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历史故事范例6篇

短篇历史故事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1

关键词:中西;古代小说;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26-04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小说都是叙事文学中最重要的体裁、影响最大的叙事文学样式,也是较迟产生的叙事文体。

中国,“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杂篇・外物》中就已出现。但他所言“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中的小说,并非我们今天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他的“小说”指琐碎的言词,意谓修饰琐碎的言词,求得好的名声,这种做法与大道相距很远。庄子对“饰小说”的做法表示不屑一顾的轻蔑。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尾,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诸子十家,其可现者,九家而已。”虽大体未脱庄子的看法,但于轻视中,也客观地指出它不可能消灭,故将其列为一家,因为诚如孔子所说,它“有可观者焉,”即有一定的可读性。中国古人对小说的看法较为接近文体意义的认识是东汉的桓谭,他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是一种文体:短书,这种文体的特点在于“近取譬论”,即以譬喻的方法,将身边的丛残小语,隐喻治身理家的道理,故它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对一般人治身理家有启迪教化作用。由此印证了《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弗灭的理由。显然,小说至此虽为文体一种,但也并非我们今天所言的有完整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文体。但古代圣贤对小说轻视、贬斥的态度却不能不影响到后人对同为“小说”之名的这类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看法。

西方的“小说”概念丝毫没有贬意色彩。它受古希腊神话、传说的影响而脱胎于史诗。中世纪欧洲普遍流行一种叫“传奇”的文学样式,可以说是欧洲小说的雏形。传奇带有史诗的印记,内容以史为主,而穿插许多虚构编造的神怪、奇异之事。形式初为韵文,逐渐融入散文成份,最终以散文为主,定格为较早的故事小说。它包括骑士小说、圣经故事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正式诞生。它以薄迦丘的《十日谈》为标志,专写社会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被称作“Novel”。故事小说的内容开始关注现实生活,结束了荒诞不经的胡编乱造。法国拉伯雷写于1532年至1564年间的《巨人传》是欧州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问世,则是西方长篇小说创作的新起点。书中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形象成为小说的经典形象而载入史册。由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史诗等叙事文体历来受西方文人推重且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因而,其孕育出的小说也颇受重视,成为西方叙事文类中被看好的重要文学体裁。

中西小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史传、寓言的影响与神话、史诗的滋养

中西方小说产生都较迟,西方小说定型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小说完成于唐(8世纪)传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有意为小说”始于唐传奇。唐传奇改变了志怪、志人小说或与历史相混淆,或仅粗陈梗概,没有摆脱“丛残小语”的蕃篱等弊病。有意识地虚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一定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如《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都是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名篇。小说产生较迟,故它们都吸收了前期产生的多种文学样式的养分。然而,由于中西方经济形态的不同,导致文学体系的差异,故而二者较早发达的文学样式也有所区别。西方商业性的经济形态,促进海上贸易的繁荣。经商者历尽艰辛、长途跋涉,目睹异国民俗风情,感慨九死一生换来的财富不易,往往有许多猎奇见闻向人倾诉,奋勇拚搏的经历向人夸耀,造成西方史诗、戏剧等叙事文体成熟较早,这对其后产生的文学样式特别是小说影响较大。而中国的抒情文学由于更适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国寡民”农业性的经济形态,故而颇受文人雅爱及统治阶级的提倡,有着广泛的市场。《诗经》、《离骚》、诸子散文等都给中国后世文学以更多的营养。加上中国古代哲人根深蒂固的“圆形思维”观念,强调事物发展的循环性,认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重视“温故知新”,故而历史学特别兴盛,造成中国史传文学的高度繁荣。隔代修史,盛世修史,人们由初始关注前车之鉴而积淀为中国人的嗜僻。从孔子删定《春秋》,到左丘明作《国语》,再到司马迁写《史记》等等,一部二十四史写尽世间兴衰事。历代历朝都置有写史的编修馆,设有专门的史官。治史成了中国的显学。不仅官府修史,民间还有不少野史传世,以补官史的不足与偏见。中国史传文学的发达必然影响到小说创作。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突出为两点:一是强调宏大叙事。史传记载的都是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叙述的都是关于国祚民生的帝王将相的兴废活动。这就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十分强调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子不语怪力乱神”更是加重了小说的历史感与时代感,由此造成中国古典小说多偏于历史演义类与公案英雄类题材。二是史传文学从总体看,叙事场面宏大,情节扣人心弦、紧张激烈,人物注重个性描写,语言铺陈恣意。由此,中国古典小说也就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独特个性,小说情节波峰迭起,悬念环环相扣,十分耐读。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2

关键词: 美国历史西部小说 模式 起源 衰落 代表作家

在19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期间,一种全新模式的西部小说应运而生,并得以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美国历史西部小说是美国西部通俗小说①演绎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主要阶段。美国历史小说连同其他通俗小说,都是模式小说。②

