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意义范例6篇

合同管理意义

合同管理意义范文1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重要性;措施

建设工程合同是指承包人按照业主要求进行工程施工、发包人支付工程款项的合同类型,其签订目的是规范工程承发包双方的交易活动,进而为交易双方的利益提供有效保障。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不仅能够促进建设工程整体效益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建设工程市场的健康化、合理化进程。但在现阶段的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不重视合同管理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使合同管理工作真正成为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建设工程合同在各阶段的作用分析

按照合同性质可将建设工程合同分为工程勘察合同、施工设计合同、施工合同三类,不同类型合同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

工程勘察合同是发包人与地质勘查部门间的合同,这一合同能够确保发包方清楚地了解到建设工程的地理状况,以便做出有效应对。在工程筹建阶段,发包方需根据项目的付款类型确定合同类型,常见的合同类型有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总价合同适用于有完整设计图纸或较小施工量的建设工程,此类合同中规定承包人为全部风险的承担者,款项结算金额按照承包人在投标过程中的报价计算。单价合同多见于工期较长、工程量大、施工技术较复杂的建设工程,是指承包者根据发包者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内容,在自身能力的承受范围内,选取整体工程中的部分项目并确定单价,这一合同类型中,承包商和发包方共同分担工程风险。成本加酬金合同不利于工程造价的良好控制,主要适用范围为技术指标不明确的建设工程,此时要求发包者根据项目需求选取最佳的工程合同及对应的承包商。

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发包人在众多承包商的工程合同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标方式,选取造价低、施工效率高的承包商。确定承包商后,双方需共同拟定一份施工设计合同,对施工进度及具体的施工计划进行初步确定。这一合同的签订能够降低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现象,使承包商和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得到良好保障。

施工合同在施工阶段和工程款项结算阶段均有重要作用。在施工阶段,施工合同能够对施工进度、施工材料及施工质量等进行有效控制,它不仅能对合同中施工计划的实施现状进行跟踪考察,对不合理之处进行及时调整,还能够很好地实现施工质量的分层管理,促进责任制度的良好落实,为施工质量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发包方还能通过现场检查或抽查等方式,将实际施工情况与合同中的对应条例进行比对,从而达到高效质量管理的目的。施工合同作为工程款项的结算基础,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也有重要作用。发包人在根据合同对工程进行验收并确定合格后,须与承包商一起,根据合同、施工图纸、工程预算及工程变更等情况,对工程造价进行核算,并将核算结果交由审计部门进行造价审计。在此过程中,双方均根据合同进行款项核算,很好地杜绝了由于结算标准不一致而导致的分歧,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

(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工程合同在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是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有效进行的基础保障。做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管理工作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合同条款得到良好落实的主要手段,对于合同的有效履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能够根据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事件或事项变更工作进行有效记录,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风险、控制施工成本和工期的目的。(3)有效地进行合同管理,能够对合同双方的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合同中的专业技术标准、施工进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得到良好落实和体现,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还能够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建设工程市场的有序发展。(4)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不仅要求承包商在建筑和施工管理中规范操作,也要求发包人在招投标及工程核算工作中,切实根据合同内容,并按照公平原则开展各项工作,符合我国宏观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措施

社会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当前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较严重问题,例如合同双方未对合同的法律效用引起重视,导致“阴阳合同”的大量存在;合同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人才,导致合同的归档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进而影响到合同条款的有效落实等。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中的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就如何提高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合同双方的法律意识

良好的合同管理工作是需要合同双方共同完成的,故承包商和发包人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确保合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意识保障。承包商在签订工程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例,必要时可邀请专业人士对合同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确认无法律漏洞后再行签订。发包人在制定合同条款时也应严格遵循公平性、法律性原则,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证承包方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合同纠纷事件,从而确保工程合同在施工建设中得到良好履行。

(二)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合同管理人员是合同管理工作的执行主体,可从人员选择及加强素质培训两方面着手,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应根据合同管理人员的要求,选取合乎标准的优秀人才担任这一职位;其次,对于在职的合同管理人员,可通过正反事例分析、组织知识讲座等方式,使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合同管理的法律责任,并提高其自身的工作技能,从而使各项合同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好落实。

(三)进一步推广有效的合同范本

现阶段我国最具普遍性的建设工程合同范本,是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所制定,符合当前建设工程市场上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在具体的合同签订过程中,仍存在较多企业不按照上述范本进行合同签订,进而导致在合同管理中出现无效合同等不利现象。因此,建设工程的承接企业也应提高法律意识,主动签订合乎法律规定的示范性合同,并拒绝签订其它一切形式的自拟合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在工程筹建、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及款项结算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有效的合同管理不仅能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缩短工期,还能降低工程风险,促进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的秩序化发展。因此,应从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推广合法化合同范本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工作,促进人们对合同管理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从而为我国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作者单位:广西翔正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幼琴.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07,26(6):117-119.

