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台词范例6篇

盗梦空间台词

盗梦空间台词范文1

影片在那个区分梦境与现实的陀螺似停非停时戛然而止,柯布最终是否真的回到了现实生活成为悬念。事实上,沉浸梦境永远走不出来的可怕事情是存在的,而读取你的梦也并非全无可能。

偷盗他人梦境?有道理

由一个接一个梦境组成的《盗梦空间》对梦的描述是比较准确的,比如女造梦师在梦中建造的城市,是她对现实中城市的记忆以及她想创造的城市的结合体。

如果想在某个人的大脑中植入一个原本不存在的意识,那么就首先要删除原有记忆,比如使用带有接收、发射装置的微型大脑信息读取芯片,用这种物理方式读取这个人的梦境,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目前,有一种方法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它通过一台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这样的方式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做法,医学上也有实际应用。大脑起搏器以脉冲影响特定的神经元,用于减轻类似帕金森氏症这样的症状。

在未来,人类可能读取大脑信息,甚至不需要借助梦这个媒介。但除非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否则只能停留在“盗梦”阶段,难以“改梦”。所以《盗梦空间》也只能展现“改梦”的“事实”,而不能阐述原理。

穿越他人梦境?难实现

影片中,柯布等人进入他人的梦境后,发现改变这个梦境的条件不够,于是又在梦境中再造了一个梦境,也就是梦中梦。影片中有个专业名词就叫“穿越”,和近年来流行的超越现实世界,以异时空叙事为主的“穿越”小说同名,也颇具异时空性状态的感觉。

在影片中,这种穿越极具风险,柯布等人遭遇到心灵深处潜意识的层层设防,被形象化地以火箭与钢炮、飞驰的火车、狂野的雪崩等惊险刺激的事物所阻。

而事实上这种穿越是不太可能的,虽然不会像影片中那样遭遇机枪火炮的抵抗,但也是理论上难以实现的。

专家解梦:死人为何“阴魂不散”

在《盗梦空间》中,柯布与由于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而自杀身亡的妻子的感情也是剧情发展的一条主线,妻子出现在柯布的每一层梦境中,甚至阻挠他的盗梦行动。

这是因为柯布在妻子自杀的事实以及强烈希望她还活着这两者间产生了矛盾,从而形成了由他自己构建的心理冲突,甚至已经达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

这也是一种人的自我防御和保护机制。多数人在亲人意外死亡时都会出现这样的幻觉,似乎死去的亲人还活着,还在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

部分人无法接受那种痛入骨髓的绝望,于是就类似《盗梦空间》中的柯布,在梦中不自觉地构建了可缓解伤痛但不真实的情节,让自己和他人相信并不存在的事。

其中有些人还能分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在伤害事件过后从中走出来,但也有人永远无法走出来。

[相关链接]

机器人再现梦境

“睡眠觉醒机器人”可重演人类梦中的行为和姿态,把睡梦者的各种数据输入机器人即可。举例来说,如果睡梦者的眼睛朝左看,机器人的眼睛也朝左看,高度活跃的快速眼动睡眠,甚至能够引发机器人飞翔似的移动。

盗梦空间台词范文2

1937年洛杉矶的一家人就面临着这样一场拷问,当他们痛苦地得知自己连带他们所生活的那个逼真的世界是1999年的程序员运用人工智能虚拟出来时,他们可怜巴巴地恳请连入他们世界的程序员不要毁掉这一切,让他们一家子继续“甜蜜”地生活下去。

这是1999年5月28日在美国公开上映的虚拟现实影片《异次元骇客》(又被译为《十三度凶间》,以下简称为《骇客》)中一个催人泪下的桥段。虚拟现实中洛杉矶的这家人不认为自己所在的世界是虚拟的,也从不怀疑自己对家人的爱是一场空幻。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真实的世界,只存在人们的想像之中。”

这部影片导演和演员的名气都不大,与同年赫赫有名的《黑客帝国》相比,知名度很弱。

打上奇幻、惊悚、科幻、悬疑、爱情多个标签的《骇客》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应该是完整流畅的,但有些繁复,与《黑客帝国》虚拟与现实直接交融不一样的是,《骇客》的虚拟空间是层层递进的,很像10多年以后的虚拟现实影片《盗梦空间》。也有人说《盗梦空间》的创意即来自《骇客》。

在影片中,1999年的程序员卷入了一场凶杀中,他在追凶过程中,最终发现自己所在的1999年的世界,竟然是2024年程序员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这也是影片中那句绕口的台词所揭示的――“制造者的世界(我们通常的日常现实),制造者虚拟的世界,以及虚拟世界的存在者自己再次虚拟出的世界。”

凶杀案是2024年程序员一手操纵的,他还连入到1999年,直接追杀1999年的那位程序员。当然,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2024年程序员的妻子,本片女主角美丽善良,也连进了1999年,阻止丈夫的杀戮,最后,她凶残的丈夫被1999年虚拟世界的警察所杀死,也就是其思想被消灭了。最后她把1999年的程序员,其实也就是他的思想,带到了2024年他丈夫的驱壳中,两人开始幸福地生活着。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仔细品来,影片隐含了哲学家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近两千年前,庄周就提出了“庄周梦蝶”这一类似的哲学思考:“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文字见《庄子・齐物论》。

这段文字被译为:“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后来,唐人李群玉在《半醉》诗中写道,“渐觉身非我,都迷蝶与周。何烦五色药,尊下即丹丘。”

盗梦空间台词范文3

当然,这份提名中也仍然一些被媒体忽视的“意外”――

1、克里斯托弗・诺兰缘何出局

《盗梦空间》(Inception)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无缘最佳导演提名,这出乎所有人意料。提名公布后微博上一片哗然,博友们纷纷称“诺兰是本届奥斯卡提名最大遗珠”;美国网站Fandango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奥斯卡有史以来爆出的最大冷门。尽管《盗梦空间》共获得八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但奥斯卡的评委们对诺兰似乎有着一种令人费解的好感缺失。诺兰曾凭借《记忆碎片》、《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Dark Knight)和《盗梦空间》三度获得美国导演工会奖,却总是被奥斯卡拒之门外。而且,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额从五个扩充到十个的主要原因,就是《黑暗骑士》错失2008年最佳影片提名。

那么,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什么没有获得最佳导演提名呢?

《盗梦空间》配乐师、曾九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忿忿不平地说:“因为《盗梦空间》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奥斯卡的评委们便对导演的精湛技艺熟视无睹。”《盗梦空间》是一部深入心灵的艺术电影,但却被先入为主地戴上纯属娱乐的“暑期大片”帽子。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一位成员表示:“奥斯卡并非年度大片盛宴”。从这个角度来说,口碑和票房都获得巨大成功的《盗梦空间》与其他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比起来,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和《冬天的骨头》(Winter’s Bone)都是小预算文艺片,《黑天鹅》(Black Swan)的总成本只有区区1200万美元等等。《盗梦空间》有自己的灵魂,但在佳片云集、个个争做“有心”影片的今年,它却被视为一次技术性尝试。《冬天的骨头》的导演德布拉・格兰尼克(Debra Granik)说,《冬天的骨头》之所以获得最佳影片提名,是因为“人们打开了发挥移情作用的开关。”这样说来,奥斯卡的评委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诺兰执导《盗梦空间》,就只是简单地按下摄像机的开关而已。

2、奥斯卡缘何冷落莱丝利・曼维尔(Lesley Manville)

尽管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凭借《又一年》(Another Year)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然而女主角莱丝利・曼维尔的突围失败却令不少人大跌眼镜。索尼经典影业公司联合总裁迈克尔・巴克尔(Michael Barker)说:“这真的令我非常错愕,我以为莱丝利・曼维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在对演员表现的评价方面,英国影评界认为《又一年》甚至超过《国王的演讲》;而美国《洛杉矶周刊》和《乡村之声》联合进行的电影民意调查也显示,莱丝利・曼维尔击败安妮特・贝宁(Annette Bening)、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高居首位。

那么,莱丝利・曼维尔为什么无缘角逐最佳女主角呢?

