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作者范例6篇

老人与海的作者

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1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生态批评 艺术形式 性别角色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最为成功的作品,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自诞生之日起,《老人与海》即成为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研究的焦点,反复阅读与阐释使得这部巨作散发出耀眼的魅力和光彩,可谓常读常新。在2000年以前的半个世纪里,读者和论者较多地关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硬汉形象、虚无思想、悲剧意识和冰山理论等,研究成果比较充分。进入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依然是外国文学研究园地的重镇。在2000—2009年这段时期里,“

三、创新:“性别身份”研究趋势

随着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父权制文化心理习性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性别身份”这一富有社会伦理学意味的概念逐渐逼近文学园地,成为作家和研究者乐意道之的理论凭借,不仅冲破了男权的樊篱,而且促使真正的女性身份浮出历史地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十分突出地表征了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首先,作家的恋女情结。石磊著文认为,《老人与海》中老人、巨鱼和海隐含的象征意义,就男女两性的立场切入,抽绎出三者所分别代表的心理与精神意蕴,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无中之有,卑中之傲”的理论框架,从而体现出西方思想传统中深层的女性崇拜情结。[11]还有论者认为,作者以《老人与海》为中心的作品构建了“女性缺席现象”,指出“硬汉子”形象是海明威创作的外化表象,而其冰山之下是以平常心来看待人生,即男女之爱固然重要的生命意义的实质。[12]很显然,这种潜在的“恋女情结”完全可以从海明威一生中的四次婚姻里找到解释的依据。

其次,作家的父权制文化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完全舍弃女性角色,淋漓尽致地描绘老人在孤独和困难的重压下那种凄凉而悲壮的悲剧式的美。事实上,这同时也表明海明威已无力再与使他一直感到不安和惧怕的女性继续抗争,他害怕承认女性力量的崛起,他害怕面对男性在竞争中可能暴露的被动、无能和软弱的一面,其实这对父权传统文化的肆意追捧只能是欲盖弥彰的做法。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缺乏的正是当今时代呼吁的男女之间需要平等、对话与合作的精神,因此硬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无所获,无路可走。同时,读者将认识到女性只要觉醒,只要不甘于做父权文化的附庸就定能摒弃和反抗这一不公正的男性“利比多”的投射机制,认识女性的觉醒将会打破男性在这个世界上的霸主地位。[13]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学界对《老人与海》的研究视野是十分开阔的,研究格局是比较健全的。然而不足之处依然存在,即把《老人与海》纳入文化分析范畴的研究仍显得欠缺,目前所能见到的研究成果,诸如东西方横向的文本比较、纵向的美国元文化透视以及原型分析等,仍然显得单薄和粗浅,这十分有待于广大学者继续努力和开掘,从而为这部巨著以及海明威研究界增添更加迷人的风采。

注释:

[1]朱蔓:《老人与海:生命活力与自然法则的对话》,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邰晓:《解读〈老人与海〉的生态思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何云燕,石天飞:《〈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解读》,社科论坛,2008年,第6期。

[4]卢国荣:《〈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马云霞,郝佩宇:《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观的矛盾性》,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6]陈智淦,王育烽:《海明威的生态情结》,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7]张亚婷,陈进封:《论〈老人与海〉中叙述手法的陌生化运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8]陈兴莉:《〈老人与海〉中的篇章语义粘连对比》,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9]张志峰:《〈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李国庆:《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与微型语域语篇体裁——从〈老人与海〉小说所想到的》,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11]石磊:《被占有的与被崇拜的——〈老人与海〉中的性别意义探究》,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6期。

[12]万小妹:《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女性缺席现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2

    一、自然观

    1、人与自然的主题

    《老人与海》一直包含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哲学类的命题。作者一生都与大自然有不解之缘,大多数的作品也是自然的命题。作者笔下的自然永远都充满雄伟壮丽和生机活力,显示自然的美好;这种自然的美好正好与人的美好相呼应,完美融合。

    作者的自然观充满着矛盾意识,在与大自然抗争时,人永远都充满乐观精神,但是面对伟大的自然,人又无法改变那悲伤的结局。人类想要征服大自然却又非常敬重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但又充满了力量。人们会凭借意志力和智慧改造自然,最大化的发挥创造力。桑提亚哥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在自然面前,人的能力和意志力能发挥的极限。在与自然的较量中,桑提亚哥的失败并没有让他失去优雅的风度。这正是体现海明威的哲学思想。桑提亚哥那刚毅顽强的表现与大马林鱼坚韧不屈正好形成了衬托,体现了这个年老的渔夫发挥着人类最大的精神武器——勇气、意志、骄傲,战胜自然的强者,硬汉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回归自然一直是美国文学中一个大的主题。作者主张回归大自然,用反抗文明社会来展示生命的本真,所以这种回归是非常积极的,作者回归自然代表现代主义回归自然。这在《老人与海》中达到了巅峰。《老人与海》体现了作者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海的热爱,就象征人和大海的结合。老人觉得大海充满魅力与神秘,对大海里的描述标志着作者自然观非常成熟。

