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医疗护理范例

老人医疗护理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医疗需求;养老护理

1引言

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全国老龄办公室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7.3%,数量如此之多的老年人不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养老压力,也使得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增加了患病的概率,我国老年人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代亚丽通过对乌鲁木齐8家养老机构的487名老人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患病率高达90.14%[1],陈映的研究也证实这一点,他发现老年人的患病率达75.1%。[2]另外,根据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闻会上表示,截至2014年,2.1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观念的变迁以及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甚微,空巢老人问题突出,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4]庞大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护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由此可见,不断加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的供给,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需求,缓解国家和社会的压力很有必要。

2老年人医疗护理研究概述

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老年人还是比较喜欢在自己家里养老,即选择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人比较多。王桂云的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她对济南、青岛等6个地区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有93.2%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在现阶段的研究中比较多。

2.1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研究概述

田君叶采用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西城区的社区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比较高,社区内部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打针、输液等;另一类是特色服务,包括健康知识的宣传、帮助转诊、建立健康档案、帮助摆药等。她还强调这些需求的存在反映了空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5]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生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姚幼君在研究中发现,老年人护理需求不仅体现在生理上,还体现在心理上。[6]老年人在经历退休之后,由于角色突然发生变化,一时难以适应,就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等心理问题,最终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戴卫东对苏皖两省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护理需求的有着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对于医疗护理方面的需求比较低,对于影响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户口、无子女、有退休金、洗澡有困难、半身不遂、女儿或女婿照料等因素。[4]何玲通过对京津冀地区2046名社区老年人的调查发现,京津冀地区老年人社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月均医疗支出高、主要社会问题担心程度高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高。[7]王海彦通过对昆明市区10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昆明市老年人对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需求度较高,其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平均月收入情况、精神紧张程度、情绪低落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距离。其中婚姻状况、收入情况是疾病护理需求和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需求的共同影响因素。

2.2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研究概述

杨濮瑞等通过对济南6家养老机构12名老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医护护理人员、自我保健、精神慰藉、疾病预防知识、机构内部医疗设备和康复设备以及药房的需求。老年人对老年公寓医疗和护理服务需求可归纳为对公寓内基本设备的需求、对公寓内护理人员的需求和对自我保健的需求3个主题。张晓洁对长春市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的普遍对疾病和康复护理的需求比较高,年龄、个人收入和自理状况,尤其是自理情况是影响老年人各项需求的显著影响因素,另外还发现现有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设备明显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机构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3提升和完善医疗护理水平研究概述

不断提升医疗护理服务的水平,满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医疗护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地方。李凤华通过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关注疾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认为社区要多开展有关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活动,加强对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提升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这与王依平研究建议相一致,共同关注到了护理人员的水平问题。代亚丽主张提升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水平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政府层面,要加大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支持力度。其次是服务提供层面,要注重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最后是要加强护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素养建设,提升他们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机构的功能已经不仅仅限于“养”,逐渐走向“护”。张晓洁认为养老机构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老年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血压计等基本设备,满足老年人的基础需求。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加强专业护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升他们的素养。

4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对于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坚强国家和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年人享受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代亚丽,袁畅,赵洪军.乌鲁木齐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45-246.

[2]陈映.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48-49.

[3]周围围.报告称2020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将超2000万[EB/OL].(2015-05-07).

[4]戴卫东.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调查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1,35(4):86-94.

[5]田君叶,刘均娥,王永利,等.空巢老人对社区医疗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383-385.

[6]姚幼君.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分析与现状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90-93.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2

关键词:失能老人;养老;对策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家庭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我国在2001年开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2.5~3倍。据国家老龄委推测,205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4亿人,占总人口的27.2%。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

1.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指以家庭为基础,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支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务,满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3]。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助餐配餐、日间托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平安铃”等服务项目[4]。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1.2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5]。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养老、敬老、托老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老人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老人食堂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是在社区养老而不是由社区养老。社区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6]。1.3机构养老养老机构指在民政或工商部门进行注册过登记并获得养老机构许可证的机构。养老机构重点承担的是集中居住式养老,也被称为机构养老[7]。依据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同,机构养老可分为:养老院养老、护理院养老。依据养老机构举办主体不同又可分为公办和民办,公办民营等。

2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调查

2.1对象与方法

目前东莞市有32个镇街。按东莞市的地域特点分成: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各个片区分别抽取一个镇街,共抽取6个镇街。每个镇街针对失能老人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0份。走访了东坑医院护理院等6家已经投入运营的护理院,以及6个镇街每个镇街10个社区(村),共60个社区(村)。失能老人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MZ/T039-2013评定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60岁以上老人。

2.2调查结果

2.2.1失能老人经济情况

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宽裕”和“比较宽裕”的分别为3份和7份,占总数的1.69%,认为“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分别为352份和82份,占总数的73.56%,见表1.

2.2.2失能老人就医的方便程度

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方便”和“方便”的分别为0份和39份,占总数的6.61%,认为“不方便”和“很不方便”的分别为287份和136份,占总数的71.69%,见表2。2.2.3失能老人对住房的满意度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满意”和“满意”的分别为1份和64份,占总数的11.02%,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161份和53份,占总数的36.27%,见表3.

2.2.4失能老人居住方式

失能老人“空巢”占比较高,“空巢”即不与子女同住为525份,占比88.98%,其中,“与陪人居住”为102份,占总数的17.29%,“独居”为323份,占总数的54.75%,见表4。

2.2.5东莞市养老保险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83.3%的失能老人未购买养老保险,基本均为农业户口。失能老人平均每人合并有5.2种慢性疾病,失能老人平均每年花费8600元医药费(社保报销部分除外)。陪护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90.3%的失能老人有陪护需求,仅22.2%的失能老人请陪护,其中97.7%的陪护未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在请陪护的老人中,仅23.7%的老人对所请的陪护很满意或基本满意,陪护费平均每人每月3680元。养老院和护理院利润少,部分机构亏本经营。调查6家已投入运营的护理院,仅1家护理院盈利,其余护理院的收入基本持平或亏损。所有公立养老院均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维持经营,大部分民营养老院收入基本持平或亏损。

2.3东莞市养老存在问题

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护理院、养老院等设施不足,无法为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养护服务。陪护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陪护未接受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技术水平差,不能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通常并发多种慢性疾病,因为其行走不便以及医院缺少老年病科等原因,其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失能老人未购买养老保险,导致部分老人出现经济困难。

