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论文范例

普惠金融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1

不同的方向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包含普通金融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之外,再加设了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多了“专才”的菇码,这种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增强了专业核心竞争力。而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大都以系为单位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只是作为普通专业而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只能是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只学了皮毛,期望能更深人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1.1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科研与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在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另外,由于金融学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但高校门槛友都要博士学位,因此农业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专业并不是金融专业,甚至也不是相近的专业。其他专业对口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农业院校的课题大都属“农口”,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平台的缺乏,几乎没有纯金融的课题,参考大部分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基本都围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方面,结果就是科研脱离教学,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也不能及时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馈给学生。

1.2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金融模拟实验室,但硬件因缺少投人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计算机老化的现象。就软件来看,证券投资分析软件比较成熟,但要购买相关的实时资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很多院校为了节省经费就采取压缩实验学时的办法。而商业银行和保险等相关软件虽有产品,但其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金融学专业虽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但招生人数却远远高于其核心专业,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能由非金融专业的教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这就造成“学”与“用”不相匹配,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金融,而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却是非金融领域,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种类很多,有证券、银行、期货、基金销售(主要针对银行)、保险等。以下是笔者对某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2009级学生已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调研结果。学生对资格证的重要性并不陌生,但从考取结果来看,学生并不偏好跟自己专业联系更为紧密的资格证。其中,81%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该行业工资水平较低,从业难度大。而事实上,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的高位。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除了2006年稍低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还有96%的学生认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对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另外,少数学生对金融专业不感兴趣。从生源角度看,农业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更高,平时接触金融有关方面的机会较少,甚至学了《证券投资学》后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股票和基金,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对金融业完全不感兴趣。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金融理论和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农业院校更应如此。

2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重建具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1.1增设农村金融的相关课程

自2005年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后,农村金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市场也函需农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阶段设有农村金融方向,开设了相关的农村金融课程。一方面有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议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就开设农村金融相关课程。例如,取消以往为了体现农业院校特色而开设的《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合作金融》等课程。

2•1•2细化金融学专业方向

综合类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大金融”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国际型人才,而农业院校则应该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了解到国内高等院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已经考虑到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金融学专业方向进行细化,着力培养专业人才,而农业院校则远远滞后于其他高校。建议农业院校在结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除了设置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专业方向以外,更应该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为农村金融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2.2注重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进修,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金融学专业之间的合作,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知名院校访学进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2.3.1建立全真实验教学体系

全真实验教学体系即创建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券商柜台等等,学生可以分批、分角色体验不同的职业分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注意金融实验的时间安排,证券投资分析类的实验由于要使用实时行情来进行分析,所以该实验安排就要跟证券交易所的开市时间一致。最后,农业院校还应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实验室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2.3.2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岗位实习”

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性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难度就比较大。农业院校应当聘请已在金融部门担任领导的校友兼任客座教授,充分利用这样的人脉优势,与金融部门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尝试职工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学生传授职工专业理论,学校与金融单位之间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2.3.3尝试改变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

农业院校目前的毕业实习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毕业论文。既然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专业人才,不如尝试取消毕业论文,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习项目撰写实习报告更为可行。

2.4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金融学专业不仅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该是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建议大一、大二不分专业方向,共同学习金融专业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再按照学生的爱好、专长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金融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以自身的真实经历感染学生。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人人才培养方案。

2.5积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2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三)金融英语教育严重滞后

学好金融学必须首先培养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即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英语应用能力极差。这反映在金融专业方面就是国内只有极少数院校有能力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实行全英语授课,多数院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仍远离英语,很多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努力在金融专业开设了诸如金融英语之类的专业课程,但从实施效果看仍是难如人意。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ournalofFinance》等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由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总是认为掌握了书本上的内容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最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无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金融专业的学习中,只有将这些现实问题与课本中的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理解金融学的真谛,进而获得金融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笔者的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总是特别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学习在课上,而功夫应下在课外,要多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虽然在笔者的努力之下金融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感觉受到多年来固有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科研与教学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对于我国的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两者成为了争夺教师工作时间的竞争对手,本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科研任务反而变成了影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障碍。#p#分页标题#e#

(六)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

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改革建议

(一)金融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

拥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能够成为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金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教育,把对国民的金融教育看作是未来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3年12月4日,美国国会颁布了FACT法案,其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并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金融教育。事实上,现在中小学的政治等课程中也有少量经济学的知识介绍,应该继续充实这些教学内容或直接开设一门与金融相关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够使学生明白现实社会中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常识。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首先压缩合并部分与金融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部分基础课程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改革,如将现行的基础课英语直接调整为金融英语应用,这样可以突出金融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并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金融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从而使金融教育能真正反映出当代金融学发展的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大力开设各类新课的同时,一些新开课程与旧有课程以及新课之间都存在较多的重复,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期货与期权》等课程本身内容设置上就存在大量的重复,究其原因,还是国内金融学教育在追求过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学科课程自身的合理规划,一些课程只是从国外教材中简单“照搬”,缺乏整合意识,因此这种课程本身也必然是粗放型的。因此,在高校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和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金融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三)考试改革———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

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考试中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注重考试,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不注重考试,学生的成绩最后以一篇学业论文来决定,很多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平时不认真学习专业课,期末之前临阵抱佛脚粗制滥造一篇论文应付了事,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不会因为论文质量的原因而不让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极端均不可取,第一个极端只能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第二种极端则容易使很多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完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金融专业课程考试应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学期论文不能简单地代替考试,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改革———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核心

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金融专业的授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金融问题(如助学贷款与个人诚信、我们身边的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开启一扇大门。

(五)科研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

普通高校应改变现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活动中优先教学型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积极性。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即使不开设专门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各门专业课程的出发点也应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坚持以诚信道德教育、规则教育为主线,并通过国内外金融法律法规的介绍以及对一些发生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现实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按规则办事”、“诚实”、“守信”等观念,从而培养出既具有很高金融素质又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金融人才。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经济;作用机制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至今,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国家政策层出不穷。从2016年1月和2017年2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先后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加现代农业”“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到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再到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都在探寻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互联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创新路径,不断探寻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农村经济更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虽然在不断发展,但相对于城市地区呈现明显的落后水平。无论从资源、资本还是人力方面,较之城市地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人力资本方面来说,更多高级人才会将地区独特的生产资源与经济效益相匹配,带来正的外部性;对于资本方面来说,资本会寻求成本收益最大的市场,农村地区的有效需求和基础设施开发不足,导致资本对农村地区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对农村经济不利;对于资源方面来说,由于过去经济政策和地方扶持优先发展城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很多资源不足,现有资源也没能充分地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端。互联网金融以其包容性和可得性,自其产生以来就发挥这巨大的长尾效应。而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中坚力量P2P网贷平台也在不断发展。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见图1和图2),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至今,P2P网贷平台每年的平均借款期限不断上升,由2013年的4.73个月上升至2018年的12.65个月,居民用款年限约增长2倍。随着互联网金融后台技术的不断完善,受众人群的不断扩展,城市市场逐步区域饱和,更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将眼光放于农村市场的开发。互联网金融包含互联网技术及金融两个方面的特性,对农村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互联网金融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更广泛的金融形式,在获得丰富的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交易双方更为直接的沟通,减少了传统中介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传统金融交易门槛。从《2016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针对性。因此,无论是传统银行、专业市场,还是电商龙头、农业规模企业,纷纷利用互联网金融试水农村市场“蓝海”。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到现在已有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以及P2P网贷、众筹等多种模式,再加上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探寻农村市场,进一步强化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互动。网贷之家研究中心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月底,仅P2P网贷涉农业务累计成交总额约为1138亿元,在整个P2P网贷行业中占到1.77%,而涉农业务平台正常运营数量共112家,在正常运营的P2P平台中仅仅占到5.88%。而仅从1月来看,当月涉农业务成交量环比下降16%,为30.67亿元。平均借款期限约为7.4个月,相较于同期的P2P网贷行业平均期限低约3.22个月。本文从网贷之家搜集到不同地区龙头P2P网贷平台在2017年涉农贷款成交额,如图1。其中,北京地区翼龙贷平台仅2017年涉农贷款高达186.19亿元,新疆地区的丰汇金融涉农贷款在2017年仅0.88亿元。由此可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均衡,因此,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服务及农村经济作用的发展空间依旧很大。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现有模式

