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创业项目范例6篇

高端创业项目

高端创业项目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电子商务;创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现状

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目前大都是传统电商的延伸,PC端和移动端的有机结合,当然也有纯粹基于移动端的,譬如微店、微营销,还有很多特色产品和服务的APP开发与应用。移动电商创业有同传统电子商务创业同样的问题,表现在项目的选择,平台操作的知识技能,创业团队,创业资金,创业环境,创业政策支持等。但也有特殊性,移动电商有其自身特点,需结合移动电商的特征,随时随地随心,移动定位,线上与线下互动等,分析移动端用户群体的构成与需求,做好创业项目的分析和调研,研究移动端的技术应用开发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做好市场定位,进行项目组织,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二、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改进对策

随着我国4G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高校4G网络的覆盖,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丰富,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移动智能终端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创业条件已经成熟。接下来将从移动电商创业人才培养,移动电商创业项目培育,移动电商创新创业竞赛参与三方面谈下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改进对策。

(一)完善移动电商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根据当前电商发展和电商就业岗位需求设置和调整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移动电商应成为未来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移动电商的技术与运用,移动APP开发,移动电商的网络营销等。目前移动电商相关的教材较少,更新较慢,作为任课教师要积极编写相关的教材,收集移动电商的经典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时时关注移动电商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参与移动电商项目,积累教学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生进行集中教学,采用创业论坛、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可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尝试建立特色班,制定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层面建立相对灵活的学分机制。

(二)培育移动电商创业项目

培育移动电商创业项目。在原先电商创业项目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尝试移动电商创业。坚持立足本校,面向校外,先期可尝试在学生群体和校内开发移动电商市场。针对一些成熟的电商创业项目,可以有计划的增加移动端的营销与推广,包括移动端的平台活动,利用社交工具微信、手机搜索、手机端应用软件进行广告推广。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项目,目前大量的企业需要移动端网站的开发和推广,可以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合作,进行手机端APP开发与应用,微营销,微店经营等等。在企业项目管理上,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做好企业和学校的协调工作,既考虑提供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同时兼顾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注重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扩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广度和深度,鼓励专业老师积极参与项目,做好学生组织与协调工作。

(三)参与移动电商创新创业竞赛

移动电商是未来电商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众多电商企业推动移动电商的应用与发展,为整个移动电商市场培育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同时给技术、商务模式和营销方式方面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在移动电商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移动电商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包括省市级的电商大赛,部级的挑战杯大赛等,有条件的高校可申办和组织相关竞赛,学校应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师生参与竞赛积极性。通过竞赛组织,孵化出真正有价值的移动电商创业项目,作为学校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树榜样学生,做标杆项目,真正通过竞赛和项目培育让移动电商创业深深扎根于学生心里。

高端创业项目范文2

关键词: 现代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 教学改革试验项目 “现代职业”人

一、项目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项目针对高职学生,构建立足“现代职业”为内涵的“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项目从2010年5月实施,经过试点、试点推广、项目推广三阶段。先后在2009级旅游英语、2010级旅游管理、2010级市场开发与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文秘、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经济管理、物业管理10个专业1200名学生中改革实践。通过分析10000余份课程报告、课程总结,学生出勤率99%,学生满意率99%,构建了高职院校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二)项目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项目拓宽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内涵,丰富了学业内容和成长途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项目将这些能力称之为现代职业核心能力,它包括职业形象塑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创造性探索实践了学生参与式、互动式、无领导式、主题活动实践、拓展训练等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

项目运行中创造性探索与实践学生参与式、互动式、无领导式、主题活动实践,拓展训练等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学生出勤率99%,满意率99%,教学改革成效良好,是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近年来全面实施素质,致力于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取得的新成果。

二、项目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开发与训练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通用能力。

项目通过职业形象塑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与数据处理能力、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模块、成长辅导等模块,开发与训练学生通用能力。

(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锁定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素质导向”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融合最前沿理念、鲜活案例事件、高新技术设备等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对训练学生观念的冲击和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改变;活动训练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设计,锁定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素质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参与中实践,在体验中成长。

(三)基于“现代职业”内涵,培养高职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创业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中强调“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关注“做人做事”的训练。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与营销管理理念,将学生“职业角色定位”,培养学生具备“团队精神”、“关注细节”、“创业创新”、“感恩付出”等“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素养。

