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涉农企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涉农企业发展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1

城镇化的市场发展的真正持续繁荣必须靠合理的产业来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才是城镇化的核心和内涵。其市场范围大体涵盖以下方面:

1、农林牧副渔业;2、基础建设、房地产建筑、开发、建材业;3、特色工商业;4、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5、各种服务行业;6、交通运输物流业;7、农业科技;8、小型金融业;9、旅游、文化艺术、体育、创意业;10、信息网络产业;11、能源环保业;12、卫生医疗养老健康业等等。种种产业,每年可带来2万亿的市场容量,中小企业应在此大显身手。

罗贤育认为发展城镇化产业,涉农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产业造市。若干行业的企业家共同组成模块型产业系列,组合进入。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依靠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模块中一业为主,多业驱动,相互支持、形成特色。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

2、流通造市。小城镇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成为周边农村的商品集散地,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中小企业要联合行动,打造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对接。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2

涉农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存在着喜忧参半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是各项利农政策的扶持使得涉农小企业的发展有了可靠的前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又由于涉农小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的发展不稳定因素,让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受到多重制约。而基于金融仓储的涉农小企业的融资金方式中,融仓储企业的运作核心就在于,帮助涉农小企业通过金融仓储企业搭建的平台与银行之间建立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通过存货抵押和标准仓单质押的融资方式尽量减少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提高涉农小企业融资的成功率。

一、涉农小企业融资约束困境及原因

1.涉农小企业融资困境

涉农小企业没有有效的风险规避手段和机制,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严重缺失,以及其功能的不足,使涉农小企业想要进行直接融资的这条路存在较大障碍。

另一方面,间接融资可以解决涉农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例如向银行进行信用贷款,但是银行的经营方式多倾向于稳健的经营策略,而涉农小企业失败率偏高,这违背了银行追求资金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的基本要求,因此,银行不愿冒险给涉农小企业发放贷款,这也体现出目前涉农小企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等问题。

2.涉农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涉农小企业自身的生产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涉农小企业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涉农小企业本身依靠的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产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模式走的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路线,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者相应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信息获取量不对称,再加上涉农小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不能及时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对企业状况进行评估。另一方面,涉农小企业在产业的结构方面受到一定固化思想的限制,导致创新思维的匮乏,产业的升级显得尤为迟缓,对来自于更大的市场的不适应性更是加剧了涉农小企业发展的挑战,甚至成为了市场淘汰的首要对象。

(2)涉农小企业贷款需求频繁和资金需求量偏少

涉农小企业贷款需求频繁和资金需求量偏少给银行信贷增加了借贷的成本。而对于小企业来说,控制信贷的成本又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如果随意得忽视了信贷的成本,那么信贷的利用率就不高,融资带来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

3.制约涉农小企业融资的外部制约

(1)土地资源的制约

我国目前正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的资源和农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空间正在被逐步的蚕食和压缩,有明显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城市化发展中,部分在行政区划为同一等级的县级市和县级县,虽然在行政等级上相同,但县级县的发展指导思想是“三农”,而县级市的发展指导思想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这就造成大量快速建设的城市弱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转而向着能快速带来GDP的城市化建设方面大力投入财力人力,大量的农业土地被征收为工业发展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

(2)环境污染的加剧

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我国在畜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面临单一的选择,一方面畜牧业的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农业污染的治理不善导致养殖的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

(3)政策受益程度不高

我国对于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虽然很多,而且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涉农小企业却难以得到这些政策的扶持,对于政策的受益程度并不高,甚至大部分的涉农小企业从来没有享受过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样,金融支持缺乏力度,作为资产有限、实力薄弱的涉农小企业来说,可以用来抵押的抵押物较少,也就意味着能够进行贷款融资的能力就小很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涉农小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金融仓储融资模式及优势

