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技巧范例6篇

游泳技巧

游泳技巧范文1

2、伸长:每次转动时注意手臂入水后继续向前充分伸展,好像手要去够到前面的池壁(通过腿的力送肩)

3、侧卧滑行:身体每次转动时尽量转到侧卧姿势,使肚脐朝向一侧的池壁。

4、在划水之前身体保持侧卧姿势尽量滑行较长距离。(自由泳)

5、中前交叉:一臂尽量保持在前伸的位置。直到另一臂已经移臂入水,接替自己前伸的位置之前。

6、拉线木偶式高肘移臂:想象自己是一个拉线木偶,移臂的那条臂的肘关节处被一个人用线牵引。

游泳技巧范文2

1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1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

游泳技术的合理性对于运动员的游进速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理解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例如一名举重运动员虽然有很好的力量水平,但是他有可能游不过一名7岁的业体校的小运动员。这说明虽然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要看运动员在水中利用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说运动员对自身力量的利用效率对于游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力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对于游泳项目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加强运动员的水中力量的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的技术。对于技术的合理性,不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要符合运动员的生理和解刨学的特点。同时,合理的技术是要能够尽量的减少阻力,增加推动力。

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主要有主动阻力和被动阻力。被动阻力同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及在水中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而主动阻力同运动员在水中的游进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身体重心的移动比较平稳,游进的速度的变化是较为均匀的、平稳的,在游进中运动员的主动阻力会比较大,而相反,在游进中游速的变化是均匀的,或者说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的差小的话,那么,主动阻力就会小。

举个例子,波波夫在游进中的功率为87瓦特,而另外两名运动员的功率分别为117、170瓦特,但是另外两名运动员的速度并不如波波夫更快。这就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技术造成的。波波夫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连续、连贯的用力。这种技术的形成主要是依靠长期的技术训练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个启事,就是正确、合理的技术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得到的。就像我们的体操、跳水、乒乓球的训练一样,通过训练我们可以达到较好的技术水平。

1.2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

当今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技术都较为重视技术的效果,即划频与划幅的合理配合,使技术更加合理化,经济化。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同时,根据比赛项目和战术采用合理的动作频率来完成比赛。划频是指单位时间内划水的次数,通常用次/分或次/秒来表示;划幅是指一次动作所划进的距离。以波波夫为例(表1),在几名奥运会冠军中波波夫的划幅最大,而划频最少。波波夫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成绩也在48.74秒,但是划频为46次,而在创造世界纪录时的划频为40次。波波夫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划频在47次为好。但是随着体重的增加和身体其他状况的改变,他的技术也是有改变的。

划频和划幅是决定游泳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根据速度与划频划幅之间的关系如何可知在相同的距离内,若划水幅度相同,则划水频率高的速度快;若划水幅度不同,划频相同,则划幅大的速度快(表2)。划水幅度的长短与划水力量的大小,划水速度的快慢、技术掌握的合理与否以及身高臂长有密切的关系。经过片面地追求快频率或大划幅以后,运动员追求的目标是能够使游进速度达到最快的最佳划频和划幅的组合。

1.3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美国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认为,核心力量主要有3点:1)发力来自臀部;2)力是通过全身的协调工作进行传递;3)用力时保持身体平衡。游泳的力量自臀部发力,使力量传递到手臂,这一技术类似于垒球和棒球运动员投球一样,靠臀部转动发力传到手臂,将球扔出。在游泳技术中,就要求运动员能够协调用力。而要达到协调用力,一方面是增加运动员陆上的协调性练习,例如,采用各种垫上练习、球类练习、徒手练习来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运动员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游进中身体的滚动使身体的力量传至手臂和腿部。可以采用分解游、配合游和打腿练习来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协调用力及保持动作放松的能力。

