纳。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成功运用。本文主要探讨发展政府债券市场(既包括国债也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对中国应对危机冲击和实现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地位和作用。

宜行财政扩张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最大危害在于摧毁市场信用,导致市场机制瘫痪,从而使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和混乱。反危机的核心,在于运用政府信用重启市场的信心和信用。

在大萧条等非常时期,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在悲观情绪蔓延、市场信心崩溃的时刻,央行放松银根无法让商业银行放贷,降低利率也不足以刺激民间的消费和投资。而且,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还会留下后遗症,一旦市场信心恢复,通货膨胀及金融泡沫又将卷土重来。因此,只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才能直接增加总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的复苏。

当前美国深陷危机,美国政府大规模发行债券注资金融机构,美联储也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以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更深层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对美国政府实在是巨大的挑战!目前美国政府债务为10万亿美元,反危机过程中还将新增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将从71%增加到85%以上。由于美国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美国政府基本没有生产性资产,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国际上对私有制国家的政府债务有一个60%的安全警戒线。因此,美国政府大量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埋下的美元危机隐患,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

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拥有大量国有资产。据海外华人学者陈志武测算,中国民间资产加国有资产共有115.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4.7倍,其中大于76%的资产掌握在政府手里。而且,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潜力和目前政府征税能力和效率尚低,中国政府的信用远比美国政府具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政府兼顾反危机的短期目标和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的正确选择,是借助政府债券市场的融资平台,实行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和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来代替已经缩减的出口需求。

反之,强化出口的倾斜政策无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因为出口减少并非中国产品太贵而没有竞争力,而是因为美国对过度消费这种失衡的修正,或因为中国产品质量上的信任危机导致需求向其他国家的转移所致。

另外,刺激出口还会导致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风险的大规模积累,并还将阻碍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最后在外贸政策方面保护中性,启动内需也是中国在全球反危机联合行动中体现大国国际责任的正确选择。

至于政府财政支出应投入哪些领域才兼具短期和中长期效益,需要重点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中国制造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因此政府财政支出必须有助于收缩而非扩张制造业产能。

第二,在制造业内部,以劳动密集型、民间经营、消费品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轻工业,其产能是相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而言的过剩,如果国内消费需求有效增加、特别是农村消费的启动将使这些产能得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轻工业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企业并购,通过产业整合提高全行业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整体经营效率。反之,重化工业的产能是严重过剩的。与发达国家重化工业顶峰期占工业比重65%而言,中国目前的重化工业占比已超过70%。重化工业具有“自娱自乐”的内部自循环特征,而且重化工业又是国有垄断企业的势力范围,反周期政策如果向重化工业倾斜则不仅意味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后退,而且也不利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促转政府职能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周期性下滑与结构矛盾恶化叠加的困难,处在改革开放以来最为艰难、建国以来最为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在需求结构方面体现为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从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在产业结构方面体现为抑制制造业过度扩张,促进农业和服务业快速成长,实现三大产业的平衡发展;在经济体制转换上体现为实现政府职能转换,使中国经济从政府主导型过渡到市场主导型;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则体现为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效率改进的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换。其中最为核心和困难的是启动消费需求与转变政府职能。而启动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又与政府职能的转换密切相关。

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深化,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职能需要转换是因为现阶段政府职能存在扭曲,即未能充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却过多地介入和直接干预国民经济活动。

就地方政府而言,职能的扭曲在经济转型初期有其不可避免的性质。因为这一阶段民营经济弱小,人均收入尚低,而大量社会基础设施则有待政府建设,在财政分灶吃饭,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平衡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通过直接干预(支配银行信贷活动,向企业摊派基建费用)和直接介入经济活动获取资金或收益。久而久之,政府的驱利动机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淡化,并日益陷入职能扭曲的恶性循环:驱利性――合法性和公信力下降――征税能力下降――驱利性上升。

因此,在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发展政府债券市场可以打破政府职能扭曲的恶性循环。

