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课件范例6篇

认识负数课件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1

【关键词】减负 小学数学教师 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3-02

1.引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启智教育,也是小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以及数字判断的基础,应十分重视。然而目前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还想通过布置大量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结果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可言,极大地影响着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实施以来,使得教育的本质逐渐回归,对减负的要求,有着美好的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播者,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减负和提质的重要实施者。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生活性和严密性给我们数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是否成功,起主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要实施减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只有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想法落在实处。

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合理安排时间,为自己空出进行专业深造的机会,通过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学会更好的教学方式,从而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参照以下两点:(1)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新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重要概念的学习,并要做到深刻理解其内涵,让新课程理念为减负提质的实施导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解决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我们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指明灯,指明了我们的努力方向。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目的,不同的教学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中,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停留在学生的考分上,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教学行为、言语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多做练习题,这样,虽然学生分数考得高,但学生牺牲的是健康和快乐,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我们的教学只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应考者。因此,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新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对于实施减负提质显得十分重要。(2)加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为减负的实施夯实基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了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各学段的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其内涵,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小学数学的方向、教学的层次要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保证。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提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是以降低教学质量为前提的。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保证教学的质量,那么减负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将整个教材烂熟于心,正确把握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构造和梳理出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结构,除了传统的教案,还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来制作课件。这就意味着在备课的工作量要增加许多,比如:在制作课件时,要考虑如何安排课程内容,通过怎样的顺序来讲述所学知识,如何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问题;在制作完成时,要检查课件是否已经做完,是否存在错误,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放映效果等。这些工作虽然琐碎却又是很必要的,如果课件准备的不好,教师只是按照课件“读书”,势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在课堂中课件放映出现问题,则需要花费课堂时间进行调试,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他们以为教师工作不够认真,进而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吃透”学生,在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把自己换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教材、看问题,猜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会提出的问题等,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4.优化作业设置

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是减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家庭作业量的各项规定,要求教师应避免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不能让学生搞题海战术,应科学合理的布置家庭作业。首先要满足量少的要求,其次应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用性。因此,作业的布置既要注重对必要基础知识的巩固,也要能锻炼和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考虑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作业,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与他们能力相当的作业,这样就可以避免作业的单调,也能有效减少学生对作业的抵触心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减负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5.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能轻松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为他们接受更深层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辉.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负的智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 2011,(3).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2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群;软件设计课程群

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培养人才的需要,很多高校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一些成果。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它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进行的,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层面上存在局限性。本文分析了课程群建设的内涵、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种以Delphi为应用平台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方案,旨在建立更能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群体系。

1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现行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多针对课程建设,研究重点是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来说,这种改革没有从课程体系大局出发,因此进行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优化。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例,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课程建设造成课时不足。课程建设是对课程“点”的建设,每门课程都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会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内容多和课时数不足的矛盾。

(2) 课程建设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大系统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由于课程建设过分强调课程内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大了课程间的距离,因此使学生很难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另外,由于受单门课程的课时限制,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因而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

(3) 课程建设不利于学生就业。由于课程建设局限于单门课程,因而在培养目标上缺乏方向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既不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缺乏一技之长,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课程群建设能够突破上述局限性,加强课程间的联系,优化群内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更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群建设的内涵

课程群一般以1门课程为基础,由3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具有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的特点。课程群在形式上与课程模块相似,但它更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弱化课程个性概念,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即大课程观念。课程群建设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确保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1]。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课程群建设把传统教学组织的两层架构进化为三层架构,使技能要求独立于课程,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嵌在课程和培养方案之间。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目标,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明确化。课程群建设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突显它们为针对共同培养目标的服务特征,突出各课程蕴含的技能定位,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技能的点抽象出来,在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递进、加深和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2-3]。

3软件设计课程群的构成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软件设计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知识、动手能力不强、软件开发经验不足等,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引入课程群后,教学组织方式就深化为培养方案、课程群与课程的三层结构。软件设计课程群承载的是培养和提高软件开发与设计的技能要求。因此,本课程群由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和Delphi程序设计构成。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系学生入门的第一门语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面向过程编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一般问题,进行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学会分析计算机所加工的数据及其结构特性,以便为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技术。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具备创建和应用数据库的技能。

