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范例6篇

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

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范文1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

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里描绘出诗词中的事物,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主观体验把诗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充满着诗情画意图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拉近了和诗人的心理距离。如:对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进行赏析时,笔者先介绍了《红楼梦》四十八回记香菱学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后的感想:“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然后让学生赏析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让学生有了如下的体会:描绘了边塞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意境开阔,气象雄浑。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不见草木,断绝行旅。诗人昂首苍穹,万里长空寂寥苍凉,极目远眺,惟见一缕孤烟在天际间升腾。一个“直”字写出在碧天黄沙之间,平添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成了点睛之笔。给孤寂落寞的诗人带来一丝快意!“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仅用一个“圆”字,就将落日悬浮在蜿蜒的黄河之上景色跃然眼前。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恢宏气势,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一“直”一“圆”可谓妙到极致,妙不可言了。

三、玩赏文字,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古诗词的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时仅一个字的改动,就能创造出妙不可言的优美意境。如:贾岛诗“僧推月下门”一句中的“推”字经过反复锤炼改成了“敲”字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使寂静,深沉的夜突然间有了声响,灵动空灵之感,以声衬静,更显夜的幽静,使诗的意境更为优美;又如:“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过于具体实在,语言上又显生硬。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轻轻一笔勾勒出梅之骨,梅之轻盈之态,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渲染出迷人意境。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

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范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的作品,文章角度独特,构思新颖,通过描写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提问题的月下交谈,表现了小外甥聪慧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抒发了热爱月下美景的思想感情。描写美景,创设情境,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描写形象,童趣盎然,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二;扣题引诗,扩大容量,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望月》,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色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过,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也非容易的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文本材料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综合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在欣赏、朗读、想象、吟诵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与月色融为一体,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体验散文视角下美好的月夜意境,创生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郾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第2自然段。

2?郾学会本课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郾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诗韵,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郾师: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请大家诵一诵,一人一句。

2?郾揭题,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领会词义

1?郾明确自学要求。

(1)完成“三读”目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理解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弄懂关键词语。

2?郾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理解部分词义:

清辉(qīnɡ huī):多指月亮发出的淡雅清纯的光辉。

剪影(jiǎn yǐnɡ):本义是把纸剪成人头、人体的轮廓形象,也比喻描写出的轮廓。

凝望(nínɡ wànɡ):注目远望。

清幽旷远(qīnɡ yōu kuànɡ yuǎn):四个字表达清亮、僻静、宽阔、久远四层意思,十分凝练,概括地写出诗句所表现的气氛。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不花时间考虑或思索,马上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敏捷。

绘声绘色(huì shēnɡ huì sè):绘,指描绘。形容叙述和描写生动逼真。

云絮(yún xù):一条一条的云朵,像絮片一样。形容云很轻、很淡,像轻轻的面纱。

封锁(fēnɡ suǒ):(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

3?郾存疑,随堂待解。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脉络

1?郾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了月亮?除了写月亮外,还写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郾我们应怎样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个逻辑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亮美景。

第二段(第3~20自然段)写“我”和小外甥共同赏月时的愉快交谈。

第三段(第21自然段)写“我”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展开了幻想,留下美好的回味。

(其中第2逻辑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第3~13自然段与第14~20自然段两个部分,这样全文也可以分为4个逻辑段。)

四、描字、临字、抄词

镀 喻 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走进“江中月”

1?郾在“我”的眼中,月夜的江上是什么样子的?(板书“江中月”)

2?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夜江上美景,在乐声中,范读第1段。

3?郾指名朗读。

4?郾领会第2自然段四句话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月亮出来——江面和江两岸的景色——概括)

5?郾再次读文,联系下列词语在脑海中想象一幅画面:

(1)月亮 吐洒 清浑

(2)月亮 洒落 长江

(江面 晶莹闪烁 光斑跳动)

(两岸 黑色剪影 伸展起伏)

(3)月光 镀 银色花边

6?郾再次读文,按照上述顺序,练习口头描述月夜江上景色并听写。

三、吟诵“诗中月”

过渡:正当“我”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第2段,想一想,“我”和小外甥在共同赏月的过程中谈了些什么?

1?郾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我”和小外甥比赛背诗?哪几个自然段写小外甥对月亮的想象?

