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阅读答案范例6篇

老人与海阅读答案

老人与海阅读答案范文1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应考的实践提炼并推行了具有我校特色和模式的“三研三时(实)”:课前三研,即研读定方向、研判理学情、研讨找方法;课后三时,即随时反馈、按时反思、及时返还;课上三实,即唯实情、悟实质、求实效。

课前三研:研读定方向(研读考纲,把握走向;研读试题,整合教材)、研判理学情(研究学情,理清思路;判断情境,预设问题)、研讨找方法(专题专人,主备主讲;集体修定,创新方法)

怎样做到研读定方向呢,首先要研读考纲,把握走向。在研读2016年的考试大纲后,感到没有太大的变化。高考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变。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依然作为重要内容,教学的方向不变: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2014年、2015年以及变化的考点应该不会再变,比如: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题,近义成语辨析题,排序题改为选填句子以及文言实词改显性考查为隐性考查等等。历年高考题依然作为训练的载体,能力考查的方式不变:即各类文本的阅读,单位时间内的限定性、指向性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以前的备考经验可以借鉴,学情数据可以参考,重难点及处理方法可以借用,总之不必摸着石头过河。其次是研读试题,整合教材。高考试题是研究的标本,通过研究找规律、找变化,看答题的角度看知识的运用,从而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主要分两部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阅读与表达合并在一起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阅读是吸纳,表达是释放;丰富的吸纳是以理解为前提的,顺畅的表达需要丰富的吸纳做基础。二轮复习中避免重资料轻教材的误区,重温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熟悉基础题型。梳理知识框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怎样做到研判理学情呢?研究学情,理清方向;判断情境,预设问题。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高效地突破学生的知识盲区和误区;最重要的备课环节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盲区和误区;二轮复习中不能忽视“学情”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讲清”的基本层面,要达到“弄懂”的最终目标,所以课前根据“学情”预设学生的问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尤为重要。

怎样做到研讨找方法呢?专题专人,主备主讲;集体修定,创新方法。一轮复习中集体备课要有专题性,每个专题有主备人,主讲人,集体修定后拿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法。针对高三后期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阅读功利性强,粗略浏览便匆匆答题,错误率升高,通过研讨找方法回归真正的阅读,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七嘴八舌”的机会,给学生反思修正的时间,提出再次阅读的要求,把阅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走一次返程路,学生学会命题,题干与答案俱全。从拟题角度要强化陷阱意识,从答题角度要强化规范意识。

课后三时:随时反馈,审视问题,看清误区;按时反思,查找漏洞,弥补不足;及时返还,制定方案,反复训练。

一是随时反馈。在学生感到自己陷于题海、视野狭隘、积累空虚,一筹莫展之际,老师要审视问题,看清误区,随时反馈,设计考试问题反馈表,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错误和个性问题,制定方案,反复训练。最佳的教案是最有效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最有效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方法是对作业和试卷的详批细改和具有针对性的讲评。

二是按时反思。做到查找漏洞,弥补不足。教学中要“三讲三不讲”,“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迁移、思路)。“三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不符合考纲要求、思维怪诞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

三是及时返还。做到制定方案,反复训练。要避免三个误区:重内容轻学生,重资料轻教材,重技巧轻阅读、表达。给老师的建议:教师体验答题过程,体验答案的“来龙去脉”,讲评注重讲答题思维及心理过程,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方能跳出题海,经过做题方能精选试题。

