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范例6篇

家书范文1

【关键词】农家书屋;乐农家;精神食粮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根据国家这一统一要求,2009年,庄墓镇制订了“农家书屋”实施方案,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近年来,庄墓镇文广站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易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供服务。

譬如,在庄墓镇刘浅村的这间书屋,走进入给人有耳目一新――仅仅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窗明几净,崭新的书桌、椅子摆放有序,靠墙的一排大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最近出版的2000多本图书。《农药使用手册》、《致富小产品及实用手册》《畜禽养殖手册》等“农”味十足的图书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像这样的书屋,目前庄墓镇已经有3家,分布在3个行政村。2009年,庄墓镇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要求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工程开展一年多来,进展顺利。已经在刘浅、枣林、李庄三个村建成了三所农家书屋,最终目标将在庄墓实现村村都有一所农家书屋,实现农民有书看。

1.农家书屋人气旺

一走进刘浅村的“农家书屋”就能看到,10多位前来借阅书籍的村民把书屋挤得满满的。他们有的在聚精会神地伏案阅读,有的在认真挑选要借阅的书籍。

张子兵是村里的一个养鸡户。书屋刚建成时,他觉得新鲜,就趁着农闲时来到书屋,翻阅陈列的书籍。这一翻阅,使他成了书屋的“铁杆书迷”。平时碰到什么问题,他就来书屋翻阅书籍。赶上时间不凑巧,他就把书借回家里。提及书屋,老张说:“以前咱农民看书难,书贵,买不起;借书,身边又没有图书馆。现在好了,图书馆建在了家门口,真方便!”

刘浅村的“农家书屋”建于今年2月份,有图书2000余册。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文化教育、法律法规、少儿读物、医疗保健、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一应俱全。管理书屋的村干部说:“几年前,村民还很少有机会读到农村科普读物。自从村里有了书屋,喜欢读书的人明显多了,喝酒、打麻将的年轻人自然就少了。”

2.打造农村“精神粮仓”

农家书屋工程旨在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提高村民的读书率,“农家书屋”的图书全部由县新文化局统一配送。下乡书籍均经过精挑细选,都是新近出版的,贴近农村、农民生活的新书,内容涵盖科技、生活、文学等各个方面。

“农家书屋很实用!”很多村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村民们说,以前村里的图书室基本上是“摆设”。桌椅破旧不说,更重要的是图书少而旧,不实用,所以很少有村民光顾。 现在新建的农家书屋的书,都是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和科技致富有关的书籍,还有各种报纸,它不但给农民带来了科技致富的知识和各种信息,还可以让农民了解很多国家政策,成了帮助农民致富的“黄金屋”和了解外界的“窗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助于农家书屋这个平台,眼下阅读书籍成了农民下田干活之余的重要活动。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农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看书读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少了。广大农民把农家书屋亲切地称作农民的“精神粮仓”。

3.成农民致富帮手

孟令求是庄墓镇李庄村农民,家在李庄村团结队,自从开始温棚种菜技术以来,坚持种菜3年,收入颇好。去年经营的三棚西红柿,眼看就要上市,突然起了病害,令他措手不及,依他的经验喷洒了三次农药还不见效,叶子渐渐焉了,眼看着两万多元的收入就要泡汤了。当他无计可施时,有人提醒他,听说村里新办了“农家书屋”配了些农业实用技术书籍,查查看是否有办法。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借回了《塑料温棚蔬菜生产实用技术读本》一书,连夜翻读,天还没有亮,就赶往镇上买农药。按照书上讲的,对照西红柿的症状,根据他的判断,对症喷洒了农药,渐渐好了,结果三棚西红柿全保住了,挽回了损失。他激动地说,是“农家书屋”帮了他,保住了他的三个大棚。

刚才在上面说道的张子兵,也从农家书屋得到了实惠。他是刘浅村的一个养鸡状元,以前养鸡是凭着多年摸索的经验,从小鸡出壳,到长成出栏,无时无刻的他都要紧紧盯着,因为小鸡好生病,一生病就会成片的死,所以他打针、喂药真是忙的不亦乐乎。但是虽然这么忙但难免有忙中出错的时候。

他总是在感慨,自己有扩大规模的想法,但总是不敢,一是因为光靠自己的经验总是底气不足,怕一下子出了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管理也成问题。自打村里建成了“农家书屋”,张子兵脸上便乐开了花,常常跑到书屋里去看书,有时一座就是一上午,连吃饭都会忘掉,真的把书屋当成了自己家了。

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张子兵不但对养鸡的知识精通了,扩大了养鸡厂,还学会了许多管理知识,最近他又和朋友一起在刘浅村建成了一个现代化养猪厂,成立了海文养殖公司,搞起了养鸡、养猪、养鱼、大棚种植的复合型农业,这下子真的做大了。

