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面试范例6篇

农行面试

农行面试范文1

中国农业银行面试技巧,仅供参考。

首先,一个小组的人先集中在中国农业银行面试会议室里,抽签安排自己的座次号。同时,工作人员会交给你所在小组要讨论的题目,同时提供了几种观点让你做选择。然后给你2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分发的表上写明自己支持的观点,并且简要写明理由。你在群面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可以拿着这张纸上的提纲来详细阐述。后来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就领本组的人进去群面了。里面坐着8个人左右,然后大家按照所抽签的号码按指示就座。

再就是自我介绍,每人2分钟,最好用中文。然后就开始进行讨论,每人阐述自己的观点,2分钟,基本上我们组的意见都很一致,都选择了一个答案,只是在细节问题上不同建议而已。10个人都依次说完之后,开始每个人1分钟的补充发言。顺序随便,举手就可以,但只限一次。最后,就是针对每个人进行提问。询问的问题很随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有的人被问到了专业方面,还有特长方面的,还有工作经验方面的。当然,也少不了有的人会用英语来问。最后,主考官跟我们说我们今天面完了就别想太多了,以后的时间该怎么投求职简历就怎么投,不用太注重一个面试的结果。

我认为主考官说得对,结果已经是在考官的心中了,回来后没必要庸人自扰!

农行面试范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49-03

2000年12月,根据朱基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采取符合当地特点的具体组织形式,不搞‘一刀切’”的指示精神,在江苏省进行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选择张家港,常熟、江阴三市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农村商业银行应运而生。目前,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在与有业务重叠的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竞争的同时,如何认真学习内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找出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迎接内外夹击的挑战,从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的新课题。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外部问题

1.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问题。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股权过于分散。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影响,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入股、希望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看,国家长期依靠行政权利强行干预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实际上代替了农村信用社社员对信用社行使的经营管理权,加上社员对金融及管理方面知识的缺乏,也使其缺少管理经营农村信用社的实际能力,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主体缺位,法人主体虚设,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清。而这种旧体制的惯性必然影响到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使得其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受到质疑,其独立法人地位及股东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

2.法律地位与法律责任的明确问题。按照一般的理论逻辑,假如法律上认可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法律地位就是明确的,法律赋予其可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义务应该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致的,其行为规范受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调节。但现实情况并不如此。首先,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对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没有明确界定。该法在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根据这一规定,农村商业银行理应属于《商业银行法》所指的“商业银行”范畴。但是,在“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一章中,有关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只是区分了三类机构,即“商业银行”、“城市合作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并无“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从江苏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显然是参照《商业银行法》当中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执行,即5000万元。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而且从理论上理解其含义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既不是正规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又不是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况且,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不能等同为所谓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在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均未非凡提及“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其次,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中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混乱。如上文所说,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农村商业银行作出非凡的规定,那么,按照正常的法理逻辑,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就应当适用《商业银行法)。然而,在江苏的改革试点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专门制定了《江苏省县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县农村商业银行示范章程)。在两个规范性文件中,有关风险控制要求等规定依据的是《商业银行法》,但有关机构设立、股权设置、治理架构等规定又脱离了《商业银行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商业银行法》第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但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性文件中,有关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条件之一,即关于发起人的数量要求,以及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等规定,在《公司法》中都是找不到依据的。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明确的主体地位。

3.政策意图和商业本质的协调统一问题。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产物,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便被无形地赋予了更好地承担起支持“三农”的使命。地方政府更注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对其局部和地方的贡献;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主体,却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目标的差异和冲突容易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

(二)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内部问题

1.业务范围过于集中,风险突出。自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往往被限制在所在城市。近几年来,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首先,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一家银行被限制在一个城市开展业务,其资金势必集中到该城市发展较好或可供开发的这些行业、产业和项目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带来巨大风险隐患。

其次,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目前,企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然而结算渠道的不畅通恰恰是农村商业银行的软肋。显然,仅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大量客户流失。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农村商业银行分道扬镳的原因。

2.人才储备尚不充分。当前,关于人才储备的问题在于:一是农村商业银行队伍整体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还不够强烈,开拓与服务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新潜能还严重不足,应对外部经济变数的信息反应迟钝,行动呆滞,难以适应不断加速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队伍老化、弱化问题仍未明显改观,队伍培养和人才开发机制与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三是缺乏三类人才。一种是具备创业激情的分支机构领导班子成员,部分中级管理层成员还缺乏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缺少应有的工作激情和团队精神。另一种是创造性的业务骨干,不少重要岗位的“业务骨干”尚未成为创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开拓者。再一种就是复合型人才,条线和网点的不少业务人员可以说是既不懂科学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很难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就。以上三种人才的严重缺乏,都会涉及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普遍增加,也明显影响服务质量的优劣和服务效益的高低。

