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范例6篇

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84-0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加强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我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高职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

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全社会所有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必须具备“双证”。高职院校为了加强技能培养,普遍实行“双证制”毕业,即毕业生必须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就业、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劳动者创业的基本素质体现。为了使毕业生能更好的就业,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

1.2高职技能人才人数多、种类多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开设的新专业也不断增加,招收学生数随着增加,培养的技能人才相应增多。由于办学专业的增加,职业技能的种类同时也增多,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分别通过鉴定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是各行业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

1.3一人持多证

在社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就在于有一技之长,为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很多学生在获得一张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再通过培训和鉴定,获取两张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获得车工中级证书的基础上,又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证书;汽车运用专业的学生在获得中级汽车维修工证书的基础上,每人还获得汽车驾驶证和中级维修电工证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导游证的基础上,每人再获得一张中级餐厅服务证和一张跟单员或内审员证等。学生一人持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大大地提高了就业能力。

1.4高职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偏低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高等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它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全面体现在培养对象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上,成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从而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等级普遍以中级为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基本上是中级技能人才,而市场紧缺的是高级技能人才,这样,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等级就偏低,既不能满足市场,也与自身名称不完全吻合。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规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学生取得大专学历的要求之外,还必须满足其他一些条件,如:学生必须在取得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可以申报高级工鉴定,或是大专毕业生经相应学时的技能培训后可以申报高级工鉴定;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后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后可以申报技师鉴定。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获得高等学历证书的同时,要使学生再取得高技能证书,学制学时的限制就成为一个瓶颈。

1.5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支持高职教育的基本渠道。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社会普遍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只从自身和眼前利益出发,进行校企合作。目前,频次较多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如教师到企业授课、企业家来校讲座等形式。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也是短期行为,多以契约性合作为主,这种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初级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长久性,使得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阴市,经济总量连年位居江苏省县(市)之冠,全市拥有3万多家企业,其中集团企业 155 家,10 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企业跻身 “中国制造业500强”,上市公司30余家。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江阴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近年来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学校确立了 “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生产、 经营、 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为地方企业培养输送高级技能人才也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任务。

2.1正确定位

学校始终坚持依托企业、根植企业培养高职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定向招生,双向培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学校和江苏海澜集团、江苏长电科技集团、江苏兴澄特钢集团、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采取人才培养“2.5+0.5” 或 “2+1” 的方式,即两年或两年半的理论和基础技能学习在学校完成,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和企业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学校已和江阴40多家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合作。

2.2企业参与

学校和企业共同围绕人才目标,制订培养计划和方案,计划不仅有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同时还兼顾高职技能人才的后续发展所应有的基础能力。由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资深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课程开发组,将源于企业的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编写个性化教材,确保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用技能相关联。学校一些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法,如艺术系服装设计专业的 “工艺单教学法”,在教授男女西服缝制工艺课程时,将“女西服成衣制作”项目分解为“粘粘合衬”、“归拔衣片”、“前片和后片缝合”等8个任务,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分工、小组协作、展示成果、评价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教学计划别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校内专业课教学多采用教室与实习实训室一体化的模式,讲练结合,采用项目导入式、情景教学法等形式教学,将初中级的专业技能训练分解在前两年内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部门的鉴定考核。在学生三年级时,挑选出约三分之一左右技能突出的学生,利用一些计划课时和业余课时,进行高级工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毕业获得大专学历时,组织进行高级工技能鉴定,获证率可达90%左右。学校通过这种形式每年培养高级工技能人才可达800人左右。

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工作一年后,学校再组织一批毕业生开设高级工技能培训班,为地方企业培养一批高级工技能人才;毕业生工作两年后,学校再组织已取得高级工技能证书两年的毕业生,开设技师培训班,为地方企业培养一批技师人才(如下图所示)。例如:2010年学校以“江苏长电科技集团高级工培训班”名称,开设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装调工》高级工培训班,同时吸纳在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共有56名学员;2011年同样以“江苏长电科技集团技师培训班”名称,开设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装调工》技师培训班,同时吸纳在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共有41名学员。2010年学校为江苏阳光集团和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开设《维修电工》的技师培训班,共培养43名学员。这样,我院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培训,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等学历的高技能人才。