首先,有助于规范政府的融资行为,确立政府的市场信誉。政府信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帮助政府在国家需要用钱的关键时期筹集到巨额款项,完成国家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建立民间的长期市场信用的基础。英国19世纪初和20世纪40年代公债高达GDP的200%以上,但这无损于政府信用,英国的长期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也在为政府债务融资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相较而言,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都有重要的筹资活动,但没有着力于发展规范有序的政府债券市场,确立政府的市场信誉,这不仅是政府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损失。

第二,有助于增加政府筹资及其使用的市场透明度,引入市场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政府通过市场化筹资方式发行债券需要将筹金规模、用途和还本付息的来源等信息广而告知,信用评估机构、投资银行等中介服务机构还将对政府偿债能力及信用状况进行审计和评估,因此对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和社会经济效益有重要促进作用,项目效益及还本付息能力作为政府再融资的决定因素,也就对政府公共投资活动引入了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三,有助于引入地方政府间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在中央政治集权、地方经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追求和晋升竞争,导致了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环境的透支、民生事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引入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机制,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和宽松的户籍制度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组合制度设计。能够有效运用政府债券市场改善民生和长期投资环境的政府将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发展,而投资效率低下、信用不良的地方政府将不能持续使用债务融资工具,其对居民和企业的吸引力会下降。这种制度组合安排使不同行政区划间形成良性竞争,最后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撤并可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的等级和效率。

第四,有助于推进“国退民进”的产权制度改革。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在于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问题。我们反对全面的私有化,改革方案是将民生取向的政府债务融资与市场化倾向的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进行组合, 它可实现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双重目标;可实现效率与平等的优化组合;可实现过程的渐进、可控和有序。

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建立起足够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体系,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稳定体系,然后根据民间资本的承接能力,将资源类自然垄断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之外的国有垄断企业进行分拆和股权转让,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有助人民币国际化

发展政府债券市场,还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性市场条件。

作为当前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正受困于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经济空心化背景下的金融过度膨胀),并且有可能因为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陷入长期贬值或慢性危机之中。

欧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非的、以多边协议为基础的国际货币,有着缺乏经济增长支持、缺乏统一市场,成员国内部经济分裂风险缺陷等。克服这些缺陷有待于欧元的政治一体化,而这是一个30年至50年的漫长过程,其间不乏欧元崩溃的可能性。

因此,从国际金融的风险分散化规律来看,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很可能是全球后危机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十分难得的机遇。

一国的主要货币充当国际货币,通常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一个币值稳定的政策环境。币值不稳定的货币无法充当计价单位,也无法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其次,国际货币流通和支付职能的有效发挥,要求有一个现代化国际银行业,提供高效率的国际结算体系。

再次,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本土存在规模足够庞大、流动性足够充分、成长性足够良好、对外足够开放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各国央行和全球资产组合投资者对所持资产保值、增值和变现的内在要求。对本币的国际化具有核心支撑作用的,是这个资本市场中的国债市场。

债券型范文6

关键词:巨灾债券;台风;聚合损失分布;利率期限结构

中图分类号:F8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1-0049-05

Pricing Simulation of Typhoon CAT Bond Based on No-arbitrage Interest Rate Model

LI Yong, LIU Juan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countries suffered mostly from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world, China should exert the effects of insurance industry against catastrophic risk and losses. Catastrophe (CAT) bonds, known as an important financial innovation product abroad, so far, have strengthened successfully insurers’ acceptance ability. This paper firstly construct one compound Gamma-Possion distribution model on typhoon catastrophe losses since 1990. Combining BDT term structure model of interest rate introduced by transferring possibility parameters, this paper fits for the changing process for the future interest rate and accomplishes a dynamic model of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discrete form. And finally, complet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ricing of payment guaranteed typhoon catastrophe bond in China.