3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分析

3.1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总体情况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底,东莞市户籍人口为231.59万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32.06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13.8%,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失能老年人为4825人,占老年人口的15.0%[8]。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难以明确区分,目前东莞市不足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剩余超过96%的老年人住在家中,属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目前东莞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规范,即使大多数镇街社区均有一定数量的居家养老设施。东莞市失能老人绝大多数是在家里养老即是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由于本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加上老人习惯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老人大多数与子女分开居住,因此成了“空巢”老人,一旦老伴去世,就成了“独居”老人。其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就会请陪护。失能老人在就医、交通、陪护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大部分的镇街,社区医生对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到60%以上,但是很少定期上门服务,一般是每季度上门随访一次,失能老人需要医生上门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2东莞市居家养老情况

居家养老是本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东莞市大力推广居家养老主要通过养老公司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由于该项工作刚起步,目前参与该项工作的公司较少,主要有沁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20多家公司。但是普及率、老百姓知晓率、覆盖率均不高。东莞市于2006年正式启动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经覆盖32个镇街592个村(社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日间照料中心)523个,全市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人达到12714人[8]。

3.3东莞市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情况

目前本市各个镇街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点523个,覆盖率达到88.3%,但绝大多数只能提供供老年人下棋、打麻将或打乒乓球等文化娱乐的场所,不能提供助餐配餐、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因此,对于失能老人而言意义不大,很少有失能老人去服务站点活动。目前,本市大部分镇街,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0%以上,但是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需要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或站点,很少能够提供上门服务,通常每季度1次上门服务,对于失能老人而言远远不够,失能老人需要每天有医护人员上门随访。目前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进行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但是均未成立老年医学科或老年医学门诊,部分社区计划有开展针对老年人开展医疗康复。

3.4东莞市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情况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本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5家、养老床位10943张。其中,民办老服务机构10家,床位1456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占比分别为22.2%和13.3%。目前,有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正根据自身情况计划扩建,扩建投资总额预计达5000余万元,可增床位700余张。另外,还有4家机构已完成备案手续,正在筹建中,预计建成后可增加2000多张床位[9]。本市目前已建成护理院6家,共有床位672张。东坑医院护理院由市镇、医院共同投资约2500万元,于2017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610m2,编制床位300张,医务人员33名,社工师1名,生活照理员58名,现收住市内28个镇街以及市外失能老年人共约200名。万江福星女儿家护理院设置床位150张,目前入住老人95名。洪梅医院护理院于2018年12月投入运营,首期开放床位48张,目前入住老人11名。本市大部分养老机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仅有东坑护理院等6家护理院能够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失能老人除了养老更需要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也就是医养结合。目前本市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未能满足失能老人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据东坑医院数据统计,2017年医院60周岁以上的社保老人平均每床日住院费用约1000元,社保报销比例85%以上,平均每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床每年产生社保费用达31万元。目前东坑医院护理院入住老人每床每年产生社保费用仅6.1万元,按照编制300张住满情况下,每年可为医保基金节省7470万元。护理院的收费以东坑医院护理院为例:根据入住老人失能程度不同,每月收费从5000元到10000元不等,平均每月5000元(社保报销后自费部分)。护理院提供的服务以东坑医院护理院为例: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娱乐、心理治疗、临终关怀等服务,解决了失能老人的陪护、吃饭、医疗、住房及娱乐等一系列问题。据调查,失能老人平均每人每月陪人费3680元、医疗费717元、伙食费1000元,合计约5397元。入住东坑医院护理院失能老人平均每月费用5000元(社保报销后自费部分)。对比发现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和在护理院养老费用接近,但是在护理院可以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以减轻家属负担。据调查部分老人由于担心在护理院不自由以及收费高不愿意入住。主要是因为新事物未被群众认识和接受,群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4改善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的具体措施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职责深化养老体制改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养老服务发展障碍,增加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扎实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失能老年人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建设。使全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失能老年人得到养老服务的广泛支持,助餐配餐、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全面覆盖。建立社区15min居家养老服务圈和居家养老紧急救援系统;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建议在市政府层面协调高等医学院校、职业学校和其他相关培训机构,加大医养结合医护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和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工作。推动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费用。

4.2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敬老孝老文化建设,宣传养老服务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和关爱活动,使养老护理员得到全社会尊重。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老年人采取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避免出现失能。鼓励失能老人入住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机构。

4.3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希望政府能够高度重视老年健康工作,像重视妇女和儿童保健工作一样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从老年医院到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再到护理院和家庭长期照护形成一个垂直的老年病医疗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大主体,服务重点是如何诊治和预防老年病,坚持以预防为主,保健与临床诊治、康复护理、急症救治、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全面推进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让老年人老而少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直至老有所终。建设一所高水平的老年病医院。制定老年病诊疗规范和标准,在技术上带头创新,引领解决失能老人医疗上的问题。各镇(街)至少有一所公立医院有设立老年病科,以方便老年患者就医。各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失能老人家庭医生签约率争取达到100%,每天均有社区医生上门随访。建设一所高水平护理院。建议在目前6家护理院当中选取其中一家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重点打造为本市医养结合标杆单位,逐步建设成为东莞市护理院。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养老机构的评价体系。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3

关键词: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国务院在2020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医养有机结合、促进康养融合发展。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不仅需要养老服务,对医疗需求程度更高[1]。因此,医养结合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2]是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之间相互平等融合的功能整合性服务体系,但目前,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医”与“养”之间的制度壁垒未完全打破,有限的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与老年人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合理配置并优化现有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为农村老人提供最需要、最便捷、最可及的服务是当务之急。本研究立足服务对象需求视角,旨在分析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特点,明确其服务需求,为相关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精准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1年1—2月,便利选取烟台、滨州、淄博3地163名农村老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本地居民,或在当地居住1年以上;(3)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交流障碍者;(2)精神障碍者;(3)对参与研究有顾虑者。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1)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子女数目、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自理能力、月均收入等。(2)自评健康状况及医疗负担情况:包括自评健康等级、患慢性病种类、年均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负担程度等。(3)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认知和参与需求:认知分为“没听说过”“听说过,但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4个认知等级;参与需求包括养老方式选择倾向、参与意愿。(4)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的刚性需求:主要包括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费用等。

1.2.2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某医学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3名四年级学生担任,统一培训后,利用寒假时间,在户籍所在地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当场检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并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有效数据双人录入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因3名调查员生源地均为农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被调查的对象均为生源所在地老人。共发放、回收180份问卷,实得有效问卷163份,有效率90.56%。

2.1一般资料

性别:女性91人(55.83%)、男性72人(44.17%);年龄分组:≥80岁35人(21.47%)、70~79岁72人(44.17%)、60~69岁56人(34.36%);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0人(67.48%)、高中/中专46人(28.22%)、大专/本科及以上7人(4.29%)。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2.2个人健康状况及医疗负担情况

