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设计范例6篇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1

[内容]

            教材分析

        一、主题

    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揭示出来的问题,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人教版《自学辅导》书指出,《荷花淀》“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认为这个主题太笼统、不确切。主题常通过题材、情节或人物等表现出来。分析和发掘主题必须从具体作品入手。就《荷花淀》而言,情节始终围绕妇女展开。全篇有八个人物,妇女就占五个;男人中的父亲和小队长仅为四处对话描写,着墨极少。因此,作品主题的归结应以妇女为中心,即“重在讴歌冀中根据地妇女识大体、爱祖国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孙犁所言:妇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至于读者,“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那是因为他们看到“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

    以妇女为中心总结主题思想,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讲叫“紧扣作品”;另一方面,以妇女为中心,较之以男人为中心,主题更为深刻,更具时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更能激动千万名读者,因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语)

        二、人物

    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妇女,又以水生嫂为核心。她热爱劳动,有娴熟的劳动技能;她体贴丈夫,温柔细心;她开明稳重,刚毅勇敢;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典型人物。她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处:热爱劳动,勇于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据地,这使她与祥林嫂的命运大相径庭。与赵树理笔下的小芹相比,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一环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为争取个人婚姻自主抗争,而是跻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荷。即使在孙犁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称典型。至于文中另外的四位妇女,她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这集中反映在“寻夫”部分的对话描写上。

    居于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导地位。他与父亲有相同之处:思想豁达开通。大敌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干“光荣事情”;他又有别于小队长:幽默感不强。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儿老小,荷花淀中即使责怪了妻子,也要“把(内装饼干的)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三、结构

    《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精心组织了“送夫”“寻夫”“奇遇”“学夫”等情节。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它们分成了三大段。作为“诗体小说”,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层,呈现出诗歌艺术所追求的“建筑美”。人教版《自学辅导》书提供的“段落提纲”把第三部分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她们向荷花淀里摇”至“啊,原来是他们”,层意为“化险为夷”。我们认为不妥。这一层最好与第二层合并,至“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层意为“漂亮的伏击”。原因有三:

    第一,从内容上看,当“耳边响起一排枪声”时,妇女们并不知道是自己的队伍向倭寇开枪,还以为是“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便“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这时,正值战斗开始。第三自然段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战斗还在继续,至“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小船“箭一样飞去”,战斗才结束,才“化险为夷”。这几个自然段为一个有机整体,即“漂亮的伏击”,不可随意分割。

    第二,从形式上看,转折连词“但是”也说明一、二层联系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第三,将一、二层合在一起,层意侧重于赞颂妇女配合部队打仗,否则,“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区小队长语)文章仍以妇女为中心。这种划分方法才能准确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精确反映小说的主题。

        四、语言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

    这部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炼,显示出作者已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精细传神的高超的白描手法,并能以此充分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语言学习的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面:①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②诗味盎然的环境描写;③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

            教学设计

    从“教材分析”中可以看出,《荷花淀》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理应成为我们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依托。本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目的,根据中师文选《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遵照中等师范学校“大信息、全方位、多媒体、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集认知、技能、情感性目标为一体,为本课拟定了五个教学目标。下面简单介绍这些目标及其教学方法。

    目标一:找出文中的对话描写,说明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分角色朗读准确表达其中蕴蓄的丰富内涵。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采用“领悟式学法”——教师精讲“夫妻夜谈”,让学生领悟并总结分析人物对话的方法:1.熟读全文,结合上下文分析;2.抓重点词。如两处“笑”和“小声”,单音节词“谢”和“嗯”等;3.注意句中状语。如“总是”“呆呆”等;4.与他与对比。紧接着,让学生练习“试法”:以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第二部分的“商议探夫”。最后布置学生课后独立分析第三部分的对话,并仿写一则人物对话片断。

    由悟法、试法到用法,由阅读理解到尝试写作,并注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最终彻底攻破教学重难点。

    目标二: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这是本课教学的次重点,旨在让学生学习体会孙犁先生“诗体小说”的语言特色和乐观向上的创作风格。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祝福》中已经做了介绍,本课应有所提高。我们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其积极作用——为情节的展开设下伏笔;缓和紧张气氛;表现乐观情趣。然后请个别同学当堂指出每一处的具体作用,最后指导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月下编席”和“阳光下的淀上风光”,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幼儿 问卷调查 有效性

