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护理范例6篇

高血糖的护理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1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于血糖调控的效果。 方法 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8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糖尿病病史)和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两组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治疗,并给予护理与血糖调控。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血糖调控;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74-02

危重症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均处在非常危险的边缘,是临床上非常危险的患者,患者随时都会出现死亡。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受手术应激、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1]。现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于血糖调控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8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糖尿病病史)和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为(49.2±6.2)岁,其中呼吸系统患者14例,消化疾病系统患者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例,外科和外伤大手术患者7例,其他疾病患者5例。对照组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48.4±6.7)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7例,呼吸道疾病患者为13例,外科手术患者6例,其他疾病患者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糖的控制 两组都采用胰岛素治疗。(1)胰岛素的使用:血糖值控制在7.8~10.0 mmol/L之内。当空腹静脉血糖在10.0~15.0 mmol/L范围时,采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当空腹静脉血浆血糖大于15.0 mmol/L,选用持续微量静脉泵(在40 mL生理盐水中加40 U普通胰岛素,依据血糖值的大小控制静脉泵入速率)对血糖进行调控。(2)血糖的监测:选用电脑血糖仪测量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的血糖变化。使用皮下注射的患者血糖测量频率为2~4 h/次,静脉泵的患者血糖测量频率为2~2 h/次,对于特殊患者(病情危重且血糖变化不稳定)血糖测量频率前期为30~60 min/次,待稳定后,可适当改变血糖测量频率,不低于4次/d。(3)血糖的影响:要格外注意影响血糖的各种因素,如患者的饮食、营养摄入、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降糖药使用后的协同作用等。

1.2.2 患者的护理 (1)对于危重患者的护理:实时监测并24 h记录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瞳孔等生命体征值变化,避免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做好对患者呼吸、循环、神经、消化、泌尿等系统的护理及防预并发症,做好导管护理。(2)对于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定期对护士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把控细节与难点。每日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血糖仪质控,确保其准确性;在进行末梢血糖测量时,需对未输液手的无名指选用针刺自然流出法进行采血,可以减少用力挤血引起血液稀释进而造成测量值降低;测量用血应弃去第一滴血,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外周循环不好的患者需测量静脉血血糖;正确掌握胰岛素皮下注射捏皮法要领,由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起皮肤,禁忌五指捏皮,防止注射入肌内;要严格控制胰岛素注入速率,防止血糖波动太大造成低血糖现象的出现。ICU重症患者常常不能正常表达自身状况,生命体征不稳定,容易忽略其低血糖表现。严重的低血糖可能造成危重患者各脏器功能的恶化,进而诱发医疗事故。胰岛素使用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慌、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弱的症状,需要马上进行血糖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对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及静脉泵治疗的患者,需严格床头交接班,定时查看注射泵运行状况及胰岛素用量,输注部位及患者个人体征反应(如皮肤红肿、脱出、出血、过敏及感染等);对输注部位进行管理,防止局部皮肤出现硬结、增生等;注重患者饮食的护理,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要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给予能量补充,对于昏迷的患者需通过鼻饲管输入特定的流食,还可匀速泵入肠内营养液,频率为1 000 mL/d,整个过程要严格控制营养液用量和滴速,防止血糖过高。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无论既往有无糖尿病的ICU危重症患者都因其存在应激因素,故而常伴有高血糖症状,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及肠内肠外营养的摄入都将引起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症状。有研究表明,ICU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症状会加速患者的死亡及并发合并症。赵京阳[2]研究发现,重症患者进入ICU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概率高达97%,炎性介质和应激性高血糖变化呈显正相关关系,血糖升高炎性介质也会随之升高,而应激性高血糖和人体自身机体的免疫功能呈负相关关系[2]。

目前,专家学者及医疗机构常认可的ICU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范围为7.8~10.0 mmol/L,其借鉴是AACE和ADA于2009年共同发表的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标准。当患者血糖小于6.1 mmol/L或大于10.0 mmol/L时都属于不正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血糖调控。

研究发现,在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中,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外科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死亡概率分别为15%和37.5%,其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分别为30%和50%,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结合对该院ICU危重高血糖患者的重症监护过程中数据值的研究,发现血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血糖的良好控制给患者带来的预后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反应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存在着个体差异,需针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选择不同的血糖调控标准。但血糖调控标准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知识来验证。

[参考文献]

[1] 潘英彩.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预后的影响[J].糖尿病天地,2013(1):24-26.