2.4多方位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市场紧缺的技能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需要,学院和办学合作企业联合举办针对企业技术工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提升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针对企业一线工人学员时间紧、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学校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计划,强化理论,加强模拟训练,重点辅导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领。例如:我院2010年和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维修电工技师班,共培养26名学员;2011年学校为江苏海澜集团开设《服装制作工》的技师培训班,共培养34名学员,目前江苏海澜集团是江阴地方技师最多的企业之一。学校通过培养企业一线工人的方法,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2.5办学特色鲜明

随着学校拓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渠道,为企业培养输送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的合作上也不断往深度发展,学校办学紧贴企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学校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现场技术和设备、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需求。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对学校的毕业生需求比已达1.5∶1。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学校向社会输送了7000余名毕业生,60%左右的毕业生成为江阴各企业的技术骨干、班组长或部门经理。

2.6推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

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载体,推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企业参与学校的办学,关注学校的发展,介入学校专业建设,将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引入专业教学中,企业生产模式融入技能教学中。学校建有10多个企业车间式的实习室和创业虚拟公司,同时,学校也授牌30多家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一种开门办学,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局面。

3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

3.1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高职教育的定位必须充分认识其双重性,它既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具有独特的属性及内涵,其功能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高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承接、转移的中心,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桥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辐射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其目标应表现为追求卓越品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正确把握其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达到高学历和高技能两者之间的平衡,目前的高职教育就需要在学制上作一些延长,以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为此,可使高职教育的大专学历提升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这样将会涌现出一大批高学历高技能型的社会需用人才,我国高职教育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3.2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星光大道,是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工学结合,学生才能得到学习锻炼,真切地体味到技能的魅力,促进增强就业资本;企业也能从中得到需要的技能人才,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这样就能求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管理机制,更是一种创新探索。纵观世界上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是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和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基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为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取得“共赢”这一平台上,有效地深化合作。

3.3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随着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就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应积极服务于社会,主动承担起地方企业技能人才的技能提升的责任,真正服务于地方企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承担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1-18.

[3]陈志勇.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64-65.

[4]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3.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高技能人才范文2

第一条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形成,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市高级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等文件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设立“市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基金”,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的奖励和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以及市组织举办的各类技能竞赛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级技能人才是指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获得者。

第二章基金来源和管理

第四条“市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和市组织举办的技能竞赛费用由市财政列入预算,专款专用。

第五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市高级技能人才的评选和奖励基金发放、管理,于每年年底向市政府报告当年资金使用情况和下年度基金调整建议。

市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实施监督。

第三章基金使用

第六条“市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列支范围

(一)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的政府奖励;

(二)新获得高级技师、技师证书人员一次性培训补偿;

(三)新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技术能手”称号者一次性奖励;

(四)市级一类以上职业技能竞赛费用;

(五)奖励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六)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的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评审、公示、表彰等费用;

第七条在本市范围内工作的高级技能人才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享受一次性培训补贴或高级技能人才政府奖励。

(一)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心于的经济建设并作出贡献者;

(二)职业技能处于领先水平,在生产、科研中发挥关键作用且成效显著,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且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发挥传、帮、带作用且效果明显;

(三)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中技术工人岗位工作人员,劳动合同期限不少于3年;

(四)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内;

(五)新技师、高级技师享受一次性培训补贴必须持本办法实施期间在本市范围内工作获得的技师证书、高级技师证书。

(六)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第八条“市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奖励标准

(一)在符合第七条规定的市高级技能人才中,每年评出200名有突出贡献者,可获得一次性奖励1000元/人。

(二)新获得高级技师、技师证书者发给一次性培训补贴,其标准为:2000元/人。

(三)新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技术能手”称号者发给一次性奖金,标准为:部级技术能手10000元、省级技术能手5000元、市级技术能手2000元、市技术能手1000元。

第九条“市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基金”申报程序和发放办法

(一)申报程序

1.个人申请;

2.用人单位推荐;

3.主管部门申报;

4.评审委员会评审考核;

5.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

(二)申报“市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基金”的人员须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申报“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政府奖励”者须提交下列材料;

(1)“市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基金申报表”并附事迹材料;

(2)高级技师证书、技师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人事行政部门鉴证的个人与所在工作单位签订的期限为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2.申报“新获得高级技师、技师证书者申请一次性培训补贴”者须提交下列材料:

(1)高级技师证书、技师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人事行政部门鉴证的个人与所在工作单位签订的期限为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3)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填写的“市高级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备案登记表”原件。