2?郾分一分,他们“我一句你一句”对背了几次?同桌分角色朗读。

3?郾想一想,从“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中,你们体会到小外甥有什么特点?(机灵、聪明,平日里好学才会有积累。)

4?郾多媒体投示情境,师生合作对背。

5?郾引导:是呀,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诗中月。只有这些诗词里有月亮吗?省略号表示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板书“诗中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扩大阅读积累。)

6?郾学生交流课前的诗词准备,分组对背。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还问“我”月亮像什么。

7?郾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为什么?请画出相关语句并细细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外甥爱幻想,想象力丰富。)

8?郾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畅想“心中月”

过渡: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板书“心中月”。欣赏投示配乐月色图,激起美好回忆。)

1?郾你可以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动笔写一写,画一画。

2?郾学生交流。

3?郾小外甥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4?郾“我”在甲板上会展开怎样的幻想呢?

五、激情总结

聆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画,是一段绵长的情,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与画面中,再一次领略美丽的月景带给我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范文3

教学重点:①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②通过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①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并同时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由现代作家赵丽宏先生所写的散文《望月》,我们和他一起去望月,好吗?②齐读课题。③指导读课题。(要读得轻一些,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月亮的不同读法,读得洪亮感受明亮,读得舒缓感受朦胧。)【设计意图】开始上课时,通过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看?做?)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谁在望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①出示生字词,检查学习情况:闪烁、船舱、沐浴、瞳仁、比喻、云絮、封锁、呵欠、外甥。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作者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一起望月时看见的景色,产生的联想和进行的对诗比赛。)

三、欣赏月下景色,感受美景

课文的内容我们理清楚了,下面我们和作者一道,去江轮的甲板上欣赏那迷人的美景。请同学们用心听,你从中仿佛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都记在脑海里。

1.教师配乐范读第二段,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

2.学生初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的美丽,思考:月光的美是怎样的美?①你认为用哪些词能说出这时江上景色的特点?(柔和、安详、宁静、静谧);②你还能用哪些学过的词语形容月光下的景色?(月光似水静影沉璧);③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月色的美?①月色宁静美。(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②月色灵动美。(出示)“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③月色朦胧美。A.“隐隐约约”说明两岸的黑色剪影看不清楚,有一种朦胧美。B.指导朗读这句话,突出“隐隐约约、伸展、起伏”几个词语,感受朦胧美。C.理解“镀”字。将“镀”换成“染”比较,体会用“镀”更显得有光泽。D.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江两岸景色的美。

4.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交流朗读心得。

5.齐读第二段,把对月夜景色的感受融入其中。

6.如此美丽的月色,这样的夜深人静,你能从其他地方找一个词形容这时的环境和我们的心情吗?(强调环境和心情)①学生回答时适时解释“清幽旷远”。(联系图画,幽静、宽阔、辽远)②适时解释“沉醉”。你有过沉醉的感觉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沉醉?(指导用“沉醉”说话)

7.读3-5自然段,思考: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和小外甥沉醉在优美的月色中?②我们为什么会沉醉?(多媒体出示“月光,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的形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配乐,创设了月下江景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月色的静谧美好,激发了朗读热情。

四、吟诵月之诗句,体会诗情

皓月当空,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们如果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他们有的会吟诗作画,有的会饮酒助兴,甚至有的会轻歌曼舞,那文中的小外甥想到什么呢?那我们也来试一试,好不好?

1.投影出示小外甥和作者背诵的古诗。

2.分角色朗读。①男女声分角色读。②教师和全班学生分角色读。(师读舅舅)

3.看到后面有什么号?表示什么?那哪位聪明的小外甥接下去?(学生对诗)

4.月光下,我们尽情地对着诗。此时此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齐读)

5.写月亮的诗句非常多,老师也搜集了一组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家一起读(同时多媒体出示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6.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诗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月亮天真、童趣,有时孤独、惆怅,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发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声声叹息,自读诗句,从诗句中,你能找到怎样的月亮。

7.写月亮的诗真是又多又美,不过也有许多描写月亮的歌曲也很美哟,你们谁知道,唱一下:①指名唱写描写月亮的歌曲。②描写月亮的歌曲非常多,同学们请听。播放歌曲片断:《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月亮之上(凤凰传奇)》

8.这些美妙的诗,这些美妙的月光,此时此刻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里。请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总结: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使旅途之夜变得其乐无穷,而且使文章丰富多彩,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格言,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有品位。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与月的交融,本环节紧紧抓住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点睛之笔。第一次在学生对诗后,第二次在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听完歌曲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中月,月中诗。

五、观察月亮图片,启发想象

过渡:当我还沉醉于诗的意境和月的清辉之时,聪明的小外甥却已经在想月亮像什么呢?