软件工程是一门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教学内容覆盖软件的分析、设计、测试、管理和维护等各个生命周期,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Delphi是一款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完全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学生以前学的主要是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思想和语言,算法的分析和设计也以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为载体,这就产生了经典的算法分析和设计与现代软件开发难以衔接的问题。为此,我们将Delphi应用程序设计纳入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群,做好算法的经典教学与主流面向对象开发平台的衔接,推进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的软件设计教学[4]。

4基于课程群思想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实施方案

4.1组织方式

在教学组织上,一般高校都采用基于课程的教研室负责制,即一个教研室讲授几门课程。如果某个课程群涉及的课程分属不同教研室,则在课程前后衔接、教学内容的取舍、进度安排等方面均不易协调。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打破原来的制度,实行课程群负责制。

所谓课程群负责制,就是教学基层组织一般由课程群各任课教师构成,包括课程群负责人、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实验教师及助教等。课程群负责人全面负责该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课程群负责人组织确定课程群培养方案,协调各门课程的前后衔接;主讲教师负责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作业、实验、实践环节等内容,并负责实施计划、反馈意见、提出建议[5]。

4.2教学实施

下面以Delphi程序设计为例谈基于课程群思想的教学改革。Delphi是一种快速开发工具,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入门,因此做一些小系统时很方便,但开发规模较大的系统时,很多学生往往力不从心。

因此,我们基于软件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构想,对Delphi程序设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Delphi应用基础模块和综合模块,前一模块让学生掌握Delphi基于控件的软件开发方式,进一步认识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后一模块则依据软件工程的思想,以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为步骤,详细展示一个基于Delphi的商用软件开发过程,让学生对Delphi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步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2.1Delphi应用基础模块的教学

该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的Pascal语言基础、应用程序的框架设计、Delphi的窗体设计、Delphi的主要控件。这一模块内容较多,若逐一讲解,课时不够。对于面向对象的Pascal语言,我们与以前的C语言进行对比。在实验设计时,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经典案例拿过来,结合面向对象的思想,以类和对象的形式进行封装。这样不但使学生增强了用Delphi进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主观体验,更使他们对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区别和联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应用程序的框架设计部分内容不多,却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Delphi应用程序的框架结构,了解了整个项目的主要构成及执行顺序,为进一步开发软件打好基础。对于窗体设计和常用控件,我们则以精心设计的案例进行教学。每一个案例都会重点覆盖不同的知识点,把循规蹈矩的基于知识点的顺序教学转化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案例式教学。

4.2.2Delphi综合提高模块的教学

该模块是从基础模块发展而来的。在学习Delphi程序设计之前,学生们已经学完数据库原理和软件工程两门课程。本模块以一个纯商用软件工程为背景,以软件工程生命周期为步骤,重点讲述从需求分析到系统的全过程设计与编码方法。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模块主要由系统概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准备、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等几部分构成。

(1) 系统概述:由系统概述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开发本案例软件的必要性及本软件的应用背景。软件案例一般是学生较熟悉的应用场景,如图书管理、教学管理等。

(2) 系统分析:学生通过动手调查和资料查阅写

出本系统的需求分析。

(3) 系统总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成果,从功能模块的角度确定本系统的模块构成,确立系统的实现方案。根据数据库原理的知识,采用数据库建模软件,对本系统所有数据库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

(4) 技术准备阶段:教师以一个模块为例,根据系统开发时所用的技术,重点讲解技术实现过程,如启动窗体的实现、数据模块的实现等。

(5)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在教学中,教师以示范的形式创建启动窗体,登录窗体、主窗体和示例用的子模块,让学生对应用程序框架的搭建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系统内各模块间的关系。教师还以一些模块的实现为例,指导学生掌握Delphi调试器的使用,并对软件开发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及其排除方式进行重点讲解。

本模块的实验教学以分组方式进行,组长为小组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小组成员以教师讲解的系统实现开始,首先创建系统框架,然后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逐步实施。各个模块开发完成后,再进行系统的集成。系统验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制作幻灯片,讲解他们对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系统的各个阶段,由教师和其他小组点评和打分。这样,各个小组不但会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而且对系统开发中的技术实现及关键技术的运用有更深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软件设计能力。

5小结

针对计算机系学生应用能力,特别是软件分析设计能力差的情况,在深刻分析课程群内涵的基础上,本课题小组提出一种以Delphi为应用平台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该教改方案实施以来,学生的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本项目组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2008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2项;参加2008齐鲁软件设计大赛,获二等奖1项。虽然本方案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今后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慧仙. 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 江苏高教,2006(6):73-75.