1.农业产业链模式。农业产业链模式是指大型农业企业依托于互联网金融,通过进行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模式。其特点是无需抵押,通过农业产业链开展业务,利用长期积累收集的后台数据资源,减少行用评价成本,降低风险。典型的以大型“三农”服务商大北农为例。大北农依托互联网交易平台数据,对养殖户和经销商的信用有了系统的了解,将收集到的信用数据整合处理,构建出大北农自身资信管理平台的农村信用网络,从而促进企业与农村养殖户和经销商直接的高效对接。2.基于电商平台的农村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成熟的电商平台通过自身多年积累的大数据信息,依据自身独特的信用评价系统对农户及中小型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并确定相对应的授信额度,满足其在农资设备购买环节和农副产品销售环节的资金需求。例如,蚂蚁金服与京东金融,通过不断扩大用户群体,抢占客户资源,在后台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信用评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贷款金额受信用限制、放贷快,使用不灵活,专款专用,仅限农资的购买。无需抵押,能快速解决生产环节中的农资购买问题。3.涉农互金模式。这种模式是信用贷款与P2P网贷模式相结合。优点是无需抵押,可以灵活使用,可以为农户生产提供便利。缺点是金额有限,只能在贷款额度之内进行资金的使用,而且风险不容易掌控。其中,宜信农商贷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以自建“农商贷”服务网点的模式,为农民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民生产和创业,并提供保险、租赁、理财类服务[3](P121-122)。

二、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机制

为了更为直观地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本文做了一个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用网贷成交额来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记为X,用GDP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记为Y。因为相关数据的有限性,用季度数据拓展数据个数,尽量使得回归结果有效。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将数据做对数处理。2018年是互联网金融整改规范的一年,对网贷平台的整肃处理会使得网贷成交额的数据具有不稳定性,因此2018年数据没有参考价值,将其数据剔除,得到从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四季度的12组数据。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在现有数据下,一元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两个参数显著,可决系数比较接近1,因此方程拟合优度比较高。F统计量的P值显著小于0.05,进一步验证方程显著。DW的值在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因此,可得出方程如下:Y=0.16X+10.72因此可得,互联网金融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机制

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尚且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户更将发挥其巨大的长尾效应,为农村经济提供重要引擎,由于目前缺少涉农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支持,本章将借鉴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整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经济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其金融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户获取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成本过高,挫伤了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务的需求者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滞后无法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4]。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普及,拓宽了金融服务的供给渠道,提高了金融的受众面,使普惠金融的发展得到完善,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增长也会进一步吸引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完善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产品开发,促进农村经济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5](P59)。

(一)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技术,能够随时随地快速处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农民通过手机、电脑、POS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资金的流转、投融资业务、相关金融产品的购买等。打破了传统农村金融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宽了农村地区资金流转渠道,为农村地区经济提供更为完善的金融发展途径。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能够方便快捷地帮助农村小微企业获取资金支持,为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开发技术、升级设备争取到时间效益。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6](P75-76)。

(二)降低成本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人口较之过去人口密度降低,对金融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需要较高的投入成本,因此传统金融机构本着投入产出经济的原则,在农村地区设立的营业网点较少,提供的金融服务及产品也较为匮乏。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能够将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者和供给者进行高效合理的匹配,不需设立物理网点,仅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就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在节省费用的同时,也使得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者能够更加快捷、便利地获取金融服务,降低成本。与此同时,当前阶段我们国家出台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整改措施,更加规范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农村地区能够用更低廉的成本享受到更加安全便利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三)降低门槛

以往传统金融更乐意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其更倾向于服务有较大资产背景的大中型企业,对农户的资金需求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无法很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填补了门槛空白。通过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支持,能够进行农户金融需求行为的分析,并对其进行科学考量,为其提供基础的资金支持,为有潜力的农村小微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可能[7](P84-85),从而拓宽了农村金融的服务边界,有效降低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门槛,盘活农村地区资产配置。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农村地区主要是农副产品的培育销售,传统农户在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时,通常先会将农副产品销售给中间商,中间商赚差价销售给最终的消费者。有了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在第三方支付的金融模式下,农户和最终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弱化了地理因素,实现更多买家和卖家多项选择,并且卖方降低成本,买方更低价格来满足各自的交易需求,从而实现双方自身利益最大化[8](P35-36)。并且买卖双方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挖掘潜在的客户,获取更多利润。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农村资金与城市资源互通,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随着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市场开发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小微贷款也有了新的发展路径,有效地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有效地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五)与传统金融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经济

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是相辅相成的,拓宽了农户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约束。对农户而言,面对资金需求,不再过分依赖于民间借贷和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为其提供了更多途径的融资渠道,农户投资对自身的储蓄依赖性也不断降低。互联网金融平台联合传统金融,能够覆盖更多农户,让更多农户享受到金融服务,使更多资源被合理配置,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互联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过程中的困境

(一)农村居民传统观念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潜力巨大,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农”互联网蓝皮书数据显示,“三农”金融缺口高达3.05万亿元,农户从正规渠道获得的资金支持只有不到20%,40%以上的有金融需求的农户表示获取贷款支持有很大难度。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应该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现实却差强人意。一方面,农村居民传统执念较深,有资金的需求往往优先考虑熟人,优先考虑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信社等。有心借助于互联网金融进行资金融通的农村居民往往又因为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的匮乏,对新生事物不敢率先试水,而放弃互联网金融产品,使得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在农村地区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中针对“三农”开发的产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涉及的受众范围广,但受众人群的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不能很好地匹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一方面,有关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虽然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占比较高,但信息化整合程度较低,政策体系与电子运营体系不完善,相关人才的缺失等,制约互联网金融为农村经济服务。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居民尚未搭建起完善的信用体系。农户对征信认知程度低,没有意识到信用生活、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对有关的信用产品使用度较少,也较少接触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为其进行信用评价,无疑是无处下手。

(三)风险管控瓶颈

互联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授信的多少需要对资金的需求者进行系统了解、客观科学的衡量。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比较低,农村居民的资产性质通常比较特殊,农民缺乏资金借贷的抵押物,相关的征信记录也乏善可陈。因此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提供者无法对农村居民进行实地考察,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这就会给信用风险防范带来一定的挑战。再加上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淡薄,对信用产品的使用匮乏,互联网金融平台很难通过大数据对授信客户进行科学衡量。加之涉农金融项目与普通项目不同,农副产品容易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干扰,回收周期长。传统涉农金融项目尚且有着逾期率、坏账率较高的风险,更不用说互联网金融,仅依靠信用贷款,有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的财务及经营风险也应考虑在内。如表2所示,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逐年剧增,平台问题也不断加剧,虽然没有具体涉农网贷问题平台的相关统计数据,但从整个网贷行业来说,问题平台数量逐年上升,涉及的有关贷款金额也不断增加,涉农金融平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相比其他平台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风险。2013年,问题平台累计数量仅94个,涉及问题贷款金额16.2亿元,截至2017年,问题平台数量已达4130个,涉及问题贷款金额达332.4亿元,是2013年的20倍。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特别是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管控,已经迫在眉睫。

五、建议

(一)规范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强化居民法律意识

加大力度对农村地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普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为农户融资提供高效绿色通道。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逐步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建设,激发农村释放更多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规范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严厉打击互联网非法集资,取缔误导农户不健康参与互联网金融的违法组织。在推动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金融的主体地位,引导互联网金融发挥“鲶鱼效应”,与农村正规金融相互竞争融合,加快农村地区传统金融升级转型,使传统金融反过来为互联网金融共享农户信息、资源技术互助等,最大限度地挖掘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首先,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完善电子运营体系,接入更多合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加强准入审核,净化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其次,积极招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除了定期对农户进行互联网金融普及教育以外,还要及时发现违法漏洞,及时掌握农户参与互联网金融后获得资金用途及流向,确保农户资金安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互联网金融行业退出机制,保障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尤其是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对于农户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金融合作,获取农户信用信息;鼓励农户参与信用生活,获取其更多的信用数据,及时对农户及农村地区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以便后期更好地开展信贷等级评定。

(三)对各风险主体监管有的放矢

互联网金融对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也是需要我们去解决完善的。对与农村互联网金融各风险主体,我们应该要实行差别化监管,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完全抑制。“三农”发展具有本质的异质性,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取的授信资金用于农副产品的培育养殖,由于农夫产品易受自然环境的干扰,因此,可以通过为其投保进行可能损失的弥补,并监督资金流向,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产生损失;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例如,近年来发展迅速而问题层出不穷的P2P网贷业务进行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把控,在已出台的监管措施基础上不断完善,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对于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农业众筹,可以为其提供监管沙盘,在不断创新中,不断进行法规跟进,让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正平,江千舟.互联网金融发展、市场竞争与农村金融机构绩效[J].农业经济问题,2018(2).

