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例6篇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1

记得“奶茶”刘若英初到乌镇时那充满惊喜的话语,“整个乌镇都是我的”;也记得影星周润发领略内蒙风光后的铿锵之音,“我要捐出99%的财产”。是啊,自然景物从来都是我们灵魂里最动人的画卷,沉浸其中,我们或许会找回真正的自己。

这,便是景物的魅力。将这种大气磅礴的风景纳入我们的文章,文字定会顿放光彩。今天,我们要借鉴与学习的,正是这种全景勾勒的本领。我们可以采用平行镜头推进的方式,或在高处由上而下地俯瞰,或在平地由近及远地眺望,或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或是精美修辞妆扮。总之,你若能展示景物的整体特点,描写便获得了成功。

赏典范作品:

①我走到山坡别墅,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坐下来。我的面前这时展开了整个天池,这不像自然景色,而是一幅油画。你看,这广阔的湖面,被满山云杉映成一片深蓝,这深蓝湖面之上,又印上雪白的群山倒影。这时我才恍然我并未到山之极峰。你看,天池那面,还有层层叠叠更高的白峰,人们告诉我最高一山,名叫博格达峰。这天池,显然是更高更高天山的雪水在这里汇集成湖。偶然一阵微风从天空拂拂而来,吹皱一湖秋水,那粼粼波纹,催动蓝的、白的树影山影,都微微颤动起来。

――刘白羽《天池》

天池真美!无论是那“深蓝湖面”,还是那“粼粼波纹”,与别处都有几分不同。不过,如果没有那满山的云杉相映,何来那令人陶醉的“一片深蓝”;没有那群山的倒影,又何来这一湖的神奇。展开笔墨时,作者仿佛推动着一台摄像机,从湖面引向树木,从山峰转向溪流,或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或静态描写,或动态刻画,将天池的全景勾画得美如画卷。

②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这一天天气晴朗。凭窗远眺,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阴蔽日;远处冈峦起伏,白云出没。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了一片云海;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楼台。正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涌进了我们的房间里。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开窗户,欢迎它进来共住;但我犹未免为俗人,连忙关窗谢客。我想,庐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窥见,就为了这些白云在那里作怪。

――丰子恺《庐山游记》

想一想,作家如果只写庐山的参天古木,或者只写其片片白云,无论如何也突出不了这一避暑胜地之特点的。在这种时候,采用平行镜头,将那如诗如画的景色一并摄入,才会收到这种令人心醉的效果。作家写景,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直接描写,或拟形摹态,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将庐山胜景的整体概貌状写得淋漓尽致。作文中如能引入此种笔墨,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精彩啊!

读学生佳作:

这里风光独好(节选)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在我看来,峨嵋的秀色又怎会逊桂林一筹呢?还是这里风光独好。虽然桂林有着如泼墨画一般秀美的山川景物,但始终少了峨嵋那雄伟的气势。未登峨嵋而见峨嵋,这就是我初登峨嵋时的第一感受,高耸的山峰,远在几公里外便已缥缈在如纱一般的薄雾中;如巨人屹立在远方,给人的心灵以一种威慑。

峨嵋很美,可怎样才能将这种美,展示得大气而与众不同呢?作者想到了采用全景勾勒。这个片断,先采用对比手法,把峨嵋风光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风光进行巧妙对比,从整体上突出了峨嵋风光的妙处,视野开阔。继而用“高耸”、“缥缈”、“威慑”等词语,将峨嵋风光一笔带出。语言优美,画面诗意大气,令人陶醉。

戈壁滩上的日落(节选)

你看,清虚的空间无遮无掩,长天变幻出一堵蓝褐色的巨墙,将太阳这个血红的火球牢牢吸住。我站在高丘上,犹如置身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四面八方,山呼海啸,似千军万马,飞奔而来,飞驰而去,威武雄壮,气势逼人。我一会儿被吞进浪谷,一会儿被抛向浪尖。在这茫茫大荒寂寞的戈壁滩上,我渺小得连一粒沙石都不如。突然间,至极的美感会生出一层寒意,你甚至有点气馁,你的思维无法穿透那堵大墙而望得更远,这是日落的雄浑在作怪,使你的想象力不能任意驰骋。