课上三实:唯实情、悟实质、求实效。

第一,唯实情。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答案,只尊重实际情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二,悟实质。语文即生活,生活思维即答题思维,语文试卷的追求之一是体现语文即生活的理念。语文试卷的答题思维就是生活思维的浓缩与升格,所以深入思考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对生活产生理性的认识,把生活思维迁移到答题思维上,就会由繁入简,由难变易。首先应该体悟语文试题考察的实质,王大绩说语文试卷中“小阅读”选择题目实际是“脑筋急转弯”,历年高考作文题考察的实质主题都挂靠在“过去――现在――未来”这条轴线上体现“传统与时尚”的思想碰撞。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考查实质就是对学生检索和加工能力的考察。检索即根据题目的指向,从文本中提取答案信息的过程;加工即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达到题目要求的过程。领悟了实质训练就有了重心。其次如果学生答题思维进入误区,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领其走出困境,能起到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效果,如语言运用题: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妈妈做的红烧肉。每次还未做完,我们便都眼巴巴地望着那锅,闻着那肉香的味道, 。

①等着妈妈从锅里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盛出来端到桌上。

②那香气四溢的红烧肉便在热切的等待中被妈妈盛出来端到桌上。

③等着妈妈从锅里盛出来端到桌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

④等着那从锅里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盛出来端到桌上的妈妈。

根据句式一致性,“望着锅,闻着味道”是动宾结构,排除选项①②;根据句子表述的中心意思“红烧肉”应该排除选项④,最恰当的选项显然是③。但有的学生会认为④等着妈妈也很好,等着妈妈就是等她端上红烧肉,和③没什么区别,陷入思维困境。此时引导其用生活思维来思考:“小孩子的眼睛是盯着妈妈还是盯着红烧肉?”便会豁然开朗。最后,在写作中,生活是源泉,学生要善于书写生活。对生活深入细致的感受,深刻的思考,对生活产生自己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冲刺阶段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表达学生对生活的发现,返璞归真,事半功倍。

第三,求实效。主要是做到一课一得。高考冲刺阶段老师很容易用讲评代替指导,用考试代替阅读,代替方法指导,每节课都着急讲出答案,不给学生反思回视的机会。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一课一得”理念此时就尤为重要。比如作文指导可以变“先写后讲”为“先讲后写”,当堂反馈,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可模仿的对象。如时评类作文交给学生写作六法:1.析材料;2.论危害;3.挖根源;4.提办法;5.联现实;6.作结论(作呼告)。有目标,可模仿的训练,使疲惫不堪的学生从大量的题海中走出,每课有所得,每日有所进。

老人与海阅读答案范文2

第一种模式――微观型

1.提问方式

(2009・浙江・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2.提问变体

(2008・山东・21题)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2008・浙江・20题)⑴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答案:忧怨中充满希望。)

3.解答分析

这是分析综合中比较常见的题型。一般来说,有效阅读区间清晰明确,有时是明确告知,如浙江第12题;有时是题干中写得比较分明,如山东第21题。有效阅读区间小,易于我们把握。如浙江第12题涉及的阅读区间: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一段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自己的“封闭压抑”之感;第二句直接抒发感受――“满目萧条,死气沉沉”;最后一句,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周围环境的“死寂”。整合其特点为:“封闭压抑,阴沉死寂。”概括其作用为:“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再如山东第21题涉及的阅读区间: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确定了这样的有效阅读空间,就要逐句阅读。如第一句话说“哲学味太重了”,而“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是说“哲学味太重”之所以为“不足之处”的。第二句话是一个转折复句,语意重心在“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第三句话是对第二句话的评说。第四句话是一个点。所以当年答案为:《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

4.答题步骤

①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锁定有效阅读区间。

②对有效阅读文字逐句阅读理解,分清句子结构以及句间关系,准确理解其意义。

③或筛选整合,或合并归纳,或概括举要,视具体情形而定。

5.答题套路(推荐)

①(用标点让答案层次分明)

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序号和标点表明要点) ⑴______;⑵______ ;⑶______。

第二种模式 中观型

1.提问方式

(2007・浙江・19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2008・四川・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2.提问变体

