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例6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1

我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八月一日》, 电影讲的是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却先后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使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为了挽救革命,毅然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那些细节的刻画和描写,当陈独秀决定辞职的时候,周恩来去恳求他继续革命,他拿着周恩来给他的报纸说“我年岁大啦,会上压给我的两顶,帽子太沉了,说我是投降主义、机会主义,说我投降,我投降的连儿子都没有啦。”而当周恩来将陈独秀辞职的消息告诉毛泽东的时候,毛主席也决定不在这个地方在做逗留,而是回到湖南发动地方武装起义。而当南昌起义发起的前夕,作为当时实际领导者的张国焘也犹豫了,作为一个曾经的激进派,当他成一个领导者,要为历史负责的时候,他也找不到了方向,当周恩来找到他时,他说了这样的话:如果失败了我们承担不起啊。的确,当历史的重任压在肩头的时候,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承担的,而周恩来却义无反顾的承担了下来,作为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他在影片中有句台词给了我重创,那时他为了发动起义要离开她刚刚小产的妻子,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她的妻子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痛苦,虽然她早就清楚的知道嫁个这个搞革命的人,自己的一生都不会安逸的度过,但是痛失爱子并且永远无法生育的痛苦让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将所有的一切告诉了她的丈夫,而这时,我们共和国的总理,深受全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将爱妻搂在怀中,说:只要革命有后,你我无后又何妨?说着热泪顺着脸颊流下。

当时 我就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人,为什么他们为了他们忠于的党而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那是因为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那正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啊!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那么明显的敌对情况下力挽狂澜建立我们这个新中国,并经从装备、数量还是军队素质都有着太大的悬殊,凭着血气志勇来统一全中国?在看完《八月一日》后我真正的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国民党的军队绝对不弱小也不胆小更不是缺少血性,但是整个国民党内部却派系林立互相抵制,而且在就对国民党的首脑而言,他们代表的是自己和资本家地主的利益,从来没有为百姓找想。而共产党人,为了江河统一,人民解放,忘记了自己利益,甚至于牺牲生命,凭借着这样的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作为一名自己进取的入党分子,我通过党的历史的学习,明白了党的魅力所在,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辜负先烈们的努力,好好学习,报效伟大的共产党和自己伟大的祖国。

当时我就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人,为什么他们为了他们忠于的党而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那是因为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那正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啊!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那么明显的敌对情况下力挽狂澜建立我们这个新中国,并经从装备、数量还是军队素质都有着太大的悬殊,凭着血气志勇来统一全中国?在看完《八月一日》后我真正的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国民党的军队绝对不弱小也不胆小更不是缺少血性,但是整个国民党内部却派系林立互相抵制,而且在就对国民党的首脑而言,他们代表的是自己和资本家地主的利益,从来没有为百姓找想。而共产党人,为了江河统一,人民解放,忘记了自己利益,甚至于牺牲生命,凭借着这样的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作为一名自己进取的入党分子,我通过党的历史的学习,明白了党的魅力所在,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辜负先烈们的努力,好好学习,报效伟大的共产党和自己伟大的祖国。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影视音乐 爱国主义 教育

电影是一门综合视听的艺术形式,在听觉这个层面上,它包含有人声,噪音,音乐。人声是剧情当中的人与剧情发生关联的人以及第三者发出的声音,有对白、旁白、独白等。噪音是物体发出的声音,如关门声、枪声以及一些效果音。音乐是包括声乐、器乐。早期的电影是一种有画无声的默片。或许是电影工作者意识到当时电影的缺憾,但又迫于当时条件的制约。往往在电影放映时在旁边放一架钢琴.由钢琴师在现场演奏一些现成的名家音乐,用以弥补视听上的平衡,这种名家音乐与影片的剧情甚至没有任何的联系,纯粹是增加些声音的元素而已。可见声音与影片的结合(不管两者是否有联系)还是从音乐开始的,随着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声音与画面才真正结合在一起。但音乐方面,电影音乐家仍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这种构思方式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到了后面随着电影的广泛深入发展,电影音乐家才注重电影音乐的研究,才开始专门为电影写专门的乐曲,这样才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电影音乐形成。电影音乐才表现出明显的特征,随着电影艺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影创造者对电影音乐的重视,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像《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海外赤子》中《我爱你,中国》等中外优秀电影歌曲,将亲情、爱情、友情,对祖国博大深远的爱国感情抒发出来。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部电影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渲染影片整体气氛上显得得心应手,对推进剧情的发展也不可否认,在表达和传播情感上更是音乐的长项,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在动作、语言、文字、表演不能再表达什么的时候音乐就开始释放它的能量,发挥它的功效,他的出现弥补了动作、语言、文字、表演方面的欠缺。我们可以借助超越时空的音乐,它作为一种精种载体释放片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使用电影音乐特有的语言将友情、爱情、爱国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作为抽象的音乐元素所能表达的功能。

影视音乐是具有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三者合一的艺术,在本文中我们只对它的教育性做出分析:它的教育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行灌输的方式对观念进行说教式的教育,而是通过音乐的传唱,从而让观众不自觉的喜爱并接受,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悄悄的流进观众或者听众的心里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教育范围广泛,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影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创作出有更好教育意义的影视音乐作品和如何有效的利用影视音乐进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影视音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影视音乐和音乐一样,它超越了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中时空的限制,用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调动人们心灵的联想,影视音乐使观众从听觉上的幻想转到视觉上的联想,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在一些主旋律的影视音乐作品中,普遍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情感,观众在对这种作品的欣赏审美过程中,又加深了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感受,溶入了自身爱国热情。如我国早期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从歌词到旋律,充满着一种广阔的爱国情怀,经历了半个世纪,仍然焕发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人们还一直对它传唱,它所流露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人们所接受^《闪闪的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纯真激昂词曲和童声的演唱,至今让人流连忘返。爱国主义精神随着它的传唱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中。因此,影视音乐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影视音乐能让观众在影片中产生共鸣。使影片传递的爱国情感更加自然地渗入观众心田,更容易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

