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国王的演讲范例6篇

电影国王的演讲

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1

一、典型的历史背景

《国王的演讲》故事展开以国王贝蒂对口吃的矫正过程为线索,而对历史事件与历史背景则是一笔带过,因为它们只是人物塑造过程中的一些辅助材料。但是这些辅助材料又是人物成长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对麦克风的特写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在那个时期广播是“一项新的发明”。乔治五世就以这种“现代科技”向民众发表圣诞节致辞,但是这种国民互动的方式却成为英国王室的例行传统,每逢圣诞,国王必须通过广播发表圣诞致辞。这让口吃的国王情何以堪?父亲在训诫贝蒂时曾说道:“如果你生在以前,如果你想为王室增辉,你只需外表华丽,举止得体就好。”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得打开车门走进普通家庭,用广播宣扬我们自己。皇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我们不再刻板,我们也不再传统,我们已经成了演员……”当老国王去世的时候,英国社会中的贵族、官员、工人、士兵等都围坐在广播旁边伤心地接受着国王去世的讯息。由此可见,广播已经成为英国皇室与民众交流的主要渠道。

英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王室所处的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当时国家经济萧条、国外法西斯势力所发动的世界战争对英国产生巨大威胁,再加之来自苏联的威胁都构成英国王室面临的糟糕环境。这些情况在电影的人物对话中都奇妙地交代出来。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也在电影中有较完整的描述,例如乔治五世于 1936 年去世,爱德华八世虽然继位但很快又退位。在贝蒂国王即位不久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一关键时期,国王和王后成为英国民族的精神领袖,紧密将英国人凝聚在一起,共同对抗德国法西斯主义。影片仅在片头与片尾对这些典型的社会历史环境做了较好的陈述与交代。在整部电影的创作中,创作者的主观性情感因素被降到最低限度,力图以客观的镜头和真实的人物经历向大家展示一个坚强、勇敢、富有责任心的人物形象。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得以凸显。乔治五世对长子爱德华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失望,他的退位,将这个不愿意做国王的贝蒂推上了王位。在国家形式岌岌可危,民众都对王室寄予厚望的情况下,贝蒂无法回避自己的责任,他只有在一次次演讲失败中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不辞劳苦训练自己的演讲技能,在一次次的艰苦训练中与自己的口吃作斗争。

二、文化遗产的推崇

英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便是王室效应。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统治过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当今世界的王室中,英国王室的政治生命最长。从1066年英国人征服诺曼底威廉一世登基开始算起,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英国王室向来都以其较高的私密性著称。只有在1969 年英国女王的同意下,由英国广播公司录制,才以一部纪录片向英国和世界展示了一个亲切的王室形象。王室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才开始逐渐拉近。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英国王室在纪录片问世不久又很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此之后,海伦?米伦于2006年凭借其在 《女王》中的出色表现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如今《国王的演讲》再一次在世界电影中掀起波澜,英国王室文化已经成为英国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老国王乔治五世在年幼时期非常害怕父亲,行事拘谨,这一点他与儿子贝蒂非常相像,因此父亲对贝蒂怀着殷切的期望,同时对他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乔治五世去世时,新继位的爱德华八世失声痛哭,但是他的哭声中不仅仅是为父亲的离世,而且还是因为他即将即位这一无法改变的命运安排。因为如果他即位将不能与有妇之夫辛普森夫人交往。除了爱德华之外,其他人在丧礼上则表现得隐忍、得体,不失王室风范。整部影片风格朴素,色调并无华丽之感,这与王室严格的家教、等级森严的文化氛围是极为对称的。王室文化中的几个重要元素,如威斯敏斯特教堂、庄严质朴的国王宝座等都成为影片表达的关键点。国王的宝座虽然尊贵、荣耀,但是这其中还附带着责任与艰难。王宫的豪华或宫廷生活的精致在影片中几乎没有刻意表达。王室形象一如民众所了解的那样,含蓄、保守、尊贵。王室在这部电影中似乎已经与伦敦街头、马车、骑兵这些英国元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成为英国民族魅力的展示途径。

莎士比亚也是《国王的演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英国的骄傲。在文学界,也许是人们通过对文学艺术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中得知这为伟大的作家的。贝蒂的语言治疗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莎士比亚迷。他与公爵夫人第一次接触时,夫人问道为何诊所没有接待员,显然这是一种服务不周、实力不强的表现,医生却以一句莎翁的名言缓解尴尬,“人能安贫就是富”,贝蒂与医生试演时的剧目也是选择的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理查三世》。贝蒂第一次试读时选择的也是《哈姆雷特》中的片段。即使是贝蒂年幼的儿子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了如指掌。显然莎士比亚是英国民族的骄傲,电影对这些民族骄傲乐此不疲地展示也说明英国民族电影再一次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光辉形象。

三、典型的人物性格

文化遗产和本土传统在《国王的演讲》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是一部电影仅凭这些外在元素还是不能打动观众的。影片所极力展示的还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有责任心的,同时也是有缺陷的人。人性的光辉对观众内心的打动才是无穷的,作为一个与大家平等的人,贝蒂所展现的都是普通人能够遇到的一些普通困难。但是这些普通困难却经常困扰着每一个人。历史上的乔治六世自幼口吃,他性格内向,对社交从小带着一种畏惧心理。编剧戴维?赛德勒的童年经历与贝蒂几乎如出一辙,同样饱受口吃之苦。正因如此,赛德勒更能理解国王当时的感受,也更能理解国王为克服这个缺陷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对其个人的品质的挖掘也更加深入。

在英国人的民族特性中,含蓄和冷漠是其中最为明显的。这与澳大利亚人明显不同,随意、率性是他们的主要特征,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与莱恩纳尔的首次会面之前,公爵夫人从言语治疗协会会长那里了解到这位治疗师的“不正规”和“很有争议”的评论,究其原因就是他的澳式表达方式。莱恩纳尔是一个真诚却又不羁的人物形象。他强烈要求在交往过程中要与国王平起平坐。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等级差别,甚至连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也不是。而英国人又喜欢在对话中保持礼貌和距离。因此在接受治疗的前期阶段,公爵夫妇对于他们与医生之间的称呼一时难以确定。