4.实现村村全覆盖

“听说今天要送来一批新图书,一些村民早早地就来这等着了。”日前,枣林村村部十分热闹,村民们有的搬书,有的整理书籍,忙得不亦乐乎。“农家书屋就是要不断补充‘粮食’,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小林说。

近年来,我镇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除已建成3家农家书屋外,我镇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实现全镇的各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在书屋运行管理上,我镇严格把握“建得起、有机制、能见效、受欢迎”这一总体要求,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为书屋规范运行提供保障;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书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接下去,还将精心选配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图书,为每个农家书屋按科学比例选配少儿读物、家禽养殖、庭院经济、蔬菜栽培、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电器维修等出版物,确保农民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用得上。 [科]

【参考文献】

[1]牛振恒.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8(11).

家书范文2

诗书气自华,书香能致远

大家好!我是六年(2)班的郭绮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女孩。自从认识书这个好朋友,它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因为它而丰富有趣,充满智慧。一有空,我就会拿起一本童话书。虽然这些书都看过很多次,但我觉得书是百读不厌的。读书,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情。每当拿到一本好书,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快乐着书中人物的快乐,悲伤书中人物的悲伤,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热泪盈眶,读罢一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代伟人毛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是啊,要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每天只要我不是太累,时间不是特别的紧张,我都会看上半个小时的书。

每当周末,只要一有时间。妈妈就会带我到少儿图书馆阅读、借书。我看文学小说,而妈妈就看报刊、杂志。可是我每次都不能满足,谁叫我读书的速度快呢?一次借五本,而我花两三小时就看完了。现在上了毕业班,时间越来越紧迫了,去图书馆的时间就少了。即使是去借书,都是借一些辅导书。时间慢慢的从手中溜去了。在家里,虽然爸爸和妈妈很忙,但他们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我阅读经典。在看书的时候,我们总是安安静静阅读着,读完之后交流读书心得,这是我们家一直以来的读书方法。

读好书,会读书,我们要养成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开阔视野。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和陶冶情操。书,让我们更快乐;书,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近;书,让我们一家更温馨,

更和谐!

家书范文3

她扎着一束墨一般黑的马尾辫,走起路来,辫子一摇一摇的,就像毛笔在纸上写字一样。她比我矮,有些胖。但她的硬笔字可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哦不,是第一的!再说她的毛笔字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棒!

我和她一样都在练习毛笔字。可相比之下,我的毛笔字一“见”到她的毛笔字,立刻自惭形秽。不相信?好,我带你去看看她的现场挥毫吧!你一定会佩服的五体投地的。

那是第一学期的时候,语文课本中第五组的“遨游汉字王国”,提到让会写毛笔的同学“露一手”。我的那些“丑八怪”可拿不出手。她呢?第二天就准备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来到学校准备挥毫。

只见她有条不紊的铺上宣纸,用木条压好,再端起墨汁,往小盘子里倒。瞬间,带着浓郁墨香的墨汁在白白的盘子中出现。接着,她取出毛笔,轻轻地蘸了蘸墨水,在小盘子的边上抹了几下。她把毛笔移到纸上方,落下笔。瞧,她把手腕转了几下,奇了!一个漂亮的隶书体“学”字出现在了雪白的宣纸上。不一会儿,“小书法家”就沉浸在了这由“笔、墨、纸、砚”组成的“小天地”里面了。她有时微笑着,好像遇到了什么开心事;有时又十分严肃,可能是这个字很难写吧。突然,她紧锁着眉头,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有一个字写得不好看,可才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笔,在这个字上面“添枝加叶”。太神了!此字经过"美容"之后,竟从“东施”变成了“西施”。她的眉头展开了,露出了由衷的笑脸。

家书范文4

多么好的创意,多么深厚的情感寄托。

想象和期待背后,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追忆。通信,在人类生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家书”演变史,再一次温习“一封信”背后深藏的历史传统和丰富情感。

从文明的演进过程观察,书信的演变,经历了没有文字、有了文字但造纸术没有发明、造纸术和书写工具成熟三个阶段,今天的科技时代,可以算第四个阶段。

有文字之前的书信,其实质是通过一种实物来表情达意,此类“家书”可为“实物信”,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而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书信应起于在纸张尚未出现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书信称为“简”或“牍”,尤其是“牍”、“尺牍”,一直是古代书信的代称。秦汉时期,公私“简牍”一般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封之以粘土,然后上盖印章,以防私拆。这个时期,已经有了专司传递公文和军情的成熟的邮亭制度,只不过普通人家的“家书”很难享受到官方邮亭的递送。

汉以后,有了“尺素书”。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一句,是“家书”升级换代的最好证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有条件用锦帛作为家书的载体,然后把写成的家书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的由来。所以,李清照写“云中谁寄锦书来”,想象那一封锦书,足够华美,也足够温情。