影视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部分,它能帮助渲染影片的整体气氛,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特别是电影主题音乐还能丰富,深化电影主题的功效。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往往是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进发出来,观众的情绪与影片产生共鸣,两者在情感上产生前所未有的统一,影片的思想毫无阻挡的涌入观众的心里。如南斯拉夫电影楼《桥》,音乐创作者专门为桥设计创作了一小段主题音乐,当桥在画面中出现时,主题音乐也就响起,表达了游击队员对这座大桥及祖国河山无比的热爱,观众的情绪与音乐产生共鸣,抒发出无限的爱国情怀。电影插曲是电影情感的集中爆发,观众在欣赏电影插曲时能与电影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如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战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雄壮的乐曲,激昂的歌声,再不易动情的观众也会为之所感动,然而最主要的还是音乐中表现的爱国激情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在观众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以至过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每当唱起《英雄战歌》仍然是心潮澎湃。

三、影视音乐比影视的受众更广,且更容易传播

影视受条件影响,必须在影院或电视上才能观看,但影视音乐就方便多了,离开影院和电视等媒体,人们在口头上也可以传唱,且不论男女,老幼都具备传播条件,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即使没有看过影片,但它的歌曲响遍大江南北,如《便衣警察》插曲,“……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须言愁……”曾经唱遍祖国大街小巷,家誉户晓。歌曲隐含的爱国主义情操随着它的传唱也传遍祖国各个角落。

四、影视音乐本身具有的民族化特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范例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3

关键词:2011中国电影 诗情现实主义

自中国电影诞生,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便贯穿始终。“当前中国大陆电影还需要现实主义范式,这是推动中国大陆电影发展的一种动力。”在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发表文章提出,“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当前中国大陆现实主义电影同时呈现出三重景观,即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

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一面注重个体的日常生活困境描摹,同时又注意以诗情镜头去淡化并加以拯救。从电影手法上讲,带有现实主义元素与浪漫主义元素交融的意味。2011年电影作品有不少诗情现实主义的佳作,它们集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呈现出流光溢彩之势。

一、平实自然的现实品格

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对现实的关怀与关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质疑和批评。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题材与对象,更是一种与时代契合的精神内核,它的表现内容和精神实质应忠于并有力地表现现实,反映社会问题,以普通人为表现对象。

《将爱情进行到底》于2011年情人节高调上映,电影叙事与12年前的电视镜头切换自然,怀旧煽情感达到高潮,80后一代的青春记忆被唤醒,与电影产生共鸣。其中涉及现实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初恋情结”、“七年之痒”、“婚外情”等,也是当下年轻人所津津乐道而又倍感无奈的话题。电视剧版《将爱》是中国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它创造了一个纯爱的神话,而电影却将爱情拉回现实,让观众不禁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快时代”,谁还在将爱情进行到底?《最爱》讲述的是一个普通村庄被一场突来的恶疾打乱了平静的生活的故事,人们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男女主角因同病相怜而相爱,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和伟大。影片所表述的爱情以及对社会的关爱话题在业内及观众中间引发了广泛热议。顾长卫始终直面最真实、最残酷的社会现实,关注城镇化大趋势下的“城乡结合部”的生存状态,并将视角深入到日益受关注却越来越让人恐慌的艾滋病群体。废弃的小学成了得热病人的寄居所,同时也是一个相对隔绝的“小社会”,片中“热病”蔓延,令人恐慌,但影片要告诉我们的是身体的疾病并不可怕,心灵的病入膏肓才无药可救。《星空》故事简单明了:两个各自有着家庭烦恼的孩子,因为某些巧合结识,并走进了彼此的生活里。女生的小家濒临破碎,而男生本身就在一个裂开的家中奔波。他们都开始无法信任成年人了,而成年人也正在为自己的事烦恼,老师同学校更无法为此做更多,越喧闹的教室里越孤独。于是,女生带着男生完成了一次他从未想过的奇妙旅程,让他见识到了最美丽的星空。而他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还给她某样始终在寻找的东西。然后他们就长大了……《星空》让我们认识到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幸福额度》中晓青(林志玲饰)与晓红(林志玲饰)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妹妹晓青相信真爱,姐姐晓红则崇尚拜金。个性的晓青与交往十年的男友姜成(廖凡饰)存钱购屋准备结婚,却因姜成被人骗光积蓄与房产,愤而分手,一夜之间对爱情彻底失望;而晓红一直作着自己上司的小三,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只是被欺骗的心灰意冷。真爱无价?抑或拜金无罪?正如影片开头提出的问题“要王子还是房子,要幸福还是衣服?”直指时下女青年的择偶标准和爱情观。《与时尚同居》讲述的是在人人追逐时尚奢华外表的潮流中,坚持本真的实在或许才是时尚的真谛。《单身男女》反映了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许多优秀的女人成为“剩女”的问题等。

一部好电影,能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功地表现现实生活的诸多感触,从而更多地留给观众对人生的品读和思考。诗情现实主义首先以显示为基础,以普通人作为表现对象,这些带有强烈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情的普通人物,就是观众周边的人和事,甚至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常常具有亲切动人的魅力,现实主义电影真正有着表现大众思想感情的优势与责任。

二、热情乐观的诗意追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诗情现实主义的高明之处在于,最突出的是诗意的流露和优雅的情调,其关键便是现实主义倾向中的诗意内核,用一种理想色彩的乐观态度热情地拥抱生活。除了追求反映事实真相外,诗情现实主义十分重视对普通人的内心和精神气质进行刻画,特别在表现普通人对于未来美好向往和愿望时,流露出纯洁的诗意气氛。