3.新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技术能手”称号者申请一次性奖励,须提交下列材料:

(1)各级“技术能手”称号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人事行政部门鉴证的个人与所在工作单位签订的期限为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3)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填写的“市高级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备案登记表”原件。

高技能人才范文3

【关键词】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2006年学院全面启动一体化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确定了“双核培养、内涵发展”办学理念,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的“双核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打造学院的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笔者从教学角度围绕“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如下思考、探讨。

1 “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阐述

1.1 核心职业素养:学生胜任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既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又是基本的发展技能,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提高、创新革新等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等内容,因专业不同而各有侧重。

1.2 核心职业技能:学生胜任职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指在特定的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1],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工作工具的使用以及对工作材料的认识和应用等技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

2 “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核心职业素养与核心职业技能培养在教学环节应该相互交融,在教学环境、内容、方法、评价中融为一体。

2.1 建设“职业化”育人环境

学校的育人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熏陶和教化的作用,要大力建设利于学生成长的“职业化”学习环境。第一,紧紧围绕职业素养教育来进行实训文化建设,开展工业文化进课堂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与工业文化对接,将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等要求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工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二,围绕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实训环境建设,按照企业生产流程科学布置实训设施设备,营造企业实境,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以员工标准要求学生,使其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

2.2 开发“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

“项目化”课程即从“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2]。第一,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提炼,以工作过程为向导来序化知识技能,创设具体工作情境,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第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从本职业的基本工作内容入手,逐步延伸至本专业的系统知识技能。第三,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组合知识、技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生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综合能力。第四,以典型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培养其“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

2.3 筛选“典型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专业发展,围绕双核能力培养进行科学筛选,体现职业“典型化”特性。第一,符合职业标准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即紧密结合生产工作实际,又不脱离职业标准。第二,以岗位需求为主体,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筛选专业知识、技能,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第三,便于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四,提炼出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充实到各专业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步伐。

2.4 “校企互动”的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第一,合理划分教学阶段,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轮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的循环交错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第二,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管理,开展工学交替式学习,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第三,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在制定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开发专业教材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有效对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2.5 “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遵循需求性、发展性、合作性评价原则,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模式。第一,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应当强化市场标准,紧跟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行业新发展,贴近企业实际,以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第二,技能人才的评价范围应包括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涵盖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等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做到全方位地评价。第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范学校评价,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用制度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突出社会评价,通过毕业生评价、企业评价、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保证评估效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总之,“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自主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展,在实际行动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素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最终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处、会生存。

参考文献:

高技能人才范文4

一、福建省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根据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2005年对全省技能人才抽样调查统计,福建省第二、三产业一千一百余万从业人员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劳动者294万人,占从业人员25.2%,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全国平均数为33%,发达国家则达到50%)。从获得证书人数来统计,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在获得证书劳动者中,高级工以上的人员才占10.7%,等级越高的技能人才越短缺,高技能人才供给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供求刚性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发展高新产业所需的技能型严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症结。在这个大背景下,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省厅”)认真贯彻中央和福建省人才工作相关精神,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贯彻落实。为此省厅出台多项举措,并取得成效。其中一项举措,就是指导社会各行业、产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规模不同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省厅把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当做检验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广阔舞台,当做选拔高技能人才和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有效促进了劳动者积极学习生产技能,切实强化职业素质,显著提高岗位操作水平。

二、做大做强竞赛品牌,构筑人才平等竞争平台

自2003年以来,省厅着眼于“把竞赛工作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的目标,坚持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全省范围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在百万劳动者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的基础上,福建省每年都组织多层次、多职业的技能竞赛。2003年省厅联合16个部门主办了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竞赛项目涉及第一、二产业的31个竞赛项目。2004年组织了多项的全国技能大赛的福建赛区选拔赛。2005年开展全省“职业技能竞赛年”活动。2006年省厅主办12个职业的竞赛;与福建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省第三届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涉及33个职业;2007年省厅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全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共设18个竞赛项目。2008年共举办9个项目省级大赛,其中举办了3个全国技能大赛的福建赛区选拔赛。2009年共举办了41个竞赛项目的职业技能竞赛。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全国竞赛,福建省积极响应,举办了4个项目省级选拔赛,并组队参加全国竞赛。同年,还举办了11个项目省级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年年有新亮点,年年有新突破,不断将竞赛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二)竞赛显身手,行行出状元,“福建省技术能手”已在八闽大地展现魅力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对竞赛获奖者,省厅每年都给予及时表彰,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发挥技术能手的高端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建设。据统计,2003~2011年度,由省厅表彰的福建省技术能手共728名,其中由竞赛产生的能手达275名,占37.8%。