[2] 陈林杰. 高职院校平台课程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08(10):38-39.

[3] 李冬.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群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05(1):45-47.

[4] 郭必裕. 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3):66-68.

[5] 王红梅,于德海,孙卫佳. 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63-65.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Course Group in Software Design Courses

LV Jia-guo, YAN Xiao-f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Zaozhuang College, Zaozhuang 277160, China)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3

一、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有自由的时间

近日,上海社科院的《上海儿童发展需求调查包括》显示,在健康需求上,孩子们最期盼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在教育需求上,最期盼学习负担减轻一些;在权益需求方面,最不能忍受假期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对于闲暇时间,最渴望由自己自由安全活动。专家指出,此次调查显示,儿童非常渴望自主安排自己的事情,包括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在假期里自由支配时间、在闲暇时自主安排活动。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没有自由,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每天下学后,做作业要做到很晚。从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体质弱、眼睛近视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等状况可以看出,学生远离了快乐的学习,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应该受到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体质下降会带来心理素质的降低和思维能力的钝化,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繁重的课业负担也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学业负担重源于升学压力,一是小学生要竞争重点初中;二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三是学校在统一考试中的名次与办学水平质量给校长的压力;四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工作评估给教师的压力;五是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不高;六是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给孩子的压力以及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

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的症结,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再强调要增效减负,要减轻学生的精神和学业负担,让他们有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具体措施包括:学校领导要重视,把减负的理念向教师强调,端正办学的方向,明确素质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减少考试次数,不让学生购买不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教辅资料,要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用增加作业量和重复抄书等方式惩罚学生,在节假日不能给学生补课,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对学习数学产生情绪。数学新课标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工具,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与学校,都要积极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及有力的学习工具,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我在进行“角的认识”的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了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我让学生看了三角板、闹钟、扇子等图片,并让他们从所看图片中寻找“角”。学生看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我对“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通过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从生活中发现“角”,从自己熟悉的物品中寻找“角”,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教学顺利进行,同时学生经过讨论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氛围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课堂外,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一步研究探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构建认知的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动手操作课。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更深层次地探究所学知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手脑合作的情况下具体化、深刻化。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对称”一节课时,先拿出准备好的蝴蝶标本让学生观察,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引入新课,介绍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通过画、剪、折,把自己知道的轴对称图形都列出来,并进行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列举出的轴对称图形最多。进行这种比赛形式的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中亲身感受,合作交流,深入思考和各抒己见。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无限,不仅令学生充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而且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感受到数学之美。

四、引入游戏活动,学玩结合

佛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进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课上专心听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引入游戏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是小学生喜闻乐见最喜欢做的一种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利用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数学知识蕴藏在常见的游戏当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掌握新知识、感受快乐,并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树立一分钟(60秒)的概念,组织学生课堂上进行一分钟的游戏竞赛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进行拍皮球、跳绳、做口算等。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但感受一分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增进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友谊,在玩中学、学中玩,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猜想游戏。让学生们猜一猜、估一估,能够促进思维发展,如我们在教长度单位米的认识时,就可以先不要告诉学生一米有多长,先进行猜想估计,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加强对知识的表象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4

关键词:和谐课堂 情景创设 知识迁移 营造交流创设平台

共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当前,国家出台宏观政策为共建和谐社会而保驾护航;企业为共建和谐社会而千方百计节能、降耗、高效快速发展经济;农民为共建和谐社会而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共建和谐社会而锐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句话,共建和谐社会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标语里,它从具体的事务中细化到每个过程、每个步骤、每个细节。教书育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培养有文化、高素质、能力强的千万学子,是为共建和谐社会输送必要和谐的因素。由此,教学的课堂也要讲究和谐,构建和谐。

