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价值的要求范例6篇

民主价值的要求

民主价值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重要性 协商民主 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十报告简明扼要地提炼、概括出了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立足中国实践的统一,又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与借鉴国外先进文明的统一,还是国家共同理想、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行为规范的统一,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协商民主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或言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来看,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期从全方位来保障人民民利的实现,使各个群体既能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国家重大问题行使民利,又能从国家到基层各个层面的公共事务治理中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将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和国家治理过程中,使协商民主嵌入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过程,可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促进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也得到彰显。因此,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确保协商的公共利益导向,保障公民在协商中的平等地位,引导他们在处理矛盾和分歧时拥有正确合理的态度,将个人的品行融入到协商过程中。由此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协商民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展文化、完善法律与加强监督等协商民主的环境建设而言,这种作用表现极其显著。

是建设协商民主文化的基本要求

“制度选择文化或以文化为生长土壤,新的民主制度需要先进的文化进行引导和支撑,人们对协商民主制度的态度、信仰和感情,是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的重要文化力量。”④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需要在协商民主文化的润化下进行,才能营造出协商的浓郁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集中彰显了我国的治国理念、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为协商民主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整体思路和基本方向。

推动协商民主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设计离不开制度文化的支撑,必须与制度文化并行发展,才能使制度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精神,从而给予协商活动明确的行动准则。制度文化是制度的理念、灵魂和生命,它决定民主政治制度的最终确立良序运作⑤,其核心就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民主政治制度运行的基本原则,为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道义基础和合法依据。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将其融入到协商民主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克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传统和尊卑差别的弊端,提高党员和政府官员对平等观念的认识,营造以平等为核心理念的制度文化,确保参与者在协商活动中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与表达观点意见的平等权利;避免“参与政治生活与否无所谓”心态的产生,加深公民对国家政策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关注,“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⑦,使之自觉遵守协商规范,以理性和友善的态度倾听其他参与者的意见建议。

促进协商民主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行为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⑧⑨。协商民主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协商活动的开展和协商民主的成效。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选择合理的行为标准。公民是选择自利型还是公利型的导向,是选择公平正义还是徇私枉法的标准,是持有自私狭隘还是宽容豁达的态度,都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关联。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与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人们在这样的行为环境下饱受熏陶,润物细无声,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确立符合协商民主的平等、法治精神和价值观念。因此,培育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公利平等的价值取向,可以指导人们在选择个人利益的同时又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功利主义盛行、不受协商民主法制规范约束的行为环境。

加强协商民主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精神文化是协商民主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习惯传统等”⑩。核心价值观与协商民主精神文化呈现本质上的统一,这首先表现在,我们之前已详细论述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与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上。按照党和国家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能够不断增进人们对协商民主理念的认同,提高全社会的民主协商意识,增强公民参与协商的能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营造全社会重视协商、崇尚协商、参与协商的良好氛围”,形成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协商的良好传统;能够培育人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加强人们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自觉性,促成良好和谐的协商民主风尚,与协商民主的法律和制度相辅相成,共同保障协商民主的顺利进行。这样一来,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个人权威轻众人参与、重少数持有权力的官员决策轻普通群众发表看法的习惯都将得到有效改善,各级领导者逐步由协商观念缺乏而变得主动开展民主协商使之成为决策的必要环节,人民群众也逐步由协商民主意识淡薄而变得积极争取和珍惜自己的民利,参与各种协商民主实践。

是完善协商民主法律的价值准则

协商民主法律是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成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可使具体实践的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商民主法律制定的基本准则,是协商民主法律的价值表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律,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准则,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协商民主法律制定的总体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要实现的现实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换而言之,就是要建设经济上高度富强、政治上高度民主、文化上高度文明、社会上高度和谐的美丽中国。因此,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个价值目标,使之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南针。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重要任务,协商民主法律的制定也必须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总体目标和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协商民主法律完善的基本原则。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法治是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保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八个字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完善协商民主的宪法保障,制定协商民主单行法,需要以这八个字为基本原则,其根据在于:协商民主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要让协商参与主体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由表达利益诉求,保护和扩大人们对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基层公共事务理性发表意见建议的民利,即自由原则。要防止协商民主“精英化”的倾向,通过相关法律规定协商主体的平等地位,提供一个平等的协商平台,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建言献策,从而确保各个界别和各个群体的利益都能顺畅地传达到协商过程中,即平等原则。以人们的平等权利为前提,设定公正的协商程序,从议题的提出、信息的到主持人的遴选,从参与者的发言到协商成果的实施,都能有公正的标准,即公正原则。要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公民的权益、确保协商的顺利进行,同时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协商的全过程都要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即法治原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协商民主法律实施的关键因素。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人民素质直接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道德,在影响人们成长和人才能力发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党就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这八个字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对公民道德行为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协商民主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人民群众如果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孜孜敬业心和诚信友善心,在协商过程中就会秉持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理性地、宽容地聆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反之,就会造成唯个人利益独尊而忽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后果,甚至导致较为严重的矛盾冲突。因此,在协商民主中遵循这一基本道德准则,能为协商民主的开展凝聚精神力量、提供道德支撑。

