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诗范例6篇

泰戈尔的诗范文1

我只不过是一朵花。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叶。

——《飞鸟集。57》

泰戈尔,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我曾无数次被他的诗篇所魂牵梦索。他的语言如同星星般璀璨,无私的博大胸怀将万物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笔下。我无法用言语去描述他的诗歌艺术品,只是一次又一次在他的言语中体验到省民的激情和热爱。

我寻找了许多人,很多都是我感动和震撼,但唯一只有泰戈尔,带给我的是灵魂的哲思和民运的牵挂。

泰戈尔小的时候因家簇违反教规,受到排斥,移居到恒河岸边的一个小渔村定居。生活简朴而艰苦,能在早餐吃上面包和香蕉叶子包着的黄油,已经是登天的幸福了,因为姊妹多,他没有享受多少母爱,小时候,被关在家里,不准出门,像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他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自由。但是,自由女神是眷顾他的,赐予了他精神上的自由以及想象力带来的向往,14岁退学后,她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热爱,以至于后来闻名世界的《吉檀伽利》《飞鸟集》《新月集》……

他一生的著作有很多,我至今也没弄清楚我最求他的什么。是坚强的信念?优美的诗篇?还是对命运的抗争核对自由的向往?我不知道,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会给自己一个诠释,但更需要深入万物渊源之头的探索和触动。

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

【完全】为了爱【不完全】,把自己装饰得更美。

泰戈尔的诗范文2

泰戈尔与他的创作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于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印度教宗教改革领袖,他是父亲的第十四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孩子。他8岁就写诗,并展露出非凡的天赋,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兼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音乐家、画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他一生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还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众多的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般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做一个圣人。

泰戈尔重要的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重要短篇小说有《还债》《摩诃摩耶》《太阳与乌云》等,重要的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等。早在1915年,泰戈尔的作品就由陈独秀翻译介绍到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坛上的“泰戈尔热”盛况空前。此后的几十年,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保持了长盛不衰的魅力。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大多选有泰戈尔的作品。

泰戈尔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响。1941年8月7日,80岁的文学巨星陨落了。

泰戈尔的散文诗

泰戈尔说:“诗人的创造领域宛如星空。浩渺朦胧的星空中不时迸发出成形的恬静的创造。那就是诗。是我全部作品中的宠儿。”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用勤劳的双手,浇灌着一朵朵美丽的诗之花。他的诗闪耀着深邃的哲理之光,不仅唤起人们对自然、人类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心。而且也启示着人们如何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理想追求。让整个世界充满欢乐与光明。

第一,泰戈尔歌唱大自然的变化多姿与美好。大自然中,有变幻无穷的云雾:“雾,像爱情一样,在山峰的心上游戏,生出种种美丽的变幻”:有静悄悄母亲般的黑夜:“静悄悄的黑夜具有母亲的美丽,而吵闹的白天具有孩子的美”:有奉献光明给天空的月亮:“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有脚步虽小,却拥有无限大地的小草:“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飞鸟集》)。

第二,泰戈尔崇尚美妙纯洁的爱情。他把男女之间初恋的羞怯,相思的苦闷,期待的焦急,幽会的颤栗,新婚的快乐,生死离别的痛苦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他毫不吝惜地运用了大量比喻来赞美爱情的伟大与永恒:“生命因为付出了爱情。而更为富足。”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泰戈尔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而让你的爱情坐在峭壁上。”对待爱情,必须忠贞,只有双方用爱来交换,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如果玩弄爱情,人为地制造种种的爱情悬念,那势必是让爱情悬在峭壁之上,随时都有粉身碎骨的可能。