2011年情人节上映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提供了十二年后昔日初恋的三种可能,分别为:平淡夫妻、旧情复燃和单相思。第一种情形,朝九晚五的杨铮被封闭在一成不变的生活里,忽略了爱人。表现手法上,导演也将他的世界孤立起来。旅店和潜意识的想象都是属于杨铮一个人的世界。此时的文慧只是一个闯入者。第二段戏回归现实,汽车修理工和黄脸婆的旧情复燃远离了文艺腔调,转而变成了充满黄段子的言情喜剧。第三段戏呈现了一种法式浪漫,丈夫移情别恋的阔太,酒后一个电话便与苦等了自己十二年的穷小子法国重逢、鸳梦重温,这种浪漫唯有配上欧罗巴的景致方显真诚。正如影片中反复吟唱的美妙歌唱“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不管现在遇到的是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拼命活的更好而已。心里能有一段可怀旧的记忆,心里曾经那样装过一个人,就是福气。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星空》让我们感受到诗与画的流动带来的完美视听体验。“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影片中弥漫的成长的乐与悲令人动容。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展开,观众也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那种清纯的感觉,懵懂的爱情,就像新酿的葡萄酒,甘醇自然。徐娇演绎的内心孤独的少女小美,在遇到了心仪的少年之后,懵懵懂懂的初恋就在她的内心爆发。当他们乘坐森林小火车寻找爷爷小屋的时候,仿佛坐上了开向童话世界的小火车,童话般的画面唯美动人。这种感觉真的只有小时候才能找到,太纯洁了。浪漫诗情的画面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动态的人物画面、动情的背景音效,要比臆想中的画面更加真实,当然亦要加浪漫。《钢的琴》中一筹莫展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保住对女儿的抚养权,必须要搞到一架钢琴,于是干脆豁出去造“钢”的琴,结果荒诞的“不可完成的任务”开始了。仔细端详王千源率领的造琴团队: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唱戏情人,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纠纷,各有各的苦恼,他们是一帮“乌合之众”,也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钢的琴》贴近生活,让人感觉真实、自然,犹如身边发生过一样,但又有别于拙劣的摹仿现实。例如千源和秦海璐的一段飘雪演出、打造钢琴时的快速剪辑、以及热舞庆功。张猛导演知道如何“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岗职工的顽强进取,以及乐观向上式的励志,伴随着痛并快乐的激昂乐曲,感动人心!

诗情现实主义化悲痛为力量,而且喜感力量的行为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精神。它不仅仅是倔强与不屈,更多地是表现为蔑视现实的“诗化梦想”。这种梦想也许是虚无的,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对现实的“笑”、对虚无的歌颂与追求,恰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讲述的不是外在的真实,而是内在的真实,也就是诗意的真谛。

三、人性真善的积极传播

积极传播就是对积极价值取向的传播,其特征是积极的、正向性的、建设性的。其特点是传播以美德和积极价值观为基础的涵盖人类真善美的品格,如勇敢、博爱、智慧、谦逊、勤俭、自律等。2011年不管是时代片、魔幻片、还是爱情片都在力求担起社会责任,积极传播被大众普遍认同的主题。电影是大众文化,对于中国电影,认同感首先是来自本民族的认同、大众的认同。

《最爱》讲述生命与爱情的故事,朴素流畅的叙事,使整个片子具备了经典作品的美学风格。影片充满严肃的人性关怀,绝症中闪耀着生命的力量。把残酷与悲伤的生活,拍得温暖而唯美。男女主角濒死而热恋,生命像火焰,终极前竭力绽放,苦涩而美丽。《与时尚同居》讲述的是在时尚名利场打拼的一群人士,几经沉浮终于明白了时尚的真谛,外表的奢华并不能说明人的内在优秀,能够让所有人衣着光鲜得体的时尚潮流风向标,才是真时尚。那些动辄成千上万的奢华品牌,或许已经远离大众,奢侈品牌是否应该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呢?《幸福额度》里用两朵姐妹花呈现了女性在情感与生活方式上的两个极端,使两人在彼此价值取向的否定与认同间决定生活走向,最终理智与情感战胜单纯的物质诱惑,实现了情理上的完胜。影片节奏明快,叙事流畅。

从商业的角度看,几个亿的票房很重要;但从心灵的角度看,打动亿万人的心才最重要。要激活潜藏在中国人心中无边的爱与无限的感恩:诗情现实主义首先要以正视现实的态度来创作,同时有生活的美好情调,歌颂自由、爱情、美好成为主旋律。但同时也要注意,现实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描摹日常生活、诗情叙述,还要更深层的增加思想的纵深度。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中国社会需要主流化表述。主流化的表述反映在其传播的形式和风格上,时下电影日益成为娱乐大众、教益大众的有力媒介。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讲述真情感人的故事、传播人性的真善美、发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给予大众以鼓舞、希望和幸福,是诗情现实主义电影的必由之路。但需要指出的是,诗情现实主义也要多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深度广度上下功夫,才不至于使电影流于表面和形式,这样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南.外国电影史教程[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韩俊伟.国际电影与电视节目贸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韩志君.期待更多“作家电影”面世[J].中国艺术报,2011.