[2] 赵京阳.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外科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52-1054.

[3] 鲍佳萍. 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33.

[4] 任晓红,刘虹.血糖控制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54.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2

【关键词】 骨折;高血糖;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辽区 2009年初至 2010末共收治 38患者 , 年龄平均50岁, 男25例, 女13例, 骨折前具有糖尿病者25人, 骨折后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者 13例。

2 护理

2. 1 心理护理 患者因骨折需要治疗时间长 ,易产生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恢复良好, 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2 饮食指导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 , 使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患者饮食要营养丰富 , 少量多餐、既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 又要控制好血糖 , 并配以补钙药物 , 以保证骨折早日愈合[1]。

2. 3 功能锻炼 此类患者病程长 , 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 既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胸、腰椎骨折要采取轴式翻身 , 指导患者腰背肌练习及抬腿、屈膝等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到离床活动至正常[2]。

2. 4 并发症的预防

2. 4. 1 预防控制感染 术后认真观察术区周围血运情况 , 保证患者敷料包扎完好、敷料清洁、松紧度适宜;教会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 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一次并更换尿袋 , 患者尽早拔除尿管 , 鼓励患者多饮水 ,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每 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3]。

2. 4. 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因病情限制、活动受限、手术创伤及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3];护理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抬高患肢 15度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并按摩 , 指导在床上正确活动 , 加强肌肉锻炼 , 禁止患肢输液 , 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血栓药物[4]。

2. 4. 3 禁止低血糖发生 高血糖患者因饮食及胰岛素使用不当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血糖 , 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量 , 告知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 及时吃含糖食物自救。

2. 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及时复查的必要性;教会患者回家后如何监测血糖 , 把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做好生活护理如脚部卫生以防止糖尿病足 , 生活规律 , 心情愉悦 , 合理饮食[5];科学进行关节、肌肉的锻炼 , 每日有规律的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 ,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 活动时注意安全 , 避免意外发生 , 以保证理想地控制血糖同时促进疾病的恢复[6]。

3 小结

对于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 , 既要对症治疗外又要控制好血糖 , 做好住院宣教及心理护理 ,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合理饮食控制血糖促进骨折尽早愈合 , 指导患者科学的锻炼方法, 做好出院指导, 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芳 . 骨科临床实用护理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12-17, 54-59.

[2]杜克 , 王守志 . 骨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 345-357.

[3]李振香 , 房玉霞 .骨科临床护理学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2005:111-114.

[4]潘长玉 .糖尿病学 .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1154?1163.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3

糖尿病是一终身性疾病,并发症多,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的发病率在糖尿患者群是非糖尿患者群的1.5~3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将会加速心血管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因此,防治糖尿病的同时不可忽视高血压的控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护理尤为重要,先将护理重点总结如下。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复杂,患者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且合并高血压往往心理负担很大,常表现为焦虑、精神高度紧张、恐惧,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因此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①患者入院应热情接待,向其介绍病区的环境、主管医生、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患者。②告知患者保持乐观、稳定情绪,并解释病情不可怕,只要生活规律,遵医嘱用药并及时检测血糖、血压的变化,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就会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用药护理

糖尿病合高血压的患者要坚持长期规律用药,患者所用药物的种类多、药量较多,且不可随便自行停药、减药或更换药物,这就要求护士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让患者和家属各降压药和降糖药的名称、用法、剂量。许多降压药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如钙离子拮抗剂等,需嘱咐患者起床活变换体位时动作要缓慢。对服用噻嗪类利尿利尿剂患者,同时注意代谢变化,因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钾、高血糖等代谢障碍。严格询问患者有无口、咽部不适及咳嗽、皮疹等,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瞩其饭后服用,以减少胃黏膜刺激,用药期间应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对服用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血压、心率,在心率<60/分或出现心率不齐时需及时告诉医生。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往往会因进食少、用药量大等各种原因而出现低血糖反应,瞩其每天必须定时定量进食及用药,一旦出现头晕、饥饿、出汗等症状时,应立即进食糖果、点心或遵医嘱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对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并有计划地教会患者或家属胰岛素注射的方法、操作要点、注射部位等注意事项。