第三,泰戈尔倾心于母爱与童真。泰戈尔怀着一颗的童心,回到了闪着琥珀色奇光的童真世界,去歌唱母爱:“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孩子无忧无虑地坐在树下的泥土里玩耍,并天真地询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到人间――“我是从哪儿来的,你,在哪儿把我捡起来的?孩子问他的妈妈说。她半哭半笑地把孩子紧搂在胸前说:你曾是我藏在心里的愿望,我的宝贝。”(《新月集・玩具》)母亲微笑地看着玩耍的孩子,没有责备,只有欣赏。

第四,泰戈尔赞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爱”。泰戈尔对“爱”的思索,是深切、执著的。不仅男女间有纯真的爱情,母子问有温馨的亲情,而且人与自然间也有微妙的感情……一切人类可以体会的情愫,都被他原原本本地极其含蓄地表达出来。因为有“爱”,世界才会充满幸福与快乐。他说:“我们爱生命,实在就是为了维护我们同这个大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一切存在的矛盾都在爱中融化、消逝。”爱是人生的基础,爱是人生的全部。

第五,泰戈尔积极探求人生的真理。他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精神。“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那小小的绿叶,没有花的事业的美丽,也没有果实事业的尊贵,可是,它的价值不就体现在为果实、为花朵做陪衬和制造绿荫吗?这种“叶事业”,是一种献身的事业。泰戈尔还倡导不断奋斗的精神:“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末你也要错过群星了。”人。不要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去流泪,错过了今天的太阳,只要你能正视黑夜,并执著地追求,那么,闪烁在夜空中的群星,仍然会给你力量,给你信心,去追逐明天的太阳。正因为人有了默默奉献的精神,有了不断进取奋斗的拼搏精神,人活在世界上才能“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吉檀迦利》片段欣赏

下面的片段摘自《吉檀迦利》的第10、11首诗歌,描写的是泰戈尔心中的“神”的所在:

这是你的脚凳,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那最贫最贱最

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骄傲永远不能走近这个地方。

你和那最没有朋友的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作伴,我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

泰戈尔心中的“神”,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是诗人追求的最高目标――“神我合一”。神“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也就说明诗人在最贫最贱不断干着苦力的劳动者那里,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泛爱思想。

相关链接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段。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散文诗最早出现在法国。中国的散文诗出现在前后,刘半农是中国散文诗的开拓者。印度散文诗的开拓者是泰戈尔。

泰戈尔作品的中译本: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

泰戈尔的诗范文3

关键词:陈独秀;泰戈尔;批判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12-02

一、对“复活东方文化论”的批判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在中西文化发生碰撞最强烈,人们一时间还无法把握未来的中国文化该往何处走的阶段,国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正在大力宣扬人们如何向西方文明看齐。应该说,陈独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骨子里一直都是一个激进的革命主义者,他所想的是如何在当时能够彻彻底底的唤醒中国人的意识,接受西方先进的文明,在他看来要想改革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洗刷干净不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让许多人感觉到西方的文明也并没有人们所想的那样完美,事实上西方文明也出现了精神危机,因此,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向西方学习的“西化梦”自然就受到了影响,正因为西方出现了精神危机,所以西方人也开始向东方寻找治病良药。而此时中国的守旧派以及一些顽固势力正借着人们质疑西方文明的时机大力宣扬国故。这个时候中西文化的冲击,新旧文化阵营的对峙都处于极为尖锐的时刻。这点应该是陈独秀所以会认为泰戈尔的言论扰乱中国思想界的重要原因,应该说泰戈尔在这个时间进行访华的举动并不是最恰当的时机。

泰戈尔在他的讲话中提出了“复活东方文化”论,称“西洋文化――非赋予人类平和永远之光明者,反之东洋文明则最为健全”[1]656。并且在泰戈尔看来,轻物质重心灵也同样是东洋文化的特色,于是泰戈尔在杭州、上海的演说中提到“中国因物质文明而被创,犹之魔鬼展开其破坏之舌,尽吞我生命之涎……以言文化与物质,则如谷粒比钻石,谷虽不如钻价之巨,而其真假之乃远过之……且中国文化被物质所迫,濒于危险之境,不得不据实以告,深望于人人心中,引起反抗的精神,以维护东方固有之文化。”[1]663