1.观察一组月亮的图片,展开想象,把你心中的月亮写下来,下节课与小外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范文4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我想,没有人能把古人吟月的诗统计完全。我写过《李白和月亮》,那只是冰山一角,也许可以续写很多诗人吟咏月亮的专题文章。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决不是单纯的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有人。。。。。。 有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洁兮,佼人撩兮。”3千年来,一代一代诗人用绮丽想象和斑斓文笔,把月亮写的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在古诗中月亮有很多别称,比如‘夜光“(屈原: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故兔”(李白:阳乌未出谷,故兔半藏身。)“玉轮”(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玉兔”(辛弃疾:著一登楼瞻玉兔,何人张暮遮银厥。)这些月亮的别称,有些只是留存在古诗中,能引起现在人的联想,有的至尽仍在被用,比如”婵娟“”玉兔“。

吟咏月亮的诗篇多如繁星,但是深想一下能被世人一代一代的流传,成为有生命的文字的,还是有限的。写景的吟月诗句,写的清净阔大,意境深远的有很多,可是我认为最好的应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绘的另人神往。

一个外国的评论家,在读了中国的月诗后,都赞不绝口。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帮我评评。

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范文5

关键词:古典诗词 天文知识 语文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年前,《尚书·尧典》就有年、月、日、旬、四季和闰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来确定季节的描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是指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及其发展的科学,而是指人们对日月星辰等天象和山川物候等地形的认识、理解和应对策略。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古代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热爱和感悟,使得诗歌与天象联姻,诞生了许许多多奇美瑰丽的诗篇。从《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到唐诗、宋词等诗词佳句,都有对天象和物候知识的描述。面对浩瀚无边的天空、闪烁不定的星辰,古人浮想翩翩,创作出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郞织女等美丽的传说,展现了古代人民对天体现象的理解和想象,这些篇章为中国的诗歌宝库增光溢彩,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科学家研究天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

古人沿着黄道和赤道之间把天上分为二十八星宿,依据它们的出没来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2]。他们把二十八个部份归纳为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个大星区,每一个大星区有七个星宿。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以色红似火而得名,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大火星在春天傍晚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大火星在夏历的六月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七月黄昏时位置开始偏西向下移动,古人称之为“流火”。《诗经·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3]。就是指农历七月的时候,大火星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是秋季开始的第一个月;九月份来临的时候,开始分发棉衣以作御寒的准备。从这两句诗也可以看出,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行星移动和季节变化的相互关系了。北斗星是天空北方排列成斗状的七颗亮星,在古代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小雅·大东》篇所写的“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就是指箕宿星形状象簸箕,但不可以象簸箕一样用来处理谷物;斗宿星象古代盛酒的斗,但不可以用来盛酒舀浆。金星是除太阳和月亮之外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星、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星、黄昏星。近距离接触太阳的金星,接收的阳光比地球多了一倍,笼罩金星的厚密云层将大部分阳光反射到空间,从而使它变得光彩夺目。《小雅·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记载,就是古代对不同时期出没的金星的一种描述。东方青龙中的商星经常在黎明时出现于东方,西方白虎中的参星永远在黄昏时出现在西方,两颗星相距很远、此出彼没,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就是指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烛光下叙谈。诗人借参商两星描绘了乱世中人生离别的痛苦和难以相见的哀愁,从离别说到聚首,诗人悲喜交集,表达了强烈的人生感慨。

在天文现象中,中国古典诗歌与之最密切广泛的联系对象当推月亮[4]。古诗中有着大量的咏月诗,洋洋洒洒,难以计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的天象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5]。这种月相变化,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将它们与个人的情感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高雅深邃的艺术意境,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名家评为代表之作,传诵至今。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清新而略带凄凉的图画:晨光未露,微风轻拂,柳丝漂摇,一弯如钩的残月挂在天际,表达了作者在友人即将作别天涯时的凄凉心境。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在长期的生活中,古人直接将日月星辰神话化,构思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织女星位于银河西岸,在夏秋的夜晚是天空中主要的亮星之一,而且出现的时间也长。牵牛星位于银河的东岸,与织女星遥遥相对,也是夏秋夜晚天空中主要的亮星,光度为太阳的八倍。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给河东的牛郎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5]。《诗经·小雅》中写到牵牛和织女时,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跂彼织女,终日七襄”是指织女星从开始出来一直到它落下地平线大概需要七个时辰。东汉时期佚名诗人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歌借助牛郞织女两星的神话传说,附绘真挚缠绵的人间情爱,细微传神地刻画织女望牵牛的伤感之情。三国时期的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有“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的诗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怨,表达了女子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和不绝如缕的柔情[6]。