一、 精彩的情景创设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触新异刺激时,大脑皮层就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由此,课前精彩的情景导入对一节课学习感兴趣尤为重要。数学课堂有抽象的数字,复杂的图形,烦琐的计算,等等一切,都必将决定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由此,积极结合教材,联系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引起悬念,积极进行问题情景创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乐于学习,愿于学习。那课堂本身就是融洽的、和谐的。如“负数”学习中,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在头脑中没有这样的符号,甚至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负数”存在的理由。所以刚教学生学习“负数”时,要积极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比如,以卖物的钱为“正”,以买物的钱为“负”,这样学生就比较好理解,也容易接受“负数”。另外,“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妨借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引导:负数的应用以我国为最早,约在西汉(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使用赤筹表示正数,用黑筹表示负数。《九章算术》的方程一章中,就给出了世界上最早正负数加减法法则,名为“正负术”。到了元朝,朱世杰所著的《算学启蒙》又给出正负数的乘法法则。负数也早为古希腊人所知。在印度最早提到负数的是公元7世纪的事;在15世纪和16世纪,大多数欧洲数学家还不承认负数,或者承认了也不使用;直到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引进坐标系后,负数获得了几何的解释,负数才逐渐被人们公认,获得合理的地位。当然,也可以应用多媒体制作学生感兴趣动画,以引起优势兴奋点,所有一切合情合理情景的导入,都会引起学生乐于学习的和谐效果。

二、 合理的知识迁移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平台

大凡懂得教学规律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学过程要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由旧知到新知的认知过程,这的确需要和谐的教学规律。学生不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中讨论,他们都要借助原有的知识雏形和基础,在旧知认知的基础上,去开发新知的学习和创新。其实,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致的,断然不会无中生有。既然人的认知规律是这样,那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要做到合理的知识迁移。合理的知识迁移就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平台。当然,合理的知识迁移并不是否认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只是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完成认知,进而大胆思维,并进一步地创造。俗语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才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才有不断钻研的内心需要,才有进一步认知的动机。合理的知识迁移,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理的知识迁移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机会。如在辅导学生研究“等差求和”问题时,就不能把高中课本已有的结论拿给初中学生直接应用。这样做不但不科学,反而违背认知规律。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巧借初中学生已经学习的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铺垫,因为我们把等差数列的一组数处理成梯形的图形时,等差求和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是如此的相似,简直不要改头换面就可以直接应用,此时此刻既能和谐合理地进行知识迁移,又能培养学生联想与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当代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包括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三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与吸收,教学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改掉包办代替的习惯,还学生一个课堂的主体空间,还教学活动的一个课改蓝天。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不准教师参与,教师也可以平等参与研究讨论。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转换,学生思维参与的质量影响着整个课堂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研究讨论或独立解决的,教师不要妄下结论,凡是学生有新、奇、异的想法教师不要打断,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在新课改的蓝天下“撒撒欢”。

四、 实现“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合理亲近的对话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关键

我读过《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他讲的课很精彩。李镇西老师讲课为什么这么精彩?为什么那么受学生欢迎?为什么在教育界那么有影响力?一方面是他那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是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合理亲近的对话,他能还给学生一个主体地位与空间。所以,我认为,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数学课堂课改中也要重视以上三者的和谐空间。在课改中,不要一说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就好像被冷落了。其实不然,因为教师也是合理的组织者,他有适时“导”和“引”的责任;另一方面,一说课改使用多媒体教学了,就几乎舍弃了课本,弄得一节课结束后,一大部分学生还不知例题出处,久而久之,学生疏远了文本,养成了对教师的绝对依赖,那将是很危险的。因为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求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学生长期疏远文本那还了得?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课堂就是一个“学生、文本、教师”三者融洽、和谐的大熔炉。由此,我们呼吁,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会接近文本,读懂文本,自觉地从文本中去研究、发现。读懂例题条件、因果、问题,不光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条件更换会是一个什么结果?问题结论更换又会需要什么条件?这样安排例题有哪些代表性?自己还有哪些合理性建议?总之,我们认为实现“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合理亲近的对话也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关键。

五、引领“思维感悟”、营造“交流创新”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升华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应停留在现有的第一发展水平,而是要在

教学中必须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思考,去实现在智力阶梯上逐渐攀登的第二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懂、会、熟、悟”的和谐统一,“懂、会、熟”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悟”才是认识的较高级阶段。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学习第一认识阶段的基础上,努力催生学生学习的第二认识阶段。教学中促成学生思维感悟还要注意提供思维的参与空间,比如画家作画总要留点空白,“蛙声十里出山泉”,再比如书法家的作品总是留有天头地尾,行话叫做“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其目的都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注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教学中也要留有最佳思维空间,以便学生进行很好的思维感悟。课堂上还要积极营造交流创新的机会,让学生把感悟的东西进行内化,以便产生灵感,因为创新离不开灵感的顿悟,也更离不开感悟的升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中有一句发人深思的名言:“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所以,教育的历史责任无限重大。我们必须反思和自加压力,积极引领“思维感悟”、营造“交流创新”,不仅是让构建数学和谐课堂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为祖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有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新论.