试想若泰戈尔这样的言论在中国深入人心的话,那会有怎样的结果,人们会认为物质文明对于我们并不重要,甚至物质文明就是为了腐蚀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而来的。如果否定物质文明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中国人也不会有今天的视野和物质生活。

针对泰戈尔的言论陈独秀做出了“一针见血”的反驳。他指出,第一,“尊君抑民、尊男抑女是东洋固有的思想文化,并且现在还支配着社会。尤其是在中国,有无数军阀官僚和圣人之徒做拥护者,这种思想并没有死,用不着泰戈尔来复活它。这种思想若再加以提倡,只有把皇帝再抬出来,把放足的女子再勒令裹起来,不但禁止男女同学,并须禁止男女同桌吃饭、男女同乘一辆货车或电车”[1]656。第二,“知足常乐、能知足而竞争的理念,这其实是错误的。东方民族正因为富有退让、不争、知足、能忍的和平思想即奴隶的和平思想,所以印度、马来人还过着‘一手拭粪一手啖饭的生活,中国人还生活在兵匪交迫中,全亚洲民族久受英、美、荷、法之压制而能忍自安’”[1]656。陈独秀还犀利地在文章中指出:“泰戈尔所要提倡复活的东洋思想,亚洲文化,其具体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这些思想文化复活后,将社会上发生什么影响,进步或退步。”[1]656诚然,泰戈尔在发表了一系列提倡“复活东方文化”的演讲时,是否考虑到了当时的中国国情,他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呢?泰戈尔作为殖民地的思想家也许正因为自己身处的国家背景,所以认为中国也不应该崇拜西方,学习西方;而应该坚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过正如陈独秀针对其所提出的究竟泰戈尔所说的东西文化是什么,泰戈尔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究竟该往何处去等一些具体的问题,泰戈尔始终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因此,陈独秀认为泰戈尔所提倡的中国文化复兴“倘只是抽象的空论,而不能在此外具体地指出几样确为现社会进步所需要,请不必多放莠言乱我思想界”[1]656。

陈独秀显然继承了五四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思路,认为泰戈尔有关复兴东方文化的论说有悖于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利于推进科学与民主,不利于中国的繁荣与昌盛。

二、对“反物质文明与科学”的批判

陈独秀对泰戈尔的批判主要是因为泰戈尔反对物质文明与科学,他在《泰戈尔与金钱主义》中十分明确地提出“我们不佩服泰戈尔,明明白白是因为他反对科学与物质文明”[1]704。

他在《评泰戈尔在上海、杭州的演说》一文中,站在被压迫民族和劳苦大众的立场为科学和物质文明进行辩护。他指出,“现代产生的众多恼闷来自于少数人垄断物质文明的成果和弱小民族物质文明的不发达,遂造成民族间的侵略和阶级间的掠夺。但这些侵略和掠夺以及由此产生的无限恼闷,都不是科学和物质文明本身的罪恶。”[1]663

泰戈尔认为中国的受创是因为物质文明,但是这个物质文明从何而来?是中国自身文化中所没有的西方物质文明,当一个民族认可这种物质文明并且努力想去接受的时候,正说明了这种物质文明的先进以及自身文明的欠缺和不足,陈独秀对此的说法正是“创中国的不是中国自己发生的物质文明,乃是欧美帝国主义者带来的物质文明,这正是中国自己的物质文明不发达的结果……”[1]663。

