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培训总结范例6篇

农行培训总结

农行培训总结范文1

一、农民培训工作情况

今年,截止6月底,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其中,在县委党校集中培训20期,在镇、村就近集中培训26期,按照项目要求,每期培训3—4天,已总培训10380人,占总任务100%(不含市组织的创业培训500人)。其中培训阳光工程培训2000人,占任务的100%;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880人,占任务的100%;对参加农业专业技术和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发放物化技术补贴人均50—150元,开展技术指导4次以上,按照任务要求已完成现场指导100%;农民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已对100名技术指导员开展集中培训5天,对1400个示范户和辐射户培训指导4—6次,按照任务要求已完成100%,同时发放叶面肥示范户每人50袋、辐射户每人20袋。已累计支出资金近430余万元,已申请财政下拨到各培训基地补助资金435.76万元,应补资金全部到位,不含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一般在乡镇。

二、农民培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县农委成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葛月光主任任组长,农委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委工会主席、党组成员徐华具体分管并兼任办公室主任。培训基地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明确专人具体抓。同时明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组织项目申报,组织招标确定培训基地并签订合同,制定实施方案,部署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开展项目检查、督导、验收,对培训基地进行考核,总结汇报有关数据、材料,每月组织召开例会等。培训基地的主要职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上报;签订并履行合同;选聘培训教师并保持相对稳定;公开遴选受训学员;规范培训和指导;开展跟踪回访服务;建立培训台账;填报各类报表;总结上报典型材料,留存培训过程文字记录及影像资料;提交实施情况总结和验收申请报告;按规定要求使用培训补助资金,建立资金使用明细账。

(二)公开招标,确定培训基地。通过招标公告,公开公平公正考核,确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广校、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县农机事业发展中心、县菜蓝子工作办公室、县水产管理站、县三义高级职业中学、县范集中学成教部、县禾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等9个单位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县农广校、县高级职业中学、县农机成人中专学校等3个单位为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县农广校为农民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基地;庄周职高为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市农委招标认定)。

(三)加强制度建设。除建立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台账制度、公示制度、管培分离制度、月报告制、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检查验收制度以外。重点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提前1-2天向办公室报告,并提供开班计划等有关材料。办公室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检查农民参训情况,听取学员意见和建议等。凡开班不上报者,其培训情况不予认可。二是百分之百电话回访制度。培训基地对已培训的学员必须进行100%电话回访,回访情况登记表每季度末上报办公室,办公室根据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和电话回访情况登记表进行再回访。同时,办公室采取随机抽查,暗访等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参训学员联络畅通,政策知晓,满意度增强,支持度提高。培训基地电话回访情况登记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和具办人签字盖单位公章后,于每季度末上报县农委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三是例会调度制度。每月20日为全县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例会日,原则上各培训基地分管领导和举办人参加,遇节假日不后延。主要议程为调度工作、交流意见、审核台账等上报资料,部署下步工作。没有特殊情况,20日上午9点按时开会,迟到者罚款100元,无辜缺席者罚款200元,并限时补会。

(四)强化培训质量。每期开班,都必须上报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指南,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授课教师、培训内容、作息时间。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却按照长训班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办班。每人发教材2-3本,水笔一支,笔记一本,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行开班动员,结业总结,并检查学员笔记,进行全员考试。对参训学员登记造册,印发学员证,学员本人凭证进班,定位入座。坚持点名制、缺席补课或取消制,保障学时。坚持奖惩制,每期培训班都评出10%左右的优秀学员,由县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对不守信用,无故缺席2次的学员,取消学习资格,并列入农委“黑名单”,两年内不安排其培训,不向其提供技术支持。保证了培训质量。为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六个结合”。一是本地老师与省级专家授课相结合;二是严肃教学与快乐学习相结合。每期都利用1-2个小时,采取有奖答题式、师生互动式、讨论交流式,有时利用晚上穿插少量的文娱活动,引导学员学习,帮助学员消化领会,使学员在放松了身心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现场观摩相结合。如,依托3月22日在党校开幕的皖北()第六届农资产品展交会这个平台,组织学员现场观摩、鉴别,进一步学习农药、化肥、种子方面的知识,增强识假辨劣能力。再如农机大户培训,每期都要安排半天,选择待建场地,现场展示、操作;四是口头讲解与物化激励相结合。如对参训的农资从业人员,每人免费发给电子磅秤一台,寓意要秤足数量、秤出质量、要秤出良心、公平交易、秤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每人发了一台喷雾器;对农机大户每人发了一套维修工具等;五是集中大班培训与分散小班培训相形结合。对于学员分散范围广的专业,则在党校集中培训,每期培训都在300人以上。对于学员相对集中的专业则到乡进村就近培训,每期50-100人,同时利用村镇广播,现场直播,扩大了培训效果,如农机学校等。六是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教师包保到片,指导到人,通过进村入户、电话、短信等形式开展培训指导。已向受训学员发送农技短信3条,2万人次。