三、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科学指导、制度保障,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几年来,福建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原则,长期坚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竞赛工作程度

为规范全省职业技能竞赛活动,2008年省厅颁布了《福建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闽劳社文〔2008〕245号)。2009年又下发《关于对福建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若干规定予以调整的补充通知》(闽人社文〔2009〕40号),实行了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调整了竞赛的奖励政策。最近又编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指南》,进一步推进了竞赛的规范化管理。这些制度和规定对促进福建省职业技能竞赛进一步科学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完善竞赛激励机制,为竞赛增添后劲

经过几年努力,福建省已逐步建立健全竞赛的激励机制,让高技能人才有为、有位、有待遇,对激励职工积极进取,提高素质,增强工作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根据闽人社文〔2009〕40号文件规定,在省及一类竞赛获得第1名的职工,由省厅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对获得第2~10名的职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直接认定为技师。文件还对省级二类竞赛和市级一类竞赛提高了奖励的标准,扩大了奖励面。企业和职工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逐年提高。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正在从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自觉的行为,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职工积极参加、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技能竞赛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三)完善培养使用体系

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竞赛―鉴定―使用”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体系,为劳动者破格晋升建立绿色通道。培训是劳动者学习技能的基础,通过培训学习、岗位练兵,促使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竞赛为劳动者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也是劳动者快速成长的绿色通道,许多劳动者通过竞赛破格晋级。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成果的检验,是为劳动者技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条件。企业积极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发挥了高技能人才在重大生产决策,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完成精品工程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为福建省跨越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福建省正处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才工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至为重要。通过组织大规模、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的全省性职业技能竞赛,为福建省跨越发展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是福建省各级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在新形势下组织全省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无论是从思想认识上,竞赛方式方法上,还是从竞赛政策法规上,都要与时俱进,要有新思维、新方式、新政策,这些都需要社会认真思考,不断去研究和探索。为此,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注重指导性

职业技能竞赛必须贴近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按照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相关文件要求,福建省要适应产业振兴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到2015年,信息、机械、石化、海洋、创意、金融财会、旅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城乡建设规划等经济重点领域急需专门人才达到43.43万人。根据这一情况,福建省职业技能竞赛侧重点和着眼点应转移到这些产业上来,与有关部门及产业、行业联合组织竞赛,努力培养和发现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二)注重实效性

让竞赛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竞赛项目,安排竞赛规模。让职业技能竞赛紧跟企业科技进步的步伐,满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发展的需要。今后,省厅、各设区市、省有关产业(行业)也应根据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认真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竞赛工作。

(三)注重前沿性

进一步开展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活动,随着福建省作为两岸关系发展前沿和平台的作用日益突出,海西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科教兴省与创新型省份战略的实施,福建省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福建省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的成果和效益也不断显现。同时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和参与国际技能竞赛方面有关较丰富的经验,为促进海西交流,近年来,两岸开展了多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和交流。今后,需认真总结经验,促进两岸职业培训交流不断加强。

(四)注重导向性

高技能人才范文5

关键词:高素质 技术技能型 模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上文件精神表明了国家把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1]

那么弄清楚什么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有什么典型特征,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就相当重要了。本文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型,以期为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提供参考。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杨金土、孟广平等人提出了人才四分说,把人才分为四类,分别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

当前,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义尚未有统一规范的界定。笔者认为要理清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专门人才,即至少具有精通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的人才。专门门人才分为许多种类,科技人才是专门人才,文艺人才是专门人才,“两用人才”也是专门人才。除此之外,管理人才、教育人才、企业人才、领导人才等都是专门人才。[2]

其次必须具备高素质。素质是组织中个体具备的多种条件的综合,它是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的概念,在这一框架中,各种不同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共同作用、影响个体行为,它们的组合便构成了个体的能力素质结构。“高素质”是广义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包括职业素养、职业归属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素质、身体素质等。

最后是技术技能型。技术技能指的是对某项活动,尤其是对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和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模型

为全面衡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笔者在研究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参考了企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胜任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的那些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胜任力素质主要包括:抵御风险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承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处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结果归纳后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并且工作认真谨慎、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诚实礼貌待人,对工作负责,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为坚定的信念和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使命感;有探索求知的恒心和毅力。[3]