迈克・李素来以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而著称,他的电影的主角常常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所以在《又一年》中,莱丝利・曼维尔只是一个相对的主角,而不是绝对主角。那么,她究竟是女主角还是女配角呢?她获得了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以及芝加哥评论协会奖的最佳女主角奖,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英国独立电影奖和美国圣地亚哥影评人却提名她为最佳女配角。而索尼经典在为她申报“最佳女主角”提名之初,也引发了极大争议,而且争议一直延续至今。美国电影网站The Rope of Silicon认为,莱丝利・曼维尔若是放在竞争不那么白热化的“最佳女配角”单元,可能已经击败《动物王国》(Animal Kingdom)的杰姬・韦弗(Jacki Weaver),获得提名。或许,正是因为“女主角”和“女配角”的不明确定位才让米歇尔・威廉姆斯有机可乘,夺走了本该属于莱丝利・曼维尔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3、《玩具总动员3》缘何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不同于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的其他电影,《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原创的,从未出现在任何书籍或者影视中。

那么,《玩具总动员3》获得的为什么不是最佳原创剧本提名,而是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呢?

“因为《玩具总动员3》的人物角色都是从前两部电影延续发展而来的。”编剧迈克尔・阿姆特(Michael Arndt)解释说,“创作一部电影剧本,有一半的工作都是在塑造人物角色,所以等于说我们一开始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进行剧本创作,已经拥有了这些发展成熟,且广为观众熟悉的角色。坦白讲,我们创作剧本的四年,是充满焦虑、创作痛苦和难以抑制的恐慌的四年,因为我们必须向前两部看齐,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而这做起来真是太难了。”

4、《创:战纪》(Tron: Legacy)缘何错失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3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使《创:战纪》在技术方面下足功夫,不仅采用IMAX规格拍摄,而且还引入了《阿凡达》之后成熟的3D技术。谈及本片的视觉特效,曾经担任《龙骑士》(Eragon)、《终结者3》(Terminator 3)等片的视觉特效总监萨米尔・荷昂(Samir Hoon)说道:“《创:战纪》这个项目的后期制作是我做过的项目里最复杂的一次,我们数百人的团队昼夜不休的执行着电影各个方面的特效制作。因为在电影里,整个电子世界都是虚拟的,因此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力图要给观众营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特空间。

除了对场景进行特效制作,《创:战纪》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让28年前的主角杰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恢复他的年轻状态,为了做到这一点,制作组重建了一个30岁的杰夫・布里吉斯。这一点让杰夫・布里吉斯本人都大叹惊奇。制作年轻版杰夫・布里吉斯的团队,曾经制作过《返老还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里年轻和年老的布拉德・皮特。负责人艾里克・巴巴(Eric Barba)说道:“虽然我们之前有《返老还童》的制作经验,不过在这部电影里,特效镜头远远多于《返老还童》。”

盗梦空间台词范文4

真洋品牌进入的时刻,也是假洋品牌退潮的时候,“盗梦”正逐渐失去当年的威力。

中国品牌通过“盗梦”的确获得了惊人的财富,但是在致富的路上,他们也给中国留下了众多被外界称为“山寨”的产品,还有打着低档标签的“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复制了许多国际大品牌的梦,但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国际化”理想却始终没有实现。

梦境的消失,现实的临近,坐拥“盗梦时代”巨额财富之上的中国品牌,已然没有了过去的安全感和满足感。现在,中国品牌“该盗谁的梦”?如果未来已“无梦可盗”,中国品牌又该何去何从?

The strong clothing brands in China have begun their steps from imitating. However, ten-year dream of copying has been awakening today. Approximately more than 60 world’s top clothing brands and more than 800 world-renowned clothing brands have rushed into Chinese market. Whether the historic fashion brands such as Chanel, Versace, Givenchy, Armani, or young brands such as D & G, Marc Jacob, they all set up the shops in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The moment that the real overseas brands came into China, should be the time for fake brands going away. The dream of copying is losing the power gradually.

With the copying and imitating, Chinese brands grained grateful money, but also the reputation of cheap copy for Made in China. The Chinese brands tried to imitate top brands, but actually they never became one of them.

The dream has disappeared, the real time has approached. The Chinese brands which used to get money from copying, have already gone past the sense of security and satisfaction. Now, who should be the objects of copying? If there would be no dream can be copied in future, where should Chinese brands go?

你盗,我盗,大家都盗

美国、日本、英国,这些发达国家都曾经是“盗梦高手”,他们靠模仿成功实现超越。

服装界最著名的盗梦高手是西班牙的ZARA,其资产仅落后于Louis Vuitton、Gucci、Chanel。ZARA在全球范围的生意如日中天的背后,是一个设计师“模仿团队”,在欧洲,每年ZARA都要向那些顶级品牌支付几千万欧元的罚款,但Zara并没有因此放弃这种“模仿”,因为它从中赚取的利润远要比罚款高得多。

日本的运动服饰也曾跟随和模仿美国品牌的设计、工艺、销售模式,但日本运动服饰商发现:他们怎么也竞争不过资金雄厚的美国大企业。最后,日本运动服饰商将美国传统的宽大圆领女式运动T恤改成有些收腰、立领的女式T恤,并且在颜色上采用日本人喜欢的暗色系,如深绿、深褐色,而不是红黄蓝等美国人爱用的亮色。这些微小的改动深受日本人喜欢,最终品牌大获成功,成功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王国。

当然,还有服装业外的经典模仿故事:美国的百事可乐模仿可口可乐,日本的汽车从“空白”一直模仿到全球的佼佼者,现在的日本汽车已经跻身美国人最受欢迎的汽车!韩国的三星也曾是低廉的代名词,但他们通过疯狂的“偷艺”美国和日本,终于让三星成为世界500强,三星手机更成为苹果公司最强劲的对手……

哈佛商业评论里曾说:主动创新的企业成功率是11%,跟随模仿的企业成功率是45%。李嘉诚、松下做企业都属于“老二哲学”,都喜欢走模仿路线,不为天下先,尤其是在做大了以后,更加谨慎。

Zara和H&M都不是创造者,而是快速反映的模仿者。所以每年Zara的消费者平均光顾其商店17次,远远高于普通服装店的平均水平。

凡客也不是第一个通过网络销售服装的公司,它起步之初的产品和PPG极像,甚至广告风格也接近,但凡客在深度模仿的基础上,更加优化了供应链,并且在广告投放上没有像PPG那样大量使用平面媒体,而是使用了CPS。时值今日,PPG烟消云散,凡客却已接近上市。

实际上,全世界每个国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复制别人,没有什么人是真正的创新,美国复制英国,英国复制法国,法国复制罗马,罗马复制希腊,希腊复制埃及,大家都是这样抄来抄去。成功的品牌绝不会抗拒盗梦空间的吸引力,因此模仿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恰恰相反,好的成功者,一定首先是个优秀的模仿者。