(2007・四川・15题)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3.解答分析

这是分析综合最常见的题型。有效阅读区间题干中一般没有指明,需要我们自己选择定夺。有效阅读区间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如浙江第19题涉及的阅读区间: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观察这个阅读区间,可见它是一个分总结构。第三段是对前文的总结。其中前文着重从“早已成为”这一语意重心对总句进行阐释(其实,这一重要信息题干“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已经暗示我们了)。阅读一、二段,可见文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段为一个层次,第二段为两个层次,对各层内容的归纳或概括,而得答案:“《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2008年四川第15题答案为:“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2007年四川第15题答案为:“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其中,四川的两道试题,都是要求先归纳内容要点,再概括中心思想,难度明显大于浙江第19题。

4.答题步骤

①审清题意,快速准确确定阅读区间。

②对阅读区间进行层次划分,归纳或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或中心。

③根据题目具体要求,组织语言,清晰作答,即答案要点体现原文行文顺序。

答题套路(推荐)

①(用序号和标点表明要点) ⑴______;⑵______ ;⑶______。

②(内容归纳)

⑴______;⑵______ ;⑶______。

(中心概括)

⑴______;⑵______ ;⑶______。

第三种模式 宏观型

1.提问方式

(2009・山东・19题)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2007・浙江・18题)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

2.提问变体

(2009・浙江・14题)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3分)

3.解答分析

这是分析综合比较常见的题型。要求对全文的结构、思路和中心都要准确把握。一般表现出作答试题书写量小阅读思维量大的特点,但难度不大。题干一般都对我们作答试题提供重要提示,如山东第19题告诉我们访谈分为四个部分,浙江第18题告诉我们《泰山之恩》一文着力在两种心态上作文。山东第19题的答案为:“民族感情、写作动机、诗歌前景、中文现状。” 浙江第18题的答案为:“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和卑怯(答自卑也可)。”浙江第14题的答案为:“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

4.答题步骤

①分析文章结构,看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把握文章思路,看作者是怎样突出文章中心的。

③认真选择关键词语,以求准确全面概括。

老人与海阅读答案范文3

误区一:“题海”战术。很多老师受惯有思维和“不放心”心理的束缚,都从“量”入手,增加学生阅读训练的篇幅,增加课堂的容量和密度。除了人人共有的阅读资料,还印制了大量的阅读训练题,课前练,课堂练,课后练,每次篇幅多至六到七篇,少至三到四篇,循环往复,力求通过“量”的积累而达到“质”的变化。

误区二:盲目随意。很多老师在阅读复习时,不讲究艺术,不分析考点,按部就班,对训练内容不加取舍,面面俱到,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课外补。没有完整合理的课堂结构规划,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不当,课内时间充裕练习补,力求通过讲练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误区三:一味的讲授。很多语文老师在阅读题分析讲解的过程中,习惯于凭借一张巧嘴(讲解时总是眉飞色舞,或若悬河不绝),偶或心血来潮便随意涂鸦几笔,没有取舍,没有重点,一股脑儿,平均用力,全然不顾学生,有的学生神游题外,有的则不停地忙于记录。

根据以上存在的共性的误区,笔者认为在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挑选典型精当的阅读材料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中考复习是一个时间有限但要求又非常高的教学活动,中考考什么,我们就复习什么,因此,在这个时期,作为教师,应该认真阅读考纲,明确考点,精心挑选典型精当的阅读材料。

从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来看,应做到:①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的小小说或散文;选择时下比较前沿的科普类文章。②选择主题意义积极,对学生有着教育作用的文章。③从考查内容看,选文应围绕考查关键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相关写作方法及作用的把握的阅读题。④从考查能力来看,选文要体现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评价能力等。⑤选文要体现阅读的整体性、综合性、相对开放性。另外,选文要力求可以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力求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点,通过几篇可以归纳出解答此类题的规律和技巧,明了答题的注意事项;力求长短适宜,符合考试的量(一般600字左右居多);靠近中考题文,体裁特点鲜明。