[4]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4

[关键词] 《办公室的故事》;梁赞诺夫;人文情怀;电影态度

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是笔者现在还能够回忆得起的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之一,现在很多人可能已经淡忘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了。而20年前,它曾经在中国电影银幕上掀起过辉煌。这是时代的原因,然而,经典的电影就像不朽的艺术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依旧会历久弥新。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艾利达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梁赞诺夫,与其联系的关键词有很多,比如著名的现实主义喜剧电影大师、悲喜剧电影、讽刺喜剧、喜剧教父,等等。他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喜剧,而且是杂糅了很多元素的“不纯的喜剧”。他开创了电影喜剧的新空间,让喜剧承载了更丰富的内涵,因此关于他有许多的关键词也就不足为奇了。《办公室的故事》(1977年)是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有的也叫“爱情、音乐、喜剧”三部曲、“悲喜剧三部曲”等)中的第二部(其他两部是《命运的捉弄》(1975年)和《两个人的车站》(1982年))。这三部电影也被冠以很多的头衔,但不可否认的是,贯穿电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这是电影的主要元素和故事构架,而现实主义是用来承载故事的电影风格,音乐是作为表达意图的方法,喜剧是导演一贯追求的人生宗旨,讽刺则是导演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性抚慰的一种表达。因此当这几样糅合到一起,让这些电影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让人爱不释手,分析膜拜。

《办公室的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前苏联某个机关单位办公室里的故事,以两条感情的发展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办公室里形形的人物。这部电影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导演强烈的现实性风格使得这一系列电影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许多特点。电影手法是随着时展变化的,然而,现在当渐渐麻木了快速剪辑所带来的刺激,疲惫了夸张肢体所带来的粗俗搞笑,再来看这部电影,心中弥漫的不仅仅是对回忆的感动和对岁月的缅怀,更多的是被电影中细腻的温情与幽默所带来的久违的纯净,抚慰日益浮躁的心灵,一种虽不激动但很细密甘甜的欢乐逐渐地弥漫在心中,尤其是品味着电影中的那些细节,那些对白、镜头、音乐,像一块俄罗斯纯巧克力,苦后的甘甜浓香久久不散,留香唇齿。

这部电影和“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一样,描写的都人过而立之年后的爱情历程。都非常细腻地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从初遇时的互不顺眼到彼此爱慕的爱情过程,每部电影里都充满了爱情的碰撞,但经过的层层铺垫和巧妙安排,营造出感情发展的过程,生动丰富地描写了电影中人物的心理过程,准确反映出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心路历程,使看似不可能的两个人产生了令人信服的化学反应。也都通过不同的感情过程的对比来表达导演对于爱情的理解:男女双方都是被对方内在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所打动,而不是他(她)的外表、身份、职业、地位、收入等外在的东西,只有双方对于价值观认同,对彼此人格真正的认同,爱情才能萌发。爱情可以是冲动的、一见钟情的,但唯有对灵魂的认同才是最诚恳的,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种爱情观。也是对爱情真善美的殷切希望,不在乎身份,不在乎时间长短,只在乎于人的自身的灵魂和人格。

这几部电影里的爱情是浪漫的,但不是平板的;是戏剧化的,却又是合情合理的。这与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有很大关系。“三部曲”中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感,无论是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安排、幽默的讽刺,还是视听语言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没有花哨的视觉效果,没有快速的剪辑,没有横七竖八的叙事,没有声嘶力竭的煽情,平平淡淡却依旧打动人心,让人回味不尽。“三部曲”也秉承了导演一贯的精致内敛的喜剧路线:机智幽默的语言、戏剧却不荒诞的情节、特点鲜明却不平面化的人物设置和搞笑却又不过分夸张的肢体动作等。

然而这“三部曲”从风格和内涵上却又是各不相同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命运的捉弄》、第二部《办公室的故事》和第三部《两个人的车站》,在戏剧化设置上一部比一部弱,现实性则是一部比一部强。无论是在对于故事情节的设置上还是所要表达的爱情感受上,一部比一部更加现实,戏剧化程度一部比一部减少,而且基调更是一部比一部哀伤。第一部《命运的捉弄》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萌发的契机点是比较荒诞的:一把钥匙竟然开了两个城市的同一个街道、同一号楼房、同一个房间的门;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萌发是冲动的,里面种种情节的设置和人物间的冲突是非常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上也有强烈的舞台剧风格。第二部《办公室的故事》的情节设置就相对比较现实,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虽然是由男主角的一时酒后争执开始,但相互定情的过程却是非常现实理智;冲突的设置虽戏剧化却有很强的现实逻辑。第三部《两个人的车站》是这三部中哀伤感最浓的,爱情的形成是最曲折最不浪漫的,结局也不是那种大团圆式的。在情节的设置上除了开始两人相遇比较偶然以外,基本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冲突,包括最后两人在监狱外的短暂会面都没有激烈的起伏和冲突;对于爱情观的对比反衬则是运用得最多的,不仅把两个人各自过去的婚姻悲剧与后来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进行对比,在其间也穿插着表现了另外几个人物的爱情观用来进行对比。或许,通过这“三部曲”导演想要表达人生不同阶段对爱情的理解,或者是爱情作为一种情感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冲动到理智再到现实并逐渐趋于平淡。

其实这三部电影的感情设置都是将原本看起来没有丝毫爱情可能性的人通过种种情节彼此联系直到相爱,对于爱情发展过程铺垫得非常细致,情节安排上环环相扣。却因为在戏剧化设计上和现实主义手法上每部电影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使得第一部的情节和爱情看起来有些荒诞,第三部的现实性最强。也正因为如此,三部曲对于现实的讽刺和不同爱情观的对比反讽,在力度上一部比一部强:第一部很少,第二部是温润的、轻巧的,而第三部则是最强的,对虚伪的不纯粹爱情的爱情观的嘲讽,对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弊端的揭露非常露骨和不留情面。

一部电影的风格会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影响,一个导演的风格也会受到他的文化背景、民族底蕴、美学艺术根基等的影响。梁赞诺夫导演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渊源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法则,现实主义的喜剧创作方法则扎根于前苏联喜剧电影讽刺和抒情并重的丰厚土壤,深受格利高里•亚历山大洛夫和伊凡•培利耶夫这两位电影大师的影响。其电影的风格也经历时代的洗礼和个人成长的变迁。我认为这也是梁赞诺夫导演的喜剧电影在其电影生涯的前期具有强烈的荒诞性,而在其中后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性和悲剧性的原因之一。这“三部曲”也正是导演处于时代转折时期的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导演自身的成长和整个大时代的变迁,通过对“三部曲”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一种历程。