那么,为何中国服装的“模仿”无法像ZARA、百事可乐,三星一样把自己“洗白”甚至“超越”呢?——不仅不能洗白,中国企业因为“模仿”而造成的“侵权”纠纷在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之间频繁发生,尤其是在奢侈品领域,意大利、法国因中国层出不穷的“山寨”版和赝品而带来的品牌损害,专门成立律师事务所负责处理全球,尤其是中国地区的侵权案件,北京闻名遐迩的秀水街就是这些高端律师事务所“盯梢”的对象。

这一切,问题出在“改良”上。

很多企业之所以做成功,并不是他们把已知的东西做得完美就能赚钱,而是改良了别人“欠缺的部分”。很多企业被诉上法庭,是因为它只是原封不动的“模仿”,完全没有任何改良。

为何“你盗成王,我盗成寇”

曾有中国的设计师说,中国女人的消费心里本身就是一种“盗梦心理”:她们想象自己看上去像日本人,像韩国人,像法国人。大部分中国设计师为了延续消费者的梦想,才“不得已”有了“盗梦”行为,但设计师并没有放弃在此基础上的本土化“改良”。

杭州B.R.J服饰的一位资深设计师谈了自己的改良经历:“比如我想借鉴韩国服装的精致优雅,韩国服装经常用灰色,米色、乳白色、但是老板认为我们改良色彩艳丽的韩国服装更有市场。为什么呢?因为韩剧中许多女主角穿着鲜艳,中国女人以为韩国美女都穿着鲜艳,因此在中国市场,色彩鲜艳的韩式服装更好卖”。最后,她不得不屈从于老板,“改良”后的服饰是“韩版+艳丽色彩”的组合体,这不是她心目中的好设计,市场反应也不像预期中的那样好。

除了设计师,中国一些“模仿”能力、领悟能力、资金实力都很强的服装界高端企业,很可能成为中国第一批通过“改良”而突破中国地域局限的优质品牌。他们走出“盗梦空间”后会怎样改良,让自己脱胎换骨呢?

白领,常常作为“经典案例”被各种专家和媒体赞美,它“模仿”的是一种高端营销,即奢侈品牌终端对消费者产生的“压迫感”:比如英俊高大的男导购穿的像上流社会的绅士为你服务,消费者进入白领专卖店时只要在某件衣服上停留片刻目光,随行的导购会立刻取下服装等待消费者试穿,使你不得不去试穿……等等,还有国内VIP客户管理的艺术。白领试图改良的部分是“设计”:白领的消费群是中国非常特殊的群体——那些有着无法说清财产来源的中国官员太太们。白领会用全球最顶级的面料,用中国人能接受的“保守款式”,再加上服饰上镶嵌的水晶珠宝等,让服装单价卖到奢侈品的价格,满足这个消费群体特有的心态:看上去不能太时尚,实际上很精致考究,要稳重不要张扬……白领的服饰与潮流保持距离,它追求的是极其稳定的“富贵元素”,品牌每年的创新是在保守和奢华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可以说,白领恰好把“面向世界”的这扇窗给改良了,设计方面显得“窄面”的价值取向,注定了它的世界走不出中国。

例外,这个已经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的知名品牌,也几乎位列中国“原创力最高”的品牌,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设计师追求原创艺术的精神都受到业界人的尊敬和推崇。但是,例外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巴黎时装周舞台的亮相而发生质的飞跃。例外模仿的是设计:形态上追求欧式雕塑感,风格上追求“禅意”的意境,气质上追求“大女人”的独立和随意。它试图改良的是“沟通平台”——登上了巴黎时装周,向世界时装界的顶级人物展示自我。但是,这样的设计语言在世界时装舞台上并不新鲜——日本更好的传承了中国的禅意,比例外更早地融合了西方的独立随意价值观,例外的“创新”语言并不存在“从无到有”的新鲜元素,而是各类艺术领域的综合体。而这样的艺术拼装游戏,在国际舞台上,已经被各大品牌玩的烂熟。

还有不得不提的波司登,这个不是以设计,而是以产品覆盖率闻名的品牌,它模仿了品牌建设所有的必备手段:大卖场、大规模、多款式以及平价。它试图改良的是“销售策略”——在伦敦牛津街开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旗舰店”。牛津街是英国最繁华的购物街,也是伦敦最贵的街区,名贵品牌云集,每年吸引了来自全球3000万游客在此观光购物,与波司登伦敦旗舰店相邻的地铁站年客流2400万人。中国媒体以及波司登品牌一度以此为荣,感觉中国品牌占据如此有利地形,就如同占领了英国市场。而事实上,波司登只是迅速的成为牛津街的一个地标,品牌并没有真正进入英国主流消费市场——波司登的营销能力远胜于产品设计能力,你不能说波司登的战略错误,但它的产品确实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波司登的市场依旧在中国。

改良消费心理,改良展示平台,改良营销策略……可以看出,中国的服装品牌正通过各种方式“突围”梦境,但是,我们的改良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呢?

2012年,北京盛世嘉年文化公司做中国服装论坛时请了日本服装界泰斗级人物山本耀司。山本耀司说他因为生性羞怯,又是单亲家庭,所以他对他母亲的眷恋总是在母亲转身离开他时,以注视着母亲的“背影”作为含蓄表达,最后他开始注意每一位女性的背影。全球的服装都在着重描绘服装的正面时,这种常年的观察和心灵深处的温柔,使得他的服装作品非常注重服装的“背影美”。设计师个人真挚强烈的情感世界与作品的融合,成就了山本耀司的服装王国:山本耀司不断让东西方文化融合,在巴黎时装周的舞台上一直坚持了10年,最终让自己的作品获得欧美,乃至全球市场的认可。山本耀司向世界证明了,日本品牌能摆脱“模仿”,实现“超越”。

日本的人工贵而且员工还是终身制,商业盘剥厉害,二战后文化弱势,品牌竞争激烈……诸多因素和中国目前的环境非常相似,甚至竞争条件更残酷。山本耀司能走出困境,中国的顶尖级的服装品牌找到突围的路径难道没有可能吗?

再次深入探求“盗梦成王”的原因时,“价值观”因素浮出水面。中国不仅仅是企业,乃至全民族都有各种病态价值观,有人归咎于“文化劣根性”,有人归咎于“社会制度缺陷”,不论是哪一种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价值观层面的缺陷所致。

东北虎号称中国第一奢侈品牌,很多国内明星名流都是该品牌的顾客,每年时装周的秀场都是豪华阵容。一位外国资深时尚人士看到了东北虎的秀,不禁产生了很多疑问:“袖子是喇叭型的,裙子是裹身晚礼服型的,花色是青花瓷……”那么他们打算把这件衣服给谁穿?第二,西方的晚礼服讲究性感,露的部位越多越好,中国的晚礼服为什么要做成高领和喇叭袖,把身体藏起来?还有中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郭培,曾在一次服装会上制作了重达500斤的礼服,短短10米长的T台之路,让模特每走一步如同酷刑。东北虎和郭培的病态之处在于——不知奢华为何物。以为文化就是视觉图腾,奢华就是物质堆砌,这种设计师与消费者共同“关起门来的互动空间”,无法得到世界主流时尚圈的认可,品牌一直缺乏全球主流的、顶级生活方式的养分,因此,他们始终无法突破中国的地域界限。