除了“鱼”的借喻外,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也在古代用来称家书,其中,“雁”经常和“鱼”放在一起,“鱼雁”以称书信。所以,李清照又写“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些送出“双鲤”、等待“雁归”的日子,虽然漫长,但很美好。

关于八行书,特别值得一说。旧时人们书写家书,一般使用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毛笔书写在这八行红线之中或之上,“红与黑”的颜色配搭,使家书的书写过程和阅读过程都是一种艺术享受,远不像今天看手机屏幕那么枯燥。今天,很多雅致的文人,还常用统一印制或自印的八行书,给朋友或家人写信。典雅的情趣之外,还有一种回归传统的意蕴。

笺、素都是写家书时使用的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在笺、素上写家书;翰是鸟羽,古人以羽毛为笔。虽然后来家书的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但是,这样的材料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的。东汉后期,造纸术的发明,为普通人家的“家书”传递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家书”的演变,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而相对长期的历史阶段。杜甫《石壕吏》中,“一男附书至”,让战时贫苦的石壕妇人可以凭借家书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随着造纸术越来越先进,三国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制信封来装寄“家书”了。

“口信”在这个阶段的历史中,也成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家书”。岑参写“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种以口传信的通信方法,今天已不多用了。

家书范文5

珍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脸色通红,显然是无比难堪。她的神态已告诉我:这一定是一封情书。草地看了一眼那张信纸,果不其然,确实是情书――是写给班上一位男生的情书。

珍的叫声和我的举动立即引来了几十道注视的目光。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我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更有几个调皮的同学直接问我:“老师,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呀?能不能读给我们听听?”我又看了一眼珍,她的脸已贴在了:桌面上,耳根通红,肩头抖动。是发抖?还是哭泣?我在心底暗暗埋怨:“珍啊珍!你怎么能……”

我的这一迟疑,引来了同学们更多的猜测和喧闹。“怎么办?”我突然感到这张信纸竟是那么地沉重!我后悔自己当众拿起了这张信纸,“为什么不等课下单独处理这件事?现在我该怎么办?对学生们不做任何回答?那不就等于做了回答吗?向学生们坦白?那不就等于把珍推向深渊了吗?可怜的珍!可气的珍!你让我怎么办?”

班上的喧闹声更大:了。我明白: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这些“调皮鬼”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为了还珍一个“清白”,于是,我大声说:“请同学们静下来。这是一封‘家书’,现在我就给同学们读一下这封信!”我看了一眼珍,我担心她会泣不成声,我担心她会夺门而出。我在心里默默地说:“珍啊珍,你可要挺住啊!”

我高声读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此时,我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给你们写信,你们也许正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劳作,你们也许正推着装满蔬菜的小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叫卖,你们也许正在为我的学费而煞费苦心,你们也许……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想流眼泪,因为我学习还不够专心,因为我还没有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换取你们舒心的笑容,因为我还没有成为一个让你们真正放心的好孩子……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对我的期望多多,我知道你们为啥白了头发,我知道我成长的每一步,都浸透着你们的血汗,我知道你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哺育着我的生命,我知道你们爱我胜过爱自己……

我悔恨自己辜负了你们的厚爱,我悔恨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悔恨自己曾经欺骗过你们,我悔恨自己曾游戏过青春,我悔恨自己用任性在你们的额头上刻下了条条皱纹,我悔恨自己用无知染白了你们的缕缕黑发……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相信我:我一定会把失去的时间再夺回来,我一定会把属于自己的荣誉再挣回来。我一定会做一个让你们永远放心的好女儿!

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个星期天回家,我好想为你们唱一首《烛光里的妈妈》……”

读着,读着,我自己也突然被这个美丽的谎言打动了。我嗓音沙哑,不得不停下来。

教室里,突然掌声四起。

珍也仰起头来,满眼的泪水。

家书范文6

2012年8月18日,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记者协会主办,新商报社承办的“城市家书——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媒体使命研讨会”在大连举行,多名社会管理及传媒界专家和学者参与研讨,围绕“城市家书”所折射出的新传媒时代社会沟通、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媒体责任、时代价值及常态化机制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作为“城市家书”的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新商报》总编辑马力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畅谈“城市家书”系列报道推进始末及心得体会。

借势而为,“城市家书”应运而生

2011年大连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安全事件后,大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9月5日至11月中旬,在全市干群中开展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为主题的大讨论,旨在倾听民意、集纳民智,让市民爱家乡的情绪能有理性的表达方式,并安排全市各媒体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报道。接到任务后,《新商报》总编辑马力牵头成立了报道小组。

“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媒体人,看到城市转型期一系列事件引发的社会问题深深忧虑,发自内心的社会使命感让我意识到,这次主题大讨论虽为‘指令性报道’,但我们决不能简单应付!”马力说。