有些古代诗歌对天文现象的描写并不直接表现某一天的象形体,而是间接地截取某一天象的外在特征,加以艺术化的象征和隐喻[7]。杜甫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写道:“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诗人站在塔上登高远眺、目击长天,宛如置身天宫仙阙,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诗人借所看到的天象和景色抒写对唐朝政局山河破碎、清浊不分的忧虑之情。此外,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上注重开拓象征与隐喻的艺术功能,追求含蓄蕴藉的审美境界。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古诗中涉及对天狼星的描写方面,充分呈现了这一特征。如屈原在《楚辞·九歌·东君》中写道:“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前者写太阳神的英俊潇洒,刚毅正直,举长矢射掉天狼星,为楚除害,实际上是用天狼星暗指楚国之敌——秦国。苏轼的词目则着墨于出猎者的胆气胸襟,其渴望为国效命的热忱跃然纸上。“西北望、射天狼”,矛头直指侵犯北宋的辽国与西夏。两首诗词对天狼星特性的直观把握,予以象征寓意,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艺术目的和主观情感。

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确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诗词赋予日月星辰以审美的诗性,有些诗词赋予天象以浓烈深挚的主体情感,从而达到借景抒情、以物明志的艺术目的,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旧社会的阶级矛盾,也抒写了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适当地学习、挖掘一定的天文知识,对于明确把握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借代意义、准确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更好地欣赏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等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刘海涛.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教育探析.滁州学院学报.2007,9(1):54-56.

[2]刘桂华.古代文化史知识与中学古诗文教学.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20(7):118-120.

[3]鲍亚民.古诗中的天文知识.语文漫谈.2010,1:6.

[4]易铭.古诗与天象之关系简论.学海.1998,4:101-104.

[5]卫世福.古诗和月相.家庭与教育.2002,7:30-31.

[6]李小成.《诗经》中的天文星象.唐都学刊.2010,26(2):92-95.

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范文6

[关键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艺术手法

“春江花月夜”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乃乐府旧题,隋炀帝杨广有两首同题五言短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然仍为乐府旧题,但他将五言短诗发展为七言长篇歌行;尽管依旧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已经摆脱宫体诗的藩篱,洗尽艳情诗的绮罗脂粉气息,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的同时,还有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因其非凡的艺术魅力,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1]

一、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构思巧妙,紧扣题目。据统计,整首诗中春、江、花、月、夜这几个字的出现次数如下所示:

可见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而且对“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首句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天边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写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是写天边的斜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的是摇荡在江树之间的落月。如此,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妙。

二、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见”韵同。之后几句的末字“轮”、“人”、“似”、“水”不按此规律。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为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树”。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为主,但又略有变化,显得整齐而不呆板。

三、情、理、景的交融

全诗按照写景、叙理、传情可分为三个层次。“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景的描绘。宁静的夜晚,江水与岸齐平,烟波浩渺,一轮明月浴水而出,挂在广袤的天空中,如水的月光与澄澈的江水交相辉映,意境华美清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对宇宙奥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暂。在这无限永恒的宇宙之间,人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助。但诗人略有伤感却不颓废,充满了对人生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正如李泽厚所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2]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对传统游子思妇感情的抒发。诗中抓住“妆镜台”、“落花”、“捣衣砧”等典型意象将思妇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人之悲在于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于美人迟暮。因为时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现代的女性可以通过工作来自立,她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对她们来说美貌似乎就成为找到如意郎君维持婚姻极为关键的筹码,青春对她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也就成为必备的功课。泛黄的铜镜映照着如花的容颜,镜外的精致之美,而镜内呈现出另一种朦胧之美,两美相映。自古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然而,那个“悦己之人”或为前程或因远游不在眼前呢?镜中的人儿就平添一份愁思,独依妆镜台望月怀人,相思之情溢于双眸。韶华在无声中逝去,唯美但略显凄苦。“落花”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往往也象征着青春不在,意蕴哀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林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对红花凋零惋惜的同时也是对韶华易逝的哀叹。

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场面阔大、气势恢宏的景致描写给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营造了一个明丽悠远、空明宁静的意境,也给思妇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华美清新的背景;对月怀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诗既有细腻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恐怕是这首诗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四、语言风格

《春江花月夜》摒弃了宫体诗的绮靡,具有民歌清新明丽的特点。王运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3]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复吟唱,“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用到了顶真写法,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唐诗全集・唐诗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2:21.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61.

上一篇流媒体技术

下一篇超声波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