牛仔西部小说③在流行多年后,于19世纪3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起初是单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有了某种独创性,随着这种创新的受欢迎而使其被反复使用,逐渐形成模式。同时,一些陈旧的让人厌烦的因素也被淘汰。到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这种新旧因素的更替达到了一定程度,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一类新的西部通俗小说取而代之,即历史西部小说。

历史西部小说在情节上没有太多新意,依旧套用牛仔西部小说的情节模式,即以牛仔式的硬汉为男主人公,描述西部英雄与歹徒的对立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暴力冲突,再配以彪悍凶险的枪战故事和情意缱绻的爱恋经历。在创作主题上也沿袭固有模式,肯定西部区域在塑造人的灵魂和道德观上的价值。不过从作品的总体基调和背景来说,已经现实主义化。历史西部小说立足于西方,强调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西部故事的同时,还要展现一个“古老真实的西部”。作者采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手法,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山川资料和风土人情,使作品既保持了原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增添了不少现实主义的魅力。

40年代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厄内斯特・海科克斯(Ernest Haycox,1899-1950)和卢克・肖特(Luck Short,1908-1975)。

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厄内斯特・海科克斯出版了一系列颇受欢迎的长、中、短篇西部小说。这些小说率先打破了牛仔西部时期的代表作家欧文・威斯特、赞恩・格雷、马克思・布兰德的创作模式,在保留传统的理想主义故事框架的同时,添加了历史的视野,增强了现实主义活力。此外,他也是最早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塑造个性较为复杂的男女主人公的作家。海科克斯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仅1924年一年就发表了17篇作品,此后更是佳作不断,在接下来将近30年的时间里总共创作了25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是西部文学。较为经典的有《惹麻烦的枪》(Trouble Shooter,1937)、《边界喇叭》(Border Trumpet,1939)、《午后的冲锋号》(Bugles in the Afternoon,1944)和《毁灭者》(The Earthbreakers,1952)。这些作品后来都被改编成电影,风靡一时,其中以短篇小说《洛丁波格的马车》(Stage to Lordsburg)改编而成的电影《驿站马车》(Stagecoach)最著名。1931年对于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创作生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海科克斯创作的初期,为了招来读者,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其作品的娱乐功能和商业效应上,而并没有从纯文学的角度思考是否应使其创作本身更加灵活与全面。这一时期,海科克斯的作品大多以传统的西部模式为蓝本,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欧文・威斯特、赞恩・格雷等牛仔西部作家的创作风格。其早期作品中鲜见自身独创性的东西,而在这一时期小说的场景、人物和语言中充斥着模仿的痕迹,从1931年开始,海科克斯的整个创作风格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区别于以往专注于对紧张刺激的格斗情节的描写,他更强调实事求是地描写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力求正确对待每一个细节以再现真实的场景。作品的构造日渐复杂,人物的性格趋于细密,而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充满对立与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创作上,使得女性在西部小说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和智慧的个体存在,而不再仅仅作为男主人公身边的附庸品或是为了顺应情节发展的需要而存在。海科克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但是他命运多舛,51岁时,就因患癌症过早地去世了。海科克斯在传统的西部小说日渐没落之时,勇敢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使得西部文学以一种更为严肃的方式继续发展。在海科克斯的带动下,一大批作者开始效仿历史西部的创作风格和模式。从此,西部文学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代。

受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影响,卢克・肖特在同一时期也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西部小说。这些小说的艺术质量在总体上不及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作品,但依旧融入大量生动的历史现实主义描写。尤其是,他善于描写边陲小镇的历史、地理风貌。而且,他所塑造的少数民族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很有新意和特色。1935年,肖特在《史密斯》和《街道》这样的大众杂志上连载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一枪之仇》(The Feud at Single Short),此后他笔耕不辍,以每年3到4本的速度不断创作出卖座的连载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从1936年开始接下来的10年是肖特事业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不仅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而且开始逐渐脱离大众杂志界,投入层次较高的严肃杂志界,写出很多有思想有深度的巨作。代表作有《勇敢的骑手》(Bold Rider,1936)、《柯特枪王》(King Colt,1937)、《血汗钱》(Hard Money,1940)、《将他打下马》(Ride the Man Down,1942)、《纸警长》(Paper Sheriff,1966)等。和厄内斯特・海科克斯一样,肖特的很多作品都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其中较著名的有1947年上映的《枪杵》(Ramrod)及1948年的《月亮上的血光》(Blood on the Moon)和《科洛那的溪流》(Coroner Creek)等。50年代开始,肖特渐渐厌倦了西部文学创作,这以后鲜有作品发表,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职期间,他仅发表了6部西部作品,甚至少于1940年中一年发表文章数目的一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65年到1975年间,肖特每年只出版一部书,他早年在西部文学界赢得的金牌地位也逐渐为路易斯・拉摩尔这样的后起之秀所取代。卢克・肖特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进一步发展了历史西部文学的创作手法和模式,为整个西部文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引进了新的视角。他对西部小说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战后历史西部小说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约翰・福德(John Ford,1894-1973)、威廉・博伊德(William Boyd,1898-1972)等人的历史西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持续引起轰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历史西部小说也屡见不鲜,而1952年美国西部小说家联盟(The Western Writers of America)的成立,又团结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进一步促进了历史西部小说的繁荣。这一时期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的代表作家是路易斯・拉摩尔(Louis L’Amour,1908-1988)和杰克・谢弗(Jack Schaefer,1907-1991)。