写景物的文章,关键是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如同样写日落,平原与高山的情境自然会不相同,戈壁与大海的景象也会天差地别。戈壁滩上的日落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作者从大处着笔,多处妙用比喻,通过“汹涌澎湃”、“气势逼人”等词语,将日落时的天地之景状写得“威武雄壮,气势逼人”。全景勾勒,画面震撼人心。

感悟后练笔:

题目:记忆里最美的风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2

论文摘要:通过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引导读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欣赏该词所表现出来的优美意境和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

在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中,柳永的社会地位最低,但名气很大,他开拓慢词,转变词风,勘称中国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柳永对词的贡献及《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创作背景

    柳永一生大力开拓慢词,柳词中慢词占到十之八九,之后苏轼、陆游等人继起,慢词遂行。慢词的成熟,使词获得了增加表现力的物质基础,得以表现更加丰富的感情和社会生活,最终发展成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骄语、唐之诗、元之曲”并架的‘一代之文学”。不仅如此,柳永还以市井生活人词,打破了唐以来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始终囿于上层社会的享乐及风情的局面,使词返回民间。他精通音律,善于铺陈,语言明白晓畅,并常以理俗语言人词,形成了熔雅俗于一炉的独特风格,使词成为家喻户晓的市民文艺,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从“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侧和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柳永影响之广和人们对其评价之高。

    柳永生活在北宋经济繁荣的仁宗时期,其时城市兴起,像杭、沐这样的大城市均规模宏伟、人烟稠密、店铺林立、物资充衍。柳永仕途受挫后,先后多次外出漫游,足迹遍及苏州、扬州、杭州、会稽(含绍兴)、长安、成都等地。这几次漫游,涤荡了词人久困汁京的郁闷,开阔了词人的眼界,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长调,在词的内容上亦增加了对城市风光的描写,《望海潮·东南形胜》即是此中名篇。

2(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了宋初秀丽、繁华的杭州景象。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此词作于1003年秋,是柳永献给时任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门禁甚严,柳永因久不得渴见,便作此词,教歌妓歌于孙何席前,孙折服其文才,于是请其人座。这首词一创作出来,即引起轰动,“流播甚广”,据说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虽不足信,但其影响可见一斑。原词如下: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烧堤沙,怒济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络络钓支莲娃。千漪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贫烟霞。异日国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魔望海潮》这一词牌是柳永首创的。取此名,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放地。

    词的上闽写白天的杭州,突出其美丽、富庶。“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指杭州的地理位置;“形胜,,是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而“胜”还有世人瞩目、兴旺发达之意。杭州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的名城:春秋时代,先属吴,后属越,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定名为钱塘县,隋改名杭州,到了宋初,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东南名郡。仁宗皇帝曾在诗中称赞它“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江吴都会”,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又因五代吴越建都于此,故称“江吴都会”,一作“三昊都会”,《水经注·浙江水》谓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世称三吴。钱塘旧属吴郡!s1。杭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历史悠久,正所谓“钱塘自古繁华”。在这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形成对偶,“东南形胜”是从地理角度写杭州的重要,“江吴都会”是从历史的角度写杭州的悠久,最后以“钱塘自古繁华”从史地、时空两个角度进行总括,虽字数不多,但容量很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难怪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 “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句勾勒提缀,有千钧之力”,此句亦是全篇的统领。