1.金融仓储融资模式

金融仓储是指需要融资的企业通过将存货(这里的存货可以是原料、成品或者是半成品)作为抵押或者是通过仓储公司根据融资企业提供的实际资料来出具仓单作为质押标的,然后从金融机构得到融资资金的活动(仓单――质押)。因而,金融仓储存在两种基本的操作模式――动产抵押和第三方仓单质押。

2.该模式在涉农小企业融资中的适用性

在融资企业的存货抵押过程中,仓储公司对质押物在质押期间进行全程监管。这种方式的引入,充分利用了涉农小企业暂时闲置的资源,也给企业带来了流动性资金,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为涉农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信贷便利。而通过第三方仓单质押的本质是质押相应仓单,仓单的便捷性和背书转让的优越性让质押权利的流通更为灵活,更有利于融资过程中的可行性。

近年来,金融仓储的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始终是最大的问题,南方地区的金融仓储有着相较于北方地区更为令人欣喜的发展速度,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较为知名的金融仓储企业均坐落在温州、四川、山东等地,这也造成了金融仓储发展的两级分化。但金融仓储在我国起步较晚,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这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通过实践证明,金融仓储的发展和自身不断地创新,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开辟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融资平台。金融和仓储融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金融仓储融资模式。在看到我国金融仓储业发展的规模较小的同时,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因为规模小,所以现在迈出的每一步对于涉农小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三、涉农小企业金融仓储融资对策

1.建立专业性和普遍性的仓储监管机制和变现流程

涉农小企业如果使用动产抵押的方式来进行融资,金融仓储企业要解决在融资中涉农小企业所抵押存货的监管问题和存货变现的风险问题,要建立相关的具有专业性和普遍性的仓储监管机制和变现流程,及时反馈相关的存货的监管信息,保证在融资过程中不出现存货的损失,在融资的涉农小企业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时,要能够通过专业的手段把存货变现,尽量保证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要维护融资企业的利益,其目的是要让涉农小企业从银行顺利贷款,同时让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所以,对于金融仓储企业来说,提高存货保存监管和存货价值评估的能力是金融仓储企业本身发展的关键。

2.搭建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

由于银行难以了解涉农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所以,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互通平台,而金融仓储企业就有必要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为银行和涉农小企业之间提供一个能够将信息平等、及时互通的渠道,使银行能够全面地了解涉农小企业,并且能够及时了解到银行贷款的利好消息,做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融资决策。同时,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使信用贷款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才能使涉农小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良好的信用基础。

3.金融仓储企业运行过程需要监管机构监督

为了避免在偿还贷款环节出现的风险问题,可以通过监管机构对金融仓储企业收取相应的准备金来进行保障,对金融仓储企业进行实力评估,判定规模的大小,设定规范的金融仓储企业准备金额度,这一手段可以在金融仓储企业抵押的存货或者是仓单权利受到价值损害,而导致贷款无法得到偿还时,通过准备金优先偿还银行和融资企业,为融资过程的资金安全性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4.保障仓单转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由于仓单的权利是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进行转让,那么,在转让的过程中,就需要有完善的规则来保障转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就意味着建立一个统一的二级市场的必要性,一个有着严格监管和专业的二级市场,能够为仓单权利的转让提供更为便捷和有保障,保证了仓单权利的持续有效性,能够及时、完整的进行变现,金融仓储企业的仓单权利在获得合法的效力之后,相应的监管部门要规范仓单权利交易的空间和程序,监督在交易的过程中各环节的合法性,保障债权人角色转变后的各方权益。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二级市场也加强了质押的灵活性,让融资的涉农小企业能够通过参照具体的规定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自身的生产以及保证存货安全、及时地进行流通销售。

随着目前我国现代物流行业跨越式的发展,金融仓储企业的快速兴起,金融仓储企业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对于涉农小企业来说更是在融资渠道上开辟出了一条更适合自身融资发展的途径,这也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银行对于涉农小企业存在“偏见”的问题,消除了银行对于涉农小企业贷款的顾虑,帮助涉农小企业建立更为健全的信用体系,使得融资的难度大幅缩小。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业保险保单 质押贷款 农村金融 探索