如果我们分析泰戈尔出此言论的渊源会发现泰戈尔拒斥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科学的主张在自己的同胞中也是长期得不到支持声音的。他本人是一位殖民地国家的思想家,因此,或许可以说他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冲击方面的理解同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尤其是陈独秀等一些激进的改革派不同,但是这点并不能够说明泰戈尔的思想就更加全面,他的分析就更为透彻,事实上泰戈尔对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些鼓励太过于虚幻。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陈独秀有着十分鲜明的阶级立场,他认为“若是我们自己侥幸有了物质文明的享乐,便忘了世界上还有无数被压迫的民族、被压迫的阶级得不着物质的生活而困苦而恼闷,只管由着自己兴趣,高谈什么精神文化,什么心灵愉快,什么讨论思想,把这些生活奢侈品当做生活必需品的谷粒,反把世界上无数劳苦平民所急需的物质当做可有可无的奢侈品――钻石,像这样颠倒乖乱,简直是个糊涂虫,还配谈什么‘爱’!”[1]664

三、对批判的分析

陈独秀对泰戈尔的批判还有一点就是针对泰戈尔的以诗人身份在访华期间过多地讨论中国的国情甚至是政治。他在《寸铁――诗人却不爱谈诗》中批判道,“泰戈尔果以诗人身份来中国谈诗,我们虽不会做诗,也决不反对欢迎一个诗人,尤其不反对欢迎一个被压迫民族的诗人。”[1]703可见陈独秀等人对泰戈尔的诸多批判源头则是泰戈尔访华并不只是谈诗那么简单,他在中国所作的演说之所以会引起轰动,以至于使得诗人泰戈尔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中屈指可数的一度受到争议的访华使者,其根本原因就是他的言论冲击了当时处于变革期的中国政治。陈独秀对泰戈尔的批判主要还是针对泰戈尔在上海、杭州发表的演说中提到的科学与物质文明,以及泰戈尔所提倡的“复兴东方文化”。有人认为陈独秀对泰戈尔的批判有合理之处,但是更多的是在对泰戈尔演说的误读的基础上的批判,认为陈独秀在对泰戈尔的诸多言论攻击有过分之处,如陈独秀曾在文章中讽刺泰戈尔道:“在北京算未曾说过一句正经,只是和清帝、舒尔曼、安格联、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及梅兰芳这类人,周旋了一阵。”[1]683再有《泰戈尔是个什么东西》和《天下没有不吃饭的圣人》等一些文章中都足见陈独秀对泰戈尔的厌恶和反感。应该说泰戈尔是“一位关心中国,支持中国,热心中印文化交流的国际友人”[2]258,是带着对中印文化促进发展交流的美好愿望来到中国的,如此说来陈独秀这样对待一位国际友人似乎是有些过激,但再多的过激正如陈独秀的文章所言也都不是针对诗人泰戈尔,他所批判和针对的只是对于泰戈尔的言论和发表自己不同的声音。当然,在当时对于泰戈尔的访华除了陈独秀、林语堂等人的反对外,有很多人是支持和欢迎的,如徐志摩等。当然也有人认为即使陈独秀无法做到像徐志摩这样将其奉若神明,他至少可以同胡适等人那样,竭尽礼数地欢迎这位国际友人。但是陈独秀之所以会极力反对泰戈尔甚至有了过激的讽刺言论,正是因为陈独秀反中国传统恶俗文化意志之坚定,态度之坚决。他提倡全中国人民“破旧立新”,就绝不会允许此时的泰戈尔“复兴东方文化”。我认为有些人说陈独秀对泰戈尔的批判不够客观的说法也是不尽合理的。陈独秀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虽激进,但是他所始终主张破除的还是中国的一些腐朽的恶俗,并没有将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所以他在批判泰戈尔“复兴东方文化”的言论上绝对有理有据。当时正是因为有了陈独秀这种大刀阔斧的难能可贵的精神才真正唤醒中国人力争改革的意识,正是有了陈独秀“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中国人“破旧立新”的思想才更加坚定。