二、合理规划。优化设计,科学分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中考复习这个节骨眼上,老师应起到“谋划者”、“引路者”的角色,切不可盲目随意,应合理规划,优化设计,科学分配。

合理规划首先表现在要分文体复习。包括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的复习。按照文体特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与方法: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和大致写作思路,必要的文体知识。其次表现在阅读过程的完整性,在这个特殊时期,尽可能的将比较重要和有代表性的阅读训练放在课堂上进行;要以整体把握、思路梳理和主题归纳为三要素,实现完整阅读。再次表现在实现阅读过程的可控性。阅读的目的性要强,教师要根据选文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速度、阅读的侧重点、带什么问题研读进行有效合理的掌控。

优化设计要考虑到方法的指导。要改掉重分析结论轻方法指导的教学习惯。归纳段落要点、赏析美妙词句、分析写法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揣摩词句含义作用等,都是有法可寻的,教会了学生这些方法,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做大量繁琐的分析笔记。优化设计还要大胆的“忽略”。作为初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绝不是零起点,于是,老师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困惑最容易出错的那些少数问题,甚至可以用一个课时解决数篇文章,只要抓住它们的“共性”设置目标即可;当然,也可以就某一目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科学分配包括课内外时间的分配。哪些内容有利于课内训练,哪些内容放到“限时”的课外学习中训练合适,要综合考虑。科学分配还体现在:落实好知识消化,落实好知识巩固,落实好个别辅导等。

三、讲评要注重“答案”的有形呈现

夸美纽斯认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阅读讲评课是师生双方的一个“反馈一矫正”的过程。既要“讲评”,更要注重将“答案”(尤其是复杂答案)有形呈现,变“诉之于耳”为“诉之于学生视听觉”的复习方法。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做法对答题方法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具体做法有:

1 呈现错误答案以警示而拨乱反正。学生的错误答案,尤其是一些典型的错误,有必要也值得我们去探究捉摸:通过“有形呈现”,引导学生追根刨底,挖掘其思维产生偏差的根源,进而“拨乱反正”,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老人与海阅读答案范文4

毋庸至言,现在小学生受到家庭与周围环境的影响,阅读兴趣越来越低,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较好,而且学得轻松;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多数成绩上不去,学得还挺苦。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结出“对比阅读法、启发阅读法、诱惑阅读法、选择阅读法”这“四法”,根据不同课文和时间,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比阅读法

对比阅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时,我就应用了对比阅读法,当学生理解课文是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诗,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静夜思》,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身处异乡的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流露。我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阅读。同时,我抓住时机向他们讲述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以及“明月光”与“地上霜”、“望”与“思”的寓意,让学生体会身处异乡的人,在特殊的日子里,所写的诗句中无不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启发阅读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层次较低,身心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方面容易跑偏,出现思维障碍是正常现象。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读书欲望,调起学生的“胃口”,让其从渴望中积极主动地动脑筋思考,寻找答案,追求结果。如在学习课文《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就应用了启发阅读的方法,在备课时就设计了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利用事先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分组提问:哪吒把夜叉打死了,龙王怎么办?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东海龙王父子经常兴风作浪、胡作非为,哪吒制服龙王后,人们又过上了什么日子?让学生各自回答,增强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三、诱惑阅读法

所谓诱惑阅读法,就是故意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为了急于知晓答案,不得不去看书寻找答案。使老师叫学生去看书,变为学生主动去看书。如在教授《哪吒闹海》一课时,我就把《哪吒闹海》中最精彩的部分讲给他们听,说哪吒和三太子打得不可开交,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了起来。

四、选择阅读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在阅读课上,我一改往日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把他们阅读的声音录下来,播放给他们听,然后再播放范读的录音,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读,再听录音,再对比,其次再进行情境表演,极大地提高了阅读兴趣和能力。

同时,在班级上,我经常组织举行讲童话故事比赛,故事内容要求是课外书上的,且要求人人参加,每次讲的故事内容都不能重复,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余都是鼓励奖,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课余时间,学生都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读故事书的情景,以前我规定他们每天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现在已经不用了。