一、农险保单质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风险大,是保单质押贷款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一项弱质产业,多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宣传,然而涉农企业及种植户个人融资情况是更加困难。涉农企业及种植户个人在农业中的主要风险有市场风险及自然风险,然而,农业生产中由于普遍的难以预见性的病虫害、气候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农业减产形成的自然风险最为重要。由于以上两项风险的存在,贷款银行为避免更大风险,项目选择上多倾向于市场成熟的乡镇企业或利润较为稳定的大中型企业项目,即便给农业保险参保有相关保单作为质押,放贷银行也是很少关注。

(二)保险保单质押贷款融资成本高

涉农企业及种植户个人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有限,土地多为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流转土地,农业生产中多是钢架大棚,低值易耗的生产工具作为抵押物评估难,抵押各项环节多,评估费用高。农业保险保单进行质押由于保费和未来各种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贷款银行更看重提供担保。能为其涉农业务提供担保的多为盈利性的小担保公司,须支付较高比例的担保费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融资不但要支付放贷银行的利息费用,还需支付给农业保险公司按照参保额一定比例的类似于担保费的额外保费。农业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经过调查和分析,了解涉农企业及种植户个人自身规模较小,无直接可抵押物及实物反担保,担保公司考虑风险因素认为涉农项目风险大,为此也多不愿意开展此项业务。

(三)财务管理水平与规章制度缺失不利于融资

涉农企业需融资的多为农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其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大。各涉农企业及个人多忙于自己生产种植工作,而对经营管理不重视,无各项岗位职责制度,无内控制度等多为家庭式的生产经营方式,涉农企业及个人财务管理水平低,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各项会计核算有时违规操作,账务处理也不规范。然而,在实际查看其财务时,有些涉农企业根本不设账,以零散发票代替账务,打捆存放票据,也不装订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

(四)政府缺乏对涉农企业融资政策支持的深度

我国有多项扶持“三农”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部分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减征或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单笔贷款总额在1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或少缴企业所得税。而对涉农企业及个人融资优惠政策却很少,我国的各项金融贷款优惠政策多依据企业生产经营类型和行业特点来制定,虽各项文件也强调要求扶助“三农”,然而支持“三农”的各项融资体系不健全。另外,受至于各家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模式,也不利于涉农企业融资。为做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融资风险补偿试点工作,2017年本地仅有一县参与省级试点,对申报企业要求竞争立项择优选择,此次试点范围窄,试点资金有限。

二、农险保单质押贷款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农险宣传,提高政策性农险品种范围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让种养殖户了解农业保险的实施在应对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的重要意义,提高政策性农险品种范围、赔付标准,确保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稳定。农业保险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一般商业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开展的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的特定农作物、特定养殖品种的保险;然而一般商业性的农业保险则没有政府财政补助,保费高。建议将更易遭受自然灾害的水产保险、农业大棚蔬菜保险等也一并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进一步提高此类种养户的保障。农业保险的实施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也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及担保企业融资风险。

(二)加强涉农企业财务管理及制度建设

涉农企业及种植户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失,各项财务制度不健全,建账不规范,会计核算常违规操作。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而要健全的涉农企业及个人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其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涉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各相关企业应严格遵守,认真实施。涉农企业及种植户个人要提高筹资能力,还须提高自身信誉,同时要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涉农企业组织机构形式。

(三)完善涉农融资政策,加强对涉农企业及个人的扶持

相关商业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等,在对涉农企业及个人融资业务上发展滞后,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作用。应明确或设立针对涉农企业及个人融资业务的信贷机构,并逐步健全其机构设置及具体融资措施。要使得涉农企业融资可持续发展,还需确定各金融机构针对涉农企业及个人融资的运作模式,相关资金来源及具体工作职责要求,建立一套针对涉农企业及个人的产权制度、信用制度等。明确各相关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工作重点要以“三农”工作为核心,积极扶持服务于“三农”信贷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涉农企业及个人融资的比例,促进涉农信贷的稳步发展。