2.积极上进的个性特征

学生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变意识,对个体充满自信,乐于接受各种挑战并能镇定应对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同时,个体能够灵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并具备较强的自律能力。在专业发展中对成就取得极具渴望,能够为团队发展设定较高的发展目标。对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主动性,随时为可能到来的机遇做好准备,并能够在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3.科学文化与身心素质。

要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并熟悉相关的专业技能,能够融会贯通,拥有良好的再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对毕业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拥有具备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心理素质健康,心态积极向上,能够勇敢面对挑战。

4.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境,来对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二次理解,将其转化成适用于工作实际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已处理的问题进行及时归纳,转化为个人所学,丰富专业知识,能独立开展工作。

5.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善于与同伴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同伴思想,改善个人行为。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能够探寻问题根源,提出解决办法。

三、结论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对于自己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深刻分析各专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的基础上,开发人才素质模型,不断完善自己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翟永君,武博文.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J]. 大学教育,2013,08:43-44.

[2]董刚,杨理连.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3]涂云海.高技能人才素质模型构建探索[J].现代商业,2009,08:185+184.

高技能人才范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开发

作者简介:孙琳,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3-0020-04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和突破点,这些都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与高技能人才是紧密相联的,工业化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拥有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类型,成为提升 “中国制造”竞争力,并向“中国创造”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发展方向;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1]。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的界定标准是中专学历以上,或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对于像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在统计时并未将其纳入人才范围。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系列,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一起构成我国的人才大厦。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般而言,技能人才中的一、二、三级(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分别对应的教育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四、五级(中级工、初级工)则对应的是中等、初等职业教育。按照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技能人才与学历教育的对应分类,我国技能人才学校类型主要有:职业初中(2C)、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3C)、高中后职业教育(6个月到2年,4B)、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至少2年,5B)。据此,我国学校教育类型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应分布是,职业初中培养的是初等技能人才;3C、4B培养的是中初级技能人才;5B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学校模式与基地。总体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奠定的是不同级别技能人才需要的教育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

当然,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多因素与多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接受不同的教育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只能是人才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职业院校奠定的只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技能基础,培养的是潜在的技能人才,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通过工作实践经验积累,在岗位上成材。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实施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始于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技能型高层次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类型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与调整一直存在着目标不明,层次不清的问题。对此,199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求各种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都要按照这一共同的培养目标协作攻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至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逐步明确,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方向,高职院校逐步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这了适应这一变化要求,高职院校从2004年开始了专业调整,即将原来的高职院校学科大类调整为专业大类,《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共设置了农林牧渔、制造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下分为532个专业。《目录》内的专业大类、专业类结构对应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类型紧密结合,特别是培养目标上明确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达124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3%;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10万人,在校生达到966万人,分别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总数的47%、43%,到2010年高职院校累计培养了2000余万名毕业生。高职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重要的技能型人才资源基础,高职院校成为区域、行业乃至国家战略实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步伐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由技工学校承担,改革开放后技工学校获得了更快发展,由于技工学校教学中规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要求达到中级工的水平和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训练,使得这类学校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进入新世纪后,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此,技工学校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进行改革,一批骨干示范性学校,从以培养中级工为主,逐步向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转变,一批规模大、师资强、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06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门发文,将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明确化,并规定了该类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任务:一是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规划,明确院校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二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方式;三要统筹发展技师学院,明确了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四要制定激励政策,推动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同时,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选择200所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以高级工、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立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扩大各类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整体推进全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于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2)。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有高级技工学校485所。全国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达到161万人,其中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班学生超过47万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和技师班在校生102万人,占在校生总量的25.7%。[2]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高技能人才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

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3]