(四)基于关注过程记录,数据分析的教学运行,构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新课程体系。

项目成立了秘书处和宣传工作部,关注过程记录、资料收集与分析,全面跟踪项目运行;教学日志、课程报告、半期课程总结,期末课程总结、教学图片归档等形成具有系统性、学术性的教改试验项目,构建培养高职院校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新课程体系。

三、项目的创新点

(一)构建了体现高职学生群体,基于“现代职业”内涵的“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课程体系。

项目从2010年春在1200余名学生中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营销服务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素养,构建了体现高职学生群体,基于“现代职业”内涵的“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课程体系。

(二)改革与实践了高职院校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形式。

项目以“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将项目管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快乐学习、励志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等新理念融入课程,改革与实践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形式。(1)院系管理与项目管理结合;(2)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结合;(3)主辅教师与团队教学结合;(4)快乐学习与养成教育结合;(5)个人成长与团队荣誉结合;(6)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结合;(7)创新成长与创业教育结合;(8)激情体验与真心分享结合;(9)阶段总结与整体目标结合;(10)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结合;(11)教学资源与现有场地结合;(12)课堂教学与拓展培训相融通。

四、项目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课程面向现代服务业学生群体,拓展制造业各专业,参与面广。

项目先后面向市场开发与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文秘、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经济管理、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2012—2013学年将拓展到先进制造业各专业,参与面更广。

(二)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

“学生二手用品买卖暨置换模拟市场”,“创意作品展览”,“创业大赛”等,完成创意作品82件,创业获奖项目8个;“齐心协力跑竞赛”、“主题辩论赛”、“西点军校毕业墙”等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

(三)学生满意度高,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丰富了学生的学业内容和成长路径。

学生出勤率(99%),学生满意率(99%)。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业内容和成长路径,课程受到学生的追捧与喜爱,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四)企业评定项目提高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社会适应力,提升了职场竞争力。

北京顺峰餐饮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对项目评语:学生职场适应力较强与综合素质较好。

四川省飞扬科技总裁李朝阳博士对项目鉴定:该项目开发与训练了高职学生的通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社会适应力,提升了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高端创业项目范文3

关键词:航运研究;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8-0036-02

航运研究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是航运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科技发展的要务和主线。航运研究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是航运业和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交通行业大力实施“科技兴交、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航运研究人才紧缺尤其是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时期,航运研究人才工作要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中之重,创新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造就一大批航运研究将帅人才和领军人才,才能有效提高我国航运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航运院校和交通科研院所是航运研究人才队伍锻炼成长的重要基地。但是,这些机构目前的运作机制与运行状态对高端人才的成长极为不利,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困境。

1 骨干科研人员不愿意潜心于科研,并向更高端将帅人才发展,而更多的关注于市场,关注于客户

航运研究是创新,需要朝思暮想、冥思苦想,需要十年磨剑、方成正果,这是一种苦其心志的职业,既需有志、更要潜心,这样才可能出好成果、出好人才。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科研人员经过十年左右的锻炼与成长,一旦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就不以科研为主了,其放在第一位的是市场开拓,关注于客户,而不是科研工作本身。为什么呢?答案是体制!在目前的科研体制下,航运院校和交通科研院所一般都是自收自支、独立核算,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第一要务是拓展科研市场,如果没有项目,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都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家最重视的都是承揽项目,而且一般是由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研骨干去承揽项目。这样一来,科研人员经过十年、二十年的锻炼和成长,在35-40岁左右这样一个最能出成果的黄金时段,就会去担任多种角色:一是市场经理,二是部门主管,三是科研骨干。其结果往往是:这些骨干在学术建树上、能力提升上就再也难有时间、有精力向更高层次冲刺了,而疲于各种沟通、应酬和会议。就这样一个态势,将帅人才辈出的可能性还有多大?