应该说,对于泰戈尔的访华,陈独秀在泰戈尔的讲话之后,相隔四日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泰戈尔不是张之洞、梁启超一流中西文化调和论者,乃是一个极端排斥西方文化,极端崇拜东方文化的人”[1]656。陈独秀对泰戈尔言论的批判是对整个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批判,同时借着对泰戈尔的批判也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在对待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具体理解,也指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可以说陈独秀在改变社会现状、呼唤人民挣脱封建枷锁和倡导人民努力争取“独立人格”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五四前后陈独秀的一贯立场,只不过五四后体现出了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情怀。陈独秀的批判虽然有过激的成分,但总体符合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潮流,也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泰戈尔的诗范文4

他曾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

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13年)。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代,泰戈尔及其许多著作都被大量介绍到了中国,曾经影响了我国的几代读者。泰戈尔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的感情。1881年,年仅20岁的泰戈尔对英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鸦片并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的罪行给予了严厉谴责。他在《婆罗蒂》杂志发表著名论文《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又译《在中国的死亡贸易》),文中说:“英国坐在亚洲最大文明古国的胸脯上,把病菌似的一点一滴地注入她健全的肌体和灵魂,推着她走向死亡。一方面获取暴利,另一方面损失惨重。如此残忍的强盗行径,真是旷古未闻。”

1916年,泰戈尔在日本发表演讲,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山东的罪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多次发表公开信、谈话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带头慷慨解囊,发动募捐,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曾无限深情地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他还在自任校长的印度国际大学设中国学院,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

首次来到中国

1924年3月21日,应中国大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率领由国际大学教授、梵文学者沈莫汉,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代孟加拉画派大画家南达拉波斯等一行六人组成的访华团,乘船离开加尔各答,开始他的中国之行。

4月12日一大早,徐志摩、瞿菊农、郑振铎等人就会聚上海汇山码头恭候泰戈尔一行。上海文学研究会、上海青年会、江苏省教育会以及时事新报馆的代表,还有日本驻华新闻记者、旅沪的印度人共约有600人在码头等候。上午11时20分,泰戈尔一行人乘坐的客轮抵达上海。

一踏上中国的领土,这位诗人就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密的兄弟。”

为了让泰戈尔的访问方便,东道主专门指派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深谙英语的徐志摩担任其随行翻译。

4月14日,徐志摩、瞿菊农陪同泰戈尔一行前往杭州。秀丽的湖光水色使他流连忘返,他像孩子一般地欢呼:“美丽的西湖,美丽的杭州,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

4月15日,泰戈尔在杭州灵隐寺演讲。西泠印社的艺术家们向泰戈尔赠送一枚刻有“泰戈尔”三个字的印章,他为此激动不已。他对随行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说:“在印度,小孩降临后有两件事最为重要,第一要给他取个名字,第二要给他少许饭吃。这样,这个孩子就与社会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关系。我的名字译成中文叫泰戈尔,我觉得我的生命是非要与中国人的生命并在一起不可了……”泰戈尔由此又想请中国朋友为他取个中国名字,他向国学大师梁启超提出了这一愿望。

4月18日下午,上海文学研究会等团体一千多名成员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举行正式欢迎会,欢迎泰戈尔一行,泰戈尔即席发表演说。当晚,徐志摩陪同泰戈尔一行乘火车沿津浦线北上。在南京,泰戈尔游览清凉山、莫愁湖等名胜后,向文化界人士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他说:“我此次来到中国,并非是旅行家为瞻仰风景而来;也并非是一个传教士带些什么福音,只不过是求道而来罢了。好像是不敬香者,来对中国文化界敬礼的……我这次来华,就是为了一点看不见的情感,说远一点,我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个民族间中断千多年的桥梁;说近一点,我是想得到你们中国青年真挚的同情……让我们大家努力吧,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我们要不怕困难,肩上扛着铲除误解的大锄,口袋里装满新鲜人道的种子,不问天时是阴是晴是雨,清理一方泥土,播下一方生命,同时唱着嘹亮的新歌,鼓舞在黑暗中将要透露的萌芽。”

演讲完毕,泰戈尔与青年学生一起散步聊天。有一位学生问他有多大年纪了,他风趣地回答:“我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年龄,因为一个人的老少不能用年纪作标准。我的心时刻与你们一样,所以我长久是一个少年。”他还笑着说:“我已经64岁了,但是你们千万别把我当一个老头子看呀!”