在一个被赋予了如此重大意义的主题里,如何发挥都市报的优势和责任媒体在重大时政报道中的积极推动作用,成为报道小组该如何开展报道的关键。经过了几番“头脑风暴”,最终确定推出“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

“‘你好,大连’,以这个称呼开头意味着每个人在这座城市面前都是平等的,官员也罢,市民也罢,财富群体也罢,我们希望用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在市民和城市管理者之间搭起一座构建和谐大连的桥梁,市民通过最温情的写‘家书’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向家乡娓娓道来,市民对城市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城市管理者的坦诚相待,使两者的心贴得更紧。”

如此初衷,《新商报》拉开了为时两个月、出版总量近百版、稿件总量达200余篇的系列报道序幕。

反响强烈,两千多封“家书”意义非凡

回想策划和推动“城市家书”的活动历程,马力有些兴致勃勃。“确定了报道形式后,《新商报》刊发了‘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征集启示,并开通包括短信平台、电子邮件、论坛贴吧、微博等多种信息沟通渠道。”

2011年9月8日,《一个80后的心里话》作为第一封来信被刊登出来,写信者是一位毕业于大连并在此工作的80后女生,她在信中呼吁房子、公积金等问题,这封信引起大连市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动回应,几天之内便帮她解决了公积金问题,9月14日《新商报》即刊发了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回应的报道《公积金不缴欠缴,将一对一解决》。

“在接下来的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共收到2148封读者来信,来信读者包括大连市民、大中学生、政府官员、文化名流、学者专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期间适逢夏季达沃斯在大连召开,此活动也吸引了国际经贸界人士积极参与,《新商报》积极拓展活动内涵外延,配发了大量编辑部文章,并针对性的展开专题报道,开辟了‘名流口信’‘达沃斯留言’‘主题班会’‘社区微博’等多种形式。”

在活动尾声,专题还推出《此致敬礼》特刊,把2148封来信梳理成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文化建设、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工资物价和社会保障八个方面,使得这套系列报道再次升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1年10月25日,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写了第2149封来信,他在信中说道:“‘城市家书’这项活动体现出大连新闻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感谢《新商报》为我们大家搭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好平台!”,此外,他还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家书”所提建议、意见作出表态和承诺。至此,活动报道被推向高潮。

促进城市管理,“幸福”续写“家书”

2011年10月26日,新华社以《2148封“城市家书”成大连干群沟通平台》为题,对大连市畅达民意汇聚民智民情方面的创新做了报道,并向全国媒体发稿。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发了《大连“城市家书”展现城市文化》的消息,对大连市民的“城市家书”给予了肯定。此外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关注并报道。

2012年1月,中共大连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讨论“城市家书”中所提的数千条城市管理建议与意见的落实情况。同时,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把“城市家书”中所提意见与建议汇编成册,制定出意见建议责任分工方案,对8个方面、171个问题逐一明确了责任部门。

马力介绍说:“截止2012年5月25日,171条意见建议得到了全面整改。有关单位还与能够联系到的77名意见建议人做了‘面对面’答复,意见建议人对整改落实结果均表示满意,满意率为100%”。

在“城市家书”取得成功后,延续此类型的专题报道成为众望所归。“‘城市家书’是搭建平台,让大家与城市平等交流,理性发泄不满情绪,下一步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到大连的城市建设中来”。马力率领新商报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策划设计,在今年7月推出了“城市家书”的姊妹篇——“幸福有你”系列专题,以征集“幸福贴”的形式,倡导“建设幸福大连,有你有我;享受幸福生活,有你有我;传递幸福理想,有你有我”。该专题将持续做到今年年底。

践行媒体责任与使命

当前新媒体发展迅速,媒介渠道种类多样,信息资讯纷繁快捷,在此新传媒时代,“城市家书”缘何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马力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是借势而为,搭建平台。《新商报》是党报集团旗下的都市报,应当发挥媒体的传播力及影响力,践行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方面要服务中心,围绕大局,另一方面要贴近民生,传递民意。“城市家书”活动正是借“大讨论”之势而有所作为,搭建了百姓与城市管理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充分体现出媒体的作用和价值。

二是找准定位,精于策划。传统的都市报是依靠社会新闻起家,随着社会变革,市民公民意识的觉悟,都市报要想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和理性回归,担当起都市报积极引导的作用,就必须找准定位,精于具有亲和力的深度策划。《新商报》作为以商经类资讯为主的都市报,拥有文化、生活水平都较高的读者群体,只有在版面和策划上下功夫,并使这些新闻诉求有效抵达读者的心灵,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喜欢。“城市家书”准确把握每一步报道脉搏,适时安排刊登读者来信、政府回应、通讯文章等,张弛有度,呼应及时,使得读者能够积极参与并持续关注。

上一篇我的故事

下一篇泰戈尔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