2 成本控制使航运研究人员将提高科研质量和培养骨干人才放在次要位置,拿到项目后,效益成为了重中之重

理论上,科研部门项目管理的目标序列应该是质量、进度与效益,“吃饭”不应成其为一个问题。但是,目前航运研究市场基本已经处于完全竞争与平均利润状态,多数科研项目对于专门研究机构来说,在支付出必需的管理费、人员费、差旅费、会议费后,就所剩不多了,成本控制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首要问题。这样一来,科研部门就必须调整项目管理目标和项目组织方式,以期控制成本、提高效益,首先解决生存问题。一是对于一个项目尽量少配人员,以降低人员成本;二是确保项目质量能够过关,创新次之,尽量少作广泛、深入调研,少作实验、试验,以降低研发成本;三是对于每位科研人员,在研的、新上的、拟立的项目,马不停蹄一个接着一个安排,研究部门成了制造车间,今天应付这个渠道的立项,明天应付那个项目的开题,后天应付另个项目的中审,此外还有这样那样的检查、考核、登记等,等到项目快要结题了,对项目研究的核心质量仍然心虚,更不用说有时间和经费去安排研究人员参加学习、交流,以开阔思路、更新知识。的确,这么做,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深度研究还会人关注吗?将帅人才辈出的可能性还能多大?

3 科研计划管理过于细致,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谋大项目、出大成果的氛围,高端人才成长缺乏平台

依托重大建设工程,上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促进高端人才的锻炼和成长,是航运研究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和重要途径。总体上讲,近年来在这方面的认识和行动都有了明显变化。但是,从结果看,从所获得的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和研究人才奖励情况看,航运研究,甚至整个交通行业仍然比较逊色,仍然留有许多缺憾,这与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关系十分密切。目前,政府科研资金一般分为前期规划、标准规范、软科学、信息化等项目经费。而这些资金分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难以在项目计划上,围绕成套技术、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等,通过整合与协调,来系统地、连续地安排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等大型科研项目,并由著名专家牵头挂帅,组织梯级团队,开展研究开发,形成极具份量的重大科研成果。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个大项目,分为4-5个小项目,分别由不同单位,不同人员负责,各负其责,各自为政,互不通气,独立运作,使得整个项目研究的方向性、目标都收到较大影响,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在这种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形成的科研平台上,有可能出多少大师级的高端人才?

4 航运研究人员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不强,学术民主气氛不浓,难以保障航运研究人员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项目制带来航运研究人员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不强,习惯于先听甲方,包括主管部门、主管领导有何意见、有何想法,然后围绕长官意志去做解释性、论证式的研究。其直接表现是:软科学研究变成了诠释性研究,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是去深入调研、独立思考,学术民主气氛不浓。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能力欠缺,不能基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富有说服力的论据和论证来导出科学论点,以资决策参考;二是研究人员的主观意志不够坚定,不敢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并直陈己见、坚持己见。但说到底,还是研究人员因自身能力欠缺、权威性差所导致的权威性依附,一切以满足甲方意志为最高纲领。目前,从事软科学研究的人员是大多以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对交通发展与改革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对行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沿革与嬗变等,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存在明显欠缺,又如何能提出让长期从事行业管理、经常开展调查研究、熟知行业发展问题、本身又有独特见解的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信服、认可的真知灼见呢?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可能出多少大师级的政府高参呢?

高端创业项目范文4

一、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引进外国人才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资源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人才培养规模、人才资源结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较的优势。另一方面,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旧存在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等多个问题。

为尽快解决国内相关领域人才供给不足、高水平人才短缺的问题,从长期着眼,带动引导国内人才提升素质、适应制造业国际化生产管理方式,《指南》提出“依托‘’,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1000名能够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互联网+制造’领域高端人才。”“依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专业化目标,以项目成果或实际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重点从海外知名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一批制造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发展。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持久经济增长点的相关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急需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专项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重点支持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的出国(境)培训。”

二、我国在引进国外制造业人才上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按照“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整体思路,积极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全面推进“两证整合”。根据国务院审改办《关于整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意见的函》(审改办函[2015]95号)精神,“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统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服务制度,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科学实施分类管理,推送信息互联共享,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坚持“鼓励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的原则,形成统一管理、互联共享、协同监管、公众参与、便捷高效的外国人工作管理体系,提升服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以全面推进“两证整合”为契机,为外国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形成更为开放的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的社会氛围。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将全国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纳入比照“”专家享受办理人才签证、居留和来华定居等优惠的政策人员范畴;为外国专家在华生活提供各类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地方在外国专家医疗保险、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工作证、邀请函等证件的网上申请、审批,以及聘请外国专家项目申报、评审、批复全过程网上办理。进一步整合专家资源,实现“专家库、成果库、项目库”的资源开放,为各地外专局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专家资源。通过外国专家组织项目洽谈会、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方式,为智力资源供需双方见面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二)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点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等,实施引进外国专家项目,实现项目引领

