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看的词语范例6篇

表示看的词语范文1

表示看的词语:环视、环顾、俯视、鸟瞰、远望、远眺、仰望、瞻仰、注视、端详、浏览、窥视。

表示看的四字成语: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走马观花、刮目相看、望穿秋水、望而却步、另眼相看、下马看花、高瞻远瞩、马上看花、狗眼看人、目不转睛。

(来源:文章屋网 )

表示看的词语范文2

解释: 向四处张望。心神不安地到处看。造他考试的时候东张西望,受到了监考老师的提醒。

2、顾右盼[zuǒ gù yòu pàn]

解释:指向左右两边看。造句:正步走时要向前看,不能左顾右盼的。

3、瞻前顾后[ zhān qián gù hòu ]

解释:瞻:向前看;顾:回头看。 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4、望眼欲穿[wàng yǎn yù chuān]

表示看的词语范文3

一、动词的重叠形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很多,具体有AA式、AAB式、ABAB式、A一A式、A了一A式、A着A着式、A不A式、A来A去式、AABB式这几种动词重叠的形式。

二、动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

(一)AA式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A,如“想想”。AA式重叠是单音节动词重叠的主要形式,这种单音节动词在句法成分上,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和宾语,其重叠后的形式也可以做谓语。例如,“你碰碰嘴唇”,在这句话中,“碰碰”就是做谓语成分,表示主语“你”发出的动作。AA式重叠的动词从时量上看一般表示动作短暂,如“说说”“玩玩”,这两个词都是表示“说”“玩”这两个动作的时间不长,比较短暂。

(二)AAB式

动词的重叠式还有AAB式,如“说说看”。AAB式在句法成分上可以作主语、宾语和谓语,这与动词原形的句法功能一致。例如,“你想想看”,在这句话中,“想想看”是做谓语,和“你想”中的“想”所做的句法成分相同,都加在主语的后面做谓语成分,表示动作的发生。

在语法意义上,AAB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者动量小,在语气上也显得缓和些。例如,“好吧,我只管说说看”这个句子中,“说说”看表示“说”的这个动作量小或是时量短,表明说话人的一种不确定态度。

(三)ABAB式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BAB式,如“研究研究”。ABAB式可以做谓语,动词本来是及物动词,重叠之后仍然可以带宾语,动词原来是不及物动词,重叠之后一般不可带宾语。例如,“你再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吧”这个句子中,“研究研究”做“你”的谓语,表示动作的发生。

在语法意义上,动词的ABAB式一般也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并且时量短和动量小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指点指点”既可以表示“指点一会儿”,表时量,也可以表示“指点一下”表动量,在这个重叠式中,动作的时量短和动量小结合在了一起。

(四)A一A式

动词重叠还有A一A式,如“想一想”。在句法成分上,这种动词的重叠形式可做谓语和主语。例如,“你写一写就知道了”,在这句话中,“写一写”就是本句的谓语,表示主语发出的动作。A一A式在语法意义上表示时动量少或是时量短。例如,“笑一笑,就会感觉好很多”,在这句话中,“笑”的动作很短暂,并不是要人一直笑下去。

另外,A一A形式的重叠式还可以表达商量的语气,包含建议的成分。例如,“你可以好好听一听这首歌,挺不错的”,在这句话中,“听一听”是说话人想使对方听这首歌,语气比较缓和。

(五)A了一A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还有A了一A的形式,如“想了一想”。这种重叠形式和A了A(B)相似,都是表示动作或是修饰动作的,做谓语中心语或是状语。例如,“她把这件事说了一说,就去上课了”,在这句话中,“说了一说”做谓语中心语,表示主语“她”发出的动作。

在语法意义上,A了一A式一般都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表示动作的短暂和时量短,在语气上还有轻松的意味。例如,“他把这东西摸了一摸,装在口袋里走了”,在这句话中,“摸了一摸”表示“摸”的动作已经完成,并且“摸”的动作很短暂,没有长时间的抚摸,只是摸了一次或者少数几次。

(六)A着A着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还有A着A着式,如“唱着唱着”。这种重叠形式在句子中做谓语和状语,如“她想着想着,突然感觉这件事不对”,在这句话中,“想着想着”做谓语,表示主语“她”发出的动作。

在语法意义上,A着A着这种形式的重叠经常表示动作的持续和延伸。例如,“他说着说着,突然发现没有人在听他讲话”,在这个例子中,“说着说着”表示他“说”的动作正在进行。

(七)A不A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还有A不A式,如“看不看”。这种形式的重叠式多在句子中做谓语,有时也做主语,多用于问句中。例如,“你到底看不看这部电影”,这句话中,“看不看”做谓语。有的可以后接宾语,如“看不看”后接宾语“这部电影”;有的可以不加任何宾语,直接表示反问,如“他去不去”。A不A的重叠形式还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例如,“走不走是你的问题”,这句话中“走不走”做主语,表示这句话中的陈述对象。

在语法意义上,这种重叠形式可以表示反问或询问的语气,例如,“咱们去不去呀”,在这句话中,“去不去”表示询问,说明说话人不知道底去还是不去。

(八)A来A去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还有A来A去式,如“转来转去”。这种重叠形式在句子中多做谓语,有时也做状语。例如,“你说来说去不就是为了上学的事情吗”,这句话中,“说来说去”用在主语“你”的后面,表示主语“你”发出的动作,是主语的谓语。

在语法意义上,A来A去表示动作的量多,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例如,“我数来数去,这点钱还是不够”,在这个句子中,“数来数去”表示“数”动作发生的频率高,持续的时间长,说明说话人数了好几遍,才得出“这点钱还是不够”的结论。