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2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精神文化;王室

课题项目:本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跨文化功能派视角下影视翻译效果实证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yy1333)。

电影《国王的演讲》是由汤姆・霍伯执导的佳作,整部电影采用了叙述的形式,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在整部电影的表现和叙述过程中,故事本身并没有很大的悬念,讲述的是乔治六世从小患有口吃的毛病,几乎与王位失之交臂。由于处理社会事务的公共责任,乔治六世开始承担王室的工作并求医治疗口吃。在此过程中,乔治六世遇到了从澳洲而来的莱昂内尔・罗格,在治疗的过程中二人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恰巧乔治六世的哥哥因个人婚姻问题未能继承王位,乔治六世临危受命。两年后,德国和英国在二战中成为对立国,不可避免面临了开战的严肃问题,而乔治六世作为王室的代表和发言人,无可厚非承担了王室通过演讲振奋国民信心的重要使命。最终罗格帮助乔治六世战胜了他从小的梦魔――口吃,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成了英国反法西斯和抵抗战争的代表。

《国王的演讲》之所以能在平淡的剧情中取得重大的成功,不得不归功于其并没有落入好莱坞大片的俗套,而是延续了传统的英国电影的风格,在电影中蕴涵了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主题和内涵,体现了深厚的英伦文化。通过对影片中精神文化主题的仔细解读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赏析这部佳作。

一、电影《国王的演讲》的欧洲王室风范主题

《国王的演讲》中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若对英国王室的表现,同时这个主题也成为该部影片中重要的精神文化主题之一――王室风范。其展现了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王室,而英国王室恰恰又是大英帝国从建立直至发展延续过程中媒体聚焦的焦点,是整个大英帝国的象征,虽然在权力上受限于内阁,但其代表的整个民族的灵魂却始终让其国民对王室满怀着深切的崇敬。电影《国王的演讲》实际上成为英国王室文化的载体,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叙述将人们眼中神秘的王室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同时也体现出了英国王室深厚的历史。在影片中,当罗格为了刺激乔治六世而随意趔趄在他的王位椅上的时候,乔治被激怒了,公然告诉罗格那是世代国王才能够拥有的待遇,同时在椅上也明确标示有国王的标志,这样的穿插使得英国的王室风范从书本中跃然到了观众的眼前,对英国王室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继承也产生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与此同时,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并不是泛泛而谈对英国王室进行了介绍和体现,而是细致到其特定的政治文化内涵中。诸如在乔治六世的哥哥因为个人婚姻问题而受人非议的时候,首相严正提出如果不能遵守一个王室的风范则必须退位,否则内阁将集体辞职。这样的政治文化恰恰是英国立宪制的完美呈现,作为联邦的元首,首要认为是维系民族的团结和民心,而在触犯基本信仰和要求的时候,内阁则具有弹劾的权力。这样的政治文化主题统统丰富展现在了《国王的演讲》中,而在内阁的严正抗议下,乔治六世的哥哥不得已放弃王位,交由弟弟继承,这不仅呈现出了英国王室的政治精神文化,同时也对英国王室的至高的道德操守进行了合理的呈现。

二、电影《国王的演讲》的欧洲传统文化主题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精神文化主题的蕴涵不仅仅在于其展现了王室风范这一特定的领域,同时也在更大的范围上呈现了文化和高贵精神。影片所选用的演员几乎都是地道的英国演员,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演员们所具有的英国人特有的气质和礼节也成为影片所要负载的精神文化内涵之一,无论是从对话的优雅的英式口音还是从整体的行为表现中,无不流露着英国本身体现出的高雅和贵族气质。

影片中有两个情节实际上也安排了英国文化中植入,其一是乔治六世的哥哥在为自己中意的女人找寻一瓶红酒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二三年的陈酿,这个小情节看似无意,实则很好体现出了英国上流社会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追求至高的精神世界和内涵,对生活品质和思想高度都有纯度较高的要求。其二是在乔治六世开始治疗的前期,罗格为了让乔治六世能够顺利发音,给他戴上了一副正在播放音乐的耳机,音乐播放的是莫扎特的伴奏曲,在这样的伴奏下,乔治六世的手稿中呈现的是莎士比亚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选段,而对这样的小细节影片都把握得十分到位,从细微处注重植入和渗透英国文化本身。

同时在英国风度的展现上,影片通过一定的安排呈现了出来。在乔治六世和妻子去当时还处于国王位置的哥哥家中做客时,从路途中有秩序修剪的园林和会客过程中客人的穿着打扮,都不免透露出闻名遐迩的绅士风度和淑女气质。这个情节对英国绅士文化的呈现是较为持久的,包括侍从和客人之间的礼貌,女主人和客人之间的礼貌,男主人在接待方面的礼节等,都无一不细致得以呈现。而关于服装的着色,则略显朴素却充满格调。影片中呈现的精致的景物加重了英国文化呈现的气息。在静景的设置中,包括建筑的风格和作为平民阶层的罗格家中的布置,都采取了较为简洁而又不失贵族气息的布置。而在动景的处理上,包括乔治六世协同妻子一起出席哥哥家的酒会及战争爆发时刻罗格和妻子乘车去王宫路上的景物设置,都具有浓厚的英伦色彩。期间穿插了林荫小道的静谧和别有生趣,也穿插着颇具有英国味道的老爷车的出场。总而言之,无论在故事情节的设定还是在更为细致的景物小品的呈现上,《国王的演讲》中都体现着无处不在的英国文化符号。

三、电影《国王的演讲》的人文主题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最具有精神内质的是影片对于其核心的支柱精神的展现――励志精神。相比于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传统好莱坞的商业片中往往成就的是一种英雄的个人主义,而对于《国王的演讲》一片中,更多的是延续了传统英国电影的叙述方式,缓缓道来,并没有特别大的情绪起伏,但细腻的感情逐渐渗入了影片深处,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影片中,很少有好莱坞的那种中苍白肤浅,而更多的是探究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受众心理,契合了人们对精神上的励志需求。