一是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支持我国重点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等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和创新团队。二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意见》中确定的重点内容。三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现状,加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统筹区域发展的制造业高端引智项目。

(三)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外国人才,提升科教领域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

十以来,在科教领域高端制造业人才引进项目上,以高校为重点,开展实施了“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园行”“学校重点聘专项目”,协同教育部实施了“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学校常规聘专项目”。一是项目引进专家规模持续扩大。十以来,共建设“111计划”引智基地136个,已建成覆盖80所中央高校的359个引智基地。基地主要分布在材料科学、工程、化学化工、能源、农林、生物、数理、先进制造等领域,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先进制造、信息科学和生物等领域发展的战略需要。各高校引智基地不断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拓宽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建设人才团队。每年通过外专项目来华工作外国专家达5万余人次。二是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各高校在引M外国人才管理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迈出了坚实步伐,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深入开展引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高校工作的外国专家,基本上形成了以外籍院士和“”外专项目专家为引领,以高端外国专家为骨干,以青年科研人才为主体的外国专家团队。

(四)不断拓宽外国人才引进渠道,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积极开拓新的专家渠道资源,围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战略需求,引进高端、急需、紧缺外国人才及青年外国人才

完善项目申报系统功能,加强专家库建设,丰富外国专家信息资源,增强外国专家供给能力。一是大力开拓专家组织渠道。完善专家组织的行业及国别布局,新开辟16个外国专家组织,现有外国专家组织50余个。二是推动政府间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发展与加拿大农业部、匈牙利创新署等国外政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捷克、以色列、韩国等组织建立政府间合作。三是加强与专家组织的日常联络和服务工作,建立专家联系制度,联系一批重点专家,编印《外国专家组织工作手册》。四是深化与国(境)外著名大学等机构合作交流。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中技能者交流协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

三、为实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目标不懈努力

顺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国际人才竞争态势,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瞄准前沿,突出重点,实施好制造业高端国外人才和智力引进计划,更为精准、更有成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人才资源。

(一)围绕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

立足于缩小制造业基础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基本前沿领域,大力引进从事原创研究、交叉研究,开展理论探索、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卓有成效,具有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优秀科学家。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积极引进从事脑科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研究和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以及培育和发展重大产业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战略科学家。

(二)围绕提升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引领突破能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生物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空间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能源资源、生态技术、纳米和基因工程技术,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战略高技术,引进具有引领突破前沿领域和战略技术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世界级科技大师,推动我国在高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三)绕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供给能力,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

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引进能够推动制造业向智能、精致、绿色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催生重大变革的新兴产业,掌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更富智慧的高端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围绕提升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能力,引进一批战略企业家和专门人才

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需要,引进一批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国际化管理创新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大师,企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风险评估、金融分析专家以及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国际投资等专门人才。认真研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外高端制造业管理人才和智力需求的特点,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

高端创业项目范文5

一、要开发好项目,加强全民自主创业的项目引导

一是要抓好项目储备。围绕实现小企业、大集群,广泛挖掘、收集各类创业信息,积极与大型企业、骨干企业、终端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对接,及时捕捉配套项目信息,收集项目需求,并做好项目筛选和整理工作,搞好项目整合、包装,建立较为完备的创业项目信息库。二是要抓好项目。要实现创业项目的多元化,重中之重是要建立项目对接平台,定期组织项目会,邀请项目方和创业意向人参加,现场项目信息,促成项目与资本的无缝对接。三是要抓好项目指导。要加强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建设,做好项目论证、创业策划、风险评估、创业培训等指导,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跟踪、电子商务等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要打造好平台,加强全民自由创业的载体引导

一方面要建好园区平台。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好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园、配套产业园和孵化基地,引导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集群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要集约、高效利用园区土地,缓解用地瓶颈,降低初创成本。集中修建倒班房、员工宿舍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出行、就学、就医、三产等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另一方面要建好服务平台。要大力建设配套企业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企业管理等生产业,鼓励社会中介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设计、研发、检测、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鼓励信息化社会组织服务中小配套企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三、要推行好协作,加强全民自主创业的机制引导