3.企业文化尚未成熟。一个银行能否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身为银行“DNA”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永远不会被取代的竞争因素。如果说业务发展壮大了银行的“筋”和“骨”,那么企业文化则提升了银行的“气”和“神”。而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灵魂”――企业文化尚在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刚刚从农信社“破茧成蝶”,虽然会有其他发展态势优良的大银行的企业文化供我们借鉴,但更多核心的东西是需要联系农村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才能推行成功。俗话说“百年树人”,那么,在企业之间牢固树立起一种价值观,就更不容易了。50年的旧习惯,50年的旧作风,50年的历史所沉淀下来的残渣,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彻底清除的。

4.内控管理尚待加强,风险管理工具缺乏。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发展较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一是观念存在偏差。一些人总认为内控机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而忽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内控机制滞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形式上看是有了一定成绩,制度是健全了,但这些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滞后,制度条文不严谨甚至没有可操作性等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执行制度不力。有些制度建立了,但没有检查和评价;有些制度的建立原本就是流于形式,是为应付部门检查而制定。四是权力制约失衡。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十分明确,“三会”制度各司其职,但有的由于人员职责配备不到位,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欺上瞒下等违规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五是稽核职能弱化。稽核部门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权力不界定,难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再加上诸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信用及垄断地位、邮政储蓄的“零风险”经营、农村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负担等等不平等的金融竞争,使得经营风险成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最大的问题。再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落后的经营方式和手段、整体素质不高的员工队伍,决定了对于经营市场化不能适应。不仅缺乏风险管理机制,更缺乏有关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从业务发展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多年来中间业务收入欠缺,资产结构单一,投资渠道少,承受市场变化能力弱,应对措施缺乏。在市场变动情况下,往往出现经营风险,导致业务经营亏损。

5.创新能力尚显不足。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开发能力目前还十分滞后,目前还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财业务,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的利息差,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中间业务一块发展更是滞后,主要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没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与同业相比,产品层次低的现象较明显,同质性产品多,差别化产品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多,中间业务投入大,收入低的状况较突出。据有关数据表明,从农村商业银行看,占绝大多数中间业务种类是支付结算类、类和银行卡业务。这些业务都属于赢利性很低的业务,而其它赢利性相对较高的五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咨询顾问类的发展极不充分,金融衍生品类几乎为零。

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净利息收入,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过低,反映出农村商业银行在知识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高的中间业务上创新能力不足。

(三)分析结果评述

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内外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威胁与内在劣势十分突出,竞争压力较大,而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为了规避劣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的发展战略,扬长避短,从自身寻求出路。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充分借鉴其他先进银行的经验,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及时更新技术设备,消化历史包袱,增强自我抗风险能力,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展壮大。从外部威胁而言,农村商业银行要避开商业银行的优势市场,而选择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走服务地区经济的中小型特色银行路线。另外,提高产品研发实力和效率,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城镇金融市场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扫除可持续发展障碍的对策

(一)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明确的法律地位

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主体地位,是农村商业银行整个制度结构当中的基础,是进行其他相关制度调整的基本依据。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律上身份模糊的经济主体,会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为此,应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进行修订,在其中确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对其设立、组织机构等事项作出一般性规定。同时,人民银行应在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调节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其他与农村商业银行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也都应以《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作为法律依据,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二)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以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作为参照物,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一是调整股东结构,适当集中股权。鼓励股权份额过小的自然人股东进行股权转让,适当提高单个自然人和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自然人持股总比例的低限要求,允许形成相对控股股东。这是增强股东利益相关性和监督意识所必需的。二是建立权利和责任对称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主要措施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高管人员的收入水平,以体现管理劳动的价值;增加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或在条件成熟时,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给管理人员戴上“金手铐”,在其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间建立关联机制。三是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应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以利于绩效考核和奖惩。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以利于绩效考核和奖惩。根据银行的发展进程,逐步在董事会中建立各专门委员会并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使董事会的决策、监督行为更加科学有效。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应着力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其管理人员的权责,完善高管人员的聘任制度。在增资扩股中,尽可能吸引满足条件的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依法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样不仅能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解决内部控制问题,而且有利于改善其法人治理结构,使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能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运作。

