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场面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场面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场面的成语

劳动场面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对外劳务合作外派劳务人员问题对策

所谓国际劳务合作就是指国家间提供各种活劳动并取得外汇收入的经济活动,是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繁重的就业任务,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新的劳务合作领域、提升劳务合作水平,对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方面

1.缺乏统一立法。从总体上看,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一部关于对外劳务的专门法律法规,并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外劳务合作市场混乱。以我国最大的劳务输出市场新加坡为例,一些中外中介机构互相勾结、倒卖指标、加收费和保证金,甚至蓄意诈骗,导致大量劳务人员上当受骗或非法滞留。此外,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关系由于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部门规章来调整,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等各执一头,使得管理中缺位和越位现象经常存在,这种多方共同管理的局面带来了管理工作秩序混乱、效率低下。一个劳务输出项目从申请到立项、政审、申办护照等所需办理的手续非常繁杂,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把劳务人员送往国外工作地点。

2.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首先,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相比,尤其是在利用网络资源方面,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劳务外派企业缺乏长期的规划,很少在海外设点,人力资本招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临时性。其次,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外派形式单一,承包公司普遍采用承包海外工程输出劳务。近年来,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劳务项目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项目的80%,而国际上除了工程承包方式以外,还有与雇主签约输出劳务、在国外兴办合资经营企业向海外派遣劳务人员等,由于派人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内或国外的中介,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中介费、管理费等,使劳务的成本缺乏竞争力。再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市场份额少。截至2004年底,我国在外务工人员还不到60万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0.7%,因3/4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累计的劳务收入也不足300亿美元;而对发达国家等主要劳务市场的人员输出还不到10%。菲律宾作为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其国内登记的海外劳工高达500多万,占国际劳务市场的7.5%。最后,导致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原因还在于政府对于劳务合作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促进政策方面,缺乏像外资、外贸那样的减税、退税等支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在服务体系方面,至今尚未建立一个搜集并向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有效传递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的网络平台;但相应的审批程序依然繁琐。

3.我国劳务供给与国际劳务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国际劳务市场近年来的一个显著趋势是,普通劳务逐步降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攀升。据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已超过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仅占10%左右。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是,对外劳务输出主要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非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为主,占到75%,输出的高级劳务人才比例偏少。此外,我国潜在外派劳务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技术能力不高,语言能力不强。这种状况导致我国在日益增长的国际高级劳务需求面前,屡屡错失良机。在计算机软件服务领域,我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世界市场的1‰。由于发达国家引入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劳务人员为主,致使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并造成同质低价竞争现象。以毛里求斯为例,作为我国在非洲输出劳务最多的国家之一,多年来进入毛劳务市场的中国劳务合作公司多达30家,年外派劳务人数由1991年的641人增至2002年的11232人。但由于市场竞争等原因,劳务人员底薪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250美元下降到120美元,降幅达52%;我国劳务公司向厂方收取的管理费也由每人每月50—100美元降至25美元。(二)发展对外劳务合作面临的国际环境

1.东道国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入境管理等方面设置障碍。由于对外劳务合作涉及到一国的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秩序问题,劳务进口国出于保护国民就业和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考虑,在数量或行业领域上均对普通劳务人员的引进施加了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市场对劳务人员引进订立较高的准入条件,例如英国对来自我国的护士,要求英语水平达到雅思6分或6.5分以上;对劳务的输入进行配额或数量限制,以色列、毛里求斯近年来大幅削减向我国劳务人员签发的工作签证,致使我国赴这两国工作的人数锐减;对劳务的入境进行严格管理,一些国家在向我国劳务人员签发工作签证时,不仅索要很高的签证费,而且还要求提供很多不合理的文件,如加拿大等国要求提供一定数额(人民币3万元以上)的银行存款证明。

2.东道国对我国劳务输出的歧视。以英国为例,尽管其每年接收约15000名的外籍护士,但直到2004年8月英国卫生部才将我国从不鼓励护士招聘的发展中国家名单中删除。此外,我国的劳务人员经常在海外受到歧视,被迫接受不公平待遇。如资格承认方面,由于我国在教育体制等方面并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在申请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作许可过程中,东道国普遍不承认我国的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导致我国公民往往不能获得市场准入机会,即便是得到了工作签证,往往也只能高职低就。工资待遇方面的歧视也是普遍存在的,以研修生名义进入日本的我国劳务人员得到的实际报酬仅仅只有当地工资水平的1/3,有时甚至更低。

3.、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障碍。一些劳务输入国很注意对输入劳工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选择,如海湾国家一般愿输入信奉伊斯兰教的劳工。

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的对策

(一)在政府方面,制定科学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战略

1.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日趋高级化,国际劳务合作也逐渐形成以中高层次的智力劳务输出为重点的多层次格局。各级政府要正确把握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采用国际标准或合约国的标准进行培训,严格考核把关,确保劳务人员的质量,按照国外岗位的技术需求,组织批量定向的技术培训,使劳务人员掌握新的技术,实现境外就业。同时,与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接轨,逐步扩大我国劳务人员中技术人员和高技术人员的比例,培养向西方发达国家输送所需的计算机、通讯、金融等专业的高技术人员。在市场开拓方面,大力开发非洲、拉美市场,恢复和重建中东市场,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所有企业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当前,我国政府应重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集体、私营企业开展对外劳务输出业务。

2.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准确界定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法律关系的性质,依法保护劳务人员权益,提高依法管理对外劳务合作的水平,使对外劳务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理顺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政府对企业运作的直接干预,减轻经营公司的各种不合理负担,使劳务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

4.加强对外沟通交涉,创造良好的对外劳务合作环境。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向海外输出劳务是我国应有的权利。因此,政府应以积极的态度担负起与各劳务输入国的协调工作,与各国签定政府协定,与主要国家建立联系和磋商机制,要求劳务输入国政府对我国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将此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来考虑。

5.建立以提供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派劳务人员服务体系。我国大部分外派劳务人员对外派劳务业务常识了解不够,是需要管理部门大力扶持的“弱势群体”。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在劳务输出方面的成功经验。如菲律宾在其外交部下就设有旨在为海外菲人提供法律协助服务的机构(OLAMWA):它通过使用法律协助基金,向受困海外菲人和劳工提供法律服务,其支出包括聘请外国律师费代表海外劳工应诉、保释金、诉讼费及其他诉讼支出等。