上个学期的春天大二班的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种植了花生,一个暑假过去了,花生还活着吗?是否到了收获的时候呢?带着问题,孩子们一开学就来到了种植园地里观察花生。可是,在班级的种植园地里孩子们没有发现花生,却一眼看到了长得大大的像荷花叶子的植物,这是什么呀?于是,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觉得是荷叶,因为自己看到的荷叶就是这样长着大大叶子的;有的认为不是荷叶,因为荷叶是长在水里的,而这个植物不是……看着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老师们觉得这一片菜地很有研究的价值,于是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究。由于班级两位老师对于问题的设计有着不同的观点,她们设计了两个问卷。

C老师设计的问题:我去哪里看了荷叶?荷叶长在哪里?说说荷叶的外形。

W老师设计的问题:幼儿园的植物是什么?是荷叶吗?我去看一看(请从各个角度拍摄一些荷叶的照片贴在下栏)。我眼中的荷叶。我的判断:是?不是?为什么呢?最后我想说……

针对两位老师的问题设计,我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首先,我们要了解两位教师这样设问的目的是什么?C老师和W老师都表示是出于让孩子认识荷花而设计的问题。那么,既然观察的目的相同,那么为什么提的问题不一样?这两份问卷中哪一份的问题能帮助孩子达到教师所想要的观察目的呢?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又是无效的呢?

W老师:我觉得C老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我去哪里看了荷叶”这个问题是无效的,我们是要让孩子去看荷叶,那么在哪里看有什么关系呢?“荷叶长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很有局限,单刀直入,直接让他观察,我凭什么就让孩子观察荷叶长在哪里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去看看沿途的风景?为什么不让孩子融入赏秋的情感里面呢?一下子就让他盯着荷叶长在哪里了,那么孩子立刻就看到荷叶长在水里,目的性太强!这有什么观察的价值呢?“说说荷叶的外形”这个问题更加限制了孩子,他们肯定会说是圆形的,这就禁锢了孩子的思维。Y老师:我觉得C老师设计的问题是有效的,很有针对性,比如说,荷叶长在哪里?小朋友通过调查就会发现,幼儿园种植园地里的像荷叶的植物是长在哪里的啊?肯定不一样,荷叶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小朋友就会去观察,荷叶的外形是什么样?……有了对荷叶外形的认知,那么,再回到幼儿园看看种植园地里的,肯定会发现和它不一样的地方,这就实现了调查的目的。

C老师:我和W老师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如果单纯从对荷叶的认识来说,我的目的性是强的,但是对于我们整个要解决它是不是荷叶这个问题的过程来说,她的目的性是,太强了,我要跳一下才能到那里,你是直接到了那里,忽视了过程。

W老师:我和C老师的观点一样,但是做法不一样。我为什么抨击第一个方案?在和C老师交流的时候,我忽略了情感的问题,应该让孩子去表达他去哪里看荷叶了。我刚刚说是无效的,是从设计调查问卷目的来说的,我愿意接受你的第一个问题。但是,我让孩子通过拍摄各个角度不同荷花的照片不是也在让他认知吗?而且,我特意设计了第一个问题“幼儿园的植物是什么”,让孩子不要忘记我们是为什么而去做调查的?是为了知道种植园地里长得像荷叶的植物是什么而去的!

C老师:我不同意W老师的说法,当两个都有点模糊不清的东西,再加到一起,孩子肯定会又看荷花,心里想着那个种植园地里的叶子,那就更加不清楚了,更加容易混淆了,就应该荷花就是荷花,把荷花搞清楚了,再通过对比来认识那个植物。

W老师:那么我们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认识荷叶,先让孩子排除种植园地里的植物不是荷叶,从而产生新的探究问题,这个到底是什么呢?

朱老师:当孩子对荷叶有了清晰的了解后,再去种植园地里观察,他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你不要把我要让孩子们认识种植园地里的植物这个问题时刻放在心中,放在脑海中,应该去关注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问才能体现问卷的有效性呢?