是加强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

健全基层协商民主监督体系,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使整个协商过程接受全方位的监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能够提高协商民主监督意识。协商民主监督,“是一种不具有强制力的监督”,它主要是通过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协商过程和成果落实情况的公开,协商民主评议等方式来实行。协商民主的监督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素质及其对自身民利的认识。当前,不少人民群众对协商持有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即便是参与到协商中,也不主动发表意见,或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甚至由于利益诱惑而违心发表某些观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从个人层面来讲,更重要的是民利的行使。”把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协商民主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提高民主监督意识,珍惜民主监督权利,自觉成为民主的践行者,具备相应的品质素养。

培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治理实践中,能够增强协商民主监督实效。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把培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治理工作和制度建设中,使各项制度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能够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实现协商民主监督的组织机制、配套运行机制与反馈评价机制建设与公民道德提升的双向互动,使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规范和制度都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从而增强协商民主监督的约束力,提高监督的实效。

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能够营造协商民主监督氛围。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开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并使其与培养全社会的协商民主监督意识相结合,能够营造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崇尚公平、反对特权,崇尚宽容、反对狭隘,崇尚诚信、反对虚伪的优良社会风尚。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自觉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责,主动参与到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中,敢于和善于对党和政府的协商组织工作发表建议和批评。这是因为“定位在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展示的是民主观念、精神的培育以及民主协商等”。人们通过协商民主实践,能够培养出政治参与兴趣,进而具备较高的协商民主监督能力,形成人人都愿监督、人人都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站博士后)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3页。

②③:“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2日。

④黄晓娟:“着力培育协商民主文化”,《民主》,2014年第4期。

⑤张西山:“文化、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之思”,《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⑥王永贵,郑海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理论探讨》,2012年第4期。

⑦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2页。

⑧[荷]丰斯・特龙彭纳斯,[英]查理斯・汉普登・特纳:《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关世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⑨[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⑩郑永廷,张彦:“当代精神文化价值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高洁,张军:“发挥政协优势作用 建设协商民主文化”,《江苏政协》,2014年第1期。

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日报》,2013年5月22日。

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民主价值的要求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流倡导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深刻地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培育取向。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诉求,基于国家主体、反映国家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并制约和引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自身等发展方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信念的表征,基于社会主体,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社会各种思潮的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民行为规范的要求,基于公民主体,反映公民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公民的实践方向,包括公民对自我身份、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道德的自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复杂的、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其教育也应严格遵循由表层结构、中层机构再到深层结构的灌输和教育顺序,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外在驱动状态,而是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追求和保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价值观的教育,它具有特殊性。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的价值观教育在各个社会群体可以是相通的甚至是相似的,而带有“社会主义”标签的且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教育即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且与“非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世界上多民族国家众多,其国家核心价值观必定带有民族特色,但又各不相同。尽管我国由56个民族聚集而成,但我们传承的却是同一脉的民族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用包含民族精神的方式传递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精神融入到价值观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其全过程。最后,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演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的延展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其深化与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文化精髓,在不断的教育传播中,发挥强大的社会效用,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民主价值的要求范文3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勤学在于充分利用各种优越的教学师资环境,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和创新责任意识;修德在于志存高远,同时注重细节,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明辨在于面对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个人问题时,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判断;而笃实则在于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坚持不懈地为梦想而奋斗。可以说,这四点不仅是成功人生的必备信条,同时也应成为我们审视自己日常言行的圭臬标准。

然而反观当下,内心浮躁、急于求成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而追求名利浮华和物质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队伍思想的纯洁性。部分同学汲汲追求的不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是投机钻营、笼络人脉、维护和巩固自身利益,试问这样的思想觉悟怎么可能撑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又怎么可能自觉去追求和创造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要拥有一个让自己骄傲、让别人欣赏的人生,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我、砥砺自我,自觉摒弃各种落后错误的思想,培养和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