(二)在企业方面,提高经营能力

首先,调整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经营结构,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提高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目前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行为,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还有不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种体制无法真正适应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要求。其次,培养和引进语言能力强、通晓业务和管理、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的市场开拓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再次,创新业务模式,有针对性的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发展势头十分猛烈,经营公司应加强探索服务业外包等新的对外劳务合作形式和利润增长点。针对单个企业而言,可以探索企业管理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经济模式,利用网络资源降低劳务成本。整体上,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办法,建立区域性的经营集团,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对外劳务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市场方面,我国在西欧北美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应努力开拓这一市场,输出其急需的高科技人员,如计算机操作人员、医护人员、高级海员等。

(三)以英语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职业培训

劳动场面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俄罗斯 市场经济 俄语专业 人才培养 完善途径

一、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致力确立了“社会取向的经济”的经济模式。经过几十年内的发展和完善,这一经济模式日渐成熟。当前俄罗斯市场经济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实现国家与市场调节互相结合的局面。同时,俄罗斯也建立了有利于所有居民的分配制度,从而保障整个俄罗斯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发展。目前,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状况堪忧。自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开始呈负增长态势。1992到2000年,全国人口共减少了350万或2.4%。从1999年开始,人口下降的速度又在加快。按照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1年1月1日,俄罗斯联邦人口总数1.4480亿。到2002年1月1日,已降到1.44亿。除了北高加索等15个少数民族地区以外,俄罗斯其他主体人口数量均处于下降状态。近年来,俄罗斯人口下降的速度“每年100万”。近年来,俄罗斯每年约有50万劳动力死亡,这对于国家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况且,在壮年(18-50)劳动力死亡者中,80%是男性。劳动力资源的减少,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经济和国家命运。同时,俄国劳动力数量供给呈下降趋势。自20实际70年代开始,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率就呈现下降趋势,至90年代开始呈现负增长状况,至今在各种鼓励生育政策下也没有改变人口增长率整体负增长的趋势。

二、俄罗斯市场经济对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如上所示,由于当前俄罗斯市场经济存在劳动力资源短缺现象,所以俄罗斯正在积极鼓励并引进俄语专业人才。而在当前,由于俄罗斯市场经济发展不景气,对整个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一定影响。教育程度的改善才能改善俄罗斯当前劳动力资源结构短缺的问题。当前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主要体现在部分重要经济领域出现的人才严重不足,例如近年来俄罗斯科技与科技服务呈显著的下降趋势,降幅达60%以上,而机械加工、建筑、农业等降幅也超过了20%以上。同时,据俄罗斯科学院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调查,俄罗斯80%的企业存在用工荒的问题,不过去主要是缺乏高级技术劳动力和工程技术人员。据专家统计,俄罗斯50%的年轻工程师、70%的农学院学生以及35%以上的医学院学生会放弃所学专业而进行跨专业就业。所以在此俄罗斯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为俄罗斯内部以及俄罗斯外部的其他国家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总体来说,由于俄罗斯市场经济发展不景气,劳动力资源短缺,所以无论是其他国以及俄罗斯本国,都应积极拓展人才培养,这为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完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伴随着中俄两国经贸、科技往来的逐渐正规化,我国俄语人才的需求急黾印=出口公司、各类企业相继感到俄语人才缺乏,纷纷到各高校寻求经贸俄语人才。以前,俄语毕业生主要在东北,特别是边境口岸城市工作,现在南方各省市对经贸俄语人才的需求也很大。这是因为南方的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型比较明显,随着中俄经贸合作领域的扩大,南方地区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大大增多。如现在海南、上海这样的城市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很多。由此,我国应不断完善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大批的俄语专业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确定俄语教育的重点发展战略

首先应从国家语言战略高度出发,为我国及俄罗斯输送俄语人才。提升俄语人才的国别、区域问题研究能力,彰显我国对俄文化艺术、教育、经贸交流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需出台俄语教育发展规划,把“俄语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落实,并一步加强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制定俄语人才培养“一体化”规划

俄语人才培养“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俄语教学协同发展。首先,亟需制定“俄语教育发展规划”。大力扶持边境口岸的学校俄语教学。其次,重视高校俄语教学。建议在招生、录取环节,对俄语考生给予一定倾斜政策,这样可以逐步恢复学生对学习俄语的信心。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俄语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懂俄语的各类专业人才。第三,整合各高校俄语专业资源,系统考虑高校俄语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协同关系。

(三)建设并发展一批高校俄语专业与学科体系

在重点专业、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方面需优先考虑俄语,在不同类别学校有计划、分层次地建设和发展一批俄语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俄语学科群,凸显我省俄语人才培养的优势,满足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

(四)推行政府、学校、企事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应遵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强化俄语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鼓励政府、高校、中学共建俄语教育实习基地,创建GUS俄语教育联盟,创新卓越俄语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我省涉俄企事业众多优势和承办中俄博览会、哈高新区建设等良好的俄语实践环境,鼓励政府、企事业、高校共建商用俄语人才基地,协同创新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培养与就业相脱节。

(五)提升俄语人才培养的人文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俄语人才培养不应只关注工具性,应重拾人文性,重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及国别、区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俄语人才培养还需充分考虑专业化,明确培养规格,如石油、航空航天、法律、商务、音乐、美术、教育、农业、林业、中医等各专业人才。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牵头,鼓励中俄各高校、中学深度合作,互换教师、互派留学生,实质性推进中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在一些俄语教学水平较高的大学或者在一些高校选择优势特色专业推进与俄罗斯高校实质性合作,分期分批筹建各类“中俄学院”。重视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中俄教师、专家共同培养既懂俄语又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引领专业、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传勋.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形势和劳动力供需问题研究[J].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01期.

[2]于小琴.试析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11期.

[3]冯春萍.俄罗斯人口危机透析[J].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04期.