Key words:catastrophe (CAT) bond; typhoon; compound losses distribution;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1 引言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气候恶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日趋严重,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自2001年以来,我国因巨灾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高达约3455亿元,占GDP的3%~5%。尤其是2008年,受冰雪天气与地震灾害的影响,我国因巨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547.5亿元,比上年增长473.3%。大范围的受灾面积与巨额的经济损失给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压力。长期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救助方式主要依靠政府的赈灾资金与民间援助,但可谓杯水车薪,而商业保险由于自身规模和承保技术的限制,一直难以满足巨灾保险的需求,因此大部分的灾害损失还是由受灾单位和群众自己来承担,灾后生活和当地经济的恢复缓慢而困难。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应对巨灾风险的有效方式是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其中以巨灾债券最为典型。国际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表明,巨灾债券有效地实现了巨灾风险向资本的转移[1]。巨灾债券赋予了保险公司面对巨灾事故的风险控制能力,而其成功发行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是否合理的定价。

有关巨灾债券定价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如下:Cummins 和Geman[2]用套利的思想讨论了巨灾衍生产品定价。Litzenberger[3]计算出了赔款损失率分别为Frechet和平稳Levy分布的巨灾债券价格。Briys[4]在市场完全、巨灾损失指数服从几何布朗运动以及市场无套利机会等假设下,得到了一个巨灾债券价格的表达式。Morton[5~7]等对已发行的巨灾债券的参数进行回归分析,不断完善和发展了一套LFC巨灾债券定价模型。Loubergé等[8]以B-S模型为基础[9],假设在完全和无套利机会的金融市场中巨灾债券损失指数在连续时间中服从几何布朗运动,且利率是连续的,建立了巨灾定价模型。Cox 等[10]提出了基于均衡定价理论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Wang[11]和Christofides[12]通过概率变换发展了LFC模型,提高了计算效率。Lee和Yu[13,14]将道德风险和基差风险引入了巨灾债券定价模型中,认为巨灾债券可以有效地减少再保险人的基差风险。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韩天雄等[15]、李永[16]、田玲等[17]、施建祥[18]、张庆洪等[19],但目前国内研究缺乏对我国巨灾债券定价的模拟与实证研究,导致相关定价理论的研究缺乏实际操作性,需要加以完善。

本文利用非寿险精算技术,拟合并建立了我国台风巨灾损失的聚合风险分布模型,以无套利BDT[20]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转移概率参数,建立了我国巨灾债券短期利率的动态变化模型,并在该利率期限结构下,对台风巨灾债券的定价进行了实证研究, 完成了对台风巨灾债券的初步设计。

2 台风巨灾债券的定价模型

2.1 巨灾债券的运作机制

巨灾债券为附息债券,每年末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向投资者支付息票,息票的支付取决于台风灾害的损失是否超出触发水平,当损失超过触发水平时,当期和余期息票将不予支付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支付;巨灾债券为保证偿还债券,到期时保证偿还金额是确定的,如下

其中T为债券的期限;K为损失的触发水平;Fr为息票金额;Q为息票的回收比例;B为债券到期的保证赎回金额;V(t)为时刻t得到的支付金额;I(t)为台风灾害在时刻t造成的损失金额。2.2 随机利率分布模型

在随机利率与金融衍生品定价中,多采用无套利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而其中的BDT模型在债券定价和一般性利率衍生品定价及利率风险管理方面以其相对简单、操作性较强而获得广泛应用。本文沿用BDT模型的基本思想,通过利率转移概率参数,建立扩展的离散形式的BDT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并通过我国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的初始期限结构,即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与波动率,来匹配未来短期利率(远期利率)的变化过程。模型假设:

(1)短期利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2.3 损失分布模型

假设台风灾害每年发生的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即Poisson(λ),每次灾害发生的损失服从伽玛分布,即Gamma(α,β),那么每年台风发生的总损失服从复合泊松―伽玛分布的聚合损失