太平鸟是中国著名的大众品牌,曾有媒体如此赞美它:“以每年设计9000多款服装,40%以上的速度快速成长着的宁波太平鸟集团,在服装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质量、价格、市场规模,而是难以模仿的创意设计……”。在当今世界,以“模仿”出名的ZARA都几乎无法达到如此庞大的“设计量”,更别说那些以产品精良著称的品牌。设计含量低,使得太平鸟只有商业口碑,而没有设计地位——太平鸟的扭曲之处在于:品牌以量取胜的欲望远胜于以质取胜的欲望。

不论是东北虎的“进军高端”,还是太平鸟的“普罗大众”,二者都背离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不在意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而执着于商业上财富积累的速度。很多人感动山本耀司“背影美”的创作动力,是因为他如此细致的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诉诸作品。而中国任何一个服装品牌,都没有一个打动人心的价值观跟随。从创业到守业,创始人的“赚钱目标”贯穿始终,在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的当今社会,企业家更加坚定了“赚钱”为第一目标的品牌追求。

价值观,沦落到“靠后站”的结局。

盗梦成王的终极武器

品牌的自我要求越高,价值观的重要性就越突显。

纵观世界顶级服饰品牌,其核心价值观是从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从来不曾改变,至今还在被不断强化——说的再彻底一点,如今的品牌竞争,几近到了“价值观”竞争的阶段。有的是单个品牌的价值观竞争,有的是“集体价值观”的群体性竞争,他们一直在坚持品牌价值观和商业之间寻求平衡。

当然,描述品牌的价值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是水滴石穿般的、稳定的品牌行为准则。

比如处于集体竞争优势的“意大利制造”,在全球奢侈品市场,意大利和法国各占32%-33%份额(余下部分中,大约20%仍由欧洲其他国家制造,10%由美国提供)。意大利制造在价值观的选择上,聚焦于三个基本原则:在赚“快钱”和制造“精美”之间永远选择后者;在实体的每一个维度上建立正确的价值;与别人协作而不是独自闭门造车。这三个原则将品牌成功的塑造出近乎宗教般的公信力。意大利制造还坚持完全的家族管理,不谋求上市,几个业务链上家族之间相互参股,共抗风险,如ZEGNA、FERRAGAMO、PRADA三家族就相互参股。其次,如果公开上市,会由家族掌握主控权,保证品牌理念。这种树立非世界500强的价值观和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使得意大利所有的品牌都因为同样的“精品文化价值观”而获得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又比如,处于个体竞争优势的品牌如COACH,它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COACH永远是美国妇女的一个重要品牌,永远是美国女孩拥有的第一只手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COACH进入的唯一外国市场是日本,之后才是全球市场,它坚守的价值观是:一个品牌应该首先在本土成长得十分强大,然后再走向世界——为此,它的国际化之旅始从1995开始,走了漫长的17年。它没有急于扬名,急于扩张,而是选择每一步都必须生根般的扎实!——也许在中国的企业看来,花17年时间去做全球市场,这样的“业绩”有点糟糕!

大方向上的价值观,还连带改变了品牌经营所有执行环节的价值观。

“跟国外设计师打交道时发现,喝咖啡永远是不能耽误的。这就是人家的生活,就是慢文化,慢工出细活。”北京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深有感触地说,“此外,即使他不是大牌设计师,也会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在夏华看来,国内的设计师跟他们相比,从生活方式到内心的价值观都有区别。国外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全都好卖,但他们都有充分的自信。国内大部分设计师还是为了生存而设计,如果这款设计没弄好,可能就被老板骂一顿,奖金也拿不到。

还有一家中国公司聘请了一位欧洲籍设计总监,签约时,公司提供的合同只有2页纸!一位欧洲律师看过合同后对该公司说:这样的合同毫无价值,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合同——中国公司完全不知一些法国设计工作室的同类合同至少有50页纸,其中大约有一半是在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有太多的权利、责任、知识产权需要界定,必须保证所有知识产权都是属于公司而不是设计师个人的。如果不把所有细节写清楚,设计师完全可以将设计占为己有并问企业要钱。中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认知的空白,导致合同内容简单到“无效”。

再看中国的品牌,对于核心价值的形成基本可以分为三步曲:品牌诞生之初,几乎所有创始人的故事都是“因为家里穷,要出人头地,因此用几台缝纫机起家打拼到现在……”接着,逐渐富有的中国品牌会为自己“设计”一个故事,即“价值观”的证据,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品牌故事能让消费者铭记于心。最后,已经相当富有的品牌不断传播自己的故事,一旦手头有钱就开店扩张自己的地盘。品牌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难免遭遇“难觅人才,创新成果少,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产品同质化”等等集中又普遍的问题,因为,企业缺乏统一的,吸引人的价值观,靠金钱维系的品牌组织结构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致命的弱点。

“考虑一下任何一个庞大的组织——一个持续多年的组织,我想你就会发现,该组织所以具有不断恢复的能力,并不是由于它的组织形式或管理技巧,而是由于我们所说的信条的力量,以及这些信条对于该组织的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IBM前总裁小托马斯.沃森在其《商业及其信条》一书中写道:沃特·迪斯尼最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或《白雪公主》,甚至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迪斯尼公司使观众极其快乐的超凡能力;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沃尔玛概念,而是沃尔玛公司——一个能够以出色的方式把零售概念变成行动的组织。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一种永不过时的东西:一个有着高度适应能力的组织,这个组织有一笔代代相传的“精神遗产”——一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美国许多跨国公司常常在“并购”之后一度显露出“衰退”的迹象。“因为并购之后,利润报表成了全公司的努力目标,他们甚至因此忘记消费者的需求,忘记公司内部价值观的统一,如果公司并购之后没有注意到这两个问题,衰退一定会持续下去”。早在1990年出版的受美国广告、行销、传媒界高度评价的《150年行销战》一书中,就已经注意到价值观在优秀公司举足轻重的位置。之后,美国多家调研公司展开类似的调查,他们发现:表现出色的企业,其员工往往都有一套较清楚的价值观;表现差的企业,其员工多半没有统一的价值观。更让人深思的结果是:那些把财务目标定得非常明确的企业,结果在财务上的表现也不如那些把财务目标定得不够明确但注重共同信念和崇高目标的企业。

已经很“富有”的中国服装业需要晋级出一批“更富有”的品牌,而这“一批”的未来绝不可能只是依靠对西方同行的简单模仿,而必须要形成自己独有的DNA,寻找和塑造自己的成长体系。

重塑“中国式价值观”

也许现实条件对现在的中国服装品牌有点“不公平”。

顶级名牌少说也有半个世纪的积累,多半都有和皇室贵族结交的历史。即便如此,如果让当今那些拥有资金、人才、消费群、销售体系的奢侈品牌如夏奈尔、芬迪、迪奥等等品牌再创造一个世界名牌,也绝非易事。他们也有“吃老本”的无奈,也有卖力维持高端形象的苦楚。

另外,世界服装由繁入简,由平面走向立体,这其中的款式被全球的设计师“画遍了”,很难再有一款服装可以风靡全球,很难再有一个品牌凭借一款造型变成品牌领袖,现在的品牌必须不断的涌现好作品,才能让消费者有片刻的停留,夏奈尔如果出生于现代,她的才华也绝对不会拥有当年的威力。

中国服装品牌只有短短的20年,我们是否不应该对中国品牌提太多苛刻的要求?