一部电影凝结着导演的智慧和心血,能够体现出导演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对电影的解读能够看到,导演梁赞诺夫有着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挚的电影态度。

爱情是他电影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喜剧是他的人生态度,讽刺则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褒扬和鞭策。三部曲的爱情是成熟的、感人的,足以让观众动容。使两人相爱的不是身份、外表等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忠厚、善良、正直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导演对祖国对人性的一种美好期望。多年后在开拍《你好,傻瓜!》(1996)之前,梁赞诺夫曾深有感触地写到:“未来走向何方?不知道。有什么使我们相信自己都是俄罗斯人呢?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俄罗斯人在哪里?即使大家什么都不相信,起码还有爱情值得相信。”这种爱情恰恰来自于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高尚的一面。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人性的美好期望都寄托在他的一部部作品里。他敏锐地体味到社会最本质问题并真实客观地反映到电影之中,用丰富的手法让观众体会和收获。他的电影是爱情电影,从最平淡、最朴实的角度来描写爱情的冲动、浪漫、高尚,却又不仅仅是爱情电影。在1983年出版的自传中,梁赞诺夫曾写道:“每一部读者或观众喜爱的令人开心的作品,照例恰恰都包含着对该社会和该时代断面的活动家们所固有的恶习、弊病和反常现象的暗示、嘲讽和辛辣揭露。幽默和讽刺永远是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梁赞诺夫一直带着对国人深厚的感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社会的冷静思辨,坚持立足本土不断开掘喜剧天地,力求用笑声在人们的灵魂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而今,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坚持拍摄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为俄罗斯电影再次走向繁荣努力着。

梁赞诺夫的电影无疑是真诚的,这种真诚来自于对观众的负责和对艺术的追求。综观现在的很多电影,爱情来的天花乱坠,莫名其妙,夹杂了太多不纯的东西,缺乏基本的说服感。当然爱情可以是浪漫的,是诱惑的,是冲动的,等等,但一部电影里的爱情描写至少需要具备一种说服观众的能力,让观众能够随着电影的情绪而心动,这是导演对观众的一种责任。

电影究竟是一时的一次性消费,还是传世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就像问爱情是什么一样,永远没有答案,永远会被争论下去。但至少电影要承担一种责任――对观众的负责。这也是导演对自己的电影责任,一部电影无论商业还是艺术都是希望所表达的东西能够引起预期的反映,是为了让自己的某种情感思想能够被认同被共鸣。一部电影必须是真诚的才能是优秀的。本文结束的时候,笔者不禁想到现在的很多电影,为什么在一些不该笑场的时候,会有人笑场呢?而追求高票房的背后又有多少对观众的尊重和对电影的责任呢?又怀有多少诚恳呢?

最后一点题外话,在每年的岁末《命运的捉弄》总会在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被播放――这一传统已连续几十年了。好的电影应该就像一坛好酒,越陈越醇、越品越香。

[参考文献]

[1]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 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4] [前苏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幽默的命运和喜剧导演的艰辛[J].世界电影,1986(03).

[5] 卓娜.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从爱情三部曲看梁赞诺夫悲喜剧的艺术风格[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5

《墨攻》里有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但应该说《墨攻》中的主题,在中国电影中绝对是很少涉及的。

这就是《墨攻》中弥漫的一种强烈的反战情绪。

而这种反战情绪,恰恰是日本电影与文学中经常可见的主题。

当然,这原因看似很简单。就是《墨攻》改编自一部日本的漫画作品。但是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日本历史上曾经有对世界的攻击前科,却在自己的文艺作品中,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反战情绪呢?

看《墨攻》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影片主人公革离对战争是深恶痛绝的,他讨厌一切战争,不管是赵军还是梁军,在他的眼中,只要有一方去攻击别人,在他的眼中都是他的仇敌。

这种影片的基调,与我们国家多年的影片基调是不同的,与好莱坞电影的基调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奇怪的是,这种反战的强烈情结,倒可以在日本电影中经常地看到。

因此,我们一直觉得《墨攻》是一部已经日本化的电影,沾染上了日本电影经常表达的一种情绪。比如黑泽明在《乱》、《影子武士》中都对战争采取了一种超脱的冷然的观看,写出战争的虚妄与非理性。我们注意到的一种态势是,一方面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一方面是日本文艺作品对反战的大力宣扬,这形成了日本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现象。

我们中国电影一直宣扬这样的一种观念,就是正义的战争与非正义的战争,所以,我们不反对战争,而是要尽力表现出正义战争的伟岸与神圣,好莱坞电影当然有强烈的反战主题电影,但大多没有什么反响,像《细细的红线》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一味地表达出对战争的迷茫感,但并不讨好,而与其同年度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却到今天依然为人津津乐道。斯皮尔伯格在《兄弟连》中更是强调了“为什么而战”,一旦找到了战争的理由,斯皮尔伯格就不惜强化出战争的壮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对战争的观念更为接近。

日本有反战电影的传统。但是,我们要看到,日本电影的这种反战情结,其实更多的像是藏着一种阴谋。这可能反映出日本人的一种潜在的心态。日本电影回避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是一味地强调战争的残酷与野蛮。实际上,日本人也正是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二次世界大战。一提到二战,日本人首先会说到原子弹,说到轰炸东京,说到日本沦为焦土,于是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找到了委屈的倾诉与发泄点。日本电影愿意去表现战争的残酷与狰狞,这使它有效地回避了去探讨战争的正义性与目的性,而可以在反战上,与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国家一起找到共同的话题。这已经成为日本游刃有余地逃脱历史反思的一种非常实用的理论模式。这其中的根本因素,就是日本把战争都一律拖下加以反对的“水”里,然后,浑水摸鱼,把所有的战争一棍子打死,于是,不管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在日本的文化体系里统统抛掉。日本电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两个好处:一个是站在当年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戕害的国家与人民的一边获得同情,另一个就是让正义的战争一方也被妖魔化,就像洗澡水中的孩子一样,与糟粕一起扔掉。