[2] 谢超,徐蓉.浅议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3(8):952-952.

合同管理意义范文2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给水;管道;质量;合同

合同的制定,在给水管道的施工中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也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在施工中,合同对给水管道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与质量要求,这对减少施工纠纷、保证施工质量、给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1.市政建设给水管道施工合同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及重要内容

1.1确保工程质量

在市政建设当中,给水施工合同,对于约束市政给水施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施工中,给水施工根据合同约定内容,进行施工,在施工中遇到一些技术问题,例如,给水管道施工的质量、工期、造价、施工质量的优劣等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的后期安全隐患问题,在给水施工质量保修期结束后,给水管道的质量出现问题,如跑冒漏水等问题,造成给水企业产销差增加,也使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都是不小的损失,部分管道移位造成的破坏性作用以及对整体建筑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均离不开合同的约定及约束。

1.2控制工程造价

给水管道施工合同能够避免在施工当中合同双方分歧的出现,从而确保市政给水管道施工的建设质量与时间。具体来讲,通过进行合同管理能够较为系统的对给水管道施工设计图进行审查,从而把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尽可能的解决,避免在施工阶段造价的失控。其次,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有效处理好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技术先进的基础上对施工成本加以控制并渗透到给水管道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此外,由于在具体的施工当中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不免会出现设计变更、线路变更等问题,但通过合同管理能够有效预防、避免和解决这一问题,间接性的对工程造价加以控制。

1.3保障工程进度

在市政给水管道施工当中,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对建设工期产生不利的影响,但通过给水管道施工合同管理则能够有效避免和解决这一问题。给水管道施工合同一般会对工程建设的进度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规划,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理清各施工子项目间的逻辑关系与衔接关系,在施工合同的制约下,做好倒排工期,进行合理的流水作业,然后再在施工当中加以重点关注,进而实现施工参与方的高效协调,确保施工工期顺利落实。

2.合同约束中给水管道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在市政建设给水管道施工前,要根据图纸设计,与施工承包方签订相应的施工协议,也就是施工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及要求,进行施工。所以,在施工前的合同制定,要规范、合理、全面,避免遗漏重点部位的施工要求及质量要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争端及麻烦,为后期的验收留下安全隐患。在合同制定后,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在给水施工中易出现这样一些安全问题:

2.1施工准备工作不足

在给水管道施工之前,要详细熟悉图纸的要求,对施工地点及施工情况要现场进行勘察,并要做好管材的选择,这是保证给水管道施工的一项必要前提,也是保证后期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前期勘察工作决定了后期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在施工前根据合同及图纸,要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及方案,以保证施工工期及质量。给水管道的施工,大多数为地下进行施工,所以在施工前,要清楚地下电缆及排道的分布情况,避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电缆和原排道造成损坏,不仅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2材料的质量问题

施工中管材的质量十分重要,根据施工进度,及时检测材料的质量问题,对于施工材料的质量,要由专业的检测人员进行把关,避免由于材料的质量问题引发安全隐患。同时在进行给水管道的施工当中,材料的准备还应当充分,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要根据合同的约定,保证材料的质量。如后期的跑冒漏等由于管材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隐患要坚决杜绝。

2.3给水管道选材不尽合理

在进行给水管道施工合同的制定当中,应当把管材的选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说明和规定。在给水管材当中,其“耐腐蚀性”和“抗压抗破坏性”是衡量管材的重要指标。铸铁管与钢管及水泥管相比较,在耐腐蚀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然后球墨铸铁管材有着更好的抗拉伸性和抗破坏性。所以部分施工单位在管材的选择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在选材没有考虑到施工区域的地质因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依据管道的设计进行选材,一些不合格的管材及质量严重不达标的管材流入到了施工场地。从而使给水管道的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影响了整体的工程质量。