(四)增加财政投入

为涉农企业及个人融资设立由政府资金扶持的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或农业融资风险担保基金。可建立由政府性投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为一定范围内“三农”贷款给予无保费或低保费的担保服务;同时,为抵御可能出现的融资风险,针对农业融资的特点,对可能发生的不良贷款,可由政府、合作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协商确定一定的风险承担比例,由几方共同负担。对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因其提供的涉农贷款多风险高,收益却很低,针对其出现的不良贷款损失,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另外,根据其发放给“三农”的贷款额度,可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补助。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4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大合同帮扶工作力度。各工商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加大涉农合同帮扶的工作力度。在合同帮扶工作中,要重点围绕合同指导、监督、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建立完善合同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选择有特色的农产品或辖区主要经济作物等作为合同帮扶的切入点,以重点涉农龙头企业为合同帮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以合同规范促进合同农业稳步发展,以合同监管巩固农业既有成果,以合同执法保障合同农业良好环境。

(二)逐步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合同帮扶工作水平。要针对涉农合同双方法律意识薄弱、签约率不高、合同条款不规范、履约和毁约比较随意、涉农合同双方互信度低等问题,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合同帮农工作水平。

_、建立合同法律培训制度,为推动合同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推进合同帮农工作中,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履约意识,夯实合同农业发展的基础。

_、建立完善合同帮农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为农业合同双方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在乡镇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合同指导员”形式,采取跟紧跟近企业的办法,推行农业合同示范文本,现场对合同签约指导、合同履约监督、简单的合同调解,规范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合同农业交易秩序,推动合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大力表彰诚信守法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农村形成诚信守约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要把涉农龙头企业的合同信用情况,列入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动态监管。

(四)要建立涉农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制度和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要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快捷、简便、高效的优势,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合同纠纷,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前涉农合同欺诈的特点、形式和规律,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

二、实施步骤

合同帮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一)制定方案,建章立制。各工商所要制定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同乡政府协调,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确定“合同指导员”,完善合同帮农的各种工作制度。

(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各工商所要对辖区涉农企业的登记、合同使用、订单份数、涉农户数、亩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起涉农合同企业台账。

(三)开展法律宣传,规范合同文本。各工商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户学习《合同法》、《农民合作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动员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使用规范合同格式,针对“订单农业”,履约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农户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增强企业、农户依法履行农业订单的法律意识。

(四)深入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对订单农业合同进行检查指导,填写“合同指导意见书”,采取政策咨询、资信调查等手段对订单签约的企业进行审查,防范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_月__日前将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二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在夏、秋收之前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签约的“订单合同”进行走访,填写“合同履行提示书”,提醒合同双方按时履约。做好事中督导工作

_月__日前将第二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三阶段(____年_月至__月)

做好涉农合同纠纷的调解,打击合同欺诈,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行政调解职能,帮助合同双方及时化解矛盾,妥善解决合同纠纷;依法查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各类合同欺诈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阶段(____年__月__日)

各工商所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措施、经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于__月__日前报市场合同监管科。同时评选出一批“守合同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适时进行表彰公示。

三、工作要求

(一)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合同帮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所长全力抓,工作安排要具体、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上有目标,组织上有保障,人员上有落实。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5

一、 涉农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是个老问题了,但是今年银根紧缩,使这个问题更加突显。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我国三农发展中的障碍,涉农中小企业是农业的龙头,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中的关键环节,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我国200多万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民就业岗位4 000多万个,平均每个农户每年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增收1 900多元。尤其东南沿海省份,涉农中小企业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