[2]杨再云.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理论与实践可行性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8(11).

[3]卢华超.互联网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西部皮革,2018(5).

[4]张睿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桑晶,王一斌.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J].吉林农业,2017(23).

[6]姚倩.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4).

[7]杨贵仓.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7).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养老金融

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基本概况

(一)类型概况

养老保险体制作为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良好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普遍实施,即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并退休后,从政府、社会或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得到经济、物质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强制执行性,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及个人都要参加;二是保险资金来源多元化性,一般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个人共同承担,抑或是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三是制度实施时限性长,范围广,资金规模宏大,必须采取专业化、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目前国际上通用养老保险体制主要有三种,包括传统型、国家/联邦统筹型和私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体制。传统型养老保险体制始于欧洲德国,现已为世界主要的养老保险体制。传统型养老保险依靠立法强制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缴纳保险费用,政府部门给予保险基金一定的支持,起辅助作用。这种体制适用范围广,以法律的强制性实施,养老金的数额与参保人员的缴费的年限、金额挂钩,不进行缴纳不许领取养老保险。在这种体制下,以政府财政支出作为担保分担一定的风险,需在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创建以企业、劳动者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保险体制。国家/联邦统筹型养老保险体制又分为福利型和国家型。福利型养老保险指以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全部养老保险费用,是保险的主体,例如熟知的欧洲英国养老保险体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制度。其适用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全体公民都是参加养老保险对象;养老费用由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税收等方式支付,现收现付制是该方式的主要特点;该方式还具有法定强制约束性,并且与疾病、失业等保险组成齐备综合的社会保障体制。前苏联时期曾在广泛实行国家型养老保险体制,其适用对象仅限于社会的劳动者而非全体公民,这种体制现已基本取消。储蓄性养老保险体制强调的是市场运作,其养老保险的费用由个人和企业单位承担,通过建立个人账户来实现。世界上仅有新加坡、智利等个别国家地区采用该养老保险形式。

(二)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现存主要问题

1、养老资金收支缺口突显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统账结合体制下数据显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超过86万亿元的隐形债务,其中社会账户约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为2.6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166%。2001年起,我国试点辽宁省作为“做实”个人账户。008年,“做实”个人账户工作陆续延伸到13个省份,但并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存在缺口的原因在于,“统账结合”形式下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之间无法实现收支均衡和相互匹配。已经退休同志的养老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统筹部分,社会统筹费用由之前工作单位缴纳;而个人账户的养老资金,由自己缴纳,用于将来自己养老使用。但是“统账结合”制度还未推行前,当时已经工作的职员是没有个人账户的,因此产生一定的收支缺口。同时部分地区存在单位缴纳的资金无法满足已退休同志养老金的支出,此时需要将个人账户资金补足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空账”就在个人账户形成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正在工作的人员比例小,进而全社会缴纳养老金较少。这就造成养老金实际支出的增长速度逐步高于养老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差距逐渐加大并开始严峻,使得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2、统筹层次有待提高

2007年,我国虽然在启动推行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工作做了不少努力,然而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养老保险跨统筹地区的转移接续和异地养老等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主要是由工作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该部分资金属于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统筹层次基本主要为市、县范围。不同区域的历史养老金缴纳基数和比例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结构不同,造成了养老金收支结构地区差异性较大。统筹层次较低的地区,相应区政府只能依靠当地的养老金收入及地方财政补贴来进行养老金的支持,受到养老保险统筹级别和统筹范围的局限性影响,造成社保体系零散化,若提高统筹层次、打破区域壁垒,对养老保险进行横向调剂,将有助于提高养老金的使用效率效果,进而保持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发展。

3、可持续性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按人口类型可分为三类,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府机关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府机关单位养老保险之间存在“双轨制”,即政府机关单位职工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有政府财政统一承担;然后城镇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由企业和职工按照有关规定共同承担,这种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而出现分配不均问题,导致在不同性质单位退休的职工领取的养老保险金不一致,这一结果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尽管,我国一直在探索、实施“双轨”逐渐向“并轨”的改革工作,但是效果一般。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推进国内养老保险体制“并轨”改革,然而对于政策的落地实施,还缺少系统、科学、详细的养老金调整标准体系,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同时各地养老缴纳水平差异性较大,影响养老保险机制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养老保险基金市场投资收益低,低于通货膨胀率,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空间无法得到施展,就不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有效地养老保障。而且,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养老金缴费水平普遍偏高,工资中“五险一金”的比例达到四至五成,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沉迷的环境下,高比例的保险缴纳无疑会给企业带来负担,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削弱企业发展积极性和发展动力,无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养老金缺口的解决,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美国、日本、英国养老保险体制

(一)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

美国养老保险体制,以保险资金来源方式和渠道不同,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养老保险:该类保险资金由雇主和职员共同上缴的工作税构成,联邦政府成立的信托基金机构对此类保险进行管理。覆盖了除一些州和地方的政府官员以外,基本可以涵盖全部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形式的统筹层次较高,并且可以随职员工作变动转入当前工作单位,进而更好地保障养老保险的延续性和职员的利益;二是雇主养老保险:该类养老保险制度是雇主为职员建立的,政府会对该类雇主给予奖励,即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因雇主的类型不同,雇主养老保险可以划分为:政府雇主养老保险、企业雇主养老保险。雇主养老保险从风险角度分析,又分为: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雇主待遇确定型保险风险由雇主承担,雇主缴费确定型保险风险由个人承担;三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顾名思义是由职员通过个人储蓄的形式缴纳的一种保险,政府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表鼓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资金积累额度越高,获得的养老收益越多。

(二)日本养老保险体制

日本养老保险体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共养老金,二是非公共养老金。其中公共养老金,因覆盖范围、资金来源及缴纳形式不同,又分为国民年金、厚生年金以及共济年金:1.国民年金:普惠全体国民,日本政府要求国民全部参加;2.厚生年金:适用于民营公司的职工及其配偶,由政府、个人、公司共同缴纳,个人缴纳数额会根据收入进行详细测算;3.共济年金,覆盖公共部门职工,其保险费由共济协会和参保人员共同承担。非公共养老金,是公共养老金保险体制的补充形式,主要分为公司年金、个人年金两类,是非公共、非强制,由国民根据个人需求自愿缴纳的。

(三)英国养老保险体制

英国养老保险体制包括三个部分,国家基础养老保险、国家第二养老保险体制以及私人养老保险计划。国家基础养老保险是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形式,该保险将在公民退休为其提供最基本收入保障。现收现付是该养老保险的最主要特点,通过保险费和一般税收取得国家基础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用于支付国家基础养老保险和国家信用养老保险。国家第二养老金体制,是与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制度,该制度旨在满足特定人群提高养老金或提高生活水平的特殊需求。该计划可以协议进入并退出,灵活性强。私人养老保险计划,通过个人、企业或独立机构进行筹集、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其规则灵活、针对性更强。私人养老保险体制应用积累制的模式,其预期收益水平直接取决于现阶段保费水平和私人协议。

三、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几点建议

(一)养老保险的高层次统筹

一方面是以省级统筹为目标,提高养老基金的统筹水平,确保资金在省域范围内可调配,使得所有参保人员公平地享受基本养老保险体制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实现养老保险体制的城乡统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起步较晚,覆盖人群少。此外,农村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很难完成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续接,给这部分人群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高水平管理养老保险基金

首先,要建立先进的养老保险体制机制。第一,要尽快建立养老保险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成立专门的独立的运管机构,从法律层面保障其资金管理合法合规、高效专业;第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资金使用的监督体制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相关信息;第三,完善运管机构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外部审计制度,防范资金挪用或其他风险。其次,注重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主要通过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完善稳健的货币投资市场,同时促进股票板块、债券板块、基金板块、担保板块和贷款板块等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积极探索金融市场大胆改革创新,为养老基金营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获取积极稳健的投资收益,以保障养老保险体制的良性运行。