在影片中,影片开头的部分类似特写的为乔治准备了一段“戏”――公众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乔治丢进了颜面,在广大的听众环绕的氛围下,他紧张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父亲的训斥和哥哥的嘲笑,都使得乔治封闭的内心一次一次承受着打击和煎熬,甚至在议员面前都觉得无法开口。当乔治自己寻求医师进行治疗的时候,不得不说,瞒着所有人私下里找医生也从侧面衬托出了乔治的自卑心态,他不希望他人知道后而取笑自己。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很深的自卑情怀,往往在行为上较为得体,穿着中也时刻注重着王室风范的规定,尤其是在当乔治和罗格还没有成为朋友的治疗初期,乔治对罗格始终保持着英国绅士特有的距离态度,这也帮助乔治很好隐藏了自己的自卑心理。而渐渐地,随着乔治和罗格的友谊更近一步,其从小的生活状况逐渐为罗格所熟知,罗格进一步感受到了眼前的公爵实际上并没有看上去那样的威风,而是始终带有童年的阴影,甚而阻碍了其自信的发展和建立。

罗格对乔治的帮助是十分励志的,他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仅仅为了治疗乔治的语言障碍,还尽己所能帮助乔治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当乔治六世成为一代君王而进行演讲的时候,罗格责无旁贷陪伴乔治进行现场的广播。在治疗方法上,罗格也尽量使乔治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通过肢体表现、歌唱甚至爆粗口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可以说,假如没有罗格,乔治的口吃可能会成为他一生的梦魇,而罗格的鼓励和温情,一步一步帮助乔治走出了自卑的状态,成功培养了乔治六世作为一代君王的伟岸的国王形象。

这其中的励志精神也成为影片所主要想要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深刻之处不仅在于这样的激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心和帮助,它满足了普通观众的期待,获得了人们精神上的共鸣,使得很多徘徊在自卑边缘的人重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影片《国王的演讲》将这样的激励精神放在了特定的故事和历史背景中,就使得这部影片本身具有更为独特的精神主题。这样的励志超出了人与人的广泛意义上的帮助和激励,同时被赋予了君王与平民、上流与市井的深刻内蕴。它所呈现出的更是一种接近人们喜闻乐见的心理状态,即人非全能,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也一样需要温情与激励,而这样的平民对国王的激励则首先表现出了个人之间的独特友谊,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罗格的形象代表的精神内质超越了个体,上升到了以罗格为代表的平民群体,由此在精神层面上更深一层升华了影片所想要阐发的激励精神主题。

四、结 语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融合了较多的元素细腻丰富表现出了英国影片的风格和特色。在影片中,在整体的风格层面呈现出了很深刻的英国传统文化内涵,包括对演员的选用和场景、氛围的设定,同时也包括对英国政治文化的阐发和细腻的呈现,使得在影片中“英国风味”成为一种独特的呈现视角。同时,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也十分深刻呈现出了激励精神,这种激励精神通过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国王乔治六世和平民莱昂内尔・罗格作为载体,突出表现出了即使是一国的君王,也一样在人生的重要时刻面临着困难和需要克服的挫折。而罗格在帮助了国王的同时,实际上也呈现出了一种十分深刻的激励精神。这种激励精神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广泛意义上的互相帮助和激励,由于其代表人物的关系,成功上升为了一种子民对支撑国家灵魂的国王的精神激励和人性温情,使得在更深的程度和范围内,这样的激励都成功激发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和情感共鸣,不得不说,影片《国王的演讲》在彰显其unhann的精神文化主题和内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激发了观众共鸣,而影片所提供的诸多精神文化主题的元素帮助观众在挖掘自我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合理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宇.《国王的演讲》语言与文化研究[J].电影文学,2012(17).

[2] 陈晋华.从《国王的演讲》看人性与权力的对等[J].电影文学,2011(14).

[3] 孟玲.从平凡人到真英雄――解读《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英雄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3

1876年有线电话的诞生,为有线广播奠定下了技术基础,1924年起,苏联、德、法等国开始利用电话网传送广播节目,逐步在全世界领域内发展成能输送多套节目的无线广播网络,并通过新媒介将公共事务带入到千家万户的私人空间。无线广播利用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组成的传输分配网络,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使新闻传播真正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传播工具,也在迅速传递国家的信息、树立政府与政权形象方面提供着最大的便利。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于1922年,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垄断着英国的电子传媒,成为传递英国皇室声音的主要渠道。在这种传媒语境之中,如何克服心理与生理上的障碍,成为扩音器前的勇者与智者,成为民众心目中可以信赖的新领袖,成了新国王的乔治六世必须面对的困境。在《国王的演讲》之中,乔治六世从惧怕播音器到坦然面对播音器的过程,精彩地图示了作为大众传媒时代领袖的成长。

一、 大众传媒时代提出对领袖素质的更高要求

自从有大众传媒那天起,皇室生活一直是传媒的关注焦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演进,政治家们的生存方式也越来越“公众化”与“表演化”。既使皇室人员深藏于宫殿中,但他们却在报纸上、在广播中,后来又在电子影像里,直至今天的互联网里成了生活里的透明者。在受到公众的充分关注的同时,公众也对自己的领袖寄予了无限的道德与智力上的高标准的期待。威严的大英帝国要求自己的国王不能有道德上的瑕疵,比如英国皇室成员不可以娶离过两次婚、私生活颇不检点辛普森夫人为妻,所以爱德华八世才会为了爱情而放弃了王权。同样,新上任的英国国王也不可以有口吃的毛病,他必须面对播音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地国家的声音,才能鼓舞公众的士气,树立一个朝气蓬勃、智慧勇敢的英国政权与英国王室形象。