3.履行合同约定解决给水管道施工常见问题的对策

根据合同的约定,在给水管道的施工中,对常见问题进行处理时,经常要涉及到相关的经济处罚及经济纠纷问题,所以在施工中,要准确采集施工数据,严格施工质量等。在给水管道施工中,涉及到经济问题为减少经济损失,对给水管道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如下:

3.1进行精确施工测量

在施工中,按照合同规定要求,对给水管道的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并且应当聘用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测量,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与精确。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在测量中应当保证两名人员共同参与到测量工作中,同时应用专业的测量工具,以减少误差。同时对测量结果要及时进行保留及整理装档,为履行合同约定作为材料进行留存,作为一旦发生质量纠纷时明确责任的证明。

3.2严格控制给水管道施工材料的质量

管材质量的好坏,及其合理性,是直接影响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在管材使用上,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管材选择,并认真检测管材各部件及规格、质量,这是保证合同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管材选择的合理性,以及质量检测,应通过专业人员进行检测把关,并留存样品作为后续验收的小样。并且避免由于管材的选择不当引起给水管道的渗漏发生,避免由于返工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对给水管道进行防腐处理

在对给水管道采取防腐处理时,要根据合同的要求,或者是根据施工标准的要求,严格施工程序。根据标准要求严格进行除锈、防锈操作,进行防腐操作时要确保防腐面的整洁,避免潮湿影响防腐效果。在进行给水管道沟槽回填作业时,加压压实时要掌握好压实力度,根据回填料的不同进行不同方式的振捣。例如使用中粗砂回填时就应当选择灌水振捣的方式。

4.结语

给水管道合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市政给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所以在施工中,全面提高施工承包人员的素质、完善给水管道施工合同、细化合同条例、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按照施工标准精确施工是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减少合同纠纷、减少经济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确保市政管网的质量,降低产销产,节约水资源,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施工活动都是围绕着合同进行的。给水管道施工合同在给水管道施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1]傅亚东.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的预防和控制田[L].中化建设,2008(10):31-39.

合同管理意义范文3

    无因管理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事实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因为它不以意思表示为要件,也不要求无因管理的管理人必须有民事行为能力。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表意人必须将自己的效果意思表示于外部并为他人知晓。而无因管理则不同,法律虽然也要求无因管理人有为他人管理事务的意思,但此意思仅指管理人要有是无因管理而产生的利益归属于本人的意思,不是发生何种法律后果的意思。

    借鉴国外关于无因管理的立法及学说,无因管理主要有下列要件构成:

    第一,无法定或约定义务。这是无因管理成立的首要条件。无因管理中的无因,就是没有法律规定的或合同约定的义务。法定义务有法律规定的私法上的义务和公法上的义务之分。法律规定的私法上的义务,如履行抚养、扶养、监护等义务,不能成立无因管理法律规定的公法上的义务,如警察救助,也不能成立无因管理。为履行这些义务,进行管理后不能向受益人要求费用偿还。约定的义务是指基于管理人与本人平等协商所确定的义务。当事人的这种约定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他人管理事务,通常发生在委托、承揽、保管等合同中。管理人基于合同义务管理事务不构成无因管理。但在某些情况下,合同义务人的管理行为超出合同中约定的义务范围时,就其超出义务范围的管理事务可发生无因管理。衡量管理人是否有法定或约定义务,首先应以管理事务开始时为基准来确定。如果最初虽有义务而中途消灭的,自此时起可构成无因管理;反之,最初无义务开始管理,嗣后因订立合同而发生义务时,自此时起管理事务即不再属于无因管理。其次,应以客观标准确定,而不以管理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如果负有义务而管理人误认为没有义务,其管理事务不构成无因管理;如果本无义务而管理人误认为有义务,其管理事务也可构成无因管理。

    第二,管理他人事务。这是无因管理成立的客观要件。管理人的管理行为,是对事务进行处理、实现事务内容的行为。管理人的行为可以是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管理人管理他人的事务,包括一切可以满足本人生产、生活利益需要的所以事项。如代交房租、代为出卖鲜活产品、代为收取果实、抢救落水儿童等。管理他人的事务要求管理人积极地为某种行为,单纯的不作为,不能成为无因管理的管理行为。管理人管理的事务是否为他人事务,应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管理的事务是否为他人的,从客观上就可以判断。例如,甲在路上被乙骑车撞倒摔伤,乙逃走,丙路过并送甲去医院丙交付各种费用共计1000元。后丙要求甲返还为其垫付的款项甲认为丙应向乙要钱,因该费用是因乙的行为造成的损失。本案例中当事人所管理的事务从客观上就可认定为他人事务。丙所管理的事务虽为他人的,但该他人是乙还是甲,是有不同意见的,这需要从管理人的主观意思上判断。丙送甲去医院是为了甲的利益,其是管理甲的事务,并不是为乙管理事务,因此丙与甲之间得成立无因管理关系,而丙与乙则不能发生无因管理,若丙在主观上就认为是为乙送甲去医院治疗的,其则为乙管理事务,丙与乙之间也可成立无因管理。有些情况下,从事务的客观性质上,不能认定是否为他人的事务,这需要依行为人管理时的主观意思而定。如购买物品、书籍等,既可能是管理人自己的事务,这时需要看管理人的意思如何。如果管理人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就属于他人事务;反之,则属于管理自己的事务。