(三)打造多层次、多角度、多支柱养老保险体制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体制过多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体制,企业年金和私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当发展多支柱、多角度、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制。通过为企业提供具有吸引力和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积极性,鼓励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等非基本养老保障形式。针对私人养老保险,可以从养老保险金融出发,为想要提高退休后生活水平或其他特定人群提供种类丰富、投资回报率高的养老投资项目,从而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恩平.东亚三国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马凯旋.侯风云.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演进及其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金太顺.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杨娜.中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杨秀玲.邸达.国外养老金融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4(52)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机遇、挑战与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6)

[7]刘莉.国际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收敛趋势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的历史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14(10)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5

[关键词]P2P;评级机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的产物。自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连续五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业务模式,由我国首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在2007年引入。在政府的重视和相对宽松的监管下,P2P于2015年进入了爆发期,其正常运营平台数达到高峰———3464家。但是同样也因为前期缺乏监管,我国P2P网贷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集聚了越来越多的风险。P2P频频出现问题平台,暴雷和跑路事件层出不穷。2017年底监管政策连续出台,2018年底监管层又出台了多份政策引导清退文件,引导P2P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年停业及问题平台总数为723家,2018年为1279家。监管引起了行业剧烈动荡,平台数持续减少。2019年包括红岭创投在内的多家平台宣布转型,另有如团贷网、温贷网等暴雷。截至2019年6月,运营平台数有844家。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是指网贷评级机构在收集各网贷平台公布的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化的模型对数据进行量化的成果。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机构就是从事网贷平台信用评级的中介服务机构。2019年网贷平台面临大量清退和转型,因此防范平台风险,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信息评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的作用

(一)提供信息,减少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自身的资源受限,投资人往往会重点评估平台实力而非评估项目质量。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排名可以帮助投资者完成初步筛选。徐婧等(2019)通过分析2016-2017年的100家P2P平台数据,结合评级报告得出在政府监管下,评级结果对P2P平台成交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评价排名越靠前,平台成交规模越大。不同的P2P平台提供的利率不同,但可能会出现“柠檬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P2P平台评级有利于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如一些问题平台在跑路前会提供高于市场平均利率的收益率,用以吸引投资人投资,获得高成交额。

(二)降低交易成本

面对市场中成百上千个P2P网贷平台,普通投资人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平台进行实地考察。专业的P2P评级机构会在网站中实地考察某家平台的情况,对平台的评级也是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出。因此,对普通投资人来说,参考第三方评级机构给出的平台评级结果进行投资,会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

(三)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投资者存在羊群行为,P2P网贷借贷平台上缺少有价值的用户信用信息,出借人倾向于观察他人的投资行为以期避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平台如果遇到突发性事件,如有媒体进行夸大性负面报道,可能会引起出借人恐慌,集中向平台进行挤兑。而P2P网贷评级平台如果及时关注,提供准确信息,客观进行评价,可以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另外,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机构还起到教育投资人的作用。比如网贷之家中就提供了对话网贷人、网贷漫谈、网贷微课堂等栏目。一些专业评级机构网站定期对网贷行业进行整体趋势分析,对不同网贷业务类型进行分析和政策解读,这些都有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二、我国P2P网贷评级机构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评级机构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的首个P2P平台评级报告是网贷之家于2012年的,随后进入P2P平台评级机构数量逐渐增多。2017年底,被用户公认的评级机构有18家,但评级机构类型包括咨询公司、研究所等,其评价水平存在差异。网贷评级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经过市场的筛选,一些评价机构不再定期报告,另一些评级机构慢慢退出了评级业务,比如深圳棕榈树策划咨询有限公司等。目前我国主流的P2P网贷评级网站有两家———网贷之家和网贷天眼。

(二)评价指标不明确

不同的评级平台采取不同的评级方法。2015年网贷天眼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合作,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四个风险维度进行P2P平台评级。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在信批、合规、期限、偿兑性、资金流入率、运营和地域性等方面给出了结果。网贷之家隶属于上海盈灿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第三方网贷咨询平台。早在2011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网贷指数的概念。目前网贷之家网站从成交积分、人气积分、合规积分、品牌、分散度、透明度六个方面进行P2P网贷平台的评级,最后根据发展指数,也即某一家P2P网贷借贷平台综合情况的指标进行排名。这些评级机构一般不公布具体评级指标。指标的权重不同,导致不同的评级机构会对同一个P2P网贷评级平台给出完全不同的排名结果。从目前的论文研究成果看,一些优化算法能更准确的对P2P平台进行排名。我国学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对评级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因子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层次聚类法等。但是P2P网贷评级平台是否会采用这些研究对算法进行优化以及多长时间对算法进行优化都无从得知。

(三)公信力的缺失

第三方评级机构监督的关键在于客观性、独立性。评级机构需要对自己进行明确定位,不能在提供信息中介的同时,还包含有P2P网贷经营者的身份。网贷之家是P2P平台评级的重要网站,但是本身也是民营企业,缺乏公信力。“投之家”事件,虽然网贷之家得以澄清,但还是使很多投资者产生了质疑。号称专业评级机构的大公国际则因为卖评级、存在利益交换和寻租问题,在2018年被证监会严重警告处分,相关评级业务也暂停一年。P2P评级机构一项收入为广告收益。第三方评级机构在网站上公布优选平台或者设有平台广告位,这是否会影响评级的公正性,也是存疑的地方。

(四)评级数据的可得性

平台数据的可得是评级机构顺利评级的必要条件。数据获得的方法一般有通过信息抓取技术收集、向平台征集数据、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市公司公告、现场调研等。对透明度不高的平台数据如何获得、如何评分是难点。评级机构获得平台数据的来源不同,也使得评级结果不同。

三、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建议

(一)确定评级机构行业规范

P2P平台评级机构的健康发展关系到P2P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政府而言,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切入这一行业,也可以扶持和监督第三方机构。政府应尽快确定评级机构行业规范,包括设立评级平台准入制,明确评级机构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要求机构公布评级指标及其权重等。

(二)加强可靠信息的收集

P2P网贷平台的披露工作是监管关注的重点。目前国家互金专委会收集网贷机构的运营数据,并通过“金融服务平台”APP向出借人开放,提供了“借贷余额”“在投人数”“流动性”三个指标。APP还邀请出借人积极查验、举报,以验证网贷机构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另外国家唯一批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支撑技术平台,能对P2P网贷机构实时数据接入,进一步加强了对网贷机构的动态监测。第三方评级机构可以向政府申请,争取取得必要的评级信息。除此之外,评级机构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调研部门,定期去平台调研,实地掌握信息。

(三)定期评价评级指标的科学性

第三方评级机构需要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并主动和科研院所合作,参考最新学术科研成果中的评级方法,在评价指标上做出科学调整,提高评价的正确性和质量。第三方评级机构应在自己的平台网站上公布评级指标,接受平台、投资人、科研工作者的监督,定期不断完善评级指标。

[参考文献]

[1]马玉霞,徐洲,龚钱东.我国P2P网贷评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7):31-32+42.

[2]阎维博.P2P网贷评级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从“网贷评级第一案”谈起[J].征信,2016(8):57-62.

[3]徐婧,刘营军,张龙耀.第三方评级对P2P平台成交规模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9(3):30-36.

[4]彭惠,颜智.基于P2P网贷平台分类的信用评级体系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167-169.