路易斯・拉摩尔以创作生涯长、作品数量多、艺术质量高而著称。他的许多小说融入了大量的西部历史知识和自然风光,有“历史风光小说”的美誉。而且他是战后全球最畅销的小说家,曾被授予“美国国会金质奖章”和“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拉摩尔的九十五本长篇小说在全世界创下了总发行量一亿八千万册的最高纪录,并且每一部作品发行量均在一百万册以上,其中三十多部作品被搬上电影和电视屏幕。除上述长篇小说,拉摩尔还出版了一部诗集和包括四百多个短篇在内的若干短篇小说集。他是公认的当代西部小说明星。其代表作有《杭都》(Hondo,1953),“萨克特”(Sacketts)系列小说,以及《风从集市过》(Fair Blows the Wind,1978)等。无论从作品的销量还是官方与民间的评价上,路易斯・拉摩尔的声誉都是其他通俗小说家无法比拟的。

与路易斯・拉摩尔相比,杰克・谢弗没有那么多的作品,也没有那样高的荣誉。但他在战后西部文学领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定位相当程度上来自他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沙恩》(Shane,1949)。该书不但是商业上的成功之作,而且是历史西部小说的经典,其将充满浓郁原始西部风味的山川风貌和民俗传闻描写十分传神、逼真。1975年,他被西部小说家联盟授予“杰出成就奖”。《沙恩》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杰克・谢弗源源不断地出版关于美国西部的作品。从50年代中期至1991年逝世,他一共出版了二十多本长篇西部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53)、《大牧区》(The Big Range)、《一群懦夫》(Company of Cowards,1957)、《蒙特・沃尔什》(Monte Walsh,1963)、《牲畜》(Mavericks,1967)等。这些小说与《沙恩》相比,情节结构各异,但均有类似的历史现实主义风味和西部挽歌式情节。杰克・谢弗自己最喜欢的是《峡谷》(The Canyon,1953)。该书的主人公名叫小熊,是个印第安人,因为不愿参加战争,逃离了部落。为了弄清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煎熬,在山谷静候神灵现身。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他支持不住,从山顶一直滚到山脚,并跌断了腿。当他挣扎爬起时,开始领悟到自然力的不可抗逆。他从谷底爬回部落,赢得了爱情,并试图将妻子带回峡谷过田园生活。但新生儿的猝死,妻子的哀伤让他留在部落。最终他才彻底明白人生的真谛。这些作品的问世,反映了杰克・谢弗不满意战后美国西部的现状,试图通过自身的种种努力提高艺术创作水准。正如他1961年对记者所说:“如今许多作家都在炮制西部小说,但他们没有什么写作能力,常常是重复那些老掉牙的模式。这种捡西部垃圾的作家比六年前多了一倍。从整体水平上来讲,即便是那些有点写作能力的人,其作品质量也明显不如以前了。”

杰克・谢弗绝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在路易斯・拉摩尔、杰克・谢弗等几位西部小说家之后,美国以“再现古老的真实西部”为己任的历史西部小说已经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艺术水准低下的“色情加暴力”的成人西部小说。这种小说自70年代由花花公子出版公司推出后,即蔓延到整个西部小说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退出了历史舞台,浪漫主义的低劣虚构再次成为时尚。历史在重复,在廉价西部小说的基础上延续。

注释:

①美国西部通俗小说是通俗小说的一个分支。详细介绍请参见余文娟的《美国西部通俗小说的源与流》.世界文学评论,2(2010):292-294。

②余文娟.美国西部通俗小说的源与流.世界文学评论,2(2010):292-294。

③牛仔西部是美国西部通俗小说的第三个阶段,即历史西部的前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1]Blair,Walter.American Literature:A Brief History[M]. Glenview: Scott, Foresman and Co,1974.

[2]Billington,Ray A.America’s Frontier Heritage[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6.

[3]Bloodworth,Jr.,William A.Max Brand[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3.

[4]Bold,Christing.Selling the Wild West[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5]Buble,Paul,ed.Popular Culture in America[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7.

[6]Cawelti,John G.Adventure,Mystery,and Romanc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7]Emerson,Everett H.ed.Major Writers of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M].Madison:Univ.of Wisconsin,1972.

[8]Erisman,Fred and Etulain,Richard W.Fifty Western Writers[M].London:Greenwood Press,1980.

[9]Folsom,James K.The American Western Novel[M].New Haven,Conn: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s,1966.

[10]Nash,Roderick.Wilderness and American Mind[M].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7.