4月23日,泰戈尔一行抵达北京。在北京期间,泰戈尔应邀于先农坛讲演。当时的《晨报》是这样写的:“午后2时,即有无数男女学生驱车或步行入坛,络绎不绝,沿途十分拥挤。讲坛设在先农坛内之东坛(即一品茶点社社坛),坛之四周布满听众,有二三千人之多……泰戈尔用英语演说,约历一小时之久,声音十分清晰宏亮,虽在数十步之外仍听之了然……”泰戈尔在京停留期间,曾在北师大等处发表数篇演说,如《中国与世界文明》、《文明与进步》、《真理》等,轰动一时。泰戈尔在各种场合演说的基调是:缅怀中印传统友谊,寻求恢复和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同时,他呼吁两国人民共同担当起发扬东方精神文明,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使命,向世界传播爱的福音,增强友爱亲善。

中国学者为泰戈尔做寿

5月7日是泰戈尔的64岁寿辰,中国学术界的朋友聚集在北京东单三条协和礼堂为之庆祝,由胡适主持。胡适以大会主席的身份赠给泰戈尔十几幅中国名画和一件名贵瓷器后,他接着用英语说:泰氏是诗哲,并且是革命的诗哲,中国文化受印度影响很大。今天能够在这里欢迎代表印度的伟大人物,并且恰逢他的生日替他做寿,实在是凑巧极了。接着,梁启超致贺词。他在祝福泰戈尔生日之后,对中国历史和中印关系作了简单的述评。然后他说:“今天,我们所敬爱的天竺(古代印度的称呼)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从前印度对中国的称呼),过他64岁的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联结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叫‘竺震旦’!”胡适用英语幽默地说:“今天,一方面是祝贺老诗哲64岁生日,一方面是祝贺一个刚生下来不到一天的小孩的生日!”大家哄堂大笑。“谢谢!”泰戈尔握着梁启超的手,庄重地接受了这个名字。后来,西泠印社的金石艺术家,又以不同的字体精心刻制了两方“竺震旦”的印章,赠给泰戈尔。

5月19日,泰戈尔一行在开明戏院(今珠市口民主剧场)高兴地观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洛神》。20日中午,梅兰芳、梁启超等人设宴为泰戈尔饯行。泰戈尔在北京停留之际,曾由徐志摩等陪同专程进故宫访问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并合影留念。后又联系与孙中山会面,因孙中山患病未成。

5月21日,泰戈尔一行在徐志摩等人陪同下到达太原。泰戈尔就在山西推行当时他一直提倡的乡村建设计划,并与山西督军阎锡山等地方官员进行了广泛的商讨,达成了合作协议。但是这一协议后来未能实现。5月25日,泰戈尔在上海作最后一次讲演后,于29日转赴日本。

再次到中国,泪别徐志摩

1928年10月,徐志摩游览欧洲,在回国途中专门停留在印度。泰戈尔对徐志摩访问印度十分高兴。临别时,徐志摩邀请泰戈尔再次访华,泰戈尔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1929年3月下旬,泰戈尔赴美国、日本等地讲学途中抵达上海小住。泰戈尔的这次旅行很不愉快,大概是世事推移之故吧,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发生了全球性的社会思想裂变。泰戈尔一路不倦地宣讲他那博爱、宽恕、和平的主张,却一路受到排斥、讥讽和冷落。当时徐志摩和陆小曼已经生活在一起,由于两人是婚外恋结合,时人非议颇多,而泰戈尔是极少数支持他们婚姻自主的人之一。