(九)AABB式

最后,动词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重叠方式,是AABB式。例如,“我也不想这样来来回回”。在《现代汉语》(黄廖本)中,黄伯荣和廖旭东先生认为双音节动词的典型重叠形式是ABAB式,未提及AABB式,AABB式这种重叠形式在黄廖本《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清清白白”。但是,在日常交际中,有一部分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式,如“反反复复”。笔者先将AABB式归为动词重叠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句法成分上,AABB式动词可以作谓语、主语和宾语,同时还可以做修饰语,充当定语,在语法意义上则强调动作的延续和反复。例如,“他的病总是反反复复”,在这句话中,“反反复复”做的就是这句话的谓语,表示“病”老是反复,再如,“我也不想起起伏伏”,“起起伏伏”在这句话中做的是宾语。又如,“来来回回的奔波已经使他身心俱疲”,在这句话中,“来来回回”做的是定语,修饰“奔波”。

这种重叠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很特殊,它表示动作的多次反复,同时AABB式有描述动作的意义,相当于状态形容词。例如,“老太太,拍拍打打的衣襟,似乎是拍打灰m般走了出来”,这句话中,“拍拍打打”是“拍打”的重叠形式,修饰的是“老太太”,具有了状态形容词的意义,这一点和前面提到的AA式重叠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有些相似之处。

三、结语

表示看的词语范文4

关 键 词:动词  动词重叠 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

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动词重叠的研究起步比较早,至今涉及和专门论述它的论著和论文数以百计,可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0年代起一些学者在介绍动词重叠的同时开始涉及到重叠后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6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70年代末以来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专门探讨动词重叠的文章,专家们就动词重叠的范围、意义、语用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90年代末以来对动词重叠的一种特殊形式——aabb式的关注,以及近来结合方言的研究都使动词重叠研究的脚步更加沉稳有力,使动词重叠的语法规律更趋明朗。

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研究,黎锦熙最早指出: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王力先生认为重叠是动作本身含有的某种性质,并概括为“短时貌”。他把“短时”解释为“说话人所想象的时间”,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吕叔湘承认动词重叠式是动词变化形式,并总结为“短时态(尝试态)”,这同王力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俞敏较早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属于“量”的范畴,朱德熙进一步将“量”分为动量和时量,认为动词重叠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邢福义则提出“短暂性摆动”的见解。朱景松也同意这一观点,他强调“量”的心理因素,使“轻量说”的解释更为合理。此外,还有“稍微  一下”(丁声树)、“少量”(范方莲)、“轻微体”(张静)、“量或尝试”(王还)、“加强、减弱、加繁动作”(何融)、“不定量”(李人鉴)、“强度体”(龙果夫)等看法。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动词重叠的形式和影响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进行总结和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分析动词重叠式的各种语法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动词重叠的形式

关于动词重叠式,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有的研究者认为只有动词本身的重叠一种格式,即aa式。多数研究者认为,动词重叠包括aa、a-a、a了a、a了-a四种形式。还有的认为,除了这上种形式外,还包括a着a着、aab、aabb式。这主要是他们对动词重叠性质的认识不同、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和汉语本身的原因所致。至于哪种说法更合理我们不作探讨,只将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形式举例如下:

1、a——aa式

尝尝 玩玩 问问  想想  走走 看看 听听 坐坐 谈谈

2、a一a式

写一写 歇一歇 看一看 听一听 坐一坐 想一想

玩一玩 搁一搁 评一评 劝一劝 找一找 转一转

3、a了a式

看了看 坐了坐 歇了歇 揉了揉 想了想 算了算

找了找 转了转 提了提 谈了谈 笑了笑 指了指

4、a了一a式、a了几a式

摆了一摆 摸了一摸 侃了一侃 说了一说 挑了一挑

哼了两哼 拜了两拜 摆了两摆

5、a他一a式、a了几a式

笑他一笑 试他一试 赌他一赌 等他一等

6、a不a式

看不看 赌不赌 试不试 留不留 走不走 抄不抄

7、a着a着式

说着说着 想着想着 数着数着 看着看着 听着听着

8、a来a去式

数来数去 说来说去 想来想去 看来看去 转来转去

9、abab式

打听打听 解释解释 唠叨唠叨 照顾照顾 准备准备

交待交待 整理整理 讨论讨论 比划比划 指点指点

10、aab式

帮帮忙 点点头 散散步 洗洗澡 下下棋 打打球

算算帐 看看报 过过瘾 拉拉票 诉诉苦 窜窜门

11、a一ab式

赶一赶面 记一记帐 通一通风 浇一浇水 干一干活

12、a了ab式

下了下棋 点了点头 挤了挤眼 咬了咬牙 撇了撇嘴

摇了摇头 理了理发 浇了浇水 散了散步 算了算帐

13、aabb式

打打闹闹 说说笑笑 蹦蹦跳跳 比比画画 躲躲藏藏  摇摇摆摆

拉拉扯扯 来来往往 走走停停 进进出出 哼哼唧唧  嘀嘀咕咕

 以上所列举的13种形式中,1到8属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9到13中有双音节单纯动词的重叠形式,如嘀嘀咕咕、吆吆喝喝、唠唠叨叨等;有合成词的重叠式,如摇摇晃晃、指指点点、研究研究、拉拢拉拢、粉饰粉饰、洗洗澡、散散步等;还有单音节动词重叠后的加合形式,如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进进出出等。

 