    大海是大自然杰作,年迈老人对一切生物,都如他的兄弟和朋友,虽然他是孤身一人,但是他并不觉得孤独。老人依赖大海生存,不能不冒犯她,所以老人受到大海的报复是因为他去深海捕获马林鱼。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捕不到鱼的老人不能生存。反之没有人类的大海也就失去灵性了,人类是海洋的保护者。

    马林鱼就好像是大自然的象征。老人一直叫大马林鱼兄弟,当大马林鱼拖着老人的船漂流时,老人甚至夸赞叹它出色和强大,更怜悯鱼的命运,反思自己,并且说自己作为人类,对鱼的欺骗。他替这条鱼伤心,但是这没有打消他要杀死这条鱼的决心。老人对待鱼是矛盾的,因为老人崇拜强者。马林鱼和老人某些方面是相似的,马林鱼就像是另一个桑提亚哥,桑提亚哥就像是另一个海明威。

    2、自然观的重要性

    (1)征服

    “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宣言,这不仅体现出人类想要征服自然,还表现了主人公的勇气与意志,这宣言受到评论家与读者的称颂,这种精神是人类“战天斗地”写照。作者用《老人与海》为题,就是表现人类用征服自然的方式,来实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文中老人、鱼钩、船只和鱼叉等渔具,以及桅杆上帆的画面,都表现出 “硬汉”特征;而海洋上空的小海鸥、海豚、军舰鸟、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等等都是自然的象征。

    (2)毁灭

    作者是有具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意识的矛盾体,作者将桑提亚哥的活动背景放在了大海上,一方面显示出了老人的坚韧,又显示出老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作家一方面坚持“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信念,一方面却又没有让老人在大战中取得完全的胜利,而是用几乎鱼死网破的方式得到成功。

    (3)和谐

    《老人与海》将作家自然观的双重性完整地呈现出来。老人与马林鱼对决的结局阐释了人类对自然超越与服从,当老人与马林鱼战争的第二天晚上,他说:“我很高兴,我们不必去弄死那些星星”。“想想看,如果人必须每天去弄死月亮,那该多糟,他想月亮会逃走的。不过想想看,如果人必须每天去弄死太阳,那又怎么样?我们总算生来还是幸运的。”纵观历史,人类发展时是离不开自然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江河、森林、矿产资源、空气等等,都需要自然,人类应该感恩,并且保护自然。

    二、宗教观

    1、受难型

    圣经充实了作品内容。“桑提亚哥”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就代表殉难者和宗教倡导者;老人被称为“最好的渔夫”,与“耶稣”不谋而合。作者对圣经引用不单只是注重字面,还挖掘到更深的隐喻。圣经中,“手”与“力量”有关联。在作品中,手的意象多次出现,手就是老人力量的体现。老人害怕丧失力量,所以老人吃生鱼,这些苦难都暗示着老人人神合一的身份。宗教信仰就是在人们遭遇困境时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支持,老人与大鱼抗争的过程就表现了一种崇高。

    2、追寻型

    尤利西斯是西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追寻型。男人离家的主题将会演变为灵魂和真理的寻求。老人去大海深处寻找生存价值,他的追寻就充分表现了现代人在实现人生价值时需要面对的艰辛。与尤利西斯不同的是,老人带回的只是大鱼的骨架,老人用精神的胜利实现了自我价值,为这个神话故事注入了悲剧,这样的内涵是对失败的颠覆。作品的叙述模式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反映的就是离家实现自我,寻找机会和自由,不停的尝试和改变自己,最终得到心理平衡。

    3、博爱与缺失

    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就体现了作者博爱的宗教观,这种宗教观主要是老人的语言、心理语言。拉康说“无意识不仅是有着语言结构的,而且还是语言的产物”。作品中,通过对桑提亚哥语言的描写,体现出作者无意识中渴望耶稣撒平等的精神。在《伊甸园》中,凯瑟琳对大卫说,“你是我可爱的好丈夫和好兄弟”,大卫还把大象叫做“兄弟”。暗喻万物平等。就像作品名中 “老人”与“海”是直接连接一样,处于相同的地位。

