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血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血压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医学论文

1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其止吐、降颅压、稳定血压处理。若患者出血烦躁则给予适当的镇静处理,必要时需要对尿管留置,并做好剃头等术前准备,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

1.1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标准

微创抽吸清除术:①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Ⅰ~Ⅲ级的患者,病情平稳,瞳孔正常,在患者发病6h后再进行SCT复查,若患者的颅内血肿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本组中符合行此术的患者有19例。②出血发生在特殊部位:丘脑、脑室出血,本组中有17例。开颅清除血肿术:①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Ⅰ~Ⅲ级的患者,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立即对其进行SCT复查发现颅内血肿明显增多,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出现,本组中符合行此术的患者有9例。②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Ⅵ~Ⅴ的患者,单侧或双侧瞳孔最大。本组中有31例。

1.2治疗方法

微创抽吸清除术:对患者穿刺点进行局部侵润麻醉,使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根据微创清除方法,首次抽出30%~50%的血肿,然后置管外引流,术后将尿液酶注入血肿腔内,进行动态SCT复查,3~5d,清除的血肿量达到95%后再进行拔针。开颅清除血肿术:给予患者全麻,在决定骨窗大小以及去骨瓣大小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术前意识、瞳孔、术中脑压。若患者在术前呈现双瞳孔散大,则需要对其做标准大骨瓣减压。在开颅术中应当坚持严密止血,减压充分的原则。

2结果

阅读全文

健康教育高血压优质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科收治的248例高血压患者(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8例,女120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5.8±7.1)岁;病程5~22年,平均病程(10.0±1.2)年。2013年10月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干预,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共收治了302例高血压患者(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后组),其中男160例,女142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6.8±6.4)岁;病程3~27年,平均病程(11.0±1.4)年。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前组给予高血压患者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后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病情观察及护理

针对入院患者首先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时测量患者血压并做好记录,评估患者头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头晕、耳鸣、恶心和呕吐等症状:①血压、脉搏、呼吸、瞳孔、意识,注意有无脑病的前驱症状;②观察尿量及外周血管灌注情况,评估出入量是否平衡;③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有无并发症发生。

阅读全文

高血压病患者护理论文

一、药物治疗及护理

1、药物治疗

1.1初始用药。

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因而选择的药物也应该有所不同,不能统一用一种药,应采取个体治疗为主要方式。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学会认为初始药的使用顺序应该为:利尿剂、β?阻滞剂、ACEI、CCB、α?阻滞剂。然而,有些机构却认为有所不同。如:美国国家联合委员会认为:如果患者的药物治疗没有其他症状,首选利尿剂或β阻滞剂,这是由于许多的临床治疗说明利尿剂或β阻滞剂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发病率甚至死亡率。如果患者病情对这两种药物没有反应或者效果不明显,然后再使用ACEI、CCB、α?阻滞剂。

1.2长效药物

在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学会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提出长效制剂为1次/d,这样的好处在于其简便,一次治疗药物作用的时间长,还能够有效的对靶器官进行保护,更为重要的是避免患者因为服用短期药物而出现漏服,导致患者病情复发或者加重而导致心血管性猝死的现象发生。

1.3小剂量联合用药

阅读全文

妊娠高血压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治疗的7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患者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为(29.1±1.9)岁,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3.4±1.9)周。初产妇55例,经产妇15例。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经统计分析在年龄、性别、孕周、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孕期进行常规的营养保健,定期的产前检查,提供舒适住宿环境;密切观察妊高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监测胎儿的生命体征变化等。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饮食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等:(1)健康教育:为了使患者充分了解妊高症,更好的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培训,其中包括科学孕期、如何进行胎动自我监护、妊娠期高血压防治、分娩的基本步骤及其注意事项等等,确保患者每日充分卧床休息8~12h,为避免子宫右旋,睡眠采取左侧卧位,提高子宫血流量,指导患者进行自主检测,具体包括血压、体重、胎动等自我监护项目,如有异常现象,应该及时住院;(2)饮食指导:应用合理的饮食指导,注意营养搭配,膳食合理,少量多餐,进食低钠高维生素饮食。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类、去皮禽类、低脂奶类、豆制品等含丰富优质蛋白质。补充足够的钙、镁、铁和锌。牛奶和奶制品含丰富而易吸收的钙质,是补钙的良好食物,以低脂或脱脂的奶制品为宜。豆类、绿叶蔬菜含丰富的镁。瘦肉、鸡血、鸭血、动物肝脏等含有丰富的铁。海产品如鱼、牡蛎等贝壳类及动物内脏含锌丰富。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宜选用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食物、鱼、禽、瘦肉及低脂乳等(3)合理用药:患者患病后,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所服药物是否对自己的胎儿造成影响,进而产生焦虑、紧张、担忧等各种情绪。此时,应该搜索所服药物的资料,在患者面前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放下包袱,定时定量服药(4)心理护理:与患者做好沟通,积极与其交流,不仅对患者做好疾病知识普及,提高专业规范的临床指导,让其深实感受到医生的关心,而且还要加强患者家属的教育,在家属的配合下,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1.3疗效判定