合同管理意义范文4

关键词:传统预算;改进预算;超越预算;交互预算;意义建构

一、引言

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预算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对企业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激励等系统性活动。技术方法、组织环境及心理层面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的预算管理实施效果。

企业是独立法人地位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形成集体统一的认知和行为难度很大。于增彪(2004)认为,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整合中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技术,怎样更快地被企业各级人员接受呢?创新分散理论(rogers,1995)认为,对一项新技术和改革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项新技术或改革能不能成功的为组织接纳并迅速得到应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预算管理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知程度,认知的形成,受限于意义建构过程(陈文波,2011)。

目前,对于预算管理的探索,主要是在对传统预算批判的基础上,探讨预算是否有必要推行,学者不断提出改进预算、超越预算、交互预算等理念,学术界试图通过对预算模式演进的研究,来找寻影响预算管理实施的因素。预算的实施离不开人的参与,对人的认知活动及预算管理意义建构的探索,对于理解预算管理模式影响预算管理实施效果的过程有一定的帮助。

文章将四种预算管理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四种预算管理模式是学术界提出的理论上的模式,实际企业在当期所采取的预算模式与这四种模式多少会有一些出入,但这四种模式提出的背景可以反映企业在当期采取的预算管理方式的内外部环境,因此文章分析意义建构与四种预算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探讨在不同的预算管理发展阶段,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模式演进及其实施效果的影响。目的在于归纳出组织或集体的意义建构行为怎样通过改变组织成员对预算的认知最终改变预算实施效果的一般规律。

二、理论基础

意义建构是指组织认知内外部情境,形成对情境的集体理解的过程(weicket al,2005)。意义建构表现在个体与组织两个层面。当个体发现现行情境中,有些事物不符合过去认知,个体便会利用经验来追忆过往,来发现其中是否有造成差异的线索存在,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些较合理的推断来解释线索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对事物新的认知(weicket al,2005)。它是信息行为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为了揭示人在接受信息时的行为本质,意义建构是内部行为(即认知)和外部行为(即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织意义建构的一般过程由意义建构的促发因素、过程和结果(陈文波,2011)组成。其中促发因素包括三种情形:对组织而言面对的情境是陌生的;组织预估和实测现象间存在区别;利益相关者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

Maitlis(2005)将意义赋予中的利益相关者概括为管理层和员工两个主体,管理层的意义赋予行为表现了意义建构的控制性,高层管理者大多会运用自身权力与员工沟通。员工的意义赋予行为,同意义建构的活跃程度时相关的,员工参与意义赋予行为的程度越高,意义建构越活跃。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由于参与程度不同,认知也有所差别。参考Maitlis(2005)根据管理层和员工参与意义赋予程度的不同,对意义赋予的结果进行了如下四种分类:最小程度的意义建构(高受控的意义建构,特征:低活跃度,低控制;)、受限的意义建构(特征:低活跃度,高控制)、集成的意义建构(特征:高活跃度,低控制)和协同的意义建构(高活跃度,高控制)。

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实施效果的运行机理(刘凌冰等,2015)如图1所示。考察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可以考察预算管理中的促发因素、建构过程等要素。

三、意义建构与预算管理模式演进分析

1.传统预算的意义建构(1999-2003)(最小程度的意义建构)

20世纪30年代,西方企业在美国经济危机影响下大规模推行预算管理,为了限制生产,保证稳定经营。到20世纪80年代,受美国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我国内部企业规模急剧扩大,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的企业也逐渐采用预算管理制度,形成早期的传统预算。那个时期,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例,如神华集团(中央直管的国有企业,1995年建立,在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上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工作由财务部负责,预算几乎是在全手工状态下编制,企业高管层和业务部门主要抓生产,把预算工作扔给财务部门,认为预算管理实施结果,由负责预算编制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决定。