[5]颜凯利.我国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6]朱正皓.基于因子得分的K-Means聚类算法的我国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8.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6

[摘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不确定性知识视域研究专业硕士案例教学发展的特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持续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优化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应重塑案例教学的价值观、构建案例教学的生态观、建立案例教学的多元观和发展案例教学的纵深观,实现培养具有协调与个性、实践能力与实践智慧、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不确定性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

随着时代不确定性与社会快速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速改革,发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更好地迎接不确定世界的机遇,增强应对不确定世界的挑战能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找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向。案例教学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综合素养,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不确定性知识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

(一)知识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知识是与确定性知识相对而言的。确定性知识是探索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积淀的可言或可视化的知识,如规律、学说、理论、原则等被规则化的知识,通常可以用语言数学图表、公式方程等表达和传播。不确定性知识是探索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是反映事物和行为的随机性、不肯定性、不稳定性和非完备性的知识,其实质是能力[1]。不确定性知识是时代不确定性和快速多元发展的必要知识,主要个体是在面对不可知以及应对不测事件和处理时的重要知识。波拉克在《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中指出:不确定性远非前进的障碍,它实际上是创造性的强烈刺激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2]。不确定性知识观强调知识发展的独特情境和价值判断,与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知识观相类似,认为知识总是内在于个体的。从这一视角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知识动态性和发展性,进一步落实到学习者的知识获得过程,就是学习者如何生成和积淀探索和应用知识的知识,即实践性知识、反省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等不确定性知识的学习、获得、积累的过程。

(二)案例与研究生案例教学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从这一真实生活中的棘手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进而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3]。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境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真实、准确的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作为经验型、案例型和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涉及理念渗透、预先设计、环境创设、过程优化、效果评价等要素和环节的教学系统[4]。有研究发现,教育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有助于针对性地学习学科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案例教学是符合卓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

(三)不确定知识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

不确定性知识是获得知识的知识,是明智解决事物的能力和智慧的体现,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获得丰富的不确定性知识,使其成为协调、个性且有创造性的人,能够从容应对智能化时代的知识社会。案例教学具有实践特性的目标取向,可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实施案例教学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策略,以此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教育策略。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培养具有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人。案例教学重视课程学习、推进教学改革、深化技能培养、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是提升研究生反省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当前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从不确定性知识的视角探讨案例教学的体系,可以丰富案例教学体系探究,为现有的案例教学提供补充,尤其是从知识创新的视角,探讨案例开发、案例教学的实施以及案例教学的评价机制,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不确定知识观下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特性解析

(一)教学目标的实践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期望学生表现和掌握的学习结果,其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行为及其学习结果。教学目标也是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引和激发作用。在案例教学中,从案例的选择到教学活动实施再到教学效果评价,都是围绕着实践性教学目标进行的,案例教学旨在突出理论回归与运用于实践的实践性教学方式[5]。教学目标的实践性贯穿于始终,教学活动使用的案例是源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活动开展体现师生“双主效应”,主要以师生共同的讨论、交流、分析、质疑、批判、立意、方案提出等为重点,教学效果评价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发生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的科学、准确、动态的素材、数据和信息,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传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行为、品德、素养和能力等的总和。案例教学的实践取向地位,使其在教学内容方面侧重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转化。依据安德森和梅耶的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来看,案例教学中要实现从事实、关系和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向步骤、做事和动态的程序性知识的成功转化,并在学习实践性的程序性知识时生成有关学习效果、理性思维和自我调控的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不具有记忆性,需要通过实践、练习和体验的方式才能生成。

(三)教学过程的整合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要素完整、逻辑紧密、形式丰富的教学互动的具体展开过程。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实现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案例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地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真实情境、相互合作、沟通等教学环境,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所学知识与真实情境的有机融合,激励学生在积极思考、探究合作、讨论归纳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实现知识的整合,以及主动意识、调控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

(四)教学效果的迁移性

教学效果是经过教学活动取得的相应的教学成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状况,学习结果的迁移性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案例教学借助真实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将来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相类似,实现学生对知识、能力和认知的迁移。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摆脱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致力于探寻理论和实践联系接触点的模式实践,培育学生判断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迁移,形成两类同化性知识:一是关于“如何做”的步骤和过程的程序性知识;二是涉及“怎么样”的思维、调控和规划的策略性知识,这两类知识有助于技能和策略等认知迁移。

(五)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教学效果关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倾向判断,它是评价系统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达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是学生对课程中案例教学有效性的认知与判断。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广泛对话、集思广益,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并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及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应对复杂问题的灵活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其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深度是衡量案例教学效果的核心指标之一。简言之,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参与度越高,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越优化,体验到的学习效果越好。

三、不确定性知识观下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重塑案例教学目标的价值观,培养具有协调、个性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富有理性、个性、协调和创新性的人。确定性知识观下的教育倾向于关注人的“才”,忽视人的主体地位。那么,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人是物质和精神的高度合成,是身体、自我意识、理性、态度、情感、追求和创造性的有机整合,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得与这些特点和品质的培育、发展的目标一致。这些诸如自我意识、理性和创新性等品质只能通过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深度感知和体验顿悟来获得。不确定性知识即关于探索与应用知识的知识,它具有不肯定性、随机性和隐性的特点,很难用符号、语言加以说明和呈现,其实质就是能力,这种知识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获得。将不确定性知识观落实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案例教学中,进一步重塑和强化了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突显教学目标“以人为本”的实质,彰显人性的价值理念,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阶目标,培养具有高尚品行、协调自由、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二)构建案例教学过程的生态观,丰富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智慧与策略性知识

案例教学是连接真实的案例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对案例中的真实情境进行价值认知的过程[6]。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师生通过分析真实情境中的一个案例,多视角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经历一种真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方式、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践情境中去,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实践、反省和创新是一种个体行为,只有个人身临其境开展思考、探索和实践活动,才能发现新规律、生成新知识、创造新价值。这些新的知识、认知和价值都是在个人当下的体验和探索,并且是借助于不确定性知识所生成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构建不确定性知识观下的案例教学发展的生态化,实现将真实世界引入课堂,将对话和讨论贯穿始终,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使学生获得处理复杂和不确定性教育情境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智慧和策略性知识。

(三)建立案例教学效果的多元观,培养具有批判性、反省认知性和勇于创新的人

科学始于发现,问题是知识之母。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曾说:“学生走进大学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学会质疑,二是学会独立思考,三是学会自己得出结论。”这三种任务的顺利完成,在传统的确定性知识学习中是很难实现,因为确定性知识更多关注的是规律、学说、理论、原则等被规则化的“静态性”的知识;相反,不确定性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关于质疑、思考和自己得出结论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促进学生获得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对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呼吁和需求。所以,将不确定性知识观与案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反省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讨论、提问、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深度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和辩论,支持学生表达不同观点、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的实践思路和创新方案。

(四)发展案例教学评价的纵深观,形成多维、多样、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得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目标相一致,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得要落实到学习者的行动、理性、反省、价值、态度和情感等领域,这种知识是由学习者的自我图式、心理模式和信念价值体系构成,无法直接通过学生成绩和量化考核进行结论性评价,只能通知考核学习者的活动、成长和发展进行支持性评价。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里提到的教育主要是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得结果,也是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点,即学习者的自我意识、理性、品德、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自我图式等得以发展,提高学习者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促使学习者探寻人的真正意义,成为独特、个性的自己。因此,在案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要体现纵深观,形成目标多维、形式多样、体系多元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确定知识观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一致,提倡创造性教学和学习,围绕多元性思考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实现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研究生获得问题解决的品质和能力,为今后应对和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心理资源的保证,创造了支持性的心理条件。

作者:陈红艳 袁书卷 赵晖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篇2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需适应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即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要求更加注重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以“形状记忆材料及应用”课程为例,探讨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构思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达到强化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1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让学生深入案例场景,通过学生集体研究和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管理学和法律学科以及与工程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中[1,2]。

1.1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素材大多来源于实际工程应用,对于较为复杂的基础理论知识,各种源于实际应用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和枯燥的实验现象与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形状记忆材料及应用”课程为例,在讲授形状记忆效应的作用机制时,通过讲解具体的应用案例———阿波罗11号使用的月面天线,从应用背景出发提出问题,登月舱内空间有限,而月面天线展开直径可达数米,运载困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利用形状记忆效应的作用机制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在室温下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抛物面天线,然后把它揉成直径5cm以下的小团,放入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内,在月面上经太阳光的照射加热使它恢复到原来的抛物面形状,从而能用空间有限的火箭舱运送体积庞大的天线。在此过程中,从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最后利用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得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成功地为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搭建起了桥梁,使学生学以致用。

1.2有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动性

如何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已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是主角。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学生要靠自己去独立思考,且参与讨论学习中,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促进和激励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1.3有利于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互动式教学,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也尤为重要[3]。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该内容高度相关的典型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由于不同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案例,学生也有可能产生不同观点,这些观点中也可能会存在新奇的想法,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得的结论进行点评、分析且加以引导。而解释学生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学科知识,这就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能够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形状记忆材料及应用”课程为例,将近期发展起来的4D打印技术作为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中,丰富了知识体系。