“这不是理由”,欧洲著名品牌专家让·诺艾·卡普费雷说:“我觉得要创建中国自己的顶级品牌,首先中国就不能够抄袭别的国家的品牌,应该创建自己的一个品牌哲学理念和自己对于品牌的信仰,这和品牌的发展时间长短没有关系,品牌从诞生之初就应该学会如何发现自我,并在这个基础上搭建服装的产品线。如果这样做的话,中国的顶级品牌的哲学理念才能被欧美的消费者看到并接受。”

中国品牌如何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呢?

“在提升中国服装品牌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普及美学的重视和关注。我们的审美价值观一直没有被列入行业中被讨论的话题。说到中国品牌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审美价值观的问题”。雍福会董事长兼总设计师汪兴政先生说,“中国目前的审美水平属于小学水平,甚至有很多是处于文盲的状态。我用这样尖锐的词汇,是想强调中国着装审美的问题,正严重制约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

汪兴政在创办雍福会之前有着十几年服装设计师经历,之后又有了室内设计的业余爱好。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各个行业的进步巨大,但审美水平似乎30年都没有大的提升,这是非常危险的。

“消费者一窝蜂的去买奢侈品,也不管产品是否适合自己。反过来,这种‘只买贵的不买好的’的消费者行为,又促使中国品牌一窝蜂的想让自己的定价先走向奢侈,最后的结果呢?消费者和品牌都失去了‘什么是好’的方向,这包括生产方向、产品评价方向、市场预测方向等等所有关乎品牌定位的方向”。汪兴政说:“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品牌企业把公众审美的培养作为品牌价值观去推动?”

不仅仅是消费者审美缺失引发的品牌定位危机,还有中国整个价值体系轴上的偏离。

比如设计师的价值偏离:设计师一上T台就忘记了自己的设计初衷,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或者在媒体刊登的片子漂亮,根本不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种没有商业监督和审美标准的T台秀,让许多设计师产生了虚荣心。

比如企业家的价值偏离:大部分企业家认为,必须把企业做到多少多少资产才算是成功,于是投资房地产、投资金融等等,把“集团”生意做的很大,虽然其服装专卖店开的满世界都是,但是服装生意的本真已经完全偏离了轨道,无法得到长足发展。

比如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偏离:高等专业教育重绘画轻技术,毕业生善绘制服装效果图,但不懂面料和打版的技巧,企业必须花时间和财力重新培养才能正式上岗。

比如舆论监督机构的价值偏离:企业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因此,媒体对“企业在设计、公共道德、创新等领域的不足之处”一致保持缄默。媒体遮蔽众人耳目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放任企业的价值观偏离。

……还有商业、乃至中国经济大环境的价值偏离,都在抑制中国服装产业的健康成长。

但是,近几年中国的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淘宝网是“商业环境纠偏”的成功案例,淘宝网上兴起的服装电商在短短几年时间达到数亿规模是“产品价值纠偏“的成功案例,这两者的结合,给传统服装企业带来了新的冲击:新财富神话的诞生有新的出路——但多数人只注意到这是“科技助推力”的结果,没有想到它背后的价值观驱动。

这批新企业过去是“一张白纸”,他们不是盗梦人,他们是一群追寻“自我梦想”的人。而他们的梦想很简单:推广价廉物美的产品。

2011年,淘宝网发生了著名的“价值观事件”:淘宝B2B公司原CEO卫哲日因为供应商欺诈事件引咎辞职,同时辞职的还有COO李旭晖和超过100名销售人员,马云决定起用淘宝网CEO陆兆禧,并称这是一件“捍卫价值观”的举措。陆兆禧在公开信中解释称,“很多人不相信,有一家公司的CEO和COO会因为价值观问题引咎辞职。在价值观和业绩面前,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价值观,我们必须走出短期利益的怪圈,以使命感驱动。”阿里巴巴集团层面力挺陆兆禧,“B2B公司的供应商可以在淘宝上卖一些没有品牌但品质优良的产品,这对双方来说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淘宝网不在乎供应商的品牌份量,只在乎与供应商、消费者的互惠互利,这样的价值观驱使许多供应商努力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许多服装卖家更是坚定的抛却传统服装品牌的发展模式,努力向“低价格,传播纯产品信息”方向发展……淘宝网和供应商,共同清晰了“回归消费者”的企业定位。

淘宝网以及淘宝供应商的成功,事实上都离不开企业价值观的深层参与。传统企业需要反问自己:我们关注一个成功企业的发展轨迹,是否应该先关注对方的价值观,其次才是“商业模式、技术手段”等常规项目?

如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服装品牌的出路,并不是“人才结构、商业模式、经济环境、设计理念”这种单一方式的突围,尤其在中国传统服装品牌集体陷入“盗梦空间”的迷醉时刻,价值观才是真正让品牌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突破自我的领航灯。

21世纪被人类学家定义为“她世纪”。

“她世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生命的价值感:品牌只有站在感知和重视生命的高度,才会深刻认识到走向未来的中国服装业目前所处的阶段和任务。

因此,企业不应该为那些有关创新的激动人心的华丽辞藻所动,像所有优秀的品牌一样,应该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应该对生命价值深刻的感悟,应该寻求一种自然从容的生活状态 ……

盗梦空间台词范文5

影迷们在不满意其商业名字《盗梦空间》的同时,给出《全面启动》《潜行凶间》《心灵犯案》《记忆迷阵》《记忆魔方》等译名,仍意犹未尽。

很少有一部电影会拥有这么多的解读角度,这部迷宫般的电影为观众奉上的是视觉的冲击与狂欢,是智力的挑战与亢奋,是现实与梦境的迷离重叠,是人伦与亲情的艰难回归。《盗梦空间》是动作片,是劫匪片,是心理片,是惊悚片,是爱情片,还是科幻片?众说纷纭,现有的分类不够用了。伦理学、建筑学、心理学、脑科学、逻辑学、哲学、数学、药学、影像学、麻醉学……影迷们解析片中梦境,用上了十八般武艺。诺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定义是“一部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科幻动作片”,这就够绕了,可他又说这是部心理剧,他想表现的是“层层穿透某个人的心理”。这真叫人不知从哪下手。

鉴于此,笔者早早打消全面深入分析《盗梦空间》的企图,努力绕开智力暗礁,不惧挂一漏万,惴惴记下粗浅心得。

1970年出生的诺兰被誉为“智商最高的导演”,“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才华横溢的诺兰显然对自己期许甚高。诺兰7岁就开始使用父亲的小型摄像机学习摄影,十九岁时立志成为电影导演,“他很特别,有独特的抱负。我想他能在好莱坞赢得尊重,并不是靠票房或什么强势的性格。他的想象力、对故事的判断以及表达的方式,才是诸多同行愿意与之合作的主要原因。”这是诺兰妻子、也是诺兰的御用制片人艾玛・托马斯对他的评价。

据媒体介绍,诺兰一出现在影坛上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敏锐灵感。诺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一一超低成本的《追随》1999年在伦敦上映,电影讲述了一位作家逐渐成为一个跟踪癖的故事。在这部被称为“怀揣年轻的梦想与野心,酷毙了的黑白电影”中,故事完全不按事件发生顺序呈现,诺兰以倒叙作为基本的电影叙事语言,然后将时间彻底捏碎,再将这些时间的碎片拼贴在一起,不到70分钟的电影有了不可思议的叙事长度。2000年上映的《记忆碎片》讲述了一个患有短期失忆症的男子为妻子报仇的故事,采用双线叙述,构造两爪、中突不断的时空,在各大电影节上连连获奖:独立精神奖的最佳脚本及最佳导演奖,圣丹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剧本奖,广播电影协会最佳电影脚本奖,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2002年,诺兰完成《失眠症》,这部翻拍自1997年上映的挪威同名电影,被评论界赞誉为少有的将欧洲电影翻拍为美国片的成功之作。2003年凭借《蝙蝠侠・开战时刻》获最佳编剧奖。2006年导演的作品《致命魔术》,以其诡异的气氛和精细的结构再次赢得了影评人和影迷的心。而2008年,一部新的“蝙蝠侠”电影让全球为诺兰疯狂,《蝙蝠侠・黑暗骑士》成为2008年的全球票房冠军。