2.4 台风巨灾债券的定价模型

假设台风巨灾债券具有上述运作机制,短期随机利率的期限结构如图1所示,台风聚合损失分布模型为复合泊松伽玛分布,并且台风巨灾债券的触发水平与息票的回收比例具有如下结构,见表1。

为了进一步验证损失分布的准确性,本文利用12个常见损失分布理论模型分别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除了伽玛分布,其他分布的拟合效果均不理想。因此,确定伽玛分布为我国台风损失金额分布的理想分布(见表2)。

3.2 台风发生次数的拟合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将台风损失概率分布与利率期限结构相结合,将台风损失金额这一不确定性事件作为息票支付的触发条件,考虑到了不同时刻短期利率各种变化路径下的息票或有支付,使台风损失风险与金融市场利率风险有机结合。该模型研究讨论的是到期保证偿还型债券,而实际操作上,国际巨灾债券中亦有将息票与本金同时作为或有支付,即发生巨灾风险时,根据不同的触发水平,投资者可能损失部分或全部本金和息票,这使得投资的风险更大。

本研究只是对巨灾债券定价机制的初步探讨,仍然有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在利率期限结构的假设方面,只考虑了基于短期利率的单因子无套利模型,而事实表明,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因素不止一个,需要建立更加复杂的多因子模型加以讨论;此外,本文仅讨论了巨灾债券基于损失风险与利率风险纯保费的定价问题,并没有考虑附加费率、道德风险、再投资率等影响价格构成的其他因素。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入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Cummins J D. Cat bonds and other risk-linked securities: recent developments[J].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2008, 11(1): 23-47.

[2]Cummins D J, Geman H. Pricing catastrophe insurance futures and call spread: an arbitrage approach[J]. Journal of Fixed Income, 1995, 4: 46-57

[3]Litzenberger R, Reynold C E. Assessing catastrophe reinsurance-linked securities as a new asset class[J].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6, 23: 76-86.

[4]Briys E. From genoa to kobe: natural hazards, insurance risks and the pricing of insurance-linked bonds[M]. London: LehmanBrothers International, 1997.

[5]Morton N L. Price, risk and ratings for insurance-linked notes: in your portfolio[R]. USA: Sedgwick Lane Financial, LLC, 1998.

[6]Morton N L. Pricing risk transactions[R]. USA: Lane Financial, LLC, 2000.

[7]Moton N L, Beckwith R, Developing LFC return indices for insurance securitizations[R]. Wilmette, IL: Lane Financial, 2007.

[8]Loubergé H, Kellezi E, Gilli M. Using catastrophe-linked securities to diversify insurance risk: a financial analysis of CAT bonds[J]. Journal of Insurance Issues, 1999, 22(2): 125-146.

[9]Black F, Karasinski P. Bond and option pricing when short rates are lognormal[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alysis, 1991, 47: 52-59.

[10]Cox S F, Hal W P. Actuar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securitizations of risk[EB/OL].省略/library/astin/vol30no1/,ASTIN Bulletin, 2000-05-02/2009-03-12.

[11]Wang S S. Cat bond pricing using probability transforms[A]. Insurance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Cat Bond Pricing[C]. The Geneva Association, 2004. 19-29.

[12]Christofieds S. Pricing of catastrophe linked securities[EB/OL].省略/ASTIN/Colloquia/Bergen/Christofides.pdf.ASTIN, 2004-06-12/2009-03-05.

[13]Lee J P, Yu M T. Pricing default-risky cat bonds with moral hazard and basis Risk[J].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2, 69(1): 25-44.

[14]Lee J, Yu M. Variation of catastrophe reinsurance with catastrophe bonds[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7, 41: 264-278.

[15]韩天雄,陈建华.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问题[J].保险研究,2003,(12):31-33.

[16]李永.我国地震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实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5,(4):47-51.

[17]田玲,向飞.基于风险定价框架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6,(2):168-174.

[18]施建详.我国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台风灾害债券的设计[J].金融研究,2006,(5):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