鉴于这种情况,预算部门从自身的工作角度来理解预算管理,没有管理层的支持,更没有业务部门的积极响应。传统预算理念下的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实施的影响归纳为图2。

这一过程的意义建构行为符合最小程度的意义建构,也是高受控的意义建构。结果是集体认知达到表面上的统一,集体行为无法一致。传统预算阶段的过程特征归纳为低活跃和低控制。

2.改进预算的意义建构(2004-2009)(受限的意义建构)

21世纪初期,社会商业环境转变、企业组织环境日益复杂化,国内工业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为了应对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企业高层逐渐重视预算管理。鉴于传统财务预算缺乏明确的企业战略指导,并且由于技术落后,预算数据的制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极易造成预算松弛的发生。鉴于此,学术界对最传统的预算模式进行改进,出现了弹性预算、行为预算、零基预算、作业预算等改进预算方法,但此时,我国实际的预算管理水平并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高度,因此在这些预算模式出现的背景下,有预算管理基础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传统预算有了调整,以神华集团为例,其开发出相关的预算报表系统,在此过程中,企业也更重视人的因素。这一阶段意义建构过程如图3所示。

这一阶段虽然改进预算提出的理念里预算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实际上管理层依然是主要的意义赋予者。这种意义构建过程中,企业高层过分重视预算目标的实现,使得集体认知虽在形式上相对统一但理解狭隘,也极易造成预算松弛。这一阶段,预算沟通的形式以正式讨论为主,下属比较被动,参与性不高,多以应付差事为主。整体的过程特征为低活跃度和高控制。

3.超越预算的意义建构(2009-2011)(集成的意义建构)

超越预算提出的背景是在改进预算利用平衡积分卡在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之间面临着风险,这一阶段的国际市场经济相对低迷,企业对于预算管理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超越预算分两步实现。第一步:舍弃基于预算的固定业绩合同,把业绩评价建立在事后和相对业绩评价基础之上;第二步,对一线员工完全授权,为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授权管理、网络结构、市场导向的新型组织创造一定的条件。但超越预算的推行需要借助大量管理工具的融合,中国企业想很好地利用超越预算还需要时间。在这一阶段,我国大企业引进专业预算软件,并雇佣专门的咨询师指导工作,足见企业高层对预算编制的重视。这时期,一些大企业在超越预算理念下也提倡放权,各层部门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对各自的预算部门进行调整,这阶段预算管理实施中的意义建构可以归纳为图4。

这一阶段的意义建构过程与集成的意义建构一致,组织上的认知不能作为意义建构的主导因素,业务部门根据自身需形成认知,成为重要的意义建构者。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局部较高活跃和较低控制。

4.交互预算的意义建构(2011-)(协同的意义建构)

2010年左右,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我国一些大的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引进新的预算系统软件。在这一阶段,交互预算理念得到发展。交互预算控制与管理控制系统中信念控制、边界控制等相互补充和契合,它是为了弥补传统预算方式的制度漏洞,成为适应未知环境下的战略管理工具,有助于企业上下级交流沟通、组织学习及管理创新的机制。对交互预算运用比较成熟的企业有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它做到了从“预算为主”的视角到“以组织为主”的视角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大多企业也都会成立全面预算管理项目优化组,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咨询师通过基层调研、访谈并收集数据,培训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基层预算人员,灌输交互预算理念,与公司实际结合,实施预算系统。交互预算、尊重员工,实现个人和企业成绩的最大化,建立松的预算控制制度。预算目标并不是作为预算下级约束力和评价的标准,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预算可以在预算期内进行适当修改,同时显性与隐性激励结合,创造和提倡诚信的预算文化,在企业中的表现就是预算人员会更关心管理层制定的目标,更积极地完成预算编制。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预算管理并不是预算部门用来束缚他们“自由”的工具,而是实现集体合作功能的机制,利用作业成本法,细化生产活动,不仅保证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历次生产作业的收益和成本,也让基层业务部门在良好预算模式下将个人“希望通过完善的预算评价和考核,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意愿表达出来。这一阶段预算管理实施中的意义建构可以归纳为图5。