从以上粗略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诺兰导演是非线性叙事方式的爱好者,有足够的能力将完全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热衷于设置迷宫般错综复杂、高度浓缩的故事结构,而主人公不安定的精神状态和不可信的逻辑推理也一直是诺兰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每一次观看这些以多线程多层面的复杂叙事结构完成的电影,无疑都是进行智力冲浪,天马行空的诺兰不给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当2009年初诺兰正式向外界公布将拍摄一部由他亲自撰写剧本、并导演的完全原创的电影时,人们有理由期待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人皆有梦。然而如同大自然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梦的面目千变万化。有人多梦,有人少梦,有的梦光怪陆离,有的梦完整清晰,有人在梦中哭醒,有人在梦中欣然,有人梦过仿佛无梦,有人整日介想弄清楚梦的暗示,有人在梦中越过千山万水,有人在梦中尝遍酸甜苦辣。梦究竟是什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最草根的解释,“南柯一梦”是好例证。唐代一个叫淳于棼的人爱酒,一日醉酒,在家中槐树下歇凉,恍惚中去了大槐安国,中状元,当驸马,勤政爱民,名满天下。外敌入侵,奉命出征,因不懂兵法,一败涂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愧而醒。这个梦的前半段,是古代读书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后半段,则表明潜意识里还有自知之明,即使春风得意之时,也还知道梦不是万能的。

那么,诺兰如何看待梦境?诺兰说梦与中国古代的《周公解梦》、外国现代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又有些什么不同?诺兰在回答记者问时坦言孩提时梦境一直让他觉得神秘不可思议,“我一直很着迷于梦境这个主题,真的,从小就这样,没断过。我现在想不出具体的场景,但梦境总是给我想象的无限自由,这也正是梦迷人之处。”梦境提供灵感,把他从逻辑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人睡着的时候,大脑居然能够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如此不可思议地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自己不知不觉,却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对于人类头脑的潜在能量做出了最好的解释,尤其是大脑的创造潜力。这是令我无比痴迷于其中的根本原因。”诺兰设想他的电影人物能够操纵“神志清醒的梦”,即你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因而能够制造或者改变梦境,能够侵入他人的大脑,控制他人的思维,还能与他人在同一时间分享同一个梦境。

梦境爱好者诺兰倾十年之力编织并再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多重梦境。

影片主人公道姆・柯布是一个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入侵他人心灵和梦境的方法盗取商业机密的盗梦者兼造梦者,“我可以进入你的思想,找到你的秘密”。他与同伴在一次针对日本能源大亨齐藤的盗梦行动中失败,反被齐藤占了先机。所谓不打不相识,柯布因涉嫌杀害妻子梅尔遭通缉流亡海外,苦苦思念儿女,齐藤抓住这一软肋,允诺柯布帮他搞垮竞争对手便助其回家。齐藤的对手虽已病入膏盲,但仍牢牢掌控公司的一切。齐藤要柯布在其唯一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的深层潜意识中植入放弃家族公司、开创自己的事业,走跟父亲不一样的路的想法,以达到不攻自破的目的。“我要找到回家的路”,柯布说服同伴,并吸收了年轻的梦境设计师艾里阿德妮、梦境演员艾姆斯和印度药剂师约瑟夫加入行动。

故事在层层递进的梦境中展开,观众必须放弃固有的时间空间概念,接受诺兰设定的游戏规则,才能边惊叹梦境设计如搭七巧宝楼,险中见奇,层层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边紧随行动小组成员在现实与梦境中穿行出入。

这里对诺兰的部分游戏规则稍作解释: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柯布就是在现实世界接受齐藤的任务);

做梦时在第一层梦境(这样的梦大家都做过):

做梦中梦在第二层梦境,需要服用普通药物(将梦境分层,是突破性的想法);此时要从梦中醒来有两种方法,一是受到重力;中击突然失去平衡而苏醒,二是受到伤害而吓醒(这方法应该还是建构于日常生活的经验);

做梦中梦中的梦,进入第三层梦境,需要服用加强型 药物(顺理成章的推演,如果有摆脱药物的新想法,更妙):加强型药物有副作用,如果在梦里被杀不能醒来,则会进入迷失之城(第三层梦境和迷失之城之间还有第四层梦境,柯布和妻子梅尔实验时进入过);

迷失之城是一个意识空间,环境由记忆碎片组成,空旷寂寥,时间永无穷尽(无序、记忆丢失等元素运用得心应手);在这个空间里如果死亡就能回到现实,但因记忆损坏,被动进人者无法采用自杀的方式自救(这是诺兰喜欢的概念,在《记忆碎片》里,主人公说“即使闭上眼睛,世界并没有消失”,可他又说“记忆未必可靠,记忆并不准确”);

协同刺激(在电影中表现为梦境的穿越、坠落),只有在各层梦境中同时施加刺激,才能把某层梦境中的做梦人唤醒,因此,当小组成员侵入深层梦境时,每一层必须留清醒之人负责唤醒,而且用乐曲协调同时唤醒的时刻(略带南亚风格的音乐时而悠扬,时而雄壮);

时间的计算,现实五分钟,梦境一小时,费希尔赶去参加父亲的葬礼,十小时的航班,在第一层梦境是大约5天,在第二层梦境是大约六个月,而在第三层梦境是大约十年;

陀螺,重要道具,反复出现,用以区分梦境与现实,始终旋转不倒是在梦境之中,反之回到现实(诺兰挺为观众着想的);

奠基,不是指在梦中偷窃情报,而是指根据需要把某种想法植入目标人物大脑中,使得他觉得这想法是自己本来就有的,在意识越少的梦境里(电影中的茫茫雪原)植入效果越强;

梦主,每层梦境都有一个梦主,他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梦境;

被带进梦境中的目标人物的潜意识会攻击梦主(费希尔接受过特殊防盗梦训练,潜意识似千军万马,反抗剧烈,打斗场面火爆)……

端的是才华横溢,移形换影,恣肆,无懈可击。影片的精彩远不是我能够描摹的。柯布的扮演者、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认为参演《盗梦空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是一个不太做梦的人,对梦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做过的梦通常也是浮光掠影,只能记得一些零零星星的碎片。所以,当我接到这部戏的时候,我试着通过一些很传统的方法来增加自己对梦境的了解。我读了一些关于解梦的书,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部电影完全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梦境,有着独特的构架和规则,而这些结构和规则,完全就是克里斯托弗创造出来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隔三差五就会和克里斯托弗一起聊天,了解他的想法、思路,尝试理解他创造的这个梦境。我认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能够精确、具体地对梦境做出解释。很明显,梦境因人而异。白天没有完成的事情、没能表达的’情感、没弄明白的想法,到了夜晚,在梦中、在潜意识里,就会随机地以超现实的形式出现。”莱昂纳多得出结论:“梦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摆脱了“逻辑思维束缚”的诺兰,再造具有自成一体逻辑的梦境。造梦,自己的梦,他人的梦,进入他人的梦境,在他人梦境中做自己的梦,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做梦,众人皆梦我独醒的感觉多好。梦境,匪夷所思中带着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为所欲为中带着不动声色的缜密;看似险象环生,左支右绌,一切皆得到合理解释,危机四伏,无拘无束,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真实梦境与半梦半醒状态之间”(诺兰语),内心的隐秘生动凸显,比如,我们通常这样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而此刻,我们或许更想知道:我希望我是谁?我希望从哪里来?我希望到哪里去?一切执着的探寻、重塑都是从不满意、不满足开始,我们多么渴望一个全新的自我啊。只可惜,即使在梦境中,旧有生活的痕迹顽强地存在着,意想不到的错失不断发生,矛盾在否定与肯定中反复出现。诺兰是对的,永不满足既是人最大的毛病,又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之道。