[2]王敏勤.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

[3]刘云章.数学思路.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5

论文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限制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在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认知负荷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应该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和使用中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一、引言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己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ter,chandler & tiemey,1990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t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pass renkl & swelter, 2003 )。

1.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 2003 )。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 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 )。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 )。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己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不但应该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并且还应该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首先,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其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第三,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第四,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6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懂得正数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同桌合作,玩四局,把输赢记在心里。(生玩游戏)

师:请大家说说各自的输赢情况。

生1:我赢了三局,输了一局。

生2:我赢了一局,输了三局。

生3:我赢了两局,输了两局。

师:“赢了两局,输了两局”,怎样表示才让大家都能看明白呢?(生思考)

师: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交流方法

……

【设计意图:首先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赢2局,输2局”,引导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初步体会用相反的符号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为后面学习正负数进行铺垫。】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揭示课题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相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用了相反的文字、符号等表示“赢2局,输2局”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指第⑤种方法)“+2”是一个正数,读作正二;“-2”是一个负数,读作负二。“+”这个符号读作正号,我们也可以省略2前面的正号,写成2;“-”这个符号读作负号。(师边说边板书:“+2”读作正二,“-2”读作负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负数。(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表示的结果“+2”和“-2”,揭示正数、负数的概念,简洁直观。】

2.介绍温度计

课件出示例1:温度计上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师:仔细看图,图上都有什么?

生:温度计。

师(出示温度计的图):这是放大后的温度计,温度计左边的刻度表示的是摄氏度(℃),右边的刻度表示的是华氏度(℉),我国采用摄氏度(℃)计量温度。

3.用负数计量温度

师:你能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吗?

生4:上海零上4摄氏度,南京零摄氏度,北京零下摄氏度。

师:上海零上4摄氏度,北京零下4摄氏度,都是4摄氏度,难道不一样吗?(生自由交流)

师:上海的气温比零摄氏度高,北京的气温比零摄氏度低,以零摄氏度为分界点,一个在零摄氏度以上,一个在零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师边说边借助温度计让学生体会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来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温度吗?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在组内交流。(师板书:+4,-4)

师(追问):零上4摄氏度为什么可以记作+4℃,零下4摄氏度为什么可以记作-4℃?(突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师:零摄氏度呢?

师:零摄氏度以上记作零上,零摄氏度以下记作零下,零摄氏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4.随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试一试”: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19℃ -11℃ -7℃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温度计,借助零摄氏度这个分界点,让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可以用正负数来记录,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用负数记录海拔高度

课件出示例2: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你能用正负数记录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大家试一试。

(生答后,师板书:8848,-155)

师:+8848可以省略前面的正号写成8848,-155可以省略前面的负号吗?(省略负号就不能区分正负数了)

师:以海平面为分界点,海平面以上用正数表示,以下用负数表示。那海平面呢?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举例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用正负数记录温度、海拔高度,你能再列举一些正数和负数吗?(师随学生回答板书:+45、0.9、-107、-2/3……)

师:+2、+4、19、8848……这些数叫做正数,-2、-4、-11、-7、-155……这些数叫做负数。(板书:正数 负数)0呢?(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讲解正数、0、负数的关系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正数、0、负数的关系。(学生有的用数轴表示正数、0、负数的关系,有的用集合圈表示正数、0、负数的关系,还有的直接得出“正数>0>负数”的结论)

师(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正负数,体会正负数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并借助这些素材揭示正负数的概念,使教学水到渠成。】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练习巩固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正负数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下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出示“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2.应用拓展

课件出示数轴,让学生完成填空。(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向实际生活拓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归纳提升,布置作业

师:我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了“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收入的钱为正,付出的钱为负”的思想。1700多年前,数学家刘徽明确提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比外国早七八百年。如果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必须有一个界定。如入仓为正,出仓就为负;收入为正,支出就为负;等等。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正负数,课后大家收集一些资料,下节课继续研究。