更重要的是,在乔治六世的时代,正是无线广播最得公众欢心的时代,也是无数的政治家特别重视演讲技巧的时代。各国的领袖们深知,作为领导者想要确立威信,让民众能跟随自己的步伐前进,必须掌握煽动和渲染民众情绪的演讲本领。人性如水,在于有效的激发,更在于引导,掌握民众的心理诉求,在此基础上训练出色的口才本领,就能振臂一呼,应者如云,实现政府的工作目标。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就特别善于利用刚刚兴起的无线传媒载体,设计了政治性极强同时又具有平易风范的“炉边谈话”节目,很好地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各个阶段的政治性公关活动。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炉边谈话”节目为罗斯福赢得了民众更多的理解和尊敬,对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又如苏联领袖斯大林也曾在战争和政局的关键时刻无数次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他的带着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的演说成为苏联政权的标志,也成为红军战士前进的重要动力。又如英国政治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二战中毅然举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联之时,丘吉尔对英国民众发表了著名的广播演说,表明了英国将援助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决心,指出了苏联与英美之间是休戚与共的战友,丘吉尔的演讲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总之,借助出色的口才和电子传媒手段,生活于大众传媒时代的英才们可以在民众中煽动起感情巨浪,以“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于是,乔治六世在话筒前奋力克服口吃的场面,便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隐喻,而这种隐喻再与二战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更可以奠定领袖形象(包括他的各种才能与政治立场)对于国家存亡的重大意义。

二、 战胜自身缺陷意味着国王的励志与掌控时代的能力

出现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一开头是一个大大的老式播音器,精致整洁的直播间、众多的机房工作人员、著名播音主持人工作前的一套准备动作,无不标志着大众传媒在英国民众生活中的尊严和专业价值,也形成了乔治六世(博迪)所面临的困境的具象写照。因为先天的口吃,乔治六世在童年时代就倍受歧视与折磨,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所以影片一开头的博迪(乔治六世)必须站在庄严的国家电台的播音器前,面对全世界的民众发表关于盛大的帝国博览会的闭幕词时,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的窘状,随着扩音器宏大的共鸣声传遍了整个会场,充分说明大众传媒时代电子媒介的无穷气场,以及在这种威力面前所形成的心理压力。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随着1936年爱德华八世的退位,历史将乔治六世推到了英国的政治舞台上,他没有了隐匿个人隐私的机会,不得不把原来竭力想隐藏的缺陷暴露在整个大英帝国公民的面前。乔治六世的口吃更放大成了英国王权的瑕疵,亦成了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英国形象上的严重缺憾,也更增加了乔治六世对于演讲的恐惧。在公众的心目中,王者之声历来都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王者的演讲历来都是智慧的表达,所以乔治六世口语上的陷,就是大英帝国权威的不可回避的缺失。

于是,乔治六世这个自卑的王子、有些孩子气的丈夫、充满爱心的爸爸、一个外表高傲而内心怯懦的男人,必须像平民一样经历自己的成长烦恼以及战胜自我的过程,完成一个从丑陋到完美的自身蜕变。博迪(乔治六世)的一次次艰辛的求医过程,他行走在伦敦阴霾的街道上的孤独背影,描绘出王子的心灵困境,也是博迪努力使自己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要求、努力实现自身的精神超越的动情写照。最终,在二战的关键时刻,经达刻苦努力的乔治六世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节演讲”,不仅传递出凛然的民族正气,对挽救国家的低迷状态注入了极强的正能量,也让自己走出了精神低谷,向全英国民众展现了国王的励志精神和面对困难与强敌不屈不挠的高昂斗志。影片中不断切换的王室、机关、家庭、酒吧、军队士兵、街头民众围坐在收音机前倾听国王演讲的画面,充分勾画出一个媒介所构成的世界里,构画了无线收音机对于公众的巨大影响及征服作用,也说明演讲对于领袖生涯的不可或缺。“收音机”如同影片里另一个低调的主角,主宰着战争着时局,主宰着民众的精神走向,也最终确立了国王自身的形象。事实上,通过无线电所传布的这次诚恳朴实感人的国王讲话,已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说,一直是演讲史上的成功范例。乔治六世最终征服的不是一个话筒,而是征服了最有效的大众传媒工具和一个崭新的时代,也证明了他完成可以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在高科技的条件下,成功利用大众传媒平台来做一个更出色的领袖。

三、 成长中的国王学会了与平民相处

《国王的演讲》也是一个国王和布衣的亦师亦友的故事,在国王儒雅、高贵的贵族气质下掩盖着着羞涩自卑、怯懦而缺乏自信的心灵,而罗格医生的沉稳自信与善解人意,与乔治六世的怯懦形成了强烈的互补。罗格在国王面前不卑不亢,他擅长于对国王进行生理上的治疗,也擅长从洞察国王心理变化中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所以,这两个不同阶层的男人才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友情。正是在罗格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实现了自身的伟大转变,而国王最后那段精彩的演讲正是罗格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与国王友情的结晶。

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4

彭于晏饰演黄飞鸿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由周显扬执导,杜致朗为编剧,彭于晏、洪金宝、王珞丹、井柏然、王祖蓝、张晋为主演的首部黄飞鸿的题材3D电影。该片讲述的是清末广州珠江码头边,黑虎帮进行着卑鄙的贩卖人口勾当,黄飞鸿看在眼里,内心焦急万分。他和他的朋友们聪明设下陷阱,救下了穷苦的人们,用双手创造了新天地,至此开启黄飞鸿传奇人生。

2、《剩者为王》

彭于晏饰演马赛

《剩者为王》是中国2015年出品的都市爱情影片,根据落落同名小说改编,由滕华涛监制,舒淇、彭于晏主演。 影片讲述了三位大龄单身女性,在婚恋家庭方面屡次遭遇质疑和挫折的一系列笑中带泪的经历。

3、《危城》

彭于晏饰演马锋

《危城》是由博纳影业、寰宇娱乐出品,陈木胜导演、洪金宝担任动作导演,刘青云、古天乐、彭于晏、袁泉、江疏影、廖启智领衔主演,吴京特别演出的动作武侠电影。讲述了军阀割据乱世时期,普城保卫团团长杨克难率领众人热血御敌的曲折故事。