劳动场面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劳务输出;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后发之国,但却是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挥人力资源绝对优势,输出优势劳务,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是变人力资源大国为竞争优势大国的战略选择。

一、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及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在其2004年报告中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外来移民总数约为1.75亿人,其中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人,全球每年流动劳工约3000—3500万人。在过去的20年中,包括外籍劳工在内的移民总数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约600万人。资料显示,1995—2000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外籍劳工每年以3%—4%的速度增加。墨西哥人口8000万人,海外劳工实际人数达800万人,劳务人员往国内汇款达160亿美元。世界上第12大人口大国、现有8400万人口的菲律宾,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据菲官方统计,截至2003年底在海外的菲律宾人约有776万人。其中,合同劳务人员338.5万人,移民和定居者286.5万人、非法工作或居留者151万人。海外劳务为菲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由海外劳务人员汇回菲律宾的收入就达到85.5亿美元,占菲GDP的10%。庞大的海外汇款,有力支持了菲国内金融市场,并使它欣欣向荣。据国际货币专家组织统计,印度1999年的海外劳务人员往国内汇款超过110亿美元。《中国对外劳务合作2004年度报告》介绍,未来国际劳务合作市场发展呈现如下特色和趋势:全球对外劳务总体需求旺盛,国际劳动力流动将继续增加;技术和专业人才需求攀升,对普通劳务限制增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大幅下降,医疗卫生和家庭护理需求增加,女性劳工比例上升。在世界服务贸易四种主要形式中,28%的服务贸易额是“提供过境服务”的方式创造的,14%是通过诸如旅游这类“境外消费”方式提供的,56%是通过诸如对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这类“商业方式”发生的,以提供服务的劳动力临时流动方式进行的,仅占服务贸易额的1.4%。2001年,永久性移民和临时性移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约710亿美元的劳务收入,比政府开发收益总额多出约40%,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流量。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对外劳务合作,至2004年8月底,累计完成营业额为302.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09.2万人。2004年1—11月,对外劳务合作完成额31.5亿美元,到11月末在外劳务人员总数为53.2万人,中国人口占世界65亿人口总数的约20%,国际劳务输出人口仅占世界劳务输出人口0.66%。中国商务部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除去东道国外籍劳工政策限制客观因素外,制约我国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第一、二位因素是劳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和技术能力。

二、成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的可能性

(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际劳务输出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多数专业都实行了双证书制,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但中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不是太高、就业稳定性差、收入低、跨区域就业不足,国际劳务输出几乎没有。这一切既延长了作为高职毕业生个体教育投入回报周期,也影响了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目标的实现,更降低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参与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普遍欢迎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人才,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专门政策,吸引高级专业人才来本国就业,如给予“优先配额”、加快就业审批手续、提供长期居留权、为其配偶提供就业许可等。过去五年,美国高学历的外籍专才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4%,英国这一数字高达35%。中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

(二)从战略发展上看,中国劳动力总量将长期绝对过剩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400万人(温总理全国职教会讲话),而按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4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为980万人,如果考虑到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应用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减少使用劳动力数量的话,预计中国每年缺口就业岗位远超过1500万个。因此,从战略上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在可预见时间里将长期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必须从扩大对外输出上拓展就业空间。

(三)高职毕业生数量、质量和劳动力价格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高等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平均每年在校生增长20%以上,按照我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将以更快速度增长,总规模将达到若干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总和水平,数量供给具有绝对优势。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10年的高水平高速度发展,在基础设施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特别是教育质量上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距离,毕业生在健康条件、知识能力、观念意识、外语能力等劳动力质量方面与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这些劳务输出大国的劳动力质量方面具有更大比较优势,如果再进行1—2年专门培训,将是国际劳务市场强有力竞争者。

(四)高校毕业生有参加国际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学习先进技能的积极性

据对一些高职院校近3年毕业生调查,毕业后3年内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毕业生不足毕业生总量的1%,目前虽然出国劳务和学习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少数人的特权,但80%以上的毕业生愿意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去工作和学习,获得国内年收入10倍左右的高收入,同时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海归”背景还可以提高自己回国就业的竞争力,国际劳务输出是对个体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如果有可能,劳务输出将成为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首选。

(五)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进程,使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成功运作成为可能

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1998年发表了《超然于民族国家吗?》一文,明确地把全球化界定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转变”。他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其过程主要有4个指标:国际贸易在地域上的扩大,相互作用的密集程度日益增多;金融市场的国际网络化促进了短期投资,加快了资本流通;在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直接投资归功于跨国协调合作的发展,这种协调合作在决策中越来越独立于本国生产基地;从“门槛工业国家”出口的工业商品直线上升,这加强了对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的竞争压力。可见全球化是全球配置市场资源的过程。中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加入WTO后,更是全面融汇到全球化进程之中,成为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力量。2005年我国外贸进口达1.4 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自2002年以来,我国外贸已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专家认为,外贸的连年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已顺利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进程,国际劳务输出已成为重要产业领域,这些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成功运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优势条件。

(六)中国已形成体系化的劳务输出服务市场和基本配套的相关政策

中国公民出境的审批改革已经开始,公民可自由申领护照,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国人出境更加自由,审批手续更便捷。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政府对境外就业十分重视,自《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颁布两年多来,全国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从58家增加到332家。境外就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市场规范初步形成,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细则。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法制保障更健全,更加与国际环境接轨。成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可以进一步规范劳务输出市场服务行为,更有利于遏制非法劳务输出,树立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一)在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在办学质量较高的100所示范职业院校,设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按照市场化模式组织运作

在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有如下有利条件:一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学校基础条件好、实训能力强、办学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更高一些;二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其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更接近,培养的人才更易于适应发达国家产业要求;三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对外开放度高,院校与境外企业、职教机构联系密切,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四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改革开放意识更强,对开展国际劳务输出培训更认同;五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也是国际劳务输出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培训的需求更旺,能很快形成一定规模。选择100所示范职业院校设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一是可以在初期保证质量、保证规模;二是可以发挥示范职业学院建设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广成功模式;三是在示范高职学院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更有利于发展高职教育的中国特色,高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目标;四是示范职业学院多数有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合作经验,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到“十一五”后期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广,扩大规模。这一项目易于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可由示范高职院校牵头,吸引发达国家企业、教育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和本地区企业、境外劳务中介机构、中国政府派出机构以及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配置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

(二)可实行高职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并举

中国劳务输出的制约条件主要是输出劳务人员的外语和技能两个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高职专科数量不多,但毕业生外语能力强、理论水平高、人才素质好。高职专科层次院校多、科类全,突出技能训练、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毕业生适应性强,优于普通劳务人员。因此,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可实行本科与专科两个层次并举,1/3为高职本科院校,2/3为高职专科院校。