影响和制约动词重叠的语义因素

动词重叠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否重叠并获得新的表意效果,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语义条件,这里所说的语义是广义的,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附加意义甚至语法意义,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看出有的动词可以重叠,有的动词不可以重叠或重叠的能力很弱。

(一)从动作可否持续或反复来看:表示动作是可持续或可反复进行的动词可重叠,如“说、哭、歇、拍、跳、研究、考虑、眨巴”等。在一般情况下,那些表示非持续或一般不反复进行(一次性或不可逆性)的动作的动词,如“爆炸、发射、出生、去世、牺牲、结束、断送、生、死”等,一般不能重叠。

(二)从动作可控与不可控来看:表示的动作是动作者主观上可以控制的,即自主动词,如“找、指、逗、挥”等,可以重叠。有些动作是动作者主观上控制不了的,即非自主动词如“疯、死、活、飘、沉、哑、吃惊、发抖”等,不可重叠。这是因为动词重叠可以表现人们实施行为,动作时的主观态度,而非自主动词不是人们主观上可实施的动作行为,因此非自主动词多不能重叠。

(三)从动词的动作性强弱来看:动作性强的行为动词一般可以重叠,如“看、笑、调查、动作、讨论”等,而一些非行为动词或动作性不强的动词常不可重叠,如“消失、产生、成为、敢”等。这是因为能重叠的行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有可持续性或可反复性的语义特点,即有阶段性可言,而非动作行为动词则不具备这样的性质,因而多不可重叠。具体来说,这些不可重叠的非动作行为动词包括:

1助动词,如“要、能、肯、愿、会、能够、可以、应该”等,只表示可能,意愿或必要,而无动作义,故不能重叠。

2表判断的动词,如“是”

3表心理感知的动词,如“怪、爱、怨、担心、留恋、期望、钦佩、看见、发现、遇见、知道、认为”等。它们所表示的活动要么是瞬间的,要么是持久的,都无阶段性可言,没有回复的余地,所以都不能重叠。

4表趋向的动词,趋向动词多数不止一个义项,该动词在句中呈趋向义时不能重叠;若呈动作行为义,多可重叠,如“上、下、起、起来、上来”等。

5存在、出现、变化、消失的动词,如“存在、具有、呈现、位于、出现、发生、显现、成为、变成、消失、消亡、熄灭、停止、丢、在、有、成”等,这些动词或表示持久,或表示情况突变,稍纵即逝,均不具备可持续性或反复性,因此多不可重叠。

(四)从动词表示的感情色彩来看:表示积极意义的动词一般都可以重叠。所谓积极意义,一般指的是那些表肯定、正面的意义,跟“消极意义”相对。如“夸、表扬、帮助、鼓励、解放、爱护”等,这些动词都表一定积极的意义,是人们希望发生的动作行为,因而经常被人们重叠使用以强调或强化某种事物。

表示消极意义的动词,一般不常重叠。如“患、垮、把持、叛变、犯罪、包庇、挑衅、摧残、篡改、破坏、捏造、坑害”等。这是因为:第一,它们都表示否定的、反面的,阻碍事物发展之类的意义,不是人们所希望发生的。第二,如重叠使用这些词,常可减弱这些词的贬义程度,因而达不到说话人所要的表达效果。试比较:

(1)敌人一直想陷害他,而苦于找不到借口。

(2)敌人一直想陷害陷害他,可苦于找不到借口。

显然这里用“陷害”比“陷害陷害”更合适。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表消极意义的动词也可重叠,如:

(3)你要讨好讨好你的上司。

这里“讨好”本为贬义,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重叠使用只是偶然行为,只有用来指称自身或同伴的行为时,才为降低其中的贬义性而重叠使用以示无所谓。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因为任何人都不愿加贬性于自身或同伴。

(五)从肯定与否定的角度来看:表肯定的动词的重叠能力强于表否定的动词。表否定性的动词一般不可重叠(指含否定语素“不”的动词),如“不许、不利、不客”等。能重叠的动词不表示否定意义。

(六)从动词的风格色彩来看:表庄重典雅风格及文言色彩很浓的动词一般也不能重叠。如“谒见、会晤、禀告、缔结、颁布、呈、赠”等,这些词常用于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因而不宜重叠。

(七)从动词的语义状态来看:动词能否重叠还取决于其自身的语义状态。词的语义状态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式的,一种是封闭式的。所谓开放式状态,就是语义具有伸缩性和可塑性,即词的涵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借助某种方式(如重叠)使自身的语义得到强化和弱化。前面所说的可持续性或可反复性的动词之所以能重叠正是因为这一点。此外一些动作不是很强的动词,如“加强、判断、巩固、体会、充实”等,也可以重叠,也是因为其语义是处于开放式状态的。例如:

(4)你们应该再加强加强实力。

(5)我们来商量商量那件事。

这里的“加强”和“商量”可以重叠,是因为“加强”是使某种事物再“强”一些,并未达到极限;“商量”也是留有余地的,并非“商定”。

相反,封闭式语义状态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如“充满、生成、养成、满足、断定、确定、决定、遍布、看透”等。原因是这些动词处于一种封闭自守的状态,其涵义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甚至已达到了某种极限,因而在使用上不像其他动词那样自由。

 

四、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到底表示什么,历来争议最大。本文将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进行回顾分析。由于动词重叠的范围各家所指不完全一样,只有在aa式上,语法学者们达成了共识。为便于讨论,本文只讨论aa式,即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动词重叠式。

(一)表短暂

朱德熙认为:“重叠式动词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范方莲认为:“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并将这种组合的意义分为两种:其一表示定量,即“一次”;其二表示不定的少量,即不止“一次”;就其意义来说,这与表“轻微”“少量”的说法仍是一致的。张静把动词重叠式看作动词的“轻微体”。