日本文化中的这种潜在的反战情结,贯穿于他们的动画片及电影中,像“奥特曼”系列,翻来覆去的都是战争主题,本来是很令人厌恶的,但它一套上反战的情结,便变得寇冕堂皇,大言不惭。至于日本拍的很多战争题材电影,都是表现出日本普通人深受战争毒害的主题,不问战争的策划者,一味强调自己的很受伤,这几乎演变成日本人共性的社会情绪。

《墨攻》里也潜伏着日本电影的这样一种瞒天过海的战略情结。它把战争的正义性抛到一边去,而尽力强化战争对民众的伤害与屠戮,从而在批判战争这一主题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样的主题设定是很有它的好处的,你反战肯定是没有人反对的,你写出战争的残酷,肯定也符合人类多少年来的梦想。但是,它这种反战宣传的目的,只是叫对方不设防,放弃固守,可以说,反战电影是一把双刃剑,不妨设想一下,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如果一部日本电影宣扬反战情绪,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想,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外的侵略野心是不会受到这种宣传情绪影响的,倒是被侵略的一方,会无形地受到这种战争恐怖论的影响,而感到恐惧,放弃城池,缴械投降。 因此,日本电影的反战情绪,总是令人狐疑,明明这个国家并不具备反对战争的传统,反而有一种酷爱战争的情结,但叫起反战来,却比谁都响。日本电影甚至没有《巴顿将军》诚实,至少巴顿将军毫不隐讳自己对战争的热爱。

《墨攻》的故事情节移植于日本漫画,这使得电影烙上了深刻的日本文化印迹。当然,我们无法去指责电影中的这种理念,因为日本人谈反战,从来是不会错的,更不会受到指责,但是,日本的反战,向来是混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这一点,便使得它的反战有一种阴谋的味道。

《墨攻》中的革离就像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都不讨好。这种对战争的荒诞感的揭示,很少在激昂的对正义战争的讴歌的中国电影中得到体现。我们感到新鲜,我们感到的确如此,我们看了这个电影后,会不自觉地加入到对所有战争的诅咒。我们既不会站在赵军的立场,也不会站在梁王的角度,我们只会站在中立的位置,反对任何一场战争。

当然,电影是有其合理性的。应该看到,影片把这种反战情结放在“春秋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期,找到了存放的理由与基础,电影更把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湮没无闻的墨家思想拿出来作为最正确的一方,也似乎暗示着日本的这种反战情结扶摇直上从历史的渊源中寻找立论基础的苦心孤诣。墨家思想的这种反战情结与儒家的入世、救世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仁人志士,金戈铁马,慷慨赴死,从容就义,这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对战争、对死亡的传统文化观念。日本漫画中,把墨家的子弟东渡日本成为日本祖先,似乎在暗示着日本人继承了和平的传统,这不知是一种自作多情的附会,还是一种皮里阳秋的讽刺。

。 而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电影也不敢声称革离就代表着正宗的墨家思想。因为革离拯救孤城,并没有得到墨家的认可,是他自作主张前来参战的,手里连梁王的信物都没有。漫画中,他还与墨家发生了思想与行动上的交锋,可以说,日本漫画也深知他塑造出来的这个墨家人物,只是一个挂着墨家头衔、表达着日本文化意识的虚拟形象,所以,日本漫画原著也有意地在情节中安下伏笔,以逃避正宗的墨家思想可能施加予身上的有责认定。电影名为反映墨家思想,其实被编创者已经作了否定。想从电影中去探讨墨家思想,无疑是与虎谋皮。

实际上,在《墨攻》中,我们更看到的是根本与墨家思想无关的革离的一种行为尴尬与思想混乱。因为革离本就不是墨家派来的,他基本代表着日本文化中对战争的一种看法,但因为他无视战争的正义性,所以,他自己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自圆其说,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革离在影片中是战争的领导一方,但他的思想一直是充满着斗争与矛盾的,他不知道他主持的战争是否值得,可以说,他一直在怀疑着自己,比如他经常提到的就是:真的是杀敌为上吗?当革离向逸悦表达出自己的这种狐疑与不解的时候,逸悦很清醒地看出了革离的内心矛盾,说:“当你问别人是非黑白的时候,其实你的信念就已经动摇了。”电影在这里,也没有让革离继续对战争的是与非作出判断,很快让逸悦岔到爱情的是与非上来,逸悦的话,大致是说,你可以不懂战争,你应该懂爱。

后来,革离再次对那个黑人说:“非攻与兼爱才是和平的道理。”这里本该是革离的坚定的思想,但是,那个黑人很尖锐地指出:“你不懂得选择要爱的人。”也就是说这个黑人看出了革离不懂得选择是与非,也正是革离不懂得选择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困惑。这句话本该让革离进一步可能思考战争的性质的问题,但电影再次让革离回避了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接下来就是革离回身去“跟所爱的人道个别”。

可以看出,电影中有两个主题,一个是非攻,一个是兼爱。非攻是以否定战争的正义性为前提的,电影在这里闪烁其词,相当混乱,因为电影要表现一个非攻者去主持战争,他的思想立论基础,必然是充满矛盾的,电影不敢直视革离真正的内心。所以一旦革离要对战争的目的进行思考的时候,电影赶快让“兼爱”站出来说话,一旦革离要对战争的正义性与否作出判断的时候,电影立即转换到“爱的选择”的主题上来。这实际上是否定战争正义性所带来的必然的尴尬。电影不得不用“爱”的主题来拯救“非攻”主题的不能成立,革离与逸悦的爱情关系,看似闲笔,也是原来漫画所没有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爱情的线索,那么,革离的非攻主题就会陷入死胡同,无法排解得开。