(三)按照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有重点地开展专业培训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2004年报告》分析,国际劳务市场对装备制造类、服务产业类、建筑施工类、对外汉语教育类、医疗服务类、IT类的劳务人员需求较多。发达国家不会因技术进步而减少对输入劳动力的需求,在发达国家老龄化和持续低生育率的作用下,这种需求必将持续增长。因此,可结合教育部等六部委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针对主要输入国的劳务需求实际,重点开展上述六类人才培训。

(四)培训内容与培训模式

培训内容以专业实践技能和应用外语为主,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的工学交替模式为主。与企业的岗位实践相结合,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方面进行集中训练。应用外语培训要解决语种问题,英语为主,还要开展日、韩、德、俄、法、西、阿等语种的培训,重点是满足生产、生活中实际应用需要,加强应用能力训练。还要开展涉外知识、东道国民俗知识、劳务输出法律保障知识等培训。培训时间1/3在学校、2/3在企业,顶岗实训。

(五)培训规模滚动发展

在“十一五”的前3年每年设计培训总规模按40万—>60万—>80万滚动发展,保证每年派出40万人以上。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以及中国政府对国际劳务输出产业的进一步推动,2008年以后中国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将有巨大增长,“十一五”后2年可以设计为100万—120万人培训规模,培训学院也远不止100所。

(六)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培训对象为多样化

1、面向企业,招收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的技能人才,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具有专业领域中级以上技能证书,经应用外语和实践操作考试,通过后参加培训。对这部分人员重点进行专业理论和外语强化训练。

2、面向社会,招收应往届本科及高职毕业生,具有专业领域工作经验或初级以上技能证书,报名备案录取,重点进行实践技能和外语的强化训练。

3、面向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将毕业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应用外语能力测试,实施4+1、4+2、3+1、3+2模式的连续培训,重点进行生产经验、实践技能和应用外语能力的强化培训。

(七)劳务输出多种渠道

1、有对外合作基础的高职院校,选派有外事经验的人员,独立成立专门机构,在已有基础上自主开发国际劳务市场,实现培训—输出—管理—保障的全过程、体系化、持续型、安全性服务。

2、培训学院与本地区劳务输出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成立专门输出机构,发挥两个资源优势,借助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已建立渠道,高效率实施培训和输出。

3、培训学院委托有资质、有信誉、有实力劳务输出中介部门开展国际劳务输出业务,学院参与监督,也可以根据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由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提出订单,学院招生,订单培训。

4、培训学院可与境外投资或开展国际商务合作的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境外实施项目的人员培训,也可为企业招收、培训需求的技能人员。

(八)提供相关保障政策,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1、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应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将支持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建设列入“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实现战略规划保障。

2、设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建设专项基金。每个学院1年按照培训输出规模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经费支持,连续投入5年,总投入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如果1年输出50万人,按每人劳务纯收入10000美元(扣去出国成本、生活成本)保守估计,可带来50亿美元收入,合人民币400亿元的劳务收入,投入产出比为1:40。

3、成立由教育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国际劳务输出高职教育促进委员会,全面负责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遴选和发展规划建设,各院校所在地政府也应该成立相应部门,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推动。

4、国家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向菲律宾政府学习,从支持劳务输出发展产业政策、出入境管理、境外劳工服务、劳工的权力保障、舆论支持上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体系化法律制度,保障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5、重点解决主要制约问题---输出成本。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大都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高职教育几乎倾尽全力,办理出国劳务还需要较高投入,其中手续费、培训费、护照签证相关费用等需要2—4万元,保证金需要20万元左右。可采用如下办法:一是建立政府或学院担保基金予以解决;二是地方政府建立国际劳务输出补助制度,每出国劳务1人补贴3000—5000元;三是建立国际劳务输出专项小额贷款制度;四是发挥驻外使领馆作用,最终取消保证金。

总之,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是发展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创新之举,这一战略举措近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增加毕业生就业收入,远可以提高我国输出劳务竞争力,长期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份额,推动中国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持续造就一大批现代化、国际化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德]于尔根·哈贝马斯. 超然于民族国家吗?[A].贝克.全球化的政治[M].祖尔卡姆出版社,1998,70—71.

[2]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年度报告2004[R],2004.

[3]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2004——履行多哈议程的发展承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4]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2005——贸易、地区主义和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5]教育部. 2004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04年.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04年.

劳动场面的成语范文4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精品 源自数 学科

摘要 非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方式的重要方面,在电影世界里,非语言传播包含的意义十分丰富和深远,电影《时时刻刻》是一部优秀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它的非语方符号诸如颜色,人物外貌、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和音乐符号的运用独具特色,对于阐释影片主题、刻划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符号 时时刻刻

一、非语言符号传播的意义及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所谓非语言符号传播,指的是人类自然传通手段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诸如姿势、表情、眼神、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服装的选择、时间与空问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号意义,都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渠道来表情达意。它们不但可以加强、扩大语言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弱化、抵消语言手段的效果。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过“身体语言”来实现的。由此可知,非语言传播符号能够传达的信息量是极具丰富性,多维性和真切性的,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相互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包括颜色、人物外貌、形体动作,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和音乐符号等,蕴含的内容与情感极为丰富。非语言符号的成功运用能突显影片的魅力,使影片的内涵更为细腻真挚。非语言传播元素还能多角度延伸拓展画面的含义,提升影视中美的效果,加强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观众可以通过这些非语言传播符号理解导演的意图和作品所隐含的内在情感。因此,在影视作品当中,非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符号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各种非语言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影视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展示影视媒体独特个性和魅力的最佳方式。

2002年公映的美国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在公映伊始就取得了不俗成绩。无论是从演员的演技,还是场景运用、后期配乐、剪辑技巧以及影片的深层含义上来说都称得上是精品之作。更为可贵的是这部影片在充分运用非语言符号塑造人物、传情达意、转换场景、营造审美意境等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功之处。