所谓短时,是指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对较短,动作所表示的量是不定的少量。以往,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词重叠表时间的短暂,兼有认为表示“定量或不定的少量”的。对此,我们均表赞同,同时认为二者是统一的,故归结为“短暂”这一概念。确实有很多动词重叠式的例子给我们时间短,次数少的感觉,可是下面这些例子都不能用时间短,次数少来解释。

(6)你妈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你应该去看看她。

(7)你明晚有空,上我这儿来坐坐,聊聊天吧。

例(6)建议人家去看望妈妈,当然不能建议时间短,次数少,相反,句意则渗透出应该多去看看之意。例(7)说话人在发出邀请时,一开始就想让听话人明了,坐的时间不能太长,聊的不能太久,这大概说不过去吧。

(二)表尝试 动词重叠表“尝试”意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赵元任、朱德熙、王力等人认为动词重叠可以表“尝试”义。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李人鉴认为有些尝试义是由所在句子或者是与重叠式同现的“看”、“试试”表现出来的。朱景松、邵敬敏等持同样的观点。不过,动词重叠具有尝试义是可以的,但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来具体分析,如“病”、“哭”、“生”等动词一般是不能重叠的,但在以下情况下重叠是可以的。

(8)你病病,就知道病的滋味了。

(9)你哭哭,她就不走了。

(10)你生生孩子,就知道什么是痛苦了。

动词重叠式在上述句中都表达一种比较强烈的“尝试”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动词重叠实际上表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动作,只有这样才具备“尝试”义,并且一些不能重叠的动词在这种语境下也变得可以重叠了。

(三)表示过程的延续——量的增加

与以往最为普遍的动词重叠式表示短暂的看法相反,朱景松提出“确认动词重叠式表示过程延续这一语法意义,可以重叠用例提供较合理的解释”。王力先生也认为动词重叠式可表一种“重复貌”;何融先生认为它表示的是“绵延的频繁的动作”,本文赞同此观点。如上文例(6)中的“看看”,不但不表短暂,反而表示量的增加,再如:

(11)今天有时间咱就多逛逛吧!

(12)他退休以后,平常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例(11)中的“逛逛”表说话人想把过程加以延续,从而提出自己的意见。例(12)“看看书”、“下下棋”、“聊聊天”都是作为过程在延续,因此觉得比较充实。

(13)劳驾,边上靠靠,再上一个人。

(14)再往下沉沉就到底了。

这两例表示把动作加以延续,或让某个自发现象继续下去,使人或物到达恰当位置。

(15)让他吐吐就好了。

此例是期待好的结果,而结果的出现正是以“吐”这一动作的延续为条件的。

(四)表示不定量

李人鉴认为动词重叠是表示不定量的。对于尚未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就是它可以持续或者可以重复;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就是它曾经持续或者曾重复。说可以持续和曾经持续,并不是说它是永远持续下去的;说可以重复和曾经重复,并不是说它是永远重复下去的。他的观点前一句表达了动作行为的量,后一句则阐明了动作行为是有结果的。

有些例句是不能从量的角度探讨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例(10)只能从动作行为结果的角度分析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她在“生”孩子后,才知道做母亲的甘苦——结果,而不能从量的角度探讨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李人鉴已经指出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包括动作行为的量和动作行为的结果,可惜他没有更进一步指出动词重叠式的深层的语法意义。

(五)强化能动性

多数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动作、行为、变化可以从语义上分解为不同的侧面,具体句子里使用的动词只能体现一个或几个侧面。拿表示动作而言,动词既可以表示动作性很强的动作,也可以表示事实、原因、方式等。具体句子里运用的动作动词不一定都表示强烈意义的动作,但动词重叠作为动词形式的一种翻新和改造,排除了表示其他侧面意义的可能性,强化了动作性,表示有所作为,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能动性。

自主动词大都可以重叠,一个动词如果有自主义项和非自主义项之别,一般只有自主义项可以出现在重叠式中,因为自主意义中包含了动作者的能动因素。

有些动词的自主意义本来是比较模糊的,可是一旦加以重叠,自主意义便得到强化,或者说其中的能动性被激活。例如,“醒”表示睡眠状态结束,大脑皮层恢复兴奋状态,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也可以人为地促进它实现。一旦构成“你醒醒”这个重叠式,就是要求当事人加强自我控制,进入兴奋状态。“你醒醒”是一个要求发挥能动性的命令。此外,把“曝光、打盹、呼吸、清醒、熟悉、认识”等动词加以重叠,也都有词义中模糊的能动性被激活的特点。

有的动作、行为如“打哈欠、打呼噜、流眼泪、说梦话、咳嗽”等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但是,如果用重叠式来表达,便表明说话人实际已把这些动作、行为看成当事人的有意行为了,非自主动词所在句子表示的事件成为或主观上成为一种可控事件如:

(16)他每天晚上睡得早,没事还打打呼噜,让其他人睡不得。

(17)你咳嗽咳嗽,没准能咳出来。

非自主动词是谈不上能动性的,可是容纳重叠式的框架赋予它以能动意义,整个框架具有能动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平行的事实。把动词“激化”重叠,可以有两种方式:a让矛盾激化激化;b激化激化矛盾。这时,“激化”是使动用法,是“使激化”的意思。a、b两种重叠方式都表现出了能动意义。不过,“激化”的使动意义已成为它的一个义项,可以采用b种方式重叠。

(六)可控性

自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地或有心的动作行为。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这类词的性质是可控性强,并且此类动词通常重叠后(w)较之基式(v),受主体可控程度强。也就是说,自主动词重叠式凸显动作主体对动作行为的可控性。例:

(18)你们轮流去安慰安慰她吧!