发展身体的“核心力量”对于年龄组游泳运动员掌握良好的技术是必要的。

2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

2.1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结合

大运动量训练理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运动成绩是建立在良好的耐力基础上,提出了耐力出速度的观点。运动生理学理论指出有氧代谢是无氧代谢的基础,高水平的无氧代谢是建立在高水平的有氧能力基础之上的。这为大运动量训练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50年代初期间歇训练开始应用于游泳训练,这为增加训练量提供了主要方法。但是,大运动量训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结果是中长距离的项目成绩提高很快,而短距离项目的成绩则停滞不前。此外,运动员容易产生疲劳。大运动量训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的卡莱尔,他的训练理论与思想对我国游泳界有很深远的影响。

进入60、70年代,随着训练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不仅要注重训练的数量,而且要重视训练的质量(强度)。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负荷派主张,不仅训练量要大而且还要和高强度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理论在实践中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美国运动员在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依靠这种训练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对游泳运动实质的不断认识,逐渐发现单纯的强调大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都是不好的,而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及训练目标,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合理的结合。

2.2高原训练

在高原环境下,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使得单位体积中的氧减少。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训练,给运动员额外的增加了负荷。原民主德国游泳运动员曾多次采用高原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80年代以后,我国游泳教练员、运动员也多次进行了高原训练,科研人员对进行高原训练对游泳选手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的影响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高原训练可视为一种承受高乳酸的训练,在同样游速、距离条件下,高原训练的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平原,但是这种增高,可以逐周逐次的下降;承受高原强度训练的适宜高度为1890米;高原训练提高了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效率;高原训练的超量恢复,从乳酸—速度曲线右移,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血红蛋白的回升,提示为运动成绩提高的物质基础,反之亦然。

但是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发现高原训练有时也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高原环境给运动员在完成训练时带来很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负荷,训练的强度也很难提高。因此,目前有许多运动专家建议采用高养低训的方式进行训练。即采用特殊的装置模拟高原环境,如高压氧仓,使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下生活,在平原环境下训练。国外有运动员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3.用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确定训练的强度

能量代谢理论提示了不同负荷强度运动时机体内部能量系统功能的规律与特点。人体运动时肌肉作功的直接能源是体内的磷酸原系统。人体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无氧和有氧代谢过程。无氧代谢过程包括两个供能系统,既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过程是由ATP开始的,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不同距离的项目其参与能量代谢的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因此,在发展运动员某一专项能力时,依据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来提高运动员的相应供能系统的代谢能力、输出功率和身体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根据能量代谢理论,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世界许多游泳强国都指定了能量分类表,将训练手段用能量代谢的观点划分强度,作为训练时的参考。

2.4恢复成为训练的一部分

尽管目前的研究对于疲劳产生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随着人们对于疲劳机制的深入研究,恢复的重要性被广大教练员所认识。要保证运动员能够承受训练负荷、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避免产生过渡疲劳,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合理的训练负荷并积极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保证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因此,在当今的游泳训练中,恢复已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在训练中恢复训练已成为专门的练习被安排。在游泳训练后常用的恢复手段主要有水疗、按摩、药物等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此外,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营养等手段加速机体的恢复。

2.5对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训练更为细化

在现代游泳训练中除了采用以能量训练为基础的练习手段以外,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的发展是比较细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在训练中首先要清楚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三种供能系统),各功能系统的发展情况。例如,在100米自由泳比赛中,可以分为3个部分,出发阶段、途中游阶段、冲刺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以不同的供能系统来为机体供能。了解这些情况对于正确的理解生理系统的发展和游泳训练的关系。其次,在训练中应根据专项的特点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以100米自由泳比赛为例,出发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速度能力,而途中游阶段主要依靠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能力,冲刺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以及运动员的技术稳定性。根据100米的专项特点,可以设计专门的练习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2.6多周期、小周期训练的运用

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采用多周期的训练划分。这主要同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方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年龄组时,训练多余比赛,而在某一阶段训练和比赛并行,在某一阶段比赛多余训练,在某一阶段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比赛。这些变化主要是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较多的比赛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提出了较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训练与比赛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赛之间的训练的安排及恢复问题。高水平的运动员常采用多周期、小周期的训练方式;将非重大比赛纳入到训练的系统中,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即所谓“以赛代练”。