收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子痫发生率、子痫前期发生率、产后新生儿体重三个方面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阅读全文

妊娠与高血压疾病临床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取材料为我院从2008年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54例妊高症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0~34岁,平均年龄为25.9±7.3岁。本组的54例患者具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症,其中有26例患者呈现轻度的妊高症,有15例患者出现中度妊高症,有13例患者出现重度的妊高症;在本组患者中有38例初产妇,有16例为经产妇。

1.2治疗方法

1.2.1妊娠高血压

首先要给予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最好是取左侧卧位,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能少于10h。通常情况下,该病不需要给予药物的治疗,针对神经紧张、失眠、情绪焦虑、睡眠严重不足的患者要给予适量的镇静剂。如临床上常使用2.5~5mg的地西泮,每天三次;或者是患者在入眠之前口服5mg的地西泮。同时,还要叮嘱患者每天定时测量其体重、血压情况,除此之外患者每2d要复查尿蛋白。

1.2.2子痫的前期治疗

阅读全文

高血压与糖尿病医学论文

一、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发病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生在糖尿病发病前,另一种是发生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糖尿病发病前就发生的高血压症状,多为原发性高血压。而糖尿病发病过程中发生的高血压症状,既有可能是原发性,也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收缩期高血压,同时也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导致肾性高血压,也就是糖尿病并发的高血压,其诱发机制与水钠潴留和血管阻力增加有直接关系。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摄入大量的外源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这一症状的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都可导致高血压患病。其一是增加诸如肾钠、水重吸收、细胞内钙、内皮素分泌,血压对摄入盐或加压物质及醛固酮对血管紧张素Ⅱ的的敏感性;其二是改变电解质跨膜转运、生长因子尤其是血管平滑肌的生长因子表达,刺激交感神经活性等,其三是降低扩血管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损害心房利钠肽的利钠作用。这几种情况都会致使钠、水潴留及血管张力增加,使得高血压症状出现。除此之外,基于糖尿病人的高胰岛素血症等因素,导致的水、盐代谢紊乱,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系统活性不断增加,这与高血压症发病有直接关系。同时,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生长激素增加,而血清白蛋白浓度却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胶体渗透压下降和肾舒血管因子减少,引起水钠潴留也会诱发高血压。从这些诱发高血压的糖尿病发病机制上,我们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最为常见的就是高胰岛素血症引发的水钠潴留和代谢紊乱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的血管阻力增加。

二、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和高血压早期症状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多饮、多尿和多食,全身乏力、精神困倦,身体特征是逐渐消瘦,与其他并发症合并时会有其他病症的相应表现。而高血压患者初期症状则多表现在头部,如头痛头晕,视力表现为视物模糊、眼花,并伴有食欲不振、耳鸣、失眠,其症状表现的程度会因为血压水平、身体条件等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检查显示多数表现为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长期高血压患者或可伴有左心室肥厚等相应体征。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的初期表现也会因为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最为典型的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卧位高血压伴直立性低血压。这种症状多发生在糖尿病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身上,在卧位时,易出现血压正常或升高,但体位改为直立体位时,便出现血压降低的现象。这是由于不同体位维持血压的各种血管活性激素不同而导致的。在直体位时,心排出量和有效循环容量以及压力感受器等多种因素,反射激活各种血管活性激素共同作用才能综合体现血压水平,在这一综合机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将可能会发生直立性体位的低血压。而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支撑血压机制的一种或多种环节障碍,不可能做到有效代偿进而导致了直立性低血压现象的发生。第二种是低肾素或肾素正常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部分是伴有肾病并发症,但也有一部分是无肾病糖尿病患者,这部分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正常,甚至属于低肾素活性。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较严重的患者,常常会改变了体内低肾素和低血管紧张素以及低醛固酮,这样就会出现低肾素或肾素正常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却偏高。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的临床多以头部、胸部和形体特征明显,头部表现为头痛、头胀和头晕,伴有耳鸣失眠症状,颈项部活动不灵僵硬。眼部表现为视物模糊昏花,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渗出甚至出血或视盘水肿,严重的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存而导致失明。心脏表现为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形成了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检查可见心尖搏动有力呈现抬举状,心界明显向左下扩大。在主动脉瓣听诊,会听到第二心音亢进和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这样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全身或局部出现水肿,肾功能很快衰竭而导致尿毒症。