这时,从身体到精神都感到疲倦的泰戈尔特别渴望休息。从美、日抵达中国时,他一再嘱咐徐志摩:“这次决不要像上次在北京那样弄得大家都知道,到处去演讲,静悄悄地在家住几天,做一个朋友的私访,大家谈谈家常,亲亲热热的像一家人,越随便越好。”泰戈尔此次短短三天的私人访问,只在徐宅与徐志摩谈诗。他还专门为陆小曼诵了几首新诗。这一次,泰戈尔留给徐志摩夫妇二人两件墨宝,一件是在徐志摩的一本精致的纪念册上用中国毛笔画了一幅笔调粗犷的大半身自画像;另一件是用孟加拉语在纪念册上写了一首小诗:

“路上耽搁樱花谢了/好景白白过去了/但你不要感到不快/(樱花)在这里出现。”

泰戈尔写完,又用孟加拉语朗诵起来,也许是触到了诗人的某根敏感神经吧,徐志摩夫妇发现,诗人是流着泪读完这首诗的。

泰戈尔的诗范文5

精选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决不要害怕刹那——永恒之声这样唱着。上帝感到自己的清晨无比新奇。”“鸟儿愿为一朵白云,云儿愿为一只鸟。”“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多么优美的句子啊!没错,它来自泰戈尔的诗歌集《飞鸟集》。

  “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喧闹着的。但是人类却兼有海洋的沉默,陆地的喧闹与天空的音乐。”我读到这一句,不知道泰戈尔想说的是什么,却仿佛看见泰戈尔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景色,夜风轻轻拂面,窗外灯火辉煌。所有的人都是那样忙碌。工人在加班,老师在备课,学生在学习,还有许多人在唱歌、跳舞、打麻将……泰戈尔却留住了那一个动人的画面,而许多的动人画面就成了这本诗集。

  “太阳穿上朴素的光之衣,云朵却披上了绚丽的衣服。”“泥土饱受人侮辱,却以花朵为回报。”“樵夫用斧头向大树乞求斧柄,大树给了他。”轻轻合上书,我感到泰戈尔的文字像雨后清新的空气,像冬天午后的阳光。

  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热爱生活,因此也隐去了生活中的苦难与阴暗,保留的是光明与欢乐。他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他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道出了人性的价值。“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为我有一盏还没有燃点起来的明灯。”他反省自我,谦虚谨慎。“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他耐心追求,无怨无悔。“光阴如一个裸体的孩子,快快活活地在绿叶当中游戏。它不知道人是会欺诈的。”光阴确实是不知道人是会欺诈的。“只知道把自己照在树林中,让大家生长。”“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那也将失去群星了。”这些诗句都是浓缩的智慧和真理。如果有了悲伤的事,要尽快走出来,要不然就会再一次悲伤。我们可能会考试成绩不佳,可能和同学产生误会……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烦恼来临时,把它看得轻一点,淡一点,一切都好。何必庸人自扰?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失败,积极战胜挫折。

  多读几遍《飞鸟集》,再细细品味,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有时一句话能读出许多意味。多读读这种诗歌,可以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有人看这本书只是消遣,有人细细体会。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吧!“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这写的不正是没有道德的人做错了事还怪别人有错吗?我们应该勇于认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不断进步。“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是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如果学会了谦虚,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

  《飞鸟集》是一部伟大的诗歌集。我希望大家都喜爱它!