    接下来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家”。此句就如电影镜头的伸缩,先从远处拍照:城外杨柳含烟,薄雾如纱,彩亭画桥,点缀其间,景色如画。然后镜头慢慢拉近:城内千门万户,微风拂过,帘珑轻摆,透出一派富庶安详的气象。接着,镜头再次拉升,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景式的场面:城内城外,各式建筑,各抱地势,檐牙错落;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西湖老人繁盛录》中也写到杭州居民稠密,“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观宇楼台参差如花落仙宫。品之总觉太俗;潘间也曾在《酒泉子》一词中赞杭州之美,“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又过于矫饰,都不及柳永此句精练、传神,雅俗共赏。在这一句中,柳永不像前人小令那样,单镜头的表现一刹那的感觉或一事一物,而是由外向内,由远及近,由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观,开合起伏,有首有尾,铺叙漫衍又脉络清晰,体现出层次结构的多重性。以上是远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是近看。在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边,高人云端的大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绿树白沙,清风入怀,给人以清凉幽静之感,这是写静景;钱塘江中奔腾的江水卷着雪白的浪花,壮阔雄奇,这是写动景。动静相偶,相映成趣。“天堑无涯‘’则是总括钱塘江是一道阻挡北方敌人的天然屏障。此句赞赏钱塘江的雄伟、壮阔、险要,写出了杭州美丽之外的另一面—雄奇。水陆交通便利,带来市民的富庶,市场的繁荣:“市列珠巩,户盈罗绮,竞豪奢”。“珠巩”,此处泛指珠宝等贵重商品;“罗绮”,泛指纺织品。金银珠宝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续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精美豪华、竞相斗艳。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当时杭州居民富足、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之景。

    上阂中四句写了三个层次,呈总分之势:第一句总写杭州的“形胜”、“繁华”,第二、三句写杭州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第四句写杭州物阜民丰的人文景观。时间上由古及今,空间上由远及近。写法上由“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的浮光掠影式的概写,到“市列珠现”“竞豪奢”的细致人微的特写,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但是,杭州的最美所在不是她的建筑、财富,也不是钱塘江,而是西湖。她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是杭州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提到杭州就不能不提西湖,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西湖来作文章了。

    下闽写傍晚的西湖,突出杭州的繁华。

    “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作者首句便点西湖。西湖旧名钱塘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因此,柳永说“重湖片是指它兼有外湖、里湖之秀

。“嗽”,山峰,“叠嗽”,即重叠的山峰。明丽的湖水倒映着清幽的群峦,微风过处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于是作者以“清嘉”给西湖以总的评价:清秀、明丽、浓淡相宜。这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时间上,其与上阅相继,仍是白天的景致;在内容上,却与以下西湖月夜密不可分,过渡巧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写湖边桂花飘香,湖中广植荷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指荷花种植广泛;第二层意思是用典,“三秋桂子”隐含了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职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诗句,这是“用典,,与写实相兼。人神相通的美丽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为下文描写杭州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张本,而“十里荷花”则为下文“采菱俘做伏笔,下文便自然而然地写到西湖的人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臾莲娃”,“羌管”,笛子,因其出自羌中,故称羌管。“弄”,吹奏。“晴”,指风和日丽的白天:“泛”,声音飘荡。这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烘托“笙歌盈沸,口夜不停的景象。西湖岸边,笙管悠扬,菱歌回荡,鹤发童颜的老人悠然垂钓,天真烂漫的孩童喧闹嬉戏,一片太平盛世的生动景象,这是杭州普通百姓的生活。“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则是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千骑”,成千的马队。“高牙”,高大的牙旗,指将军用的旗帜,宋朝州郡长官兼知州军事,因此,此句中千骑所簇拥的将军当指孙何。这一句也是概写孙何出人酒肆歌馆时前呼后拥的威风场面。“听箫鼓”、“赏烟霞”道出了孙何的闲情逸志及文人雅士风度。至此作者选取了湖边市民、城中权贵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铺叙漫衍,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杭州的繁华景象。这也是全文的高潮,柳永不仅工于铺叙,而且更懂得精练,接下来作者就以极其简练的笔触收尾:“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是对孙何的美好祝愿:将来将杭州城的美景绘成图画,待到升任京官时,带进中书省和同僚们一起欣赏、夸赞吧!“图”,动词,绘画。“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它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掌握政治机要的中书省与其较近,故以凤池代称中书省,此词中又代指朝廷。这两句是祝愿孙何早日升到中央去做官。虽是对孙何的祝愿,但也归到了对杭州的赞美上,首尾圆合,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郁达夫,游记散文;风景画;心灵史