[11]Rosa,Joseph G.The Gunfighter:Man or Myth[M].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69.

[12]Steckmesser,Kent L.The Western Hero in History and Legend[M].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65.

[13]Sutherland,J.A. Bestsellers:Popular Fiction of the 1970s[M].Routledge,London,1981.

[14]Vasudevan,Aruna,ed.Twentieth-Centry Romance and Historical Writers[M].London:St. James Press,1994.

[15]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6]黄禄善,刘培骧.英美通俗小说概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7.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3

论文摘要: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中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1((诗经》中有无史诗

1.1史诗的概念

史诗源出古希腊,有平话或故事的意思,是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为文学作品分类时首先提出的。

“所谓史诗一般是指人类童年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往往取材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塑造崇高的英雄形象,充满激昂奋进的精神,它气魄雄伟、结构宏大,并富于神话色彩和纯真的气质,是文学史上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学体裁。”

1.2《诗经》中有无史诗

在中国,史诗概念出现得很晚,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诗经》时才提出来的。《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篇诗歌叙述周人从始祖后樱创业到建国的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诗经》中《生民》等数篇诗歌是不是史诗,或者《诗经》中有没有史诗的看法很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这五篇诗歌是史诗。持此种意见的有陆侃如、冯沉君等,他们主要根据马克思论述希腊神话时提出的史诗“三要素”,理由是(1)((生民》等诗产生于野蛮和文明交替时期,是艺术发展尚不发达阶段的产物。(2)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3)具备了马克思提出的史诗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五篇诗歌规模太小,根本算不上史诗。余冠英《诗经选》称之为一般叙事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之为历史叙事诗。这五首诗篇幅最长的《皇矣》是%句,篇幅最短的《绵》是54句,五首诗加起来才380句。这同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15693行相差甚远。

持第一种意见学者由于论证充分,赞同的人越来越多。每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篇幅的长短也不是断定为史诗的决定因素。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历史那么悠久,古代文明那么发达,代表中国古代最早、最高诗歌成就的《诗经》为什么没有长篇史诗呢?

2((诗经))中为何无长篇史诗

2.1宗教思想的影响

史诗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有神话色彩,谈这个问题,必然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不乏瑰丽的神话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后男射日、女蜗补天、精卫填海等,这些神话可能还比周史诗形成的时间早,可这些神话的传播却只能停留在零星的、片断的水平,没有像荷马史诗那样被整理成篇,更不要说长篇了。前辈学者提出中国民族缺乏想象力,且没有自己的神谱,所以没有生成系统的神话乃至史诗。这种说法,用民族性的抽象概念去解释具体的问题,与答案没有直接关系。中国上古神话并不缺乏想象因素,前面谈到的那些神话可谓想象奇特,很有想象力。而且这种伟大的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从屈原、到李白、到吴承恩、到蒲松龄,能说中华民族无想象力吗?

其实这与周人的宗教思想是分不开的。周人崇拜的至高无上的神便是上帝,或称为天、上天、昊天、苍天,如《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一切天灾都归于上帝的震怒,如《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瘴。”一切像丰收、人口繁衍、战胜敌人等祥瑞都是上帝的赐予,如《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险降,在帝左右”。《大雅·皇矣》写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乃眷西顾,此维与宅。”《大雅·生民》曰:“上帝不宁,不康樱祀,居然生子。”这个上帝的形象是很虚幻、很模糊的,并不是一个实体。《大雅·文王》写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看出,周代的宗教思想中,神和人并不像西方的神话是同体的,神是被清晰地人格化的。正是周人的这种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诗歌对神的想象力,也就限制了诗歌的篇幅。究其原因,大概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有关系。周天子对于各诸侯国是统属与被统属的关系。《小雅·北山》写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周天子,上天也只有一个上帝。

2.2采诗制度的影响

采诗制度对《诗经》的形成有莫大的功劳,但是《诗经》最后没有出现篇幅浩大的叙事史诗,又与采诗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这里的采诗,一是民间采诗,二是官员献诗。民间采诗是为“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收在《国风》里。官员献诗“大抵是周公从虑后不安,永保天命出发,以诗乐的形式,为进行传统教育而制作出来的”,大部分收在《雅》、《颂》里。从一开始,采诗就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政治目的。可以说,一切与采诗有关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为稳固王权、永保天命,推行礼乐教化进行的,而并非因为有了自觉的文学意识再去热心采集、整理诗歌的。

周代采诗制度大为风行时,下至民间诗歌,上到高级官员所献之诗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便越轨。不管是为了观民风、行教化之用,还是为了配乐欣赏、娱乐,都对诗歌的内容、篇幅有所取舍。一些涉及当朝统治阶级上层禁忌的诗歌,或者是篇幅过长的叙事类长诗可能不在鼓励创作之列。余冠英先生曾经作过研究,断定《诗经》经过统一的加工修改。他的结论是《诗经》在两方面被修改过:一个是统一文字,消灭方言,改为周人的普通话,并进行加工润色;另一个是增减章节,分割拼凑。形式可以被修改,内容当然也可被改变。