4、《近在咫尺》

彭于晏饰演赵大杰

《近在咫尺》是一部中国台湾的爱情动作片,由程孝泽执导,彭于晏、明道、杨子珊、苑新雨、郭采洁主演。影片讲述的是四个年轻人因拳台结缘的爱情故事。片中,明道和彭于晏分饰两位有缺陷的拳击选手,一位是大脑“失忆”但保持肌体记忆的曾经拳王,一位是“左手”骨断过但屡败屡战的拳击社团社长。

5、《翻滚吧!阿信》

彭于晏饰演阿信

《翻滚吧!阿信》由台湾导演林育贤执导的一部追求梦想的励志热血电影,彭于晏、柯宇纶、林辰唏、陈汉典等主演。本片描述从小拥有优异的运动天份的阿信,在偶然的机缘下深深地被体操吸引,逐步踏进了体操的世界,不过在母亲的反对下,阿信黯然退出。最后他决心重新追寻梦想,在朋友与家人的鼓励之下,最终翻上天际。

6、《破风》

彭于晏饰演仇明

《破风》是由恒大电影、英皇电影、爱奇艺影业、苏宁环球、华策影业联合出品,由林超贤执导、梁凤英监制,彭于晏、窦骁、崔始源、王珞丹、陈家乐联合主演的青春热血片。 该片讲述了四个年轻人加入单车队顶级赛事,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来自友情与爱情、名利与牺牲、个人与团队抉择与考验的故事。

7、《寒战》

彭于晏饰演李家俊

《寒战》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万诱引力丁有限公司、安乐影片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梁乐民、陆剑青执导,郭富城、梁家辉、李治廷、彭于晏、杨采妮、林家栋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一辆价值不菲的警察冲锋车被劫持,随之整个香港都陷入到安全危机,警匪之间展开高智商较量。

8、《激战》

彭于晏饰演林思齐

《激战》是由林超贤执导,张家辉、彭于晏、李馨巧、梅婷、李菲儿、安志杰、高捷、姜皓文、刘畊宏、王宝强联袂演出的动作电影。该影片讲述了香港拳王程辉在拳坛没落后,成为赌债累累的落魄中年,富二代林思齐因父亲生意失败而一无所有。两个风光一时的失意人,一个为了避债,一个为寻父,在澳门相遇成为拳击师徒。

9、《湄公河行动》

彭于晏饰演方新武

《湄公河行动》是博纳影业集团出品的警匪动作电影,由林超贤编剧及执导,张涵予、彭于晏、冯文娟等主演。 该片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讲述了一支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阴谋,企图揪出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故事。

10、《听说》

彭于晏饰演天阔

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5

[关键词] 电影化的大段台词;戏剧性情境;电影结构;蒙太奇手段

电影中的有声语言主要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画外音)等形式,简称台词。台词虽然是影片展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有力手段,但是相对来说,它在这门声画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像在话剧中那样重要。

在话剧中,台词构成了剧本的主体内容,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演出时,角色那些具有动作性的对话,震撼人心的独白,是观众欣赏的重点,尤其是经典的大段台词,经过优秀演员的精彩演绎,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灵享受。这类例子在话剧演出中随处可见。而在电影中,画面则是形式构成的基本元素,导演可以通过全景、特写等手段,以蒙太奇的方式自由组合镜头,直观、具体地表现出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世界自由转换的时空场景,而不需要一句台词。无法扩展画面内容的叙述性台词在电影中是多余的,不符合电影的美学特征。如果大量的对话冲击了电影的视觉形象,则会被称为“舞台剧的电影化”,是“开倒车”①。

尽管如此,电影却并不完全排斥大段台词的出现,甚至有很多故事片追求为主人公创造出讲述几十句台词的机会。大段的台词,不仅能体现文字的魅力,考验编剧对电影结构的把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集中呈现演员的演技。如果能在影片中充分结合三者的优长,就能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丰满,对心灵世界和影片主题的揭示更为深刻,甚至将情节一举推向高潮,使主题得以升华,使观众在散场后也经久难忘,反复回味,从而在世界电影史上树立起戏剧性与电影性成功结合的典范——这个“神话”早已成为一种对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共同诱惑。

电影中大段台词的基本类型

在电影中长达2分钟以上的大段台词,根据说话的场合和内容的性质,主要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演讲性台词

这是电影中使用大段台词最为常见的方式,包括战争动员、革命宣传、课堂训话等形态。自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电影艺术日益成熟后,不乏此类经典作品。最著名的,如1940 年出品的美国影片《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C.卓别林编剧、导演兼主演)影片结尾将近4分半钟的演说Fight For Liberty(《为自由而战斗》)被公认为卓别林一生中最精彩的演说,也是对该片主题的精彩阐述,自二战以来,无数人们眼含热泪,观看着片中的小人物——被误认作独裁元首兴格尔(希特勒)的理发师夏尔洛向军队发表讲话。由于人物身份的置换,这段本该是元首的战前演讲,变成了一个表达普通百姓渴望安居乐业,不要强权、霸权和战争,呼吁人类反抗精神奴役,追求自由解放,鼓舞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演讲。影片中,他的呼喊通过无线电传向了全世界,也激动了银幕外几代观众的心,而卓别林一人分饰的两个角色,也让人永远难忘。

2010年又出现了一部以一场出色的演讲为剧情发展归宿的优秀影片——《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 ,主人公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影片讲述了他从王子到成为国王期间,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逐步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最终找回自己的声音的故事。