游记散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历代都有佳作流传于世。深受古代游记敞文影响的现代游记散文的诞生与现代小说、新诗几乎是同步的。1919年写的《五峰山游记》即是现代最早的游记散文,随后有朱自清、徐蔚南、胡适、高语罕、梁纪文等人的游记散文相继问世。他们的游记散文不仅有对祖国美丽的山川风物的描绘,而且将笔伸向了域外。朱自清是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游记散文作家,他不但喜欢旅游,而且也喜欢创作游记,其游记散文在他的敞文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他1923年创作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尽了秦淮河独特的夜景,让人如睹名画,如读好诗。1924年所写的《绿》、《白水祭》,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已属少见创作。20世纪30年代,“由于作家生活和职业上的需要和不安定,总难免到处跑来跑去的,因此这时的‘游记’之类的作品非常多。”众多作家都涉笔这一散文体裁领域,勤奋耕耘,使游记散文出现盛极一时前所未有的繁荣。而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是郁达夫。

作为现代游记散文集大成者的郁达夫,他写游记散文始于1928年,盛产于30年代。当白色恐怖弥漫文坛的30年代初,郁达夫感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于1933年4月携全家移居杭州,去追求自己少年时代就有过的“名士归隐”之梦。几年内,他仿效家乡的古人严子陵,漂泊隐逸,游山玩水,寻古访遗,履迹遍于东南五省,漫游了许多名山古迹,作为其游踪的记录,便是1934年6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屐痕处处》及1936年3月上海文学创造社出版的增订本《达夫游记》两个集子和未收进集子的几个散篇,总计30余篇,17万余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游记散文乃至中国历代游记散文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郁达夫之所以热衷游记创作,与他早年受出世思想的熏陶及此后接受欧美所谓“遁世文学”的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情绪易走极端,“遇着什么辣手的事情,便萌退志”有关,更与他30年代的思想境况密切相关。在30年代白色恐怖严重之时,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抗争;忧国忧民,却苦干无报国之路。于是,出世思想、田园趣味诱惑他追寻自己早年未实现的梦,隐居杭州,建造“风雨茅庐”,转而寄情山水。这种遁世思想虽不可取,但从侧面却曲折地表现出他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与反抗,体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愫。他将自己的人格和心灵真实地披露在游记散文中。因此,他的游记散文也就成为整个时代文学主题的一种和声。

游记散文虽是记述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一种美文,侧重描绘山光水色等自然风光。但优秀的游记散文,必是以爱国主义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观照,因处处不忘自然,更应处处不忘社会。而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便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在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当然备受人们推崇的是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字。但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作者真正是以爱国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描绘,既能抓住自然景物给人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准确逼真地加以描绘,又能借景抒情,戟刺时政,兼披中怀,体现出一位爱国者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正直率真的人格,既让人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美景,又让人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杭江小历纪程・兰溪》既是一幅色彩鲜明而富有立体感的优美山水画,又是感情浓烈的一首抒情诗。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观点、游览进程、时间的先后、表现的重点来选取景物,然后抓住自然景物对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加以描绘。作品以横山为中心,对富春江秀丽多姿的景色进行了周向运动史的描绘:

两水合并,流向北去,就是兰德江,建德江,再合徽港,东北流去成了富春钱塘的大江。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