因此,直到最后,革离的反战情结仍是软弱无力。他依然重复着不分是非的反战观。所以,电影中,革离只能不断地说反诘句,显现出他在抛弃掉战争正义性之后立论上的中气不足。比如,逢到机会,革离就要反问,如对赵将军:“为什么不可用更理智的办法去化解战争?……如果停止杀戮,可以换回更多生命,你说值得吗?”“战争只会将更多的活人往死里推,活的死的都不会安宁”。“难道生命就没有比活着重要吗?”革离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无法选择正义战争与爱情的徘徊者的形象,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恰恰体现出反战情绪在面对真实的战争情境后的左右为难状态。

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的电影,《墨攻》变得容易得到认同,它是顺向的,是一个历史上共性的主题,所以,少见《英雄》、《夜宴》、《无极》中的那种概念化的拗着观众思想来的古怪主题,后者这类电影中的人心是一种阴谋的代表,是一种欲望的扭曲,是一种图解的需要,虽然很复杂,但写出合理性来很困难,所以,虽然主创者绞尽脑汁,心胸很大,但却犹如夹生饭一般,令人望而生畏,遭人唾弃。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电影 ;传统人文电影;道德审美教育

作为高等院校的娱乐宣传,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各种电影观摩与欣赏,国家每年都举行一次大学生电影艺术节,可见我国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电影欣赏与审美倾向的重视。但从最近几年大学生电影节的电影来看,虽然出现了不少大家认可的电影作品,但总的质量不算很高。学校由于体制原因,为了追求票房价值,学校电影院平常也是以市场电影档线作为标准,都是以美国好莱坞娱乐电影为主,这样,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并没有多少建设作用。为此,希望大学校园能够将中外电影史册上最优秀的文化片作为选修或业余欣赏课程开设,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与审美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的观赏,提升传统道德价值的建构与回归。

传统道德价值的回归主要是因今天消费时代的追求享受与娱乐而提出的,当下整个社会的文明道德似乎在滑坡,国家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及人道主义精神正在被解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电影的欣赏,鼓舞当代大学生重新塑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及人道主义的高尚情操,及对真、善、美追求的人生情怀。

一、战争、英雄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中国及世界电影史上最多的电影题材就是属于战争,无论是前苏联,美国还是中国,战争题材最基本的两大主题就是: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同学们对中国战争题材最优秀的片子已经十分熟悉,《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看了数次,虽然这些电影有很强的政治教育作用,但如果再对大学生进行强行灌输,估计学校电影院里上座率可能寥寥无几。为此,对于战争片子的放映,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表现中国战争的题材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题材电影是一切电影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让观众得到情绪共鸣和强烈认同的,因为战争中人的生存只有生与死的两种选择,因此战争最能考验人性。将通过战争去表现人性、表现人性的摧残与毁灭、表现男人也有儿女泪、表现美好的爱情在战争中毁灭,而那些在战争中维护了人的尊严,保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坚持了人类的正义,保全了后方的母亲及人民,这样的战士无论是牺牲还是活着,他们都是英雄,都是爱国主义的楷模。因此,对于大学生欣赏战争题材,应该选择具有战争性,人性与复杂织一起的,具有深刻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文艺大片。我们可以列举三部片子作为我们教学的案例。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优秀战争片子,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的思想性的作品。迈尔斯通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炼的手法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灾难的当权者的厌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太极旗飘扬》是一部轰动美国及西方世界的韩国大片,电影彰显出强烈的亲情与民族情结。以南北战争这一民族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太极旗飘扬》将他们的民族情结发挥到了极至。这部电影让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了人性情感的宝贵,贫困、残酷的内战、阴暗的政治,越是在艰难绝望的时候,人越能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越是能激发出自己生命的潜能。影片较客观地反映了那段内战时期的真实情况,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毁灭与残酷,并对内战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次解剖:内战绝大多数都是罪恶的,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邪恶,这部影片除了对于内战进行批判外,也赞扬了人道主义,让观众们意识到人权、道德与尊严的重要。《高山下的花环》虽然题材已经不再提起,但那段历史是无法抹去的,作为国内最优秀的战争片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完全可以推荐给学生。这部电影歌颂了刚正不阿的雷军长;歌颂了梁三喜、靳开来等指战员为国捐躯的精神,以及梁大娘、韩玉秀为国分忧、忍痛负重的高尚品质。同时,它还通过吴爽利用职权,为儿子搞“曲线调动”的情节,批判了部队的不正之风。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知道懂得去爱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内容深刻,感情炽烈真切,震撼人们心灵的好影片!一幅幅的图片记载和镌刻着血与火、生命与灵魂;一帧帧的画面涌动和奔泄着情与恨、呐喊和回忆。它深刻地反映着一个个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日子!

二、 青春、困惑与积极人格的自我实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个性与富有青春的朝气。但是,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既有快乐,成功,友谊,温情,但也有青春的烦恼、学习事业的失败及爱情的困扰。通过对中外最优秀的青春电影片子的欣赏,让大学生们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青春时光,珍惜生命与快乐,摆脱烦扰,追求理想,塑造一种积极、健康、阳光、帅气的青春个性。国内反映青春题材的片子数量非常多,绝大多数都是与革命战争的热血与牺牲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对《青春之歌》、《青春祭》、《庐山恋》都比较熟悉,因此,针对今天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真正青春经典意义的作品,让同学们可以从电影主人公形象上吸取正反两方面的人生经验和力量,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观、爱情观、理想观和事业观。为此,我们推荐三部作品,作为经典的青春片予以欣赏。