1.关注儿童的问题,明晰调查目的

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发现了孩子对种植园地里植物的疑问,希望通过调查,让他们对荷叶有详尽的了解,从而进行对比,产生新的问题。于是老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但是孩子们已经有了问题,即这个植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让幼儿继续讨论我们可以怎么知道这个植物究竟是什么?也许有的孩子说我找一个真的荷叶放在一起比一比,或许有的孩子说给这个叶子画个像拿去跟真的荷叶比一比,或许有的孩子说给这个植物拍个照片和真的荷叶的图片比一比;或许还有更多,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设想去探究努力找到是荷叶或不是荷叶的证据,这样是不是就能实现更多的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方法的价值,而不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孩子照着去做。

2.关注调查的方式,鼓励解决问题

儿童的学习方式有多种,他们每个人遇到问题寻求答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那么,老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该考虑到如何能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调查和记录,这样在调查问卷收回时通过大家的分享和交流,幼儿在关注自己调查结果的同时也能从同伴那里获得不同的经验。在本案例中,W老师设计了一个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连用什么方式(用相机拍照)进行调查及答案结果的勾选都帮孩子设想好,试想,这样的调查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吗?幼儿在这样的调查过程中能获得发展吗?教师是否让孩子成为老师寻求答案的工具?相反,C老师的设问就相对开放一些,通过这样的提问,幼儿就能呈现出结果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指南》中追寻的发展目标。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媒体开始在中小学课堂被广泛使用,这些教学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们媒体应用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中小学教师应用教学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最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宠“多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

独宠多媒体就是有些老师在进入多媒体教室上课后便抛弃其他一切传统教学媒体,以往的教具、学具统统不用,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也不管是否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凡是能用得上多媒体的就全部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而传统的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小视的。

如,小学数学《认识正方形》一课,有的老师就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将正方形的特点通过课件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这种媒体使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不如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自己或与同学共同探究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果我们过分的依赖现代媒体而忽视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就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赶时髦、贪洋求新”。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同时不忘传统媒体的教学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时刻牢记“多媒体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

二、过分放大多媒体的功能而产生“电灌”效应。

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这么多优势,我们上课就必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于是不分内容主次,不分重点难点,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使用计算机,把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发展为“满堂电”。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自主探索的就让他自主探索,能小组合作完成的一定要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我们应用多媒体的目的是有效的辅助我们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要把什么内容都搬到屏幕上来,这不仅影响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与新课改的思想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媒体使用过多,学生就成了看客,完全被课件牵着走,成了被随意填塞的知识容器。这与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仅仅是由原来的“人灌”变为“电灌”而已。

三、运用媒体而忽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媒体素材,不同的呈现时机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同是小学语文《荷花》一课。有两位老师都收集了大量精美的荷花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其中一位老师在课的开始便播放荷花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后教师说:“荷花美不美?”学生回答:“很美!”紧接着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这一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而另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首先,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说说课文向我们描述了哪些形态的荷花?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大声地读一遍。然后再读这一段,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脑海中的景象。第三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姿态的荷花?为什么?最后请学生欣赏荷花的图片,学生谈观看图片后的感受。紧接着教师适时小结:大家看的荷花的确很美,老师只是展示了荷花的几种姿态,最美的荷花画面还在同学们的想象中。

仔细分析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就会发现教师的设计比较合理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优美的词句品评语言,想象画面,意在从语言文字入手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第二、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优美词语变成自己的语言,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内化积累;随着一幅幅图片的出示,学生对刚才丰富多采的想象进行了印证和拓展,满足了学生在想象后迫切需要看到荷花真面目的心理愿望;教师在学生谈感受后的小结肯定了学生的想象。这里,直观媒体的使用就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没有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校园文化;荷文化

作为一所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2011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研究学校十二五规划时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学校?选择什么样的特色项目?”我们在研析自己的地域资源优势后,将当地富硒莲荷等产品文化充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建成“荷文化”长廊,并在师生中开展荷系列化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开发“荷文化”,将“荷文化”融入手语操中等,使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地域特色凸显地域“荷文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绵绵荷田一眼望不到边,高低起伏的荷叶放眼都是。层层的叶子中间,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荷花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这就是每年七八月间我校门口的风景。志棠富硒主打产品——白莲,其种植历史悠久,据旧《浙江通志》记载:南宋乾道四年,即公元1169年,龙游知县林自立,亲自尝种白莲,并建白莲桥以示纪念。到了明末清初,志棠白莲进入鼎盛时期,到处呈现“十里荷花别样红”的景观。据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龙游县产莲子4000担,占全省总量67.5%,而志棠是龙游县莲子主产区。由此可见,志棠白莲种植不但历史久远,而且规模相当。2001年建立的志棠白莲生态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已被浙江省农业厅列为浙江省少数几个生态高效示范园之一。

更令人惊喜的是,2005年浙江省地质专家考察出志棠一带土地中富含元素“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参与合成人体内多种含硒酶和含硒蛋白。而志棠太空莲子以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炖煮易烂、汤清肉绵的特色而闻名。从此,“富硒”便与“志棠白莲”密切联系在一起。2010年志棠被政府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从龙游县城出发沿320国道行驶约15千米后向右转入316省道,绵延十公里左右将建设“志棠十里荷花香”,此举进一步为志棠富硒白莲更好更快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二、校园内植入地域“荷文化”