饮食指导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给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每天钠盐控制在5g以下,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量,防止血脂过高。禁吃咸肉、咸菜、咸蛋及油炸、油煎食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对特殊的病理阶段还有进一步的要求。护理人员要告诫患者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要严格控制高血压,强调饮食疗法的重要性。应注意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及每天所需食物的总热量,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饮食习惯,同患者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饮食计划,教会患者在限制每天总热量的前提下,如何在多种食物及蔬菜水果之间变换花样。每天可选择的主食有小麦粉、大米、小米、芥麦面、燕麦片等。少食水果,如:西红柿、黄瓜等。血糖高时不吃或少吃含糖高的水果,如:香蕉、柿子红枣等。鼓励患者多饮水,1000~20000/日,以达到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糖的作用,但稀饭不可随意喝因其消化吸收快、常致餐后血糖快速升高,以豆浆、菜汤代替、多吃蔬菜尤其是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白菜、蒜苗等,以增加饱腹感,同时又起到降糖、降脂、润肠、通便的作用,适当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或质量较高的动物蛋白质(瘦肉、鱼类、蛋类、牛奶等)、植物蛋白等,每天肉类总量以100~150g为宜,同时可用豆类代替部分肉类。每周进食2~3次鱼类。少吃油炸食品,忌咽、限酒。另外,每天的进餐时间及量需基本固定,防止服用降糖药后因催迟吃饭时间而引起低血糖反应。

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疗法之一,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缓解心脑血管缺血状态,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对增强心血管功能,纠正质代谢紊乱大有帮助。运动量以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以运动后不感到劳累或轻微出汗为宜。运动前应测量血压。按医生规定的运动强度、时间、类型、频率进行运动和检测。运动的时间以下午或傍晚最适宜,因为下午免疫反应性胰岛素水平高,垂体-肾上腺系统的活性降低,有利于降低血糖。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者最好每天定时、定量运动,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但血糖>13.3mmol/L,尿酮体阳性者及伴有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或视网膜病变者不宜进行运动。运动前适量饮水,并备适量含糖较高并吸收较快的食物,以备运动时发生低血糖时急用。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睡眠质量不好尤其入睡困难者,睡前可用温水泡脚或喝杯热牛奶,以帮助入睡。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冬天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勤观察足部皮肤,穿舒适的鞋袜,勤剪指甲、趾甲,洗浴水温不超过40℃。指导患者学会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如每天早晚各梳头10分钟,以疏通血脉,刺激头皮的血液循环,防止脑血栓的疾病的发生。

血糖、血压的自我检测:因患者血管壁脆弱,血液粘稠度高高血压使血管进一步收缩变窄,易发生阻塞或出血,促使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指导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糖高峰期稳定好患者的情绪,以指导用药。主管护士向患者或家属讲解血糖、血压检测方法要领,学会自测,督促按时服药,坚持治疗。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4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治疗的2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后,患者病情稳定,好转率达85.71%(24/28),另外4例发生偏瘫;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尽快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护理方法

现在公认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是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所引发的,从而还危及到多系统血管的作用。糖尿病中,并发症最为频繁的就是高血压,这也是导致糖尿病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治疗的2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总结并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28例均为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治疗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男12例,女16例,年龄48~79岁,平均66.2±3.8岁。舒张压90~130mmHg,收缩压190~140mmHg。餐后2小时血糖15.8~20.5mmol/L,空腹血糖8.7~13.5 mmol/L。