(三)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

所谓市场定位,就是用以将自身与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区隔开来的产品或业务。农村商业银行无论在品牌、规模、成本还是技术、产品和服务等领域,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抗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须实行差异化战略,取得在细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即立足现实,扬长避短,避开国有商业银行的锋芒,把自已业务的发展定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农村地区广设网点,把业务和服务遍及每个角落,使之成为最方便的银行。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问题,还受金融监管当局政策取向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应该坚持“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途径,以资本回报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兼顾政策性义务的同时,把业务发展的主体放在满足该地区广大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上,同时对该地区主流经济规模型工业经济进行适度的参与和介入,找到适合自已特征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依靠鲜明的差异化市场定位,形成与其它银行既分工协作、又有序竞争的格局,起到互补的作用。

(四)积极开发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

从长期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单纯以公司业务为主的运营模式是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多数企业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果公司客户占据份额过多,且行业相对集中,风险会相对集中。而且,农村商业银行基础较差,难以与国营大银行竞争,单纯以公司业务为主的运营模式,运营会相对困难。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分散风险,同时也能改善资本充足率状况,增加利润收入。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电子金融产品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功能有待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业务品种的创新提到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就要牢牢抓住科技的臂膀,研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

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组合业务,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合作方式上,一是开展业务渠道的合作,如共用计算机网络和营业销售网点;信息合作:与其它银行共享客户信用状况信息;业务委托和,如资金结算、证券和资金托管、交叉销售等。二是开展券商合作,农村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证券化资产,并进行证券化资产的评估和方案策划,证券公司在银行开立托管账户,增加银行手续费收入和存款量。三是保险业务拓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保险业务,让员工参与计划,制定手续费分成激励机制,有效拓展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对贷款抵押物的保险也可同步加强。

(五)全面构建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著名货币银行家马丁・西耶认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就是山顶上的城市”。前任花旗银行行长沃尔特・瑞琪顿也曾指出,“事实上,银行家的责任就在于管理风险,无论是简单的抑或是复杂的,这就是银行的业务。”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上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全面强化风险管理观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为两大管理手段,对三大风险进行既专业分工又综合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常熟农村商业银行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强化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实行“四只眼睛”管理。对小企业贷款实行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共管制度。客户经理负责贷款调查和贷后管理,并作为贷款调查和贷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支行行长负责权限内贷款的审批和发放,并作为贷款审批的责任人。二是强调“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小企业经营账户的现金流量,更加注重小企业的实有资产,更加注重小企业业主的综合素质。三是统筹考虑“六性原则”,即:统筹考虑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性、经营效益的稳定性、发展阶段的成长性、现金流量的充足性、担保方式的安全性、行为信用的可靠性。

(六)重视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

人才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农村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锻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一是继续完善干部聘任机制,全面推行考试考核、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拔人才。避免暗箱操作,增加用人选人的透明度,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加紧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起一整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资源。制定全员技能目标要求的总体方案,实施技能与工资挂钩,经过严格考核后发给技能级别证书。通过技能考核,促进大家学习业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尤其对引进的大学生,不能简单地一“招”了事,要通过再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作贡献。同时,可建立与有关高校的长期合作机制,定期输送单位的业务骨干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金融院校进行深造,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知识层次。

(七)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良好的企业文化乃是整个企业之精髓。要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少不了有一套揉合了西方发展理念、中国国情、银行实际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也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后来者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和必须遵从的准则,只有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让农村商业银行一直发展,发展,再发展,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建设企业文化,当务之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企业精神文化,农村商业银行不仅要向社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建立一种信合理念:“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奉献”。这五种企业精神,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现状和思想培养。二是建立企业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在运作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实践文化。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折射和反映。也就是说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真正地在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真正地在约束企业的运作行为,在现实中真正地起着规范作用。三是建立企业形象文化,利用媒体广告宣传“农村商业银行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银行”这句话的内在含义,从自身外在形象上宣传农村商业银行,密切与农民群众的交流联系。

(八)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面对金融危机,全世界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应对,要相信机遇与挑战同在。当前,国家采取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为农村商业银行择优挑选客户创造了有利时机。就农村商业银行而言,时下严峻的经济形势,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洗牌重组,从而引发深层次、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这给银企双方的携手合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立足抢先抓早、主动出击,按照农村商业银行宏观调控的要求,优选客户,重点支持符合扩大内需政策导向、地方政府关注、企业有发展后劲的商业性贷款项目,统筹兼顾经营性项目与非经营性项目,积极营销新客户,有效维护老客户,大力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产品更新,帮助企业提升产业档次,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对经受住金融危机冲击、发展前景较好的客户,优先满足其资金需求;对受经济环境影响,暂时出现财务困难但生产经营有特色、有潜力、能正常开工的客户,在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继续给予适度支持,帮助其平衡发展。对受市场影响较大,丧失生存能力的客户,要及时保全资产,稳妥实施信贷退出。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母体内部改制发展起来的农村商业银行,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但笔者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小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毛定,荣安文.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8)

