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长江的诗句范例6篇

描写长江的诗句

描写长江的诗句范文1

【考法归类】

诗歌鉴赏题注重对意境的考查,其考查的题型较为稳定。鉴赏诗歌创设的意境,常见的命题形式为:①这首诗(或×联、×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②这首诗描写了××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③请简要赏析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两句。④诗中描写了××时的哪些景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⑤××句与××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⑥在诗人眼中,××之地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⑦××和××这两首诗均描写了××,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的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⑧这首诗(或×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应考思路】

无论是考生平时的模拟考试情况分析还是高考的考情分析,相对于语文学科的其他试题,诗歌鉴赏题的失分率一直比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在答题时思路模糊,所写的答案不够规范。

鉴赏诗歌意境题的步骤为: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是要忠实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原诗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考生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幽深静谧、生机勃勃、沉郁忧愁、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注意选取的词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生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该答出作者为什么而感伤,如“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惜春伤春的感伤情怀”。

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思路:

1.诗歌意境=图景画面+氛围特点+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联、×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意境(或氛围),抒发了(或抒写了)作者××的情感(或××的心情、××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1.描绘图景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概括氛围特点。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3.分析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4.用标准的模式拟写答案。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本诗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过关突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润州听暮角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唐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贬谪途中,是羁旅之作。

这首诗写景气势苍凉,意境高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伫立船头,眼望江面茫茫一片,耳听边地幽怨悲切的乐调;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飞向远方。作者通过对茫茫江水、暮天飞雁、幽怨边曲的描写,营造了苍茫空寥的意境,抒发了思念故乡的绵绵情思。

鉴赏古诗词中的画面

考情分析

关于鉴赏古诗词中画面的作品主要选自唐诗宋词,该题型多为简答题,历年来考查的分值相对稳定,考查频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围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这首诗(词)的第×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作者是怎样将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题策略

1.描绘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情景。考生在描述画面情景时要忠于原诗,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对诗句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生动。

2.概括氛围特点。根据景物构成的画面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例如冷清、恬静、雄浑等。

3.分析思想感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考生在分析图景中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时务必要做到具体化,严防空洞无物。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精题示例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技法印证】

1.描绘图景画面。这首诗的前四句句句写景,众多的景物交织成一幅气势宏大的画面。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汉江、支流、中原、急流、险滩等,考生在描绘这些图景时要使用动词或形容词对其进行适当的修饰,力求准确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诗歌描写的是汉江壮美的景色。作者远望汉江万里滔滔,水势如同九条巨龙蜿蜒入海,它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横行,即使一路上遇急流和险滩。由此考生可以概括出诗句营造的氛围特点:宏大、壮阔。

3.分析思想感情。诗歌重点描写汉江之水纵横大地、不可阻挡的滔滔气势,作者由眼前之景自然联想到大唐盛世的景象,心中难以掩饰的自豪和对盛世伟业的歌颂之情溢于言表。答题时,考生要具体描述此情此景,切忌空洞,比如仅答出“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歌颂之情”是不妥的,应答出“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业的歌颂之情”。

描写长江的诗句范文2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来对学生在古诗词做题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这个题目学生想答得很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道题能力层级较高,考生能答出“衬托”手法的应该是凤毛麟角。就着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几个方面用宏观的角度对答案中的“衬托”法做一下厘清。

衬托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属于描法的一种,因而诗词鉴赏上对它的概念界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这个概念中,要注意“描写”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衬托就是一种描写。而且广义而言,衬托也就是烘托,本身包含着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属于描法的一部分。

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二级概念,就是什么是描写,怎么判断一段话是描写,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叙述,只提纲挈领地就描写和叙述提三点判断方法。

1.叙述的语言朴实简练,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只做简单准确的说明交代,而描写则语言鲜明形象生动,对人和事摹写刻画。

2.叙述不用修辞,而描写则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3.叙述的目的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的目的是增强形象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衬托这种艺术手法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诗词的语言是叙述的还是描写的。只有作者在诗词文学中首先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才可能会有衬托这种表现手法。