关于梦,已谈了不少,当我们陶醉在与梦境对峙的中时,诺兰关于电影的另外一些论述值得我们注意。诺兰说:“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自己这几年一直活在这个电影故事里。我有了抢劫的元素,有了建筑和梦境的关系……但是,最伤脑筋的,是找到跟这个故事息息相关的感情线。”诺兰清楚地知道一部电影作品只有视觉冲击力是远远不够的,缺乏情感内涵、缺乏人的温度和性情的情节和场景可能一时新鲜,观众的好奇心一旦餍足就会厌倦,就会不以为然。冰冷空洞的建筑、八面玲珑的机械是没有生命体验和人生之情的,当尘埃落定,梦境消失,观众需要的依然是完善的生命形态,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呵护与温暖。思维的完全自足或绝对独立性是不存在的,想象力的自由驰骋必然受到约束。早有学者提出:“幻想作为心灵的功能,是一种将现实的因素联接在一起的创造活动。”当赞美之词一股脑儿涌向“思维的凯旋”时,“灵魂的优势”默默地俯瞰着我们。

有影迷认为:“科幻片这种类型本身不太适合情感表达,因为导演的主要精力和影片时长主要会花在给观众介绍科幻体系,以及精心设计的剧情和火爆刺激的动作戏上,爱情戏往往只是影片的调料,真正从情感上尤其是爱情上打动人的佳作太少了。”诺兰不信这个邪,“经过几年的思考和酝酿,我发现自己之所以一直被困扰着,是因为没有总结出所有关于人类头脑和梦境的说法,其实最终还是落到。了。一个感情结局或者共鸣点的问题上。一旦明白了这一点,我就知道接下来自己要做的就是找到跟故事一起发展的爱情以及悲剧情节的创作。”诺兰不要他的人物只有机械的敏捷、冷酷,他要他们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

于是,我们看到了梅尔,柯布去世的妻子,一个美丽的女人,一袭露肩黑色长裙,短发蓬松。在与柯布一起穿越多重梦境回到现实之后,记忆混淆,梅尔始终觉得只有和柯布一起自杀才能重新回到相爱之初。梅尔选择在结婚纪念日跃下窗台,消失在深不可测的暗夜。

我们看到了费希尔,年轻富有的继承人,11岁失去母亲,和父亲关系紧张,不幸成为齐藤阴险计划的目标人物,“我需要他来击溃他父亲的帝国”。父亲临终,费希尔表示自己让父亲“失望”了,父亲的回答令费希尔震惊,“我失望是因为你变成了另一个我”。我宁愿这不是行动小组安排的圈套(按照剧情,他的潜意识深处已被植入解散公司,开创自己的事业的想法),而是父子之间因爱而生的真正和解,费希尔从此生活在父亲的祝福中。

柯布的感情困惑贯穿全剧。梅尔自杀前留下对他不利的遗书,迫使他浪迹天涯。不论在试验、在行动、在梦境,梅尔的身影数十次出现在柯布面前,时时与他争执,处处破坏他的行动。被动的柯布并不还击,因为“她太爱我”,因为“内疚,我感到内疚,不管我做什么,不管我希望自己是什么,不管多困惑,都是内疚,永远都在。”当梅尔终于从柯布那儿得到爱的回应与证实,合上双眼,神情安详。这是柯布的自我救赎。这样的安排,隐隐传递出诺兰的伦理倾向,人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扰乱柯布思绪的还有一双儿女,电影里,柯布看着儿女玩耍的背影的镜头出现十数次之多。树木葱茏的花园里,寂寥的海滩上,楼宇的长廊里,温馨的餐桌边,飘拂的窗帘旁,女孩的金色长发、红色衣裙在阳光下闪烁,男孩埋头坐在地上,正起劲地挖掘宝物。“只要我叫他们,他们会转身,我会看到他们漂亮的脸蛋,但是,一切都太迟了”,柯布无比惆怅,“我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脸了”。回到孩子的身边,是柯布接受任务的前提。终于,一切结束,柯布迟疑地走进家门,孩子雀跃着扑进他的怀抱,我看见诺兰略带狡黠的笑脸,“我希望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盗梦空间台词范文6

今年4月底,距离“加勒比海盗”系列的第四部影片《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以下简称《惊涛怪浪》)在戛纳电影节的首映还有半个月,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在Twitter上感慨:“《惊涛怪浪》 在2010年6月19日开机,现在竟然已经快过去一年了。对于这么好玩的电影来说,时间过得太快了。”

然而就在更早的2009年9月,这部让“海盗迷”期待了四年的影片险些由于迪士尼影视制作公司主席迪克•库克的离职而胎死腹中。库克是迪士尼的老臣,为迪士尼工作了38年,却因为和CEO鲍勃•伊格在管理理念上的不合而辞职。“我对《加勒比海盗》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德普当时对这个消息回应道,“这是一个不可修补的裂缝。”当初,正是库克的力挺才让德普有了饰演杰克船长的机会。

所幸,在王牌制片人布鲁克海默的劝说下,及德普自己对小胡子杰克•史派罗船长的迷恋,德普最终又回到了船上,让这部已经吸走将近30亿美元票房的海上冒险系列得以继续。5月20日,《惊涛怪浪》以2D、3D、IMAX 3D格式在全球同步上映。

杰克•史派罗船长:二十一世纪最独特的电影角色

《惊涛怪浪》的拍摄就像是一次环球旅行:从夏威夷出发,再辗转波多黎各和洛杉矶,最后回到伦敦的派恩伍德片场。经过107天的漫长历程,《惊涛怪浪》又回到洛杉矶进行后期制作。只是,这次坐镇剪辑室的不再是三部曲时期的戈尔•维宾斯基。《加勒比海盗》系列有了新的导演――罗伯特•马歇尔。

不仅仅是导演人选的更替,相比前三部《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里的其他角色也改头换面:三部曲时期的另两位主角奥兰多•布鲁姆、凯拉•奈特莉将不再出现在新片中,取而代之的是佩内洛普•克鲁兹和伊恩•麦克肖恩带来的新角色――女海盗安杰莉卡和大反角“黑胡子”船长。

对于大多数“海盗迷”而言,新的演职阵容只是让《惊涛怪浪》有了新的看点而已。最吸引他们的,还是杰克•史派罗船长这个角色。在没了威廉•特纳和伊丽莎白•斯万的《惊涛怪浪》里,杰克船长是唯一的主角。