    三、自然观与宗教观的互动

    桑提亚哥打渔充满了生命和死亡,既赞颂了生命顽强,也表现了对死亡的崇高,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彰显了自然的狂野,还将宗教形象和精神渗透其中。老人和马林鱼都有着神的光环,超越人的世俗性。作者将人性与神性、兽性相比较,表达了他的英雄主义和对生命的赞美。人与神的关系,恰好是人与自然关系。神维护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神不仅让老人有了征服自然的快感,还让他品尝到了反被自然征服之后的苦涩。《老人与海》与《奥德赛》比较,海神对奥德修斯和老人的报复是相似的,与其说老人与奥德修斯在“征服”自然,不如说他们反而被自然 “捉弄”。

    作品中老人到大海深处寻找生存价值,这体现了的回归自然的主题,这与神话中追寻型相呼应,这就体现出了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文明精神。人回归到自然,把自己当做是自然中的一部分,用自然的熏陶来启示自己,承受自然对人类的考验,磨砺意志,这仿佛通过人与自然的较量达到了神谕的境界。老人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也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他战胜自我,证明了自我的生存价值,体现了尊严,这是他的成功之处;他作为人类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忽视了自然的威力,从而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这种具有现代色彩的寓意,表现了人类不能凭借个人的力量来对抗自然,这形成了人类和人类自身的一面镜子。在《老人与海》中作者表达了人文和自然这两种主义的自然观和宗教观, “人”“神”“自然”的相互结合。世界是上帝,自然也就是上帝,在人身上展现着神性的发展。

    总结:

    《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是作者本身对人生的感悟。它不仅反映了自然观,还表现了宗教观。自然观是通过人与大海结合,人与大鱼结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写照;宗教观是通过受难型和追寻型表明人类的伟大的一面,给予作品一种悲剧,这就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自然的描述和反衬人类的渺小、自然的高贵以及神圣不可侵犯。人类是从上帝那得到启示,从自然那得到物质,人对自然做出不好的事儿时,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人类、上帝和自然在相互制约,保持平衡。

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3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生态和谐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被很多人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该部巨着的问世在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学术界也掀起了对其作品的研究高潮。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的硬汉形象、悲剧意识,虚无思想和艺术特色等,但是从生态视角进行研究的则较少,这势必造成对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个缺憾。本文试图以生态视角为观照,对这一巨着进行剖析,探究其生态学层面上的意义。生态批评(eocriticism)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以研究文学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作为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对大自然的关注是海明威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大自然中莽莽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河流,波涛汹涌的大海,树木葱郁的青山,为海明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对自然的酷爱又使他一生酷爱打猎、钓鱼、游泳、滑雪等这些接近大自然的活动。他去过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班牙、东非、基韦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国西郊的落基山等地,他用心去贴近自然,欣赏自然,关注自然,努力做到回归自然。甚至他的住处———橡树园、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基韦斯特了望田庄、太阳谷、凯彻姆等,都是贴近自然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旅居过法国和古巴,到非洲打猎,到西班牙看斗牛,还当过救护车司机,受过伤,得过勋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其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更加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文明的失望。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寻找未遭破坏、未被开发的自然,并希求从中找到慰藉。然而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虽然发现了一些生态和谐的画面,但更多的则是一幅幅生态失衡的画面,我们似乎听到了画面背后海明威老人一声声的叹息,似乎又看到了海明威老人如同书中的老人一样在生态遭到破坏的环境中挣扎着,思考着。那么他在思考什么呢? 