二、电影《时时刻刻》的主题与人物关系

1. 《时时刻刻》的中心主题

电影《时时刻刻》具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描绘了二十世纪女权主义所走过的道路。影片通过弗吉尼亚的描述道出了主旨:女性的一天就是女性的一生,女性人生的每个瞬间都可能是女性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因此,三个女性的故事,就构成了女性的一个世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今,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抗争,女性终于摆脱了此前所遭遇并为之痛苦的不公,终于换来了在经济、工作、行动和心灵的自由。但是,影片最终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无论多有主见和多独立的女性,只不过还是在重复着女性的悲剧,女性群体依然需要另一半的男性去庇护。如果女权主义泛滥,那么男性也是毫无疑问的受害者。这部电影所探索的,是一个人类生存的哲学命题,而不单纯是女性主义。

2. 《时时刻刻》的人物关系

影片《时时刻刻》共有三位女性主线人物和三位男性副线人物。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与三位女人一天中的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穿越影片《时时刻刻》的主轴。每位女人都与另两位女人生命链条中的一环相连,冥冥之中的一部文学巨着不可抗拒地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首先出场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伦敦郊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游走于疯狂边缘的弗吉尼亚着手写着她的第一部超乎寻常的小说《达罗微夫人》(Mrs,Dalloway),同时她也与精神上的病魔所带来的折磨相抗争。她的丈夫莱纳德为了可以经常照顾她,搬到乡村居住,但弗吉尼亚还是感觉到没有自由,生活非常孤独和苦闷。最后因为忍受不了被监视的生活与病魔的双重折磨选择了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

接着出场的是20世纪50年代家住洛杉矶、家境殷实、有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儿子并还有一子在腹中的劳拉,布朗(Laura Brown)。她阅读了《达罗微夫人》这部小说,小说深深地影响着她,由此她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产生了质疑,开始萌生了自杀的想法。她最后选择了在她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就离开两个孩子与丈夫,寻求一种她觉得幸福的,能够为自己而活的生活方式。

最后出场的是纽约城里的克拉丽莎·沃恩(ClarissaVaughan)。一位现代达罗微夫人的翻版,克拉丽莎爱上了朋友、杰出的诗人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而理查德因艾滋病濒临死亡的边缘。最终选择了跃出窗外结束生命的做法,而克拉丽莎也从中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获得了心灵的解放。三位女人的故事相互交叉,并最终以其惊奇和超越而得到了彼此间的呼应。

要探究该影片中非语言传播符号在其中的应用和对人物的诠释,首先就必须了解清楚影片中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有主线人物都是受到《达罗微夫人》这部小说的影响,弗吉尼亚是开创者,劳拉是被其所影响感染者,而克托丽莎则是将近八十年后的一个翻版现实中的达罗微夫人。这三位女性也受到身边各种人物的影响而作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三、电影《时时刻刻》中的非语言传播符号分析

《时时刻刻》中存在的非语言符号相当丰富,很多情节的内在含义和情结的推动都是由非语言符号完成的。笔者将电影里丰富的非语言符号进行分类,以便全面地分析影片当中的非语言传播艺术。根据影片的内容、中心思想和人物的关系情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颜色符号、人物外貌、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音乐符号。

1 颜色符号

颜色,奇妙而复杂,不仅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而且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颜色本身不能算是符号,但是人们用颜色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世间百态,赋予颜色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样颜色就与另一事物发生一种关系,也就成了符号。在影片里,由于思维、理念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各种颜色色调所指的不尽相同,主要反映在交代人物生存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思想情感上面。

影片中三位女性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年代,而这三个年代的色调处理是不同的。首先出场的弗吉尼亚,所处的色调是阴暗的灰色,这给观众的效果是:一开场就感受到弗吉尼亚的心境是压抑的,周边的环境并不是令人舒心,也使观众对影片最后弗吉尼亚的自杀有了心理准备。第二出场的劳拉,布朗的色调,则相对明亮艳丽。观众很容易就可以通过这一色调得知劳拉的生活环境是优越的。从这一颜色符号可以引发出观众将劳拉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忧郁的内心进行对比,引发矛盾,会产生不自觉的联想:究竟生活优越的劳拉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阴暗的心理呢?通过这一色调与人物内心的反差,受众更能理解劳拉这一角色的思想斗争,就是:虽然生活中物质非常丰富但是精神世界却是如此空虚,为影片中后段劳拉尝试自杀埋下了伏笔。属于克拉丽莎的色调则偏于中性和多色。由此色调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就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正是克拉丽莎性格复杂的象征,体现了非语言传播符号的相似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三个不同场景段落所采取的不同色调,都是为了利用颜色这一非语言传播符号来反映三位女性所处的环境、精神状态,内心思想和性格,同时,也为王位女性一天内的故事发展趋向埋下了伏笔,使观众更能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也让其对影片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2 人物外貌、动作

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往往是人与人之间认识理解的第一个视觉要素。正所谓“众生百态”,每个人的外貌千姿百态,每个人的性格也不尽相同 人与人开始接触的时候,总会很不自觉地端详对方的外貌,身材和衣着,因为大多数人的内在性格很多时候都反映在其外貌上。虽然人们常说不能总是以貌取人,但是外貌这一非语言传播符号,在判断和解读人物内心的时候,有着比其他类型的非语言符号都要来得真实,并很好地体现了非语言传播的真实性。在电影世界里,这种类型的外貌非语言符号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非常常见的。电影《时时刻刻》对于非语言符号在人物外貌上面的运用独特而传神。

首先对第一个LH场的弗吉尼亚·伍尔芙进行分析,弗吉尼亚在影片中的形象是:发髻蓬松凌乱,面色苍门,眼睛深邃,眉头深锁,嘴唇紧闭,衣着随意。这是她静态的总体外貌,设计这样的人物外貌形象,目的在于:弗吉尼亚是一位身体和精神都不乐观且苦闷的女子。再来看看她的动作举止,在整部影片中,凡是有弗吉尼亚的段落,都不难发现她有一个动作是经常出现的,那就是嘴部经常喃喃自语。这个细节或许部分观众会忽略,但是这个动作却是一个在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动作非语言符号。喃哺自语的嘴唇,反映着弗吉尼亚时刻思考着她的小说《达罗微夫人》,构思着情节应当如何构建,人物的命运应当如何进展,从而让人们有了一个思维延伸,就是弗吉尼亚的内心是孤独和苫闷的,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她探讨生命和生活的话题,所以她才不断地喃哺自语,用自己的嘴唇来与自己的大脑对话,以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