2.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陆娟,蔡友才,成立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发展方向[J].金融纵横,2007(24)

4.王吉,成邵敏.关于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与强化管理的思考[J].经济与金融,2007(7)

5.沈冰.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财政与金融,2005(5)

农行面试范文3

1 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工作取得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做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工作,铜山区委、区政府制定《徐州市铜山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对全区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直接面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确保试点扎实有序推进,取得实效。一是坚持分类指导。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三是坚持民主管理。四是坚持量力而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在广大农村引起强烈反晌,得到各试点村的拥护和支持,但也对周围村产生强烈影响,要求纳入省试点范围的呼声很高,尤其是对经济薄弱村。因此,建议:

(一)扩大试点面。省级继续扩大试点面,最好能全面启动,促进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对改变农村环境、面貌,提高村级公共服务水平,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适当提高保障经费标准。目前每试点村省级保障经费是6万元,对中小村、自然村少的行政村来说还行,对于大村、自然村多的行政村来说,资金明显不足,目前有的一个行政村有八、九个,十几个自然村,公共服务项目多、面积大,需要管护人员多,需要支出经费多,省级对大村、自然村多的行政村能提高一些保障标准最好。

2 加强运行维护机制建设,保障试点取得实效

一是确定管护人员。根据试点村农业人口、村域大小、自然村个数、管护内容多少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管护人员数量。全区39个试点村下辖169个自然村,按照“保基本、广履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妥善处理行政村与自然村的关系,对行政村住地村配备2名管护人员,对一般自然村每村配备1名管护人员,全区总计配备管护人员206人。

二是落实管护经费。试点保障经费由中央、省、区三级财政共同承担。除省每村拨付补助资金6万元外,区级财政每村配套资金在2万元以上。根据我区部分试点村自然村多的实际,区对试点村超过5个自然村的(含5个),按超出自然村的个数及人口等因素测算给予适当增加补助。

三是明确管护项目。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实行项目化管理。各试点村根据试点确定的所有管护内容、范围、设施等,以项目形式作详细测量统计,给每个项目都起一个适合的名称,将各种类型、各种计量单位、各个项目的起至点、长宽度、东西南北所至、区域面积等等表述清楚,编好序码,移交给管理人员。各试点村实地查看测量各项目,核算出工作量,科学合理配备管护人员。做到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标识牌,标识牌上的管护项目名称、管护人员姓名及联系电话、镇级监督(投诉)电话等,方便群众及社会监督。

四是实行常态管护。通过确定管护人员,划定管护项目,制定管护标准,落实管护人员待遇,统一管护人员装备(工具),签订管护协议,实行持证上岗,试点试运行已取得良好效果。按照区制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区镇村三级定期组织民主评议,兑现年底兑现考核报酬,鼓励和调动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做好管护工作。

3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各项措施,确保试点顺利进行

一是建立组织建设。区、镇成立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各试点镇、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试点镇政府和试点村村支两委是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的责任主体,负责指导制定试点村的具体实施方案,报区试点办审核备案并负责落实。

二是加强试点宣传教育。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是一件新事,也是一件的利民惠民的好政策,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利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引导农民讲卫生、讲文明,讲公德,自觉爱护村内公共服务设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引导发动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积极参与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开展村庄环境治理。

三是加强试点经费管理。严格执行省关于对试点保障资金管理的规定。(1) 试点保障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村内道路、环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列入试点范围的基础设施常年管护人员报酬和设施维护发展费用。(2)保障资金支出项目,一是常年管护人员报酬,每月基本报酬600元、考核报酬200元。二是管护工具等支出。给管护人员配备服装、清扫工具、小型垃圾车等。三是发展维护资金。(3)保障资金管理,省补助资金和区配套资金在财政部门设立专户,建立专账,实行专款专用,适时将保障资金拨付到镇,各镇按行政村核算,明确到村保障资金数额,确保保障资金用于村内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防止挪用和平调。(4)保障资金支付程序。保障资金实行镇级报账制,常年管护人员的业绩考评与报酬确定,由农经、财政部门负责。管护人员报酬发放,由各村提供基础材料,经农经部门审核报领导批准后,由财政通过“一折通”打卡发放。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支出,经村民理财小组对其支出的项目、票据审核盖章、村负责人签字、农经部门审核、镇领导批准后到财政所报账。