    一、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

    老人圣地亚哥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他不但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且受到了当地一些渔民们的白眼。为了不服输,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曾经获得的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的称号,他决定冒险,把船划进大海的深处,把陆地的气息抛到身后。圣地亚哥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一个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他和他的小船到来之前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生态平衡,构建着自身的生态和谐。他的到来必将破坏它的生态和谐,尽管他也爱着朝夕相处的大海,因为在老人圣地亚哥看来,自然界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兄弟,甚至是母亲。他常梦到“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峡和褐色的大山…,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发生过的大事,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某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戏耍着,他爱它们,如同他爱这男孩”。(参见海明威《春潮·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面引文同出此书)。他非常喜爱飞鱼,因为“它们是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鸥…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女性”。可见他梦中的狮子不再是凶猛的草原之王,而是像小猫一样可爱,于是在梦中他和狮子的关系不是猎杀和被猎杀的关系,而是像伙伴一样地相互嬉戏,而他和大海的关系也就像母子关系一样。既然他和大海相依为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理论上来说他得保护大海,不能伤害大海,包括里面的大马林鱼,这样他才能和大海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然而现实迫使他放弃了原先的信条,侵入了大马林鱼的活动领域,准备破坏既有的和谐,而大马林鱼也在无意中中了老人的圈套,生态和谐进一步走向失衡。尽管在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之间出现了如下的一些和谐画面“:鱼儿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再吃一些吧,美美地吃吧…鱼儿,我爱你,非常尊敬你…我巴望也能养那条大鱼,他想,它是我的兄弟…你觉得怎样啊,鱼啊?拖着这船吧,鱼啊…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但这种人鱼一体的画面背后总是充斥着即将到来的血腥屠杀,而老人也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他对大马林鱼的态度“,鱼儿,我要奉陪你到死…不过我今天得把你杀死…我不得不把它杀死,而且得保持精力来这样做…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于是无辜的大马林鱼便从不知不觉地中计、全力以赴地逃跑、难以忍受地疲惫、困兽犹斗地反抗,而逐渐走向挣扎,无奈,绝望和毁灭。最后这令人揪心的一幕彻底把人鱼生态的和谐毁掉了“,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他感觉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从水中高高跃起…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大马林鱼虽然死掉了,然而它并没有失败,它在和老人的搏斗中很有风度地、优雅地离去了,它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与抵抗,它已经为自己和谐的生态环境负了应尽的责任,它让老人吃尽了苦头,使他浑身是伤,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最终一无所获。大马林鱼失去了生命,赢得了尊重,老人圣地亚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打死了大马林鱼却得不到它,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都在实践着书中的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大马林鱼虽然被毁灭了,但没有被打败,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毁灭了大马林鱼,但没有打败它,也没有得到它,他们之间没有胜利者。 

    二、没有胜负———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

    大马林鱼和鲨鱼是和谐的海洋生态圈的组成部分,他们能否和谐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海洋生态的平衡。在《老人与海》中,他们却和睦不再,可怜的大马林鱼虽然悲壮地死了,但凶猛的鲨鱼却并没有放过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海域,不同的鲨鱼群向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大马林鱼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马林鱼在默默无闻中任人宰割,身上一块块肉被无情的鲨鱼撕下,在悲壮、惨烈、血腥的屠杀中变得体无完肤,最后只剩下白骨和长刺,生态和谐再次被杀戮替代。但鲨鱼并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鲨鱼被老人圣地亚哥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老人圣地亚哥的行动虽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用生命拼来的大马林鱼,但却以另外方式为已经死去的大马林鱼报了仇,可见在这场战斗中,鲨鱼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老人圣地亚哥替它报了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打死 第3期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打伤了一群又一群的鲨鱼,但却无法保住他的战利品大马林鱼。对鲨鱼来说,老人圣地亚哥是它们业已生活许久的海洋生态环境的侵入者、破坏者,对其战利品大马林鱼的攻击就是对老人的有力反抗,最终它们以死伤为代价消灭了整个大马林鱼,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鲨鱼之间的战斗也没有胜利者。 

    三、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

    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打鱼技术顶呱呱、恪守传统捕鱼技术的倔强老人。在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食,得靠原来的徒弟马诺林给他送来;而曾跟他一起捕鱼的男孩马诺林,迫于父母的压力最后也离开了他,于是他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马诺林是他身边唯一的伙伴和助手,可以说支撑着老人圣地亚哥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又被抽掉了一根。马诺林到了另外一条船上,头一个礼拜就打到了三条好鱼,当地渔民们又怎能不对老人白眼相看呢?在物质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他的精神与心理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称号的辉煌历史,物质上已陷于困顿、心理上也陷入了绝对孤独的老人不顾一切地要到远海去打一条大鱼。在漫长的三天里,他拼尽全力并且用尽所有技巧却仍像以前一样一无所获。他痛苦地挣扎到自己的棚屋中后,生命体征都已经大幅下降,鱼具也基本被全部毁坏,他虽然向社会证明了自己不屈的精神和高超的捕鱼技术,但除此之外却一无所得,物质状况和身体状况的恶化还将继续下去,心理承担的压力也不会减轻很多,因此也不能说他在和社会之间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同样,他一无所获的回来虽然不能让社会的人对他完全认同,而只能换来人们的一丝同情,但当时社会上对他白眼的人会因为他三天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捕鱼技术而认为他有别于从前,因此社会在和老人圣地亚哥的战斗中也没有获胜。应该看到,尽管男孩马诺林决定不顾父母和社会上的反对回到老人圣地亚哥的身边(似乎老人占了上风),尽管老人准备改善捕鱼工具,弄一支好钢做的长矛(似乎老人下次会获胜),但再好的钢做的长矛也不能掩盖捕鱼工具上的落后,和当时已经被很多人采用的先进捕鱼技术已经无法相比,其后果必将是下一次捕捉大鱼的失败,徒弟将再次离开他,他将再次面临上一次八十四天捕捉不到鱼的困难局面和尴尬境地。可见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之间本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却因双方种种原因而被破坏,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分胜负。  