(19)你应该爱惜爱惜你的身体了。

(20)会会来宾也是他的工作范围。

可重叠动词并不全是自主动词,也有非自主动词,并且有的非自主动词重叠频率还比较高。这些动词的重叠式表明说话者主观认为动作发出者有意识地去做一件事。例:

(21)他再长长就跟他爸爸一样高了。

可控性从语义上分解为两个方面:动作主体可控制动作行为量的变化(增量、减量、不定量);动作主体有意识从事某种活动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具体句子里使用的重叠式主要体现一个方面。

1、控性在量的方面表现出的语法意义

[1]短暂是在动作主体有意识减弱动作、行为、变化的量上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2)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2]增量是在动作主体有意识增强动作、行为、变化的量上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3)剧本不容易写,所以你要练习练习。

(24)衣服穿穿就会大。

例(23)剧本不容易写当然应多“练习”,例(24)衣服小经常“穿”自然就会变大。再如例(6)中“看看”是建议听话人增加去看望母亲的次数。

[3]不定量是在动作主体主观、随意调整动作、行为、变化的量上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例:

(25)这件衣服还挺好,你穿穿吧。

(26)我们想去放放风筝。

“穿”衣服和“放”风筝的时间长短与次数多少由主体随意控制。

2、可控性在结果的方面表现出的语法意义

尝试是动作主体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而有意识从事某种活动上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7)你穿穿这件衣服,看合适不合适。

“穿穿”是为察看结果“合适不合适”而进行的有意识活动。

一个重叠式进入言语交际后,可控性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例:

(28)还有什么,都说说!

(29)好吧,我只管去说说看。

(30)你怎么不说说?

(31)爸,我说说还不行吗?

这四个例子都使用了动词重叠式“说说”,但有所不同。例(28)中的“说说”表增量的语法意义;例(29)中的“说说”表尝试义,语气相对减弱;例(30)中的“说说”表不定量,含有埋怨意味;例(31)表短时,语气最弱。

由此可以看出,可控性是动词重叠式更深层的语法意义,是对以往各种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统一概括,以往各种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可控性在某一方面的体现。

     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极富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无论动词重叠的范围还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向都是语法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动词重叠的形式和语义条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把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归纳为:表短暂、表尝试、表增量、表不定量、强化能动性和可控性。最主要的是指出可控性是动词重叠深层的语法意义。它从语义上可分解为两个方面:动作主体可控制动作行为量的变化和动作主体有意识从事某种活动为了察看某种结果,即量的方面和结果方面。表短暂、增量、不定量是可控性在量的方面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表尝试则是可控性在结果方面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1964(1)264—278

[2]张静。《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郑州大学学报》。1979(3)15—24

[3]张晓涛。《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考察》。《学术交流》。2005(7)143—145    

[4]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98(5)141—142

[5]何艳辉。《论动词重叠的形式》。《平原大学学报》。2006(4)99—100

[6]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动词重叠》,《中国语文》,1983(1)

表示看的词语范文5

关键词:南充方言;语气词;特点

语气词是表达句子语气的虚词,是汉语中语气范畴的一种基本形式标志,又是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各种语气,又出现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停顿。根据所要表达语气的不同,语气词可以细分为四种,即表示陈述语气的、表示疑问语气词的、表示祈使语气词的和表示感叹语气的。此外,由于语气词经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有些语气词还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属于北方方言区里的西南次方言区,其方言里的语气词十分丰富,常用的总共有20个。其中,表示陈述语气的有:嗷、得、到嘛、哆、哈、了、嘛、哦、去了、[s?55]、2;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啊、H、不、嘎、诰、哈、嘛、哦、[s?55]、嗦、哇2;表示祈使语气的有:H、嗷、得、哆、哈、了、嘛、哦、[s?55]、[uei31];表示感叹语气的有:哦、去了;表示句中停顿的有:H、哆、哈、嘛、哦、噻、哇2、2。由此,不难看出可以表示多种语气的语气词有:H、嗷、得、哆、哈、了、嘛、哦、[s?55]、哇2、2。与普通话相比,这些常用语气词的含义和用法有着自己的特点,下面就分别予以说明。

1.啊[a31]

用于疑问句末,疑问程度较高,表示说话人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或判断而做出的询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吧”。另外,在语流中还易受前一音节末一因素的影响发生多个语音变体:呀[ia31]、哇1[ua31]、啦[la31]。如:你到现在都还不晓得(知道)啊?/她明明给你说了的呀?/你还没去哇1?/你甩(扔)啦?

2.H[?55]

“H”在语流中容易受到前一音节的影响产生语音变体,变为:1[i?55]、[n?55]。

(1)用于疑问句末,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以突出疑问的焦点。如:你走了,那我H?/你弄门(怎么)不走了[n?55]?

(2)用于祈使句末,可以缓和句子的请求语气,带有商量的意味。如:你放个歌来听听[n?55]。/你给他说说H。

(3)用于陈述句句中的词语后面,表示暂时的停顿。如:这个事情[n?55],确实不好办。/要我说H,我们就别管了。

3.嗷[au31]

(1)用于陈述句末,用来陈述某一事实或就某事做出解释、申辩,其语气十分肯定。如:我没有捱(碰)你的东西嗷,你莫在那儿抱怨。/你的书,我昨天就还给你了嗷。

(2)用于祈使句末,主要可以表示四种语气:一是表示请求、商量的语气,语气比较缓和。如:我说了,你莫打我嗷。二是带有催促听话人干某事的语气,但一般催促的语气较弱,而其中暗含的商量的语气较强。如:你搞快点嗷,车都要来了。三是有表示劝阻、禁止对方干某事的语气,语气较缓和。如:莫哭了嗷,我马上就给你买。四是含有提醒、告诫别人的语气。如:走路要看路嗷。

4.不[pu13]

用于疑问句末,希望得到听话人肯定的回答,语气较缓和。一是表询问的语气,如:师傅,明天到得了不?一是表商量、提议、请求等语气。如:你给我想个办法,要得不?