农行面试范文4

一、广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工作情况

(一)启动试点。2012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工作,并将部分省区列为全国试点,同时要求未列入试点的省区自主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广西在未能列入全国试点省区的情况下,自治区本级财政积极筹措2000万元资金,及时启动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根据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社会管理创新改革试点布局情况,综合考虑农村工作基础、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首批选择了6个县500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工作。按照“低标准起步、逐步提高和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确定按5万元/年/村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4万元,试点县投入1万元)。由试点县根据相关因素确定各村具体补助标准,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县提高补助标准。

(二)扩大范围。首批试点工作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中央财政追加广西2000万元补助资金,支持广西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试点等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据此,广西使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迅速推进第二批试点工作。按照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规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再择优选择6个县500个村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覆盖范围,加大试点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广西有12个县1081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工作(其中有81个行政村为试点县自主投入开展的试点)。

二、广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的做法和成效

(一)依法行政制度先行。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广西财政厅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补助标准以及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强调试点建设内容是农村公共服务的运行和维护。具体包括:村内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和田间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运行与维护,村内收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美化农民居住环境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卫生室、幼儿园、党员活动室、治安以及生活生产资料超市等村级综合服务场所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村内农民生活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二)强化管理约束有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按照“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管理方式使用管理,做到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等“三个环节”群众说了算。实施过程做到公开年度资金规模、公开村民代表大会议定内容、公开资金使用结果等“三公开”。财政资金不准用于村级组织运转、不准用于村组人员的补贴和村务接待、不准把钱分发给村民个人等“三不准”。项目推进过程做到有章、有人、有钱、有约、有查等“五有”。这些规定和约束,进一步强化了项目资金管理。

(三)绩效考评奖优罚劣。广西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市、县级自评和省级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工作。并建立绩效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考评结果作为分配资金的重要参考因素。在安排下年度资金时采取考评结果优良者继续支持、合格者调减项目村个数、不合格者淘汰的方式予以奖优罚劣,同时通报绩效考评结果。

(四)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一是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成为为农服务最有效形式之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二是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面,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填补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管护投入的空白。三是综合考虑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加强统筹协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支撑平台,打破重建轻管局面,以管促建管建结合,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三、广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投入总量及试点覆盖面偏小。2014年广西共开展了两批试点工作,财政总投入只有4000万元。从试点村层面看,全区共有15000多个行政村,而被列入目前开展两批试点范围的行政村只有1081个(含81个县级自主开展的试点村),占比7.2%。从试点县层面看,全区共有113个县(市、区),而被列入目前开展两批试点范围的县(市、区)只有12个,占比10%。由于投入资金总量有限,试点覆盖面小,无法在全区范围广泛开展试点工作。

(二)补助标准偏低。广西区财政厅印发的实施方案规定试点补助标准为5万元/年/村,补助标准偏低。一方面,试点村、试点县普遍反映补助偏低,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与同样开展此项工作的试点省份相比标准偏低,目前其他试点省份的补助标准大多数为8万元/年/村。

(三)基层工作有偏差。广西区财政厅在已印发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中,都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在组织项目申报和批复项目以及下达资金文件中也多次强调资金使用管理和各项工作要求,但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人员理解和运用政策有偏差,没有准确地贯彻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个别项目单位出现工作进度偏慢等现象。

四、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政府重视主导,协调统筹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重点,应由政府主导,同时充分调动村两委、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要确保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试点市县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周密精心部署,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靠前指挥,统筹推进。

(二)厘清职能责任,各方参与支持。省级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明确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实施重点,确定试点规模和范围,制定实施方案,按程序报备国家有关部委,同时做好资金筹措落实、项目建设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地方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负责示范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密切部门合作,注意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协同推进。同时,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了解,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要注重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注重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农村群众积极投身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注重与相关专项资金的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各类资金的整体合力;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三)统筹规划重点,分步有序推进。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结合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现状,统筹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明确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要重点支持当前公共财政尚未覆盖的村内户外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项目,着力解决村内最急需、群众最急盼、受益最直接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制订分步实施方案,做到有序推进。