1.文化长廊彰显“荷文化”

我校存在于志棠已近88年,历届志棠学子对荷花也是情有独钟,但对荷花一系列的文化了解不甚其多。2012年新年伊始,学校规划并正在建设以“荷”为主题的荷文化长廊,从硒元素的了解、白莲的种植到收获的知识、荷花的诗文名画欣赏、荷花的摄影创作、志棠其他富硒产品了解等五个方面,让学生对志棠富硒白莲及地方特色产品有一些初步了解,使学生对家乡更加了解和热爱。

2.校园活动衬托“荷文化”

一个长廊,彰显的只是校园的物质文化,时间久了,也只是一个长廊了,需要学生了解的那种文化内涵、韵味也就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才能使其得到良好的持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确保“荷文化”的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制订了一学期“荷文化”活动计划,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演讲比赛、“家乡美”歌咏比赛、“观荷”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寓教育于知识、寓教育于竞赛、寓教育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使学生在良好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3.第二课堂开发“荷文化”

依托志棠富硒荷花基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每年的“荷花节”是志棠与兰溪、建德三镇联谊最热闹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当地农民便举行各种农业竞赛,各地游人纷至沓来观赏荷花。同时,还有散发着“荷文化”魅力的文艺表演、书画展、巡游等活动。身处其中,当地的孩子每每都是乐而忘返。无论是美术教师,还是音乐教师,都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将美术音乐中的技法、鉴赏与“荷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绘画、舞蹈等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大大拓展了美术、音乐等课程资源。

如美术小组和手工小组就以“荷文化”为主题,让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形式来展现荷叶、荷花、莲蓬的婀娜与美丽。美术小组里,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荷”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然后带领学生到荷田去摄影、写生,从现实生活中掘取创作素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的基本技法,然后要求学生以“荷”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手工小组的老师指导学生用易拉罐皮,通过剪、压、刻等方法制作荷花、荷叶,拼贴成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经过查阅“荷文化”资料,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荷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方面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内涵,提高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舞蹈兴趣小组则结合本土特色,以当地“荷文化”为创作素材,编排了舞蹈《采荷莲》。学生身着彩衣在莲湖中撑船,采莲嬉戏,生动地展现志棠人过“荷花节”的氛围和对爱莲的情结。

4.手语操舞动“荷文化”

手语操是我校2011年9月以来新推出的晨操,两位手语老师手语熟练,教学生学会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感恩的心》等。手语操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们关注心理健康,同时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团队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2新学期开始,两位老师又将“荷文化”融入到手语教学中,民歌《荷花颂》成为本学期手语操的教学重点。相信学生能从自己与同伴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荷花的优雅美丽。

三、师生参与,打造和谐“荷文化”

校园文化的创建,不是校长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学校几个领导的杰作,它只有培植在全校师生这块共同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结出硕果。所以校园文化必须在全校师生和谐认同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为改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骨干化”现象,学校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突出主体性和全员性。本学期,学校为了打造和谐“荷文化”氛围,校长身先士卒,携校务成员一起学习;然后举办多次讲座,与师生一起研讨,一起制订了一系列以荷的精神为内涵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通过近一学期的努力,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校长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师生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的“荷文化”机制。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培养了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形成了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的强烈动力。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特伦斯·E·迪尔.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教学”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在内涵上包括:教学目标上,方向明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机制;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根据不同的学校、班级、年级,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等。

一、做好预设,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教学

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同时,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此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首先,预设教学目标力求全面。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其次,预设教学资源力求充分。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新教材在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的同时也给了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如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可以搜集以往学过的“送别诗”,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学习活动。社会生活资源主要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生活实践及依据实践所积累的社会生活常识。在备课中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资源,预设课堂教学活动,不但能使课堂贴进生活,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把整个世界缩小了,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备《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们可以搜集到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和课件,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次,预设教学方式力求灵活。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在备课中预设问题生成,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如在《长征》的备课中,可以把质疑问难的环节放在学生预习中,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同时收集较为共同的、突出的问题,自己备课时则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纳”入,真心做到“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二、把握生成,以和谐的氛围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课堂。课堂因预设而完美,教学因生成而精彩。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更需要生成。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和谐美。