必须加强终端产品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关系协调,鼓励产业协作,支持抱团发展、集群发展,支持发展产业战略协作体,支持终端产品生产企业与配套企业进行形式多样的合作,引导双方建立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共生共存的产业链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促进产业发展。要开展技术指导,支持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对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提升配套企业技术水平,指导、协助配套企业按产品技术参数和配套要求正常生产。要开展人员培训,鼓励对配套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员培训,提升企业配套能力;鼓励配套企业选派人员到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学习培训,增强员工素质。要建立购销保障机制,鼓励订单式生产,支持保障性收购,配套企业按质按量按期交货,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及时验收付款,形成产品链和资金链的良性循环。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终端产品生产企业与配套企业参加贸易会、对接会、洽谈会、座谈会等,积极协调双方关系,为双方提供交流平台,互通信息,深化合作。

四、要兑现好政策,加强全民自主创业的政策引导

高端创业项目范文6

关键词:重庆;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发展战略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087-05

要把重庆市建成内陆开放型都市、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314”战略目标,人才,尤其高端人才是关键。本课题组在对重庆市高端人才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发展战略政策体系及实施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高端人才数量

重庆市直辖后,在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下,地方政府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重庆直辖市的行政地位及其直辖后的发展态势为它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创造了历史机遇,高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到2007年底,重庆市拥有两院院士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5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43人、长江学者1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从重庆市本身发展的纵向比较,高端人才数量增长较快,但与重庆市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来看,其数量是不足的。

(二)高端人才结构

1 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年龄,除了两院院士年龄结构偏大外,60~69岁的院士占总数的29%,70~79岁的院士占总数的62%,80~89岁的院士占总数的9%。而其他类型的高端人才较为年轻。比如国家百千万人才,截止2007年底,重庆市拥有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高端人才的年龄绝大多数居于40~49岁阶段,比例高达75.45%。由此可见,目前重庆市该类人才的年龄结构凸显出年轻化的特点,他们将成为推动重庆市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我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高端人才比例失调。自然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目前我市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在这些高端人才中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占绝大多数,占全市高端人才总数的86.18%,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数量仅占总数的13.82%。

3 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海外学历结构。现有的387名留学人员中,7人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5人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人选,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占留学人员的17%。

4 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地域结构。截止2007年底,重庆市的两院院士绝大部分的祖籍是在西部地区,集中在四川和重庆两地,占总数的62%,祖籍在中部地区的院士1人,祖籍在东部地区的院士2人。可见,重庆目前所拥有的高端人才相当部分是来自祖籍在本地或相邻城市的西部人。

5 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行业结构。重庆市的工程院院士绝大多数集中在高校,比例高达88.89%。重庆市教育行业能够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高地,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加之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科研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三)高端人才供需现状

以GDP增长12%~15%为区间,根据对重庆市高端人才总量及分类数量的需求和供给预测结果,2009年至2012年重庆市高端人才供给量总体小于需求量,供需缺口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

1 重庆市高端人才的总量供需矛盾。由重庆市高端人才总量供需预测结果可得出,2009年的供需缺口为97~248人,2010年的供需缺口为153~411人,2011年的供需缺口为238~628人,2012年的供需缺口达到369~923人之间。

2 部级高端人才的供需矛盾。根据对部级高端人才供需的预测,其结果是:2009年的供需缺口为4~25人,2010年的供需缺口为11~47人,2011年的供需缺口为24~80人,2012年的供需缺口达到43~122人之间。

3 市级高端人才的供需矛盾。根据对市级高端人才供需预测,其结果是:2009年的供需缺口为3~133人,2010年的供需缺口为41~262人,2011年的供需缺口为114~448人,2012年的供需缺口达到225~699人之间。

(四)存在问题

1 高端人才队伍规模不能满足重庆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对重庆市高端人才的现状分析发现,不仅与全国其他三大直辖市比较,重庆市没有人才优势,而且与同属西部的四川、陕西等省比较也不具备优势。要承担起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使命,显然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规模还需要继续扩大。

2 高端人才队伍的质量不符合重庆市的发展规划。从重庆市目前高端人才的质量来看,还不能够满足重庆市发展的需要,重庆市要成为西部地区高端人才聚集地,高端人才的质量还需要提高。

3 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待优化。根据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结构分析发现,基于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重庆市当前的高端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海外学历结构和行业结构还需要通过引进与培养来优化。只有实现了高端人才队伍的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重庆市大发展中的作用。