(四)试点先行推进,体现民主决策。推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改革试点,旨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集体和个人参与、社会资助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多元稳定投入机制,着力解决村内基础设施、活动场所的运行和维护问题。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要采取先行试点、封闭运行的办法,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进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和支持地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项目决策严格执行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充分体现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做到公开透明操作、严格规范管理。

(五)政府地方合力,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自治区本级财政的投入。逐步扩大试点覆盖面,适度提高自治区财政的补助标准。二是激励县级财政投入。把县级财政投入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考评,并把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予以奖优罚劣,激励县级财政投入。三是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行政村应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带动、土地经营、服务创收、资产经营、资本运作、乡村旅游等途径,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增强村级保障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能力,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农行面试范文5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8-0025-03

一、农村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是农户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依法持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的权利凭证存在。农户承包土地后都应当持有承包经营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明确记载土地承包期限、起止日期以及承包土地名称、坐落、面积、用途等事项,它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银行、信用社、农业局和土管局等部门的管理人员认为,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提供了可供抵押的权利凭证。

二是农民积极性较高,非常愿意试行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农民最大的财产就是承包的土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申请贷款足以证明还本付息的诚心,如果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甘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由银行处置。

三是村委会能够保证银行抵押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在不改变耕地合法用途的前提下,实现银行抵押权益,收回贷款本息。村委会能够成立抵押贷款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贷款农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情况发生后,对作为银行抵押物的承包土地以转包、出租等形式在其他农户中进行合理流转。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作价。由其他农户承包经营。这样,既保证了耕地的性质和用途不变,又偿还了银行的本息。

四是对农户承包土地根据优劣等级、位置、产量等因素以统一标准按亩作价(流转价格)后,可以大大简化银行进行贷前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的手续,大大降低贷款发放和管理的成本。银行信贷员认为,如果承包土地有了统一的作价标准,就可以根据农户承包土地的亩数和相关权证,直接确定抵押贷款的数额,无须在进行抵押物的其他调查(抵押物统一,作价统一),能够大大提高发放贷款的效率,节约相关成本。大有推广实行的必要。

二、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必须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农户承包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不变

农户承包的土地一般属村集体所有,农户只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试行的土地抵押贷款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因此在具体操作别是在实现银行抵押权益时,必须维护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不变,决不能改变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性质。

(二)必须保持土地的耕地用途不变

农户承包的土地一般都是耕地,应该用于粮食、蔬菜种植等,银行在实现抵押权益时,必须保持农户承包土地的耕地性质不变。

(三)必须保证农户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来源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生活的保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要在保证农户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前提下进行。根据南和县的实际情况,每户农民必须按照人均0.5亩的标准留足家庭口粮田,其他土地方可办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而且一旦发生不良贷款后,抵押流转的土地在满足一定的年限之后,其承包经营权应该返回原农户。

(四)必须保证贷款资金的特定用途是农民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资金需要

严禁用于经商、投资等改变贷款资金用途的行为。金融机构和应该成立的试点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应该一并做好农民贷款资金的后续监理工作。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具体操作设想

(一)统一组织领导

探索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必须稳妥的创新工程,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应由县级政府牵头成立探索试行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金融的县长任组长,人民银行、银监办、试点金融机构,涉农政府部门包括农业局、土管局、物价局、试点乡镇政府等为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探索试行工作。并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试点办),由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集中办公,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在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负责金融政策、操作规程指引和融通资金等方面的工作,试点金融机构负责具体操作办法制定和发放贷款管理方面的工作:涉农政府相关部门及试点乡镇政府负责土地承包权证、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作价等方面的确认、核定工作。

(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1 选好试点村。在农户承包土地抵押贷款试行过程中,选好试点村是个关键,因为农户获得贷款和银行确保实现债权、按期收回本息都需要村委会的大力配合和支持。选择试点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村社会经济情况较好,农业发展前景较好,并有特色优势,有龙头企业。二是农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市场经营意识,有相关生产技能,而且诚信意识强,是信用村。三是村双委班子组织健全,工作能力强,在广大农户中有威望,受拥戴,在贷款出现风险后能够组织完成农户承包土地的有效流转,确保银行抵押权益按合同兑现。

2 对试点村农户承包土地进行验证和确权。承包土地农户持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试点村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由试点办中的县农业局、土管局及乡镇政府部门人员进行审核和检验。对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应按规定予以发证,对已经持有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审核、检验其权证的真实有效性,以确认农户对其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真实有效性和合法性,确保农户依法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相关权益,为农户申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奠定基础。