在这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中,高大的横山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面碧绿的远山、山下流动的小溪、隔江鲜艳的红叶作陪衬,兰溪市上繁多的人家为点缀。因作者的精心结构、精心设色、人化自然的描绘,以横山为中心的一幅生动景观便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审美效应。描绘到此,作者浮想联翩,觉得这美景“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水彩画,更有水彩画所画不出来的妙处”,妙就妙在“那青山碧水之中,同时在上下移动一面一面的同白鹅似的帆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彩里的外景影片,究竟有哪一张能够比得上这里?”热爱祖国和家乡大好河山之情溢出口中。

《钓台的春昼》更是能将读者从容自如地引入胜景的写景抒情名篇。站在桐君山顶,举目远眺富春江的夜景:“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灰白的云,云层缺处,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那“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最有风趣。而起风后,云脚的移动来得更迅速,江心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忽明忽灭”,不断“变换位置”。面对“浙江山的秀丽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的奇妙景观,作者赞叹“真神气极了!”接着又用饱蘸激情的画笔,描绘了第二天清晨沿江而上所见的景色:“过了桐庐,将狭窄,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沙洲上的桃花、菜花和许多不知名的白色的花,“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再往前走,江更窄,“山色包容的格外紧”,“山容峻削,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生花的妙笔将所见所感的自然美尽收眼底,流于笔端。情景兼到,既细且清,充满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看,郁达夫确是一位描山画水的能手,更是一位借景抒情披露中怀的高手。他的游记散文不仅写景历历在目,言情也能沁人心脾。在其富有才情的笔下,名山大川的雄伟壮阔,深山幽谷的凄清僻静,悬崖隧洞的奇妙万状,山光水色的灵气风韵,不仅成为一幅幅优美画卷,令人神往,让人陶醉,而且成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让人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因此,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并非超尘脱世之作,其中饱含着他对人生、对社会的强烈爱憎。他总是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戟刺时政,披露中怀。

《扬州旧梦寄语堂》开头极言扬州山水之佳丽,古迹名胜之多,可供游览时间之长,接着记述耳闻目睹的破败景象:城市萧条,百业凋敝,美景被破坏,透露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花坞》先写名 胜区花坞之秀丽: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竹木扶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幽谷清绝,给人美不胜收之感。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十余年来的变革,在花坞也留下了痕迹”,“半凤居塌败”,“凤木庵泥墙倾圮,蛛网绕梁”,这里“地价增高了几百倍”,抚今追昔,哀景伤情,愤言道:秀美的花坞犹如被有钱有势者先奸后弃的朴素天真、沉静悠娴的少女。《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作者看到青岛美丽的风景区被糟蹋,“感到头昏脑胀,想呕吐出来”;看到北戴河的古老建筑“塌败不堪”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发出戟刺之言:“大好河山,现在都拱手让人拿去筑路开矿。来打我们中国了,叫我们小老百姓又有什么法子拼命?”《感伤的旅行》从启程的上海夜市落笔,由铁路沿线的景色直写到旅游目的地无锡,描绘了所见的湖光山色和沿途目睹的国家的残败、民生之艰难以及在太湖边上所看到的“当过新贵”们的得意之色,于是怒不可遏,待登上龙山第一蜂时,一腔怒气冲口出出;

目的总算达到了,惠山锡山寺里的那些俗物(指“党国要人”们),都已踏踢在我的脚下。四大皆空,头上身边,只剩下一片蓝苍苍的天色和清淡的山岚。在此地我可以高啸,我可以俯视无锡城里的几百万为金钱名誉而苦斗的苍生,我可以任我放开大口来骂一阵无哪一个凡为我所疾恶者,骂之不足,还可以吐他的面,吐而不足,还可以以小便来浇上他的身头。我可以痛哭,我可以狂歌……

痛快淋漓的文字将一位爱国者的满腔愤怒一泻无余地倾吐出来。惊人的坦率,惊人的大胆,率真自然,肝胆流露。将自己的整个人格和整个心灵都披露出来,使自己的“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 金山 诗 自然 佛教