这一阶段意义建构行为与协同的意义建构模式基本吻合,不管是企业组织管理层还是业务部门,都能表达通过预算管理实现战略协同的需求。组织管理层、预算编制部门、管理部门都是主要的意义赋予者。这一阶段的过程特征表现为高活跃度、高控制。

四、结论

预算管理模式代表了预算管理实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四种意义建构模式,其促发因素、意义赋予方向、控制程度、活跃程度、结果及预算管理模式如下表所示。

首先,从意义建构的发生原因看,都呈现内外部因素并存的状况。意义建构活动的因素不断从外生制度向内生需求转变,需求从高层向基层转移,印证了预算管理的演进同内外部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理论(张先治等,2010)。

然后,从单向到双向的意义赋予方向的转变,表现了企业管理部门对预算管理逐渐重视的转变。

再次,控制程度总体呈现波浪式螺旋上升的趋势。说明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因素。从活跃度来看,呈现由低到高的态势,证明了基层业务部门的参与度可以提高预算效果。

最后,从实施结果来看,预算管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也证明了一定的促发因素、过程要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上才会有不同的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了预算管理意义建构演进模型,如图6所示。

这四种意义建构模式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它也是预算管理模式在我国演变的体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对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示管理部门在预算管理实施中循序渐进。除了注重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层提升预算理念之外,也要注重基层个体的认知行为的重要性。如此,预算管理实施才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凌冰,韩向东等.集团企业预算管理的演进与意义建构[J].会计研究,2015,42-48.

[2]陈文波,黄丽华等.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中的意义建构:以S公司为例[J].管理世界,2011,6:142-151.

[3]毛洪涛,程军,邓博夫.预算报告编制参与、调整及其决策价值[J].会计研究,2013,8:81~88.

[4]程新生,李春荠等.参与式预算行为实验研究[J].会计研究,2008,5:53~60.

[5]佟成生,潘飞等.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44-49.

[6]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9,12:56~58.

[7]高晨,汤谷良.交互预算:应对战略不确定性、契合管理控制的新机制[J].会计研究,2010,9:51~59.

[8]FisherJ.G.PefferS.A.andSprinkleG.B.Budget-basedcontracts,budgetlevels,andgroupperformance.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3,51~74.

合同管理意义范文5

一、引言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合同不仅记录了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还是企业权益的有利保障,引导着企业依法履行义务。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对于合同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合同管理的诸多问题,影响了企业合同在企业发展中的利用效率,阻碍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企业合同管理的常见问题

在“依法治国”的环境下,企业对于企业合同的管理意识有所加强,但一些企业对于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视仍然不够,致使企业合同的利用效益得不到保障。第一,企业合同管理中法律意识淡薄,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及其他部门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能理解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是将合同当成普通文件一样收集、整理,然后存放,丝毫不考虑合同的签订过程、意义及合同的义务权益等,合同签完了就如同几张“废纸”无人问津,企业在参与经济活动中也很少依照合同履行义务、保障权益。其二,合同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匮乏,有的是从一般的文秘转岗过来的,有些也只是懂一些法律的皮毛,合同管理缺少专业的法律环境“护航”。第二,企业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企业合同管理者和企业某些人员将合同管理看成一种形式,只重视合同的签订,对于合同签订的前后重视不足,例如合同签订前的洽谈、草拟合同等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即使签了合同,还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合同的约束作用完全失效。另一方面,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如同虚设,一些企业仍旧沿用“一个声音”的作风,合同不如管理者的一句话,合同的信用度、有效性大大降低。此外,企业对于合同管理的认识不清,不能深层的理解合同管理是关乎企业利益和发展的大事,而只是将这一重任草率的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管理者身上,合同的重要性和开发、利用得不到保障。第三,企业的合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在合同签订前后对于合同的内容研究不够,合同签订较为随意,依照合同办事的意识淡薄,甚至将合同鉴定签订当成儿戏,想签就签、想解约就解约,增加了合同的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例如,某企业做一个广告牌,当合同签订时,广告牌已经做好,广告牌费用的支付也未按照合同履行,相关人员甚至在竣工后还可以在一起讨价还价,这就使合同的签订完全失去了意义,同时也增加了工程风险和支付风险。第四,企业合同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科学,管理环节缺少具体的执行和实施。例如,企业为了方便管理合同,制定了统一管理合同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合同不能及时的归档、甚至用的时候找不到合同,致使企业合同管理状况混乱、效率较低。