    四、没有胜负———海明威与社会

    评论界普遍认为海明威和当时他所生活的社会之间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这是因为海明威《老人与海》之前的作品《丧钟为谁响起》既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遭到评论界的批评,不少评论者认为此书和他先前的《有钱的和没钱的》缺乏海明威原先那种凝炼、白描、控制、纯净的艺术风格和冰山一角的写作原则,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直露,认为海明威在创作上开始走下坡路的人不在少数。《过河入林》毫无节制地表现了一位身患癌症的退休美军上校追思昔日恋人、顾影自怜的伤感情调,更加深了评论界的这一推断(参见李公昭《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第139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很多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海明威像老人圣地亚哥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也急于向社会证明自己不朽的创作力。而他沉寂十多年之后并且于1952年发表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则让评论界眼前一亮。他们普遍认为这部文笔优美、风格纯净、思想深邃的巨着恢复了他在《太阳照样升起》等作品中的自律、优雅、紧凑、凝炼的写作风格,将他的叙事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也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并获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很多学者说,这证明了海明威在与社会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然而笔者认为,海明威在长期的写作生活和坎坷的人生体验中应该对他和社会的这场战斗持无所谓的态度,一种平和的态度。正如前文所阐述那样海明威是一个迷恋大自然的作家,是一个重视生态和谐的作家,他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社会,早已把自己和社会看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一部分,并且把维护这一整体关系的和谐作为自己终身实践的目标。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最后一方净土》、《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及《丧钟为谁响起》等。既然他根本就没把社会作为斗争对象,又哪来的胜负之说呢?而《老人与海》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评论界再次掀起了研究海明威的热潮,正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该书留给社会一个说不尽的海明威,海明威似乎俘虏了社会,但社会每时每刻的不停变化又何尝不是海明威以后的写作素材呢。此时他似乎又成了社会的俘虏,这似乎告诉我们相互俘虏才是他和社会之间生态和谐之所在。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依据真实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圣地亚哥,一个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又不断表示后悔的老人,老人不断说的那句“我原不该出海这么远的,鱼啊,对你对我都不好啊,鱼啊”,不就是海明威本人观点的真实流露吗?可见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的胜负无从说起,也就无法分出高低了。正如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我们又何尝不能有说不尽的《老人与海》”呢?自从《老人与海》这部博大精深的巨着问世以来,它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或者是相同视角的不同认识来阐述他们的观点。为了丰富与补充这些学者们的观点,本文从生态视角全面阐述了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是没有胜利者的战斗。笔者相信在以后有关《老人与海》的生态视角的研究中,还会有许多全新的观点,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1.海明威(Hemingwvay,E.)1春潮·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何树、苏友先.美国文学导读与应试指南[Z].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海平、王守仁1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4

关键词:文学结构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印第安人营地》

引言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老人与海》,更是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被后人所研究、追逐。自《老人与海》问世以来,就有诸多文学评论家用多种文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探讨。其中结构主义文论中的二元对立结构被引用得较为频繁,它不仅继承了英美新评论的客观与科学理念,同时也开启了文学评论理论的新篇章。

一、二元对立篇章结构的概述

二元对立是文学结构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分析原理,被视为结构主义的基础性概念,曾经被应用到众多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当中,并对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理念。在二元对立结构文学理论中,“行动元模式”成为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思路,其中包括三对行动元,分别是客体与主体、接受者与发送者以及支持者与反对者。这三对行动元都是相互支撑而存在的,是彼此存在的支点与动力。就客体与主体来说,主体可以是被赋予某种概念的,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向往,是主人公的主要渴求。而客体则作为人们所向往的事物而存在,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对立支撑关系,只有存在这样的二元对立,才能够保证文学作品的饱满。正是有反对者对主人公产生的种种阻碍,才使客体的存在具有更加鲜明的意义。

二、《老人与海》中二元对立的运用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在采用行动元模式进行分析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行动归类。首先作品的主体是作品的主人公桑迪亚哥老人,而桑迪亚哥老人想要达到的自我实现则是作品的客体。另外,作品中桑迪亚哥的坚强意志以及海上捕鱼经验是行动元中的发送者,接受者就是老人自身,支持者是出海这场行动已经遇到的捕鱼小孩,反对者很明显就是充满挑战的马林鱼和鲨鱼。