金山在镇江“城西七里大江中”,“大江环绕”,“丹碧辉映”[1],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来是名人雅士登临游览的必去之地。李白、张祜、王安石、苏轼、陆游、王守仁、文徵明、康熙帝等,因为种种原因到此游赏,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山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综合历代咏金山诗,可以发现诗歌内容方面与两个关键词密切相连,一是“自然”,二是“佛教”。

一、自然:咏金山诗的基石

“自然”既指诗歌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与赞美,也指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咏金山诗完全具备这个特点。金山自有咏诗起,便以歌咏自然风光为基调。金山山水天成,风景优美,具有无可比拟的视觉美,时人称“山川奇秀而崒嵂,无过金山者也”[2]。唐朝咏金山诗开始出现,文人着力描述金山耸立江心的独特环境及秀丽风光。我国山川众多,然而三山五岳皆在平地上,金山“萃然特立大江之中”,这独特的地理方位使之与一般山川区分开,唐代咏诗中就开始描绘这一点,如窦庠形容为“一点青螺白浪中”。此后咏金山诗中反复出现独立江心的相关描写,从而展现了“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一枕江声抱月眠”等特有的审美体验,同时金山自然造化的神奇经由这些诗歌的传诵,更加深入人心。

北宋起,咏金山诗数量剧增,其中单纯吟咏风光之作减少,开始有意识地从不同方面,选取不一样的视角,全方位展现金山迷人的风光,例如描绘金山在黎明之际、白天、黄昏、夜晚各阶段不一样的风光特色,或着力描写山中泠泉、化成阁、慈寿塔、妙高台等景观的美,体现一种对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认识。四时之际,一日之间,金山皆是绮丽的,不过诗歌中重点描绘的还是日出及月下之景。日出时陆游形容为“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金山仿佛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霞衣,是名副其实的“金山”;月下王安石描绘了一幅“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的工笔画,透彻清丽,让人着迷,因而此时的金山一直是诸多文人竞相吟咏的对象,自宋以后历代不断描绘,如明文徵明形容为“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遥空带渺茫”等,金山月色成为金山乃至镇江重要的审美意象。

经过两宋的极热,元时的短暂低靡后,明清时期咏金山诗再度兴盛,然而诗文质量不如先前,诗文中频繁化用前人典故,不过此时人们转换视角,更倾向于跳出金山外,整体观望,金山与浩瀚长江融为一体,有一种特殊的美。元代诗僧明本比之为“水晶盘内一青螺”,此比喻得到大家的认可,如王世贞就形容为“青螺潋滟水晶盘”。金山远望亦别有一番审美体验,以致人们产生了一种“登陟不如遥望好,倒影斜醺”之感,借由这些咏金山诗,拓展了人们欣赏金山自然风光的视角,带来新的观景之乐。

宏观上,历代咏金山诗不论纪游咏史还是怀古,均以“自然”为切入点,赞美金山风光的绮丽;具体到单篇诗歌,写景之句常常出彩,最典型的是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苏轼描写金山风光的诗作不下十首,其中最有风韵的当是这首: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傍晚的景色,不仅是回文诗中的绝佳之作,而且将金山白日至黄昏到夜晚时间、视角、景色的变幻完美呈现。顺读是幅由近而远的山水画,视角由低而高,景色从月夜泛舟到江天破晓,境界优美;倒读“碧峰千点数鸥轻,遥望四边云接水。霭霭红霞晚日晴,迢迢绿树江天晓。槛当泉眼石波清,桥对寺门松径小。远浦渔舟钓月明,潮随暗浪雪山倾”,视野由高远而低近,展现破晓到月夜之景,赏心悦目;反读“倾山雪浪暗随潮,明月钓舟渔浦远。小径松门寺对桥,波清石眼泉当槛。晓天江树绿迢迢,晴日晚霞红霭霭。水接云边四望遥,轻鸥数点千碧峰”,也是很美的一幅画面[3]。顺读倒读反读,都浑然天成,仿佛苏州的双面绣,正面背面虽为同一画面,意趣却迥然不同,耐人寻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山的山水让苏轼醉了,而苏轼的金山诗又让后来的游人沉醉。