从目前来看,我国为涉农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为农村服务的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置了很多经营机构,此外,当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在中央政策的号召下向农村提供一些金融服务。但是,实际上这些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仍无法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相关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仅有2.3%,而涉农中小企业则更少。

从这些融资现状中不难看出,由于涉农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天生的弱质性,其作为贷款和资本的需求方难以从相关金融机构中获得足够的有效资金,由此导致了供给链条的断裂,从而产生“金融缺口”,使得当前涉农中小企业陷入艰难的融资困境。

二、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缺口”问题

“金融缺口”又称“麦克米伦缺口”。这个名字起源于麦克米伦爵士,他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个正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人。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给全球带来了深刻影响,面对各种经济困境,1931年,麦克米伦向英国政府提交了《麦克米伦报告》,其中阐述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缺口问题,即资金供给方不愿意以中小企业提出的条件提供资金。

“麦克米伦缺口”可以用双缺口来概括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首先,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缺口问题从金融制度上来看是一种市场失灵,它形成的一个核心原因就在于政府的金融管制。

现从模型中对其进行说明,假设银行、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中,则完全竞争条件下资金的供给曲线为S0,需求曲线为D0,则两者对应的结合点处的均衡利率为R0,均衡信贷数量为Q0。但是在我国,由于贷款基准利率I是由国家制定的,从而决定了管制的资金市场的均衡利率I0要远远低于完全市场经济中的均衡利率R0,这样就必然出现涉农中小企业金融缺口Q1Q2,由下图可知,在受管制的金融市场上,金融缺口是不可避免的。

金融缺口模型

对于涉农中小企业来说,种种原因使得其“金融缺口”很难缩减甚至有所扩大,而导致涉农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主要原因有金融管制、信息不对称等。

(一)金融管制与融资困境

我国金融发展现在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管制问题,具体表现为市场结构不健全、金融产品结构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市场分割等,所以说,“金融缺口”的根源在于金融管制,即市场形成的实际利率没有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

目前,我国的金融管制对涉农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贷市场上的抑制。而这种抑制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矛盾。传统的金融结构与现代的经济结构不对称,在产业经济领域普遍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在逐步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商业银行还没有或无法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办事,从而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信贷市场受抑制的最显著特征是信贷配给,政府公开或隐蔽地指导了信贷资金的发放,以支持存在较大外部经济性的投资,从而使许多涉农中小企业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进行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缺口”的形成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卖者比买者对商品拥有更多的信息。一般来讲,主要有两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类是事前非对称信息;一类是事后非对称信息。前者主要导致逆向选择,后者主要导致道德风险,两者共同导致了涉农中小企业借贷资金的不足。

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相关金融机构在给大型企业提供信贷时,能通过很多方式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但对涉农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不经济的存在,加上涉农中小企业一般不愿向外界披露企业信息,从而使这种“逆向选择”在所难免。

三、涉农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境及对策思考

(一)我国间接融资状况

截至201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18 23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03 303亿元,而截至2010年末,沪深两市股票的流通市值仅为193 110亿元。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企业融资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银行。但是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以国有企业以及大中型企业为主,因此中小企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取得贷款困难是相当大的。从有关资料来看,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共发放短期贷款146 611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贷款9 029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7 117亿元。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6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外贸专业历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商贸行业的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良好的外贸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及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职业技能,进而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出,依据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外贸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国务院2015年《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41号)的发布,涉及到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外贸类岗位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意味着上述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时代外贸发展趋势并满足外贸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另外,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其乐观的发展前景给传统外贸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一轮驱动要素,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加入到跨境电商的经营行列,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外贸企业对从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精通商务英语、具备电子商务经营能力,掌握外贸知识与技能、熟悉海外市场营销的复合型贸易通才成为外贸企业青睐的对象。然而,与外贸企业对电商外贸复合型人才巨大需求存在反差的是由于正处于传统外贸经营方式向跨境电商经营方式过渡的初期,既有的外贸人才由于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与现阶段贸易方式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