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行动元模式中各类行动元的定义可以发现,《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迪亚哥只是作为一个主体符号而存在,桑迪亚哥身上所具备的强烈欲望精神才是真正的主体,也就是存在物。客体就是桑迪亚哥对自身的实现与证实。作品中介绍到,桑迪亚哥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抓到鱼了,连跟他一起出海的小孩也被他的父亲召唤回家,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失去了信心,认为他被霉运缠身,是不能捕捉到鱼的。而此时,就是主体出现的时候,桑迪亚哥并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也是他前往深海捕鱼的动力。在深海捕鱼的过程以及老人对自己想法印证的过程其实就是老人的自我实现与证明,这使作品的主线鲜明,情感饱满。

但是,在采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许多时候,作品中的接受者与发送者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概念,一个具体的人或物。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是精神层面的概念,是摸不到但是却又真实存在的精神,比如意志力,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经验和勇气。刚刚在上文中提到,《老人与海》中的发送者正是这种意志,是老人桑迪亚哥的意志和勇气,而接受者是老人本身。在深海中捕鱼时,遇到了一条巨大的已经上钩的马林鱼,但是就是在这时,故事情节出现了起伏,在马林鱼不紧不慢的挣扎中一点点把桑迪亚哥和他的小船拖向了更深的海域。在这期间,桑迪亚哥和这只巨大的马林鱼之间的对抗从白天一直持续到晚上,然后从晚上又一直僵持到黎明。在这个期间,老人的脸和手都受了伤,但是仍然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和大海中的鱼儿,天上的鸟儿对话,不断回忆往事让自己坚持下去。最后,在他耗尽力气之前终于将这条马林鱼捕获了,自己也获得了短暂性的胜利。在作品中,故事的主体与客体不断斗争,不断出现阻碍者,这让主体的形象更加饱满。桑迪亚哥后来又遇到了鲨鱼,在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仍旧没有放弃,最终使客体得到了实现。另外,从故事的发送者这个角度来看,发送者就是桑迪亚哥的经验和勇气,接受者是老人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就是行为元中客体实现的过程,老人最后带回了那条马林鱼的骨架,但是却是老人对自己最好的证明。同时,也传达出了作品中被后人追随的那句名言:人尽可以被消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三、《印第安人营地》中二元对立的运用

分析海明威另外一个作品《印第安人营地》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其中的男人与女人、生与死等都能体现这一对立结构。

(二)女人与男人

在《印第安人营地》中,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是整个作品女性人物的核心代表,她在情节中会受到来自印第安男人和白人男人的双重压迫。具体表现在,在印第安的营棚里,女人是睡在下铺,而男人是睡在上铺的。在床铺的安排上就体现了男人与女人的对立,也是印第安人男权社会的象征。按照正常思维,当一个男人在迎接自己的孩子来到世上时,应该是最激动最高兴的,但是作品中的男人却没有丝毫的关心和急切,当妻子承受着分娩痛苦,甚至生命垂危时,他们表现的是躲避和厌烦。当男人心情苦闷,需要排解时,则可以不顾孩子与妻子的健康在室内吸烟。这些都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通过性别差异来展现的,使作品中的人性弱点得到充分展示。

(三)生与死

从整体来看,作品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作品中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折射出了海明威对于生存与死亡的思考。作品中印第安妇女用自己承受着的难产折磨与无麻醉剖腹产的痛苦来换取孩子的生命。而另外一方面,印第安男人在妻子难产时无能为力,这样的痛苦比肉体的痛苦更难受而最终选择了死亡。白人医生可以救活产妇和孩子,但是却无法挽回印第安男人的生命。作品中对死亡的描述相对于生的动荡之外,显得更加突然而宁静。印第安男人最终因精神上的挫败与尊严的践踏,以及无法改变的印第安种群的事实而选择了死亡,他的死亡看似逃避,却是对生命渴望的另一种表达。这种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使作品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结语

运用二元对立结构观念对海明威的两部作品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这些鲜为人知或者是不能被读者轻易领悟到的人生思考在二元对立结构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但是,这种文学评论解读方式并不是一个万能的阐述作品意义的模板,它只能作为一个分析作品人物内在关系与结构的工具。不得不说,二元对立结构观念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评论解读方式,但仍需要千千万万读者的差异性来探求文学作品的意义,促使作品在更广的领域,更独特的角度,更新颖的方式中获得传播与升华。语