该片的情节以时间发展为顺序,看似平淡,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即使是乔治五世离世、爱德华八世退位这些重大史实,都被以简单的叙事方式处理得波澜不惊,影片的重点放在英国二王子艾伯特身上,这位自小便羞怯、紧张,有口吃毛病的约克郡公爵,却被迫一次次当众发表演讲。这对主人公而言是一次次噩梦,让观众为之揪心却又不断地期待出现奇迹。影片的高潮部分,是乔治六世即位不久,面对英国被迫对德宣战的局面,他必须在乱世里勇敢地承担起国王的重任,发表一场鼓舞人心的“圣诞演讲”②。这对饰演艾伯特的著名影星科林·费斯来说,也是他在片中的最大挑战。这场演讲,据史书记载稿长达十几页,在影片中,则被删减为约5分钟的长度。单从词面上看,这些语言也并无特殊之处,但是,在这样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国王克服了口吃障碍的演讲,获得了异常的效果。科林·费斯以其富有真情实感的神情与台词,清晰而有层次地展现了这个完整的过程。

(二)辩驳性台词

在很多出现法庭性质或各级、各类需要裁决的场合等情境的影片中,不乏精彩的大段辩驳性台词。如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1992)③的最后部分,艾尔·帕西诺(Al Pacino)饰演的双目失明的退役中校弗兰克,在博德中学举行的听证会上,替不愿出卖同学换得前程的查理辩护的一场戏;中国电影《风暴》(1959,根据话剧《红色风暴》改编)中,金山饰演的施洋大律师当众为饱受欺凌的工人所作的一段精彩辩护;京剧电影《四进士》(1956)“一公堂”这场戏中,周信芳饰演的宋世杰回答信阳道顾读的质问,为自己不是包揽词讼而进行辩解时的大段念白。这类台词往往逻辑性很强,具有辩护词本身所特有的雄辩之美;有的更是富有强烈的正义感以及对被辩护人的深切感情,听来令人动容。

(三)剖白性台词

当情节发展到某个需要抉择或采取行动的时刻,主要角色常通过大段台词向众人剖白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如《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1967)是一部关于白人女性与黑人男性通婚问题的影片,在其结尾部分中,斯宾塞·屈赛(Spencer Tracy)饰演的父亲马特,针对女儿的婚姻问题发表了近8分钟的陈述,有情有理、意味深重,令人感动。又如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中尉在阻止属下枪杀俘虏后的约2分钟的台词,以极其感性的语言充分表达了创作者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四)诉说性台词

上述三类大段台词都具有公开的性质,相较之下,诉说性台词则比较私密,具体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局中人对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角色诉说内心的巨大创伤或隐秘。如《广岛之恋》的开端部分,女主角在时,不断地在向初次见面的情人诉说着她在广岛看到的原子弹爆炸带来的惨景以及情人给她的直接的身心感受;在两人分别的前夜,女主角又向情人诉说了自己年轻时在法国内韦尔,如何与身为敌国战士的德国情人相爱、死别,如何因此被国人惩罚,一再发疯又清醒的往事。

另一种则表现为直接向观众诉说,即主要角色的内心独白,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表达说话者不能或不想对他人诉说的思想与情感,能够迅速拉近观众与角色心灵之间的距离。也如《广岛之恋》中,女主角在咖啡馆与情人告别,独自回到旅馆后,在矛盾的心情中对着镜子开始了独白(直接说出口)与大段内心独白(画外音);还有她一再拒绝情人的挽留,深夜独自在大街上行走时,内心发出的对爱的渴望与呐喊。

在上述举例的影片中所提到的演员,都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表演与影片对大段台词的使用相得益彰。特别是在《广岛之恋》中,台词起到了结构性的作用,曾被评论家称为“空前伟大的作品”。乔治·萨杜尔在《法国电影》一书中,认为“由于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奇特新颖的形式,《广岛之恋》达到了现实主义作品中最罕见的高峰,而且也许还标志着电影史上的转折点”④。

为在电影中使用大段台词所采取的策略与技术

诉诸视觉的画面具有显示世界广度的优势,但可能缺乏诉诸听觉的语言所具有的深度。作为视觉文化的电影,之所以将有声语言纳入电影的表现手段,乃至结构当中,主要出于对揭示“深度”的渴望以及扩大画面内容的要求。

当然,电影的视觉本性排斥台词的过度使用,即使台词本身再漂亮,脱离了剧情也毫无意义。此外,不管是演讲性台词,还是辩词、宣言、声明或者议论、诉说,这些思想性的、叙述性的内容虽然也可是主题的具体体现,但往往会因缺乏画面感让电影观众觉得枯燥。因此,电影对大段台词的使用往往很克制,通常是在高潮部分中作为人物动作的顶点出现。不过,在某些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风格的电影作品中,大段台词却成了结构的主体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使用大段台词,都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技术手段将之电影化,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一)从情节上为高潮部分的大段台词做好系列事件的铺垫与准备

能够支撑起高潮部的大段台词,不仅要能给人带来理性思考,还应该具有深厚的情感力量,能够同时“说服”和“打动”观众,因此,需要在之前的情境构建中,逐步激发观众对主要人物的同情心和认同感,为大段台词的出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这样,当大段台词出现时,才能更好地达到高潮的效果。⑤

如《国王的演讲》中的高潮部分,是国王乔治六世发表圣诞演说。为了使这大段台词的力量能够担当起将情节推向高潮的作用,影片在之前的结构中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安排国王与他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有若干次交锋和磨合,在这个过程中,后者逐渐赢得了他的信任和友谊,并帮助他在战胜口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使他顺利地完成了登基仪式,而观众也仿佛老友般见证了伯蒂(乔治六世艾伯特的家庭昵称)的历次失败和成功。接下来我们看到,国王一家人在大主教的陪同下,轻松地观看完加冕典礼的实况纪录片之后,又看到了希特勒演讲的画面。片中希特勒富有激情和煽动力的演讲镜头,作为情境中的一个有利因素,仿佛是对艾伯特提出的一项挑战,也为他后面的圣诞演讲埋下了悬念的伏笔——这位尚未战胜口吃障碍的国王,如何能顺利地发表他的战前动员性演讲?而他的演讲效果又如何能与希特勒那魔鬼式口才相媲美呢?尽管艾伯特流露出了坚毅的目光,表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敢,观众仍如他的贤惠妻子伊丽莎白一样,揪心地期待着。在如此情况下,这大段台词说出时的分量可想而知。