我们再回到这道题:前两句“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等闲”是“轻易、随便、寻常、平常”的意思,其中“挥袂”二字不但有形,而且有意,试想诗人随便挥一挥衣袖的样子,多么洒脱、多么风流、多么轻松、多么疏散,而紧呈“挥袂”二字后的“客天涯”又把这种洒脱疏散发展成为“天涯闲适”的风流浪子形象,此句描写不但展示了一个风流洒脱的天涯浪子形象,而且也勾勒出这个天涯浪子无拘无束,了无牵挂,四海为家的浪子心态,可谓是形神兼备,水到渠成的描写。

从感情的角度看,诗歌前两句已经深深含有一种对目前处境的闲适洒脱,作者如果顺着这样一种思路写完后两句,这首诗歌也就不奇了,可是后两句,作者在“灯前一觉江南梦”的叙述之后,笔端一曲,用了“惆怅”二字,将笔下描摹的“山月斜”景物渐染了自己“惆怅”的情怀,使斜月在空寂和皎洁中飘洒着冷寂孤独的惆怅。这样一来,最后一句的惆怅,就和前两句中的“惯别”和“等闲挥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歌前后描写的情感迥异不同。

做这道题时,我们再结合诗歌鉴赏题的“五必看”(看题目、看作者、看主旨句、看注释、看题干)中的注释信息,“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追寻诗中作者“惆怅”的原因,就不难得出:灯前一觉江南梦中,不可以理解为梦见江南,而是一定要解读成在江南做梦。梦见什么了才“惆怅”呢?很明显,第一句作者说“惯别家”,那在江南的“灯前一觉”一定是想家了,思乡了,思路到此为止,围绕着这首诗歌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答案所给的“衬托”手法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因为这首诗首先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因为在诗歌语言上对抒情主人公的刻画描写是细致的描摹而不是粗线条的勾勒,既有外在的神态又有细致的心理,同时对梦醒之后所见的山月也有“斜”的刻画。那么既然是一种描写,前三句和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感情又不同,因而就表现手法而言,只有是衬托,也就是说,前三句的描写越是表现自己内心的洒脱,后一句的“惆怅”之情就越重。

由于个人原因,笔者没能参与黑龙江考区高考试卷的评阅工作。但对这首诗歌要考查的手法问题,笔者除尊重高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之外,还有如下答案供探讨交流:

1.可答对比手法。因为对比本身就是衬托,二者可共用,也可剥离单用,就本题而言,都可以。

2.可答虚实类。因为就诗歌本身而言,只有最后一句是眼前实景,余者皆为虚写。

3.可答情境。仍然是最后一句写景,包含着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因而可答情景交融,也可答融情于景。

如果从最佳的答案来看,命题组给的答案最符合诗歌要求,其他答案都是就诗歌的一句或几句来理解的,未免有失偏颇,但也能差强人意,最起码,不至于一分不得。

为了对衬托的手法有更熟练的体会,笔者再举一例以强化印象。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描写长江的诗句范文3

论文关键词: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

度大庾岭(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结。全诗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华美,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范例3: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赏析】作者离开扬州从长江回洛阳,路上写了这首诗寄给一位姓元的朋友(校书是官名),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首联中的“凄凄”突出了长江烟波浩渺的景象,以一叶小舟泛于浩渺之长江,更令人凄怆。颔联表示了作者对扬州依依不舍的浓情,虽在归去之途,但扬州那听惯了的钟声,却又依稀传来;那看惯了的花草树林,又历历出现在眼前,一种离开与不舍的矛盾心情交织在一起,写出了他对扬州的一往情深。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颈联再写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从分手就想到聚首,足见其对朋友的深情。最后一联富有哲理,指出了人生的遇合,人生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正像漩涡里的船,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水里打旋,是不由自己作主的。诗人借对扬州景物的留恋,表现对扬州的感情,借“世事波上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无常的规律。语言朴实自然,这是此诗的特点。

范例4:

访城西友人别墅(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赏析】这首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张望的所见、所感。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压根儿没有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的风采。这种写法清新别致,更耐人寻味。

范例5: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把景语变成情语。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结末两句,是词人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范例6:

捣练子(南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这首词是写寒夜闻砧声的。自古以来,砧上捣衣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夫妇或情人彼此相思回忆的诗料,因之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系,这首诗就是反映这种情感的。开始二句写人所处的环境。院在深处寂静无声,庭又小巧空而无物,前句写静,后句写空的原因。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庭院的寂静,而且也把人物寂寞而无侣的心境衬托出来,并为砧声的传来铺叙了环境。接着写阵阵寒风送来阵阵砧声。“寒”字既表明天气初寒是裁制衣服之时,又以此状砧声,有砧声使人心寒之意。两用“断续”既将砧声之远,需借风力才能送至这深宅小院之中准确地表述出来,又将人物随砧声的断续而心潮起伏,愁思难平的情态描绘出来。最后两句,以景写情,景物凄凉,离情难堪。“无奈”言不堪其苦,以下逐层交代出所以不堪其苦:“夜长”愁也长;“人不寐”愁难排遣;“数声”砧声不止,愁思难平;“月到帘栊”月色朦胧人更凄苦。情和景高度和谐统一。通篇无点题之笔,但处处写离情,情包含在景中,从景中透露出感情,极为含蓄。

范例7:

点绛唇(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赏析】此词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

范例8:

绝句(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赏析】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范例9:

江天暮雪(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赏析】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月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瞳瞳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了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范例10:

[中吕]满庭芳(元)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家。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僧抬。

【赏析】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望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及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赏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和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范例11:

访客舟中(明)陈宪章

描写长江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心灵感悟 纯景物诗 情感

在古代景物诗中,有情景交融的,它的意向、情态、心态都容易解索,其特点是借景抒情,可以当做抒情诗读;有景语中含有情语的,其情语蕴涵于景语之中,虽然不直接抒情,但其情蕴也是有踪迹可循的;还有一类景物诗,无一字言情,仅仅勾画出一幅画面或者一个图景,即纯景物诗,阅读这类诗,必须用心灵去感悟它所包含的情蕴。本文着重谈谈对纯景物诗的感悟。

北朝民歌《敕勒川》就是一首纯景物诗,但如果用心灵去读,就会深切体会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浑奔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接上面的背景,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弘。同时,抓住了敕勒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了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综观全诗,在巍峨绵延的阴山脚下,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随着风儿时缓时疾,才可隐约望见掩映在蒿草丛中自由自在地吃着草儿的牛羊,乍读起来,难免在意识中笼上些许苍凉;再细细品味,则令你觉得无尽的繁盛、殷实与富庶。扬鞭策马在这绿浪无边的原野之上,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真实轻松。辽远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繁茂的芳草,时隐时现的羊群,又蕴涵着一种原始的苍茫,而这种原始之中又彰显出一种敕勒人所独有的强悍、粗犷与豪放。这就是原始的魅力。这首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颂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和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也无一句情语,但丰富的情感蕴涵其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望天门山》,一句一特写镜头,在镜头里,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白描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使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慢慢揣摩、细细体味,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人在舟中立,舟在江中行,所见都是动态的“望”。高超的手法使《望天门山》具备了“道是无‘望’却有‘望’”的境界。综观全诗,主题的精神面貌,诗人的人格个性及蕴藏其中的豪情、力量,都从客观景物的直观观照中显露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再看看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华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华,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的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这首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客观描摹,生动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宋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也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千古名篇: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前两句通过庭院的干净和美观来写人。首句是以“净”写人,第二句则是以“美”写人。院子里干净得连一丝青苔都没有,这在多雨潮湿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实在太不容易了,而湖阴先生的院子却是这样的“净”、“美”,足见其勤劳有加。写出了村居主人热爱生活的情趣,虽含有诗人赞赏,也还属于客观写照。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湖阴先生的院子不仅干净,而且还栽种了“成畦”的花草树木,并且是他亲手栽种的,这不仅看出了他的勤劳,也反映了他的爱美之心和乐于创造美的崇高情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环境写人。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却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的呵护之举,“山”对“人”的友爱之情,这就赋予了原本没有生命和意识的山水以人的情感,这为何故?岂不是因了湖阴先生人格才至于如此的?特别是“排闼”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两山”“送青”的急切情态。这两句诗在修辞技巧上,也堪称典范,诗人将对偶、拟人、借代多种修辞手法融汇在一起,把山水描写得有情有义,鲜活灵动,妙趣横生。因此使这两句诗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能成为千古名篇还在于它运用了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的创造,那么环境的美则是自然的神来之笔。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为的美与天然的美完美结合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与水拟人化,绿水为主人“护田”,青山为主人“送青”,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作者在青山绿水的观照中看到的是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烈情怀。退居乡村他并未消沉,而是在自然中得到乐趣、寄托和心灵的契合,重新找到人生价值。而那种人与山水、与大自然似乎要热烈拥抱的急切和激情,又使这位退居的宰相有别于淡泊恬退的山林隐士,勾勒出他执著、热烈的个性特征。