第一,活跃课堂气氛,在对话中生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等。如我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荷花全开了,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来没开,只是花骨朵,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识的,因此交流起来兴趣特别浓。于是我自然导入到:今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丽的荷花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感受,自然学得有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生成中引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的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课堂内要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演出来,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所以有时我们班看起来比较乱,但那是在各种形式读书、讨论问题,而不是在打闹,有时却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思考。第二,妙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注重延伸,以切实的课后体验升华教学效果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6

一、人的创造性思维结构及特征

创造性思维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往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是以“新、独、特”的差别来产生新事物的、思维主体独到而新颖的思维活动。故此,人们也把创造性思维称为求异性思维。“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认知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精华是同中求异,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离不开创造想象的参与,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从原以为没有联系的两个或多个的事物中发现联系,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所在。

服装设计等艺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在教学中以大自然或身边的点滴引导同学善于观察、总结,把美的东西保留在脑海中,体会、琢磨其中的奥秘,从而产生形象思维或逆向思维,并从形象中抽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系列作品,最后选择能得到认可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作品,遵循作品结构、功能和谐统一的原则,竭力追求形式的突破,创造出别出心裁的作品。

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打破种种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以思考问题为中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答案。

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设计构想,把已经明确或被限定的因素作为发散思维的中心,据此展开想象。整个思维过程呈散射状,具有灵活、跳跃和不求完整的特点。

“灵活”就是要寻求变化,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思路上,去钻牛角尖;“跳跃”就是要让想法和想法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不求完整”就是对每个想法都不过早地加以限制或评价。不管想法行不行要先想出来再说,反对求全责备和乱加否定。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在以“荷韵”为题的仿生设计中,最常见的想法是以荷花中最典型的花瓣为设计原形,根据服装结构和人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大小重复、方向重复等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荷花、荷叶装饰在臀部的成为裙子造型,果实莲蓬和生长在泥中的藕等可作为腰带、项链等服饰。这些几乎完全是荷花的自然造型,在设计上缺少新鲜感。而运用发散思维则可以将荷花抽象化,将荷花荷叶漂亮的色彩和摇曳多姿的风韵神采与服装造型设计结合,同时根据人体的特点进行服装的空间造型设计,形成自然的协调美和次序美。这样更能表现出“荷韵”的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外,还可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相同的款式、外型设计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以此拓展思路。

在结构设计中,以原型样板为基础,进行转换的设计训练,寻求结构对服装的立体装饰。要注意的是,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结构基础,否则结果将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极为注重想法的数量,因为想法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质量也就越高,创造力也就越强。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就是创新,关键在于“新”和“异”。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创造性地设计出服装款式来。作为服装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思路,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在服装设计的主题表现上,鼓励他们对已有知识做出独特、新颖的转换和组合,可以鼓励学生寻求新颖的切入点。例如,笔者曾经以“未来世界”作为设计主题,大多数同学便想到了低碳、环保、计算机、克隆、飞船等。也有少数同学把“战争”作为构思切入点,用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军装、刺刀、硝烟等形态来体现服装,从而抒发了自己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着实爆了一个冷门,赢得了大家的注意。

在工艺结构上,也可以寻求与众不同的处理。例如,打破常规的位置,以面料的反面卷边为装饰,缝边外露为点缀等。这样的“标新立异”可以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构想出一些出乎人们意料的新方案,思维不会落入俗套,效果新奇独特。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中,很多人注重于追求灵感,认为灵感一来,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其实不然,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还应该熟知结构、工艺知识。灵感往往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但一件服装的设计,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伴随不同形式的“灵感”出现。那么,最初的灵感设计目标出现和确定之后,怎样才能通过相应的服装表现形式,为后发的灵感提供一条通道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质疑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运用表现手法,形式对称不对称,采用什么面料,给什么人穿着,用在什么季节和场合等方面,一一把问题搞清楚。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说过,设计师要在平时培养自己制作的眼光,才能准确捕捉形态。在复杂的制作实践中,特别要注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在实践中不但要能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有自己为自己寻找答案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在某个限制种类的服装设计中,自己可以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中设疑、解答。例如,要设计一款女士西装,可以自己提问:可以是双排扣吗?答:可以,单排扣和双排扣各有各的款式和风格。可以和其他材质的面料拼接吗?答:可以,但要考虑拼接的部位和选择合适的拼接材料,从而让服装的款式更丰富、更新颖等等。从提问和解答过程中,不断开拓设计思路。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上一篇表示看的词语

下一篇手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