3 对试点村农户承包土地流转进行评估作价。在申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农户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的情况下,由金融机构将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进行流转出让,由受让农户偿还贷款本息,受让农户获得贷款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对试点村承包土地流转进行评估作价是必需的基础性环节。应由试点办中的县物价局、土管局、农业局、试点村所在乡镇政府等部门人员、试点村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以及金融部门代表组成土地流转评估作价小组,对试点村的承包土地进行统一评估作价。土地流转评估作价宜按照土地的等级、产量、收益、位置以及村民接受程度等因素综合作价,可按上述因素对承包土地分一、二、三级,给出三类价格。土地流转评估作价是个复杂的过程,村民的意见和村民的接受程度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4 组织成立试点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这是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必备条件,为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处置做好准备。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由村双委班子牵头负责成

立,业务经办人员应由村干部和有威信、诚实守信的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要涵盖各个生产队(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凡是申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农户。均需与服务中心签定承包土地流转合同,在抵押贷款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委托服务中心向本村其他农户或协议农户转让,受让农户负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责任,同时获得转让农户的承包土地经营权。服务中心的职责就是在贷款出现风险时为银行的抵押权寻找买家,既方便农户获得贷款,又为银行防控风险提供条件。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应与金融机构签订受理委托协议书,并制定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成立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建立良好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农户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试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试点金融机构的放款程序

1 农户自愿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对试点村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审查、验证、确权,对承包土地流转评估作价,而且试点村成立了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后,试点村农户就可以向试点金融机构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贷款农户可以自己事先找好承包土地协议受让农户。贷款农户在申请贷款的同时,可自己找好承包土地流转对象一拟接受贷款农户承包土地转让的农户,并与其签订承包土地流转协议,协议须载明在贷款农户无力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时,由拟接受承包土地的农户即协议受让农户按合同偿还贷款本息,协议受让农户偿还贷款本息后获得贷款农户承包土地一定年限的经营权。贷款农户和协议受让农户签定的承包土地转让协议须经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认定、签章和备案,并由服务中心负责执行、兑现)。

农户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前。应先期向流转中心申请并办理好土地流转协议书、土地流转作价证明等相关手续。

2 试点金融机构审核、放款。试点金融机构应先行制定出具体的贷款发放操作管理办法,做好各项前期基础工作。

金融机构根据对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作价,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贷款额度,并办理、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贷款期限可根据农户生产实际需要确定,也可以采取“核定额度、授信管理、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贷款模式。贷款资金应专项用于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生活需要等用途。金融机构可探索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与联户担保、公司加农户、农户加保险等贷款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贷款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四)贷款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一是试点金融机构与试点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签定委托协议书。委托协议书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二是试点金融机构和试点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都应加强农户贷后管理工作。及时掌握贷款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贷款的使用情况;三是在农户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风险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对抵押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适时进行处置,收回贷款本息。首先,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确定处置价格,处置价格应大于贷款本息。第二,在全村进行信息,将流转处置的地块位置、等级、产量等情况向全村农户,最大限度地动员农户参与流转。第=三,以拍卖或竞标形式处置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流转服务中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拍卖或竞标,拍卖或竞标须在其他农户中进行,拍卖款或竞标款首先用于偿还贷款本息。

贷款农户已经自己事先找好协议受让农户的,按照已签定的协议由协议受让农户偿还贷款本息即可,可不再走拍卖或竞标的程序。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须监督协议受让农户切实履行偿还贷款本息的义务。

(五)贷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回购或赎回

贷款农户在无力偿还贷款本息的情况下,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经营,这种流转并不意味着贷款农户永远失去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让农户在偿还贷款农户的贷款本息后,只对承包土地享有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年限满后,土地经营权自然回归到原贷款农户手中,而且贷款农户还有提前回购或赎回的权利。土地经营权的回购或赎会应按照充分协商、尊重受让农户权益的原则进行。考虑受让农户已耕种年限、权益损失、公平均衡等方面的因素,商榷回购或赎回价格。如协商不成,贷款农户应放弃提前回购或赎回。

课题组组长:付先军

课题组成员:杜玉申 张延寒

陈月彬 卢东起

农行面试范文6

首先,我代表县政府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指导农业保险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县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做以汇报。

一、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国务院决定在全国6个省(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我县被省政府定为全省3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三年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吉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结合县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工作模式,积极破解各种难题,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县玉米投保面积116649公顷,大豆投保面积794.15公顷,占种植面积的85.4%,农民自交保费7030706元,各级财政配套28122824元,全县共参保92724户,占总户数的55%。