5.得[te13]/[te31]

(1)用于陈述句中动词谓语句句末,表示某动作或活动正在进行,以及对所叙述事情的肯定,并起着补足句子语气的作用。常与助词“倒、起”或副词“在、正在”等连用,相当于普通话的“呢、着呢”。如:大家等倒你得。/饭在锅里煮起得。

(2)用于陈述句中否定句句末,表示较为平缓的陈述语气,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句意。如:这个话我不好说得。/你们这个事我真不好出面得。

(3)用于祈使句末,强调请求、命令的语气,常与“才、还、简直、实在”等副词配合使用。如:那个人歪(厉害)得很,才莫要惹他得!

6.到嘛[tau31ma31](哒嘛)

“到嘛”是复合语气词,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说话人对某种情况做出的确认,含有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意思。如:都给你说了这个位置是我的到嘛。/早就给他说好了到嘛。

7.哆[to55]

(1)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说话人把旁的事搁下,先做完当下的事再去做其他的事,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再说”,二者可以互相替换。如:等哈(等会儿)嘛,我把这集看完咯哆。/买房子?我先把钱挣够了哆。

(2)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命令或请求他人做某事,语气比较强烈。如:――我出去耍哈儿(玩会儿)。――吃了饭哆!/你莫急,先听我说了哆。

(3)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起到暂缓语气的作用。如:我想哈(想会儿)哆再给你说。

8.嘎[ka53]

用于疑问句末,表示说话人希望对所说的事实、情况、看法予以证实,含有明知故问的意味。如:这个地方我们来过了的嘎?/你晓得(知道)了嘎?

9.诰[kau31]

用于一般疑问句句末,主要有两个用法:一是表示询问,疑问语气较弱,表达说话人自己对某一问题已有初步的看法或判断,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而向听话人发出的疑问,以期得到肯定的答案。如:她刚刚就走了诰?/这个月饼还是寡好吃(很好吃)的诰?一是就某一事给予对方提醒、暗示,希望对方做出相应的行动,常与“好像”“也许”“恐怕”等表推测的副词连用。如:花盆里的水好像没了诰?(提醒对方浇花)/还是在下雨诰?(暗示对方打伞)

10.哈[xa53]

(1)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对事实的确认,含有申明、解释的意味,以提醒听话人注意。如:这是上课时间哈,你们还是安静些。

(2)用于祈使句末,主要表达提醒、叮嘱、告诫、劝说等语气。如:等哈(等会儿)估计要下雨,记得把伞带上哈。

(3)用于疑问句末,一是表示征询对方的意见或建议,疑问语气较弱,主要是商量语气。如:我们待会儿出去耍(玩)哈?一是表示反问、质疑的语气。如:你对,你就该骂人哈?

(4)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提醒的意思,在使句子语气较舒缓的基础上,突出话语中的信息焦点。如:你哈,每次给你说,你就是不听。

11.了(咯、)[lo31]

(1)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某种状态的实现。如:我作业早就做好了。有时,还可以表示承认事实,并带有感叹的意味。如:我的手艺完了,完了。另外,也用于某些名词或数量词做谓语的句子后面,含有提醒对方注意的意思。如:明天就十二号了。

(2)用于祈使句末,表达命令、请求的语气,常与“莫、不”等否定词一起使用。如:这个还能装东西,莫甩(扔)了!/快跑,别看了!

12.嘛[ma31]

(1)用于陈述句末,指明所陈述的事实本来如此,或所讲的道理显而易见,有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如:这个衣裳早就该洗了嘛。

(2)用于特指疑问句句末,表示询问,语气较缓和。如:你恁个(怎么)不来了嘛?

(3)用于祈使句末,强调请求、催促、劝阻、命令的语气。如:人家都在看书,你小声点嘛!

(4)用于否定句末,表示坚决不同意的意思。如:我就不去了嘛。

(5)用于句子中词或短语后面,主要表示暂时的停顿或者对多个事物的列举。如:你嘛,就是不听我的。/自己的东西自己要收好,这些笔嘛、书嘛、本子嘛,用了就该捡到(放到)书包里嘛。

13.哦[o31]

(1)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说话人对某一事实的推测或估计,以及及时的醒悟。如:这哈(这下)恐怕不好办了哦。/哎呀!我这阵儿(这会儿)才想起哦。

(2)用于疑问句末,增强疑问语气,表明说话人迫切想知道答案的不耐烦的心情。如:你这个样子要耍到(玩到)什么时候哦?

(3)用于祈使句末,含有催促、劝诫的语气。如:莫要乱吃东西哦。

(4)用于感叹句末,表露出惊叹、不满、埋怨的情绪。如:那家的臭豆腐硬是(真是)臭得很哦!