老人自评健康状况:107位(65.64%)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较差”或“非常差”,47人(28.83%)认为“较好”,仅9人(5.52%)认为自己“非常健康”。慢病患病种类:慢病患病率76.07%(124人),其中17人(13.71%)同时患≥3种慢病,37人(29.84%)患2种,70人(56.45%)患1种。自理程度:115人(70.55%)完全自理,43人(26.38%)部分自理,5人(3.07%)完全不能自理。年均医药费支出:95人(58.28%)<3000元,42人(25.77%)为3000~5999元,20人(12.27%)为6000~9999元,6人(3.68%)≥10000元。医疗负担水平:23人(14.11%)认为支付现在的医疗费用“很困难”,15人(9.20%)表示“完全不能负担”。除基本医疗保障外,仅21人(12.88%)有补充商业险。

2.3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与参与需求

认知等级:70人(42.94%)表示“没听说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62人(38.04%)“听说过,但不了解”,27人(16.56%)“了解”,只有4人(2.45%)“非常了解”。养老方式倾向:108人(66.26%)选择居家养老,42人(25.77%)选择社区养老,仅13人(8.00%)倾向于机构养老。参与意愿:122人(74.85%)愿意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2.4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

服务模式:最受老人欢迎的是“互联网+”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占46.02%;25.15%认为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较好;12.88%则更信赖公立医院,希望二级医院、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15.95%希望养老机构在原有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服务项目:163位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排在前3位的需求分别是基本医疗服务(87.12%)、疾病健康指导(84.15%)和基本生活照料服务(71.17%)。其次是临床护理服务(63.80%)、康复护理服务(55.83%)。另外,33.74%的老人希望能够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服务费用:56.44%的老人每月仅能负担不超过1000元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费用,32.52%的老人能负担每月1000~1999元,仅11.04%的老人可承受每月2000元及以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费用的支付标准。

3讨论

3.1深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和宣传,提高公众认知

3地农村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认知水平低,较抚州市[3]、长治市[4]的调查结果乐观,但较临朐县[5]的研究结果更严峻。说明当地已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宣传和启动工作,但力度和广度不够,加之老人总体文化水平低、信息接收能力弱,约30%的老人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以居家为主,且外出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更便于接收入户信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继续深化对国家医养结合、康养融合养老政策的宣传力度,针对农村实际,充分考虑老人特征,通过集市或社区、村庄集中宣讲、发放宣传单及循环播出电视新闻,流动宣传车入村等方式进行多元化宣传,帮助其理解医养结合的内涵、本地开展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具体形式和费用标准等,通过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向前来就诊的老人和家属宣传等,用老人喜闻乐见、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推广,将上门送医送药与医养结合政策相结合,提高其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认知水平,使有需要的老人能得到医养双重保障,改善健康状况。

3.2以家庭医生为抓手,开展“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互联网+”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最受老人欢迎,需求率高于孙霞等[6]的研究。可能与不和子女同住(85.89%)、独生子女的老人占比较大(20.86%)、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较大(29.45%)有关。该群体绝大多数居家养老,独自外出就医、复诊、康复非常不便,老人更希望享受居家服务。“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优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但其大多需要通过电话、网络或智能手机等设备提前预约,或在居住区域内建立智慧社区,使用智慧养老装备,因而其利用率受到一定客观条件限制。建议相关部门在考虑当地经济条件、网络发展、老人意识水平、智能设备使用水平的基础上,广开思路,研发最适宜的网络服务方式,重点围绕如何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疾病健康指导、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探索切实可行、可利用率高的“互联网+”服务,避免流于形式。如开设24小时电话服务专线,与家政公司合作,提供电话预约网上购物、保洁、陪伴、家政等日常生活服务。另外,在普及智能通信设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App预约上门护理、康复、中医、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等。《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年)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覆盖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家庭医生是老人健康的“明白人”,对老人健康状况十分熟悉。因此,突出老年重点人群、强化签约服务吸引力、完善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7]、优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是开展农村医养结合的“助推器”。建议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支付范畴,以更快推进分级诊疗,提高老人的遵医、遵护行为,提高其签约积极性、实效性。

3.3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配置

老人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程度受到当地医疗、养老总资源的制约,其中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但国家在高校、职业院校均未设置医养结合专业,现有人才主要由基层的临床医生、全科医生、中医师、护士、康复师、公共卫生医师、社会工作者转型或兼任。若想解决此问题,一是以县域医共体为框架,加强各级医院现有人才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康、护人员的培养和专业培训,使其获得相应资质,尽快成功转型,重点解决慢病医护、健康教育、生活护理三大模块问题,并从待遇、职称晋升、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政策,充实、壮大医养结合人才队伍,构建医养结合团队,解决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二是从源头上解决,构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硕士阶段积极开展医养结合科学研究;本科阶段在高校公费医学生中开设医养结合专业或专业方向,毕业后定向服务于基层岗位;职业院校则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形成科研、临床促进互补且可持续发展的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在解决人才资源短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形式,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医院为养老机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打通健康和生命通道。如定期派医生、护士在医疗机构坐诊、查房、巡视,为老人提供疾病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实现机构医养结合的最主要形式。还应改变观念,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资源,将部分闲置床位设置为医养结合病区,为需要住院治疗的老人提供医、养、康、护综合服务。县域卫生健康部门需出台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医养结合积极性的政策,探索长期照护险制度,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提高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多措并举,从资源配置、待遇调控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

3.4以老人为中心,开展整体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4

关键词:助浴医疗护理床;可遥控;多功能;研究

0引言医疗护理床是患各类疾病的患者不可缺少的康复辅助用品,它同时也适用于各类因为年纪过大而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目前市场上的护理床种类繁多,只有选择合适的护理床才能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因此,本装置是结合左右翻身、起卧曲腿、腿部锻炼、紧急呼叫、意外断电、洗浴便捷于一体的多功能助浴医疗护理床装置。此多功能助浴医疗护理床不仅比现有市面上的医疗床具有更多的功能,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装置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更多的减少了护理人员的看护压力。

1设计理念概述

1.1研究内容。本项目组设计的是一种多功能助浴医疗护理床,该项设计所携带的洗浴装置采用了可伸缩橡胶材质,在使用时可以将洗浴装置在医疗床的侧面伸展出来,并在内部注满温水,来让患者和老人进行洗浴。这样既解决了患者不便于洗浴的缺点,同时还减轻了看护人员的看护压力。在使用者利用翻身与背起、背降装置时,如果有异物阻挡了装置运行,床架上安装的多个防意外接触点将会让医疗床上安装的紧急制动系统自动触发,将医疗床进行断电处理,以使得医疗床处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避免更加严重的情况发生。当使用者有特殊情况时,可以通过使用床上附带的紧急呼叫装置对看护人员发出呼叫信号,这个信号会在看护人员的手机上实时出现,以方便看护人员能第一时间知晓使用者的情况,并及时赶到患者的身边。另外本医疗护理床带有的康复装置让使用者不用外出就可以进行腿部锻炼训练,很大程度上满足绝大部分残疾人以及因疾病患有行走不便后遗症的人群,满足患者的康复训练。