(五)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会议宣传,县召开了启动会、再动员会宣传培训政策、培训要求;二是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农业信息网公开培训项目、培训对象、培训补助、培训基地、培训时间、监督电话等信息;三是印发县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10万份、印发《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简报》9期;四是开班典礼上第一堂课,宣传政策,在培训现场悬挂会标、宣传横幅、制作宣传图板等。五是上报工作情况、典型经验并在农业网站、报纸等媒体上发表总计27篇。

农行培训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结合农业科教系统创先争优和深入基层“接地气”等活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实习培训,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

采取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构建机制

要注意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开展冬春培训打好基础。通过科学部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大培训机制;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力量,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大培训稳定投入机制。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对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人员及农业创业人员等开展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项目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普通农民培训

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十二五”期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底冬春农闲季节,在全国持续开展大培训。农业部统一部署,部省联动,以省为主组织实施。农业部各相关司局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开展大培训工作。重点任务和分工如下。

(一)启动大培训行动

2011年12月初,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筹备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启动大培训行动;12月上旬,印发《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二)开展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大培训行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参与,按照培训要求,规范开展培训,全面促进阳光工程提质增效。

(三)开展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行动

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在北京启动大讲堂培训活动。

(四)组织“农业专家宣讲团”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部属三院、部部共建大学参加,组织50名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主要针对农技人员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培训。

(五)开展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加,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冬春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六)开展农机化技术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牵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配合,在江西举办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

(七)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渔业局牵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

(八)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兽医局牵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加,在、湖南等地举办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九)开展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垦局牵头,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参加,在黑龙江等重点地区举办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标准化养殖、饲料营养、良种繁育、疾病防治、粪污生态处理等技术。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动

根据大培训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部属三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部部和省部共建大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于12月中旬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12月至次年4月底,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大培训工作,并结合各自特点每年举办大培训标志性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农业部成立由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负责大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面参与大培训行动。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农业科研专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培训行动。各省农业厅(委、局、办)和有关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大培训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扩大大培训行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农行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民技能培训;农民经济收入;培训效益

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全面掌握村域农民技能培训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弄清农民技能培训与农民经济收入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潜力,为今后农民技能培训投入提供指导性依据,我们对陕西省镇安县青铜关镇前湾村、大坪镇芋园村、结子乡栗湾村的300户农户2007、2008、2009年3年的技能培训与经济收入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本次调查内容的基本特点:突出农民技能培训对农民经济收入的促进作用的实际性;突出农村产业结构与培训方式现状;突出调查活动的直接性和翔实性;突出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的普遍性,从普遍性中总结典型性和代表性。采用的基本方法:将全县208个村,按产业发展情况分为好、中、差三个类别,在每个类别里随机抽出一个村,作为样本村,共计3个村,每村随机抽取100户(不包括居民户和五保户)作为调查对象,每村派4名调查员进行逐户调查,填写调查表格和问卷,获取基础数据信息,之后将基础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方法,得出有说服力的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和研究,提炼了一些农民技能培训与农民经济收入之间的密切性关系数据,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技能培训对提高农民收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有三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二是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三是生产者掌握生产技能的熟练程度,其中最具有挖掘潜力的是生产技能。因此,农民技能培训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对3个样本村2007、2008、2009年3年的农民技能培训及经济收入状况按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劳务5个类别进行了全面调查,从中发现:(1)从业人员培训人数逐年增加。2007年3村参加各类培训共613人(其中系统培训258人,随机培训355人);2008年3村参加各类培训共668人(其中系统培训266人,随机培训402人),比2007年增长了10.89%;2009年3村参加各类培训共697人(其中系统培训312人,随机培训385人),比2008年增长了10.43%。(2)在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生产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培训人数的增加和培训力度的加强,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劳动价值逐年增加。2007年5872元,2008年6656元,比上年度增长11.33%,2009年7316元,比上年度增长10.99%。(3)系统培训的人均创值远远高于随机培训和未培训的人均创值。具体参数见表1:

二、农民技能培训整体推进更能显现培训效益

在调查的3个样本村中,前湾村是产业发展优秀村,以烤烟生产和劳务业为主。烤烟生产从业人员占到总劳动力的60%以上,烤烟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53%以上。劳务业从业人数占到总劳力的30%以上,且多数在本地就业。该村的所有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系统地接受了烤烟生产技术、建筑技术等专业培训,每个劳动力平均每年至少参加100小时的培训,成为镇安县农民技能培训整体推进的典范村。栗湾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板栗种植专业村,以随机培训为主,从业人员年平均接受20多小时的零星培训,农村服务业有所发展,但不完善,劳务业占从业人数比重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芋园村的生产基础条件优于前湾、栗湾两村,但该村以传统的粮食生产和劳务业为主,没有主导产业。全村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其中多数全家外出,多数土地荒芜。全村农民技能培训开展较差,各类从业人员每年人均参加培训不到10小时。由于技术培训程度不同,3村农民经济收入明显不同。农民技能培训整村推进,开展系统性的专业化培训的效益突现出来。以2007-2009年3年间种植业、劳务业和人均收入为例,进行以下数据比较(见表2和表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技能培训时数及整体性、专业化程度与从业人员创造劳动价值和农民的人均收入成正比,特别是整村整体进行系统化培训是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

三、抓住主导产业进行系统性、专业化培训是促进村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

农民技能培训的效益体现在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的幅度上,体现在主导产业所占农民经济收入的比重上。近年来,随着“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使一些“名品”发展成为村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这一过程也是村域农民技能培训不断深化的过程。前湾村的烟草种植和劳务业(建筑业)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已发展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从业人数占该村总劳动力的73.4%,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2.77%(图1)。该村在培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技能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利用农闲时节对全村烟农和建筑劳务工人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结合农时和工程需要对其进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每人参训时间不低于100学时,并且多年长抓不懈,使全村的113户烟农和86名建筑农民工熟练掌握了生产技术,使这两个产业发展成该村的主导产业,凸显出了技能培训工作的作用和效益。

四、对农村服务业和劳务业进行系统化培训的收效高于其他行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成型,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村服务业(公共事务管理、运输、商务、餐饮、休闲娱乐)随之而生,一开始,政府就对他们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并引导他们就业创业。调查的300农户中有27人从事农村服务行业,平均年收入分别为:2007年24996元,2008年33060元,2009年33259元,收益显著。农村劳务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越是贫困山区、农业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劳务经济占的比例越大。在我们调查的300农户中,从事劳务业并参加系统培训,有组织输出的108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分别是:2007年16941元,2008年17109元,2009年17357元。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且参加系统化培训的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不到7000元。从以上数据看,对农村服务业和劳务业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并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就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也远远高于未参加培训或参加零星培训的从业人员。

总之,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只有根据当地实际,抓住主导产业,以村为单位,开展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培训,实现整体推进,才能保证最佳的培训效益。

农行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泰州市 农村 劳动力 就业 转移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质量普遍较低,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转移,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新的产业部门的需要。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培训规划》,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但转移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培训体制不顺、培训质量不高等等。基于此,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为研究对象,从而为理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紧迫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和劳动力总量中都占着压倒的优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一个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总量(存量+增量)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当前,多数农民农业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民每年有大半年处于失业状态。由于长期处于周期性失业状态,因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民的基本出路是实现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不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报告同时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和就业用工制度的松动、消解、破除,有形“门槛”已经或正在拆除,但另一种无形的障碍,即市场对劳动力选择的“门槛”——城市非农部门对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的素质要求正在逐步升高。从当前的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来看,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从事劳务为主,所从事的往往都是脏、苦、累、险的低声望低技术劳动职业: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工作纷纷又回流到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方面很多人争取同一份工资很低,仅需要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很多需要较高技能和技术的高收入工作没有合适的人去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改造和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当前,农民是特殊的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其自我投资能力低且意愿不足,依靠自身难以提高其技能水平。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就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的机会均等。

二、海陵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辖区人口42.1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6.3万人。目前该区农村劳动年龄段内人口总数为91345人,其中自主创业9604人,占总数的10.5%,务农15753人,占总数的17.2%,务工63554人,占总数的69.6%,处于失业状态的2434人,占总数的2.7%。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68914人,占总数的75.40%,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者15665人,占总数的17.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6766人,占总数的7.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高一低”的特征:一是转移就业比例较高,自主创业加上务工人数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该区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二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总数的3/4,导致其工资报酬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亟待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性收入。