《国风》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没有一首诗写到有关先祖先贤的。在崇祖意识强烈的周代,是不允许民间诗歌涉及先祖、先贤的内容的。《国风》里不允许有歌颂先贤、先祖英雄的内容,此类内容只能出现在用于祭祀的《颂》和用于朝廷礼乐的《大雅》中了。《生民》等五首诗都收在《大雅》中,“雅”是周首都的乐调。《左传》昭公二十年:“天子之乐曰雅。”而《大雅》的用途,据朱熹《诗集传》说:“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鳌陈戒之辞也。”《大雅》是用于周天子与诸侯,或诸侯相互之间举行会盟朝见等仪式时所用的乐章。《左传》襄公四年:“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杜预注:“《文王》之三,《大雅》之首,《文王》、《大明》、《绵》。”又《国语·鲁语》:“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由此可见,周史诗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其目的是在天子、诸侯朝会的时候歌颂祖先的功业。

这些史诗的作者具体是谁不可考,大概有乐师、大青、小青、大师、著朦等官员。不管是哪些官员,或者是天子,决定了这些诗一旦创作成功便不再允许修改加工,也不可能有太长的篇幅,在庄严、郑重的朝廷礼仪场合,是不可能有耗时很长的颂唱的。在这一点上,欧洲的史诗则不同,它的创作、流传都是在民间进行的。像荷马因失明没有其他的工作,只能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的演出没有固定场所,街头巷尾、宫廷盛宴、节日聚会都是他演出的地方,为满足不同层次听众的要求,不断改变演唱内容,对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希腊的英雄事迹进行修改、加工以至成为长篇,成为了客观的需要。在当时,周的史诗是不可能这样的。

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要求诗歌的采集、整理、加工、定形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便越轨,这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诗经》中诗歌的篇幅和内容,一些歌颂先贤、先祖的英雄史诗不能随便进行再创作,以形成大型的长篇史诗。

2.3中国诗歌特点的影响

商代时,人们认识世界开始由宏观走向微观,认识对象扩大,开始把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一次小小的采摘,一次耕作都能构成一首完整的小诗。周代时,诗经《国风》的许多篇章都反映了这种现实生活。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了,人的感情世界被作为描写的对象,抒情诗占多数,叙事诗占少数,而且极少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篇幅也不长。新晨

这与中国古代诗歌简约、清隽的风格也有很大关系,它决定了中国古代不会产生鸿篇巨制的史诗。《大雅·生民》短短一句“履帝武敏,散枚介枚止”,却讲述了姜媛踏帝趾印生子,得到后人帮助的经过。正如徐迈先生所说:“这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表现手法既制约了古诗创作的篇幅长短,使其不可能向长篇史诗发展,同时又呈现了别国诗篇无法媲比的精巧玲珑、微言大义。”

2.4其他影响

汉语言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着周代诗歌的篇幅。汉语言是单音节的,有独特的音韵、声调,按一定的次序组合能形成特殊的节奏和韵律,构成音乐美。周代的诗歌节奏强烈、音韵和谐、句式整齐,它的形式更加完美,篇幅也就趋于短小。

还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早期的表意文字不适宜记录史诗,即使殷代有口耳相传的史诗,也不可能把那么长的文字记录在甲骨上,也有一定的道理。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4

A.《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左传》既长于记事,又长于记言。

B.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的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三国演义》。

C.《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生活的道路,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D.《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悲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悲剧式的人物。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

C.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父与子》《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3.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属于解放区文学。

B.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陈白尘的《上海屋檐下》是国统区文学。

C.孙犁的《荷花淀》和柳青的《创业史》都是反映土地改革时期的长篇小说。

D.《一代风流》《红旗谱》《李自成》分别是欧阳山、梁斌、姚雪垠的作品。《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分别是杨沫、王愿坚、杜鹏程的作品。

4.下列作家作品完全对应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刘心武——《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

B.巴 金——《激流三部曲》《灯》

贾平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

C.茅 盾——《蚀》三部曲、《包身工》

谌 容——《人到中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D.老 舍——《骆驼祥子》《茶馆》

魏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5.“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

A.《水浒》和《聊斋志异》 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 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长”的故事尤为生动,广为后人传诵。

B.《韩非子》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C.我国地理学名著《山海经》,因其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源。这些神话又可以看作古代小说的萌芽,故又被称为“古今志怪之祖”和“小说之祖”。

D.《淮南子》为杂家著作,其中保存的上古神话传说,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如《女娲补天》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和理想。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的贾谊与晁错的政论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其代表作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

B.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的《汉书》,为班固受诏而作,因而强调帝王正统,缺乏《史记》那样的强烈批判精神,如书中将项羽、陈涉由《史记》中的“本纪”“世家”贬入“列传”,对历代帝王也多粉饰之词。