1.2研究目的。1)提供一种可让使用者独立使用并操纵的医疗护理床装置。2)改变现有的传统医疗护理床,增加翻身、洗浴、呼叫、紧急制动等一系列新功能。3)进一步提高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独立性,减轻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压力。

2系统结构示意图及工作流程设计

多功能助浴医疗护理床设计结构图如图1、图2所示,本多功能护理床的床面由12个床板组成,每个床板都可以实现转动。多功能助浴医疗护理床工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

3创新理念

本多功能助浴医疗护理床主要由床板、床架、可折叠橡胶浴缸、可升降便盆、无线接收装置、腿部锻炼装置、电动伸缩杆、电动机、控制装置、紧急制动装置和遥控器组成[1]。22.抬背升降杆;23.曲腿升降杆;24.电动机;25.右侧翻身升降杆;26.左侧翻身升降杆;27.电动便盆系统。通过遥控器控制床下的电动伸缩杆,控制左右翻身、抬背及曲腿装置,可以使床板向左或向右转过一定角度,实现左右翻身功能[2-3];可以使背部和腿部的床板抬起或放下,实现坐卧及抬背功能。当控制床板在进行翻转、抬起、落下等操作时,如果有异物或肢体阻挡床板的运动时,床上附带的紧急制动装置会立即对医疗床进行断电处理,将护理床处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防止更加严重的情况出现[4]。在医疗床的侧面可以将洗浴装置伸展出来,随后护理人员在内部注满温水,来让患者或老人在床边就可完成洗浴行为,当使用完成后还可将浴缸折叠起来放在床侧,以减少占地面积。通过遥控器可以控制电动便盆装置,可以方便患者或老人进行排便,解决了长期卧床的使用者在如厕时的尴尬与不便问题,同时在控制便盆下降时便盆周围的喷头会自动向便盆内喷水,便于便盆的倾倒与清洗。当发生紧急情况时,通过遥控器上的上附带的紧急呼叫键,使用者可以第一时间对看护人员的手机上发出呼叫信号,即使护理人员在远处,也能第一时间让护理人员赶到患者的身边。使用者可以利用床边的腿部锻炼装置达到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完成锻炼的基本需求,同时锻炼装置上的凸点可以刺激患者腿部的穴位。因此,本装置是结合左右翻身、起卧曲腿、腿部锻炼、紧急呼叫、意外断电、洗浴便捷于一体的多功能助浴医疗护理床装置。此多功能助浴医疗护理床不仅比现有市面上的医疗床具有更多的功能,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装置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更多的减少了护理人员的看护压力。

4结束语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5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龄化;实践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医疗养护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对医疗卫生保健与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容易突发疾病,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多,他们的医治和疗养护理问题成了很多家庭生活中的难题,因为家庭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自成系统,地理位置分离,老年人生病常常奔波于医院、养老院,家庭之间,求医过程艰辛,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耽误治疗。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老干部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这又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所以,国家应大力提倡医养结合模式,该模式是集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检查与康复关怀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各地医养结合实践的现状

(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颁布了大力推动医养融合的文件,比如,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其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这些文件都要求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开展老年人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报告中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各省地级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融合”的政策。比如,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指出2018年底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制度;河北巨鹿县出台《医养结合、两院融合机构养老试行办法》,明确提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要享受医疗行业的相关政策,要求整合民政、人社、卫计等优惠政策。政府不仅文件,牵头推动组织实施,而且给予资金支持、政策倾斜。比如,2018年国际医疗投融资大会的医养结合机构80强榜单中,排名第一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简称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本身就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它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医院下属的养老机构[1]。另外,排名靠前的非公立医养融合机构即天津静海泊泰医院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天津市政府曾发文要把天津静海泊泰医院(属于康宁津园养老综合体的医院)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很多地方比如唐山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市财政专门安排预算资金160万元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全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服务,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二)各地展开医养结合实践,形式多样

各地都在推行医养结合的实践,实践模式很多。最多的是养老机构内开设专业医疗部门。第二种是医疗机构内设置专业养老部门,如重庆一附院的青杠医养中心,以及很多康复医院直接变医院融合机构。第三种是养老机构与医疗组织之间相互合作,订立协议,民办医院+养老院,也有公办医院+养老院、“门诊+养老院”,还有社区模式卫生中心+养老院,如南京市秦淮区14家社区卫生中心与38家养老院签约医疗服务。第四种是政府牵头推动的社区卫生院嵌入式医养结合,也就是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嵌入式养老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加互联网现代科技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的精准度,实现老人、机构、商家、社区、政府等多方联动[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室,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提供以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管理服务。各地实践的典型模式如表1。

(三)非公立的医养结合体占多数

前面提到的医养结合机构80强榜单中,除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河北燕达医院(属于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齐齐哈尔市中医齐齐哈尔市沙区百草养生院)这三所公立医院主办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医养结合体,还有排在后面的十几家医养融合机构是公立的,其余的几乎都是民办民营的,比如有名的厦门莲花医养结合医院以及常州鼎武医院、天津康宁津园养老综合体、天津静海泊泰医院民营医院、泗洪县康复医院(泗洪县老年公寓)等,大约有六十几家,也就是整个医养结合机构80强中的75%都是非公立的。尽管公立医院所设立的二级养老机构比较成功,而且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也设立了老年科,但非公立的医养结合体还是占多数,因为非公立的社会资本比较积极,它们主动把民营医院直接转为康复医院,或是非公立养老机构主动与医疗资源订立合作协议。

二、医养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不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

很多养老机构只是与社区卫生系统签订合作合同,但社区提供的医疗服务多是量血压、内外科简单体检,而且体检结果有的也不公布,老人就医还需要自己拖着病体去坐车、排队、挂号、就诊、拿药。公立医院只是设置了老年科,并没有建立方便老年人的就医通道;即使养老院设医务室,也仅仅是看小病,与公立医院没有直接连接,老人生大病也没有优先的处理通道。公共医疗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推行医养融合热情的是社会资本,居家养老与社区推行的养老医养结合还不成熟,社区居家养老现在还没普及,仅处于试点阶段。

(二)管理权限不明确,政策标准不统一

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属于独立的经济主体,利益不一致,是因为缔结合同才连在一起的,合作过程有很多矛盾;而且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涉及民政、卫生、社保、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从管理机构看,各类型养老机构多隶属于民政部门主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委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管理,医疗保险报销由医疗保障局部门主管,也就是说,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需要接受多个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这种交叉重叠管理很容易形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沟通协调不畅的局面[3]。医养融合的医保、物价政策也不统一、不标准。比如,现行的医疗规范是在医疗环境中执行的,而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或进社区家庭都是在非医疗场所;目前还没有到社区与家庭的医疗服务的制度规范、没有相关部门认可,而患者也担心医生不负责任,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在医养融合上,现有医保、物价方面的有些政策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