4 重庆市高端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的规模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发挥作用的环境密切相关。我市在人才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培养效果和吸引力度。优化高端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刻不容缓。

二、重庆市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发展的战略体系

(一)高端人才国际化战略

实施高端人才国际化战略,目的是促进高端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高端人才竞争力和综合优势。高端人才国际化战略可以概括为“三化战略”。首先,高端人才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端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二是聘用国际化人才进行高端人才培养。三是高端人才的国际化交流。其次,高端人才引进国际化。通过采取海外高端人才引入战略,使我市高端人才通过国际化的流动,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到国际化水平。最后,高端人才管理国际化。高端人才管理 国际化战略包括高端人才的使用国际化战略和激励的国际化战略。高端人才的使用国际化战略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使用高端人才中按照当前国际通行方法,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广阔天地。二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高端人才的使用,组织高端人才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通过创新活动了解国际科技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掌握先进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

(二)高端人才产业高地战略

当前,重庆市要注意突出重点,形成若干高峰。

传统产业形成若干高端人才高峰――根据重庆市传统产业的基本格局,突出重点,抓住有关领域,形成传统产业高峰。要使传统产业的高端人才高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人才快速成长一一高新技术产业是重庆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在高新技术领域形成高端人才高峰迅速隆起之势,着力培养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环保等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大力培养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和技术创业高端人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失时机地推进知识经济在重庆市的发育成长。

农业科技高端人才稳定队伍提升档次一要加大农业的投入,设法稳住和苦心积累农业科技高端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开发农业科技高端人才队伍为基础,以加强农业新品研究高端人才队伍来营造峰顶,形成重庆市的人才巨峰。

基础研究、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加大高端人才资本投资一一要加大投资力度,努力培养大批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造就基础研究、教育、文化、卫生四个高端人才高峰,逐步逼近国际先进水平,推动重庆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高端人才投资战略

高端人才资本提升战略是强化重庆市人才竞争力,优化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的关键,是重庆高端人才发展的主体战略。高端人才资本提升战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快专业教育层次结构改革步伐,专业教育重心高移,以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主。二是倡导和加强高端人才的终身教育,重点是提升现有高端人才对本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的充分掌握。三是加大投入,吸引外省籍和海外高端人才。四是进一步提升重庆市的高端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和效益水平,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达到国际先进行列。为此,应当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其一,加大培养高端人才力度。为培养高端人才提供资金支持。资金可分为培养资金、国际交流资金、奖励资金三个部分:培养资金主要用于资助拟培养为杰出专家、优秀专家的对象主持的研究开发项目,特别是国家、省部重点研究课题和重点开发项目;资助部分年轻拔尖人才从事尖端科学项目的研究。国际交流资金主要用于拟培养为杰出专家、优秀专家的对象参加国际学术、技术交流等活动。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培养高端人才过程中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部门、单位和导师。

其二,加大科研与开发经费的投入,要按照我市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从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项目中,确立相关专业人才为培养对象,把他们培养成为科技产业技术带头人。同时,充分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开发中试基地的职能,通过定向培养、实践锻炼、重点扶持等方法和途径,大力培养既懂现代科技又有管理经营才能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其三,大力发展研究生特别是博士后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发,保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效运转和增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是博士后制度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企业建立多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能够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既拓宽了博土后的培养渠道,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四)高端人才安全战略

关于人才安全,同志曾明确指示:“建立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工作体制事关重大,十分紧迫”。重庆市应该抓紧制定外国人才中介准入制度、在华外企人才招聘管理办法、人员和特殊人员流动管理办法,构筑高端人才安全体系。这对重庆市的高端人才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在发挥市场机制对高端人才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高端人才安全机制,高度重视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建设、重大科技发明创造高端人才的保护问题。

三、重庆市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发展战略政策体系的完善

完善重庆市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体系,是扩大高端人才队伍,提升其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高端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政策

实施“高端人才市场建设工程”,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重庆市高端人才市场体系必须有政策作为保障。高端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政策应包含的内容有:首先,要加大高端人才市场的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化的高端人才市场网络。第二,完善高端人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第三,按照科学分类,建设各类高端人才市场体系。第四,发展高端人才市场的中介组织。第五,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高端人才资源宏观调控政策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和强化高端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市委、市政府建立高端人才资源协调会议制度,统一平衡高端人才资源总量的供给和需求,综合协调高端人才的培养市场和配置市场,调整高端人才资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高端人才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