二、佛教:咏金山诗的亮点

金山寺是京口十刹之首,与普陀、文殊、大明三寺齐名,并称四大名寺,寺庙宏伟,香火兴盛,自古为佛教胜地。自宋代佛寺建置完成后,咏金山诗中常常出现佛教兴盛的歌咏。笔者就《金山志》粗略统计,仅以“金山寺”为题的诗词就有一百九十余篇,若算上提及寺宇、僧院、山房的,作品数量将相当可观。这些作品常以描摹金山“寺裹山”的独特建置风格突出寺宇建置的壮观。金山山寺一体,从山脚到山顶,亭台楼阁依山而建,从远处眺望,只见寺而不见山,曾巩称颂为“其浮江之槛,负岸之屋,椽摩栋接,环山四出,亦有以夸天下者”。这种独特的“寺裹山”风格,显示了人民的智慧与匠心,从侧面突出了金山佛寺广立的概况,也无形中增添了金山的气势。金山高不过44米,古人多以“一点青山”、一点青青,然而寺宇依山而建,层层殿宇营造出一种高度和气势,金山仿佛也高了,萨都剌发出“佛阁齐云浮海屿”的感慨,实景中的“虚”与艺术中的“实”相得益彰,形成特殊的审美价值。

佛学禅思往往是咏金山诗的亮点,而纵观咏金山诗整体,最亮的无疑是张祜的《金山寺》,后人对此诗推崇备至,宋朝方回誉为“金山绝唱”,明代王思任说“可以鼻祖此山”。诗曰:

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这首诗从内容上真挚反映了张祜对佛寺清净的羡慕及对尘世现实的厌恶,从而表明出世入世间的选择。千百年来,此金山寺诗屡屡引起后人共鸣。自唐后多人题诗言及此诗,如“登临词客知多少,千载还推张祜才”,“张祜有诗谁更读,留云亭畔倚斜晖”等,诸如此类不足枚举;此外,后世次韵唱和诗作就有二十余篇,多以“次张祜金山寺韵”或“和张祜金山寺韵”为题,有时直接以“次唐韵”为题。唱和之作均表达了对金山迷人风光的欣羡,及金山佛教氛围的静谧,僧人智宜则言“古今登眺客,无日不成醺”,进一步提升了这种情怀。单篇诗歌引起后代反复唱和,这在文学史上是少有的现象。金山成就了张祜,张祜也传播了金山。

李东阳说“诗成却爱张公子,解道中流两岸钟”,张祜并不是第一个描绘金山钟声的人,但是自张祜后,“钟声”成为一个重要意象频频出现于歌咏之作中,如宋王令写“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元黄溍写“下方车马应难到,烟际惟听日暮钟”,周伯琦写“钟声两岸占昏晓”,陈言写“一声清磬海门晓”,清潘耒写“贝叶翻云晓扣钟”。佛经中有“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的偈语,金山寺作为佛教名刹,钟声自是不断,由晨到昏,钟声朗朗,使得金山成为一幅有声画。“钟声”成为金山诗文中重要的意象,后来演变为“暮鼓晨钟”,成为金山乃至镇江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金山殿阁层重,黄墙碧瓦,有一种超凡入圣的意境。在此可以“逢僧问佛经”,甚至鸟、龙等动物都听经礼佛,佛教氛围很浓厚。然而不能否认,金山虽处江心,依然隔不断红尘,佛教与世俗两种文化在金山完美统一。金山作为佛教胜地,得名的主要原因却在于“水漫金山”的传说;妙高台本是晒经之地,因苏轼赏月起舞的轶事[4],成为赏月的绝佳之地;高僧修行的洞窟演变为法海藏身的洞穴。这些都集中体现了金山佛教与世俗的相融,甚至世俗性强于佛教性。对此僧人很无奈,常以“试问金鳌岩下水,几时送尽名利船”类似的诗句,表达无奈叹息及潜心修佛的意愿。其实,中晚唐佛教已经开始世俗化,僧人愿“送尽名利船”,本质上还是体现了金山佛教文化的深厚。