其次,来看看劳拉·布朗这位女性,观众们看到劳拉的第一眼:她躺在床上,准备起来,面容憔悴,眼神暗淡,一副疲惫倦怠的模样,甚至到了老年,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这个表情,起到了直观反映劳拉内心不愉悦的作用 之后,镜头随着劳拉起来移动,慢慢地,劳拉起来用手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肚子,这时候不用任何语言表达,观众通过自己的眼睛就可得知劳拉是一名孕妇。该组镜头运用了非语言传播的通义性这一特点,无论是哪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通过劳拉的大肚子得知她是孕妇。紧接着的镜头对准了劳拉的丈夫丹的手。只见这双手在不停地打开一扇扇橱柜的门最终找到了一点可怜的食物,这个动作细节很耐人寻味,再看丹的表情,他仍然用温和的笑容对待这一切。无论如何,对丹的这一系列细节描写,从正面反映了丹是一位耐心温和而富有责任感的好丈夫,也从侧面反映了劳拉对家庭丰妇的生活无从适应。在整个劳拉的段落里面,影片对人物的刻画采取的大部分是从人物表情方面着手,从劳拉一早起床的疲惫到晚上在卫生问无声的哭泣,这一系列非语言符号都反映了劳拉的苦闷及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苦苦挣扎,切合本片主题。

再次,将视线转向克拉丽莎。一出场的克拉丽莎给人的感觉是容颜憔悴,打扮草率,然后镜头随着她走在街上买鲜花,通过干净利落的举止,向观众说明了克拉丽莎县备了2l世纪职业女性的独立特质。在克拉丽莎的段落当中,没有过多的动作表达,更多的是从面部表情来显示人物性格,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场景,就是她在厨房准备晚宴时不可抑制的嚎啕哭泣哭泣是带着声的,但是她脸上的表情和手部动作等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精品 源自数 学科

非语言符号却传达了比声音更多的信息,那就是表面精明能干的克拉丽莎内心还是存在被理查德遗弃的深刻伤痛 这里的哭泣足情感的释放,将故事慢慢推向高潮,是克拉丽莎思想转变的第一个转折点。

除了三位主要女性人物和男性角色丹以外,影片还对部分男性人物通过面部表情与运用传达件:的信息给予了关注。首先是弗吉尼亚的丈夫莱纳德。在莱纳德追至车站哀求弗吉尼亚回家的片段里,聆听着弗吉尼亚话语的过程中面部表情由强硬到苦恼,到眉头紧锁,最后用双手紧紧掩盖着哭泣的脸庞。一连串的非语言符号在告诉观众莱纳德是深深地爱着妻子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男性角色理查德。小时候的理查德从出场开始眼睛就一直紧跟着母亲劳拉,劳拉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而后来劳拉将理查德寄放在邻居家的时候,小男孩哭喊着追赶母亲,神情表现得十分害怕和恐惧。导演对这些神情的安排和展现,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明白理查德从小就是一个生活在被遗弃和恐惧之中的小孩,也为他长大后结束自己生命做了铺垫。

由上述对三位主要女性和三位主要男性角色的外貌神情以及细节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的分析可知。影片的导演在让观众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而升华影片的主题。

3. 蒙太奇语言

蒙太奇(法语:M0ntage)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巧妙的蒙太奇手法是电影《时时刻刻》很显着的艺术特色。三个女性的三个时空,可以清晰地看到连接它们的组接点。在影片的开端观众可以看到:三个伴侣的晨归,三个女人的睡姿,三个脑中的响声,三个女人的梳洗,三束瓶中的花,三种沉思后的动作:弗吉尼亚的写书、劳拉的读书和克拉丽莎的一句“我想我自己去买花。”(恰好是弗吉尼亚刨作的《达罗微夫人》的第一句话)。三个家庭准备晚餐,三种自杀的情景等等,这些镜头的组接表达了三个女性在不同时期具有命运的相异和苦闷的相同。也传达了一个信息给观众,就是《达罗微夫人》这部小说的影响力跨越了时空,二位女性分别是其创作者、设感染者和原型。影片当中的大部分蒙太奇语言是运用了与影片开端相类似的形式进行故事内容连接和传播,这是因为传播方式要适应影片的故事编排。导演通过这样的镜头组接,将三位不同时期不同时空的女性一天的故事清晰地、有条理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大众能够通过镜头的蒙太奇语言来了解影片的故事线,尽快投入到影片当中。另一个揭示人物联系的剪辑,是劳拉段落当中的小男孩,在敏感地意识到母亲要抛弃自己而拼命奔跑叫喊的片段,这个片段首先将镜头放在男孩的脸庞上,然后淡化进人另一个画面——一双病态的手拿着劳拉的照片,而那双手是属于理查德的。这样的蒙太奇语言告诉观众一个比较惊讶的信息:在克拉丽莎段落中身患艾滋病的理查德,原来正是劳拉的儿子。影片通过如此巧妙的蒙太奇语言使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明朗化,也为理查德的最后选择说明了理由。

4. 实物符号

(1)鲜花

在影片中,三位女性家里都摆放着鲜花,既然故事是三位女性的,她们家里共同出现的鲜花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影片象征性的非语言符号。一般来说,鲜花是鲜艳灿烂和美好心情愿望的象征。而在影片中却有另一种意味,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束鲜花是劳拉的丈夫丹回家时手捧的鲜黄色的玫瑰,第二束是克拉丽莎拿起扔掉的枯萎的鲜花,第j束是弗吉尼亚家里的仆人插在花瓶插上的紫蓝色鲜花,然后又回到克拉丽莎的段落,她在满布鲜花的花店里购买鲜花,把理查德和她自己的家都插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弗吉尼亚家里的鲜花由佣人准备,她所匮乏的是那个时代女性的行动自由和心灵自由,这也是她一直苦苦挣扎和痛苦的根源。因此那束紫蓝色的鲜花饱含了弗吉尼亚的思考,意义丰富且深刻。劳拉也没有自己备花,那束由丈夫购买的黄玫瑰是劳拉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的象征——为了丈夫和孩子迷失了自己。而克拉丽莎却自己买花,还不买店主推荐的百合,因为那是传统纯洁忠贞的象征。她最后捧着的是细碎鲜艳且颜色丰富的鲜花。这捧鲜花正是克拉丽莎时代的女性,在经历了百年抗争后终获自由的象征。可见,片中的三束鲜花,体现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分别是不同时代女性地位、思想和行动的象征。