《情书》是一部清新隽永,让人永远难忘的日本影片,是导演岩井俊仁(又有译成岩井俊二的)的剧场电影处女作。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演绎了少男少女间情窦出开的故事,不如说又激起了成年人心中最深处的情感涟漪,仿佛所经历的一切又被电影洗涤了一遍。想忘却而未忘却的记忆变得更加鲜亮了……阿树对渡边博子说过,喜欢她是因为一见钟情,而她那时还不知道,那是因为她长得像阿树第一次喜欢的女生,岩井俊二就是用电影委婉地诠释了有些人的内心情感“秘密”。导演岩井俊仁片子风格迥异,有的清新温暖简单宁静,如《情书》、《四月物语》;有的残酷暴虐而又绝望,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但《情书》确实是一部最值得欣赏的电影。《男孩别哭》是1999年由希拉里・斯旺克主演的电影,是当年获得诸多奖项的优秀片子,因为里面涉及到了性的更改和同性话题,比较受争议,但是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这个片子的光芒。这个片子对所谓的道德伦理进行了一些颠覆以及抨击常人对同性恋女孩的残酷行径。影片最为纯洁美丽的画面与血腥而且残酷的画面相互交织,令人震撼。通过这个片子,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性的选择性与多元文化的现代价值观。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入围第51届柏林电影节赛单元,王小帅被认为是电影节中的一匹黑马,也成了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这部电影以城市最底层北漂小青年作为主人公,展示了青春少年生存的艰难及外乡人在北京面对的挤压。《十七岁的单车》中,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这部电影以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手法,通过一部单车表现了17岁少年的青春祭奠。

三、 苦难、人生与人性崇高的追求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几乎是中国百年苦难的艺术反映史。 “苦难”是艺术最大的主题之一,在电影艺术中,表现个人命运的悲剧,民族灾难的悲剧及一个国家整体的悲剧影片十分繁多,“苦难”成了电影的一个课题。优秀的影片,让人通过“苦难”去思索命运,去了解生存的艰难,去表现人生意义的探索,在苦难中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中国第五代导演,以多种电影手法与写实性镜头去表现中华民族的生存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坚韧不屈与忍辱负重的个性,《黄土地》、《人生》、《活着》、《红高粱》、《黄河绝恋》、《嘎达梅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生存秩序与艰难处境。在粗犷的大自然与贫穷的生活现实环境中去表现个人、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地震》、《龙卷风》、《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等展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坚强不屈;《泰坦尼克号》、《紧急迫降》、《恐怖地带》等则充分展示了人在技术社会里对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术灾难的恐惧无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细红线》、《辛德勒名单》、《发条桔子》等则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为的灾难(如战争、暴力犯罪)面前既是无比脆弱,不值一钱,又是弥足珍贵,至高无上。人类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变幻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充实,人活着不管是享受生命,还是含辛茹苦,这些影片都是展现了生命之光的闪耀。我们以三部表现苦难、叙述人生、追求崇高作为课堂的经典影片推荐,同学们在电影镜头面前感伤、惆怅、痛苦及欢乐之后,对人生、情感、生命、人性及崇高的道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辛德勒的名单》是上世纪90年代最佳美国电影之一,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辛德勒的名单》评论说:“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自身对战争凝重的反思。在科拉科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惟一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正是战争中人性的魅力,让全世界观众相信,高尚的人性与得到最终会战胜邪恶与战争。

《天堂的颜色》是一部描写儿童苦难的极为优秀的抒情片,是儿童电影的最高杰作,本片在2000年国际影坛被受广受关注,获得了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资格。每个看完电影的同学内心的激动无法平静,甚至在影院里随着镜头的拉开而悄然流掉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有难忘的回忆,无论快乐与不幸,童年的人性最天真、最纯洁、最令人感动。在电影世界中,虽然北野武与侯孝贤都以似乎相同的格调与风格回忆了他们的童年,但对大学生来说,可能最接近他们的影片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这样直接展示儿童苦难命运与人性考验的作品。《天堂的颜色》则是另一种表现风格的优秀电影,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是“一部平实而简单的感伤电影。曾拍过令人喜爱的作品《天堂的孩子》的导演麦基迪,创作出这部故事、颜色与结构都能绝妙地交融的影像织锦绘。就如同其它伟大的伊朗电影一样,《天堂的颜色》以最简单的故事,牵引出你最深沉的情感。”导演麦基迪喜欢通过小孩的视角来诠释成人的世界,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眼中的世界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在影片中,盲童的境遇更令人悲伤,他将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却在自己的心中升起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天堂。妹妹、奶奶及父亲每个人都那么感人。

最后要推荐的一部影片是中国的《天云山传奇》,当代大学生很多没有听说过的一部电影,但在百年电影历史上绝对有它的价值。该影片是我国导演大师谢晋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为同学推荐这部片子,是让同学们了解“”,缅怀他们爷爷、奶奶的青春岁月,更是让同学们懂得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人性中最善良、最崇高与最感动的成分。虽然有特殊年代的政治因素,(下转第60页)(上接第54页)但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历史转折点的时代背景学生非常熟悉,电影中罗群、宋薇、冯晴岚三个主人公及同学关系,他们之间的恋爱与婚姻的展示,充分体现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全片抒情气息非常浓郁,特别是一组比现在贾樟柯使用的长镜头还更长的,足足有十分钟左右的画面,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电影画面最感人和最催人泪下的经典镜头之一:分子罗群被他的同学及老婆宋薇抛弃了,在低矮的破旧茅屋里孤独的病得即将死去,此刻,一直暗恋他而没有结婚的老姑娘、小学教师冯晴岚不怕别人的谣言与政治风险,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罗群的生活责任,她用木板手拉车,独自在大雪中拉着病入膏肓的罗群,灰色的天空、飘飞的雪花、蹒跚的步子、缓缓移动的手拉车、悲怆的音乐……这组长镜头将故事推向高潮,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同学、一个暗恋者、一个妻子的形象,而仿佛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母亲、一名与政治邪恶斗争的“丹娘”、一名捍卫人性与尊严,追求崇高生命的坚强女战士。正是冯晴岚的光辉形象,让我们对这部电影表达的苦难、人性、尊严与崇高的人生意蕴一直深深感动。

上一篇平面设计

下一篇光敏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