2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想

2.1案例教学法通过翻转课堂来实现

翻转课堂教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4]。案例教学法特色在于教师和学生互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案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慕课资源、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等)并将其提供给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的小组讨论来加深理解,对所存在的问题在线反馈给教师;学生还需阅读案例材料,初步了解案例材料的内容,并通过自己对案例材料的理解,初步尝试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整合。在课堂中,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首先,教师利用少部分时间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更好的把握。其次,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探讨,教师对观点和方案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及协作,对相关案例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教师不应要求学生给出一致的反馈结果,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同观点和意见,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同时还要重视归纳、总结和反思,这样再碰到类似的实际应用案例时,学生会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要针对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具体问题,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总结的好习惯。课后,教师要对仍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线上答疑,除此之外,要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及时反馈到课前准备环节中,对教学资源进行修改和增补,对案例进行细化,不断地进行完善。学生则需要完成课后作业,并以此为依据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案例教学法通过翻转课堂为载体来实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既实现了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实现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完善、深厚的课程知识体系,同时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案例储备,这也是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2.2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结合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案例为基础,设计相应的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中的具体问题,运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教师围绕课程内容的展开设置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tt掌握知识点,并学会运用知识点。在案例教学法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以问题为导向,能摆脱盲目被动的心理状态,提高注意力,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增强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例如在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自开放花朵模型案例中,设置如下问题:(1)花瓣是如何成型的?(2)如何使花朵按时间顺次开放?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分析,明确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围绕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并进行讨论。针对问题(1),从成型工艺方法入手,逐渐引入4D打印的基本知识,推断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最后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问题(2),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的实验现象入手,推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即形状恢复时间不同,再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形状恢复时间的因素,学生通过复习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最终得出改变材料的组成可以改变形状恢复时间这一最终解决方案。该教学设计的难点是问题设置,问题的设置必须要有根据,要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同时还要针对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问题设置不应过难,也不能太简单。过难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的问题,学生得不到深入思考的锻炼,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无法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学内容。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进行科学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展开,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的学生考核机制

案例教学法如果想在专业硕士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前—课中—课后三段的案例学习、讨论和总结中[5,6]。在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通过细化平时考核项目和考核方法,促进各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督促学生平时加强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与学生互动,对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的题目进行赋分,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分、加强考核,例如对自主预习案例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过程进行等级划分,不认真预习案例,不了解案例相关内容和基础知识点的设为D等;认真预习案例,能够理解案例相关教学内容的设为C等;熟知案例,理解和掌握案例的相关教学内容,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中,提出自己观点的设为B等;认真预习并熟知案例,理解和掌握案例的相关教学内容,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且观点正确、论述清晰、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的设为A等。这样细化评分标准,可以避免教师随意给分,提高成绩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4结语

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合理的选择,并且教学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通过学生课堂反馈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搭建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真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对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素养有重大作用,为更好地培养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鲁玺丽 周惠敏 薛丽莉 陈枫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篇3

案例教学是研究生教学尤其是专硕研究生教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贴近现实、直观具体,能够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研究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引导研究生进行理论总结和发现。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将科研创新工作能力的培养融入案例教学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总结与创新能力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研究生金融类课程《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为例,分析案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引导研究生进行案例分析,可以从方案设计阶段就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指导研究生思考如何设计整个案例分析的工作框架,包括案例分析应分成几个阶段或几部分内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分工方案、任课老师和研究生分别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每个案例分析任务由研究生分组完成还是每位研究生独立完成等等。各个环节和细节的设计都有研究生深入参与,在其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思考作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让研究生通过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熟悉一般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流程,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是较为贴近实际的研究生金融类课程,现实中经常发生各类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实践案例,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需要首先进行考虑方案设计目标。课程建设团队在开课之初通过座谈和各种交流工具,与研究生进行较为充分地研讨,共同制订创新性案例分析方案。比如以往常常由任课老师基于已有案例库或将选择好的现成案例,交给研究生进行分析,然后再共同进行梳理,在与研究生进行讨论后,可以把案例选择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进行,从而打开创新研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扇门,即选题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真正体验到一项好的创新研究项目实际上是从发现问题的选题开始的。于是,研究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案例选择,如从热点主题开始或从热点案例开始等等。

二、案例筛选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筛选是科研创新工作的一个前期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些固有的传统程序,但是,对于特定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又需要发挥一定的创新工作能力以克服具体困难并实现科研目标。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教学案例的筛选可以引导研究生自主进行,以充分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基本技能。

(一)基于既定选题的案例筛选

课程建设团队基于指导老师的研究特长和动态热点给出相应案例主题,比如区域金融与空间经济学、系统论与区域金融发展、金融中心理论与实践、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与农村金融新模式、绿色金融及环境金融与碳金融、金融结构理论探讨、科技创新金融新思路新实践、普惠金融及民生金融与创业金融、城乡居民理财新方式、文化产业金融与金融创新等等选题,提供给研究生进行思考、酝酿,按照这些特定的方向去收集相关案例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可以使研究生对相关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基本概念在实践中运行有更深切地认识,同时也需要发挥研究生创新思维,匹配适当的案例材料,通过不同渠道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整合汇总,梳理出能够体现主题的真实案例脉络。

(二)基于现实热点的案例筛选

受到经济形势和市场自身形势演变的影响,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随时发生各类动态变化,有时会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作为金融类专业课程,伴随课程进度,有些热点案例的发生应该被纳入研究生课堂。作为预先选题计划外的案例,本身内容就具有一定新意。同时,也应特别引导研究生予以关注,并以创新视角收集汇总相关案例材料。如2022年上半学期课程期间,由于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与金融市场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国出台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以及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出台的货币政策,都对金融市场的运行以及金融工具作用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完整的课堂案例材料,涉及的方面较多、时间跨度较长,增加了案例材料收集的难度,就需要引导研究生发挥创新思维,多角度认识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将其串联成较为系统的分析逻辑链条。

三、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案例分析材料的创新性整理

基于进一步分析的要求,需要研究生创新性地选择特定的逻辑体系对所收集到的案例材料进行整理,比如按照案例情况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归纳,则要按照案例发展进程创造性地分出阶段性特征,从而划分案例材料的归类;再比如可以按照金融类案例材料的参与方特征属性,如融资方、出资方、中介方、管理方等进行归类;或者按照分析的需要分出案例基本情况、总结的成功经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案等方面的材料类型。总之,要根据出案例分析的特定需求,进行案例材料的创新性整理。例如在整理《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某地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案例材料中,就可以对各方面渠道收集到的相关案例材料,按照该银行根据特定生态环保项目推出的金融产品基本情况、融资方案实施基本情况、融资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对材料进行归类,另外对于银行方、生态环保项目实施方、政府政策支持方等各方的目标实现情况也需要收集材料,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基础。

(二)案例分析目标的创新性发掘

一般而言,案例分析是为了使研究生对所学习的课程内容有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案例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来讲,需要根据选题类型、案例特点,确定具体的案例分析目标,比如有的重点是总结特定时期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有的是重点分析特定金融工具的收益与风险特征、有的是为了重点分析各参与方对特定融资方案的态度、有的重点关注融资方案对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影响、有的要特别重视公益效果等等。因此,每个案例分析过程要首先确定其重点分析目标,突出特色深入分析,避免一般化的面面俱到流于形式。比如某商业银行农村普惠金融项目案例,可以将分析的重点目标落脚在项目可持续发展运行方面,以此为着眼点,分析项目方案中如何考虑各方持续参与项目的内在机制,照顾银行的风险收益管理与可持续运行、照顾农业生产部门或农户的收益保障、关注政府管理的具体形式等。