  精选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看过的书中比较特别的一本。它不像故事书一样人物众多,也不像小说一样长篇大论,《飞鸟集》仅由三百二十五则简短的诗句组成。在这本书中,泰戈尔运用了很多自然景物去反映一些事情或现象,例如“云”,很多诗句都以“云”为题,但随着泰戈尔年龄以及心情的变化,“云”的含义也都大不相同。

  首先,请大家看第三十五则: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顾名思义,飞翔的鸟希望成为一朵云,安静的待在空中,而云朵却希望能成为一只鸟,在天空中翱翔。在生活中,我们似乎总是得不到满足,只会羡慕别人的好处,却对自己的幸福视而不见。就像现在的我们,会羡慕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天真和自由,和没有作业的生活;但那些小朋友也在羡慕我们,因为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我认为,不要觉得不满足,或是只会看到别人的好,因为也许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好好享受与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你便会得到快乐。

  还有一些人,特别乐于奉献且不求回报,泰戈尔也发现了他们。请看第一百七十四则: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结合一句名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让我知道了水终究会变成云,和云化为一体,而云也非常欢迎水的到来。但泰戈尔发现,为了不让水半路蒸发,能顺利流进大海,云们不惜把自己藏在远山之中,看着水奔腾,以另一种方式默默地付出。生活中,有很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例如我们的老师。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师父带一个徒弟,那么在教学当中,师父定会给自己留几手,以防止自己的徒弟超过自己。但我们的老师却不同,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了我们,并且从来不要求学生回报自己。泰戈尔不但在夸赞他们,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和他们一样,向他们学习。所以,我们都应该做一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

  《飞鸟集》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诗句,它们虽然都很短小,但是这每一句诗中,都蕴含这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作者对世人的希望,他们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教我们如何生活。

精选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飞鸟集》出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笔下。

  第一遍读这本书时,我这是怀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心不在焉的读了一遍。读完后,便对妈妈说:“《飞鸟集》到底讲了什么啊?为什么看这个和看文言文一样,云里雾里的。”

  “泰戈尔可是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妈妈听了我的话后对我说道,“要是这么好理解,那你们老师为什么让你们读?你再认认真真读一遍,不懂得问我。”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这两个头衔安在泰戈尔头上,这让我对《飞鸟集》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泰戈尔的诗范文6

生如夏花

[印度]泰戈尔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缥缈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5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选自《泰戈尔诗集》)

【赏析】

这首哲理小诗,讲述了泰戈尔对生死的看法:活着,就要灿烂、奔放,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而不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面临死亡,面对生命向着自然回归,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完成,而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总而言之,一切都平静自然地进行。

为什么说“生如夏花”呢?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灿烂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生命的辉煌。当然,“生如夏花”的另一层意思是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夏花犹如火焰,似惊鸿一瞥,不一样的美丽,却是一样的短暂,而生命亦如此。

于是,泰戈尔的另一句诗“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将可怖的死亡比做沉静的秋叶,新颖奇特,没有“重于泰山”那样的悲壮豪迈,也不像“轻于鸿毛”那样的卑微琐屑,却有对自然法则、人生法则之玄机的参悟,有智者对茫茫宇宙中之渺小自身的精确定位。能将秋叶之美阐释得淋漓尽致,可见诗人泰戈尔的宽厚胸怀。

以夏花喻生命,以秋叶喻死亡,其实也是跨越时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是用诗来阐释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诗和生命的人,无疑是有大智慧和大勇气的。

【总结】

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也是享誉世界的20世纪文学泰斗。他一生为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丰富而瑰丽的遗产。泰戈尔的诗歌艺术特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泰戈尔从12岁开始写诗,诗歌创作长达60多年,而他生长在一个独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里,受到了印度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是与社会变革、个人经历、家族影响、宗教思想分不开的。

泰戈尔诗歌分为三类:早期故事诗、中期抒情诗和晚期政治诗。他的诗作中,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对神的信仰、对现实的苦闷失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起伏跌宕的诗歌乐章。可以这样概括:他的主要风格在于将抽象的思想观念、深邃的哲理意识和无形的精神活动变成生动可感的、具体有形的艺术形象。泰戈尔的诗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抒情诗,这些饱含激情的抒情诗中往往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但同时又漫溢着浓厚的情感。

由于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突破了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和现实主义的客观白描的惯用手法,而往往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抽象的意念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借具体物象来暗示或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