玉米投保面积123835公顷,大豆投保面积1426公顷,水稻投保面积1299公顷,花生投保面积31797公顷,葵花投保面积50公顷,参保总面积为15.84万公顷,占种植面积的70%,农民自交保费846.39万元。

全县农业保险理赔资金达到7400万元,扣除农民自交保费703万元,参保农户通过农业保险获得现金补偿6697万元,户均达到724元,将农户因灾减产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在此基础上,我县的农业保险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但保险项目增加到5种,而且参保面积达到了15.8万公顷,较之的大灾之年增加了4.5万公顷,农民的参保意识及参保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农业保险理赔资金658万元,所有受灾农户均得到了保险补偿。

三年来,我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之所以取得这么好成绩,是县政府与安华保险公司精心组织、密切合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县政府作为行政机构积极引导、强力推动、全力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改善和关注农村民生的结果,同时也是安华保险公司严守信誉、优质服务、热心支农的结果。可以说,三年来,安华保险公司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服务、守诚信、重承诺的经营原则,不但得到了政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好评。作为政府本身,始终坚持“安华的事就是农民的事,农民的事就是政府的事”的原则,全力引导、宣传、助推、支持农业保险工作,才赢得了今天我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经局,负责具体业务操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站在政治高度来充分认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卓实有效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政府又成立了农业保险灾情核定专家组,对参保农户的受灾情况查勘定损,以确保受灾情况的真实可靠。并制定出台了《县农业保险工作管理办法》,《县农业保险工作目标责任制》等规范性文件,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广泛宣传引导,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保险试点动员大会,由县广播电视管理局录制,并会议全程在县电视台专题播放,制作了农业保险知识专题讲座,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同时,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场)都要召开乡村两级干部会议及由基层党员和农民代表参加的宣传会议,并印发了大量的宣传单,在村屯张贴悬挂了参加农业保险的宣传标语。通过大量的宣传措施,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对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做到农业保险这项惠农政策了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三)积极筹措资金,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为使农业保险配套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县政府县长亲自召开了由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调度会议。并重点强调了农业保险补贴资金及时筹措到位的重要性。明确要求财政部门将农业保险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并及时划拨到保险帐户。确保了农业保险补贴资金足额按时到位,使我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四)科学查勘定损,为农业保险理赔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我县把灾情查勘作为理赔的重要依据。组织农业保险灾情核定专家组对参保农作物进行了一次初步查勘定损。农业专家深入到村屯田间地块,每个村分好、中、差取3个地块,每个地块都深入到50米以外,取样本,量穗长,查穗粒,仔细测算。农业专家们不辞劳苦,辛勤工作,实事求是地测产,科学的查勘为理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得到了群众的认同。

(五)强化服务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保险试点理赔工作。理赔工作是农业保险试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事关农业保险试点的成败,事关农村 稳定的大局。为此,我县强化服务手段,把理赔工作做到了实处。制定了《县农业保险试点理赔兑现方案》,对工?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

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群体性事?训氖杖。?サ奶畋ǎ?智榈纳媳ǎ?档乜安椋?┮当o张飧蹲式鸷硕ā⒎⒎牛?┮当o丈戏梦侍獾牡鞔φ裙ぷ鳎?庑刹课?o展ぷ髯龀隽俗恐?墓毕祝??0按总额的5%拨会经费。而,降到了“按总额的3%拨会经费”,这样导致我们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实际运行与监管的冲突。农业保险是惠农政策,不同于其它保险。在政府主导、推动农业保险过程中,受保险法规约束过多,不利于工作开展。政策性保险不同于其他的商业性保险,完全按照商险的运行模式去做,很难实现,政策性保险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开办模式及操作规则,处理好运行与监管之间的冲突。

五是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国家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每年都在调整,一年一样,并且出台时间较晚,导致承保期工作异常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议

针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降低县级补贴及农民自交保费比例。中央和省已经考虑了县级财政的困难,降低了县能配套资金的比例,可是15%的配套资金,对于捉襟见肘的扶余县财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农民自交保费能否降低或不收。既然是惠农政策,能不能象粮食直补或良种补贴那样,一分不收,把好处都直接给农民。建议把农民自交比例调到5%左右,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二是农业保险由农民自愿向准强制方向转变。建议国家将农业保险与其他惠农政策相结合,制度出台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发展,实现农业保险由农民自愿向依法准强制参保的转变,

三是适当提高农业保险工作经费。建议适当提高农业保险经费比例,以缓解基层农业保险工作经费不足的矛盾,以此来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