1.2 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糖尿病属于是一种慢性的病症,而且不能根治,但是却能够被控制。最典型的就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发作,这样是不能根治的,然而却能够被控制。由于这样的病情,所以病患人员的心情往往都是特别沉重的,甚至消极对待生活,针对这样的情况,医护人员应该随时掌握病患的心理情况,通过交流沟通舒缓他们对病情的忧虑。医护人员要积极的与病患人员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家属的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消除他们对病症的恐惧心理。当病患人员倾吐他们的心声,排解自身郁闷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耐心倾听,然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不同程度的疏导,转变他们对病症消极的观念,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这样病情才会日益好转。(2)指导用药:在心里疏导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药物进行治疗,并不能随便更改药物的剂量,避免出现异常情况。药物的剂量是非常关键的,剂量不当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并发症,在初次使用药物的时候,应该从小剂量出发,根据病情,酌情增加剂量,比如,在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时候,每天的使用量是不能高于20U的。治疗的全程尽量不要终止药物,这是为了避免抗药性或者是酮症酸中毒的发生[1]。针对扩血管的药物或者是胍已啶而言,要关注患者是否会有性低血压现象的发生,而且睡前使用效果更佳。在使用降压药的过程中,从卧位猛然站起,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针对高血压而言,利尿剂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然而这种药物也有弊端,可能会使血糖的含量增加,所以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使用。(3)运动指导:针对糖尿病的病患人员而言,运动治疗是必须实施。必要的运动可以增强病患人员的身体素质,改善心理情况,刺激胰岛素发挥作用,减少血糖等功效。但是运动一定要恰当,依照每个病患人员的具体身体状况确定运动量,最好的效果就是在运动完毕后,既没有疲劳的感觉,也没有过多的流汗,运动结束后,脉搏跳动的次数每分钟不能超过170次[2]。运动的形态有很多种,具体的有太极拳、健身操、骑自行车、慢跑、步行等,饭后一小时效果是最好的,每次30分钟,每天1到2次。选择在傍晚或者是下午比较合适。在运动尚未开始的时候,应补充水量,然后准备一些点心或糖果,这是发生低血糖的最好应急方法。(4)饮食护理:针对这种并发症,饮食治疗是最基础的治疗,改变原来不良的饮食习惯,营养搭配。降低糖类的使用量,缩减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样就不会给胰岛细胞引发弊端,从而减少血糖。食物最好是低动物脂肪、易消化、低胆固醇、清淡、低盐的。肥胖的病患应必要的缩减饭量,不可饮酒、吸烟。上述说列,全部的病患人员一定要长期遵守,特别是食物治疗。在进行饮食护理的时候,要关注病患的情况,避免引发低血糖。

2 结果

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后,患者病情稳定,好转率达85.71%(24/28),另外4例发生偏瘫。

3 讨论

针对这一并发症,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是一定要宣传的,让病患人员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然后积极地配合治疗,也能够避免别的并发症的出现。患有这种并发症的通常都是老年人,但是老年人身体的各器官的功能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且生活自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护理就存在困难,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周到、细致、耐心。另外,护工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心血管、糖尿病知识,这样才能够在病患人员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予以处理,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概括而言,护理对于这种糖尿病病症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不仅有助于病患缓解病情,遏制病情严重,还能够增强病患的生活质量,效果非常明显,应该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5

临床上危重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亦非常普遍。应激性高血糖对机体既有益处,又有危害;其益处在于早期的高血糖状态给病变部位炎症组织和组织修复提供能量的底物,促进抗感染和病变的愈合,保证机体防卫和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其危害是高血糖与患者病情恶化、营养供给不足、感染、各种并发症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死率等增加密切相关。认真分析高血糖的原因,及时处理,合理的检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本院ICU患者出现的高血糖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ICU收治患者中发生高血糖症186例,发生率为15.05%。其中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62例(33.33%)。其中男94例,女92例;年龄12~70岁,其中60岁以上82例(44.10% )。

2 原因结果分析

2.1 原因结果详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血糖的发生率在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年龄有关,年龄高于60岁的发生率较高。与肠道外静脉营养具有相关性。而且与是否发生器官衰竭相关,合并器官衰竭的发生率高。合并感染的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非感染者。

2.2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空腹血糖浓度范围定为 6. 1~7. 0mmol/L 和餐后为8. 1~11. 0mmol/L ,高于此上限者为糖尿病性高血糖。无糖尿病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高血糖 ,被称为应激性高血糖( stress hyper2 glycemia) 。应激性高血糖的经典定义为血糖 ≥ 11. 1 mmol/L。事实上 ,对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仍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其非常严格的定义为:入院后随机测定 2 次以上其空腹血糖 ≥6. 9 mmol/L ,或随机血糖≥ 11. 1 mmol/L者,即可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1]。

3.1 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危重症患者在遭受感染、创伤或存在严重的呼吸、心、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糖代谢改变,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消除率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高血糖是感染或炎症反应的信号。微生物在高糖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其易感性增加。从统计结果中发现合并感染者中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年龄与高血糖发生率相关,结果发现在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更易出现高血糖。同时危重患者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预后有很高的相关性。笔者也发现合并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发生率高。还有肠道外营养和肠内糖的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糖,有研究显示葡萄糖输注速率超过4 mg/(kg•min)的患者有50%可能发生高血糖,因此对于高龄、危重症、合并多脏器衰竭者、肠道外营养的患者检测血糖显得尤为重要。