基于上述外贸考证淡化与跨境电商强势发展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更应当着眼于社会与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特色,以新贸易形势为背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人才岗位的不同招聘要求,总结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看来,除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对象对有关于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应用技能、海外营销等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将成为培养重点。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贸易中应用情况

(一)跨境电商发展情况。受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而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传统贸易的中间环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成为近些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新主力军,而且与传统进出口贸易增速不断下滑的局面相反,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异军突起的态势。据统计,2008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总额仅为0.8万亿元,2009年增长至0.9万亿元,增长率仅为9.2%,这之后,跨境电商呈现飞跃发展势态,交易规模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上,最高达到33.3%,交易额也从2010年的1.1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5.2万亿元,预计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除了贸易规模给传统贸易带来巨大冲击外,参与跨境经营的企业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在这些卖家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的外贸企业使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来自美国的EBAY、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兰亭集市等知名的外贸平台等,京东、腾讯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布局进人跨境电子商务行列。

(二)农产品电商跨境交易活跃。在国内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农业、物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新型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农产品与图书、服装、3C电子产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一样成为电商企业激烈角逐的热点,预计未来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将继续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但受困市场无序竞争、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只有1%的电商能达到盈利状态,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食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给电商企业在产品选择、冷链保鲜、物流配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催生了包括第三方商家入驻、自营直销、自建冷链物流等一大批新型网络零售业态,其中生鲜农产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成为一大亮点。我国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规范、诚信体系、标准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涉外交易流程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克服了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通过集成市场解决农产品交易难题。

三、涉农外贸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当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农产品跨境电商商贸人才极为匮乏,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与当下加快农产品跨境商贸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现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和外贸人才培育模式无法适应涉农外贸的需要,而传统的电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细分为电子商务管理与电子商务技术两个方向,其中商务管理更关注对学生市场情况调查、网络销售及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商务技术方向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数据库信息挖掘、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况且电子商务专业始终把国内电商发展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较少涉及跨境电商方面的内容,更没有细化到农产品电商贸易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涉农贸易的相关企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农产品生产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导致农业外贸收益较低,与其他商品贸易在利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跨境电商人才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此外,一些涉农外贸企业自身的管理落后,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外贸人才成长。

(二)成因分析。深入分析跨境电商发展形势下涉农外贸人才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人才的培养缺乏合作意识。各级职能部门、相关高校及涉农外贸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作意识或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上过分强调院校的主导作用,缺少统筹协调,与企业实际及市场需求结合不紧,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企业对涉农外贸人才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既要同时具备外贸与跨境电商经营的知识背景,又要熟悉农业及农产品等相关知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相对单一,无法适应涉农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平台发挥作用不到位,导致学生有效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农产品类跨境电商平台涌现,促进了涉农外贸迅猛发展。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目前该平台上农产品卖家数达到39万多个,跨境农产品销售增长率超过112%,跨境电商贸易的日益活跃助推了涉农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持续增大。综合分析涉农企业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一是对外贸易能力是涉农外贸人才的核心素质,涉农外贸人才必须具备同国外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熟悉外贸业务的相关流程,具有较强的国际间订单、物流、保险、结算、报检及报关等业务处置技能,而跨境电子商务只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应当将国际贸易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育的重点方向,打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的基础;二是注重对涉农外贸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常院校设置课程存在滞后性的特点,而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规则和先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掌握学习新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适应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发展要求;三是加强对涉农外贸专项技能的培养。要把农业知识与对外贸易、跨境电商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学习和综合掌握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模式与方法。

(二)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知识背景要求。一是外语知识。由于涉农外贸工作需要面临大量国外的供应商或客户,具有扎实、熟练的相关外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能力是基本要求;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涉农跨境电商外贸活动产业链长,服务保障要求高,整个过程始终要求从业者必须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科技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三是文化与法律知识。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熟悉所在国农产品消费群体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四是农业、物流及外贸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