最后再看一首景物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首二句是由衷的赞叹,赞叹中却表露出诗人的个性:他能于眼前具体景物中超越出来,在四时风光的大背景上观照出六月西湖独具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他重个体情态的哲学观和艺术观不自觉的表露。后二句对荷花荷叶的描绘更独出机杼,把本来优美秀丽的西湖荷花渲染成了接天映日的壮丽景象,鲜明强烈得令人炫目的红绿色调,平视远接天,高视上映日,两个维度无限扩张,充满了天日之间的整个空间,组成一个壮丽无比的荷花世界。天地间万物都消失隐退,让位于荷花,而荷花当仁不让地把自己独具的红绿色彩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扩张到了天边晓日。绿色因接天而更加碧透晶莹,红色因映日而红得炫人眼目,都达到了红绿色彩,也是自己生命情调的极致。诗人笔下的荷叶荷花,已经成了主体生命意志、心灵力量的外化,接、映是主动,是主体力量、个性、意志的张扬。

上述纯景物诗都无直接表情的词语,但是如果靠心灵去感悟,就能领会到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可知,每一首诗作都是他们心灵的产物,我们也理应用心灵去感悟。

描写长江的诗句范文5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两句诗说的是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其实,高考的备考何尝不是如此,摸清命题者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按命题者的思路去备考,备考才能有效。那么,怎样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呢?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怎样读在考纲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四个方面。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案例: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授课流程: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1.关注形象(讲了3个问题:①什么是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2.语言3.表达技巧(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4.思想观点态度二、练习1.教师读题(附: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①分:料,料想。(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有哪些?(3)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起诗人共鸣)。(3)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2.教师疏通诗意(逐句分析,该句写了什么内容)3.讲题(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或技巧)往往仅仅是方法,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1.从题目入手:“闻邻船吹笛”,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2.从形象入手:讲清楚三个问题:①诗歌写了什么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3.从表达技巧入手: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正因为环境的安静,才有了笛声的清晰)。修辞手法:比喻情节结构:卒章显志(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怎样备考诗歌鉴赏的备考,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例证,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1.修辞手法:比喻(如霜的月光,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夸张(一夜征人尽望乡)。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一夜征人尽望乡)。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从自己的角度想,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手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后两句直抒胸臆。①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②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末句直抒胸臆,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③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④虚实结合培养规范答题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总之,诗歌鉴赏的备考如同读文章一样,“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揣摩清楚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制定答案的思路,沿着其思路进行备考,才能提高备考的效率。

描写长江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王昌龄 闺怨诗 宫怨诗 妇女生活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王昌龄在生前已经诗名满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最擅长的就是绝句,人称“七绝圣手”。人们认为,他的绝句创作,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只有李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其诗以五古﹑七绝为主。如果就体制完备﹑题材广泛和数量之多来说,实在不如高岑和李杜;但是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岑并列,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而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卓然为胜唐一大家。

女性诗作这里是指直接以女性为抒写对象的诗歌,多以描写其容态,描写其生活场景或表达其情感为主。在唐以前的诗歌中,把女性当作独立的人去表现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文人在诗中更多的是以男女关系寄托君臣关系的现实内容,而这种情况到唐生了较大的改观,唐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以及其后的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都涉及过妇女题材,而且女性诗作也可以说是他们诗作的重点。