(三)收费过高,医保支付结算比较困难

比如,在重庆市该养护中心的收费标准为月均费用5000元左右,而该省服务水平较好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月均费用在5000—10000元之间,这对于收入来源较少、收入较低的老人来说是很大的经济负担。尽管很多地方政府下文把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但医保认可的社区家庭护理费三个月只有1500元,社区居家的医养结合模式里面一个家庭床位是很贵的,1500连基本药费都不够;而且医保并没有覆盖所有地区,很多老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接受相关医疗服务还没有纳入医保报销体系,由此产生的医养服务费用只能靠个人与家庭负担,因此很多老人因收费较高而放弃去医养融合机构入住。

(四)缺乏专业规范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人员

养老院医养结合机构的照护人员大多是50岁左右退休女工或农村妇女,工资低,待遇差。比如,南京市很多养老护理人员月工资就二千多元,工作辛苦,所以真正的护理医学人才不愿去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招不到有护理知识的人员。而医院办的养护中心因受运营成本的限制,很多也只能雇佣未经专业培训、没有专业护理知识的中老年女性护理员。从事老年人照护工作的以初中和中专毕业生居多,职业技能较低,缺少针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身体保健、心理调试及康复指导等知识培训,其所做的工作只能看做是一般的看护,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不能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五)社区居家的医养结合还较少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有近3万个,养老服务床位有746.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392.8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53.6万张。而2018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显示,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1883亿,养老床位与养老机构显然与需求差距很大。目前医养结合搞的好的只是养老机构,而广大的社区与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比例偏少。中央政府认可“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也就是说,尝试医养结合较多的只是入住比率只占老年总人口3%的养老机构,因此医养结合占社会总量仍然偏小;居家养老的才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体系[4]。

三、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对公立医院进行组织流程再造,充分利用公共医疗资源

公立医院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有较强的人力资源,以这些独特的优势应该成为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主力军。公立医院应该尽快融入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中,所有公立医院都应开办养老护理中心,或为社区居家老人设置就医特殊通道;开设对老人的急救专车和专线,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送至医院。要对医院进行组织再造,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和优先优惠服务。因为人们治病喜欢到大医院,而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医疗资源有很多闲置,正好利用公立基层医疗资源推行医养结合;社区服务中心要主动为老年人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对医养结合的管理要科学,政策要调整规范

首先,医院与养老机构要设专门部门管理,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医院与养老机构的联营联动机制。在人员配备方面,医院专业队伍与养老机构要实现无缝对接。逐步构建基层社区医院与社区家庭养老网络体系,为每个老人情况实行登记备案,建立档案共享机制。其次,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规范非医疗场所的工作规范程序,规范收费制度;解决医养融合的标准化、合法性问题;要建立医保全覆盖制度;要建立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转接评估机制,加强对居家社区以及入住医养融合医疗机构的出入院评估标准管理,对出入院前后的老年人进行医疗护理、生活护理评估,同时给出评估意见,并形成完整的文书档案,做好医疗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居家养护的合理分工、有序衔接。

(三)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化建设

运用互联网向健康养老业延伸,发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向家庭宣传培训发展老年电子商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健康咨询、健康电子档案等服务,为共同需求、共同关注相关病种的老年人群组建线上健康圈子,加强分类指导,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有条件的地方为居家老年人配置“一键通”等电子呼叫设备,逐步实现对老年人医疗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目标是实现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等系统的动态整合和综合管理,需要提供高效、统一、可靠的信息中心和交换平台。

(四)要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护理医养融合人才工程,进行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政府可以对他们的薪酬做最低标准要求,或进行补贴;并且在养老机构内的医疗机构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科学确定他们的薪酬待遇;并且对人才进行科学招聘。免费培训基层与养老机构的医疗工作者的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知识教育,提高老年医疗康复水平;依托职业院校和医疗、养老机构等,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

(五)重点打造居家养老与社区医养结合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探索家庭病床、上门出诊模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适宜、便捷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对特殊困难家庭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确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基本医疗、健康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日间照料,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立足“居家”、服务“养老”、创新“医养”、精准“上门”。探索多种模式,在推进“互联网+养老”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成立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对所有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老年人能力评估,科学评价老年人所需养老服务需求。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展覆盖多级区域、多种类型的应用试点,形成政府推动、公益+市场运作、机构向社区延伸、品牌连锁经营或利用互联网的智慧居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7):98-102.

[2]张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J].上海农村经济,2019,(4):42-46.

[3]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6

关键词:烟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烟台市早在1987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烟台市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有128.71万人,占总人口的18.12%。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养老问题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与未富先老的国情、独生子女的政策和传统的养老观念交织在一起,势必给烟台市养老问题带来巨大挑战。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概述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老年人可同时享受到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医养资源互利互促,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弥补了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具有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特点,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创造了条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老龄化问题比我国更加严峻,为解决养老问题早已开展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主的长期照护制度。Black&Pearson(2002)认为,长期照护制度重点在于整合资源,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是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有效手段之一,有助于丰富服务内容、更新服务理念,提供全方位的照护服务。美国推行集预防、医疗、康复、社会支持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养老服务计划(PACE)。Gleckman(2010)指出PACE计划为符合条件的老年群体提供核心照护服务,并配备医疗保健团队,定期了解老年人的身体需求,预防老年人潜在的健康问题,以保证高质量的护理。Davis(2005)对PACE计划开展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老年人身体状况得到逐步改善,控制了老年慢性病的发展速度,而且还辐射到与养老相关的其他行业,推动了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但是,资金均由国家负担,国家财政压力大,还需引入社会多方力量予以支持。英国实施整合照料模式。Grone(2002)认为整合照料是集生活照顾、治病、护理、疗养、整体关怀等一系列需求服务于一体,以系统化管理方式运作,统筹规划其管理服务。Steedena(2013)通过实地考察整合照料模式的运行情况,发现不仅能够满足养老的复杂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养老服务,还降低了养老成本。日本为应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实施长期介护保险制度,凡是40周岁以上的人口必须参保,具有强制性,需要介护服务时通过申请认定享受相应的护理服务,介护费用由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使绝大多数老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医养照护。我国2015年才开始探究医养结合,研究时间较短,仍处在探索实践阶段。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实现了“医”“养”“护”三者的结合,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是社会化养老战略发展的新方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创举。唐敏(2018)将不同地方实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出养老机构中设医疗服务或医疗机构中设养老服务的整合照料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提供服务的联合运行型、依靠社区养老和医疗资源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支撑辐射型三种类型。我国自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以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李长远(2017)认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只有公办养老院和高端民办养老院有能力配备相关医疗设施,大部分民办养老院因为资金缺乏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设施成本,只能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陈坤、李士雪(2018)认为社会期望和现有相关人员的服务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邓大松等(2018)认为我国的医养结合支付体系还不完善,加之老年群体的收入较低,导致老年群体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