参考文献

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5

关键词: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 解读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古巴老渔翁的捕鱼经历。他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仍旧没有放弃希望,终于在第85天捕获了罕见的大马林鱼,最终开始了人和鱼之间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精疲力竭的大马林鱼被老渔翁杀死,并被绑在船头。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归途中老渔翁又不幸和鲨鱼遭遇,又是一场人和鱼的殊死较量,最终老渔翁带着一堆鱼的残骸归来[1]。在小说中,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老人、孩子、大海、鲨鱼和骨架等来诠释众多的意象,这恰恰是象征主义的应用。

一、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将关联事物之间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手法的运用,需要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的特点和共性的特征,这样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想象。如象征手法运用得贴切,可将一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能够被读者感知和领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悠远、意寓深长。[2]

二、《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的运用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极好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展开了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代表了不同的意向和表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更好的诠释,作者通过深度挖掘文本中所隐含的意蕴,寄寓了深刻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一)大海――人生竞技场的象征

一直以来,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都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表象意境,或者代表少女的形象,清纯可人、明媚灿烂;或者象征恶魔,凶神恶煞、深不可测。在《老人与海》中,大海被描写成一位女性形象、细腻深沉,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大海呈现出安详、宁静、祥和、波澜不惊的状态;[3]在老人和鲨鱼搏斗时,大海仍旧是那种自信、缓缓流动的状态。作品中的大海尽管表面看是温柔的,但内心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既有着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又有着凶残贪婪的大鲨鱼。在小说中,大海象征着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既有着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同时又具有无比深厚的内涵。

(二)老人――人类顽强意志力的化身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硬汉,他能勇敢地接受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敢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怀抱坚定的信念,即便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通过和大马林鱼、大鲨鱼等一次又一次殊死的搏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尽管象征他胜利的标志仅仅是一堆鱼的残骸。[4]圣地亚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被摧毁的只能是人的肉体,人的精神是屹立不倒、永远都打不垮的。在小说中,圣地亚哥象征着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人类精神。

(三)小孩――人类生存状态的象征

曼诺林是小说中的另一个小主人公,他一直以来都和孤苦伶仃的老人相依为命。在老人的生活中,他的爱和关心处处能体现出来,老人没有捕到鱼时,他会和老人一起难过悲伤,然后会更加悉心地照顾老人的生活和起居,为老人准备好饭菜,是老人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的象征。[5]在孩子眼中,老渔翁不管捕没捕到鱼,都是他心中最好的渔人。无论捕鱼的技巧,还是捕鱼的品质都是一流的,无人能够匹敌的。捕鱼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仅仅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已。而这种观点,和老渔翁对自己的看法,恰恰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渔翁和小孩象征着人的正反两个方面,预示着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的犹豫和徘徊、难以抉择,小孩曼诺林的离开,也正是这种思想不断斗争的最终结果。

(四)大马林鱼――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光荣的象征。从现实出发,一个年老体衰的渔夫能捕获到如此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荣光的事情。但老渔夫对鱼确是无比的喜爱和崇尚,不但没有丝毫的敌意,反而将对手当成朋友和兄弟看待。[6]所以在整个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至始至终都深怀喜爱和敬佩之情,甚至在最终战胜对手时,他也不免为对手扼腕叹息。因此,在整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无上光荣的象征。纵观整部小说,大马林鱼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大马林鱼的穿针引线,小说的象征意义将不完整。在经历漫长的84天等待之后,大马林鱼终于出现了,既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同时也是给老人漫长等待的一个回报。老人凭借坚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年轻气盛的大马林鱼。在小说的寓意和老人的心中,大马林鱼一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事物,一种美好的目标和追求。预示着在人类漫长的旅途中,会经历种种的磨难和痛苦,但只要人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一定会战胜艰难困苦,创造生活的奇迹。[7]

(五)鲨鱼――邪恶力量的象征

鲨鱼在小说中,是各种邪恶势力的化身,代表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是对人们实现各种理想和目标的阻挠。《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意义。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正是古巴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之时。[8]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虽然仅仅是一个渔人的身份,但他却代表了那种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的穷苦百姓的形象。而鲨鱼则是殖民主义者的化身,通过正反两个形象鲜明的对比和塑造,预示了古巴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同邪恶势力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也更进一步凸显了真正硬汉的个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剖析《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来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人和自然的对话,表达人对幸福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那种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毅力,即便失败了,也同样可歌可泣,令人折服和钦佩,这就是作家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9]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融合了作家深刻的思想情感,借助于小说的象征意义,通过所蕴含的悲情意识,达到了赞扬人类美好品质的宗旨。通过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彰显了艺术作品的特殊魅力,既为小说带来了夺目光环,也为世界文坛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影响力,带给读者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也是空前的。

参考文献:

[1]赵雨恒.《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24).