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采取定期开展“共享一本好书,增长知识水平”的读书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筛选,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是哪本好书,读这本能有什么样的享受。学生为表现自己知道得很多,都会仔细阅读并加以思考,强调介绍所推荐的理由,分享阅读带来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老人与海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 阅读测试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中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个大城市英语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众所周知,英语语言学习要提升四种能力,即听、说、读、写。在这四种能力中,听和读是接受性技能,或者说是输入技能。说与写是产出技能。接受性技能是产出技能的前提。如果学习者听不懂话语,读不懂文字材料,就谈不上说与写。同时,“听”是“说”的前提,“读”是“写”的基础。从中文教学我们懂得,如果想写出不错的文章,首先要博览群书。英语学习也如此,如果要写出较高水平的英语文章,首先要广泛阅读,增加词汇量,培养语法意识等。在中国,英语为外语,因此相比“听”而言,“读”的几率要大得多,实用性也相对较大。因此,阅读的教学显得责任重大。

笔者曾经亲耳听说过一件事。我校英语专业有一位外教名叫Yaap,他亲口告诉我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件事。有一次,在他的英文诗歌鉴赏课堂上,他这样告诉学生:“Please read the last two lines of the poem and tell me the meaning of them.”随后,学生异口同声大声朗读起来,Yaap感到不知所措。Yaap不知所措是有原因的,他的话语隐含的意思是让学生默读。可学生一听老师让他们读,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朗读。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阅读课教师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分类是很有必要的。中英文在阅读分类方面有相似之处,英文阅读分为朗读与默读。朗读与默读差异较大,首先,朗读是逐字逐句读出声,眼口并用,而默读用的只有眼睛;其次,朗读注重的是语音语调,默读注重的是语篇意义;最后,朗读是分享信息,而默读则是获取信息。再想想Yaap的经历,他感到哭笑不得的是,他当时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信息,而非分享信息。很多老师都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做英语阅读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读出声。这样的习惯导致的最严重问题是,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必然影响周围考生。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忽视告知学生朗读与默读的具体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会导致测试过程中得不到理想成绩。

日常生活中,人们阅读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课本,小说,杂志,报纸,诗歌等等,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教师可以有意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学生提供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应完成这些书目中的几分之几,然后要求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填写读书卡。为了避免学生不阅读小说而通过其他渠道仅仅了解小说大意去写读书心得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小说中自己感觉优美词句写下来,给数目要求。读书心得完成之后,让学生填写读书卡,读书卡要求学生填写小说名称,出版社,小说主旨大意等信息。

教学与测试密不可分,教学指导测试,测试为教学提供反拨效应。在阅读能力测试中,最常见的测试方法是多项选择题。这种测试方法有好处,阅卷省时省力;答案固定因此相对来说信度较高。但它存在很多弊端,其一,干扰项的干扰度不好把握。如何让每一个干扰项都能够以相似的干扰度去干扰考生对正确答案的选择,对出题者来说,挑战巨大。其二,效度不好。出题者究竟想考哪一种技能,不是很明确。其三,仅仅测试接受性技能,无法测试产出能力。试卷上出现题干及选项,考生只是被动接受所给信息,根本不用在脑海里建构信息。其四,作弊更为便利。答案仅仅为一个个字母,考生要作弊,非常容易。其五,消极的反拨效应。要应对选择题,很多测试培训机构,自编出许多做题策略,因此考生做选择题可以采用猜答案的方法,对教学便产生消极的影响。鉴于诸多的弊端,阅读能力测试应结合其他方法。

首先,简答题可作为一种替换。简答题能够测试考生建构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相对高地检验考生是否较为充分地理解了篇章,而不是通过做题策略去猜答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阅卷耗费过多精力,给考生限定单词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要达到较好的效度,在阅卷过程中,考生所给答案只要能成功地表达意义,对答案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可以忽略。