二、烟台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配套政策情况。烟台市作为第一批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极其重视健康和养老工作,先后出台了《烟台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烟台市医养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烟台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大力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全市医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继续细化政策方案,出台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例如《烟台市发展养老服务业市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和《关于建设部级医养结合示范市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对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补助标准、做出了对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等的税收优惠等全方位的财政支持政策,不仅减轻养老企业的经营压力,而且间接减轻个人支付负担,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推波助澜。

(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供给情况。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2021年烟台市养老机构共286处,能够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机构248处,医养结合床位2.8万张,占总床位86.7%,医养结合服务网络逐渐覆盖全市。在服务机构增加的同时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有效地满足烟台市老年人对养老的高品质需求。目前,烟台市医养结合主要有“大养老+小医疗”“大医疗+小养老”“医疗+养老共建”和“居家养老+医疗网络”四种模式。“大养老+小医疗”模式,即在养老机构中引入医疗机构,设置基本的医务室、门诊部等,并配备基本医疗设施和具有专业资质的医护人员,为入住老人提供疾病预防、常见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服务。全市有44处养老机构中设有医疗机构,如城发榆悦医养中心内设康护医院,由烟台毓璜顶医院统一管理,老年病专家轮流入住中心坐诊,将医疗融入养老的全过程。“大医疗+小养老”模式,即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服务。有条件的医院内设置老年护理院,在接受治疗后可转入内设的护理院进行长期居住康复治疗。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还缓解了老年慢性病“占床”的现象。全市有11所医疗机构中分设了养老机构,32家医院开设了老年病门诊,25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医康养一体化服务。如,肺科医院设立失智、“三无”老年人医养中心;凤凰台医院被设为职工长期护理保险的定点单位。“医疗+养老共建”模式,指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服务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服务和就诊绿色通道,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急诊急救等服务,双方主体之间各自独立经营,又相互联系,按照协议共同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养老服务。全市目前已有112家医疗卫生机构与146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居家养老+医疗网络”,即利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与周边养老机构“嵌入式”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全市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通过智慧养老平台提供居家医养服务。

(三)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供给情况。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提供日间基础照料、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娱乐活动、临终关怀等服务内容,但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养老机构之间在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方面有很大差距。烟台市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舒适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天然优势,逐渐推出了旅游休闲养生服务,形成本市的独特优势。

三、烟台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养老供需不平衡。第一,烟台市医养结合养老需求远大于养老供给。按照“9064”养老格局计算,烟台市当前需要机构养老的老人约为5.15万人,而当前医养结合床位仅有2.8万个左右,意味着约有一半的老人无法享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所以仍需继续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第二,在供给不足情况下,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一票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内老人却寥寥无几,并且入住人员大部分也只选择低层次的养老服务。由于民办机构投入成本大,政府补贴力度不足导致机构收费较高,超出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造成民办机构资金短缺,从而降低服务质量,陷入恶性循环。

(二)“大养老+小医疗”模式医疗服务水平低。“大养老+小医疗”模式是目前本市老人选择最多的一种方式,但这类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通过走访发现,除秀林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圣莱恩养老院、城发榆悦医养中心等几所高端养老机构外,大部分机构只配备了简单的医疗设备,种类单一数量少,医疗服务只局限于发烧感冒、心电图、血压和血糖的测量等基础治疗,无法提供一些大病治疗。此外,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且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专业能力弱等因素影响服务质量。某养老机构共350个床位,护理员只有40人,1位护理员要负责8~9位老人,大大影响服务质量。

(三)相关保险制度不健全。相关保险制度有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是对老人在定点机构内治疗发生的医疗费进行报销,护理费用目前不在医保范围内,全市还有一部分医养结合机构不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因此这些机构的所有费用都需要老人个人承担。为解决护理费用报销问题,2018年烟台市继青岛市第二个开始尝试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该保险准入门槛高,参保对象必须是参加烟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人员或退休人员,不能自理达到六个月以上即可申请享受长护险待遇。所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并不理想,受益人群只是一小部分,尤其对于农村老人收入少,又是各类保险的盲区,养老负担仍然很大。

四、烟台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健全医养结合管理体制机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关系到多个部门的参与,出现了职能交叉、管理冲突、责任相互推诿等现象,政府应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权限和职责,精简机构,必要情况下可成立一个专门组织负责统一管理医养结合相关事务,协调各部门工作,使各部门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提高事务处理能力和办事效率。其次,健全医养结合监督评估机制,强化医养结合提供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全过程的监督。提供服务前严格审批,检查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资质,不符合标准的机构一律不得私自提供医护服务;服务过程中严格监督各机构的服务质量,杜绝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对违规机构立即整改并进行相应处罚;服务结束后建立老人反馈机制,切实了解老人真实养老需求,按照需求调整养老服务,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最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继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险比例,优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打破城乡和职业界限,实现所有有需求的居民均可参保。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通过与养老机构联合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一批专业的应用型医护人才。对于在岗人员,要求全部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提高护理水平。其次,建立人才引进政策。一方面优化工作环境,提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人才生活、住房补贴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使毕业生对养老服务行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培养正确的职业观,主观上认识到此行业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加入医护工作队伍。

(三)拓宽筹资来源,激活养老市场。资金是医养结合模式持续运行的先决条件,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行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养老服务企业应综合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养老服务,彼此间开展良性竞争,为养老产业注入活力,使养老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其次,加大对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政策宣传,加深居民对相关政策的了解,转变居民传统思想观念,提高机构入住率和养老服务的购买力,使个人资金流入养老市场;最后,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次上联合带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敏,张春焰,吴海波.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8(02).

[2]李长远,张举国.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典型模式及优化策略[J].求实,2017(07).

[3]陈坤,李士雪.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可行性、难点及对策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8(04).