(二)从结构上为大段台词的出现设置戏剧性情境

对于通常在高潮部分才出现大段台词的影片来说,此时已将主要角色置于各种冲突的锋尖,情境充满了戏剧性,因此角色那些压抑了很久,思考了很久,不吐不快的心声也是令观众充满期待的,这样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对于《广岛之恋》这种反常规的、从头到尾充满了大量歌剧吟唱式台词的风格化影片来说,则更需要摒弃叙事性情境,从一开始便将角色置于戏剧性情境当中,否则就会显得异常沉闷、令人失去兴趣。在本部影片中,女主角第一大段集中性诉说有15分钟左右,这段“平板、压抑、单调”的诉说被置于两个人正在的特殊情境中,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矛盾”的感觉,⑥使得观众不但注意倾听她说话的内容,而且也引起一种悬念,即为何在这样的激情时刻,女主角仍念念不忘诉说她所见到的广岛遭受原子弹破坏后的种种景象?而诉说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对影片的反战主题进行了揭示,使影片的风格具有诗意,而且从结构上加入到事件的进程中来,变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这两个属于不同种族的异国男女,萍水相逢,彼此都有家庭,而且跟自己另一半的关系都很好。他们之间从原本是婚外的要发展成爱情,主要依靠的就是诉说所产生的特殊吸引力,给法国女人带来神秘的、忧伤的气质,令日本男人对她难以割舍,在分开后又去寻找她,第二次要求。

本片的第二大段诉说性台词,则发生在两个人第二次之后,在分别,也许是永别的前夜,两人在一家咖啡馆里谈话。在这种戏剧性的情境中,爱与离伤的情绪使得男主角想进一步地了解她,观众也想倾听女主角的过往。当女人回忆家乡法国内韦尔以及年轻时因爱“发疯”的往事时,她的诉说从诗意的抒情转变成巨大的创痛感;而在诉说当中,眼前的日本情人与回忆中的德国恋人,印象渐渐重合,使得两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强烈。日本男人爱上了眼前这个在战争中受过极大创痛的女人,也爱上了在诉说中呈现的,那个在美好的年轻时代不顾一切为爱发疯的女孩,因而不顾她的一再拒绝,整晚一直追随着她。

本片的两大段内心独白也发生在戏剧性的情境当中。一段是法国女人与日本男人分手,从咖啡馆回到酒店后,发觉自己已重新开始恋爱,怀着背叛了旧日恋情的心情,对着镜子开始了一段与自我、与死亡的男友、与上帝的交谈。第二大段独白则发生在当晚男人一再追随她,两人一再遇见又一再分开的过程中,她独自走在夜晚的街道,在强烈的矛盾心情中发出了内心呼喊。

《广岛之恋》中所有的诉说与内心独白,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从身体到心灵的全面戕害,因此,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已经什么都不用说了,无声的动作,凸显内心状态而极富意义的“沉默”,形成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三)从技术上为大段台词的使用提供配合与支持

在大段台词出现时,创作者往往以声画分立、对位等形态,通过多种类型的蒙太奇形式,构成适当的音画体系,以避免长时间只出现主要角色说话的画面可能带来的单调,丰富表现内容,也可以其他角色的反应镜头烘托出台词的意义和情感内容,营造出一个令人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气氛;甚至通过相应的反应镜头,展示饰演聆听者的演员的出色演技。

如《国王的演讲》中“圣诞演说”这场戏,在长达约5分钟的演讲过程中,每当国王的演讲出现轻微结巴或者意外顺畅时,都适当地给予了罗格、王后、张伯伦、播音室工作人员、罗格的妻儿以及在各种公共场合聚集的人群、温莎公爵夫妇、国王的母后、军队中的士兵们,还有大主教、丘吉尔等个人和人群的反应镜头,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这大段台词引起的悬念,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艾伯特逐渐进入国王角色,找到自己说话节奏和感觉的过程以及他的讲话在其他人那里造成的各种效果,完整地勾勒了国王的演讲从艰难地开头,到充满自信和鼓舞力量地结束的过程。

在《猜猜谁来吃晚餐》中,在马特陈述的8分钟内,片中出现了若干次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娜的反应镜头。演员凯瑟琳·赫本饰演的妻子虽然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我们完全能明白她在倾听丈夫诉说时的内心变化。这说明赫本在演这场戏时,思想感情完全是一直随着对手屈赛台词的内容起伏的,清晰而连贯,总能以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将人物此刻的内心感受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同时烘托出对手的言语动作和外部动作的感情力度——他们这场精湛的表演配合堪称绝唱。⑦

而在《广岛之恋》中,与大量的诉说性台词相配合的,除了有对说话内容的表现性叙述画面,如女主角在诉说她在广岛博物馆看到的刺激性场景和镜头时,所拼贴进来的纪录片画面;在诉说她年轻时因爱遭受创伤发疯的往事时,影片所呈现的相应的画面;还有能揭示角色内心的现实动作,如女主角在内心倾诉对情人爱的渴望时,她正在深夜的街道上不停地行走,充分揭示了矛盾、焦灼与无所适从的心态……声画分立与对位等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影片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自由地进行时空间转换,在保证深刻的同时增加了电影的表现力,传递出丰富的视听内容。

大段台词是年轻的电影艺术从古老的戏剧艺术处借鉴而来的结构材料。如何将戏剧性的台词融入电影的本性当中,使有声语言扬长避短,成为影片中熠熠生辉的明珠,而不是沉重的赘瘤,对电影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充满长久吸引力和挑战,令人乐此不疲的任务。笔者愿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对电影台词方面的探讨,以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艺术。

注释:

① 谭霈生:《谭霈生文集(三)电影美学基础》,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② 英国国王在圣诞节问候大英帝国,发表演说,这本是一项国王专属的传统职责。1940年的“圣诞演说”因为发生在二战期间,英国刚刚对德宣战,乔治六世此次克服了自己的严重口吃,发表演说,鼓舞了举国上下的勇气,因而被载入史册。