三、企业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和要求

合同是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保障,在发生纠纷时合同是解决企业间纠纷的重要依据,维护了企业的利益,指导企业依法办事、依法享受权益。同时,合同管理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降低了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风险,是维护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合同管理中,第一,要注重合同的完整性,全面的理解合同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意义。例如,在合同归档时整理合同的补充协议、会议记录、洽谈经过等,确保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全面性。第二,确保合同的安全性,对合同文件按要求进行必要的备份,注重合同内容的保密和安全。第三,对企业合同实施动态管理,不是合同归档了就可以“长眠”了,要注重合同的补充和开发、利用。

四、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要有针对性、要能发挥实际作用。第一,强化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意,一方面,注重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合同法律知识普及,经过培训等途径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从法律的角度理解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其合同管理的效率和对合同管理的支持。另一方面,可聘请有经验的法律顾问或委托相关的法律服务部门参与企业合同管理,为企业合同管理提供法律支持。此外,要依法履行合同赋予的义务,并能够利用合同保护本企业的利益。第二,企业要从思想、行为上重视合同管理,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一方面,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使其从思想、行为上重视企业合同的管理,能够认清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也要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办事,为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要注重企业合同管理的创新,使企业在合同管理当中获得“实惠”,能够体现出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使企业员工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合同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提高企业的合同风险防范,通过法律教育、合同管理培训等途径培养企业员工的合同管理意识,使企业合同管理人员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合同签订当中,对合同签订前后及签订时的状态进行研究、记录,丰富合同内容,确保合同的全面性,为企业以后对合同的利用和借鉴提供方便。第四,建设和完善企业合同管理的制度,一方面,建立合同管理模式,使企业合同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企业合同管理的效益。例如,分级、划块管理,使合同管理的责任清晰明了,提高合同保管的安全性和开发、利用效益。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定,并能组织有效的合同管理监督体系,确保合同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提高企业合同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效益。

合同管理意义范文6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管理理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负面效应的全面批判,后现代主义者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对当今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教育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寻求把教育上的所有东西都变得具有同一性,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它寻求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主义下的一种“权威的声音”。因此,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组织结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会具有一种与以前迥然不同的性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性、独特性,使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转变为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新型学生观。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思想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吸取。

2.重视“自主性、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主张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想象,引导他们主动地批判分析与自行建构,因而,日常教育中所提供的内容、教育与引导素材与背景要具有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的特点,以促进探究式的、自组织性的教育管理的氛围与机制形成。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描绘了在教育管理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终极真理。

3.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宣告了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神话的破灭。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鼓励在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师权威与单向的灌输方式。

4.倡导教育管理方法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更重视用民主对话、合理授权、文本解构、意义重建、非线性变革等交往方式解决所面临的教育管理问题。它所倡导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多样化,不是对抗的而是对话的。对话的基础是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过程,在教育管理实施中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与充分信任。这种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工具化的操纵、控制式的实施过程与机制,使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投入到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中去,从而实现多种视角的碰撞、多种视界的融合。同时,在对话中,通过语言进行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活动获得师生间的互相包容、互相信任、共同参与、共同设计,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坦诚交流,有利于共同营造积极的校园精神氛围和文化情境。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传统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倾向于英才教育,不太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行动,无视学生的能力。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遵循差异性管理的原则,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个体并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适合社会需要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掘学生的潜能。另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从遗传基因的差异性角度管理,重视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可能表现出的不同方面,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把个体当做学校服务的具体对象。差异性管理认为个体间的差异可以成为优势,这为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一种可观的资源。这种差异性管理原则对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同一性、标准化提出了质疑和反思,对于教育管理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

2.构建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多元性、平等性的教育思想,学生的丰富性、多元性、立体性因此而凸现出来。强调学生工作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天生独特的个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重要的目标去探寻追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竞争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规划人生,提倡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等。按照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教育管理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或教室,而是包括各种资源的广阔天地,应通过多种举措营造有助于学生成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为各种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管理的过程不是预设、以结论为中心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教育管理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认知的,而是知情意行的整合目标。它打破传统的机械的、僵硬的管理范式,促进教育组织改进,实现教育的正义和平等。

3.推崇新型的教育管理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正义和平等”,强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没有权威、不存在压抑;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管理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示范者,教育管理的模式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它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应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灌输,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反对知识霸权、自主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强调开放性、平等性对话,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交往、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认为对话是解释者与解释者人际关系发生的过程,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后现代主义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分权和授权、合作、交流、对话、个体的差异与平等、男女平等、种族的文45差异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