三、当前开展转移培训的努力与面临的问题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现阶段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过一至两个月短期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可增加10%,经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培训农村劳动力工资一般高出30%以上。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变“苦力型”务工为“技能型”务工,才能使其获得稳定的较高收入。对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高度的共识。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市、县(区)、乡(镇)建立了三级劳务管理机构,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明显增强。中职学校在发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的过程中,结合农民培训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上,实行目标、培训、实践、考核四个程序,按照农民特点短平快进行培训。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海陵区为例。省财政部门下拨了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获证奖补资金近五十万元,全区也通过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6家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通过多方努力,该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滞后,行政推动力较弱,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91345人中,仅1220人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二是由于该区目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求职相对容易,部分农民满足于有工作干就行的现状,不愿充电提升自身技能;三是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相对紧张,多数农民对为期半月甚至数月的技能培训班望而却步;四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培训的任务和难度大,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远;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单一,财政资金落实难度大;六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培训资源分散,培训的体制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势,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应充分利用各类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公办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办学单位、乡镇成教中心等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把“优秀”、“专业”的职业素养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终极目标。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丰富培训的内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千差万别,技能水平高低不齐,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在培训中应针对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需求,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中坚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的,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体的新机制和品牌战略。采取中长期班与短期班相结合,岗前操作培训与在岗提升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熟练工培训相结合,专长式培训与技能证书式培训相结合,定时培训与农闲培训相结合等等。

四是强化培训效果。培训是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城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培训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抓实干,提升培训质量。严格考核制度,统一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每位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技之长”。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金钥匙”。

农行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江西农业;农民;科技培训;培训体系

一、江西省农业生产概况和特点

1.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最大,以种植业为主

据江西统计年年鉴2007-2008,在江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始终较大,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江西各类农产品的生产中,农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的农业生产是粮食生产(见表1、表2、表3)。

2.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

江西境内的主要农作物是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9种。湖南省是江西省兄弟省份,其主要农作物和江西省类似,地理位置相近,地理条件也相差不大。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江西2008年的粮食种植面积是3578.10千公顷,粮食亩产364.8千克,而湖南2008年的粮食种植面积是4588.8千公顷,粮食亩产407.5千克。江西的粮食亩产比湖南低了很多,说明江西省的粮食生产效率较低。就农业机械总动力方面,江西2006年是2137.13万千瓦,而湖南省2006年是3416.61万千瓦。这些数据反应了江西省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湖南省相比相差甚远。

3.农业生产成本偏高

据农业信息网相关数据,2008年我国农资价格大幅上升,其中氮肥价格约上涨20%,复合肥价格约上涨50%;5月份综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3%。粮食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农资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涨。江西农业信息网的资料显示,以江西永新县用于化肥费方面的支出为例,2008年全县的化肥费增幅都在40%以上,远远高于生产成本的增幅。并且由于江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人工成本相对偏高。如果考虑劳动力短缺带来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那么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程度将更大。以江西省奉新县粮食生产成本为例,早稻生产的人工成本是354元,如果采用机械化生产,生产成本则降为304元。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粮食生产的人工成本相对更高,进而导致粮食的生产成本偏高,可见,机械化生产对农民增收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江西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现状

江西要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农民科技培训是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了详细掌握江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现状,课题组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并先后于2008-2009年暑假组织课题组成员赴江西11个地市70多个村庄,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905份。调查结果如下。

1.农村劳动力总量大,整体素质偏低

据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巴马伦顿・威尔马(Parmanand Varma)对世界111个国家的产出与教育关系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每增加一年,产出就要提高5%-15%”,而世界银行在调查了加纳、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国家的部分公司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如果公司培训的人员增加一倍,那么生产力就会平均增加6%。”据统计,2008年末江西省总人口4368.41万人,乡村人口2629.7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2%,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4.83%,小学文化程度占27.7%,初中文化程度占51.42%,高中文化程度占12.01%,中专文化程度占2.4%,大专及以上的占2%,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和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的比例也是相当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总量大、受教育年限偏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是影响江西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西农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民培训时间少,培训机构数量不多