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关系

血压与其它一些生理参数一样并非固定不变的,其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据实践测量显示,正常人动态血压波动曲线呈双峰一谷的长柄杓形状。夜间的血压要比白天低一些,这种昼夜节律方式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血管结构与功能是有益的。研究表明,血压昼夜大幅度剧烈波动对心、脑血管损害最大,最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为了随时监控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变化,笔者建议使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患者尤其是重症并发症患者进行长期监控,这样就可以比较客观地提示患者血压的变化,且比偶测血压具有更好的重复性,较少受心理行为或安慰剂等因素影响。同时在治疗上要尽量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着重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压,尽量保持病情稳定,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笔者通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测量当天血糖谱,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后2h血糖、晚10时和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空腹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发现该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各时段的血糖水平具有很大关系,从中归纳出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关系的几点认识。一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相对偏高,促使了近曲小管血糖的重复吸收,这样就会增加体内10%钠的含量,钠含量增加促使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进而导致了外周高血压;二是血糖的增高促进了血浆晶体渗透压也不断升高,这样就会增加血容量,进而等于增加了外周血管的阻力致使血压不断升高。三是血糖的持续增高,与体内结构蛋白、功能蛋白发生了非酶促糖基化反应,促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不断生成,这种产物与RAGE相结合,改变了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发生了诱导炎症反应、增强氧化应激等作用,直接导致血管内皮组织的功能紊乱和细胞外基质增生以及平滑肌细胞大量增殖,同时血管内壁灌注的大量葡萄糖,增加了血管平滑肌细胞对交叉神经的反应性,进而增强了血管收缩,加速了血管粥状动脉硬化的发展。四是高血糖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同时伴有大动脉弹性减退等现象,导致脉压差增加。明显表现出血压昼夜节律性常常减弱或消失,动态血压波动曲线非长柄杓形,餐后血糖明显上升。同时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增加,往往以收缩压增高为主且血压变异大。而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患者而言,血压变化会随着糖尿病的变化比正常人更为频繁,且变化幅度也会随着病情变化加大。但由于个体差异,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在治疗过程中也不能够一概而论,要根据并发程度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措施的发展,相信对于二者并发症的研究和相互关系的探讨更加清晰和明了,这也是作为医者更想看到的现实。

阅读全文

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内容

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包括一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患病情况(疾病史、家族史等);生活行为,膳食结构,高血压知识、态度、行为等;社区管理实施情况。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进行用药、饮食、运动、心理健康辅导,面对面随访等。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心率及血压。

1.2相关定义

纳入管理高血压患者数:指至少每一个月内进行复查并参与除建立健康档案以外的社区管理内容的高血压患者数。管理率:年内已管理高血压患者数/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患者数×100%。知晓率: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病的人数/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患者数×100%。治疗率: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数/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患者数×100%。控制率:高血压患者中治疗后血压在140mmHg/90mmHg以下者/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患者数×100%。吸烟:每日吸烟1支以上,时间长于1年者为吸烟。饮酒:指每周至少1天饮酒,并且持续时间至少达1年。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体重(kg)/[身高(m2)]。2002年国际生命学会中国办事处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18岁以上中国成人BMI标准,即18.5≤BMI<24健康体重,24≤BMI<28超重,BMI≥28肥胖。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3.02软件建库,数据采取双人双录入并进行逻辑检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构成比等表示,率或构成比比较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阅读全文

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6±5.4)岁。全部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80例患者均接受基础性治疗,持续时间为2周,其中包括血液透析和口服降压药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饮食控制治疗等。在此基础上,给予所有患者3次/周的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治疗过程中控制在230ml/min;以碳酸氢盐为透析液,用量控制在500ml/min。采用F60滤器以4h/次的前稀释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给予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紧密的跟踪,并就突发情况采取措施,包括患者平均动脉血压、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的测量,确保患者体液输出和输入的均衡,防止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情况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循环量处于稳定值之间。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临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平均收缩压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满意度。

1.3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对两组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舒张压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满意度,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种,每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分值为0~4分,具体如下:非常满意总分≥12分,满意总分6~11分,不满意1~5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