(2)湖水

湖水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弗吉尼亚的段落里,分别安排在影片的开头和影片的结尾处,均为弗吉尼亚沉湖自杀的片段。第二次是出现在劳拉的段落里,为劳拉计划自杀,下午独自躺在旅馆的床上想象被湖水淹没的场景。这里的湖水虽为劳拉的想象,但是跟弗吉尼亚沉湖的湖水物理特征相同。显然,劳拉段落里出现的湖水是弗吉尼亚段落湖水的延续,具有实物符号传播的相似性,观众会通过劳拉想象的湖水联想到弗吉尼亚沉湖的湖水,其象征着劳拉在准备自杀时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与弗吉尼亚相似的,都是在为自己的生活缺失自由幸福而感到痛苦,也反映了劳拉深受《达罗微夫人》的思想,也就是弗吉尼亚的思想影响。但是劳拉最终并没有结束自己,而是当她醒来的时候,湖水立即退去。这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使女性对自身争取自由和安宁的出路不再停留在死亡的层面上了。因此,同样是湖水这一实物符号,对于不同时代女性的象征意义既有联系之处也有升华之处。

劳动场面的成语范文5

一、总体安排

时间:*年11月日(星期)上午:

地点:城区广场

内容:开展卫生服务、政策法律咨询服务;举办现场招聘会;举办商品让利销售活动。

二、工作方案

(一)主要工作内容

1.活动区划分;

2.各服务区布置;

3.标语宣传;

4.现场服务活动。

(二)单位责任分工

1.现场布置

(1)活动区划分和桌椅由区市政委负责,各单位桌椅安排见附表1,如根据实际情况需增加,请提前告知市政委;

(2)各服务区具体布置,包括展板、宣传资料、宣传工具等由活动方案明确的各活动单位负责落实;

(3)标语(横幅)内容由区委宣传部提供,区统筹办统一印制(附标语分配表)。

(4)拱门及标题由区劳务经济局负责;

(5)各单位座牌由区统筹办统一制作。

(6)启动仪式现场分为两个站立方阵,一方为企业和农民工代表,一方为参加活动部门的人员。

2、现场服务活动

(1)卫生服务由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委负责;

(2)法律服务活动由区政法委牵头;

(3)政策宣传由相关单位分别负责,各单位宣传重点:

区总工会:农民工工会、民利方面的政策

区劳动保障局: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政策

区文明办:和谐社会、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宣传

区教委: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的政策

区人口计生委:农民工计划生育政策和健康知识的宣传

区农业局、区劳务经济局: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方面的政策

区建委:农民工相关建筑政策、知识宣传

区工商联:农民工相关工商行业政策、知识宣传

(4)现场招聘会由区劳动保障局、区人事局牵头;

(5)商品让利销售活动由区商贸委、区工商联牵头。

(三)时间要求

1、活动区划分方案由市政委在10月30日前完成并送相关活动单位,桌椅的布置根据时代广场的具体情况在活动日的前一天下午或晚上完成。

2、各服务区的具体布置由各活动负责单位在活动日当天上午8点之前完成,9点之前服务人员到位。

3、标语在活动日前一天布置到位,拱门在活动日上午8点之前布置到位。。

(四)经费保障

根据10月25日会议精神,各参与单位的工作经费自行解决。

(五)治安保障

活动日当天启动仪式和现场服务活动的治安保障和交通秩序由区公安局负责。

区统筹办

备注:现场招聘会所需桌椅由区劳动保障局、区人事局自行安排。如上表中未涉及的活动单位需桌椅开展相关服务活动,请告知市政委,并电话联系统筹办,制作座牌。联系电话:47522619。

农民工日活动宣传标语分配表

1、关爱农民工,共谱和谐曲。(区文明办)

2、编织爱心网,情暖农民工。(区人口计生委)

3、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区经委)

4、关爱农民工,就是关爱自己。(区人事局)

5、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区工商联)

6、始终不渝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区农业局)

劳动场面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麦当劳;广告;中国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61-2

一、麦当劳广告全球本土化在广告话语中的体现

麦当劳广告的本土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已经成为趋势,在广告话语中有所体现,作为话语的广告,是“作为一种关于客体且通过客体来表达的话语”,是广告文本、广告情境及其两者结合的意义表现形态,广告话语建构社会,是一种社会产品和社会现实,“广告语全球本土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理论支点是:国际品牌在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进行广告表现及传播时,在采用统一化战略的同时要迎合当地的文化传统特性和审美口味而采取差别化策略。麦当劳的成功是全球本土化的经典案例之一。麦当劳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的逐渐扩大是全球化的例子,然而,为了适应当地人们的口味.其连锁店的菜单各不相同.则是全球本土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它的广告话同样具有全球本土化的鲜明特征。下面将要以美国、中国为例,从美国和中国的语言使用、文化价值观和视觉吸引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语言使用

1.品牌广告语

显然,在语言的使用上,全球化就要求无论是品牌广告语还是广告宣传上,在美国使用英语,在中国使用汉语,但是其广告语并不相同,麦当劳在中国大陆的广告语从“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就在麦当劳”,“尝尝欢笑常常麦当劳”到2003版的“I'm lovin'it”(我就喜欢),这一方面表明企业营销策略的改变,一方面也表明语言使用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2.宣传语音

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网站中的宣传语的使用,体现了这种与本土语言的结合。麦当劳的中国网站的首页中几个大的宣传板块用的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如McDonald's HEREFOR CHINA(麦当劳奥运助威站),OUR FOOD(美食与营养),MCD,ANYWHERE(随时随地麦当劳)等。

(二)文化价值观

这里提到的文化价值观分为代表全球化的西方价值观和中国本土传统的东方价值观。其中西方价值观包括:个人主义、现代感、享受、青春、成功和社会地位和“物质主义”。东方价值观包括“家庭、健康”“传统”“爱国主义”“孝道”“集体主义”和“教育”。