频繁的比赛和运动员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还并没有完全清楚的理论解释,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运动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合理的安排训练和比赛,充分的利用比赛是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发展方向。在频繁的比赛之间,许多高水平选手在训练中常常安排多个连续的3—4天小周期的训练,这主要是便于教练员对运动员身体情况、训练情况的掌握,便于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道理解释起来就像在拍皮球,每拍一下都更用力,使球越弹越高,最后有一个大的飞跃。当然,这种解释是对事物现象的描述,而更深刻的机理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的。但比赛的重要性是不可置疑的。比赛的概念应当是包含了训练比赛和各种小比赛及大赛。在训练中还可以使用接近比赛形式的练习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2.7运动成绩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人体生物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在游泳训练中引入了能量代谢理论后,训练负荷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而依照这一理论制定的训练手段也更为科学。美国SPEEDO公司制造的泳衣“快速皮肤”是依照鲨鱼皮的原理制造的,其中也包含了仿生学、工业设计、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据报道,此种泳衣可使运动员的成绩提高1%—3%。在胜负以1%S决定的今天,这是十分可观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将在2000年奥运会穿此种泳衣进行比赛。合理有效的恢复是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恢复手段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生物科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发展,可以制造出更新的药品,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加快运动员机体的恢复速度。这些都表明运动员的成绩已经越来越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水平紧密联系。

3结论

游泳技巧范文3

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法 游泳教学 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52-02

游泳教学与常规的体育教学存在着一些差别,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并放松心情,尤其对于专业的游泳运动员来说,情绪调节直接对于其综合成绩有所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游泳项目的关注以及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游泳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根据调查显示,在运用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易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由此可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1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相关分析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情绪调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克服心理障碍和恐惧,提升对于游泳学习的积极性。情绪调节的教学模式将目标设计作为先导,来对学生的生理特征进行调节。在情绪调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情景进行创设,也可以设定一些目标,并在其间加强教师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的特点与情绪进行良好的结合,以保证学生在心理健康情w正常的情况下,增强他们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

当前情绪调节教学法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不完善,因此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进行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第一,情绪调节的标准无法界定,情绪的调节受到学生主观情绪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每个学生对于情绪调节的能力以及标准不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无法进行准确的界定。第二,由于当前情绪调节教学法仍不够完善,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支持的理论较少,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国的学生具备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在今后对于情绪调节教学法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合理性。

2 情绪调节教学在游泳教学中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前游泳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其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即课时较少且学生的兴趣较低。因此为了使以上问题得到改观,就需要人们重视情绪调节教学法的应用。

2.1 情绪调节教学符合体育课程新目标的要求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游泳教学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进行培养。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游泳的技巧进行提升,还需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提升。由此可见情绪调节法与体育综合目标相吻合,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因此在今后的游泳教学中应将情绪与体育目标相结合,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有用的技巧进行提升,帮助学生克服恐惧,还要培养出良好的水下运动情绪,从而帮助学生对游泳的动作进行良好的发挥。体育教学的新目标是随着人们对于体育认识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体育的教学不单单是对于学生体育项目技能的提升,还是对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由此可见采用情绪调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广。