[4]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1).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7

关键词:烟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烟台市早在1987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烟台市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有128.71万人,占总人口的18.12%。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养老问题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与未富先老的国情、独生子女的政策和传统的养老观念交织在一起,势必给烟台市养老问题带来巨大挑战。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概述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老年人可同时享受到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医养资源互利互促,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弥补了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具有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特点,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创造了条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老龄化问题比我国更加严峻,为解决养老问题早已开展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主的长期照护制度。Black&Pearson(2002)认为,长期照护制度重点在于整合资源,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是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有效手段之一,有助于丰富服务内容、更新服务理念,提供全方位的照护服务。美国推行集预防、医疗、康复、社会支持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养老服务计划(PACE)。Gleckman(2010)指出PACE计划为符合条件的老年群体提供核心照护服务,并配备医疗保健团队,定期了解老年人的身体需求,预防老年人潜在的健康问题,以保证高质量的护理。Davis(2005)对PACE计划开展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老年人身体状况得到逐步改善,控制了老年慢性病的发展速度,而且还辐射到与养老相关的其他行业,推动了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但是,资金均由国家负担,国家财政压力大,还需引入社会多方力量予以支持。英国实施整合照料模式。Grone(2002)认为整合照料是集生活照顾、治病、护理、疗养、整体关怀等一系列需求服务于一体,以系统化管理方式运作,统筹规划其管理服务。Steedena(2013)通过实地考察整合照料模式的运行情况,发现不仅能够满足养老的复杂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养老服务,还降低了养老成本。日本为应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实施长期介护保险制度,凡是40周岁以上的人口必须参保,具有强制性,需要介护服务时通过申请认定享受相应的护理服务,介护费用由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使绝大多数老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医养照护。我国2015年才开始探究医养结合,研究时间较短,仍处在探索实践阶段。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实现了“医”“养”“护”三者的结合,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是社会化养老战略发展的新方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创举。唐敏(2018)将不同地方实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出养老机构中设医疗服务或医疗机构中设养老服务的整合照料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提供服务的联合运行型、依靠社区养老和医疗资源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支撑辐射型三种类型。我国自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以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李长远(2017)认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只有公办养老院和高端民办养老院有能力配备相关医疗设施,大部分民办养老院因为资金缺乏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设施成本,只能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陈坤、李士雪(2018)认为社会期望和现有相关人员的服务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邓大松等(2018)认为我国的医养结合支付体系还不完善,加之老年群体的收入较低,导致老年群体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

二、烟台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配套政策情况。烟台市作为第一批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极其重视健康和养老工作,先后出台了《烟台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烟台市医养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烟台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大力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全市医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继续细化政策方案,出台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例如《烟台市发展养老服务业市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和《关于建设部级医养结合示范市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对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补助标准、做出了对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等的税收优惠等全方位的财政支持政策,不仅减轻养老企业的经营压力,而且间接减轻个人支付负担,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推波助澜。

(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供给情况。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2021年烟台市养老机构共286处,能够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机构248处,医养结合床位2.8万张,占总床位86.7%,医养结合服务网络逐渐覆盖全市。在服务机构增加的同时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有效地满足烟台市老年人对养老的高品质需求。目前,烟台市医养结合主要有“大养老+小医疗”“大医疗+小养老”“医疗+养老共建”和“居家养老+医疗网络”四种模式。“大养老+小医疗”模式,即在养老机构中引入医疗机构,设置基本的医务室、门诊部等,并配备基本医疗设施和具有专业资质的医护人员,为入住老人提供疾病预防、常见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服务。全市有44处养老机构中设有医疗机构,如城发榆悦医养中心内设康护医院,由烟台毓璜顶医院统一管理,老年病专家轮流入住中心坐诊,将医疗融入养老的全过程。“大医疗+小养老”模式,即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服务。有条件的医院内设置老年护理院,在接受治疗后可转入内设的护理院进行长期居住康复治疗。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还缓解了老年慢性病“占床”的现象。全市有11所医疗机构中分设了养老机构,32家医院开设了老年病门诊,25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医康养一体化服务。如,肺科医院设立失智、“三无”老年人医养中心;凤凰台医院被设为职工长期护理保险的定点单位。“医疗+养老共建”模式,指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服务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服务和就诊绿色通道,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急诊急救等服务,双方主体之间各自独立经营,又相互联系,按照协议共同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养老服务。全市目前已有112家医疗卫生机构与146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居家养老+医疗网络”,即利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与周边养老机构“嵌入式”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全市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通过智慧养老平台提供居家医养服务。

(三)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供给情况。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提供日间基础照料、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娱乐活动、临终关怀等服务内容,但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养老机构之间在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方面有很大差距。烟台市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舒适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天然优势,逐渐推出了旅游休闲养生服务,形成本市的独特优势。

三、烟台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养老供需不平衡。第一,烟台市医养结合养老需求远大于养老供给。按照“9064”养老格局计算,烟台市当前需要机构养老的老人约为5.15万人,而当前医养结合床位仅有2.8万个左右,意味着约有一半的老人无法享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所以仍需继续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第二,在供给不足情况下,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一票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内老人却寥寥无几,并且入住人员大部分也只选择低层次的养老服务。由于民办机构投入成本大,政府补贴力度不足导致机构收费较高,超出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造成民办机构资金短缺,从而降低服务质量,陷入恶性循环。

(二)“大养老+小医疗”模式医疗服务水平低。“大养老+小医疗”模式是目前本市老人选择最多的一种方式,但这类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通过走访发现,除秀林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圣莱恩养老院、城发榆悦医养中心等几所高端养老机构外,大部分机构只配备了简单的医疗设备,种类单一数量少,医疗服务只局限于发烧感冒、心电图、血压和血糖的测量等基础治疗,无法提供一些大病治疗。此外,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且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专业能力弱等因素影响服务质量。某养老机构共350个床位,护理员只有40人,1位护理员要负责8~9位老人,大大影响服务质量。

(三)相关保险制度不健全。相关保险制度有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是对老人在定点机构内治疗发生的医疗费进行报销,护理费用目前不在医保范围内,全市还有一部分医养结合机构不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因此这些机构的所有费用都需要老人个人承担。为解决护理费用报销问题,2018年烟台市继青岛市第二个开始尝试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该保险准入门槛高,参保对象必须是参加烟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人员或退休人员,不能自理达到六个月以上即可申请享受长护险待遇。所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并不理想,受益人群只是一小部分,尤其对于农村老人收入少,又是各类保险的盲区,养老负担仍然很大。

四、烟台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健全医养结合管理体制机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关系到多个部门的参与,出现了职能交叉、管理冲突、责任相互推诿等现象,政府应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权限和职责,精简机构,必要情况下可成立一个专门组织负责统一管理医养结合相关事务,协调各部门工作,使各部门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提高事务处理能力和办事效率。其次,健全医养结合监督评估机制,强化医养结合提供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全过程的监督。提供服务前严格审批,检查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资质,不符合标准的机构一律不得私自提供医护服务;服务过程中严格监督各机构的服务质量,杜绝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对违规机构立即整改并进行相应处罚;服务结束后建立老人反馈机制,切实了解老人真实养老需求,按照需求调整养老服务,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最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继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险比例,优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打破城乡和职业界限,实现所有有需求的居民均可参保。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通过与养老机构联合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一批专业的应用型医护人才。对于在岗人员,要求全部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提高护理水平。其次,建立人才引进政策。一方面优化工作环境,提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人才生活、住房补贴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使毕业生对养老服务行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培养正确的职业观,主观上认识到此行业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加入医护工作队伍。

(三)拓宽筹资来源,激活养老市场。资金是医养结合模式持续运行的先决条件,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行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养老服务企业应综合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养老服务,彼此间开展良性竞争,为养老产业注入活力,使养老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其次,加大对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政策宣传,加深居民对相关政策的了解,转变居民传统思想观念,提高机构入住率和养老服务的购买力,使个人资金流入养老市场;最后,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次上联合带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敏,张春焰,吴海波.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8(02).