首先全面、积极地实行高端人才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其次努力探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第三,完善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制。第四,建立符合高端人才特点,具有重庆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端人才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

(四)用人单位主体化政策

第一,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第二,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切实保证用人单位的用人权。第三,不断增加用人单位的人才资本,不断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第四,营利型用人单位,依法自主决定工资额度和分配方法。

(五)高端人才倾斜政策

高端人才政策的倾斜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层次分布上的倾斜;二是高端人才产业分布上的倾斜,调整高端人才产业分布;三是高端人才类别上的倾斜,要特别重视技术创新和经营创业的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六)高端人才聚集政策

首先改善高端人才环境,使重庆市成为高吸引、高凝聚、高收益、高报酬、高保障、高竞争、高价值实现的人才之地。第二,对高端人才给予重点扶植,并且把高端人才的范围扩大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非重庆地方属单位。第三,允许企业(用人单位)自主高薪延聘海内外确有真才实学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四,为海内外高新技术创业人才在重庆创业创造条件。最终实现重庆形成若干个高端人才中心、高端人才聚集带和高端人才高地。

(七)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管理者培训政策

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管理者肩负着高端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历史使命。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管理者培训的政策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管理者的个人修养。第二是高端人才管理与开发的基础知识。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资源开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四是相关的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知识。

四、重庆市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一)抓高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加强战略科学家培养。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是要为其创造必要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平台,保证其国际学术地位不断提升;二是要放手让其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三是要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宏观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开拓选才视野,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吸引和凝聚战略科学家。

稳定支持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高端人才及优秀科研团队。探索开展以高端人才为对象的资助方式,选择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研究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实现重庆市高端人才队伍素质提升,结构优化,目标是造就更多的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

立足实践培养工程技术高端人才。要以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集团紧密携手,结合重大国家任务和工程项目,培养面向需求、面向未来的实战型工程技术高端人才。

(二)抓关键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适应重庆市发展要求的高端人才开发体系

改革科技预算拨款制度,加大对人的投入。改革科技投入预算拨款制度,调整科技投入中事业费和项目费的比例,适当加大事业经费;提高科技项目经费和科技预算中对人投入的比例,并由限制性政策转向保障性政策。

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高端人才流动机制。政府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高端人才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经费资源和市场价格杠杆,实现高端人才需求与实际配置的规模与结构的动态平衡和优化配置。

大力调整高端人才培养结构。一是要加强高端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高端人才提供建功立业的舞台。市政府要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的企业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进站工作,形成高端人才的后备队伍。二是要是要千方百计增加高端人才培养投入。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抓政策导向调整,营造高端人才引进、选拔、评价的机制

高端人才引进。从补政策向建设性政策转变。现行有关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内容,福利性政策多,建设性政策少。未来应以优化工作环境、搭建创新与创业的平台为重点,使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事,有贡献的人得到社会承认和经济回报。

高端人才选拔。从选拔向为高端人才成长创造环境转变。需要的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公平竞争使他们的工作价值充分体现,进而才会产生真正的拔尖人才。

高端人才评价。向个性化评价和社会化评价机制转变。评价标准与人才队伍结构多样化相适应:人才评价应该从个性着眼。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塑造人才;另一方面要使各类人才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四)建议重庆市政府采取的三项重要工程

第一,实施新世纪重点科研基地工程。针对我市科技重点跨越目标,进行人才高地布局,以“国际性科学研究中心”、“交叉研究中心群”、“青年科学家研究中心”等形式,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对重点科研基地优先配置研究资源,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

第二,实施科技人才国际化工程。支持我市科学家参加国际科学研究计划,重点支持我市科学家发起和牵头的重大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加大吸引国际人才为我市发展服务的工作力度。以重要岗位公开招聘国际一流人才,以科技项目和人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以启动经费吸引有潜力年轻人才。实行国外高端人才国内兼职制度,鼓励我市研究单位、大学聘请国外高端人才兼职。建立“海外咨询专家”制度,邀请国际高端人才参与我市重大项目、工程、课题的立项和评估工作,以及科技政策制定的咨询工作。

第三,启动高端人才数据库及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卫程。应尽快启动“高端人才数据库及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程”,建立统一的高端人才数据库,及时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以此推动人才指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人才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