3.2 做好血糖的控制 首先严格检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目前末梢血糖是临床上快速、首选的方法。由于对患儿损伤小,而且快,大约从操作到结束1 min内可以完成。毕惠敏[2]研究显示,不同的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为最佳。进针2~3 mm,自然流出血为佳,防止血糖有较大的偏差。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糖值过高时测定是不可靠的。正确使用血糖仪为严格控制血糖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合理应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Van den Berghe等[3]发现胰岛素强化组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特别是住ICU时间超过5 d及合并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死下降更为显著。胰岛素可以皮下和静脉注射,维持血糖在7.0~11.5 mmo l/L,每小时测1次血糖,直到稳定,减少到每2小时测1次,如果血糖在理想范围4 h后改为每4 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输注速度改变,则要重新改为每小时测1次血糖。如果血糖变化迅速或在严重范围,如20 mmol/L,则需要30 min测1次。但关于血糖控制范围有很多争议,蒋惠芳等[4]研究发现,无论患者有无糖尿病史,都应加强胰岛素治疗,将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4.4~6.1 mmol/L。但持续静脉给予胰岛素,不可避免的会提高低血糖的发生率。有学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低血糖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应用胰岛素的同时,应注意血糖的检测,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4 小结

ICU患者即使无糖尿病病史,在应激状态下常伴有高血糖,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影响其预后。故应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血糖控制,并对其进行正确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防治低血糖等并发症,对高血糖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Or ford NR.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Crit Car eResusc,2006,8 :230234.

[2] 毕惠敏,来桂英,蒋兰芬,等.快速血糖仪测定不同指端血糖值差异性研究.护理研究,2002,17(12):649.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6

【关键词】社区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老年;健康护理方法

高血压、糖尿病均为常见多发慢性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其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提高跟遵医行为和健康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社区管理可通过实施一系列健康护理,达到上述效果[1]。本研究分析了社区管理中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健康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各60例。乙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34±3.88)岁。甲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13±3.8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从医疗机构出院后单纯给予出院指导并定期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复查。乙组在甲组基础上给予社区管理健康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多数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因病程长,容易出现悲观和焦虑情绪,需通过心理疏导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做好终身用药准备[2]。②饮食教育: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食盐每天摄入在5g以内,少食多餐,减少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适量摄入蛋白质,避免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烟戒酒。③运动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有氧运动,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慢跑、散步和踩单车等运动形式。④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加减用药量,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并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如磺胺脲类降糖药需在睡前30min口服;二甲双胍一般在饭中或饭后口服。⑤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劳逸结合,保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以提升睡眠质量[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疾病控制情况[达标:血糖、血压达标;改善:血糖、血压改善但未达标;未改善:血糖、血压未改善,总有效率=(达标+改善)/总例数×100%];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价,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等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越好);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患者血压和血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

6个月疾病控制情况比较出院6个月,乙组患者疾病控制总有效率93.33%优于甲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

6个月血压、血糖情况比较出院时,两组血压、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压、血糖均明显改善,而甲组血压、血糖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乙组血糖、血压均明显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出院

6个月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出院6个月,乙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疾病发病和血脂水平过高,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不良、缺乏运动等密切相关,正确控制血糖和血压,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意义重大[4-6]。社区管理健康护理的实施可为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提供生活上和用药上的指导,并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加强家庭对患者的支持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保健意识和遵医行为,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7-10]。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6个月,乙组患者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甲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血压、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压、血糖均明显改善,而甲组血压、血糖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糖、血压均明显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社区管理中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护理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提高遵医行为,保持良好心态,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小云.南通市崇川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交通医学,2014,28(2):187-188.

[2]杨艺,安芳梅,王立忠,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高血压自我管理效果评价.宁夏医学杂志,2012,34(7):634-636.

[3]张蓉,孙芸.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4):27-29.

[4]许寒冰,史建国.高血压患者社区自我管理模式效果分析.职业与健康,2010,32(2):2297-2299.

[5]张会敏,张海洋,唐四元.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广东医学,2014,35(17):2801-2803.

[6]宁晓东,郑翠红,李华萍,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11,11(5):36-38.

[7]李志新.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中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3191-3192.

[8]谢少飞,李华萍,宁晓东,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增强干预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25-27.

[9]李雷.浅谈全科医疗模式防治社区慢性病的效果.当代医药论丛,2014,5(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