2.2 情绪调节教学满足高校游泳课程教学特点

游泳对于学生肢体上的协调程度要求较高,在游泳的过程中学生主要借助于肢体实现在水中前进,与陆上运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良好地对于肢体的水下运动进行适应。而部分学生对水存在着恐惧心理,这就为水下运动造成了相关的心理障碍,从而制约了学生对于水下肢体运动的适应。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将近三成的学生在游泳课中对水会产生恐惧心理,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游泳的认识不全面,并且存在着自卑心理。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努力,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整,但是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将情绪调节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恐惧,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得以提升。只有不断地帮助学生克服对水的恐惧心理,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相关的技巧进行学习和应用。由此可见,情绪调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高校在进行游泳教学的过程中所必需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游泳不仅能够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升,还能促进学生意志以及品格的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更要对游泳教学予以重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对于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观察,教师的一味讲解和学生的一味接受成为了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师在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示范较少,学生的实践机会也较少,因此会产生层次感,学生难以良好地进行掌握,这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下水的恐惧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对于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整,再对相关的技巧进行分解以及示范,并且加强学生的实践,从而使学生对于动作有所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总之,游泳教学过程中融入情绪调节,有助于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情绪的调节,加强技巧的掌握,并且真正体会到游泳过程中存在的积极意义。

3 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见,情绪调节法对于游泳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恐惧,还有助于学生对于游泳技巧的掌握以及意志力的提升。这一教学方法的提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都对其进行了应用,但如何在应用过程中提升教师对于学生情绪的针对性调节,以及如何调节等相关标准进行统一制定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廖婷,袁丽丹.高校普修游泳教学中运用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4):39-40.

[2] 刘润良.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0):37-38.

游泳技巧范文4

寒假即将结束,我们将要重返校园学习新的知识,今年还要提早放假,我们的学习任务很紧,老师常说你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得做好学习计划,想要学的扎实,玩的痛快就得学会利用时间,我们是新世纪的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长的有点瘦小,妈妈为了让我提高身体素质去年夏天给我报了游泳班。我十分羡慕小伙伴们能在游泳池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看起来容易学起来真难,为了能像他们一样我可吃了不少苦头,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一个暑假我学会了蛙泳、仰泳、自由泳,后来我还报了长训班,我学游泳已经6个多月了,我每天在坚持训练,我要尽快学会新的泳姿掌握更多技巧,我的梦想是能在2011年参加游泳比赛并取得好的成绩。学习再忙我也会安排时间游泳,游泳是一项很快乐的体育运动,即锻炼了我的意志又强健了身体。

我相信只要有梦想,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成功。

北京市大成学校二年级:mengxiang2011

作文 zuowenku.net

游泳技巧范文5

关键词: 游泳 物理学 力学原理

游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与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相比,它比较不易受伤,且能使人体所有器官都得到锻炼,尤其是心肺功能。很多人都喜爱游泳,怎样才能游得好、游得快呢?游泳这项运动里包含着那些力学原理呢?

初学游泳的人,面对的第一关就是要学会适时地憋气而不呛水。见过太多的溺水报道,很多人就期望着自己能够在水中保持浮着,不会下沉而呛水。其实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大部分人的身体密度略小于水的密度或接近水的密度,根据浮力原理,人体如果完全浸没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略大于人体重力,人体将上浮最终漂浮,就像泡沫塑料能浮在水面上。所以人体是可以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的,但由于浮力与重力的差值很小,因此理想状态下,也只能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而所谓的理想状态就是人静止不动,水也静止不动。但任何一个初学者都不满足于此,他们都想通过划水获得额外的力让身体露出水面更多些,以免呛水。可是物理规律是无法违背的。当身体由于得到额外的力浮出水面更多时,身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将减少,浮力也将减少,小于人自身的重力,人就下沉。当然人沉没入水中时,人所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人就会上浮。由于划水产生的额外力是不连续的,因此人在水中的状态是浮沉交替运动的。有的人到了水中会呛水,实际上是因为没有适时地憋着气。当人下沉时憋气,上浮时换气,人就不会呛水了。