C.“三曹”之首的曹操,开创了以“建安风骨”著称的新风气。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D.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以文学著称,然而他的《出师表》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其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家喻户晓。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成书早于范晔的《后汉书》,后人因为推重陈寿的史学与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玉台新咏》是南朝徐陵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木兰诗》为我国最杰出的民间叙事诗。

D.南朝梁代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前代文学,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文学批评杰出的理论巨著。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北宋专业词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北宋诗*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擅长史论,文笔纵横姿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他一生不做官不婚娶,妻梅子鹤,其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为传诵,是咏梅诗中的。

B.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起先为《通志》,宋神宗改名为《资治通鉴》,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后期词作常含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声声慢》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D.宋末诗人文天祥,一生致力于国事,诗文洋溢着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其《正气歌》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被后人传诵。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B.“南戏中兴之祖”是人们对南戏优秀作品《琵琶记》的誉称,该剧为元末高明所作。

C.“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得此名。

D.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散曲作家中成就者。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

1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又称“叶儿”。每支小令只用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多用来写景抒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B.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可写景抒情,也可叙述故事,如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

C.杂剧是古典戏曲的一种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演艺术成果而形成的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D.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戏可用不同的宫调演唱。

1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奇的名称曾用来指唐宋文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到明代专指一种特定的戏曲形式。

B.与宋元南戏一脉相承的传奇,在明代有两大流派,即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王景为代表的“吴江派”。

C.传奇的戏剧结构,篇幅长短不限,视故事情节而增减,一段戏称为一出,通常一部作品有几十出。

D.清代最杰出的传奇作家和作品是洪昇的《桃花扇》和孔尚任的《长生殿》,这两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较高成就,成为清代传奇发展的顶峰。

1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本产生于南宋,是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它是适应都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需要而产生的。

B.拟话本是模拟话本而作的小说,其名最初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作品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C.冯梦龙的“三言”又称“古今小说”,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D.起源于宋元说话的章回小说,以分回标目为主要特点,盛行于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1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之一的演义小说,它主要以通俗的语言,依正史记载结合野史杂记及民间传说,加以深化铺陈而成,如《三国演义》。

B.神怪小说大多是写神仙怪诞之事,但其中亦寓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神怪小说的宏篇巨作。

C.产生于明代,以描述世俗生活为主的世情小说流传下来的作品以《金瓶梅》为代表。

D.谴责小说是以暴露社会,指责政治****为主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李伯元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就是一部谴责小说的上乘之作。

1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堂诗余》《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白石道人歌曲》均是词集。

B.把长篇小说分成若干章节,每一章节叫做“一回”,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小说叫做“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烈火金刚》等。

C.《阿房宫赋》《师说》《论积贮疏》《项脊轩志》《石钟山记》都在标题中标明了文体。

D.“念奴娇”“永遇乐”“水调歌头”“倘秀才”“西江月”“扬州慢”“雨霖铃”等都是词牌名。

1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回小说中常出现“话说”“看官”等字眼,可明显看到话本的痕迹与影响。

B.“论”是一种以论证为主要议论方式,以析透彻为宗旨,一般而言,人物论、史论等较庄重的内容大多采用这一文体,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

C.疏也称奏疏、奏章,是臣下向君王进言的文书。一般采用分条陈述的方式,贾谊的《论积贮疏》是疏中的名篇。

D.唐宋传奇是魏晋笔记小说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情节曲折奇特,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1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都是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则属套曲。

C.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尤以章回体长篇小说光辉夺目。继元明两代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顶峰,让后世学者对它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D.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B.《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

C.被刘知已称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D.《战国策》是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参考答案

1.C【解说】A.《国语》长于记言而不长于记事;B.不是《三国演义》而是《水浒传》;D.莫里哀的《悭吝人》不是悲剧而是喜剧。

2.A【解说】B.“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中的情节;C.《狂人日记》收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中;D.《父与子》是长篇小说。

3.A【解说】B.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是解放区文学,《上海屋檐下》的作者是夏衍;C.孙犁的《荷花淀》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生活的作品;D.《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

4.D【解说】A.《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茅盾的作品。《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的作品。B.《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周克芹的作品。C.《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是王蒙的作品。

5.D

6.D【解说】散曲作为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

7.B【解说】“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中的《察今》。

8.D【解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是相对二次伐魏时的《后出师表》而言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

9.C【解说】《木兰诗》为北朝民歌,见于南朝僧人智匠所编《古今乐录》,而非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10.C【解说】“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11.D【解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2.A【解说】“元曲四大家”指元曲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13.D【解说】杂剧的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演唱。

14.D【解说】把《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弄反了。

15.C【解说】“三言”并没有“古今小说”之说,古今小说只是《喻世明言》的另一称呼。

16.D【解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是吴趼人。

17.D【解说】“倘秀才”是曲牌名。

18.D【解说】《灌园叟晚逢仙女》出自冯梦龙的“三言”,属拟话本,不是传奇。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5