今年5月初,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出炉,全国仅10人获此殊荣,而华中农业大学研一女生安玥琦则是其中一位。她的事迹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却感动了很多人。她学习成绩优异,却果断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保研机会,远赴贵州山区支教;即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用微薄的支教补助资助5名贫困学生她是城市独生子女,也是90后,但是在她身上,却一点也没有各种娇生惯养、桀骜不驯的自私言行,相反,更多的是对社会和他人无私的爱与奉献。

安玥琦的选择,源于她内心对于青春和人生的定义。这其实也正是价值观的力量,帮助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判断对错、做选择时明晰取舍。什么样的青春最有意义?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青春?一个人拥有知识、智慧、财富固然重要,然而仅有这些的人生并不完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我们以一颗温暖的心来拥抱整个社会,我们的视野和心胸才会变得愈加宽广,从小我到大我,需要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地付出和为他人着想。社会需要我们播种爱,播种希望,而我们也将在播种的过程中收获一段精彩别样的青春。

【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提到,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其中的要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始终。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经过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艰辛探索,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中国革命的目的是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共和国。

民主价值的要求范文4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问题,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共鸣。笔者在学习十七大报告过程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思考,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能否借鉴西方价值观的表述,将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概括出比较简练的核心价值观论述呢?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理由有三: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所规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十七大通过的修正案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体现了党的集中意志,也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改革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则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创建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是恰如其分的。

2.“富强、民主、文明”是宪法规定的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是由宪法决定了的全国人民的共同的追求,其中“平等”应当认为已经包含在了“民主”之中,因为民主必然要以平等为前提;同时,“和谐”写入之后,必然也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写入宪法,使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成为我国全民族的自觉的价值追求。

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这一规律,共产党人为自己规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这一最终目标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不宜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单纯把共产主义目标作为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但如果我们把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则可以集中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要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的。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六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者已在上面说明体现在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中,其余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涵盖在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内涵之中。特别是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予以了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不仅最终会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最终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现在不妨换一个角度,让我们来看一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与西方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含了“自由、平等、博爱”。富强——经济层面上要在世界上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为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层面上要建立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真正的人民民主,十七大报告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就说明我们的民主诉求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追求,这样的民主本身包含了要以法治为基础,当然也包含了自由、平等的内涵;文明——文化层面上要创造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先进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要在全国形成人民安居乐业、相互平等友爱、社会运转顺畅的良好氛围,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这种和谐远非博爱所能比拟。

2.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最大区别是要以富强为前提。任何价值观的概念,不仅要注意其普适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其特殊性的一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其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成为其价值观追求的首选目标,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存,更谈不上自由平等民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我们才能在价值观追求上取得与发达国家更多的公约数。发展的目标,首先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把追求国家的富强作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义,应当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最大区别。

民主价值的要求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支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没有“主心骨”的社会。

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时,党的报告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重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的调查报告,用四个词的表述方式获得多数人支持。在此基础上,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将会变得“更为简洁、更为有力”。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也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抄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主、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民主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规定和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虽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根本上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民主。资产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核心政治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民主首先表现为国家形态,同时也体现在体制、原则和价值观等方面。马克思指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和基本制度,其特点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而“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所以,民主体现人民和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决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

公正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规定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唯物史方法分析公正问题,把公正建立在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基础之上,把公正的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指出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是公正的真正实现。同时,还注重把公正理论的完整性与开放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后人发展与深化公正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自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规定和要求。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作为核心价值观,自由主要是一个政治价值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只有在扬弃了以往剥削社会的强制劳动和固定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固定分工之后,人们才能实现“自主活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只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彼岸,它的实际内容就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也就是说,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四、提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会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深化。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重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J].探索,2010,(3).

[2][3]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1~258,25.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

民主价值的要求范文6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072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向着更“实”的方向推进,农民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展开,但是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它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当前价值观多元态势下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期强化政治整合力的重要举措。

一、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性

(一)外在环境导致价值观冲突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重大战略转型时期,经济的转型对农村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表现得尤为突出。“礼失而求诸野”,当前农村社会同样出现了价值观危机,已经没有那样一个“野”可以求了,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危机相暗合的是,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正经历着一次新的转型之痛,即从治理性危机到价值观危机的转换。

1.一元与多元的价值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利益主体趋于多元,不同利益群体突现出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会使多元利益主体产生多元价值观念,尤其市场经济的自我生存和自由竞争,都趋使人们赶超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村民的价值观不再是传统的、内向的,而逐渐的趋向于外化与多元化。另一部分农民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滋生了不思进取的思想,吃饱穿暖就是他们的生活目标。

要成功化解农村思想领域和实际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弱化多元价值态势对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