当人要连续地、长距离地游动时,光会憋气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会适时地换气。人在游动时,身体是一浮一沉的,在下沉的时候憋气,在上浮的时候换气,这样才能游得持久。当然,换气比较复杂、不容易掌握。换气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如果两个过程都在上浮时进行,人就很容易呛水了。所以,实际的换气是在水中先憋气,然后吹气(表现出来就是吹水泡),在浮出水面时适时地张嘴,这时新鲜空气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进肺部了。如果能适时地进行这个循环的过程,你就学会换气了。游泳是一项很费体力的运动,想要游得好,游得远,就必须注意节省体力,掌握好换气时机和良好的游动技巧非常重要。善游者都是尽可能地把身体泡入水中,只在需要吸气时才将头部露出水面,并且是在手向下划水时才抬头,让嘴巴露出水面就可以了。控制好平衡和换气,人就可以游动了。

人要游动起来,就要给身体一个向前的力。人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和向下的重力,这两个力近似于平衡。当人向后划水时,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对水施加一个向后的力,水就会对人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推动人向前游动。

那么为什么有人游得快,有人游得慢呢?原因就在于有人很好地掌握了划水技巧,而有人没有掌握。人体在水中游动时,受到的力很多,简单归纳为四个:重力、浮力、向前的作用力和向后的阻力。重力和阻力几乎平衡,所以影响身体前进的最主要外力是向前的作用力和向后的阻力。

专业的游泳训练就是围绕着如何加大得到向前的作用力,同时减少阻力而展开的。不同的划水技巧同时影响着这两种力的大小。相比之下,影响阻力的因素更多,克服它的技巧也更多。简单地说,人体游动时,应尽量保持流线型,并尽量减少人体前进方向的正投影面积。以蛙泳为例:开始游动时,双手并拢前伸最省力;手向后划水时,脚绷直并拢,脚回收然后向后蹬时手并拢前伸,这种姿势比手脚同时动更轻松。再以自由泳为例:当两手交替划水时,不划水的手应在上半身微侧的动作下尽量向前伸展,划水的手掌是贴着人体轴线向后划动的,划完水后手臂侧身提起并向前伸展,换另一手划水,这样在得到向前的作用力的同时,使身体前进方向的正投影面积达到最小,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小水对人的阻力,而不是伸直手臂以肩为圆心向下向后轮臂。相比之下,后者手臂受到的阻力更大,划水时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同时使前进方向身体的投影面积增大,水对人体的阻力更大。另外,游泳时,两腿上下摆动时应是大腿带动小腿和脚掌,幅度不应过大,频率可加快。幅度大会加大投影面积,使阻力增大,而频率快则可使前进的作用力加大。

游泳技巧范文6

【关键词】少儿;初学;爬泳教学;方法

The children swimming beginners crawl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Kui Xiao-xuan,Kui Li-ping

【Abstract】In swimming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children's learning freestyle,coach the means is able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whether it can make children more quickly master crawl action technique,is to make children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freestyle key technology,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designed for children learning to freestyle with better learning method.

【Key words】The children ;Beginner ;Freestyle Swimming Teaching ; Method

在少儿初学游泳使,我们选择了爬泳作为首选姿势时,除了熟悉水性、爬泳手臂、腿部动作外,最使少儿感到紧张的便是手臂与呼吸的配合以及整个动作配合时呼吸的节奏掌握。本人对少儿游泳教学有多年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将这些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并结合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寻找更快更适宜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少儿游泳教学的效果。

1. 研究对象 淮南市业余体校夏季游泳培训班7-15岁少儿10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分配年龄均等(均等的意思为,对照组与实验组,7-10岁各25人,11-15岁各25人。)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为本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2.2 实验法将随机抽取的100名少儿初学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爬泳基本技术的教学。

2.3 观察法通过现场观察,对每位初学者的进展情况进行记录。

2.4 数理统计法采用T检验统计方法,将测试的全部数据运用SPSS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爬泳教学实验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内容包括熟悉水性和学习爬泳基本技术两部分,实验组采用游戏法熟悉水性以及改进的基本技术教学,对照组按照一般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具体教学内容见表1)。

3.2 分析与讨论。

通过12天,每天90分钟/课的训练,安排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办法与评分标准:①爬泳游远(占60%);②爬泳技评(占40%);③熟悉水性(作为参考依据),实验组和对照组混合交叉进行考核评定。实验结果证明(见表2)。