[2]李长远,张举国.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典型模式及优化策略[J].求实,2017(07).

[3]陈坤,李士雪.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可行性、难点及对策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8(04).

[4]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1).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8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机构;护理质量;照护能力

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是指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给付条件标准为年满60岁的职工医疗保险或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可自愿申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经评估后,评估等级为2~6级的失能老人,由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并按规定结算护理费用。《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方法》(沪府发〔2016〕110号)的有关规定,从2017年1月1日起,金山区及徐汇、普陀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该方法共梳理了42项适合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项目,形成了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清单,并对每个服务项目制定了相关服务标准和规范。原《社会福利机构护理对象分级与分级护理规范》虽然规定了护理服务要求,存在对个体服务标准不细化、实施过程中无法做到个性化、针对性服务等问题,常难以达到预期护理效果[1]。而长护险重点为失能老人提供所需的护理项目,着力解决失能老人的实际生活需求,该方法坚持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明确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资质要求,引导长期护理专业化发展。因此,护理服务人员按照护理对象的个性化护理计划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让失能老人真正享受到有质量、有尊严的住养生活[2-6];同时也能够实现养老机构自身发展。我院自2017年1月1日起开始对长护险进行试点,通过近2年时间的探索学习,我院护理部在护理服务质量及护理员照护能力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以评价长护险在养老机构中的实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市金山区社会福利院在职护理员为研究对象,根据长护险试点实施的时间前后分为两组,回顾性选取长护险实施前(2016年7月—2016年12月)接受《社会福利机构护理对象分级与分级护理规范》提供护理服务的43名护理员作为对照组,选取长护险实施后(2018年7月—2018年12月)接受《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提供护理服务的43名护理员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护理员年龄33~50(44.72±4.15)岁;工作时间:1年6人,2~4年16人,5年以上21人;文化程度:初中39人,高中2人,专科2人;养老护理员职业等级:初级22人,中级18人,高级3人,其中具有医疗照护证8人。观察组护理员年龄32~55(44.02±4.01)岁;工作时间:1年7人,2~4年16人,5年以上20人;文化程度:初中39人,高中1人,专科3人;护理员职业等级:初级20人,中级19人,高级4人,其中具有医疗照护证7人。两组护理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护理员根据分级护理规范相关要求提供护理服务,每月对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员照护能力进行考核。1.2.2观察组。根据长护险相关42项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对护理员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培训,制定老人专属护理计划表,再根据计划表的相关服务项目进行有针对的护理服务。护理计划实施过程中随时根据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和需求进行服务项目的实时调整,使护理服务完全按照老年人的动态情况制定。每月对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员照护能力进行考核。①制定服务计划:根据长护险护理服务相关规定,结合老人身体情况,由长护险分管护士制订初步服务计划,向老人监护人进行服务计划意见征询,并进行签字确认,确定护理服务计划;把提供服务的护理员代码、服务计划等相关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中。②服务频次与时间:根据护理服务项目内容,结合老年人不同身体情况及护理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频次。③护理服务安排:服务计划确定后,组织具备资质的护理员根据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护理服务,一般情况下服务对象由相对固定的护理员进行服务。每月监护人或家属对提供的护理服务进行签字确认。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中可将“互联网+养老”作用发挥出来,家属利用网上打分的形式监督护理员的服务情况,定期满意度测评,并确保投诉通道的畅通性,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落实整改。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及护理员的照护能力。运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部护理质量检查分析表”和“护理员照护能力考核表”对长护险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及护理员的照护能力进行评估。护理质量评估内容包括护理细节、护理安全、护理管理、护理满意度4个方面,得分越高表明护理服务质量越高。护理员照护能力评估内容包括照护技能、护理沟通、应急处置3个方面,得分越高表明护理员照护能力越高。所有资料由护理部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收集与填写,以免资料收集的偏倚。每月进行质量检查并在月底汇总数据。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人数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护理质量得分比较

表2两组护理员照护能力得分比较

3讨论

3.1长护险的实施对养老机构护理质量的影响。养老机构床位紧张,床位安排无法完全做到按护理等级或护理需求进行分配,存在不同护理等级老年人安置于同一房间提供护理照护的现象。护理员实行两班制倒班,虽同一护理小组由初级、中级搭配上班,但实际工作仍按房间落实责任分管,对住养老年人进行日常护理多以机械化、“流水线”操作为主[7-9],无法很好地体现不同护理资质护理员的工作差异性。因此,护理对象缺乏针对性及个性化的护理服务[10-13]。长护险的实施促使养老机构护理工作更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使得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得到更高质量的满足;针对护理对象的需求提供护理服务,并动态进行增减,根据实际需求提供服务项目;对长护险所涉及的各项护理操作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并明确规定护理员的职业资质,对符合护理服务项目所要求的人员开展各项护理操作,根据护理员职业等级开展不同层次的培养,设置不同的培训年限、学习等级、学习方式,以使护理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14-15]。长护险的实施强化符合时代变化的养老机构服务理念,要求我们转变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服务与护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管理,这是提高养老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的必然趋势,助推养老服务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护险实施后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长护险的实施对养老机构提高护理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3.2长护险的实施对养老机构护理员照护能力的影响。由于新入职的护理员综合素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虽然都经过机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但短期的机构上岗培训无法使护理员掌握全部的养老护理相关内容,针对养老机构住养老年人的各种疾病所需的不同护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护理工作按部就班,技能掌握存在局限性;同时护理员缺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是阻碍个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18-19]。长护险的实施要求提高护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根据长护险服务项目及人员资质的要求对其进行多形式、多途径与其资质相匹配的培训学习,提高本院护理员对长护险制度、流程、操作要求的掌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竞赛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员对养老护理培训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护理员投身于养老服务行业的热情,达到增强理解、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20]。围绕长护险将护理培训落实到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培训中帮助护理员形成敬业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强化对护理操作技术的精益求精精神。同时,不断修订适用于本机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使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建立护理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三级培训体系,逐级管理考核,护理部进行全程监督指导,不断提升护理员的照护能力水平,从而适应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护险实施后观察组护理员的照护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长护险的实施可明显提高护理员的照护能力。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