[日]田中芳树/著 陈惠莉 等/译

华文出版社

分类:小说

田中芳树作为日本小说界大神级地位的作者,擅长创作以架空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最出名的代表作《银河英雄传说》曾经风靡亚洲,影响深远。而这一部《亚尔斯兰战记》同样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以中世纪的波斯历史和文学为原型,加入天马行空的想象,锻造了一部非常独特的传奇小说。故事主要围绕着年轻的王子亚尔斯兰如何在战斗中逐渐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塑造了许多富有魅力的角色,比如勇猛忠诚的黑衣骑士达龙,睿智机敏擅长谋略的宫廷画师那尔撒斯等等。

现在中文简体版已经出版了12卷,日本版出到了第13卷,故事仍然在继续。虽然还是一个“坑”,可仍旧吸引了无数读者往下跳,并被改编为漫画和动画,网上常年可见讨论与再创作,是以证明其魅力有多大。

《思考机器》探案集

[美]杰克·福翠尔/著 游健治、张文广/译

新星出版社

分类:小说

如果你喜欢看柯南,那要向你郑重推荐这套书。杰克·福翠尔是推理黄金时代重要的短篇作者,他以一个头脑非常聪明的教授凡杜森为主角,创作了五十多篇短篇推理小说。因为这位凡杜森教授太聪明,所以被冠以“思考机器”的称号。

这套书共有五册,除了最后一本《微笑的上帝》收录的篇幅较长外,其余都是短篇小说。短篇推理小说的节奏快,情节精巧,读起来毫不费力。虽然文章都是创作于上世纪初,但是作者奇妙构思和简洁的描述读起来丝毫没有距离感。

作者的去世带有一些传奇性:他在英国商定了出版事宜后返回美国,而搭乘的船正是举世闻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而思考机器系列的最后几篇稿件也随作者永远沉睡在大西洋海底。

《丰子恺谈艺录》

丰子恺

湖南大学出版社

分类:文化

很多人都知道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但是艺术是相通的,他的散文也写得挺好,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这本书由作者专门面向中学生谈艺术的讲稿整理而成,作者以自己丰富的艺术积累和深厚的底蕴将艺术普及知识讲得生动有趣。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6

要谈及麦克尤恩的某部作品,不妨先来追溯一下这位英国“国民作家”的创作路程:靠短篇小说起家,没多久“洗手”开始写小长篇,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又觉得无趣,就一本厚过一本地写起了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而这本最新的《甜牙》,无疑就是其中字数最多、书脊最宽的一本。事实上,还不仅仅是麦克尤恩自己很享受这种越写越长的乐趣,在《甜牙》里,他让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汤姆,也从短篇写到小长篇再到纯粹的长篇――这种极具麦氏特色的过渡和嬗变,太容易让人想到是他对人物经历的个性化嫁接了。不仅如此,小说还颇费了一番笔墨,对男主人公创作的几则短篇进行了细致的转述,熟悉麦克尤恩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些故事情节简直就是对麦克尤恩自己创作的《即仙即死》、《两个碎片》等短篇小说的复述――他又一次悄无声息地回归了自己。

当然,还有更有意思的。比如,麦克尤恩虽然出生在军人家庭,又是家中唯一一个在军营中长大的孩子,但从其长相来看,偏偏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阴柔气质,更不用说是他的叙事风格了。可就是这么一个无论“看上去”还是“读起来”都显得不是那么“硬派”的作家,在他多年的小说创作过程中,却几乎从未以女性作为第一主角过。唯一一次“破例”是在《赎罪》里,麦克尤恩史无前例地用起了女性第一人称和作为画外音的第三人称来进行交叉叙述,借此从多个角度铺陈故事。

而在这本《甜牙》里,麦克尤恩“破天荒”地让女主人公塞丽娜当起了故事讲述者,在时隔四十年之后,细致地回忆起了自己两年不到的特工生涯。可就是这次表面上的“破例”,却着实狡黠地“玩弄”了一番循规蹈矩的读者们――小说进行到最后一章时,汤姆留给女友塞丽娜的一封信,突然反转了“剧情”,在信中,不辞而别的汤姆希望能征得女友的同意,将他暗中调查后者的素材写成小说,并附上这封“没有留副本”的信,作为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甜牙》的尾章”。

于是,如果暂且撇开麦克尤恩这个《甜牙》真正的作者不谈,那么,这本确实以一封信作为尾章、以塞丽娜视角记叙其经历的小说,事实上就是汤姆在征得女友同意后,“借用”其女性视角而展开的叙述――这么说来,所谓的“破天荒”,其实还是一次充斥着荷尔蒙味道的“代言”。一方面,麦克尤恩大费了一番周折,通过这封信制造了戏剧性的叙述效果,让小说的头尾如同贪吃蛇一般咬合在了一起;另一方面,这种从“女性”反转到“男性”的叙述,又关乎着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表面上来看,女性似乎已经具备了表达herstory(“她”的故事)的权利,然而深究起来,发声的话筒还是握紧在男性的手里,故事当然还是history(“他”的故事,作为单词,是“历史”的意思)。如果这今后,塞丽娜对她自己的经历闭口不谈,而历史又非要定性她在军情五处的特工生涯的话,那么汤姆写的这本《甜牙》,很可能就是其“真实”境况的唯一参考,至于这个“真实”究竟掺杂了多少男性的主观,又能给人几分的信服度,麦克尤恩也是悬而未言。