在《全唐诗》中,收录了王昌龄诗共160余题180余首,其中女性诗作大约18题25首。数量虽不算太多,却十分具有代表性,甚至可以说首首都是佳作。

王昌龄的女性诗作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来谈:闺怨诗、宫词和妇女生活诗。

一、闺怨诗

闺怨诗,顾名思义,即抒写闺阁中人怨愁之情的诗,主要描写待字闺中或丈夫远行的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生存状态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这类以描写爱情为文学题材作品的数量繁多、跨越年代长久。千百年来它以幽思、愁怨、怅惘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王昌龄的闺怨诗不多,但流传广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广泛,脍炙人口,我认为是因为它构思精妙,不同于一般的闺怨诗。多数闺怨诗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全诗充满了哀怨之情。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全诗不见一个“怨”字,在诗的开始就写出少妇“不知愁”,心情愉快,精心打扮上到翠楼观景。紧接着笔锋一转写街头杨柳,心情也随之落入谷底,这个“悔”字十分值得玩味。丈夫的离别,少妇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自责自悔,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诗中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感情纯真,耐人寻味。古人对于王昌龄《闺怨》的评析,一句“此天然笔墨”就说明了王昌龄这首诗的特别,天然去雕饰反而写出了真感情,让人回味无穷。

二、宫怨诗

王昌龄的宫词中以宫怨诗最为擅长。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地域困境和精神困境的诗歌。宫怨诗来源久远,最早如此拟题并表现宫女怨情的是汉代的班婕妤,她因失宠于汉成帝便创作了《怨歌行》一诗用以自伤。自此,便开启了写作宫怨诗的先河。

王昌龄的宫怨诗只有八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以及《长信秋词》五首,但却是盛唐诗坛“最擅长写宫怨的诗人”。(李珍华《王昌龄研究》 91页)他的宫怨诗为盛唐宫怨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范本的作用。王昌龄的宫怨诗中的《长信秋词》五首是向来传颂的名篇,其中的第三首:“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是咏班婕妤,团扇暗用了班婕妤《怨歌行》的诗意,昭阳指受宠者的居所,日影则比喻皇帝的恩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女子的行动,每天打开宫门,打扫宫殿,无聊的摇着团扇;后两句描写女子的心理,感叹自己的美丽容颜,还比不上帝王把玩的一只寒鸦,还带着帝王的恩宠飞过。沈德潜这样评论:“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唐诗别裁集》卷十九)胡棠,吴煊也说:“二句(奉帚二句)绝世传神,不语而神伤。(《唐贤三昧集笺注》)”。这首诗深刻地表现出失宠者的凄惨的处境和悲凉惆怅的心理。不仅是在抒发宫人的怨,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不被君王重视的苦闷。

三、妇女生活诗

王昌龄的闺怨诗构思巧妙;宫怨诗委婉含蓄,而他描写妇女生活的诗则写得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味。

如《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以欣赏的眼光赞叹劳动女性的勤劳纯朴,全诗生动活泼,充满着青春活力,饶有生活情趣。再如《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这首诗歌明白如话,毫无含蓄。吴乔引贺裳的话并加按语说,昌龄对浣纱女“直以西施誉之,借吴王作波,妙甚。乔谓此种诗思,宋人已绝。”(《围炉诗话》卷三)此诗写女子在江畔浣纱,突出的仍是自由安详、平和恬静的情态,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亲和、向往。也隐约体现了作者反对束缚妇女的思想。

王昌龄描写妇女一般生活的诗大多诗画结合,采用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用白描或映衬等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使诗歌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虽然语言简练,却极有意蕴。

王昌龄的一生并不得志,一直沉落下僚、屡遭贬谪。然而他也像盛唐的大多数诗人一样,有着为国为民的浪漫情怀,因而写出了“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豪情壮志溢于言表。然而现实总不尽如人意,因而有了他的女性诗作,在描写妇女的同时也在描写自己,一腔热血却不被重视,宫人的怨也是诗人的怨,笔下的悲秋怨君之恨便是为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长时间受冷落而发。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题材的诗作很多,名作也不在少数。然而我却对王昌龄的女性诗作情有独钟。王昌龄的女性诗作数量并不是很多,只有25首而已。也有很多评论家认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只是艺术性比较强而已,只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并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我认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女子的生活、心理,写出了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风貌和生存状况,我们读诗人的诗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引起共鸣,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够了。

参考文献:

[1]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