(5)用于句中词或短语后,表示暂顿或列举,多带有感叹、不满、厌烦之义。如:(你说)她哦,我好像听说过。/你看看这席(酒席)上,鸡哦、鸭哦、鱼哦,都摆齐了。

14.去了[?‘ie13lo53]

“去了”是一个复合语气词,常用在感叹句、陈述句末表示一定的语气,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1)用于感叹句末,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通常都是把情况往重里说,以突出感叹之意,其前常有“哪儿”与之搭配使用。如:你那个比我这个好吃到哪儿去了。/他们家每年喂的猪硬是(确实)比别个屋(别人家)的肥好多去了。

(2)用于陈述句末,常用来强调数量之多(如距离、时间、程度差异等方面)。如:走这条路去山顶要[ yεn31]到(绕到)哪儿去了。/――你好久(什么时候)才毕业?――要明年去了。

15.[s?55]

(1)用于陈述句末,用来确认事实或事理,含有事实或事理显而易见的意思。如:哪个有理就护(帮)哪个[s?55]。/你看嘛,事情都摆到这里的[s?55](事情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2)用于祈使句末,含有急迫、不耐烦、催促的意思。如:你接到说[s?55]。/莫得(没有)时间了,搞快点[s?55]。

(3)用于疑问句末,表示提醒听话人重视自己的询问,流露出对某一问题深究到底,并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如:你到底答不答应我[s?55]?

16.噻[se13]

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表示“如果…”的意思,以引出下文的结果,此时其语音一般拖得较长。如:是你噻,你早就跑了。/早点找我噻,(你)现在又不用那么急了。

17.嗦[so31]

用于疑问句中反问句句末,疑问程度较低,主要是增强推测、质问、不满或询问的语气,有时还带有恍然大悟的意味。如:原来这个东西是你甩到(扔到)这里的嗦?/都这么久了,还不来嗦?

18.哇2[ua55]

(1)用于疑问句末或选择问句的并列项后,疑问程度高,主要表示说话人的“有疑而问”,有时略带有委婉的祈使语气,表示提醒或建议。如:你要恁个(这么)说,你现在就请我哇2?/现在就买哇,还是二天(以后)哆?

(2)用于选择疑问句的前一分句句末,表示就其中的一个建议做出的短暂询问。如:现在就走哇2,还是等哈(等会儿)?

19.[uei31]

用于祈使句末,一是表示催促、敦促的语气,语气较急切,略带有命令的意味。如:走了[uei31],都莫得(没有)好多时间了。/搞快点[uei31],车子都来了。一是含有禁止、劝阻听话人做某事的语气,语气较强硬,有时还显出不耐烦的意思。如:莫哭了[uei31],等哈(等会儿)就给你买。/小声点[uei31],没看到人家在睡觉。

20.2[ie53]

(1)用于陈述句末,突出意想不到或者竟然如此的语气,有些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呀”。如:他把衣服都挂好了2。

(2)用于呼语之后,表示一种惊讶、感叹之情。如:妈2,好大的雨哦。

本文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综合考察了南充市方言里的语气词,在对此方言语气词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南充市方言里的常用语气词共有20个,其中少数语气词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有些许相似相通之处,这估计是因为二者同属北方方言区,相互影响造成的。2、在这些常用语气词中,表示陈述语气的最多,表示疑问和祈使语气的次之,表示句中停顿的较少,表示感叹语气的最少。3、有些语气词可以同时表示多种语气,且数量不少,有“H”、“嗷”、“得”等11个之多,这明显与普通话里的语气词的运用是有些相似的。

参考文献:

[1]陈健.绵阳方言语气词研究[J].200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3]林凌.成都方言语气词研究[J].2007.

[4]刘艳梅.成都方言语气词研究[J].2012.

[5]王文虎等.四川方言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表示看的词语范文6

关键词: 《红楼梦》 程度副词 虚化

近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和现代汉语相比有所不同。杨荣祥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2005)中,陈群在《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中都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本文以《红楼梦》为考察对象,对近代汉语中几个常用的程度副词“很、极、颇、甚、十分、最”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用例,其中“很+NP”的用例43次,“极+NP”的用例20次,“颇+NP”的用例8次,“甚+NP”的用例34次,“十分+NP”的用例44次,“最+NP”的用例84次,总共233个例句。我们对这些例句逐一进行分析,并尝试讨论其与现代汉语形成差别的原因。近代汉语中有些动词不能单独受程度副词修饰,必须组成短语后才能受其修饰。因此,把动词和动词短语放在一起讨论。为了节省篇幅,我们不把例句记录下来,同时为了便于理解句法环境,把程度副词所修饰的有些成分组成的短语也记录下来。

本文把程度副词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分为七类,没有的类标记为“0”。以下是程度副词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类别。

(一)“很”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类别

1.“很”+表示能愿类的NP:~会欺负、~会嚼舌头、~该吃饭、~可嘴里放得、~该全抄、~该出力、~不该、~该就办、~该这样

2.“很”+表示情感态度类的NP:~喜欢、~疼(疼爱)、~爱敬、~愿意、~信(相信)、~过不去(过意不去)

3.“很”+表示存现类的NP:~有钱、~有趣

4.“很”+表示感知类的NP:~不知好歹、~知道、~懂得、~记得、~惦记

5.“很”+表示动作行为类的NP:~嚼不动、~离了格儿、~使(支使)他们、~看真、~不用、~不好听、~看不上、~来往、~合得来、~吃大亏、~同他说话、~听真、~费张罗、~不与你相干