回到麦克尤恩的创作序列,虽然从“恐怖伊恩”到“温情伊恩”,四十多年小说生涯的磨砺,已经让麦克尤恩的写作风格愈趋平和,也愈来愈融入英国文学的主流。但在这些“渐变”之中,麦克尤恩也保有着一些原始的气息,其中之一就是,他虽然不常以女性为主角、为叙述主体,但始终聚焦女性,以及她们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环境。从《水泥花园》开始,到《时间中的孩子》,再到《赎罪》等等,麦克尤恩对“她的故事”都有着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关注,而这次,透过《甜牙》,先前那些零碎的呈现,则更是得到了集中和多维的汇展。

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偶然性在悲剧中没有一席之地”。事实上也确是如此,麦克尤恩精密的布局,从来都没有让塞丽娜的悲剧处境沦落到巧合的地步。在《甜牙》中,大大小小的人物有十来个之多,但除了塞丽娜和她曾经的同事雪莉之外,其余的人物,从历任男友杰瑞米、坎宁、马克斯、汤姆,到军情五处的各位长官纳丁、塔普、芒特,他们都是男性,并且都利用着男性所代言的“真相”和“规则”,有计划地交织起一张密不透风的电网,控制和改变着那个蒙在鼓里、一无所知的塞丽娜。

“甜牙”行动,取的是一个颇具女性化、还多少有点意味的名字,个中原因,当然是因为女性特工就是这项行动的具体实施者,她们必须依靠女性的某些特质,去完成任务;当然也可以认为,这场说起来是对抗军情六处的行动,其由头归根结底还是一次对五处内部女性的“清洗”――她们看似基本上都完成了任务,可最终又都不可避免地被一一辞退。引用“大佬”塔普在会议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让女人加入行动,我们是顶着很多压力和争论的。结果也多少验证了我们的预测”――与其说这是塔普的事后总结,倒不如说这其实就是他作为男人的心理预设。

就塞丽娜而言,刚刚进入军情五处,就立马被与同批进入的男性特工差别对待,她们不但要从最低级的文职助理开始干起,就算是开会听报告,都必须“自觉坐在最后一排”,而最后更是“满满几排女人”。不仅仅是这些搬得上台面的“规矩”,在暗地里,她还要被迫接受搜家、跟踪以及同事的卧底,几乎到了毫无私人空间、毫无个人尊严的地步。然而,即便是这般失去自由,她们还是会如同案板上的肉,被人随意处置,同伴雪莉就是这样被不知所以地开除了,与她相比,塞丽娜停留的时间虽然略长了一些,但最终也还是殊途同归――这或许又能用来反证,为什么军情五处里面的长官,清一色的全是男性。在小说的起始处,麦克尤恩写道:“我叫塞丽娜・弗鲁姆(跟‘羽毛’那个词儿押韵)”,这里故意强调“羽毛”和“弗鲁姆”的押韵,似乎就已经是在暗示塞丽娜轻如鸿毛一般的命运了。

熟知麦克尤恩“路数”的人都会知道,麦克尤恩的“她故事”绝不会仅仅止步于简简单单的“呈现”。在描述女性遭遇外部压迫的同时,麦克尤恩还以其思索,解释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在塞丽娜的身上,体现得最鲜明的两张性格标签,就是“依附”和“妥协”。塞丽娜对其历任男友都极其依赖,只要不是迫于实在无法改变的窘境(比如杰瑞米的同性恋、坎宁的不辞而别和死去、马克斯自曝有了未婚妻),她都不会主动离开,即便是明知道自己被利用、被愚弄后,仍然有点不依不饶,于是,就算汤姆在最后的那封信中,将一切故设的“游戏”和盘托出,塞丽娜仍然选择了原谅――麦克尤恩暗示读者,她又一次回到了男友身边,并协助其完成了这本讲述自己的《甜牙》。可以想见,这些标签也同样会贴在塞丽娜的工作上,面对歧视、猜忌、威胁,塞丽娜最大的反应就是妥协和屈从,只要没被辞退,她都会一直在军情五处的乌烟瘴气中隐忍下去。

在三十多年前的小说《一头宠猿的遐思》中,麦克尤恩倒还真是反其道而行,写过雄性对雌性的依附,可雄性的身份是只猿猴,而雌性则是人类――这个非对等的关系,本来就说明了一种不可能性。这么看来,麦克尤恩早就开始思考两性之间的关系了,但《甜牙》的出现,无疑代表了新的成果,同时,也是将“他”还是“她”的问题,更加深入也更加向前地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