2.道德与利益的价值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泛道德主义传统与现代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不断升级。原因是村民对见利忘义等消极因素的包容,使得消极价值观通过累积、认同、共享、不断发展并被逐渐合理化。近年些来,村庄里出现了孝亲文化危机,很多人外出挣钱而不管不顾家中老人,但是并没有受到村民们的谴责。这其中,人们的廉耻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很少以道德为标准去评判他人,而更多的是以金钱的拥有量去评判。

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村民价值观的多元,价值观多元的背后又导致了各种价值观间的冲突,因此,在农村急需一种核心价值观去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去调解各种价值观间的冲突。多元态势需要主流价值统领,以上状况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态势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内生氛围导致核心价值观瓦解

农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得以维系和再生产的,村庄的公共性文化活动有两类:一是庙会和各种节庆仪式;二是现代国家权力建构的公共性文化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电视普遍进入中国农村家庭,现在中国农民基本上都是在自己家里看电视,以前在村庄里的戏台也不见了。随着网络电脑进入农村,村民更是宅在家里。另外一些村民整日靠“打麻将”来消遣时光。

总之,一方面,在当今的中国乡村社会,节庆仪式,宗族祭祀以及国家权力所主导的公共性文化生活迅速蔓延,这就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失去了载体;另一方面,地下,独自看电视为主导的消遣方式加剧了农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瓦解和崩塌。

二、农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与农民理解水平低下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涵着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这众多的内容凝聚在这24个字中,可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这种高度的凝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

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程度低,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精神贫困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另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指出:城市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0.20年,而农村劳动农民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对事物的理解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很多的中年人称“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更别提六旬以上的老人了,在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性和概括性与农民的理解力水平不相适应,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素质的偏低成为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瓶颈。

(二)理论的宏观性与农民的实用性的隔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重要,其包容性、指导性都要求该理论具有客观性和长远性。

而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常常简单的以“是否有用”作为对事物好坏的评判标准。在农民的口语体系中,“有用”、“没用”、“有没有用”,属于几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关键词。“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已经成为内化到农民深处的观念。而这种“有用”、“无用”往往与自己的利益相连。一个理论能否切实的解决人民的实际生活问题,是该理论能否深入人心的关键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是否有用,农民还未对其有较高的领悟,因此,如何消除理论的宏观性与农民实用主义之间的隔阂是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三)村级组织在对农民教育中存在偏差

村级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最终落实者。村干部必须带头积极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然而在实际的村级组织中,村干的主力主要是60后,不符合“老、中、青”搭配的用人原则,致使村干部“老龄化”,60后的干部,有的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都不太清楚,更别说领会其中什么精神了。据了解,村级组织中除了大学生考入的“村官”外,很少有年轻人任职,这一现象就使上级传达下来的政策精神不能高效的、及时地传达给村民。在传达教育村民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在农村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只是简单的打个横幅,刷个墙而已,村干部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加强农民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当前要以加强农民文化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文化教育的培养。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减少辍学率,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进一步强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对于中老年人,在课上多讲些革命年代的故事,继承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

现在一般来说,受教育水平普遍处于高中以上,农民教育水平低主要是上一辈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应该多加强成人的教育,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和现场培训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采取文化补习班、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民真正做到参加教育培训和不参加教育培训在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

(二)改变宣传方式

很多人都讲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的宣传教育,但采用什么样的宣传方式,地区与地区之间还需不同,因此在农村的宣传方式要与城市有所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不应只是政府的事,更是老百姓的大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需要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实现理论表达由官方术语向农民话语的转换,与农民的理解力水平相适应,因此,各个地方应采取易理解的方式。如“讲故事”宣传,说过“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开展“中国梦――百姓故事”的巡回演讲,让广大百姓走上讲台和舞台。“志愿者”宣传,培养一批有素质的“基层理论宣讲志愿者”,这个高素质并不是理论很深,而是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通过有趣的方式向农民普及理论知识。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首先,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必须找到一个能够维系和再生产文化的载体。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庙会和各种节庆仪式,可以村里规定一个节日作为整个村庄里每年必隆重庆祝的节日,班会有班日,村会也应该有村日,在一年的某一天,全村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作为村庄集体里的一份子聚在一起谋事情,融感情。其次,农村应举办公益文化事业,力求做到有文化站、图书室等,也可充分利用村民现下跳广场舞的热情,为村民选个好地方,既可以作为广场舞基地,也可以作为村民聚集的文化场地,应时代进步满足村民要求,加强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幸福感。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农民的日常生活

上一篇新型冠状病毒

下一篇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