1.美国

从美国的麦当劳网站上,我们能看到反映西方价值取向的“青春”“现代感”“成功”“享受”和“个人主义”。如,新潮时尚女孩手里拿着麦当劳的饮料在打电话,风景如画的水面上,一艘船正驶向炊烟袅袅升起的城堡,去寻求Golden Chipotle的探险,麦当劳网站首页中HAVIN’FUN、SPORTS,则倡导的是享乐和个人至上的西方价值取向。那么在美国麦当劳的广告中,有没有东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呢?麦当劳提出了“Happy Kids.Happy Moms.Happy Meal”这样的口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也很重视家庭,特别是“9・1l”事件以后,美国人更把家庭看得很重,他们更珍惜家人在一起团聚的快乐时光。

2.中国

麦当劳网站中有麦当劳奥运助威站、美食与营养、开心家庭派对和麦当劳在中国等。这里既有东方价值观的表现:“家庭”“健康”“爱国主义”,也有西方价值观的体现“享受”“青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文化价值观的交融。

(三)视觉吸引

这里所指的视觉吸引,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广告中的代言人或广告中的人物,一方面指广告所创造的情景。当代的典型商品广告是自语言和视觉影像组成的,并且这种视觉影像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无论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在

做广告策划时,都注重其品牌的形象。既要保持企业的全球整体性,又要考虑地方的文化差异。

麦当劳广告在欧美地区曾邀请了顶尖流行歌手贾斯汀为全球广告代言人,启用了拥有青春健康形象的当红明星王力宏作为全球华人的代言人,即要找到一种典型的年轻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而这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使全球的年轻人不分种族和国家,都能迅速地地没有障碍地相互沟通。无疑,这是一种美国式的生活方式――街舞、饶舌、滑板、篮球、极限运动,还有麦当劳。但从欧美的代言人贾斯汀到华人的代言人王力宏的转变,就可见麦当劳注重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二、麦当劳本土化广告案例分析

1.广告一:一扇古老的门通向大庭院。一群孩子在红色风筝上涂画。然后,他们牵着风筝,跑出院子,经过村子里的一排房子,来到湖边的青草地。红色的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声声爆竹预示着春节。广告结尾:一扇门关起来,上面写着“风调雨顺”。中国传统音乐贯穿整个广告。

这则广告表明麦当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倡导者与支持者。春节是每年最好的庆祝时节,人们彼此祝福。飞舞的风筝迎接春天的到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书法是中国人珍视并引以为豪的。在这篇广告中,各种传统与文化相互交织。麦当劳展示给中国消费者的是其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与尊敬。

2.广告二:爷孙二人坐在沙发上,每人手里拿了一盒麦乐鸡。孙子看到爷爷睡着了,便起身拉上窗帘遮住阳光,为爷爷盖上毯子并取下眼镜。之后,孙子取走爷爷手中盒子,将麦乐鸡倒入自己的盒子,开心地吃了起来。此时,爷爷将手伸向孙子,满面笑容。

这则广告呈现了爷孙之间温馨感人的画面。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家庭结构正由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这种美德依然相当稳固和重要。通过表现孙子如何关心爷爷,广告寓意了这一传统的继承性。而且,广告暗示对麦当劳共同的爱好能够减少代沟,为家庭带来幸福。

3.广告三:一个年轻男人刚买了麦当劳的汉堡,路上被一只“年兽”看见了,“年兽”威胁他交出汉堡,可是男人却视而不见,“年兽”见威胁不起作用,主动示弱说:“给片儿蘑菇也行啊!”男人却仍然不给,并拿着汉堡边吃边高兴的走远了,只留下尴尬的“年兽”。

这则就是近期引起了消费者强烈关注的麦当劳新年“年兽”广告,“年兽”来源于中国传统故事: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者。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者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也不敢进村了。麦当劳广告正是很好的运用了“年兽”的传说,唤起了中国人对传统故事的记忆。

三、麦当劳广告本土化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

以麦当劳“年兽”广告为例,该广告一经播出,在网上便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很多人评论该广告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主角是一只很萌的“年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如此看来,中国人喜欢这样的广告形式,但是中国人接受麦当劳是因为其本土化定位吗?中国消费者视其为本土文化吗?尽管因为年龄、收入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别,答案也各不相同,大多数中国人都将麦当劳所蕴涵的价值与美国的现代性联系到一起。为了摆脱陈旧的理念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中国朝着现代性的方向急驰前进,而现代性主要是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紧密相关的。所以,通过消费西方世界的产品来认同西方价值是时下流行的消费潮流。回想麦当劳最初进入到中国的时候,那时候的消费者认可麦当劳并不是因为它的本土化,而是它的美国身份,认为它代表着潮流。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成为跨国企业不能忽略的重要的发展市场,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被接受,才是麦当劳这样的跨国企业为了中国而改变。所以我们看待麦当劳广告的本土化不要忽略:麦当劳广告的本土化和其美国身份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这样一对矛盾。

四、麦当劳广告本土化出现的问题

如今,以上这些案例都证明了麦当劳广告本土化趋势正在稳定而快速的发展中,麦当劳广告能够将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并强化,但是经过与中国广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麦当劳依然用西式的手法包装广告。打开电视,中国的广告大多采取直白的叙事手法,清晰地说明产品的功能、受众甚至价格,过于着重细节信息。而消费者更喜欢麦当劳的广告则在于它依然是有着美国广告风格的生动的背景音乐、动感的画面、有创意的设计、极强的幽默感。以“年兽”系列广告为例,其幽默就在于“年兽”与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年兽”的尴尬自嘲,这都是中国本土广告所缺少的,所以虽然麦当劳广告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其实还是以西方的包装方式,这是值得中国的广告人深思的:本土广告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广告的着重点在于宣传品牌价值还是传递细节信息?

五、麦当劳广告本土化的意义

虽然以上提到了麦当劳在中国的广告多采用西式的包装方法,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像麦当劳这样的跨国企业在中国采用本土化的广告能够证明,更多的跨国企业注重中国这个市场;这也证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日益被全世界所接受,并且影响着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流案例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

[2]冯捷蕴.中国大陆的文化价值观[J].现代传播,2004.

[3]李耀,何佳迅.品牌活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对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比较[J].中国品牌,2007.

[4]田丽.国际广告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