③ 《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1992)曾获多种国际奖项,男主角艾尔·帕奇诺的演技炉火纯青,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演员奖。

④ 转引自“百度百科”之“广岛之恋”词条,http:///view/48884.htm。

⑤ 换言之,如果高潮部分的大段台词不能够唤起观众足够的情感,便说明影片结构出了问题,在情境营造上有所不足。参看杨健:《拉片子 电影电视编辑讲义》,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⑥ [法]玛格丽特·杜拉:《广岛之恋》电影文学剧本,汪流:《电影编剧学》“附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页。

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6

熊黛林因为与郭天王相恋五年之久,开始的知名度与身价大涨不可否认皆与天王嫂的身份有关,但这几年来,她也在凭借自己的努力演电影,逐渐让大家从银幕上认识了她的美貌与才华。一直以来,她也懂得如何做天王背后的女人,从来都是不吵不闹、随传随到,体谅天王在外打拚的辛劳。

从当初的地下恋到现在,恋情越来越地面化,郭天王曾表示希望50岁前结婚生子。不断有小道消息传出郭天王计划2012年6月份将与熊黛林到国外注册结婚,只有几个朋友知道其大婚地点,他会邀请部分亲朋出席他与熊黛林的小型婚礼。

2008年熊黛林出演由叶伟信导演的电影《叶问》,在其中扮演叶问(甄子丹饰)的夫人,2010年出演《叶问2》,仍然扮演叶问(甄子丹饰)夫人张永成。电影《叶问》让熊黛林“城嫂”的暧昧身份之外又多了个“影坛新人”的身份。这位从大陆到香港的模特,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凭借在《叶问》中的中规中矩表现为自己的影之路打开了一扇门。

她有着完美的相貌和身材,这些优点有时候却容易让人们认定她就是花瓶.

保持一定的人气,访问自然多,熊黛林自言近来的专访有增无减,之前和郭天王低调庆祝生日后,即重新投入工作――忙于跟杜汶泽拍摄《八星抱喜》。她说自己的处女电剧《拜金女王》,是目前从影以来最满意的作品,幸而付出和收获总算成正比。做了一个小时访问,50分钟都是讲电影,只有10分钟是讲感情,但奈何整篇采访也只有感情事了。对于一直想并且已经在努力演好戏的熊黛林,实在有点不公平。

凤凰生活:过去你是模特,现在是演员,但大家对你的访问中仍然还是要提及郭富城的,你介意吗?

熊黛林:每个专访几乎都是这样,九成讲电影,只有一成讲感情,但最终报道也只是我的感情事,我看到当然不开心。我会觉得,为什么大家只喜欢写我在感情上的绯闻,一点也不关心我的工作,其实我一直都很努力做事,特别在电影方面,希望真的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同,虽然暂时演的都是比较斯文和娇嗲的角色,但我觉得这样更好,电影圈对我来说,经验还算浅,迟一点吧,我会试多些不同的角色。

凤凰生活:因为你的美貌和“天王嫂”身份,所以人们自然就忽略了你的角色,有时候对女演员来说,太美貌并非是好事,会对角色有限制对吗?

熊黛林:其实我希望大家忽略我的(天王嫂)身份,而认同我在工作上的成就。而且我真的很希望大家多对我的作品提出批评或赞美的意见。

凤凰生活:这几年很多导演找你演电影,这会不会与你是跟郭富城的女友有关?

熊黛林:有一些关系吧,因为他(郭富城),很多人因此认识我,但我自己也有努力,你们看我的电影难道不觉得吗?

凤凰生活:虽然已经拍了几部戏,但仍然有人觉得你在电影中作用就是的花瓶,是做为陪衬用的。

熊黛林:我觉得就算我是花瓶也是全能型的花瓶,我能把花衬托得更美丽,我也能让摆放花瓶的房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我自身的美也能让观众赏心悦目,我说的这些,套用在电影中也一样。在每一部戏里,我都是有用的,能为这部戏增光彩的。

凤凰生活:对你来说,郭富城身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熊黛林:他是一个非常努力上进的人,很成熟,很有才华。

凤凰生活:和天王在一起5年多了,你们互相间已经更像亲人了吧?

熊黛林:是,其实和城城在一起这么多年了,感觉更像亲人,我们彼此很依赖,我接戏或拍戏时,他会给我意见。有这个人,开心会有人跟你分享,不开心会有人开导你、跟你分析原因,大家可以一起进退。

凤凰生活:城城是浪漫的人吗?

熊黛林:他会制造浪漫的,比如说我工作完以后,他已经准备好一餐饭;也准备好花、巧克力在等我。

凤凰生活:今年是否会结婚?

熊黛林:这些是秘密。

凤凰生活:在明星当中,你觉得谁的婚姻生活算是幸福的模本?

熊黛林:我觉得陈慧琳应该是幸福生活的模本吧。

凤凰生活:一直以来,大家都说你对城城付出比较多,你觉得幸福吗?

熊黛林:我很幸福。你不计较付出与回报,自然就会感觉到幸福。

熊黛林(Lynn)

中国香港女演员,模特。出生于医学世家,爱好舞蹈、音乐 、弹琴、画画等。由模特出道,后出演多部影剧。影代表作《叶问》、《花田事2010》、《我的野蛮女友2》、台湾偶像剧《拜金女王》等。

星路历程:

1999年,获得首届“中国民族时装模特大赛”季军

2002年,中国时尚文化大奖十佳中国模特

2003年,出演电影《目的地,上海》

2006年,出演天王郭富城《风之子》(2006亚洲游戏展主题曲)MV女主角。同年11月,香港媒体曝光郭富城与比他年轻十五岁身材骄人的内地名模熊黛林在MV《风之子》中一吻定情。从此熊黛林被冠以“天王嫂”,身价水涨船高,直逼香港首席名模。

2008年,出演由叶伟信导演的电影《叶问》,在其中扮演叶问的夫人。

2009年,客窜《矮仔多情》中的配角

2010年,出演《花田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