三、结语

历代咏金山诗中,赞美自然风光的绮丽是重要的一方面,诗人赞咏之余还将金山与他地相比,如王珪誉为“吴淮此景端第一,金碧一片中天开”,元好问赞“金山胜概冠吴楚”,乔宇进一步提升为“壮游南北此第一”。文人将之与现实名胜相比的同时,将其与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相媲美,这点始自苏轼,他在《金山妙高台》写道“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此后咏金山诗中多以“蓬莱”比金山,如“世上蓬莱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雾气欲吞吞不得,绀宫浮出小蓬莱”等,金山从恍若蓬莱到即是蓬莱,以实画虚,以虚显实,一方面表明金山的自然风光迷人,一方面也显示其佛教香火的兴盛。

金山自然风光秀丽,佛教氛围浓厚,历代吟咏诗歌中均以这两方面为主,观自然山水之美,咏佛教之庄严肃穆。其实自然山水与佛教兴盛两者并不冲突。“僧爱无尘地”,佛教徒认为只有处于清幽寂静的山林中,才有利于修生正果。金山独立江心,一方面“山中无地着尘埃”,另一方面“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风景秀丽又隔断红尘,具有天然的地理方位优势,自然成为僧人修行的首选之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及佛学的兴盛。此外,古人讲究风水,佛教胜地更是风水宝地,不能破坏,所以金山佛教的兴盛反过来也促进了金山自然风光的保护。总之,金山自然风光与佛教发展相互促进,自然与佛教两方面也共同构成了咏金山诗中的重要内容,以自然风光描写为基石,加之佛学禅思的亮色升华,从而体现了丰厚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方舆胜览.[宋]祝穆,撰.祝洙,增订.中华书局,2003:57.

[2]金山龙游禅寺志略.故宫博物馆编,海南出版社2001:1.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5

1、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2、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3、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着名地方

4、秀水明山: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5、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6、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7、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8、风清月皎: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9、寻幽探胜: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10、姚黄魏紫: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

11、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着名河山。

12、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13、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14、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15、纷红骇绿: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16、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6

本单元五篇课文,时跨古今,地兼中外,体裁多样,是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极佳作品。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或慷慨激昂,或自然清新……字字珠玑。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赏析优美句子和精彩段落,广泛积累,培养语感,注意学以致用,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写作能力。

一、品味传神词语,提高用字能力

古人炼字,常常讲究一字传神,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传神词语,阅读时,要仔细揣摩,认真领会。如《黄河颂》中“劈成南北两面”中的“劈”,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雄健有力,写出了黄河波涛的气势。再如《土地的誓言》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义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泛滥”一词形象地写出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泛滥”较“澎湃”“涌动”,能更形象地写出力量的野性。再如,“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用词新奇,传神有力。“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用“埋葬”来刻画失去故土的悲伤,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当然,除了揣摩、品味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外,还需要在平常的练笔中大胆运用,自觉训练,最终才能转化为能力。

二、赏析优美句子,写出精彩语句

五篇课文中各种优美的句子数不胜数,对这样精妙的语言材料,更要仔细揣摩,认真体会。如《黄河颂》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且错落有致。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最后一课》不少句子意味深长,应反复把握,如“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比喻处处可见,作者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生命的进程: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土地的誓言》中的拟人修辞手法,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可以说,这些精美的句子,是我们学习借鉴极好的语言材料。在仔细揣摩其精妙的同时,还应该熟读成诵,并在平常随笔和作文中有意地借鉴或模仿,自觉地运用,天长日久,就会转化为写作能力。

三、赏析精彩段落,加强仿写训练。

上一篇梦想作文素材

下一篇狂躁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