[2]王文.浅议《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J].大家,2010(10).

[3]杨秋喜.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4]旷爱梅.简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吕艳.探析《老人与海》的艺术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8).

[6]李丽,生春鸿.试论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硬汉性格”[J].长城,2010(10).

[7]王桃花.《老人与海》中的自然生态初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6

[关键词]桑提亚哥;象征;马林鱼;大海;挑战

《老人与海》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于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明威毕业后一面当《星报》记者,一面写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想亲临战场感受战争,于是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被炸弹弹片嵌入身体留下的)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险,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搭救了他。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使他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于是后来他就创作了这部被誉为“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的《老人与海》。

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这样评价:“《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这部小说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亚哥(Santiago)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起初,有一个叫明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又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孩子来看老头儿,说:“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He didn’t beat you,Not the fish.”)

小说中人物很少,情节也简单,采用了简洁含蓄的风格,客观的白描手法极富象征意味。小说着力描写了桑提亚哥在同鲨鱼的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意志和勇气,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失败的英雄的典型形象,是作者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生活对人的打击,它会随时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而狮子则为英勇雄壮,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桑提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以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但是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宽厚、仁慈、坚强、充满爱心,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老人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从前所未有的角度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老人在海上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面对鲨鱼不断残暴地摧残死去的大马林鱼,老人桑提亚哥“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他想:“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这生动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界的殊死搏斗,更加反衬出人的伟大。“我和你奉陪到死”――这个硬汉面对挑战这样说。桑提亚哥不断承受着不幸命运的挑战,而正是他的勇敢和强悍一次次地战胜了厄运。老人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透过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我们再次领悟到“生命英雄”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保证。

故事中出现了一个叫明诺林的男孩,在老人的故事里为什么有这个孩子的出现?年轻,象征着力量和希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内心同样是年轻的。这个男孩起初是要跟老人学习捕鱼的技术的,但后来被他父母安排到别处了。在故事的结尾,当孩子看到那苍白的鱼骨架和老人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时,“he started to cry,and an the way down the road he was crying”,孩子心痛的不仅是老人那双流过血的手,他心痛的是老人历尽艰险才得到的战利品竟然被鲨鱼咬噬得一干二净,更心痛的是老人在历经长达84天的凄惶失意极度紧张艰苦的考验后所换来的却只是更大的失望。孩子的“放声大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听觉感,深深地撞击着读者的心弦。这哭声包含着孩子对老人深深的同情和无限崇敬。这哭声显然是孩子在老人的英雄气概感召下性格走向成熟的起点,象征孩子的回归。这一象征手法的处理昭示出“他是在通过一条相当新的路子返回到他的起点”,表达了作品的乐观主义倾向。

小说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就是桑提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会给老人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小说的结尾“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回声,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 理想,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小说中的大海除了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外,还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海明威并没有只对大海进行客观的描写,有许多地方是通过桑提亚哥老人倾向性的回忆或者自言自语等形式叙述出来的。来看吧:“那有毒的水母是海里最欺诈成性的生物,但却是海龟的美食,海龟吃水母,鲨鱼吃海龟。”还有那“在阳光下闪出银白色光的金枪鱼跳得很远地捕食小鱼”,小鸟被老鹰追捕时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于是我们便看到一幅从海底到天空的巨型画卷,到处是强者的追逐,弱者的奔逃,到处都潜藏着杀机。这幅画卷所展现的是自然界中永恒的,真真切切的弱岗强食生存斗争的景象。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这样评价他的作品。

《老人与海》中展现了人的自信。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书中这样写道:“老人的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败的旗帜,仿佛在宣告着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海水一样蓝的眼睛”跟那象征着厄运的破帆相对照,揭示出了老人圣地亚哥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一切大风大浪都无法改变老人那双充满自信的眼睛。正是它,支撑着老人在大海中整整搏斗几天几夜,发挥出在他生命中的所有极限。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高贵的自信!

台湾学者陈人孝曾经评价:“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观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

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从来就远远不止于此。历史上有过许多惊心动魄的劫难,可是有很多人们都已经忘记了。惟有海明威让它变得如此生动,让人难以忘怀。没有惊恐,没有激奋,没有狂欢,但有一种很耐人回味的东西,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生命的痕迹。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海明威所带给我的感动和平实,永不言败!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有多宽,如海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