除总量不足外,结构性短缺,年龄和行业分布上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进行的持续监测显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需求缺口一直较大,平均十个岗位空缺只有五六个人前来求职[4]。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缺口更加突出,北京今后两三年中技能人才缺口总量达6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缺口约为13万人。[5]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统计,截至2011年,广东全省共有高技能人才127.6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9.7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15.27%,高技能人才需求220万人,目前尚需100万人。[6]2010年宁波市总工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85万人,不到产业工人的40%,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只占技能人才总数的7.3%,用人单位要求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岗位有38.91万个,占岗位提供总数的61.08%,而进场求职中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人员只有14.36万人,缺口数达24.54万人,占需求人数的63.08%。高技能人才面临年龄断层,以技师为例,30岁以下的青年技师约占4%,46岁以上的占45%。[7]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何文芳)[8]。21世纪出现的大批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技工荒的实质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结构比例过低,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国家。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指出[9],平均技能水平可以解释1960年到1995年间OECD国家超过55%的人均GDP增长差异。如果能够减少1%的文盲率,则可以保持1.5%的人均GDP增长和2.5%的劳动生产力增长。技能短缺确实阻碍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和技术革新,低技能约束技术革新速度,而且约束采用更有生产力的劳动组织。技能型人才在发达国家人才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德国技能人才在整个人才结构中占到60%以上,美国称技能型人才“工作在中层(working in the middle)”,范围是高中阶段教育及以上、学士学位以下的人员,占比约60%[10]。据欧盟2005年27个成员国资格结构统计,相当于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占比,第二产业为54%,第三产业为47%[11]。而我国这一层次的技能人才比例则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职工文化程度抽样统计结果显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在整体中的占比为32.6%[12]。而“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何文芳)。[13]

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提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许多地区和行业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对此,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已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二)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途径。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据企业和部门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采取以师带徒或集中培训等形式,院校培养的途径不占主导。主要因为:一是过去我国多数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培训基地或技工学校,这类教育组织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需要,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本企业的人才技术提高培训任务;二是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岗位养成、岗位积累和岗位个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师带徒”的传帮带的方式,实行生产与训练一体化训练,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开展的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和科研攻关实际紧密结合,这种应用研究型的培养模式更适用于企业需求,可以说,企业是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主体,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著名的宝钢企业集团建立起了宝钢教培中心和宝钢技工培训中心作为本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面对当代钢铁生产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新型培训模式“三合一高级技能班培训模式”,即“以国家大专学历框架为基础,以高级工培训与鉴定为主线,以突出岗位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本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在此基础上,开设“三合一高技能深化班,实现从高级工到技师的人才培养。但企业毕竟是一个生产实体,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标准也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依靠企业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有计划、大规模地培养技能型科技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基础性、系统化、规模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的优势与资源,是尽快满足现阶段对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一条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资源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特别是从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来看,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重要。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中级技能人才边工作边接受继续教育完成,德国的师傅学校(工长)就是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然而,由于中断工作去学习或业余学习对于多数人来讲勉为其难,这就造成这一模式逐步萎缩,高技能人才主流培养途径逐步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取代。而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方法、手段的进步,也为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事实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据估算,2001年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培养5000多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学校共培养2000多万名毕业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还很不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仍缺乏有效的衔接。高级工的培养主要由劳动部门管理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或企业岗位培养培训为主,而数量众多的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功能上尚不明确,在诸多培养环节上存在着脱节。主要问题是,许多职业院校并未完全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专业设置学科化,课程设置本科压缩化,教学内容理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再者,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实习环节和实习实训条件不足,这些都影响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对此,改革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关键。一是职业院校要建立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深入到企业一线,建立起由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委员会,跟踪科技发展和企业进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生产和教学紧密相连。二是深化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技能人才岗位要求,对应国家职业标准,对应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三是推进“双证书”制度,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资格鉴定限于初、中级,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试行了高级工鉴定。而对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评定,一般需结合在企业岗位上的工作实绩,即采取能力评价和业绩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因此,目前要尽快提升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水平,加快高职院校学生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途径与比例。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有关名词解释[OL].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2010-07-27.

[2]技工院校发展现状[OL].中国就业网,2010-03-09.

[3][8][13]中国急需高技能人才 “八级工”辉煌有望重现[OL].新华网,2011-10-28.

[4]中国“两高”人才缺口大 需以用为本激活人才[N].光明日报,2010-11-22.

[5]北京技能人才缺口将达60万 职业培训将实现终身制[N]. 北京晚报,2011-07-11.

[6]广东高技能人才缺口100万人[OL].新华网,2011-12-16.

[7]技工缺口大,为何难填补[N].宁波日报2010-06-18.

[9]Andreas Schleicher,Benchmarking 21st century skills,30th APEC-HRDWG meeting,Bohol,The Philippines,2008.4.

[10]W. Norton Grubb. Working in The Middle——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he Mid-Skilled Labor For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6.

上一篇短篇历史故事

下一篇别弄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