6.“很”+表示比拟的动词:~像

7.“很”+表示判断的动词:~是

(二)“极”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类别

1.“极”+表示能愿类的NP:0

2.“极”+表示情感态度类的NP:~爱孙女、~恶读书、~爱、~爱说话、~爱寻快乐

3.“极”+表示存现类的NP:~无知识、~无事、~有灵验、~有体面、~有理

4.“极”+表示感知类的NP:0

5.“极”+表示动作行为类的NP:~精演先天神数、~画的得神、~赞他想得周到、~孝顺我、~痛哭、~尽妇道、~致殷勤

6.“极”+表示比拟的动词:0

7.“极”+表示判断的动词:0

(三)“颇”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类别

1.“颇”+表示能愿类的NP:~能解此、~肯念书

2.“颇”+表示情感态度类的NP:0

3.“颇”+表示存现类的NP:~有诡谲智术、~有姿色

4.“颇”+表示感知类的NP:~识得、~觉察

5.“颇”+表示动作行为类的NP:~过得、聚

6.“颇”+表示比拟的动词:0

7.“颇”+表示判断的动词:0

(四)“甚”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类别

1.“甚”+表示能愿类的NP:~爱吃、

2.“甚”+表示情感态度类的NP:~喜、~喜欢、~不过意

3.“甚”+表示存现类的NP:无趣味、有雅趣、有意思

4.“甚”+表示感知类的NP:~在意、~觉无味、~觉无聊、~觉清净闲暇、~实惦记、~觉音调清切、~觉安静、~觉合意

5.“甚”+表示动作行为类的NP:~添病、~留、~合我老人家的心、~操劳、~合、~理会、~入耳、~兜揽、~合我意、~担干系

6.“甚”+表示比拟的动词:~像

7.“甚”+表示判断的动词:0

(五)“十分”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类别

1.“十分”+表示能愿类的NP:~不肯、~不能

2.“十分”+表示情感态度类的NP:~敬畏、~喜悦、~留恋、~过不去(过意不去)、~不依、~喜爱、~称意、~愿意、~不愿意、~喜欢

3.“十分”+表示存现类的NP:~有趣、~有意(有情意)、

4.“十分”+表示感知类的NP:~疑畏、~在意、~想念、

5.“十分”+表示动作行为类的NP:~推让、~令其读书、~支持不住、~款留不住、~看不过、~使出来、~闲消日月、~忘拟、~劝慰、~罗唣宝钗、~修饰、~管教、~说他、~相劝、~称谢、~妆饰、~分解、~玷辱、~闹的无法、~合心合意、~保举

6.“十分”+表示比拟的动词:0

7.“很”+表示判断的动词:0

(六)“最”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类别

1.“最”+表示能愿类的NP:~能移性、~肯济困、~会收拾屋子、~不要有急难事、~可厌、~可恶

2.“最”+表示情感态度类的NP:~疼(疼爱)、~喜读书人、~喜在内帷厮混、~厌女子、~厌恶堂客、~爱斋僧敬道、~喜揽事、~喜者、~喜拈花惹草、~恨者、~喜欢撕、~厌愚男蠢女、~爱、~厌峨冠礼服吊往等事、~喜芭蕉、~不喜限韵、~爱修庙塑神、~不喜欢、~怕见了些杂书、~厌水月庵、~疼我、~嫌、~爱管个闲事、~怕这些俗套子、~嫌这样人、~恼、~厌恶

3.“最”+表示存现类的NP:~有权有势、~有礼、~没趣儿、~有趣、~有尽让、~没有事、~无情

4.“最”+表示感知类的NP:0

5.“最”+表示动作行为类的NP:~相契合、~使人怜爱、~动热、~不经染、~善大棋、~体谅、~知心、~循规矩、~讨人嫌

6.“最”+表示比拟的动词:0

7.“最”+表示判断的动词:~是

在上面程度副词所修饰的NP类别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六项和现代汉语是完全相同的,第四项中有些和现代汉语一样,如“惦记、不知好歹、疑畏、在意、想念”等。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是非法的组合了,如“知道、记得、懂得、识得、觉察、觉”等,其中“懂得”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受否定副词加程度副词组合的修饰。第五、第七项程度副词修饰动作行为类动词和判断动词“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基本已经消失了。从上述副词在《红楼梦》中的使用频率看,“最”使用得最多,其次是“很”和“十分”、“甚”,“颇”和“极”的使用频率最低。从组合能力看,“很”的组合能力最强,能修饰所有的类,其次是“最”、“十分”、“甚”,“颇”、“极”的组合能力最弱。这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情况是一致的,现代汉语中很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组合能力是最强的,“最”、“十分”也很常用,而“甚”、“颇”、“极”已经很少使用了。

近代汉语《红楼梦》中程度副词修饰动作行为动词和判断动词,以及部分感知类动词的用法为什么消失了呢?杨荣祥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中认为:“当时人们在认知心理上,可能认为动作行为也是有程度等级区别的,所以能在动作动词及述宾结构前加程度副词来修饰限定。”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动作行为动词在现代汉中也是有程度等级区别的,不过不用程度副词表示,而是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如“打得轻”、“打得重”,“微笑”、“大笑”等。即使近代汉语程度副词不能修饰动词,也可以通过换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得入神。”(《红楼梦》第十九回)其中“极画得入神”可以说成“画得极入神”。

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们认为这可能和程度副词虚化的过程有关。语法化理论认为这一过程是:

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

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从以上程度副词所修饰的成分看,表示能愿类的动词或助动词和表示主观态度类的动词具有心理属性,表示存现的“有”、“没”、“没有”也包含人们对属性的判断在内,如“有钱、有趣、无知识、有尽让”等。而动作行为动词和判断动词具有过程或空间、时间属性。所以,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一般不再修饰动作行为动词和判断动词,这一组合功能的演变与其自身进一步虚化的结果有关。

参考文献:

[1]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上一篇远程控制

下一篇荷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