(三)案例分析的创新性发现

案例分析目标确定以后,就要实质性地开展案例分析过程,主要是引导研究生获得创新性发现,发掘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有待解决的问题,梳理可能反复发生的规律。1.案例成功经验的发掘。金融市场的成功运行、金融机构的成功经营、金融工具的成功运营,都是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要用创新的眼光,发现促成成功的真正原因,并且发掘内在的机制机理因素,从不同参与人的角度观察思考,获得可供复制的基本思路,进行梳理总结,系统化地形成案例分析成果。比如基于产业集聚区的供应链金融项目案例中,通过特定贸易结算过程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资金的闭环管理可能总结为其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那么这样的管理经验细节就可以总结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2.案例存在问题的总结。通常进行案例分析最核心的内容是要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因此,案例问题的发掘、分析、总结,是案例分析过程的重中之重。有些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而有些问题则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需要进行较为深入和细致地挖掘,需要创新性地梳理总结案例中造成金融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的金融市场运行管理、金融工具开发运用提供改进的思路。比如在对某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案例分析中,由于项目本身投资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风险因素多等原因,造成贷款逾期,那么就需要从融资方案设计、贷款偿还资金来源的保障能力、政府政策支持的方式以及落实情况、贷款后期跟踪以及管理服务配套、担保措施的落实、方案修改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审视,总结造成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找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再比如分析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案例,就要针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要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弱项,对比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到相应的差距和原因,再根据现实条件,分析哪些问题是能够尽快解决的、哪些短板需要中长期谋划和布局,分类讨论,以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又如农村金融发展中,金融资源投入不足,可能是由于融资主体不够规范,使得资金提供方望而却步,这就为规范融资主体的组织形式提供了基本思路。

(四)案例理论内涵的创新性提炼

从特例到一般是创新性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案例分析即是通过特定案例情况的分析、挖掘,总结和梳理出适合一般情况的理论规律,从而找到具备更加广泛应用的对策方案。因此,创新性地从特别案例中提炼出理论内涵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内容。例如对于科技创新金融发展的案例分析中,就可以总结出科技创新项目不确定性高、研发投入周期长、团队不稳定等一般性特点,那么与这种类型的项目发展相匹配,就需要更多地对接资本性投入资金,再适当结合债权融资解决其日常流动资金需要,从而形成较为合理的融资结构。这样就从理论上提炼出科技创新融资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为特定科技创新融资项目设计合理的结构性融资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也使得科技创新融资的具体方案具有了一般性操作思路,这样的案例分析结果就是具有实际价值的。

四、提出对策建议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对策建议方案提出的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的落脚点是提出经验借鉴或者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首先应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对策建议的初步方案,然后先进行方案的逻辑验证,如果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还要对方案进行已有数据的验证。接下来就是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研讨和完善。对策建议方案的提出是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要求最高的部分,要求研究生在案例情况充分的分析基础上,借鉴以往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往往需要有突破性思维,发现新路径。

(二)对策建议方案检验的创新能力培养

对于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要提示研究生注意的是,如果是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将其提交给实际部门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研讨,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听取实际部门的意见反馈,了解对策建议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

(三)对策建议方案修正的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中要引导研究生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经过各方研讨和实际检验的对策建议,要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意见进行对策建议的方案修正,需要再次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方案建议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五、案例展示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实质内容完成后,要引导研究生以不同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一)案例分析论文的展示形式

研究论文写作是研究生的基本功,除了要求研究生在案例分析论文写作中遵循一般规范要求外,还应启发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发挥创新能力,表现和突出其研究创新亮点。

(二)课堂讲解的案例展示形式

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既能锻炼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现场应变能力。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引导研究生创新运用角色分工、场景模拟等新方式。

(三)课堂讨论的案例分析形式

引导研究生积极围绕案例进行提问、互动,激发研究生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补充的研究创新积极性。

六、案例总结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完成以后,要引导研究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积累经验,以利于在今后的案例分析项目中进一步创新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赵剑锋.金融专硕案例“情境”教学三阶段模式辨析———兼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案例展示[J].金融教育研究,2020(2):75-80.

[2]房燕.案例教学在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私募股权投资管理》课程为例[J].时代金融,2018(14):280-281.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会科学;文献耦合;科学技术

一、引言

广东省作为全国人口基数最大,外来人口流入量最突出的省份,在政府服务的创新和提升上扮演领头羊角色,通过创新和提升面对境外人士的政府服务对于推进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具有重要意义。2015 年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 年 10 月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 年)规划纲要》提及支持内地与港澳开展创新及科技合作,支持港澳中小微企业和青年人在内地发展创业,支持共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内外地政务服务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必要性,坚定了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战略核心。

二、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基于此,政务服务的创新是有必要的,政务服务的创新和提升面对境外人士的政府服务对于推进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作为与境外同胞及国外友人交流密切的一线城市和地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助于吸纳更多人才,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从而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体系中,对全球既有产业经济格局带来了一场海啸般的影响。2019 年 2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此次纲要的印发,表明了我国对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树立世界高质量发展典范的信心和决心。截至目前,随着产业升级、价值链攀升,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持续担当着外国资本和商品进入内地的门户。大湾区内,金融市场领域的双向流动也较为频繁,整个区域内具备快速交通网络与广深港港口群和机场群,港珠澳大桥也已开通运行。“一国两制”背景下的大湾区制度协调与突破,在内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是 20 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全球产业转移在中国引入、发展、升级,并最终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一级的典型,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与世界产业经济制度衔接并优化的典型,其间蕴含的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理论和模式是对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贡献。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引入和后续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层面,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工作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深圳,在职人才引进开通个人直接申报渠道;精简申报材料,人才引进“秒批”覆盖人群进一步扩大。在法律层面,国家强调了建立跨境知识产权案件协作机制。早在 2013 年,时任广东省长朱小丹就已经提出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的要求,以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以求更好地服务境外优秀人才。

(二)国外研究现状。纵观全球,各国在吸引及服务境外优秀人才可算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通过建立一系列较完善的法律来吸引和服务境外人才。新加坡将人才立法放入移民法框架内,既注重吸引实用型人才,也着眼于未来发展。美国除了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外,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来留住和用好人才。在德国,政府积极为企业和个人牵线搭桥。德国劳工局专门在网站上建立了德国信息技术企业与外国信息技术人才的交流平台,制作年度报告,对各个行业进行就业发展趋势分析,为高级人才就业提供权威的指导信息。Marc 等人(2011)认为在许多服务设计项目中,协同设计被视为成功的关键,而协同设计可带来一系列好处。他们对服务设计项目中的协同设计的好处进行了概述,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准确、更明确地阐明其目标。Gang & Tony(2006)移动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替代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解决政府自身的流动性问题,通过带来个性化,从而超越传统的电子政务服务提供模式,本地化和上下文感知服务靠近其公民。总之,政府服务创新势在必行,而政府服务创新和海外人员服务提升对于推进广东“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政府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对政府服务领域内部关系的研究还没有见树见林的视野。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来论证研究内容在相关领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产出具有洞察力的前沿学术成果,为加快广东省电子政务改革做出前瞻性贡献。

四、方法与数据

截至 2021 年 1 月 5 日,我们已经从 WOS 数据库 (包括SCI-Expanded,SSCI,A&HCI,ESCI) 中检索和收集了 908 篇论文,并使用 Python 脚本对数据进行清理和分析。基于词簇的多重交互,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和总结,最后通过 Vos Viewer 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映射。追踪关键词、学科、主题和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创建一个动态的互动结果网络。高级搜索操作符:TS=("Electronic government"OR"E-Gov-ernmant"OR"E -Government"OR"Digital government"OR"Mobilegovernment"OR"Eletronic governance"OR"e -governance"OR"e -governor")AND S=("Management"OR"Social Sciences"OR"Busi-ness"OR"Economics"OR "Technology")

五、研究发现

图 1 为使用 Vos Viewer 软件构建作者关键词共被引图,并测试了作者关键词与主题之间的链接。它可以显示特定领域的开发和发展的知识地图,帮助研究人员进行直观的分析来确定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统计领域的主要方向,前 30 的视觉分析关键词,并把它们分成四组颜色。(图 1,数据来源于 Web ofScience 数据库)图 1 中的大部分关键词在红色组中。经常提到“电子政务”、“满意度”、“电子政务”、“用户接受度”、“信息技术”、“系统”等关键词被频繁引用,说明研究者在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这一领域。右上角的绿色组是图像中第二大关键字组,“电子政务”关键字节点是绿色群体中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与外部世界联系最紧密的节点,它代表着“社交媒体”、“信息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等少数节点,提供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途径,连接两个国家蓝色和红色的交叉点。蓝色版块包括“创新”、“变革”、“实施”、“机制”和“管理”等主题。它不仅与绿色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黄色民族、红色民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关键词的数量和被引用的数量很少,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对于关键词最少的黄色组,虽然只有一个主题“决定因素”,但它是红色国家和蓝色国家之间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六、结论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图表,更直观地展示了电子政务和服务设计领域多种结构的交叉和渗透。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应用政府服务设计新思维,服务设计结合客户体验原则和业务流程设计原则,帮助公共部门机构提升三个关键任务:任务效率、生产力和客户满意度。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8