其次,信息转换题。这种题型包含阅读篇章和图表两部分。要求考生阅读文字信息,然后在图表上根据所阅读的篇章,完成图表内容。这样的考题能够使考生对文字信息做到比较充分地理解,对阅读水平的检测作用明显。

阅读的重要性在文章开头已经论述,相应地,阅读课教学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对阅读相关理论的介绍,理论指导实践,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起反拨作用,因此,传统的多项选择题题型存在很多弊端,任课教师在终结性评价中应结合其他测试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试。只有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都改进,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取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老人与海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历史学研究的是古今中外的事情,时间跨越几千上万年,地域跨越世界各大洲,各国均囊括在内。而写历史的人,有时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或因自身知识局限出现一定的错误。所以,在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参书、各类历史典籍和音像等内容中,有可能有少数内容是与原来的历史史实不相符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很有必要。

一、放手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掌握的问题板书出来,再让学生阅读教材,集体提问或单个提问学生,落实答案。比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一般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然后让学生阅读,一个一个问题落实好,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死板又枯燥。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都能在书本上找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很难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更难产生发现问题的灵感。放手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突破这一僵局的好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课时,当讲到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标记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问题。学生阅读后,知道了要掌握的时间、地点、人物。然而,当进一步落实知识点时,在地点这一问题上,学生的答案与历史教参书的答案有些出入,教参书上写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点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可学生却说:“老师,不对,应该去掉‘东’字,是沿海地区。”教师让学生说理由,学生说:“老师,你看,书上列举的几个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那不是在沿海地区,怎么说集中在东南沿海呢?”无疑,如果仅就课本上列举的这几个民族企业,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时期,学生又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心理上又比较叛逆,所以用开放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往往能挖掘出教师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巧设问题

巧设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好方法。例如,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有位教师在上“辛亥革命”一课时,在荧屏上打出了六个标点符号:逗号(,)、句号(。)、感叹号(!)、省略号(……)、问号(?)、破折号(——),然后说,假如让你用这些符号中的一个来形容辛亥革命,你会用哪个?这个问题一下吸引了所有师生的注意,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议论纷纷。一个学生说可以用逗号,随即教室里爆发出笑声,因为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眼里,这些标点符号中,逗号是最不适合用来形容辛亥革命的。那名学生不慌不忙地说:“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只能用逗号。”又如,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澶渊之盟”时,把学生分为三个组,一组扮演“北宋人”,一组扮演“契丹人”,一组扮演现代人,要他们说说“澶渊之盟”对各自的影响。一定的时间思考后,教师首先要求“北宋人”回答。“北宋人”站起来说:“我觉得澶渊之盟是好的,因为宋辽经常发生战争,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没有着落,我们北宋老百姓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不想再发生战争了。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不但停止了战争,还有了贸易来往,对我们来说是好的。”由此发现,精巧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制造应激的心态

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也可以把应激简单理解为压力或刺激,应激的最直接表现为精神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应激也有积极的意义,它能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想变得清晰明确,判断变得迅速、果断。制造学生应激心态的方法有:分组竞赛法、辩论法、接力赛法,等等。例如,教师用接力赛的方法来上“评价林肯总统”一课,在黑板上写出“林肯是()”,要求学生以接力赛的方式说下去(分四组)。当学生说了“林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总统”“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林肯是个伟大的军事家”等后,有一个组被卡住了,正当大家在给他们组5、4、3地倒记时的时候,那个组有个学生突然高叫:“林肯是黑人的爸爸。”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教师用手势制止学生,反问:“救命恩人可称再生父母,林肯总统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说他是黑人的爸爸难道过分吗?”由此说明,学生以应激的心态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只要历史教师大胆创新,尽可能采用开放的形式上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问题、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气氛等,学生就能发现问题,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后辉.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