经课题组的调查,2008年江西农民接受培训时间1天以内、2-3天、4-7天、8-14天、15-30天、31-90天、90天以上的分别占样本数的10%、0、70%、5%、0、0、0,7天以内的培训占80%。总体看来,江西省农民接受培训的时间不长。调查显示,影响江西省农民接受培训的一些主要因素的排序为:当地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没合适的内容>没钱>其它。在影响江西省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一些主要因素中,有40%的农民认为当地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成为影响农民接受培训的最主要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江西农民接受培训的时间不足,而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3.培训内容不切实际,效果不理想

根据课题组所调查的数据:当前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排序为:内容不切实际>费用太高>不方便>其它。其中,有50%的农民认为培训的内容不切实际。这反映了江西省的农民科技培训内容严重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这样既浪费了已经占有的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又使得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民对科技培训内容的需求和当地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相脱节,农民科技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农民科技培训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显著,农民科技培训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对不足

不论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都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支持,都需要和相关的农业科研单位不断地进行技术反馈,都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地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江西统计年鉴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和江西其它的技术人员相比,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始终不足,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给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和障碍(表4)。

三、建立适合江西省农业发展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1.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体系是指在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和配置。根据课题组调查结果:在种植业方面,江西省有60%的农民最期望的培训内容是特种经济作物方面的培训;在养殖业方面,江西省的绝大多数农民最需要得到的是猪、牛、鸡、鸭4种动物的养殖技术;此外,江西省农民对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储藏等方面培训内容的需求较强烈。因此,针对江西省主导产业的实际、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的特点,江西省的农民科技培训机构必须建立起以农民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明确不同行业人员如农、林、牧、渔业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对各个行业分类基础上对每一行业进行层次级别定义和划分;加大农业机械方面的操作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运用和操作,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省的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江西省农民的收入;此外,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一些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储藏方面的培训内容,这对我省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适合我省各个行业和行业中各个层次的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加大培训讲师队伍建设

讲师是整个培训流程的源头,讲师数量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训质量的好坏。然而,目前江西省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容乐观。据2008年调查数据,江西省50%的农民所采用的农业技术的主要来源是农业部门,而农业技术人员主要在农业部门产生,那么,江西省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可能会对我省的农民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补充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是关键。此外,为保证讲师队伍的高素质,培训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经验、成就及表达能力四方面对培训讲师进行认证。对讲师的工作绩效可每半年或一年考核一次,优胜劣汰。培训机构还应帮助讲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组织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

3.强化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结果将直接作用于培训课程的改进和讲师调整等方面。评估应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反应层面。这类评估主要是考核农民对培训讲师的看法,培训内容是否切合实际。第二学习层面。主要是检查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了多少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第三行为层面。该层关心的是农民通过培训是否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第四层结果层面。这类评估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培训是否对农业生产的经营结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伦顿・威尔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2] 方亚兵,钱春良,姜明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培训实证研究――基于宁波的调查研究[J].特区经济,2009,(1):193-195.

[3] 江西统计年鉴2000-2008.

农行培训总结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的农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培训行动,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思想坚定、决策科学、作风正派、执行有力、管理有方的农机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建设一支结合实际、学风优良、技术过硬、支撑有力、指导有方的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

2009年培训任务:培训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等人员20人次,培训拖拉机手40人次,插秧机手22人次、收割机手200人次、新购机农民350人次、拖拉机机主及驾驶员(安全教育)300人次、农机维修人员25人次。

三、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

培训对象:一是镇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质量监督等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二是农机专家、乡镇责任农机员;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手及农机修理从业人员。

培训内容:围绕本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和近几年农业机械化项目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针对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和重点技术推广的需要,着重对农机管理(监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及有关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突出本地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等内容,重点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油菜机械化收割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

四、培训方式

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层次、分类别,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办班、专题讲座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集中办班主要是在县级集中办班培训;现场实训主要是对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机维修人员和农机大户等,通过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实训,提高其生产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工作要求及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是农业(农机)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镇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服务“三农”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确保教育培训大行动顺利推进。

(二)制定方案,突出重点。县农机监理站要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落实培训责任。要围绕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重点抓好农机管理(监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稳步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三)精心组织,创新形式。县农机监理站充分利用国家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政策,有机结合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项目、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及农机跨区作业、年检审、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的开展,积极创造培训机会,着力搞活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要建立农机教育培训的组织平台,以农机推广机构、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学校和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为依托,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在农机主管部门领导下,采取事企联合、校企联动等方式,鼓励相关企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团体共同参与培训活动。要采取现场演示、送教进村、科技入户、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创新培训方法,做到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培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