【关键词】网络信贷;大学生;诚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日常生活思维理念的变化,网络信贷越来越被中国公民所接受、运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贷的业务继续扩展的对象,超强的需求性、非理性性、冲动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网络信贷的洪水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相关知识传播,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策的效力总是差强人意,网络信贷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的自身本质特点等都限制了政策的效力,更甚至陷入信用风险的漩涡,如何在网络信贷的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信用风险的防控,本文澄源正本,从大学生本身的源头——诚信教育来进行研究,从而寻求更优策略。

一、目前的发展现状

通过陕西省大学生信用认知的调研显示,60.65%大学生的日常经济生活每月资金完全没有盈余,甚至还有负债,资金大部分用于个人旅游、恋爱、享受等消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只有31%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贷款来弥补资金短缺,其中蚂蚁花呗、天猫分期、唯品花、京东白条占九成以上,只有一成的学生会选择其他P2P网贷平台贷款,但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小额小贷。在诚信方面的调查,92%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例高达51.98%;认为“个人对信用的理解程度和自觉”对个人诚信影响最大,占比58.80%;有88.39%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对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有影响,应该建立个人诚信或者信用档案;有72%的学生愿意或者应该通过学生活动、手机APP、培训讲座等多元化方式学习信用方面的知识。以上数据明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理财意识,对信贷知识了解甚少,资金经常短缺,喜欢用购物网站平台的贷款项目,运用第三方P2P贷款平台很少,小额小贷,基本上都有按时还款的意识,但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较严重,缺少信用风险的概念,希望学习相关诚信以及信用、理财方面的知识。

二、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和必要性

(一)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

谈及诚信教育,就必须搞清楚一个原点性问题:什么是诚信?诚信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分为两个逻辑性概念,分别是“诚”和“信”,虽然可以互训,但总就有所不同:“诚”也被作为本体论范畴使用,“信”却始终是一个伦理学概念。[1]中国传统伦理更注重“诚信”的价值理性,强调人的内在“诚信”道德的修养,这一理解是基于“人性本善”这一前提下的,但过分注重人性自身的发展和慎独,就会出现“诚信”的知行偏差甚至是完全不一致。同样的西方“诚信”则相反的注重从外在约束(法制、宗教)来促使人形成“信”的基础,养成“诚”的习惯,表现出法制性、工具理性和宗教精神等特点。本文谈到诚信教育是基于中西方对于诚信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类特有的道德领域,我们不要遵守低级的丛林法则,而是渴望自身通过学习、实践获取诚信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诚信的道德习惯和实践行为的一切教育都称为诚信教育。这一概念是在目前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传统信贷与网络信贷平分秋色,高校学生以及社会金融相关平台部门在承担信用风险的氛围下如何对其进行教育,做到诚信二字,这是本文要探索的诚信教育。

(二)必要性

1.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信用危机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传统形式的金融慢慢向多样化形式的金融分化,微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形成的出现势必考验人和社会中的“信”。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信用”“诚信”是前提,因为诚信和风险是并存的,诚信中的信用通常足以避免特殊的行动方式所可能遇到的危险,有效避免市场经济的天然性弊端,克服困难,尽量减少因为诚信或者信用出现金融危机或者次贷危机,扰乱经济秩序,从而保持经济稳好的向前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谈到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民族延续的根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就无时无刻渗透着诚信思维,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借助于“诚信”二字延续至今。社会稳定、人民富裕、国家富强都需要有一个法则或者说是文化的出现——诚信。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也是见证者,他们的诚信文化素养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或者是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展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3.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谈到人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是精神上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在笔者认为这里指的并不是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让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融会贯通于整个人体,从内到外,从知到行都是一致的、全面且自由的。二是物质和时间上的全面解放和自由。要做到物质和时间上的自由就必须做到诚和信,让知与行在这两个时空上达到一致,人的问题就是诚信的问题。故在网络信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升其信用基数,控制风险系数,维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三、解决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保证。[2]在网络信贷的视角下,如何让大学生做到诚信,让信用的风险防控在最低层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的理论获得是实践运行的筹码,要毫不吝啬的利用高校的思修、毛概、近现代史纲要等课堂教学融合当代信贷的经济模式,对其进行诚信教育。这种教育是平等的说理,要打破偏颇的理论说教理念,不仅要从国家、民族社会等大方向讲透讲深诚信问题,更要从个人的尊严、名誉、长远利益来论证诚信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明确告知学生在社会信用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公民意识欠缺的时候,诚信的问题是国家富强和个人成功的基石。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在诚信教育这个问题上,所谓的彻底就是解决好根本问题就是在社会缺乏健全的信用制度制约或者社会整体信用程度不高的前提下,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如何能够正视自我,客观理性分析自我欲望,抵制眼前自身无法解决或者处理的利益诱惑,面对挑战,洁身自好,理性的佛性律己。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在于课堂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建构性对话,更要做到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和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身教大于言传都是在处理知行之间的历史性矛盾,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难点。理论落实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合理性和差异性,摆脱“两难选择”的困境,这不再是思政教育的专属,诚信教育的成功与否,真正在实践中是要让学生的各门专业中获取诚信价值和意义,在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中起到脊柱作用,从根本上防控信用风险。

(二)构建科学诚信教育体制

诚信教育成功实施的基本保障是法制或体制建设和文化伦理创新。欲望的膨胀或者是不合理性,制度就可以限制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这样的社会或者说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控的,再加上中国文化侧重伦理创新魅力,诚信成为现实与未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和指导,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也反对全盘西化论,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4]这样的诚信是建立在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信任,受到侵蚀和损害时,一种稳定、透明和可预测的制度能够重建人与人之间新的信任。

1.培养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

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实现人的潜力,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积。[6]故诚信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根本一步就是让简单的知识融入大脑思维里,形成一种意识,树立一种理念,这是构建科学诚信教育体制的起点。社会金融的发展方向、融合新科技的云班课及慕课等课堂教学、新兴的网络信贷模式、归于根本的实践行为四者的有机融合及结合是培养诚信意识,树立理念的有机方法。

2.加强网贷宣传,呼吁理性对待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贷的知识和理解是知之甚少,在对对方不熟悉的前提下去盲目的与之产生联系,容易失去自我或者是“陷入圈套”。宣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网贷、信用、风险防控等相关的金融专词,正反面的案例特别能让学生感受颇深,然后客观、理性的自我分析和剖析,认真对待自身是否有需要、有能力去与之产生联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有风险就要应对,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会在网贷、信用风险的面前正视自己,选择正确的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中一群人,心理社会反差特别的明显,没有经济能力,需求很多,之所以网贷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追求即时满足替代延迟满足。这样的背景下,无限制的欲望都会被短暂的满足,而后期出现的后果有时是他们心理所不能承受的,进而走向极端。故健康的心理能从信用风险的源头和结尾有效防控。

4.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管理制度

大学生的信用风险防控实际上就是从个人和团队两个维度来展开的。如果诚信的对象、利益预期、情景约束、频率都达到了全体化或者是高水准,这要依赖于健全的诚信管理制度。个人和团队维度都从以下二个方面开展:一是诚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云平台、电子签章、网络安全认证等技术从档案的建立(教学、学籍、毕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学生基础信息库、学生诚信信息库)到社会的应用(学校、社会或者企业、个人)等方面,全面开展信息化的服务。[7]二是建立诚信承诺、监督、档案、奖惩相关制度,进而产生大学生信用的评级制度以及信用报告制度,这就相当于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错,[8]以促使大学生认真、客观、理性的看待信用问题。

(三)齐抓共管,巩固诚信教育效果

信用风险的有效防控不仅旨在教育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巩固其效果。一是国家层面要规范网络信贷;二是金融层面要进行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做好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诠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精神,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和谐、金融经济的稳定、人民的幸福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

四、结束语

教育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回归本心教育是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之根本。此文所谈到的诚信教育,以互联网金融模式为背景,从高校学生的人本出发,防控信用风险,辐射学校、社会甚至整个民族,跟进进步的脚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何怀宏.底线伦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02.

[2]孙明霞.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10-11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4]洪晓楠.文化哲学思潮简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07.

[5]程胜利译.波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8-181.

[6]邹进译,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7]周肖树,魏志军,董雨,赵卓君,何惠彬.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探索——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7(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