“在我们对三部曲的设想中,威廉•特纳和伊丽莎白•斯万才是主角。杰克•史派罗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星球大战》经典三部曲里的韩•梭罗船长,贯穿全局,但不总是抛头露面。”编剧特瑞•卢斯欧提到“海盗”系列的最初设想时说,“但是,观众的反应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杰克船长太受欢迎了,他偷走了观众们的心。我们意识到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最受欢迎的英雄角色”的评选中,杰克船长超越詹姆斯•邦德位列第二,仅次于印第安纳•琼斯。但杰克船长并非邦德或琼斯那样的孤胆英雄,他更像是兔八哥一般的整蛊专家,是个骗子,是个魔术师。

“他并非是所向披靡的英雄,他经常被困住,甚至被敌人抓住。”卢斯欧认为这种角色类型在好莱坞电影中很稀缺,“他不是靠武力解脱,他靠不停地说话、和对方绕圈子、让人发笑,最后又总是能够成功。”

杰克船长一句著名的台词为卢斯欧的说法提供了最好的注脚:“你会永远记住这一天,你差点就抓住了杰克•史派罗船长。”

影评人艾曼纽尔•列维称赞杰克船长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独特的标志性电影角色,“正如格劳乔•马克斯兄弟塑造的角色一样,杰克船长是电影原创的。他的造型、台词都具有独创性,让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

“传统的海盗角色,甚至几乎所有好莱坞男星饰演的角色都是靠俊朗的外表和强壮的体格吸引观众的,但杰克船长恰恰相反,他只是耍耍小聪明,甚至还有些娘娘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影史学教授乔纳森•昆茨试图解释杰克船长为何广受欢迎,“在新千年里,男性权威主义已经得到质疑和挑战。杰克船长这个角色的成功就是例证。”

杰克船长造型上的雌雄莫辨,以及性格上的模棱两可,或许也是它在流行文化中成功的关键。大众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约翰•菲斯克称这种角色提供了“互文性”,即“不同的观众可以利用这种模糊,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让他们产生了自己的意义,和一种违背传统社会权力的快乐。”约翰•菲斯克进一步解释了流行文化里这种“反文化”现象。

广为人知的是,迪士尼高层曾对德普的表演非常不满。时任迪士尼CEO的迈克尔•艾斯纳甚至公开称“德普会毁了这部电影”。德普还接到过迪士尼高层的电话,诘问他是不是同性恋。德普的回应也相当 “杰克•史派罗”:“难道你不知道我之前演的角色全都是同性恋吗?”

结果,2003年的《加勒比海盗:黑珍珠的诅咒》(以下简称《黑珍珠的诅咒》)帮助迪士尼收获了6.5亿美元的票房。而在此之前,迪士尼还没有一部非动画电影长片的票房超过3亿美元。三年后,第二部《亡灵宝藏》的票房更是突破了10亿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杰克•史派罗这个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源自德普自己。用德普的话说,成功的票房成绩让他“就像有了执照一样”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表演。他提议为杰克船长嵌上金牙齿,画上眼影,让角色看上去更像一个流浪者。他还从滚石乐队的传奇吉他手基思•理查兹那里学来一招――在杰克•史派罗的发髻挂上战利品作为装饰。

酷爱读书的德普还不忘从自己的阅读中为角色寻找灵感。杰克•史派罗船长最著名的那句台词――“现在,向地平线航行!”正来源于此。法国远洋航海家伯纳德•摩特歇在《一个海洋游民的世界》一书里提到,地平线是每一个航海者的终极目标。

摇滚海盗:在片场小睡时,他总是抱着吉他

相比化妆和台词,德普对这个角色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将杰克船长和七十年代的摇滚歌星联系起来。

“我们在全美国警察的黑名单上。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逮住我们的小辫子,这样就好替美国除去这群无理的英国人,还能为他们的加冠封爵助一臂之力。”这是滚石乐队吉他手基思•理查兹的自传《人生》里的开场白。只需稍加修改,这就能作为杰克船长的台词。

杰克船长和基思•理查兹一样,自命不凡、神经质、张狂、充满表演欲、有一双灵巧的手,看上去都像是个骗子。他们被一群人疯狂地崇拜,却被另一群人痛恨。他们同样孤独,期望通过自己的“事业”来找寻自我。不同的是,杰克船长的巡回表演并不在摇滚舞台,而是在海洋。

在对角色进行研究时,约翰尼•德普发现了海盗和摇滚歌手之间惊人的相似,并以自己的偶像基思•理查兹为原型塑造了杰克船长。而摇滚歌手和海盗,或许也是德普内心最深处的向往。

德普从十二岁起开始学吉他,上中学时还组建过一支名叫“小孩”(The Kids)的乐队。“二十岁以前,我对表演完全没有兴趣。”德普回忆道,“成为一个吉他手是我全部的梦想。”

虽然德普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摇滚歌手,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曾经替《名利场》杂志去《惊涛怪浪》片场探班的摇滚歌星帕蒂•史密斯说:“约翰尼一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从大清早的化妆开始,拍片、接受访问、为影迷签名、读剧本。偶尔他也小睡一会儿,那时他总是抱着吉他。”

德普的吉他无处不在,片场、酒店、家里,只要有德普出没的地方就能看见他的吉他。他甚至还把自己对演奏吉他的心得带到表演中来:“重要的并不是曲谱,而是通过音乐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上的细微不同都会对表现出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表演也是如此。”

像杰克船长一样,德普还喜欢四处搜集“战利品”。只不过,他只是把它们放在洛杉矶的家中,而不是挂在自己的发髻上。约翰•迪林格――德普在2009年《公众之敌》中饰演过的江洋大盗――用过的德林加手枪、阿尔蒂尔•兰波和迪伦•托马斯的手稿、凯鲁亚克用过的最后一台打字机,都是德普的藏品。但他从来不说自己“拥有”这些东西,“我只是在保管而已”。

谈及得到这些藏品的经历,德普难掩自己的兴奋。在拍完《亚利桑那之梦》后,德普绕道去了位于波士顿以北的罗威尔市,那是凯鲁亚克的家乡。“我认识凯鲁亚克的小舅子,他带我参观了凯鲁亚克的房间。”德普回忆道,“我在他的床底发现了《梦幻书》,手写的,里面还有很多水彩画。我一页一页地翻,一点也不想错过。那种感觉,就像是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

德普曾说,《加勒比海盗》最吸引他的就是“这并非一个寻宝的故事,而是要将宝藏归还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并在旅途中找到自我”。家对于德普来说,也有着相似的意义。在和女友、法国歌手兼模特范妮莎•帕拉迪丝相识,并育有一儿一女后,德普放弃了以前的不羁生活,将重心转到了家庭。

家庭生活也给德普的事业带来新的灵感。德普说成家后除了和女儿莉莉•洛丝一起看动画片外,几乎不看什么电影――包括自己主演的那些。“那些早年华纳兄弟动画片里的角色真的很有魔力,无论是3岁的孩子还是93岁的老人都为它们着迷。”德普说,“所以,我也尽量将它们身上的那种幽默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

在《亡灵宝藏》里,英国军官贝克特对威廉•特纳劝说道:“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杰克•史派罗这样的人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这样的评价似乎也可以套用在与传统好莱坞男星截然不同的约翰尼•德普身上。虽然有一张英俊的脸孔,但他从不合群,总是以阴暗、孤独的一面示人,擅长演些“怪胎”角色。他不像是一个电影演员,倒更像是基思•理查兹那样的七十年代摇滚歌手――即便在音乐界,这种类型的歌手也已经被贾斯汀•比伯取代。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