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劳动教育论文

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

[摘要]笔者从课程思政和德育的定义对比入手,得出课程思政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育。通过列举国内外的教育理念阐述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的关系,提出了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实现大学生德育能力培养的6种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育;培养途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把立德树人看作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水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性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德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从课程思政和德育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是一致的,执行课程思政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育[3]。

1课程思政培养德育的理论来源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在国内外的教育理念里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1.1西方的教育理念。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教育可以培养道德”[4]。柏拉图的隐喻意象阐释了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是引导人的心灵从低级到高级,从虚幻到真实,达到永恒的善的境界。英国思想家、社会学家、著名的实证主义者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5]。赫尔巴特(Herbart)阐述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道德和品格。

1.2我国的教育理念。1.2.1我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这一概念也主要从道德教育角度予以阐述,如:《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6]。《荀子》中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7],《说文解字》中的“教也,上所施,下所效也”。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道德教育作为他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8]。他没有把德育设成专门的学科,而是将德育的要求渗透到文化知识学科中。1.2.2我国近代的教育理念。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完美的人格”。他在1912年发表的教育论文《关于新教育的观点》中同时提出了“五项教育”的思想,即军事国民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审美教育。1.2.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部的文件也明确指出: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道德教育在保证其他教育的方向和保持其他教育的力量方面发挥着作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10]。从以上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中西方的教育理念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将德育的培养放在教育首要的做法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所以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实现德育教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