3.2.1 在熟悉水性的练习上,游戏教学有利于少儿克服“怕水”心理,少儿存在“怕水”心理是少儿游泳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少儿心理、生理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心理上处于外在表象初级,好奇心、好胜心强等等。针对这些特点实验组安排了“开火车”、“谁跑得快”的游戏,在游戏中少儿的注意力得到转移,从而克服“怕水”心理。对照组在一般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仍存在“怕水”心理,无法按要求进行练习,少儿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无法调动起来。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两天完成水中憋气练习。实验证明,水中游戏对少儿克服“怕水”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内容一览表

教学内容 实验组 对照组

熟悉水性爬泳基本技术

水中行走练习级比赛练习 水中行走练习

游戏:1、弹钢琴 陆上与水中呼吸练习

2、开火车(消除怕水心理)抱膝浮体

陆上与水中呼吸练习展体浮体

游戏: 1、钻泳道线蹬壁练习滑行

2、比谁滑的远

在同伴的帮助下练习漂浮展体及滑行

陆上腿部动作的练习 水上腿部动作练习 陆上腿部动作练习 水中腿部动作练习

陆上手臂动作练习水中手臂动作练习,扶池壁站立在水中练习,打腿与手臂动作配合的练习陆上侧面吸气练习,水中腿部动作与侧面吸气配合练习(扶池壁或者扶板)

陆上手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模仿练习水中手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模仿练习,站立水中扶池壁或者扶板打腿划手呼吸配合练习陆上臂部动作练习,陆上臂部动作与呼吸动作配合的练习水中臂部动作练习及臂部与呼吸配合练习(扶池壁或者扶板)

水中完整动作配合练习水中完整动作配合练习

表2 不同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对比

组别 第1-2天 第3-9天 第10-12天

对照组学员注意力分散,学习呼吸进程较慢,只有1/3对于掌握呼吸技术 能够游进的占1/2学员都能够游进,但只有有1/3的学员能够掌握呼吸技巧

实验组提高了学员的兴趣,达到预期效果,全部都能够顺利的掌握呼吸、憋气及滑行的技巧全部学员都能够游进,并且有的已能游15米全部学员都能够游进15米以上,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呼吸技巧,只有个别几个学员呼吸与动作配合不上

3.2.2 在基础教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腿部动作与呼吸动作配合在一起进行练习,包括扶池壁打腿呼吸练习和拿扶板打腿呼吸练习;而对照组则省去了这个步骤,直接练习腿部动作、手臂动作然后直接过渡到手臂与呼吸的配合动作,最后直接与腿部动作相配合,提前了传统的训练节奏和时间,但是增加了手臂与呼吸练习以及配合中呼吸练习的时间,从实验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配合上最初的游戏教学方法对学员们整个积极性的调动和最后训练的效果上都有显著的改变。

4. 结论与建议

4.1 实验结果表明,游戏教学有利于少儿克服“怕水”心理;利于少儿更好地熟悉水性,培养其良好的“水感”;有利于加快游泳基本技术学习的进程。

4.2 针对少儿精神不易集中,易疲劳、无自控力等心理和生理特点,应尽量变化游戏的内容,推陈出新,以避免少儿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3 实验组游15米以上的人数多于对照组,且能够熟练的将呼吸与手腿动作协调的配合在一起,表明在解决呼吸问题上,采用重点突破法,先教划臂与呼吸技术相配合的教学手段比传统分解法的教学效果好。

4.4 爬泳的呼吸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地进行学习,应先教臂与呼吸相配合技术,以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

4.5 在游泳教学中,游戏式教法以及正确、适时的采用不同的陆上模仿练习,对促进儿童学习游戏技术的掌握效果尤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游泳运动》 人民体育出版社[M] 2006.6

[2] 《游戏教学法对幼儿游泳游泳教学效果的研究》[J]钟喜婷,王艳云,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